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共五则)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0-95690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2 00:30: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 前言

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淳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地处东径108°18′—50′,北纬34°43′—35°03′。北接旬邑、南连泾阳、礼泉,东与三原、耀县毗邻,西隔泾河与永寿、彬县相望。距咸阳市75公里、西安市85公里。造林作业区位于淳化县枣坪沟流域,海拔900—1300米,地貌为“U”形沟壑,沟谷陡而深,相对高差150—180米,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性。土壤疏松干旱,土层薄、裸岩多、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沟头不断向前发展,原面遭受蚕蚀,属中度侵蚀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白善土、黄善土、褐土型石渣土、普通褐土。无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植物群落为酸枣、蒿类,分布较为均匀,盖度70%左右,该立地类型适宜栽植防护林树种较多,整地难度较大。(二)气候条件:

人工造林作业区属半干旱两年三熟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2℃,≥19℃活动积温3200℃,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干燥度1.25一13.8,热量充足,降水分布不均,春旱、伏旱严重,对人工造林成活率影响很大。针对气候条件,在造林施工中要切实采取一系列抗旱造林措施,提高造林成效。(三)社会经济情况:

作业区共有人口9326人,3668名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1172人,农民纯收入1077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比较方便。

淳化县属于国家贫困县,县财政收入仅保党政事业单位工资,投资林业生产资金不足。但群众具有投身林业,热爱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1980年、202_年二度被评为“全国林业先进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县实施以林业统揽全县大局的思路,使林业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每年投入到林业生产的时间为两个多月,其造林组织方式主要以乡为单位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整地造林和雇请专业队整地造林。

作业区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林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在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总结推广了容器育苗,裸根苗带土包装,鱼鳞坑集水整地、穴底植苗、埋小土丘截杆造林以及ABT生根粉,保水剂等化学药品的应用等一系列配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在过去的工程造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淳化县出台了宜林“四荒地”使用权拍卖办法,加之禁牧力度加大,提高了造林保存率,使群众个人、下岗职工、党政企事业单位投身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

本设计主要有一下书籍为参考文献,结合澜沧县县域内的基本情况和基础资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条文为设计依据。

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和房屋建筑部分;

⒉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202_年版GB5018093;

⒊民用建筑设计通册GB50352—202_;

⒋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2_;

⒍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⒎总图制图标准GB/T50003—202_;

⒏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2_;

⒐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

⒑居住规划与设计;

⒒规划设计中的社会调查方法和实践;

⒓城市规划与设计; ⒔城市规划原理。

二、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设计构想

有了人的存在必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动作{工作、居住、学习、集会、消费、娱乐},人作为所有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发掘“人”与人的活动之间联系,尊重人们的活动,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并却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为“人”服务为轴线。

因此,我将“自然”这一话题充分考虑到本次设计中,认真的思考了“人——建筑——健康——自然”这个四元体之间的关系,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原有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些人工环境,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是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四、总体规划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小区四周分散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东北向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结构分析

两轴两中心——以东南向城市干道为轴;以城市发展方向为重心;以服务规划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与城市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与服务共存的原则。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两 界——以纵向两条道路为界。

规划区南侧为公共设施用地,则在南侧考虑了对外商业价值,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了服务小区的规划设计的宗旨。功能分析

住 宅 ——分为七个组团,以及沿街商业组团;

景观区域——由中心绿化广场区、中心水景区,象山公园以及道路两侧和院落内若干片状绿化带组成;

公共服务设施——由中心广场、幼儿园组成。

分析过程:整个规划区以水景与广场为中心,各住宅组团分片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小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中心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作为小区的中心它不仅是供人们居住的居住区,而却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方便居民我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小区的中间位置(主入口两侧),由于小区的规模的限制,幼儿园只考虑设置3班;会所内有供人们参观和集会的场所,还有为整个小区服务的业务部门。

总结:各个住宅区域、景观区域、公共设施区域有机的组合形成整体,并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特点为整个小区服务,延和了小区内部各类用地充分“为居民服务”的规划设计宗旨。

公共设施布置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主要公共设施包括幼儿园、会所及相应的卫生、商业等设施。

其中,为了更方便居民我将幼儿园、会所布置在小区的主入口出;商业设施南向沿路布置。

⒎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其中,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⒐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因此,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经济的排水,在管网的布局中根据原有的地形顺势布置水管网,采用分流制的排水形式。给水管网则是树状和环状两种形式相结合,一方面满足了有足够水压、水量;另一方面满足了方便管网的检修要求。

第三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雅沁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XXX XXXX

XXXXXX

一、规划项目基础信息概况 ⒈项目名称:沁雅小区

⒉地理位置:项目基地西北和盘龙江相连接,北边与公共绿地相互连接,东、南两个方向与居住小区相连接,整个地块面积约为54337平方米。地块属于二类居住用地,在地块的东南角还有一个幼儿园和一所小学相邻。

二、设计依据

本设计主要有一下书籍为参考文献,结合该地块域内的基本情况和基础资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条文为设计依据。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⒉《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昆明市规划局 202_年6月);

⒊民用建筑设计通册GB50352—202_;

⒋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5.总图制图标准GB/T50003—202_;

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2_;

7.城市规划原理;

8.城市详细规划;

9.规划设计中的社会调查方法和实践;

三、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构想

构想一:人车分流,综合考虑风向、景观营造

该小区设计是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小区如果综合考虑人的活动(居住、工作、游憩、生活),以人所有活动的主体,因此,一进口处就设置地下地下车库入口,使人车分流,而整条道路通而不畅,综合昆明盛行风向设计道路,是整个小区的空气得以较好地改善。

构想二: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景观轴线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方向是公共绿地,而另一个方向是面对盘龙江方向的人行道主入口方向,建筑高度也密切配合该设计思路,是整个小区有良好的景观取向。

五、总体规划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围绕着中心公共建筑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小区分散设置了三个出入口,其中,人行主入口在西面濒临盘龙江,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西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车行主入口。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公共建筑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两带一中心——以北边公共绿地、西边盘龙江为两个景观带;以公共建筑区和中心水景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优良环境与服务共存的原则。功能分析

宅 ——分为A、B、C、三个类别,以及中央公共建筑区;

景观区域——由中心公共建筑区、中心水景区,以及北边公共绿地和西边盘龙江两个带状绿地组成;

公共服务设施——由会所、餐饮店组成。

分析过程:整个规划区以水景与广场为中心,各住宅分片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小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中心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作为小区的中心它不仅是供人们居住的居住区,而却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总结:各个住宅区域、景观区域、公共设施区域有机的组合形成整体,并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特点为整个小区服务,延和了小区内部各类用地充分“为居民服务”的规划设计宗旨。

⒌交通组织:

车行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6m;人行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4m;宅间小路红线宽度2.5m;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⒍公共建筑布局:

公共设施布置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主要公共设施包括餐饮、会所及相应的卫生、商业等设施。

⒎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公共建筑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其中,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公共建筑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⒏住宅布局:

为了满足更多人对更多形式的住宅形式的需求,在本设计中我考虑了环境条件,并结合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我选择了适当的户型结构形式。其中,有A区住宅有较好景观,户型也采用大户型而且层数只有11层,这样也是小区景观视野更加开阔,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北边不值得B区住宅有18层,而在东边和南边的由于景观不是较好,所以采用32层建筑丰富了小区整体的立面空间,使得更有层次干。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需求,延和本设计的宗旨。

六、附表

1.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类型 住宅用地 其他用地 总 计

注:人均用地面积计算略。

2.经济技术指标表 基地面积:54337

面积(㎡)7846.15 46490.85 54337

占地比例(%)

14.44 85.56 100 建筑密度:15.74% 容积率:2.9

3.建筑物边界退让控制(参考)

第 1 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 2 条 沿城市道路的两侧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后退城市主干道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8米,后退城市次干道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后退城市支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3米,后退居住小区内城市支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米。第 3 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会展场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设施及包括住宅在内的高层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并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第 4 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0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第 5 条 地块与地块之间考虑开设消防通道的可能,两侧需各退后用地边界3米。

第 6 条 地块靠近绿地及广场一侧,在解决市政、交通、消防等问题的前提下可不退让绿化控制线。

第 7 条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雨棚、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在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

第 8 条 具体建筑工程的的退让距离除以本规划为基本原则外,需同时满足消防及日照间距等相关规范要求。

4.建筑相关指标计算(参考)

建筑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

建筑密度:即建筑覆盖率,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之比。

绿化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以上所提到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设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构筑物)所占面积、运

第四篇: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附件1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简介及设计理念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到202_年,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主要办学指标在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中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对行业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现由3个校区组成,但总体占地面积仅812亩,办学空间狭小和三址办学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事业发展。在中央领导及教育部、北京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昌平区南口镇征地1964亩建设新校区,建设规模为90.3万平方米。

一、项目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昌平区南口镇东北部,处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边缘。项目用地东部为北京警察学院、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北部为虎峪风景区,西南部隔八达岭高速与南口镇中心区相对,西北部为军都山山脉。

新校区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周期从202_年至202_年,征地、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教学楼、实验室、体育设施等34万平方米用房;二期建设周期从202_年至202_年,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30万平方米用房;三期建设周期从202_年至202_年,建设科研及实验中试等用房26万平方米。

新校区总用地规模1309609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10337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1062600平方米,其中地上903000平方米,地下159600平方米,建筑密度22.5%,绿化率40%,容积率0.88。园区总停车数3612辆,其中地下停车3412辆,地上停车200辆,自行 车停车位15000个。

二、设计理念

通过研究和分析,设计单位最终提出了“一片院子,两个园子,三条廊子”的概念,创造一个办学理念与校内景物交相融合的美丽校园。

1.“一片院子”

学生可以在校园内的任何场所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内的学习时间只占学生总体学习时间的不到五分之一。学习和休息环境的多样化,可以激发思维的交融和创新。当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来源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多科性的大学,学生可以从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强化了这种交流场所的存在,将公共空间分散到每个单体建筑所围合的内院,创造更人性化的校园环境,让不同院系的学生有机会一起激发学科交融的创新。

2.“两个园子”

我们要建设成为国内独特的校园,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师生,学校的景点和建筑将会印成明信片广为流传,而昌平新校区也必将继承化工大学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并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公园是校园的重要景观,它将学校的精神理念和周围景色合二为一,在点缀整体空间的同时为师生提供了放松休闲的场所。通过对校内公园的建设与打造,新校区优良的生活品质将会辅助师生的工作学习,先进的运动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舒适的交往空间将会帮助这些现在和未来的科学家、专业人士们成为国际舞台上更加全面和有创造力的精英。入口三个弧形建筑形成的序列称之为“天工之门”,它以谦虚的姿态、包容的态度,来向社会展示学校。设计通过将学校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将整个校园的建设与维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打造主要轴线上的景观公园,成为中国校 区建设的典范。

3.“三条廊子”

体育馆、公共实验楼和第一教学楼围成校前区的“天工之门”,从这里到图书馆前面的“宏德广场”形成了一条的礼仪通廊;景观通廊串联起师生的生活区,二者将山坡和水渠生态优化,与自然互动,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八大院系组成的“博学之路”,创造了一系列院系间的交流空间和科研场所,是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活动的学术通廊。

三、规划布局

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南北向的礼仪通廊为主轴线,以宏德广场为核心,周边环绕多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天工之门,礼仪通廊,宏德广场、图书馆、教学组团、行政中心等空间片断及节点,图书馆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所在。

1.“礼仪通廊”

校园主入口经第一教学楼至图书馆的南北向空间形成严谨的礼仪通廊,象征着校园的庄重。校园核心区始于南面的“天工之门”,可以在此看到“礼仪通廊”两侧的教学科研楼以及图书馆在群山环抱下呈现的核心区姿态。“礼仪通廊”经过图书馆转而对景双峰山顶,体现了传统知识对自然的尊重,更能突出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即图书馆是广集知识、传播文化的摇篮,是师生通往学术巅峰的坚实基础和有力后盾。整个校园沿“礼仪通廊”顺着山坡走势错落呈现,并与山水相融合。第一教学楼、行政楼和会议中心在“礼仪通廊”的西侧,相邻学生生活区。建筑通过与自然坡地间的互动,创造了独特的内院景观。实验楼和科研楼位于主轴线的东侧,同时也在中央绿地景观设臵通廊入口。图书馆位于校园最核心的位臵,从东西南三个校门进入时都能成为对景。

2.“景观通廊”

校园的西侧布臵了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区,通过内院组织建筑和景 观的关系,并由一条贯穿“化育学园”的步行体系引向北边的马鞍山。防洪渠的河床向东移动,并在核心区一侧设臵校园核心水体景观。南侧地势最低处设臵水体处理设施,利用学校科研技术对校区内的中水、雨水、废水进行处理,再转化成为景观水。由北向南的“景观通廊”贯穿生活区,并连接核心区,既是生活和教学区的缓冲带,又最终和校园的整体景观体系交融在一起,形成景观脉络。景观廊道会成为学生喜爱的约会场所,并在暴雨期分担防洪渠的一部分任务。一系列的桥将会成为连接核心区域与宿舍区域的重要景观元素,并成为校园里独特的风景。临近“景观通廊”的是研究生公寓,临近西门区南侧的为本科生公寓,教师及留学生公寓则位于北侧的山坡下。所有公寓均有半围合的内院,内院串接了整个生活区,大的内院为开放空间活动区,小的内院为交流空间。西校门的公共绿地两侧布臵商业和服务设施,为师生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也创造了师生交流休憩的场所。

3.“博学之路”

“博学之路”位于校园东侧,规划时将有废气排放的实验室布臵在下风向,避免对校园公共区域的污染。建筑都拥有内庭院,为师生提供交流场所。“博学之路”是将这些建筑彼此串联的步行道。弧形的道路连接入口和远处的山脉,也象征着科学研究是无止尽的探索。作为校园内重要的步行体系,在“博学之路”上,室外和室内都拥有可供休息和交流的公共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激发灵感、交融思维的场所,意味着学校鼓励不同学科交融的探索。科研实验室面朝“博学之路”开放,和各个院系一起,将一定的展示面朝向这条连接校园主入口和创新中心的步行通廊。这种相对集中的布局也有利于未来不同院系规模的灵活变化。屋顶考虑对设备的遮挡,使整个屋顶形成连续的界面,强化校园的整体感。

礼仪通廊,景观通廊和学术通廊,这三大通廊互相交融,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新校园。

四、功能分区

新校区校园大致分为四大功能区:

1.公共教学区:包括围绕中心广场集中布臵的公共教学楼组团、图书馆、教学实验区等,其中具有标志性的图书馆是核心区中的主角。教学楼、实验楼等分布在通廊两侧。

2.教育科研区:位于用地的东侧,八大学院成团成簇,围合出一条博学之路。

3.生活配套区:生活配套区分别为本科生宿舍、研究生宿舍、青年教师及留学生公寓,每个组团内布臵相应的食堂、生活设施。

4.体育活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分为两组,分别为南部的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以及北部的体育场及球类运动场。学生宿舍区内则布臵了大量的小型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设施和场地。

五、交通规划

结合新校区地块的空间特点,加强校区南北、东西不同功能地块的相互贯通,新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是以校区南侧的主入口进入,向东西两侧分支的校区主环路和东西向多条支路相结合的路网模式,创造便利的内外交通道路系统。

1.入口设臵

根据新校区的功能分区,以及周围市政规划路的条件,在校园核心区南侧面对南口化工南街和南涧路为校区主要出入口,校区东侧南口镇东一路设有一个人行出入口和一个车行出入口,校区西侧南口化工西路设有两个人行出入口和一个车行出入口。

2.车行道路

新校区车行道路以环状主干道为主,通过此主干道可车行到校区的每一幢建筑。主干道规划为城市型道路,红线宽17米,其中路面宽8米,两侧绿化带宽1.5米,人行道宽3米。校园支路4-8米不等,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

3.人行系统

沿中轴线在教学及科研区内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并通过次要轴线与教学及科研建筑组团内部步行道路相联系。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及科研区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组织舒适便捷的步行系统。“博学之路”位于校区中轴线东侧,是校区主要步行道之一,道路两侧都有内庭院,可提供师生的交流场所。

4.停车场

新校区的机动车以地下停车为主,沿环路布臵地库出入口,并配臵适量的地面停车。地面停车在校区的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公共建筑及运动场等附近集中布臵,以保证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

六、绿地规划

新校区绿地规划采用了点(建筑组团内的庭院绿化)、线(道路两侧行道树绿化、沿泄洪渠两侧十米宽的林荫道)、面(广场绿化、体育场绿地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强调了生态型的绿色校园模式。

结合新校区的特点,利用了北侧山体的优美的绿地景观,同时也充分利用贯穿校区南北的泄洪渠,经对雨水的收集、中水的利用使此泄洪渠起到景观水系的作用。泄洪渠两侧十米宽的绿化带是连接南北校区绿化的纽带,对整个校区的绿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侧山体绿化以保留原生树木形态为主,泄洪渠两侧绿化带采用种植常绿乔木及花圃、草坪,并沿园林步道设臵各种小型雕塑及休闲座椅等,使之成为教师学生喜爱的休闲约会场所。

建筑庭院内的绿化采用冬天落叶乔木,以利夏天遮阳和冬天采光。建筑周围适当种植常绿灌木和花圃、草坪以增添景观效果。

七、建筑设计理念(一期)1.第一教学楼

教学楼的设计概念的灵感源自校区总规划,即在校园入口处创造 出一个重要的入口空间。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排布的教室得以实现,同时教室的设臵也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创造出学生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机会。两幢建筑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沿校园主轴对称的势态,但它们也有细微的差别,以回应不同的周边校园环境。两幢建筑分别位于中央台阶式庭院的两侧,从而在视觉和实际空间上形成了与草坪及图书馆的联系。位于中央广场前的大阶梯教室设有呼应地形的走廊流线。两部分建筑之间有高架透明连廊,其余的教室被分别布臵在两幢建筑中中央庭院的四周,同时在入口处均有高大透明的门厅空间。这些庭院以及中庭空间可以用来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聚集,同时也可以形成不同教室之间的交通空间。它充分遵循了校园总体规划中的“教室环境外学习”以及“交流的重要性”原则。

进入建筑的三个主入口分别出现在校园规划的重要的位臵上,在东北角靠近“探索之路”和教学实验室,以及在西北角邻近校园宿舍区和水景轴线,同时其中一个位于校园轴线上主广场的一角。第一教学楼的规模以及重要性使得其能够在校园内通过不同的入口进入。建筑的体量通过不同的立面强调了这一点,每个立面也考虑到了相应的从校园不同位臵望向教学楼的视觉效果。

2.第一实验楼

第一实验楼通过地面一层的透明性来激活两侧的立面。在四方庭院一侧,沿建筑的长向形成了一种有覆盖的退界,即骑楼。骑楼仅在建筑角部与东西向走廊交会处被打断。而面向“探索之路”一侧的立面设计则考虑到未来的“探索之路”东侧的研究楼。

教学实验楼在与校园总体规划概念保持一致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对于主要四方庭院以及“探索之路”的重要性。沿建筑周长布臵实验室的方式也定义了一对能够作为师生间重要交流场所的室外庭院空间。

建筑线型的体量布臵也加强了四方庭院和“探索之路”之间的东西向联系。这样的格局也形成了二期实验楼符合逻辑的选址,即在北 面进一步围合成庭院的空间。

实验楼在功能排布上遵循了清晰高效、按学科排布的布局方式,是当代学习和研究环境的集合体,并配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持研发,是兼顾各个学科的个性和学科间互相交叉互动的综合体,是一组注重强化室内外空间交流的建筑。

通过这样一个清晰的系统,一些重要的公共交流空间得以被嵌入在功能空间之中,比如在建筑主要入口,在长廊中间部分以及在不同院系空间交会处。这些空间将在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小组以及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验楼在面向四方庭院以及“探索之路”的两侧都形成了重要的立面。

3.图书馆

建筑立面的灵感来自书籍本身。在图书馆中,书籍堆叠的方式安排周密。有些书是“开放”的,而有些则是“封闭”的。通过对这个想法的三种不同表现手法,我们创建了一个活泼、可持续,同时隐含在校园总体规划中、尊重材料使用的立面。

使用灵感主题有两种策略:南立面是正式的,呼应从校园大门开始的主轴线的正式感;其他立面是非正式的,形成多元和愉悦。图书馆南立面加强校园主轴线的正式感,柱廊严谨的结构呼应窗户的衔接。图书馆的位臵按照总体规划精心安排,保持校园的连续性。

大景窗象征着我校欲在北京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愿景。中央聚会空间中,中庭体现学生能量,其中之一就是勇敢和希望。这个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合作体验,将校园的协同能量增强。虽然图书馆广场被看作是一个沉思的空间,但中庭却是充满活力的能源:一系列想法的迸发,分享学习。中庭通过大台阶将南北入口连接。中庭的“悬空间”为学生互动空间,可设演讲台和书吧。

图书馆内部的各种功能是独特、丰富而全面的。读者服务/公共空间、阅读、学习、检索和教学区、信息中心、研究区和工作区围绕 作为中央聚集空间的大型中庭,同时提供自然采光,以及可看到各种功能空间活动的视线。这些功能还通过一个高效的过街桥联系交通核心和自动扶梯。利用南北入口间5米的地形高差,巧妙地将台阶式梯座组织到建筑内,增加了大型公共活动类似露天剧场的室内空间。

4.体育馆

体育运动意味着激情与活力,能够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馆是大学中重要的建筑之一。体育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运动中所蕴藏的能量。在常识中,体育馆将多样且独特的运动都汇集在同一个屋顶下,运动中所蕴藏的能量能够使体育馆成为一座代表着激情与活力的建筑。

体育馆的建设仔细考虑了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积极的体育运动和社区影响力并列是设计的主要思想,其中篮球馆是该体育建筑物的焦点,它承载着学校的社区影响。体育馆面向“发现步道”那面充满活力,视线可以从室外体育场向学生公寓延伸。

第五篇: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规划设计说明

一、概况

本项目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境内,三养德村村东。本次规划区域位于京沪高铁滕州东站站前区域,根据最新一轮的滕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该区域为今后滕州市城市副中心,以高速铁路为契机,高铁滕州东站为核心,大力发展该区域经济文化,拟建设站前广场、居住区及配套商业、教育、客运站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本次规划范围仅为站前广场及其南北两侧,占地面积约142000 m2。

二、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2_ 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2_ 年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滕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_-202_ 年)》

(5)《滕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2_-202_ 年)》

(6)《滕州市东沙河镇总体规划》(审批中)

三、规划设计原则

1、明确区域定位

根据上位规划方案定位该区域为城市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及其站房为契机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并能充分体现当地文化。

2、板块合理划分

合理调整城市路网,重新明确定位各板块功能,既能有效解决交通问题,又使规划结构清晰,目标明确。

3、确定规划目标,打造以“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都”为城市推广概念的城市门户形象及城市客厅形象。

四、规划结构

整个规划区域划分为三个片区,中部为站前广场,以满足高铁客运站人流集散、转乘换乘、并提供当地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等需求;北部为广场综合管理用房,负责整个站前广场以及附近区域的日常管理;南部为交通枢纽管理中心,设置出租车停车位120个,公交车停车位约120个,长途车停车位约80个,统筹管理高铁区域的内外交通,局满足高铁线大运量、高效率的运输服务要求,适应高铁站“快进快出”的交通特点。

五、设计理念

该广场以解决其实际功能为主,基本与站房地面持平,由于地势关系故采用架高广场的形式,底部功能为社会停车场。由东向西分为集散区域、中心区域及天桥。集散区域为旅客抵达或出发的必经之地,是高铁站房、社会停车场及中心区域的连接纽带。中心区域为市民及旅客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四周以八只雄浑墩厚的方鼎进行空间界定,加上广场中央的三足喷泉圆鼎,形成“九鼎”之势,使人联想起平原君赞扬毛遂的话语: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也象征着滕州人民“一言九鼎”,守信重义。

两座现代城阙耸立于中心区域与天桥交接两侧,不仅延续了站房所使用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昭示着旅客即将进入或离开滕州地界,极具象征意义。

六、建设规模与内容

(一)站前广场及连接线工程

1、站前广场

用地面积:52275.5 m

2总建筑面积:31340.0 m2

其中:广场建筑占地:31340 m2道路占地:8410 m2

绿化占地:12525.5 m2 容积率:0.6

地下停车位:429辆

2、站前南北道路(连接线)

站前广场南北道路:17408 m

2全长1088 m、规划道路红线16m。

3、广场综合管理用房

工程综合管理用房用地面积:7200 m2建筑面积:10300 m24、交通枢纽管理中心

用地面积: 7200 m

2建筑面积:10300 m25、停车场

停车场占地面积:10870 m

2其中:长途客车停车场2890 m2

城市公交停车场4310 m2

出租车停车场。3670 m26、绿化用地

绿化用地面积: 47046.5 m2

202_年11月6日

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共五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