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最终定稿)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9-1066737 10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5 18:21: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3篇)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1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2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3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第二篇: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语:《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作品评价吧!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第三篇:《马说》原文及翻译

读了马说原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您知道吗?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马说》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第四篇:韩愈《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简介文体及作者)1 “说”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二朗读文章,初步疏通文意 1 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⑵才美不外见()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邪同耶 材同才 4 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6 课堂练习:检测字句意义 7练习:背诵全文。三深入研究,体会感悟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归纳寓意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四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

2、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辛辣嘲讽)(愤怒谴责)

第五篇:《医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医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医说》作者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出自韩愈的《杂说》四篇,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

作品原文

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作品注释

1、瘠:瘦弱

2、计:谋划

3、纪纲:法度

4、安危:平安与危险,指和平与战乱

5、害:使其损伤,指危害

6、所以:用以,用来

7、为:治理

8、衰:事物发展转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9、倾:衰亡

10、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阳和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11、恃:依赖、依靠

12、矜:骄傲自大

13、扶:帮助

14、与:给予

15、视履考祥:“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作品翻译

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也没什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指心脉),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指法度,意为害怕法度消亡),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作品译文

精通于医治的医生,不看别人是胖是瘦,而是观察他的脉搏是否正常;善于谋略天下的人,不看天下是不是安全动荡,而是看他的政治纲领是不是混乱罢了,谋略天下的人就像医生一样,是安全还是危险,就像人胖瘦一样,政治纲领就像人的脉搏一样。脉象平稳,即使人很瘦也没有什么大碍,脉象有问题而人很胖,他会死的。精通这个道理的人,他的知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殷、周的衰败的原因是诸侯每天都发起战争。传位数十代君王而保全天下不被倾覆的人,政治纲领存在罢了。秦国称王于天下,没有分封诸侯,聚兵摧毁各个诸侯,传位秦二世被天下人倾覆,是政治纲领失去了。所以四肢即使没有病,不足以依赖,脉搏正常才是关键;国家即使没有战事,不足以自大,政治纲领正常才是关建。担心他所依赖的,恐惧他所自大的,精通医术与善意谋略天下的人,称之为上天的.帮助。《易》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精通医术与善意谋略天下的人就是这么做的。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