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田园乐七首》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共五则范文)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9-772703 10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7 22:12: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田园乐七首》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田园乐七首》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田园乐七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组六言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这组诗表现了作者退居辋川之后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作者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艺术化境与归隐自然之后的心迹轨道,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后人研究王维思想发展与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料。

作品原文

田园乐七首

王维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作品注释

1、厌见:饱见。一作“出入”。

2、官府:一作“蹀躞”。鸣珂(kē):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

3、崆峒(kōngtóng):指仙山。

4、立谈:在交谈的当时。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璧:美玉。

5、讵(jù):岂,难道。表示反问。胜:比得过,胜得过。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6、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

7、策杖:拄着棍杖。

8、桃花源: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

9、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绿:一作”碧“。

10、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11、童稚:儿童;小孩。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2、颜回:即颜渊(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最得意弟子。简居陋巷,为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过着“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四十岁时便英年早逝。

13、五柳先生:指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其诗作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14、宿(sù)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宿,夜晚。

15、春烟:春天里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烟霭。

16、家童:家中的仆人。

17、莺:一作“鸟”。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作者本人。犹眠:还在睡觉。

18、酌:斟酒,倒酒。

19、露葵:莼菜。

20、东谷:一作”西舍“。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作品译文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创作背景

《田园乐七首》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组诗就是作于王维退居蓝田辋川别业时期,故又称“辋川六言”。

作品鉴赏

这组诗共七首,各首独立成章,联缀起来又是一个整体,都是描写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美好。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辋川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致,深婉委曲地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组诗写辋川山居的景致,重点不在外观景物的'描写,而是着眼于体现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蕴,这恰恰是王维山水诗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写山、写水,其意当不在山水,而在于借山水抒怀明志。当代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指出,从王维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与“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这几句作品中,“便好似找到了开发王维诗的钥匙了,这钥匙就是个‘静’字。……唯其他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

王维诗歌美学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而这组诗表现的也正是这个“静”字。他的静境,并非是一味能写环境的静谧,而重点在于抒写心境的宁静。这种心境的闲静,非思想修养达到极致而不可为的。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认为只有参透王维的六言诗,“乃真知摩诘者”,所指当是这种安闲淡定的禅心。在《田园乐》组诗中,尽管大多写得寂静清幽,描写的环境是一种冷色,表现的心境是一种空寂。但是,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却是美的,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因此,王维对“静”境的向往,是与他个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秉性分不开的。

作品点评

《王孟诗评》:无一语可俗。顾云:首首如画。《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摩诘《田园乐》诸篇,眼前口头自多灵机,铁鞋踏破、远觅千里者便觉多事。《增订唐诗摘钞》:第一首景之胜,第二首俗之朴,第三首地之幽,第四首供之淡,第五首身之闲,极尽田园之乐(按本书所选当此处、一、二、三、五首)。《唐诗笺注》:如此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评其三)《茧斋诗谈》:比范石湖高数倍,宋人极力爽快处,正是低格。(评其四)《诗法易简录》:三、四写出田园真朴景象。(评其四)《唐诗解》:“先生对门”非讫然语,岂裴迪辈欤?(评其五)《画禅室随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非右丞工于画道,不能得此语。(评其五)《诗人玉屑》: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评其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上联景媚句亦媚,下联居逸趣亦逸。(评其六)《玉林诗话》:六言绝句,如王摩诘“桃红复含宿雨”及王荆公“杨柳鸣蜩绿暗”二诗,最为警绝,后难继者。《养一斋诗话》:或问六言诗法,予曰:王右丞“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康伯可“啼鸟一声春晚,落花满地人归”,此六言之式也。必如此自在谐协方妙。若稍有安排,只是减字七言绝耳,不如无作也。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第二篇:《鹿柴》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鹿柴》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作品原文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词句注释

1、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只。

3、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复:又。

白话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英汉对照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EER-PARK HERMITAGE

Wang Wei

There seems to be no one on the empty mountain....And yet I think I hear a voice,Where sunlight, entering a grove,Shines back to me from the green moss.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第三篇:《鸟鸣涧》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鸟鸣涧》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作品原文

鸟鸣涧⑴

人闲桂花落⑵,夜静春山空⑶。

月出惊山鸟⑷,时鸣春涧中⑸。

词句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白话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作品鉴赏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第四篇:王维诗田园乐赏析

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译文:

红红的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萦绕在早晨的烟雾之中。昨夜被雨水打落下来的满地花瓣,家童还没有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的心情。

诗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全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

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第五篇:《洛阳女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洛阳女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洛阳女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

前十八句是叙述洛阳女出身骄贵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她们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玩物的贵妇的娇媚无聊,以及她们的交住尽是贵戚。最后两句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发抒作者的感慨。

作品原文

洛阳女儿行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⑵。

良人玉勒乘骢马⑶,侍女金盘脍鲤鱼⑷。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⑸,宝扇迎归九华帐⑹。

狂夫富贵在青春⑺,意气骄奢剧季伦⑻。

自怜碧玉亲教舞⑼,不惜珊瑚持与人⑽。

春窗曙灭九微火⑾,九微片片飞花琐⑿。

戏罢曾无理曲时⒀,妆成祗是熏香坐⒁。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⒂。

谁怜越女颜如玉⒃,贫贱江头自浣纱。

词句注释

⑴洛阳女儿:取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河中之水向东流,洛旧女儿名莫愁”语。

⑵才可:恰好。容颜:一作“颜容”。十五余:十五六岁。梁简文帝《怨歌行》:“十五颇有余。”

⑶良人:古代妻对夫的尊称。玉勒:玉饰的马衔。骢(cōng)马:青白色的马。

⑷脍(kuài)鲤鱼:切细的鲤鱼肉。脍:把鱼、肉切成薄片。

⑸罗帷:丝织的帘帐。七香车:旧注以为以七种香木为车。

⑹宝扇:古代贵妇出行时遮蔽之具,用鸟羽编成。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⑺狂夫:犹拙夫,古代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李白《捣衣篇》:“狂夫犹戍交河北。”

⑻剧:戏弄,意谓可轻视石崇。李白《长干行》:“拆花门前剧”。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豪富。

⑼怜:爱怜。碧玉:《乐府诗集》以为刘宋汝南王妾名。这里指洛阳女儿。

⑽“不惜”一句:《世说新语·侈汰》记,王恺以晋武帝所赐二尺珊瑚示石崇,崇以铁如意击之。王恺斥之,崇乃命人搬来三四尺高珊瑚六七枝偿还之。

⑾曙(shǔ):天明。九微灯:汉武帝供王母使用的灯,这里指平常的灯火。

⑿片片:指灯花。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⒀曾无:从无。理:温习。

⒁熏(xūn)香:用香料熏衣服。

⒂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⒃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越,这里指今浙东。

白话译文

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作品鉴赏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此诗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画阁”以下四句,写“洛阳女儿”住在红桃绿柳竟相掩映的画阁朱楼,出门坐的是用罗帷遮护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用宝扇遮面,被接入九华帐里。至此,“洛阳女儿”的饮食起居已见一斑。“狂夫富贵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与人”,连续驱使典故,插入对其丈夫的描写;结构上照应上文“良人”一句,将诗意补足。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华富贵,意气骄奢,甚于晋代巨富石崇;丈夫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干爱妾碧玉。“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这里所描写的是“狂夫”之相,但细玩诗意,却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貌似游离实则还是为写“洛阳女儿”而驱使笔墨的。随后,顺接上面的“自怜碧玉亲教舞”句意,迤逦而下,正面描写“洛阳女儿”在九微灯约光晕里,在雕花的连环形窗下,通宵达旦,歌舞不休。这里特别点染了灯花燃尽而扑窗乱飞的一个细节,暗示“洛阳女儿”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灯才熄灭,这里以九微灯入诗,无异是把“洛阳女儿”与王母同化为一体了,从而为“洛阳女儿”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其富贵之相,借典故婉然传出。“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写“洛阳女儿”戏乐已毕,无暇练习曲子;打扮好了,依炉熏香而坐。“坐”字,仿佛见其慵懒之态和空虚无聊的贵族生活。下面又拓开一层,写“洛阳女儿”出入贵戚之家,奔走权门之内,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简,繁简各宜。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在文字背后。

历代评价

《唐风定》:非不绮丽,非不博大,而采色自然,不由雕绘,此四子所以远逊也。

《唐诗快》:通篇写尽娇贵之态。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借此以剌讥豪贵,意在言外,故妙。

《唐诗别裁》:结意况君子不遇也,与《西施咏》同一寄托。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田园乐七首》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共五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