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丽江古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丽江古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聊城市人大农委调
研组
发布时间:202_-8-
1信息来源:
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聊城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按照学习调研阶段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赴云南省丽江古城,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等内容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切实感到受益匪浅。
一、丽江古城开发建设的特点
丽江,历史上是滇西北一个“被遗忘的王国”,但到了202_年却一跃成为拥有三个世界遗产殊荣并为世人瞩目的城市: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历史文化名城;202_年7月,“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2_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什么原因让丽江屡获殊荣?拥有“三大遗产”的丽江展现给世人的究竟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这些在我们参观考察后得到了印证,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 丽江人找准了坚守与创新的支点,使文物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协调。业界普遍有这么一种说法:“开发意味着破坏”。然而,丽江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彰显出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画卷,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休闲的意境,能充分让置身其中、参与互动的人们从紧张、繁重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舒展和休闲,从而让游客喜爱。这是来丽江考察者的共识。为了这古朴、和谐、依恋的诱人景象,为了实现当初申遗的诺言,丽江先后投资4亿多元,实施规模浩大的重建和整治,完成了1300多户,5000多人的搬迁。为了“大局”,在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原来被一些现代建筑挤占的东大街,有17个单位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物在职工们的泪水中被一锤锤打烂。为了“这一眼”,丽江人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古城,对每栋受保护的民居和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详细的保护规划和平面图等,并严格按规划操作。多年来,丽江在培育发展旅游产业的进程中,通过发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丽江模式”,这就是文物遗存的保护和展示上的创新。
特点之二:丽江人创建了新的管理模式,文物遗存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都知道对文物的封闭式管理,但丽江古镇的开放式管理与木府的封闭式管理有机结合使我们耳目一新,也给我们带来几分好奇。来到丽江古城入口的时候,游客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站在如鲫的游人中,我们发现,古城没有围墙。兴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不设防的小城,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这么多的古旧建筑群和这么大的城区面积如今成了文物遗存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之任何人都可从四面八方走进古城,文物的安全管理按理说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的疑问在参观过程中得到了解答。一是全民动员,广泛宣传。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到处张贴及悬挂着的标牌中透露了这么一个信息,即丽江的宣传动员教育非常到位。他们在宾馆发放的宣传资料也非常有针对性,如我们下榻宾馆的那份《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倡议书》是这样提示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家共同的责任。通过大力宣传造势,丽江古城的保护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文物管理部门体制健全,管理到位。我们在木府参观时拍下这么一段关于丽江古城博物院对古城管理的“宣言”,或许可以说明他们在文物遗存的保护和管理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丽江历届党委政府在遗产保护管理法制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出台了很多关于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和办法,对丽江古城的有效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努力探索合理的管理体制。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一种“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古城管理模式。三是丽江人千年守望,细心呵护的结果。丽江是“以其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的美妙结合的典型,具有特殊的价值,历经1996年2月3日大地震,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依存,恢复重建如旧,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总体评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点之三:丽江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丽江是全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之一,这里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在丽江古城都有具体体现,几乎包涵了整个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木鼓节、三月街、神话、史诗、歌舞、绘画、戏曲、古乐等民俗风情同样在这里可以追踪溯源。丽江之所以形成多民族文化特色,这得益于丽江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兼容并蓄,得益于丽江人结合旅游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丽江不但推出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的文艺节目,同时还吸引了《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茶马古道》等一大批影视作品在该地拍摄,使丽江文化产业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亮点,为促进丽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特点之四:丽江人善于宣传造势,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四方街、东巴谷、玉水寨等名胜区因彰显民俗风情而著称,以“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惊艳于世的木府、方国瑜故居、和志刚书斋、品正艺堂、东巴纸坊、听水轩、沙蠡书屋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展示范窗口,也都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印象丽江》的公演,为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亮点,成为充分借助旅游品牌和名人效应,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新模式。事实证明,通过宣传造势,全面打造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业已为丽江提升文化实力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丽江古城开发管理情况
丽江古城由三部分构成:大研古城、艺河古镇、白沙古镇,面积3.8平方公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八百多年历史。1986年12月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批准了保护条例;1995年批准实施了保护规划;1997年随着列入世遗,开始筹建管委会;202_年丽江古城管委会正式成立;202_年地改市,古城管委会为市属机构,名誉主任为市委书记,副主任为市长。
丽江古城管委会下设丽江古城管委会办公室、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两个正处级机构。丽江古城管委会办公室共有人员170人,下设综合、保护建设、古城维护征集队、幕府博物院等科室。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设管理城内直管公房的房产经营分公司、狮子山公园经营分公司、幕府博物院分公司、文化旅游分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古城管理所等部门,另有消防中队、各居委会成立的义务消防队和派出所成立的消防治安联防队。
在古城的保护开发和管理运营中,他们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旅游业、面向传统民族文化的原则,着手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了古城保护有关规定,主要包括:
1、“三必须”规定。房屋的修缮必须修旧如旧;重点房屋、水系的保护必须保持原有布局,不准随意设阻;桥梁不能随意增减,修缮必须原貌修复。对147座重点民居进行挂牌保护,并规定不得随便增减,对重点民居保护得好的居民予以奖励。为解决好保护古城风貌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矛盾,规定允许房内引进部分现代化设备。
2、“五不准”规定。不准破坏古城布局、不准侵占古城水系道路、不准加高楼层建房(古城基本以二层为主,局部有三层,修缮前后房屋层数不变,并限定二层屋高不准超过6.5米,三层屋高不超过8.5米,核心街区房屋体量不超过600立方米,外围街区房屋体量不超过900立方米)、不准用现代化建筑材料修建房屋外围、不准见缝插针修建房屋。
3、搬迁不协调单位和建筑规定,恢复原有历史风貌,让古迹显山露水,对附近清朝时期的古迹遗址进行了重修。
(二)在投资修缮古城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他们对所有设施特别是排污管网进行了改造,户外所有电力线路等进行入地改造,基本上每户的电力、有线、自来水、电话等管线全部入地,加强绿化和夜景工程,使夜晚的古城真正成了不夜城。
(三)对古城居民生活进行补助,对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修复的居民,由管委会据其实情予以补贴,对因居民生活条件困难而未改善的居民,补贴还可适当调高。在准运证发放过程中,要求服务员中的70%以上必须是当地居民,着当地传统服装经营有本地特色的项目。组织入户调查,对用水、用电、入厕等方面予以优惠。
(四)在引进民间文化过程中,他们在古城内为临近地区的文化名人、手工业者、传统工艺展示等无偿提供经营场所,在直管公房上提供包括装修门面、租金减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形成旅游特色,丰富了古城人文内涵。
(五)关于古城的收费管理方面,他们规定:
1、其他列入世遗的地点,如周庄、乌县等都收门票。目前,古城管委会采用收古城维护费的方式向游客收费,来保证日常费用,此费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其原因是古城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
2、征收方式由旅行社向团队收取,由宾馆、酒店、客家店向散客收取,并在游客必经游览点——玉龙雪山设站查补漏收客人。每名游客一张含个人信息的旅游IC卡,古城维护费直接从卡中扣除,并留下查核信息。各旅游公司收取维护费后,经旅游局所设结算中心缴市财政再全额拨付古城管委会。
三、思路及借鉴
(一)在目前我市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丽江市的做法,把聊城丰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旅游资源置入市场运作中,使文化、旅游在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中成为一种产业。这样既能有效解决产业开发资金和市场开拓经验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古城区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在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古城区特色的保护,确保古城区的本土性、开放性、多元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体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主导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古城规划设计应在聊城古城区特色和优势上做文章,既要控制好古城区的肌理、风格和风貌,又要创新理念,体现现代元素、未来元素和古城风貌的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同时要为具体实施留足操作空间。
(三)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做到保护、恢复、新建三措并举。结合聊城古城区的实际,以塑造商业、旅游业品牌为核心,增强文化商业、旅游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吸引力,重点做好文化遗产的增量领域向文化商业、旅游产品体系发展的转化工作,完成从观光型旅游城区向文化休闲型旅游城区转化。要保护和利用好光岳楼、海源阁、山陕会馆、铁塔等现存重点文物古迹,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精品景观景区。聊城古城区可供恢复建设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在保护好现有重点古迹的基础上,再恢复新建一些特色景观,这样,既盘活了古城区内文化与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又能与新城区其它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产生规模效应。
第二篇: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铜仁市始终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来抓,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日渐增强,开创了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铜仁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与区位优势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武陵山区,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 ‚黔东门户‛之称。全市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下辖4个办事处、5个镇、7个乡,居住有汉、侗、土家、苗、瑶、仡佬等26个民族37万人口。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境内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有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有入选‚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
游发展总体规划》,续编《铜仁市重点村寨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编制《铜仁市十一二五文化旅游规划》、《铜仁市旅游商品规划》和《旅游餐饮规划》等,为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2、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一是我市《梦幻锦江》旅游区两岸景观打造已基本形成,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型旅游经济,突显十里锦江文化核心的旅游发展理念,从而逐步铜仁市景区的基础建设;二是打造夹岩(云林山庄休闲度假村)、落鹅、凯芒和恶滩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三是正在改造提升铜仁至九龙洞景区公路;四是中南门古城区建设旅游商品步行街已基本形成,逐步成为文化旅游热点;五是建成系列大型酒店:温州大酒店、宝鑫大酒店、君逸凯悦大酒店等等多家星级酒店,大大提高旅游服务设施;六是实施了‚大明边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已建成龙舟城、大明边城城门、龙舟展馆等,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创建目标;七是天生桥A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主要完成了完成《川硐天生桥旅游景区规划》,硬化了入户道路,景区道路已铺成柏油路面。购臵了环卫设施,修建了旅游公厕。包装改造了部分农村住房,鼓励和支持部分村民开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八是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在中南门古城已建成了周逸群
物超市项目的建设,解决可游、可停、可购问题。提升铜仁与生产、生活相融度,提高艺术美感,不断增加铜仁的文化底蕴,丰富发展内涵。
6、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将先进的文化‚种‛在基层,推进村居、企业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健康向上、具有铜仁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心聚力等积极作用。
7、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对傩文化、渔文化、龙舟文化等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做好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建立民间艺术抢救保护机制,力争有新的民间艺术项目进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就整个产业而言,从旅游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来分析,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方式单
一、结构不合理、对文化的挖掘不够,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旅游资源所孕育
但没有形成锦江鱼饮食品牌。
五是在‚购‛方面:目前我市的旅游纪念品品种少、规模小,深度开发不够,更没有形成品牌。铜仁紫袍玉带石、傩面具等特色工艺品还存在品种少、工艺差、品位不高等诸多问题。旅游商品销售较为分散,来铜仁的游客不知道到哪里购买纪念品。
六是在‚娱‛方面:对文化的研究、挖掘不够,文化现象比较散乱,文化主题不明确,有许多优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只能从导游的介绍中听到,但不能看到,旅游娱乐的魅力不够。
(二)原因分析
一是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目前,有的同志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文化型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同志仅仅把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对市场化运作存在顾虑,没有把文化旅游上升到作为一项产业来谋划。一些部门领导还存在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的认识误区,部门利益比较严重,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市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
局主管,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重点不在旅游工作上,从而形成管理力度不大,景区发展缓慢的局面。因管理体制混乱,甚至存在‚旅游部门不管旅游(景区景点)的尴尬局面‛。
三、对加快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抢抓新一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要站在‚大铜仁、大旅游、大文化‛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宣传与建设的关系以及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要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按照建设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着力打造‚桃源铜仁〃梦幻锦江‛文化旅游品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支柱产业之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热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二)突出特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文
中,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形环城逶迤,穿城而过,形成十二半岛,而十多座桥梁又把铜仁城连成一个整体,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九龙洞景区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溪谷幽深,竹海苍茫;洞内深邃莫测,钟乳石、石林、石笋、石柱、石幔遍布其间,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是一座罕见的地下迷宫。锦江〃九龙洞景区是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因此,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开发建设锦江〃九龙洞景区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统筹安排以中南门古城为中心的城市旅游区、川硐天生桥峡谷旅游区开发建设。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把我市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改变长期作为中转站的尴尬局面。一是要依托大明边城旅游开发公司,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锦江〃九龙洞景区市场化运作。要根据锦江的自然特点,对其进行分层次分段开发,着力打造‚梦幻锦江‛旅游品牌。二是要尽快启动中南门古城保护开发,把古城改造与建设铜仁旅游商品和名优小吃一条街相结合,修旧如旧,保护好原有文物古迹,将中山路中南门段改造成步行街,集中全区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名优小吃在临街门面销售,靠锦江河边的民居可改造包装成特色旅馆,并根据今后旅游发展情况逐步蚕食周边现代建筑,扩展古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艺术资源研究队伍。在乡镇、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中广泛培养业余文艺队伍和文艺人才。
202_年9月26日
第三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景区和.....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2 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 3 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和......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来自
第五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
赵重建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扁都口景区和圣天寺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 1
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
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圣天寺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
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扁都口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民乐南丰乡炒面庄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南丰乡和山丹马场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
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