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 萍
近年来,筠连县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了三大力量对城镇化的推动与吸引,即:现代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给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全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和集中的进程明显加快。
一、正确把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规律
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30%,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实践证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客观规律,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局面。
一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全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不断夯实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园拓业,以业兴城。加快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
二要正确处理加快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着力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着力防止农村贫困向城市转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壮大工业与提升农业结合起来,把增加城镇人口与转移农民结合起来,把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要正确处理发挥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关系,着力建设竞争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的中心城镇。要按照继续按照“延伸主轴,拓展两翼,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两个经济实力较强、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的中心城镇,形成所有镇乡和中心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加快推进以巡司镇与筠连镇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科学制定规划,推动区域发展,使之成为实现“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商贸中心”的强大引擎,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四要正确处理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保护好青山绿水,是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加强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排放。严格把握引进项目的环保标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决不能引进;新建项目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决不能上,在建项目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不能投产;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要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要停产治理或坚决关闭;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二、我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全县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就业增加,全县初步呈现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一是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202_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0.6%,比202_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_年城镇化率达到22.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2_年城镇化率达24.84%,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三年年均提高2.08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逐步提升。二是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增长速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2_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40.33亿元,总量居全市第六位,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9.4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3.18亿元,同比增长36.3%;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69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县202_年经济总量跃上40亿元的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1.3%,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速。全县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加快。202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43亿元,同比增长67.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99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位。202_年全县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06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总量居全市第五位。
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伴随城镇化的进程,全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202_年,全县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6.54%,比202_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2_年的28:48:24调整为202_年的23:58:19。
四是城镇从业人员增加较快。202_年全县新增城镇从业人员达到4306人,比202_年增长34.98%,城镇登记失业率3.59%,比202_年下降1.69个百分点。202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97元,增加585元,同比增长15.34%。202_年,筠连县八项民生工程中的农民工培训行动,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12770人,完成市目标的144.54%。202_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超过9.2万人次,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超过了26.29%;劳务总收入6亿元,其中外出到省外6万人,直接改变了农村和城镇的人口比例,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202_年筠连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占GDP的比重在全市居5位,比202_年上升2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5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是202_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比202_年增长3.8%。202_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23.51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县GDP的58.3%。从纵向看,我县城镇化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横向比较仍相对滞后。一方面,滞后于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城市带发展相对滞后,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实施不到位;城市功能设施不完善,管理粗放,发展质量不高;建设领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村镇“脏乱差”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
三、科学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当前,筠连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坚持以扩容提质、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建设科学发展,以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引领保障城市科学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
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通过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满足对生产投入和非食品不断提高的生活消费需求,使得城镇化动力不断加强。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进,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基础动力和有力支撑。
一要引导政策向农业和农村发展集中。农业结构调整上,要继续以“11115”工程和“百千万”两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烤烟、茶叶、优质肉牛、优质芳香油和蚕桑“五大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二要引导资源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县的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很大,要依托茶、牛、林等特色产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加快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通过龙头企业示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利用“中国苦丁茶之乡”正式誉名之机,加速醒世、玉壶、青山绿水、华泰和双星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打造一批筠连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要引导资金向特色农业集中。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在特色化发展上做得还不够。我们要以优势产业为先导、以重点区域为平台,正确分析市场需求,找准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发展的切入点,用规划引导涉农项目、资金向特色农业集中;要有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资金、项目的有效集中,壮大烤烟、茶叶、优质肉牛、优质芳香油和蚕桑等农业主导产业,做到一村至少有一个能够支撑当地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引领特色农业上规模,力争实现140个村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4个村主导产业产值超千万元,12个镇乡主导产业产值超千万元。
四要引导农民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按照县域特色农业资源,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发展”的思路,一方面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行为,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突出区域化布局,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新突破。
(二)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为城镇化强化核心动力。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都证明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由传统经济社会形态走向现代社会形态的必然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企业做大规模,做到总量扩张与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统一,打造竞争优势,提升整体素质,坚持不懈地走内涵增长之路。
一要紧紧抓住项目带动核心战略不放松。抢抓机遇,因势而动,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以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壮大关联产业;以产业集群带动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综合效益,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加快推进巡司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工程建设,力争实现试运行;二是开工建设新维矿井、船景矿井等项目;三是加快推进武乐矿井、青山矿井、巡司煤矸石发电厂、镇舟年产300万吨煤制甲醇等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做好大乐煤矿、乐义煤矿、涌泉煤矿、巡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项目的储备工作。
二要紧紧抓住做大工业企业规模不放松。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与调度,全面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保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用足,促进重点企业扩张,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能力。找准工业增长的潜力所在,有的放矢地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融资等方面做好扶持促进工作,认真做好芙蓉矿物集团南、北矿的技改及安全生产工作,加快扶持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进入规模行列,努力推进茶多酚、汉林机件厂等项目。
三要紧紧抓住服务工业企业发展不放松。继续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县发改、经济、财税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及时兑现相关扶持性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争政策、争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摆脱困境、发展生产、新上项目、扩大规模,增强发展信心。县金融、供电、劳动保障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协调,保证企业劳动力、电力等要素供应,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等实际问题。
(三)大力繁荣第三产业为城镇化增强后续动力。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提升,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教育科技、旅游、金融、现代物流等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集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尽快形成连接城乡的物流网络。结合煤都大道二、三期工程建设,完成300亩建设用地的控详的编制工作,加速推进定水河两岸的“三化”工程,加快集购物、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综合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农村地区拓展,继续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工作,使企业增加销售、农民得到实惠。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产品与管理创新。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规范社区服务,促进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篇:宜宾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思考
宜宾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思考
宜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丁应虎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结合宜宾县实际,更加深刻认识到宜宾县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中大有可为。
一、夯实基础,完善功能,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宜宾县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富有文化内涵、清新亮丽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四个新提升”。
(一)城乡规划水平实现新提升。县城控规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7个乡镇控规和75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县城镇规划面积达到91.73平方公里、扩大了12.19平方公里,其中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3.15平方公里、拓展了24.76%。
(二)城市“两翼”形象实现新提升。城北新区50米和40米主干道及景观工程快速推进,西北地块土地整理开发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滨江路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完成防洪堤填方13万立方米。
(三)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全面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完成旧城道路整治、偏街小巷治理和旧城截污干管建设,二二四城市入口景观节点打造工作有序推进。
(四)中心场镇发展速度实现新提升。高场、白花、蕨溪等中心场镇发展势头强劲,观音镇南部新区土地整理开发工作已经启动。仅202_年开工房地产建设项目21个60.5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18个35.88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面积
1.7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2.4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43.7%,占GDP的12.15%。
二、加快发展,增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宜宾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新型工业化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四个新突破”。
(一)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组建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引进了天磊公司投资5亿元实施城北园、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6亿元,城北园50米和40米大道、高捷园入园道路以及豆坝园重件码头及连接道路工程全面竣工。
(二)落户企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宜宾纸机、常达机械、志源电子等14户新建企业竣工投产,吉鑫制酒、粤华集团等7个新建项目快速推进,长虹红星电子工业园、四川香酒坊等2个项目已交付用地,中韩合资建中精密机械加工、晶鹏玻璃和天工机械整体搬迁等3个项目征地工作积极推进,杨柳滩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大鱼孔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重啤集团宜宾公司啤酒灌装生产线等15个技改项目全面完成。
(三)企业集团培育实现新突破。出台了《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仅202_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惊雷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产值已达23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增长36.18%;利润总额9.3亿元,增长40%。
(四)工业招商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江苏华西集团与晶鹏玻璃战略合作等项目26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8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9.37亿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38亿元,增长22%,占GDP的35.51%。
三、规划引领,园区承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宜宾县坚持“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尤其是通过“三抓三强三提升”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一)抓规划、强龙头,提升城市扩张力。首先,对县城控规进行修编。坚持实施“北拓、南进、西延、东融”四大战略,即:北拓,跨越铁路向北拓展建设城北新区,打造未来中心区,带动城北工业组团开发,发展物流产业;南进,跨越金沙江南进发展江南用地,发展金沙江南岸普安三角地带,建成宜宾县城与市中心城区全面融入的承上启下战略地带;西延,向西延伸至豆坝工业园、向家坝水电站和安边镇,构筑一条完整的金沙江滨江景观带和经济发展轴;东融,全面向东融入中心城区,依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加速发展宜宾县。其次,对全县工业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城北园、豆坝园产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高捷园、孔滩园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始终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结合,突出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相融共促。
(二)抓要素、强基础,提升园区承载力。首先,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北园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园区,交通骨架已基本形成,入厂连接道路正加速推进。其次,狠抓要素配置。城北园工业发展的水、电、气、通信网络等要素保障已基本到位。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思路,一区四园发展势头强劲。城北园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产业,高捷园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孔滩园重点发展金属复合材料及重大装备制造产业,豆坝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和仓储物流产业。
(三)抓机制、强融资,提升资本保障力。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有机结合,切实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盘活土地资源。202_年土地收益达10亿元以上,直接入库超过6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征地拆迁超过
3亿元。二是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采取土地整理代行业主和BT、BOT等投融资模式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园区基础条件建设。三是创建投融资平台。利用土地储备获得了农业发展银行投放2亿元用于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新市政建设承建方式。滨江防洪堤综合开发项目以带方案控价差额的土地出让方式,成功实现防洪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地产开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使滨江防洪堤建设和滨江综合开发快速推进。
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宜宾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实现了发展、平稳、突破、求变的结果,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新型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拉动力量,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带来的民生问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一是狠抓平台建设。抢抓全省产业园区调整升级契机,力争将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纳入省级重点园区规划发展。进一步创新园区建设机制,积极探索企业主导的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完成城北园50米二期、40米高速公路下穿、长虹24米、纸机16米、东区30米等道路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引进民间资金投入高捷园基础设施建设,并适时启动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产业培育。积极配合做好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左岸换流站等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启动伏龙口电站和李场液化石油气等项目建设,推动综合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惊雷科技新研发产品产业化进程,完成天工机械、天瑞达电子搬迁入园和长虹红星电子、建中精密机械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关联产品和配套产业,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加快红楼梦酒业技改扩张,促进吉鑫制酒、香酒坊酒业建成投产,不
断壮大酒类产业;积极推进伊力集团100万吨PVC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优化提升威力化工、伊力射钉、天源离子树脂产品结构和升级,并依托丰富油樟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化工产业。全面落实加快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各项政策,通过招商引进和技改扩张做大做强惊雷科技、长虹红星电子、伊力集团、吉鑫制酒、晶鹏玻璃等企业。三是狠抓要素保障。切实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不断强化工业发展用地保障。全力完成城北园供水加压泵及管网建设,推进豆坝220千伏变电站及高场110千伏、城北110千伏、观音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及改造升级,不断优化电源及网络结构,积极争取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指标。完善融资贷款机构和担保机构,健全企业融资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立足工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集聚发展、集中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编制完成向家坝工业集中区产业规划。四是创新工业招商。瞄准产业定位,加大优势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招商力度,形成优势产业链。突出重点区域招商,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发达的8个省及北京、重庆两个市作为招商重点区域。坚持对外开放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项目招商、会展招商和园区招商。
(二)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宾中心城区重要组团。一是强力推进“三片齐动”。加快推进北片城北新区开发,不断完善城北新区西北地块一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中央”开发,积极探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三方合作模式,高标准打造城北新城。加快推进南片滨江路综合开发,确保县城金沙江防洪堤在洪期前达到设计高程,稳步推进沿江房地产开发,高标准打造滨江生态休闲带。加快推进东片旧城改造,完成二二四进出口通道打造规划设计和项目招商,启动天工机械、晶鹏玻璃旧厂区开发,完成重啤集团搬迁入园方案,强力推进二二四棚户区改造,高标准打造县城入口形象。二是全力做好“城乡联动”。坚持规划先行,加快中心城区各层次规划编制进度,扩大重点地块、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镇近期建设性控详性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覆盖面。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抓好集镇垃圾处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城乡形象。三是着力抓好“两手互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促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体系,坚持推进政府规划、审计、结算,企业参与建设的城镇建设模式,切实规范企业建设行为,用政策推动乡镇场镇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调节市场资源和资金走向,用市场手段激活民间资金投资活力,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顿秩序,规范管理,引进国内一线品牌房地产企业参与我县城市建设,推动本土房地产企业不断壮大。
(三)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镇化率的上升,而城镇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积极探索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第三产业层次。一是打造物流、贸易中心。二是发展新兴餐饮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规划、项目、宣传促销、监管执法“四个一体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四是着力改造传统服务业。立足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口向城镇集中所带来的就业、教育、就医和社会保障需求。
第三篇: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县委、县政府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龙港镇推进新一轮经济发展、构筑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性一年。当前,龙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一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促进龙港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国内大中城市产业也将向周边地区转移。这为龙港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二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龙港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随着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世纪大道等项目建设的加快,龙港镇的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去年以来,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房地产逐步升温,资金出现了回流现象,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三是有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国内打响了“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示范印刷工业园区等已经初具规模。去年以来,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的启动建设,为龙港镇今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规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今年龙港镇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抓住国家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尽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必备的经济内涵和城市空间,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
今年,龙港镇将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加快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介组织,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一是建平台。加快示范印刷工业园区等建设,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特别要抓好金田集团尼龙膜项目、瑞田钢业公司不锈钢生产线等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落实和服务工作。做好龙金大道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的规划等前期工作。二是打品牌。建立“中国印刷城”商务网站,举办首届中国(龙港)印刷文化节,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温州礼品城这一平台,建设礼品加工园,办好中国轻工博览会礼品展,积极争取“中国礼品之都”落户龙港。三是调结构。引导印刷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领域,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保持龙港印刷业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纺织业、塑编业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不锈钢、陶瓷等新兴产业。四是求创新。加快企业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拓市场。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龙港经济的外向度。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制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启动温州礼品城二期、家居装饰材料市场、县职业服务介绍中心等建设,兴建温州礼品城大酒店,使龙港大道两侧尽快形成商贸区。继续运用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活跃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会展、物流、物业管理、保险等新兴服务业。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推进龙港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的突破
突出招商重点。在引进项目上,重点引进一批与印刷、礼品等优势产业关联度高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在招商对象上,重点加强对在外苍南人的招商,把在外苍南人经济转化为龙港经济。在招商地域上,重点加强对温州及周边地区的招商,主动承接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
拓宽招商渠道。主动去各类经济经贸洽谈会上寻找项目信息和合作机会,实行节会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和板块式招商等多种渠道并举,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完善招商机制。积极探索工业园区业主制成片开发的机制,建立项目引进后加快建设的协调机制,完善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走出一条鼓励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的路子。
三、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在构筑城市框架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高起点做好规划。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继续抓好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二、加快道路网络建设,构筑“一心”、“二轴”、“六纵六横”城市框架。“一心”即
城市中心区,“二轴”是指世纪大道和中央大道(即原龙金公路到西一街),“六纵”是指东海大通道、彩虹大道、龙翔路、人民路、中央大道、龙金大道,“六横”是指龙港大道、西城路、白河路、站港路、海港路、世纪大道。目前龙翔路、人民路、龙金大道、龙港大道、西城路已建成。今年要加快世纪大道、站港路、海港路、白河路、通港路、彩虹大道等建设,尽快构筑城市框架,为今后启动城市中心区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抓好温福铁路、瓯南大桥、康居工程、白河输变电工程、电力调度中心、仓储中心、龙八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动工兴建邮政大楼、烟草大楼、县职业服务介绍中心。
四、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强化城镇特色,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五、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全过程,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效扩展。
四、加大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力度,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
科学地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筹建龙港四高,启动龙港八中建设,加快校网布局调整和学校危房改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高新技术及其成果在我镇的引进和推广。以创建国家级文明城镇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示范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创建活动,建设1-2个环境整洁优美、安定有序、设施良好、服务齐全的社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大力发展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工作。
五、加大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力度,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把改善发展环境摆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抓好硬环境的同时狠抓软环境,创造龙港在软环境上的先发优势。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综治基层网络建设,继续开展“严打”斗争,严历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向龙港汇聚。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服务网络,推进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四篇: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寒假实践报告
——论新农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姓名:桂林燕学号:2009830078
班级:09级国贸7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
推进城镇化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需求随之增长,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这是必然发生的共生现象。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二元经济中,传统农业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的存在,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经济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倾向于某些区域,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发挥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在实现增长极对外围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扩散的同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资源从外围向核心区的流动。实现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一方面需要选择适合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通过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推动城镇化,加快要素资源的合理整合,实现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需要克服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的误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是长期以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战略选择和城乡发展政策供给不对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三)城乡联系模式选择理论
关于城乡联系模式的选择,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早就提出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经典模式,即城市-工业导向模式,这一联系互动模式主要通过城市中现代工业不断吸纳农村中剩余劳动力来实现。因为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可以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自然延
伸。
另外,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具有很强的集聚扩散效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弗里德曼认为,集中发展中心城镇,一方面可以分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场所,极大地降低农民的交易费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互动中存在的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存在联系的两个经济区域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在造成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同时,又将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叠加在一起,导致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小城镇在契合和互动中存在诸多不协调。主要体现在:
(一)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协调
随着农村地区非农化浪潮的兴起,农村地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基本上脱离了农业。但是,由于这种转移没有纳入正式渠道,是一种暂时性的转移,户口常住地依旧在原籍,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既非农民,又非城市居民的“两栖性”游离阶层。
“两栖”人口因为其对土地的复杂感情,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土地,而将其视为一种职业保障或发生不测风云时的退守阵地;另一方面在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利益反差极大的条件下,他们又不愿意在农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依旧实行粗放经营。“两栖”人口对于所从事的非农产业怀有不稳定心理,没有长期规划,也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再生产投入上举棋不定,不利于农村分工分业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协调
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其本来要旨在于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或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中,实现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转变。可是,在小城镇建设中,由于选择的偏差、定位的误区以及农民的漠视,致使盲目的城镇化,不仅没有促进农村和谐秩序的演化,反而使得现有的农村秩序受到很大的破坏。
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速,小城镇数量开始猛增,土地资源利用
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工业园区侵占良田,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占用耕地过多,小城镇建设用地粗放利用,这些都是与建设新农村的初衷相悖的,已成为制约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阻碍。制约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良性互动的因素分析
(一)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协调的因素分析
小城镇是城市中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扩散的桥梁,也是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平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确保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我国确立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户口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包括小城镇的流动。
除此之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不活和土地收益率低下也是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之下,由于土地流转的内生机制不健全和外部环境不成熟,致使许多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但又不愿意放弃小块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强化。这样就会降低农民非农业生产投资预期,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相对自由转移。另一方面,在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客观上存在投资报酬递减规律,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如果剩余劳动力未转移出去,则必然造成潜在的农业待业劳动力的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劳动力都投入到数量固定甚至减少的土地上,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土地收益率的低下。
(二)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土地资源利用不协调的因素分析
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协调,最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缺乏统筹和长远考虑,造成小城镇用地规模失控,不仅没能体现效益,反而恶化了农村现有秩序,在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对农民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耕地面积却大幅减少。当然,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加,还是城市自身规模的扩大,都必然伴随着城镇建成区的扩大和耕地面积的减少,这是任何国家城镇化的必然趋势。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徙,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直到
20世纪80年代起才开始松动,市民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开始弱化。户籍制度及其管理方式不应当成为人为的区分人们社会身份的标志,应适应我国经济非农化和市场化的需要,逐步并最终彻底剥离粘贴在非农业户口上的一系列无偿的社会经济福利,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实行以迁入地和常居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鼓励有固定住所、有合法收入的农村人口或外来人口办理城镇常居户口。这能有效地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配置,克服凝滞性强、附着性大的配置陷阱。
如何处理转移劳动力原来承包的耕地,避免大量的亦工亦农的兼业化现象。为此迫切需要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的创新,促使转移土地的劳动力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从耕地退出的角度看,应该让退出耕地经营权的农户仍能凭他们原有的土地经营权而获得经营权的收益。从耕地流出的角度看,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育、造就一个懂经营管理的阶层。
(二)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体系
小城镇发展战略不仅要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用地模式,而且要始终坚持法定原则,以小城镇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
总之,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五篇: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定稿)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完成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也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成长的航向坐标,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因思想政治工作而充满活力,企 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在一起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焕发青春活力、进而实现二者间良性互动与融合呢?
一、科学分析和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
1、企业文化着眼于突出塑造企业个性,它所关注的是本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主要特点,它所培育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性。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一种有目的活动,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谈心、疏导、激励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解决员工的现实思想问题,培养职工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激发员工搞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的是针对具体对象,具体层次开展工作,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共性,它所关注的是企业工作与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战略目标的直接统一,使企业的工作服从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的一致性在于: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职工的思想观念,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服务的。还有,就是二者都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思想和精神作用来引导员工行为,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人的因素,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做人的工作树立和建设企业员工共同遵从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凝聚人的力量,使之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发展。
3、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确立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前提下的一致性、相容性,有着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企业文化的个性,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契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载入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内容的企业文化这条大船上,与管理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自己的保证作用。
二、找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点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决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达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必须有效地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互为动力、互为纽带、互为对方服务。一是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基层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制度,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思想动态,真正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各个职能部门,使政工工作贯穿生产一线,政工主管领导除了主管本单位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兼 管各单位的现场管理工作,通过深入生产现场,直接在生产一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职工群众的思想与精神状况,选择工作载体,发挥好“领唱”作用。三是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注重挖掘和整合传统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育人,以典型引路,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化在企业活动之中,变为具体的实践。四是开展大量的企业文化活动,即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又促进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坚持办好企业报纸,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党的工作,表彰好人好事,发表职工意见以及职工写的散文等;实行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制度,并纳入支部月度考核目标中,便于群众监督。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格局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选择。企业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空间。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只有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互动效应,才能焕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三、创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点
1、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的创立。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