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提升中心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21-111557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4 19:52: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提升中心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关于提升中心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按计划到202_年,东丽区城市化率将达到95%以上。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等逐步增强,对社区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居民的新期待,张贵庄作为中心城区,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宜居环境的改善,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建设和谐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社区管理服务的现状分析

张贵庄街地处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位于东丽区中心城区,东至外环线与丰年村街相邻,西连河东二号桥,北靠京山铁路,南接新立街崔家码头。街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余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目前,街辖18个社区居(家)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45人,由居干、劳动协管员、大学生公益岗和街下派干部四部分人员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2个,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街有社区专职人员145人,协警140人,保洁员150人,义务巡逻队600余人,楼栋长1130余人,社区服志愿者5120人,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的单位达20余家,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区治安、环境治理、住房保障、法律咨询、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四是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由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有所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委会、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设施了“白、亮、净”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在11个社区推行了准物业管理,实现了全日制保洁,社区面貌明显改善,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但是,社区服务的水平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社区管理体系不够科学。目前在社区管理乃至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充分调整、安排资源,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社区职能定位不够准确。一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仍然把社区当作基层行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严重,社区自治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居委会承担物业管理和各职能部门无人管、不愿管,又不得不管的大量工作,不堪负重,社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一方面,60%的居委会基础设施不达标,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社区内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社区服务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第四,缺乏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和一系列社区发展配套政策,社区发展的方向、目标不明确。

二、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构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坚持“共驻共建”,动员驻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实现横向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双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建设的均衡发展。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

(一)突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与服务

加强社区就业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中心作用,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提供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新增就业人员提就业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协助调处辖区内劳动争议。

加强社区救助管理服务。眼睛向下,关心社会基层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采取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社区救助服务。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加强社区助残养老管理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老年和助残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服务网络建设,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动员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实现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工作管理与服务。发展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便民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与服务。健全社区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防、平安建设联防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健全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推行司法调解进社区,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传销等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推行“以房管人”,依托社区楼栋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居民化待遇。

加强社区环境工作的管理与服务。以建设现代化宜居中心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教育,增强居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继续搞好社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为居民群众营造文明、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全覆盖、无缝隙、高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社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突出对社区基层组织体系的管理与服务

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居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完善居民会议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参与权;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有序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加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三)突出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

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社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该组织隶属区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协调部门,其主要作用:负责研究制定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台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理顺“条块分割”的工作关系,明确园林绿化、房屋修缮、市政公共设施等的管理权属,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和范围;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组织协调、推动落实、检查指导各项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共建的强大合力。

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严格按照标准配置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公益性设施,并将此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社区发展规划。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使用管理。二是整合区各部门在社区拥有的公共设施与资源,统一为社区居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大学、康复中心”等形式多样的“一站式”特殊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三是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支撑社区各项工作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加大社区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区综合执法局、房管局、市容委、环保局、建委、工商局等执法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房产物业、市政实施、外来人口等方面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效能。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建设的分类指导,研究制定和谐社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编制《社区管理明白手册》,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的和谐社区管理目标逐一量化。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改进完善评估方法,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渠道,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共创、思想工作共抓、社区服务共办、社区治安共防、社区环境共治的良好氛围。加强创建活动的推动落实和监督检查,注重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街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试点。

(四)健全对社区公益事业投入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投入。将街道办事处工作经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人员培训,社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方面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适当赋予街道办事处经济职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

完善社区财力的保障机制。推行社区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各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用社区资源,引导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设施向社会开放,让闲置场地、设施为社区所用。鼓励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面向居民开展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鼓励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进行资助、捐赠,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第二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珠海街道办事处李家石桥社区党委

李家石桥社区位于胶南市区,现有居民1160户、3160口人。近几年,社区党委在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的同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题,切实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使社会组织逐步成为社区民生服务的纽带和桥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示范单位、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到目前,企业已发展到82家,个体工商业户536个。202_年社区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完成税金2.56亿元,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02_多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3507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种类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怎样才能引导社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形成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氛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两委会成员,远到大连、四平,近到开发区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结合社区实际,进行了多次讨论,统一了思想。大家认为,过去那种以两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服务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公众需求。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让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及时获取居民需求信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培育经济类社会组织,推动了社区经济发展。202_年6月18日辖区内的中太大酒店发起成立了胶南市酒店服务业商会。会员发展到了23人,不仅很好地促进了本社区大量酒店餐饮业发展,还有效地规范了全市酒店餐饮业的有序竞争,提高了服务质量,维护餐饮经营 1

者的合法权益。202_年成立了青岛胶南市石桥民生经济协会,已有会员655人。并充分利用、组织和发展民间经济,配套成立石桥民生投资有限公司,已为30多家实力强、信誉好、效益好的集体、民营、个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累计近6000万元,帮助协调解决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有效缓解和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提供优质服务,为社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最近,我们又成立了李家石桥商会,已发展会员18人,主要是为配合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开展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工作,起到非公有制经济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更好的为会员提供服务与帮助,二是培育管理类社会组织,提高了行政服务水平。202_年,在民政局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社区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将财务管理、水电管理、物业管理、关爱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五个办公室和青年、妇女、民兵三个群团组织以及计划生育协会、居民福利会、残疾人协会等三个协会组织在一起统一管理。社区居民的大小事情都可以在邻里中心得到解决,为居民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老年福利会的宗旨,就是要大力弘扬尊老爱老优良传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社区每年预算12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老年人生活保障、福利、保险等老年人事业建设,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些列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并纳入居规民约。在生活上,全年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村民免费供应米面,逢年过节发放福利品和慰问金;社区还集体租种了80亩土地,全部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收获后全部平均向居民无偿供应,让老年人无后顾之忧。女满65岁、男满70岁的老人过生日,敬献一份生日蛋糕和生日慰问金;每年组织老年人免费到外地旅游一次,至今社区已组织近千

人次的老年人到北京、苏杭、泰山等著名景点观光旅游。每年都召开“九九”老人节庆祝大会,向80岁和90岁以上的每位老年人敬赠慰问金,每位老年人还发放一份节日礼品。在养老医疗方面,社区内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居民,每人每月可享受220元的生活补助金,为包括所有老年人办理了大病医疗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患病老人报销80%的住院医疗费,对建国前老党员的住院医疗费实报实销。

组织退休老干部成立了关爱办公室,代表社区两委,走门入户,调查民情,对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每月发给150元的生活补助,积极帮助弱势群体渡过难关。

三是培育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202_年,社区与胶南市艺术团联姻成立了李家石桥社区七彩艺术团,为文化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开辟了一条新路。成立了李家石桥社区百人秧歌队和跨鼓队,并配备专业服装和器材,多次参加市级演出,并获得了一致好评。社区还成立80人的锣鼓队,每逢社区重大节日进行表演,全面展现社区的整体气势。

二、加大投入,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条件

202_年,社区投资400万元,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社区邻里中心,并建起了全省第一家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设臵帮扶救助、水电维修、民事调解等12个服务窗口,全部采用代理制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在此召开了现场会议,在全省推广以此为民服务代理制的做法。

投资26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老年文体活动中心,中心内设设立了排练厅、健身房、棋牌室、书画创作室、图书阅览室等健身娱乐场所,外建门球场、篮球场、舞池等活动场地。组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社区每年拨出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成立了老年人秧歌队、书法研究学会、老年人门球队等8支老年文体活动队伍。在每年全市老年人运动会上都屡屡获奖。

投资60万元,在原有卫生扩建了500平方米的李家石桥社区卫生服务站,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施,方便广大居民就医。投资80多万元,建设了总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有床位42张,现入住老人26人,被评为山东省一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社区幼儿园共有教职工25人,在园幼儿260名,为山东省示范幼儿园。连续多年被评为胶南市办学水平优秀等级、青岛市托幼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年被评为胶南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社区还租赁土地,建设了生态养猪场和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所养生态猪不使用任何复合饲料,采用传统方法饲养。种植的绿色蔬菜也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确保绿色无公害。生产的生态猪肉和绿色蔬菜,定期免费向居民供应。

三、创新机制,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是成立了民生服务管理协会。随着社区各种社会组织的不断增多,为了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社区党委组织成立了民生服务管理协会,由社区党委书记任会长,居委会主任任副会长,其他两委成员、群团组织为成员,对社区内所有的社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培训,加强各组织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二是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在相对加大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成立党支部,占社区党支部总数的三分之二,在党支部内广泛开展创先争优等先进性活动,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服务党建,党群共建创先争优,进一步激发社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生机与活力,开展服务先锋的评选活动,设立服务先锋榜,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创先争优的表率,把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组织和引导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使创先争优成为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的宏大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评先树优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社区居民积极争当“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各类先进,风尚更加文明、邻里更加和睦,社区更加和谐。

三是加强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

监管制度建设,重点规范社会组织的用人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着力提高项目运作、策划组织、协调服务、规范运行等方面的能力,加快社会组织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制定了信息反馈制度,各群团组织每周五向民生服务管理协会反馈信息,及时反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大事项需要提交周六两委会研究通过,确保各群团组织高效运行。

四是加快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组织考核评估体系,制定考核评估标准和办法,开展对社会组织规范化等级评估;建立评估结果档案,评估结果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享受政策优惠等事项挂钩,引导、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依法办会、规范运作。

202_年10月

第三篇:以党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以党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基层社区应将党建引领优势、干部队伍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标准管理的强大动能,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好先锋作用,创造高品质生活。

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用新的思路、举措、办法把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一件一件办好办实。强化“担当意识”,形成“一线锤炼”的培养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合力协同”的工作机制。强化“忧患意识”,形成“可进可出”的用人机制。加强社区“两委”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两委”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二是奠定基础,提供组织保证。

切实加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认同感,为社区治理创新和服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治理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探索新路径,提升工作效能。

探索实践社区治理服务新路径,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效能。一要健全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加强居委会自治主体组织、专业社会机构的专业支撑、社区网格精细化服务、群众参与社区自治活动项目、社会单位资源共治共享支持等多方服务载体建设,形成共治共享共赢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格局。促进社区协商议事的常态化、规范化建设,让小事化解于楼门、让急事分解于社区、让难事解决于辖区。二要以项目促进社区治理和服务成果转化。探索建

立一套专业服务规范化体系,引进专业社会力量协助、带动社区“两委”开展专业化社会服务。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和服务模式向非行政、多元化、专业化的转变,转变社区服务供给方式,使社区发展治理在响应居民诉求、服务群众、解决社区问题方面实现了成果转化落地,进一步缓解了社区矛盾纠纷,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构建了社区与居民的融和纽带。

第四篇: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税收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税收管理是指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组织收入的手段;税收服务是税务机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满足纳税人需求和期望的各项工作。没有管理就没有税收活动的实现,管理是手段和工具;没有服务就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是最终的目的和宗旨,任何重管理轻服务或重服务轻管理的现象都是不利于税款征收和经济的发展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有效地把握管理与服务的尺度,一方面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冲破管理能力对税收的束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变对纳税人的认识,把纳税人看作是税务机关的服务对象,而不仅仅是税收管理的对象,税务机关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税收管理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权益,以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为标准,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二、税收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税收征管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格局。在“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思想指导下,税收各项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基本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也逐年增强,近几年地税部门将纳税服务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系统内部掀起了优化服务、创建服务型机关的热潮,服务的内容有了极大的改善,纳税人的权益得到了重视。但是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不平衡依然是制约税收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

过多地强调了加强征管,过分地关注了税务机关的权利,相应地忽视了对纳税人的服务义务,对纳税人权利规定不多,重视不够。人们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税务机关管理是绝对的主导,而纳税人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下,税务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以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为目标,将税收管理工作单纯当作对纳税人的控制职能活动,基本上是以强制、查处为主要内容,而没有将纳税人置于平等的地位上来实施相应的征管措施、向纳税人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纳税服务在实践中仍停留在职业道德的范畴,把纳税服务当成一个软指标,对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法规还不够完整,将纳税服务当成职业道德、行风建设加以要求,而不是一种硬约束的法定职责。

(二)管理与服务手段落后于征管实际需要

在税收管理方面,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从地税部门机构设置看,机构层级较多,与扁平化管理模式存在差距,职能交叉、信息滞后、数据失真的现象时有出现。此外,税收管理的改革和新的征税手段的采用,也难免给纳税人带来新的负担,增加了纳税成本。二是从信息化应用看,缺少全国统一的高质量的征管软件,对软件的应用仅仅停留数据汇总及简单运算上,存在数据信息日常应用多、综合利用程度少、数据质量不够高、共享程度较低等情况。三是从征管手段看,管理人员职责界定不够清晰,满足于日常事务性管理,税企之间联系松散,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和监督机制,责任不够明确,效率较低。

在税收服务方面,税务机关的服务理念的水平与纳税人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纳税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服务直接化、表面化、为了服务而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人把对纳税人的服务简单地理解为服务态度和环境的优化,把管理与服务的理念相对立,宣传较多的是改善工作态度和办税环境,以提供一些用具作为服务的内容,过多

追求表面形式,提供税收策划、辅导纳税人办税等真正保障纳税人权益方面的实质性措施不多,更缺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如我们的办税服务厅,更多强调的是硬件设施和微笑服务,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办税的时间和效率问题。目前税务师事务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不足,但是,中介机构是赢利单位,其真正的目的是创收而不是提供服务,收费不合理、向纳税人强制推行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在提供纳税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纳税成本,加重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三、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管理与服务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考虑,改善监控手段,既要依法强化管理,又要细化服务,完善服务措施。

(一)加快税收征管电子化进程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基础

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的一大特色就是征管手段的现代化,并籍此建立促进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服务体系。近几年,税务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硬件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在软件的应用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当以税收征管微机化程度作为评价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票标准,逐步完善多层次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实现全国各地税务系统与企业、银行等相关单位的计算机联网,真正实现扁平化管理,不断创新管理与服务方式,按照系统性、完整性、共享性的原则,在统一征管软件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实时在线、零距离、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建立功能强大的开放式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对强化征管与服务的作用,将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人员从日常收集各类资料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工作手段由过去向纳税人索取资料转移到在网上直接查询资料、强化管理与深化服务上来,使纳税人在现代税收管理中享受到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税收服务,在实现税收执法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税务行政效率,方便纳税人办税,节省纳税成本。目前我们的征管模式是征管查三分离,建立在信息化应用水平极大提高基础上的管理部门的职责,应转移到主要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上来。

(二)提高征纳双方人员素质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保证

人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无论是税收征管还是纳税服务,都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以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发展的需要。提高干部素质首先应把好“准入”关,贯彻《公务员法》,严格把握税务干部的录用条件;其次应做好培训工作,建立税务培训基地,对干部进行系统的知识更新培训,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新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培训;三是因人定岗,用人所长,根据每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确定工作岗位,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此外,在强调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同时,国家对办税人员的素质也应有明确的规定。纳税是征纳双方的职责,办税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办税的效率,影响了税务机关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税法宣传的和办税培训,坚持办税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另一方面要培育税务中介服务市场,可以考虑成立税务系统内部专职的纳税服务部门,明确介定税务机关公共服务与中介服务的职责,为纳税人提供全面多样化服务,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益。

(三)管理与服务法制化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作为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和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尚需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法制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税收管理上看:一是应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障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强化税收行政管理,使税收强制建立在健全的法律保障基础上。二是严格税收执法。要冲破对税务处理事项中“人治”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法律约束,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关系税”、“人情

税”等习惯做法,逐步将税收工作从“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征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中心”上来,将工作理念从单纯的执法管理型转变到执法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并更加注重服务的观念上来,以严格的执法和应收尽收作为新时期的税收工作目标。

从税收服务上看:一是应转变化服务观念,全面准确地理解税收服务的内涵。新时期的税收征管必须建立起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双向责任机制,以民主和法治的思想,建设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税收文明,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纳税服务体系,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在税收制度建设和税收管理活动中向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二是优化服务应有法律定位。将传统的把纳税服务作为职业道德的范畴转变到纳税服务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管理与服务规范化、法制化,统一服务的目标、规范服务的要求、明确服务的方向。三是服务标准应法律化,要从片面追求纳税服务形式的误区中走出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帮助纳税人完整地掌握税法和税收知识,从优质高效的角度考虑制定各项税收服务的服务标准,建立起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促进管理与服务工作深入发展。

(四)正确把握管理与服务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手段上存在差异性,我们应充分应用两者之间的同一和依存性解决两者的对立和排斥性。树立“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一是在强化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简化办税手续,明晰办税程序,减少办税时间,降低办税成本,创造良好的纳税条件;同时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法宣传,定期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辅导,将宣传与辅导制度化,不断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遵从度。二是在优化服务中强化管理手段。致力于形成不利于偷税者的社会舆论和机制,加快推进税收社会化步伐,强化监督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将处罚的结果记录存档,使处罚的影响伴随不遵从纳税者的各个时期的各项活动

第五篇: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张永红

随着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深入开展及宜宾市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管理,努力解决垃圾清扫质量不高,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已成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笔者就此项工作展开了调查与思考。

一、环卫作业管理现状

(一)清扫保洁作业管理。清扫保洁作业仍采用条块结合和专群结合的管理体制,城区主、次街道、广场,由市场化作业公司负责;部分偏街小巷、纯居民小区、集贸市场、院坝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车站、铁路、码头、文化广场、体育馆、绿化带,由管理使用单位负责;各类展销市场、交易市场由市场经营者负责;各种摊点、售货亭的占用场地,由从业者负责;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按照市容环卫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划分的责任区负责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

202_年,中心城区道路环境卫生重心下移,交由翠屏区管理,移交时面积320万平方米。202_年,翠屏区对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由两家环卫作业中标公司负责作业,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中标公司进行业务指导、日常监督和质量考核,实现了环卫管理与作业的分离。第一轮清扫保洁市场化作业期限为3年,从202_年10月1日起至202_年9月30日结束。清扫保洁的作业范围覆盖所有建成区城市道路,作业面积平均每年以约8.6%的比例增加,截至目前,中心城区街巷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

(二)垃圾清运作业管理。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主要由环卫一所直管环卫工人采取定点收运、沿街收运与收集、转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作业,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区域特点、垃圾量多少和暴露垃圾堆分布等具体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清运线路。清运作业范围覆盖建成区所有区域和城郊结合部,部分地段已经清运到附近乡镇(如菜坝镇)。平均每天出动机动清运车150余台次,出动非机动清运车380余台次,清运固定垃圾收集点(含垃圾池、垃圾柜和垃圾屋)1200余个,以及背街小巷、临街面和城乡结合部非环卫部门指定的、无倾倒规律的、临时出现的暴露垃圾堆约1200余处,日清运生活垃圾约450吨,全部运送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拓展,新城区建设和住宅小区发展迅速,环卫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垃圾收集设施、垃圾运输车辆、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设备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标准不高的状况。

(二)环卫作业管理力量不足。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导致环卫日常作业管理人力不足、投入不足、设施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卫生质量问题,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三)垃圾处理费收缴难制约环卫长远发展。一部分居民、门点、市场拒交垃圾处置费,但收费主体单位缺乏强制措施,导致垃圾处置费征收额偏少。

(四)部分市民环境卫生公德意识差。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乱倒、乱堆放垃圾等影响环境卫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未建立环卫执法队伍,环卫执法尚属空白。环卫设施和城市环境卫生未能得到有效地法律保护,非法拆除、故意破坏环卫设施、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频繁发生。

(六)环卫管理体制不顺(环卫管理职责交叉)。城中村、城郊结合部、部分居民小区、公园、广场、滨江路、绿化带、铁路、市场的环境卫生存在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状况,既资源浪费,增加管理成本,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降低管理效率。

(七)清扫保洁与垃圾清运作业管理脱节。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不衔接,形成暴露垃圾和零星垃圾堆,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城市环境功能管理。设施建设是基础,功能管理是保障,建设与管理同等重要。为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做好相关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城乡居民既是城市环境的培育者,也是城市环境的受益者和保护者,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热情,使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深化居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地向社会宣传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对破坏市容环境设施、环境卫生的人和事进行公开曝光批评,好人好事予以表扬表彰,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帮助城乡居民提高对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文明卫生素质、道德修养和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自觉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舆论职能,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活动,尤其沿街单位和街面商铺门前卫生,用道德和舆论的力量实现卫生达标管理,倡导文明,鞭策陋习,引导广大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不良卫生习惯,树立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习惯,自觉革除各种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陋习, 争做“文明市民”。三是积极开展创建“市民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文明市民监督员”等活动。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设“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爱护环境卫生的同时,“小手牵大手”,积极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理解、支持、关心环卫事业,尊重环卫劳动成果、尊重环卫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城市环境卫生是一项公益性强、社会性强、政策性强的服务事业,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在环境卫生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区落后的环卫基础设施,已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我区城市建设发展步伐,成了制约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建议,一是最大限度地将环境卫生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环卫作业质量、标准的提高以适当的比例增加投入,改善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数量不足、技术落后、标准不高的状况,实现城市环卫公共服务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按照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功能和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城乡居民工作生活实际需要,配置数量相当、功能完善的环卫基础设施设备,逐步淘汰陈旧环卫设备,增加环卫配套设施,添置新型垃圾运输车、冲洗扫路车,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网点,补充新建环保型垃圾收集设施,及时更换密封垃圾箱和果皮箱,改善我区环卫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降低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风险,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夯实环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对环卫行业发展和设施建设规划,把环卫专业规划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之中,为全区环卫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规划部门在市政道路规划和开发项目规划中要重视环卫设施的配套,对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等与市民群众生活工作关系密切的设置,做出前瞻性的规划,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新建项目时,要落实环卫设施“三同时”,即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住宅区以及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建筑和场所,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垃圾收集点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其设计方案审查和竣工验收,须有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参加,未验收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确因市政工程等特殊原因拆除、迁移、改建、封闭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迁方案,报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按“拆一建一,标准提高”的原则予以重建或补建,保证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环卫基础设施每年也应有所增加。

(三)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卫监管长效机制。理顺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明确区级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管理范畴,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改善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提高城市品位和树立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一是强化区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组织落实、指导检查、综合协调、日常检查、监督考核、集中整治的专项职能,注重部门、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落实街道、社区对所属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等环境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地区的管理职责,减少推诿扯皮,解决“垃圾死角”和“几不管”区域问题等,确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空挡。二是明确垃圾前收集(集中)管理责任,消除管理空挡。按照属地原则,由政府明确并划定街道办事处在垃圾前收集(集中)环节的管理责任,由街道和社区负责垃圾前收集(集中)环节的工作,并具体组织实施该环节的管理和作业,教育、引导和规范市民和垃圾前收集作业人员必须将垃圾投放(转运)或倾倒在市容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收集设施内,并将暴露垃圾的治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在垃圾前收集环节管理缺位和垃圾收集设施匮乏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前,进一步加大治理工作投入,强化清扫清运作业和环境卫生突击整治,细化质量监管责任,严格兑现工作奖惩,清除散在暴露垃圾堆。三是完善环卫业务监督及质量考核机制。健全市容环卫系统内部分级质量考核体系。强化日常检查和质量监督,加大对作业公司清扫保洁作业日常检查考核和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和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合同约定对作业质量进行量化打分,并对质量不达标公司进行经济处罚。督促清扫保洁作业公司按要求将日常保洁垃圾转运到就近的、市容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收集点,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保洁工的日常作业任务和纳入对作业公司的日常质量考核,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卫部门与作业公司的工作协调与沟通,使清扫保洁与垃圾清运相互联系和对应衔接,达到清扫清运“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的目的。四是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区市容环卫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不力、清运不及时造成的暴露垃圾问题及时作出处置。

(四)强化环卫执法,创新垃圾处置费征收方式。强化环卫执法既是实现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建议,一是要把宣传引导工作和依法管理结合起来,在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57号令)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环境卫生管理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卫执法工作,通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污染环境,损害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给予从重惩罚和严肃处理。二是环卫部门应紧紧依靠城管行政执法组织,在强化现场督查管理,及时纠正和阻止破坏环境卫生行为发生的同时,运用行政处罚权力,加大纠违处罚力度,尤其对一些重点行业和地段,如对鲜花出售和车辆美容业、餐饮服务业、蔬菜水果批发零售业和车站、广场、旅游、休闲场所等垃圾多产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特殊部位造成的污染,更要坚决地予以追究。

积极交纳垃圾处理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力征收垃圾处理费,将有利促进市民环境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增强人们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意识。坚持收费补偿为辅的经费筹措原则,减轻政府负担,确保卫生处理费的收取率,可以由政府借鉴其它城市分类征收的方法,给予政策支持,将有效杜绝少收漏收现象产生。建议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模式保持不变,由环卫一所作为征收主体具体组织实施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针对垃圾收费工作中的“拒交”现象,征缴单位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采取发放催交通知书、法律诉讼等形式,形成高压态势,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率。征收垃圾处理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环节都要形成强有力的配合。

(五)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关键是建立环卫作业与监督管理分离机制,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竞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准入又是首要环节,突破性地发展市场主体,需要突破性地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随着环卫作业市场化的全面推开,就要通盘考虑在我区环卫行业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管好新兴的环卫作业市场。一是要规范环卫市场准入、制定和完善环卫作业服务招标评标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卫劳动定额、修订环卫作业标准及其考核办法,尤其是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范下,培育市场主体,形成统一开放的环卫作业市场和有序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二是要加强和规范环卫作业市场的管理。尽可能地保障和提高清扫保洁作业公司员工的收入,福利上想方设法向环卫作业员工倾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深化内部改革,激发环卫作业管理活力。探索优化环卫运行管理模式,是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实际需要。对于强化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提高环境卫生保障水平,促进环境卫生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议,一是要整合管理资源,切实加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管。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管理力量,调整内设作业和管理机构,重点配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管部门,切实加强环卫作业质量监督考核工作。二是强化环卫专业单位的风险意识,建立环卫作业应急机制,制定环卫作业应急预案,以应对市场化发包作业后的各种环卫突发事件,确保环卫作业的连续和稳定。三是按照“政事分开、管干分离、以费养事”的原则,改革环卫作业管理方式。保持环卫部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按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体制保障经费,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建立服务优质、落实到位、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环卫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四是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聘用聘任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将所有在编人员的现行工资及待遇存档,定员定岗、定责定量,在编人员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空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招聘补充,按岗定酬,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根据职工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及生产要素参与的程度确定岗位工资标准,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采取定量承包、定效考核内部承包等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

关于提升中心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