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农业部就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省也于“十二五”期间启动了涉及﹡﹡个地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目前各地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看,各地多结合全省“设施蔬菜﹡﹡﹡计划”的实施,建设了一批设施果(蔬)标准园。通过两年的创建实践,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园区建设中片面追求规模最大化、设施高档化、功能多样化,普遍存在盲目建设和华而不实的情况
诚然,现代农业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园区化发展,但一些园区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进行周密的论证规划,仅凭企业主头脑一时发热,就匆匆上马。一些园区在建设中偏重于规模和投资的最大化,盲目攀比,不惜重金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大搞基建和高标准配套相关设施,结果这些不切实际的高投入严重脱离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枝独秀”,华而不实,对当地产业的支撑与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示范推广作用,违背了示范区建设的初衷。
二、在园区发展中只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技术队伍建设这一软件的完善,普遍存在经营不善和效益不高的情况 现代农业是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只有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人与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实现了完整的融合,才有可能创造出超出传统农业的非凡价值。缺乏必要的技术研发推广团队和可靠的技术依托作支撑,即使拥有过硬的设施条件,也只是神马浮云。目前,随着设施面积的逐年扩增,一线技术人才普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以全省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而言,企业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其硬件设施在全省乃至﹡﹡地区堪称一流,但自该园区202_年创建以来,始终被人才缺乏这一难题所困扰,由于其常聘技术人员不到3名,且多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大中专毕业新生,公司隔三差五地去人才市场招聘技术员工,结果三年间人员“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企业的经营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三、在园区经营管理中不注重学习引进科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家族式、“一言堂”家长式的落后管理情况
从各地普遍反映的“一流园区、二流管理、三流效益”现象可看出,这些多数由私营企业主投资兴建的示范园区,在引进现代企业制度以改善园区经营管理现状,从认识上和主动接受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负责人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员工也是雇佣的周边农民,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加之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园区经营不善也就在所难免。
鉴于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规划引导在先,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重点、分阶段来实施。通过采用示范区的形式来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上一定要做好规划论证,其次要综合协调各部门落实好规划内容。二是注重技术投入,千方百计解决一线技术力量短缺的顽症。建议各级人才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上一级人才资源汇集的优势,多为基层一线培养和输送实用型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必须设立稳定的技术推广机构,其中必须具有1名以上省级学科带头人作技术负责人,同时园区要有1—2个技术协作单位作依托,对农业部确立的10项主推技术要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四是对中央、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项支持的项目,在项目评审环节增加对项目实施单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的考察,对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项管理混乱的,坚决不予立项。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真正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引向依靠科技、依靠科学管理走内涵式发展的正确轨道,不断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
第二篇:如何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发现的共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市是基本规律,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
过去几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人均 gdp 已超过 9000 美元,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202_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 58.52%,但同时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不少问题,本人也对本乡镇所驻村新居村蔬菜大棚种养户以及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XX 农业示范园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并总结了我县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
1、乡村景象凋敝,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老龄化、空心村、留守妇女儿童等问题。
2、原有的乡镇集体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同时又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能够引领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3、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创期,但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技术支持和市场经营理念还亟待提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农业、农村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
规律和国家自身状况的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更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和使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如何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摆在时代的课题,更是消除农村贫困、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
二、影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有待提升。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一直走的是传统农业的老路子,农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遇到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天气,农作物收成就只能靠天吃饭,再加上粮食统一收购价的上涨幅度不及化肥、农药等农业支出的上涨幅度,因此近几年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当前,全省都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按部就班、农田高标建设支出超出项目资金预算的情况,导致很多高标农田建设存在缺工少料的“豆腐渣工程”现象。
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亟待改革。经过 30 多年的转型发展,我国农业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等方面都有进步。但也要看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不断积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国内外农产
品市场融合程度的加深,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中不健康、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成本高,根子在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提高,人工和土地成本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与传统工业面临产能过剩现象不同,农业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透支。现在我国达到的农业产能中,相当部分是通过透支资源和生态环境获得的。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长期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造田种粮、造池养鱼等生产行为增加了当前产量,但农业产能透支带来的后果在逐步显现,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供需会自发对接,形成相对稳定的匹配关系。受农业生产特征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市场的有效信息供给,供需失衡的背后是资源错配,这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增收支撑能力下降。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增长乏力:受农民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增速下降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等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快速增长;受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农民通过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增速也会放缓;受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需要时间的影响,财产性收入目前很难成为大多数农村地区增收的推动力量。这四大增收动力的衰减,苗头已经出现,今后一个时期甚至可能加剧。农业发展面临的上述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我国乡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例如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百分之七。淡水资源的占比就更低,再除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却一直存在。例如,在灌溉水资源方面,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长久以来的积弊导致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平均每亩地施用的化肥农药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利用效率却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在浪费宝贵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产业科技化程度严重不足。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镇农业产业化基地 XX 农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周期较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即农旅结合的产业一体化经营,一方面是因为农业前期固定投资比重较大,经营周期性比较漫长的缘故,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持,导致在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比较缓慢。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总量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下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据统计,目
前我国每万名农民中仅拥有 2.81 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另外,我国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在科技应用方面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农业智能化应用。
制度支撑力度不够。农村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限制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例如,目前多数地区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农业统筹发展规划,农业市场化推广和品牌化战略滞后,严重妨碍了农业竞争力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另外,农村财政、金融体制配套滞后,各级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尽可能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由此加剧了农民、农业带头企业和基层政府的负担和困难。特别是农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农业融资困难较为突出,多数农业产业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综
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农村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基于农业优势产区的现有资源优势条件,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择特色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和培育对象,将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与优势产业带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进一步依托城市的经济集聚牵引作用,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瞄准现代都市型农业精品点位,发展低耗低排高就业高效益的特色涉农产业。
大力拓展农村产业链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鼓励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拓展农村创业空间。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质量优异、效益良好、竞争力强、协调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系。
切实增加农村有效制度供给。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解除要素下乡的制度限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活力。深化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小额信贷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加快培养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鼓励更多的高学历青年加入到农业产业的创业大军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动力。规范农业产业管
理者的经营行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健康、先进理念的农业产业经营者。同时,积极定期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产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最后,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和人才安置计划,吸引国内外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化大军中来。
第三篇:嘉鱼将重点推进7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嘉鱼将重点推进7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作为农业大县,多年来,嘉鱼农业农村工作一直在全市、全省名列前茅。日前,嘉鱼召开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嘉鱼将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重视农业科技进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据了解,202_年嘉鱼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目标为:设施蔬菜增加3000亩,达到5000亩;水产品总产量增加1.5万吨,达到8.75万吨;牲猪出栏增加1万头,达到18万头;引进年加工能力过3000万元的龙头企业突破3家,农业增加值增长率突破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突破1000元,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8个百分点。
根据各镇不同特点,嘉鱼还将重点培育潘家湾镇1000亩露地蔬菜标准园,新街镇精细蔬菜示范区,渡普镇、官桥镇优质水产品示范区,簰洲湾镇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高铁岭镇3000亩有机水果示范区,官桥镇、陆溪镇观光农业示范区,官桥镇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7大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农村建设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 财政转移支付
论文内容摘要:应结合本地实际,从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入手,依靠科技提高人才素质,在实行土地集约化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并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它从对农作物的施肥到灌溉,以及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都体现了对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土壤肥力保护,以及具有高效、低投入和对资源环境最少负面影响的特点。最后,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能进一步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最大程度实现了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所谓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进,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因此现代农业的核心应是科学化,发展方向是集约化,发展目标是产业化。因为现代农业首先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进而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其次,现代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达到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势互补。
发展现代农业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活动,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性最大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2_年,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另外,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可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利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加快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也有利于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应从思想上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充分调动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对农户投入资金和劳力而兴建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助,并运用税收、补助、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在法律、法规指导下积极开展资源开发和进行资源有效保护的意识。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在因素和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我国人多地少,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有限,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客观上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从业层次的提高,应积极开展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有条件的地区要鼓励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种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资金返乡创业。在创业过程中,采取扶持政策使其逐步成为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三)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并提高征地的透明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土地集约使用,以降低农民种地成本,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收入的目的。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原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既有利于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应尽快建立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用地听证制度,提高用地透明度,有效制约乱占耕地现象的发生,在征用土地时,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以及今后的生活来源等问题,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保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否则,土地集约使用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人口承载力与农村人口压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无论是农村土地资源还是其他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扩大,从而容纳更多的人口,因此,只有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降低农村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才能提高农村的规模经济效益,稳定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首先应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积极承接城市产业链的延伸,为城市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进行配套生产,大力发展联系城乡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后,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要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出发,广辟外出务工经商渠道,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协调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的关系,并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子女上学政策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不断提高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
(五)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减少,农村信用社也存在商业化倾向。应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保证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需要。一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在风险可控、法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信贷资金。二是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农民成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并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严厉打击高利贷。三是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制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特定品种入手,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办法和范围,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投保范围。同时,还要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和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担保领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敏,金霞.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2_(4)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理论前沿,202_(1)
3.吴海峰.粮食生产大县稳定增产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要参,202_(62)
4.刘兆征.正视农民收入现状,探索农民增收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2_(10)
5.秦元芳,吴昊.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制度改革与创新.经济问题探索,202_.9
6.王雪峰.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及对策建议.经济要参,202_(36)
7.胡映章.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农业经济导刊,202_(9)
8.鞠正江,孔祥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经济导刊,202_(10)
9.刘兆征.正视农民收入现状,探索农民增收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2_.10
10.宋洪远,赵长保,张海阳.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经济要参,202_(62)
第五篇:双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双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与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益尝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大农业进程的重大举措。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和示范作用,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整体素质,加快农业功能性开发,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市“十二五”农业重点工程,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标准、争创一流、打造亮点的基本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园区建设水平,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打造国家级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能为目标,以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农业科技化、经营规模化、农业产业化为重点,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机制,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率先在我市建设一处高标准、大规模、装备精良、设施齐全、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精品示范区,全力助推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
二、建设规模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标准化种植为主体的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50万亩,主要选址在农业基础较好、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东部乡镇,形成以102国道为中轴、横纵延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布局,包括新兴乡、幸福乡、五家镇、东官镇、联兴乡、双城镇、朝阳乡、单城镇和同心乡等9个乡镇、38个行政村。
三、建设内容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包括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烤烟、露地菜和设施观光农业七大类精品园区。重点包括七个核心示范区和两大配套服务中心。
(一)玉米模式化栽培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示范区面积10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玉米保护地通透密植栽培、通透密植栽培和小垄密植栽培,亩保苗4500株以上。其中,保护地通透密植栽培500亩,配套灌溉方式为膜下滴灌;通透密植栽培4500亩,配套灌溉方式为平移式喷灌;小垄密植栽培5000亩,配套灌溉方式为卷盘式喷灌。示范区平均单产900公斤,亩效益1000元。(责任部门:农业局、幸福乡)
(二)设施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集棚室生产、果蔬加工储藏、园艺会展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设施观光农业。其中,建设标准化温室500栋,标准化大棚500栋。(责任部门:林业局、幸福乡)
(三)烤烟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幸福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烤烟标准化栽培,配套软管滴灌技术。示范区单产230公斤,纯效益1200元。(责任部门:市烤烟办、幸福乡)
(四)大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大豆大垄密植栽培展示,亩保苗2.5万株,配套应用软管滴灌技术。示范区亩产300公斤,亩效益600元。(责任部门:畜牧兽医局、幸福乡)
(五)高粱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双城镇中兴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色高粱模式化栽培,配套应用节水喷灌技术。示范区亩产1300斤,亩效益1200元。(责任部门:商务粮食局、双城镇)
(六)有机水稻模式化栽培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单城镇和朝阳乡,示范区面积为50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有机水稻模式化栽培示范,配套建设育秧工厂和水稻农机合作社。示范区亩产1100斤,亩效益202_元以上。(责任部门:农机办、单城镇、朝阳乡)
(七)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同心乡同德村,示范区面积202_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其中叶菜1000亩、果菜1000亩,配套应用软管滴灌设施,全部按绿色食品操作规程生产。示范区亩效益5000元以上。(责任部门:水务局、同心乡)
(八)市农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库棚(办公室)2500平方米,农机敞棚500平方米,维修保养间、零件库、培训和管理用房300平方米,油料储备库150平方米。装备大型农机具50台,配套农具200套。(责任部门:农机办)
(九)市农作物航化中心。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航站及办公室200平方米,停机坪(棚)500平方米,地下油料库30平方米,材料库50平方米,拌药池2个,水泥跑道1000平方米,引进轻型固定翼喷药飞机5台。(责任部门:农业局)
四、重点工程
按照先进性、超前性的建设要求,示范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装备,并在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重点加强五大工程建设。
(一)农机化工程
在示范区内整合5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建3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配备国内外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及全套农机装备。使示范区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装备265马力拖拉机10台,配套整地机械10套,210马力拖拉机20台,配套整地机械20套,180马力拖拉机5台,配套整地机械5套;按照新“三·三”轮耕制要求,对示范区耕地每三年深松一次,深松深度达到35公分以上;配套210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械20套,180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械5套,实现玉米单粒精量点播,节约间苗定苗人工成本;装备液体追肥机5台,加油车5台,种子处理机5台。采用一次性施肥、机械覆膜、封闭灭草、机械中耕等方式,实现科学管理;示范区玉米全部采用机械化收获方式,收获过程中直接进行秸杆粉碎还田,装备玉米收获机20台。
(二)水利化工程
示范区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地下水源、地形特点和种植作物,因地制宜地选择平移、指针、卷盘和软管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全面提升示范区农田建设标准。
示范区节水灌溉面积要达到30%以上,核心区覆盖率要达到100%。玉米示范区以平移式和卷盘式为主,露地瓜菜以指针式和滴灌为主,大豆和棚室以滴灌为主。
示范区新打抗旱机电井80眼,装备平移式喷灌8套、指针式喷灌5套、卷盘式喷灌15套、滴灌设施500套。
(三)科技化工程
示范区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包括沼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十项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全面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普及率要达到100%,其中玉米以大双覆、大双植和小垄密三种栽培模式为主,大豆以大垄密为主,瓜菜和烤烟以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为主。示范区重点普及先进的病虫害飞防技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示范区平均亩增产20%以上。
(四)规模化工程
要活化经营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协会和大户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规模经营形式。示范区全部实行集中连片经营。示范区内千亩以上规模经营比重要达到30%以上,其中核心区要实现全覆盖。
(五)产业化工程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协作力度,着力引进大型企业、大集团涉足农业领域,从事农业开发,负责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销售,探索企乡、企村等共建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业基地,开发生产专用农产品品种或特色产品,实现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示范区订单农产品覆盖率要达到60%,核心区覆盖率要达到90%。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示范区领导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资金多、工作难度大的示范工程。为确保农业示范区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级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由农业局、发改局、财政局、水务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水产局、商务粮食局、农机办、供销联社、国土资源局、农业开发办、烤烟办、气象局、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和项目区乡镇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示范区的综合协调工作。示范区建设采取市级部门包乡镇、抓重点工程,乡镇包项目、抓具体落实的办法,切实建立起上下贯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沟通,把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建设列入经济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具有科技引领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示范推广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
(二)整合项目资金,拓宽投资渠道
各有关部门都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已任,从部门职能实际出发,大力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支持,整合各渠道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向示范区建设上投入。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到资金早安排、早拨付,确保在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投入。二是整合现有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良种化工程、科技推广、绿色食品等方面的专项资金,集中投向示范区建设,尽可能将各级财政给予的支持政策向示范区倾斜。三是涉农金融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挥优势,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切实形成以农民投入、政策性补贴、财政资金、金融贷款等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三)出台政策,调动示范区建设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合作社及农业生产大户参与经营及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的积极性,在市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相关优惠政策。一是对自愿统一耕作的,集中规模经营面积202_亩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5元的种子补贴。二是新整合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超过1000元的,市财政给予5万元的专项补贴。三是建立大型农机服务中心,固定资产超过202_万元的市财政给予20万元的建设补贴。四是对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的独立经营农户,给予20万元贷款贴息。五是对土地流转协会或农村经纪人组织土地流转202_亩以上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六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户优先享受支农惠农项目支持。七是示范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招聘示范区所在乡村劳动力。八是核心区规模经营农户,以户为单位,由市财政统一缴纳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四)强化服务指导,提高示范区建设标准
市农技部门要结合示范区建设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玉米三大高产栽培模式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细化各项技术措施,针对不同乡镇、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确定种植模式和投入标准。在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段,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对农民实施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借助场县共建、校县共建的有利契机,依托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农垦系统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对示范区的建设模式、技术标准进行探索、实践,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示范区建设水平。
(五)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项目建成后设备管护
建立市乡村上下沟通、协调共管的项目管理机制,成立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建设内容,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到项目建成,详细制定出各项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拨付制度、现金开支制度、施工招投标制度、施工管理制度、验收检查制度、固定资产采购及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人头,明确责任人的职责。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所在的乡村都要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长期管理和设备管护。
(六)加强宣传引导,扩大示范区的辐射效应
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推广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运用。要借助示范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示范区周边农民提供农机、农资、病虫防治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