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谷一中体育教师外地观摩学习心得
甘谷一中体育教师外地观摩学习心得
2009年11月2日-----11月5日
在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和训练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由体育组5位教师组成观摩学习团去兰州三十三中、兰州六中、省体校、临洮一中学习,以下是观摩学习的心得:
11月2日我们来到兰州三十三中。三十三中是甘肃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兰州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是全省有名的体育强校。有体育特级教师一人,高级教师四人,中级教师一人。学校有300米6道田径全塑胶操场一块,中间套一块足球场、两个羽毛球场,一个沙坑一个投掷场地,田径场外边是四块塑胶钢化玻璃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和十个乒乓球案,器材设备齐全,上球类课时保证两人能有一球。体育课比较规范、整齐,目的明确,教师上课认真负责,非常敬业,一丝不苟,讲练结合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和体育兴趣相结合,比如说:高一级开设篮球、排球课,高二级开设足球、排球课,高三级开设篮球、足球课,以三大球为主,别的项目作为辅项练习。在体育课的教学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1)体育课的规范化和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2)体育课教学目的的明确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4)体育教学的系统性方面。体育训练方面:早上适当减少训练时间和训练量,保证文化课的学习,达到文化课学习和训练成绩的双突破。我们采取的是分级训练,责任到人早期专业化训练,是比较科学的。和三十三中的差距在于学生的选材上。我们的学生是从高一开始训练,训练周期短。我们应该建立初中培养基地,为选高素质的学生打好基础。
11月3号我们来到位于西固区的兰州市六中,六中是甘肃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高水平中学生训练基地,是以体育为龙头的完全中学。学校有室内全塑胶200米跑道一个,300米全塑胶田径场一个,体育设施齐全,体育氛围非常好。学校各级体育生400多人,09年体育高考本科录取48人,每年向省内外各大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数人。但体育教学方面不及兰州三十三中。体育训练及管理很规范也很民主,教师采用竞争上岗,对学生纪律严明,训练方法先进,早期专项化明显。在体育训练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有:(1)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2)科学严格管理学生。(3)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多参加技能培训。
11月4日我们来到田径之乡的临洮,临洮是国家和省高原训练基地。临洮一中有能容纳3000多人的篮球馆一个,400米炉渣田径场一个,体育基础设施比较扎实。有各级各类训练学生160人,教练员6人,教练员的经验非常丰富,水平也很高。各级学生分专项训练,早期专项化。学生训练认真自觉,以吃苦耐劳著称。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的吃苦、奋力拼搏的精神和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在此深感责任的重大!在我们以后的训练上更加努力,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11月5号我们应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的邀请,观摩了省体校的篮球、排球、田径、武术训练。省体校的训练方向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以运动竞赛为主,方向是特招。学生训练时间长,基础扎
实,训练内容较多。但在文化课方面比较薄弱,因为学生的多半时间在训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过由于学生就业的问题,他们现在也开始参加体育高考,09年高考录取人数达30人。教练员认真负责,训练水平高。老前辈们的敬业精神令我们深受教育,在爱岗敬业上向他们学习,训练的方法上向他们请教。我们要学习他们先进的训练水平,从训练水平到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方向,也是我们完善自我的目标。
通过学习,我们收获了平日里难以得到的经验和教学方法,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体育与健康的乐趣,也对教好体育和带好体育高考训练充满了信心,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为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一中始建于1925年,198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2年被省教育厅、省体委命名为“甘肃省中学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2年1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6月评为省级“绿色学校”。
学校占地83亩,建筑总面积30404平方米。教职工186人,有教学班48个,学生3099人。
近年来,学校荣获各级各类奖50多项,如,获“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创绿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奖项。近5年,学生获历届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奖项及省市县各类奖项273人次,如2005届高三学生李海龙名列第21届全国高中学生物理奥赛甘肃赛区第23名,荣获省级一等奖。学校男女篮球队除参加省市比赛均获奖外,还于93、95、98、2002年四次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篮球赛,取得了较好成绩。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走“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教改兴校”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转变教育理念,理顺办学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甘谷一中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完善了德育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了校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育人网络;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网络;党总支??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组织育人网络;校长??总务主任??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育人网络。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及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咨询以及营造青年林、新生入学军训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按照素质教育质量关的要求。在课堂教改上大做文章。一是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说、听、评、议课的教研活动和跨学科的观摩交流活动;二是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评选优质示范课,促进教学改革;三是成立教改教研室和高考研究指导室,研究教学方法、复习方法、负责各类各科考试命题,指导全校教改活动,并刊印交流性期刊《高中教学研讨》;四是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编辑刊印了三辑《甘谷一中教师论文集》;五是规范各类考试程序,严肃考风考纪。
学校在高考复习时,分阶段、分步骤,适时组织高考研讨会,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法,使高考升学率历年不断提高。99年高考大专上线214人,2000年318人,2001年459人,2002年525人。2003年本科上线391人,2004年397人,2005年475人,明年有把握突破600人大关。
95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完成大小硬件建设四十多项,修建了综合楼、教学楼、教工住宅楼,装配了10个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1个标本
室等,在各教室和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和双项控制系统,在教室、各办公点、处室、教研室安装了宽带网,为科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初具规模。
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整洁,坚持周、月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在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生均绿化面积达2.5平方米,有近百年大树几百株,新栽小树千余株,各类花木几十种,有15块草坪,面积9千多平方米,14个花园,百花争艳,有百米绿色走廊一条,营造400多亩的青年林一块,植树两万多株。
我校打算在今后的五年内: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校园再规划,计划在五年内扩征地50亩,再修建一座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计划扩招学生两千余人,全校达到90个教学班,高考上线人数超1000人大关。二是设备高水平,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软件上档次,到2006年,学校藏书超过13万册,图书流通率学生人均每学期达到25册以上,报刊杂志达到150种以上。各学科教学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光盘、U盘、软盘、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基本齐全。启动“校长办公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
进一步美化育人环境。一是绿化小品营造环境美,二是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三是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使校园环境优美,色调和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外语和综合类课程的培训力度,三是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名师,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
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一是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在校内逐步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工资待遇视业绩浮动。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德育工作要增强时代感,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年内,在教学方面要争取有三大改革和一个突破,即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传统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成绩要有较大的突破。三是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将我校建设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名牌示范高中。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发展,教学改革在持续深化。我们要在现有的、发展势头强劲的基础上,勤奋工作,求实开拓,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第三篇:外地观摩心得体会
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苏湫涵 2013年8月7日至8月9日,在支行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支行开展的会出条线外出学习活动——赴江北支行进行现场观摩交流学习。此次观摩学习,让我感受很深,收获匪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优质的文明服务。
我被分到江北支行盘溪分理处进行观摩学习,走进营业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现代金融的气息。营业大厅装饰简洁明快,宣传资料摆放整齐。柜员着装整齐,每一位员工都在有序的忙碌着,整个氛围感觉温馨专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全程观摩了他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他们严格按照七步法对客户进行服务,无论多忙,无论客户多无理,他们都始终保持微笑服务。晨会的开展,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单纯的站一站,而是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当天的工作提出目标,让每一位员工明确自己当天的工作任务。晨会上的话术演练,提醒着他们要时刻保持优质的服务态度。开门迎客,让一大早就等在外面的客户感受到他们的服务热情,处处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个性化的服务气息。
二、熟练的业务技能。
他们分工明确,每一个人都能熟练的办理相应的业务。我所看到的,在储蓄柜台,他们的单笔业务都不会超过5分钟,他们所办理的远程授权业务,通过率很高,很少有因为少盖了章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而被拒绝授权。我想,这与他们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分不开的。在办理业务时,他们会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不同的产品。对于能够简单操作手机的客户,他们会询问:“老师,你办手机银行卡没有?”如果客户没有办理的话,他们会接着:“那我现在马上为你免费办理,你看行吗?”对于网银,同样如此。如果发现客户帐户里面的活期存款较多,那么他们会推荐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如果客户当时没有时间详细了解,柜台人员会填写一张服务卡交给大堂经理,会有专门的人联系那位客户,进行跟踪销售。临柜人员不仅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而且还了解本行的其它产品信息,给客户一种专业感和信任感。
三、严格的内控制度。
他们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从平时的工作可以看出,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很强。在交接的时候,双人在场,监交人在场,方可交接。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即使系统不需要授权复核,但是规定里有的,他们会严格执行复核。比如:存取款上了5万的,会需要换人卡把;定期提前支取的,需要人复核;办理短信通,需要复核;他们在复核的时候,并不是敷衍,而是会查看实物,询问办理的什么业务,再进行复核或是授权。在需要使用公章的时候,会拿去专门负责管理公章的人盖章,而不是随意去拿来自己盖。我想,之所以江北支行在2012内部管理上可以评为“一级”,与他们对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员工对内控制度的吃透学习是分不开的。
四、很强的工作意识。从晨会的开始,他们就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没有一个人是抱着混的态度。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所以,在给客户办理正常的存取款以外,能适时的向客户推销我们的产品。在整整为期三天的学习中,我没有看到一位员工在上班时间玩手机或是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他们每一天的工作生活都是很充实的。
经过这次在江北支行盘溪分理处进行观摩学习,我意识到自己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对内控制度的理解上,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希望我支行能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提高我们柜台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篇二: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中心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观摩学习,通过学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对教育教学得到了进一步认识。在学习的途中借鉴他人的优点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回校后结合校情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憧憬。
一、观摩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
刚踏入校园,在雄伟的教学楼下全校师生正在聚精会神的唱着校歌———走向复兴,迎面走来的龙书记举止得体的接待了我们;到了会议室龙书记简单的介绍了校情,同时让我们观看自制的校园宣传片。随后,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对各功能室进行了参观。各室设备齐全,摆放整齐,新颖而令人向往。对于他们的教学硬、软件真是领人感叹,随后,观摩了师德师风论坛活动。顷刻间让我感悟到:
1、作为学校领导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约束自己的言行,要举止得体,深刻了解校情。
2、要充分打造学校特色,从校园文化到班级文化都要精心打造,让每一面墙,每一片瓷砖都会说话。
3、对于新的教学技能要不断进行学习,以便于更好的使用新型教学设备。
4、对于环境卫生要注意到每一个死角,要让校园干净整洁。
5、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二、观摩巍星老师的示范课《水》。
1、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数学教学必须要以生
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比如导入可以用事例导入、故事导入、谈话导入。
2、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照本宣科,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教学资源,生成动态的情景。
3、要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动口、动手的过程,让课堂活起来。
4、要学会总结课堂,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老师加以修正和补充。
三、观摩原保山市地委书记杨善洲林场
通过解说员的解说使我深刻的认识了杨善洲事迹,在此过程中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深刻明确共产党员的使命,从思想上到行为上得到了又一次的洗礼,深深的感受了共产党员楷模的感染力;通过此次学习作为一个党员的我定将以杨善洲事迹为镜子,在工作中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事事以身作则,处处发挥作用,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
最后,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全身心得到又一次的洗礼,开阔了视野,明确了一些好的管理方法、教学思路;同时观看事迹触动了心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结合校情把自己收获渗透到管理与教学中。2014年5月8日篇三:观摩心得体会
综合实践教育教学观摩
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2014年5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劳动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劳技教育及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观摩九位老师教学展示,使我不仅从理念上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一些可贵的经验。
本次活动采取的是说课的形式,每一个说课都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形成、活动的目标、计划的制定、活动的流程以及活动的交流评价与反思升华。一个活动通过课件中的文字、图片还有视频展现出来,其传递出的信息量是一节课堂教学远远不能企及的。我认为,采用说课的形式更能全方位的反映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主体活动。
听了九节课后,总体感觉上课老师很专业,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本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指导学生确定主题。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也可以发掘学校周围社区教育资源,设计主题。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融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习是这么快乐的事,学生在每一节课堂
上,享受到热烈、沸腾、多彩多姿的精神的生活。例如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付艳老师的《花影蝶舞》一课,选题十分接近学生生活,课堂上引起学生热烈响应,学生抢着说:“老师,让我来”;“老师,让我看一看”;“老师让我试一试,好吗?”??。因为有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把“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也感受到教师只有不懈的学习,将最好的方法记在自己的大脑里,并善于创造,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在上课时,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就像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中学田光煜老师的《传感器与现代社会》一课先通过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步入传感器的时代。这个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很想揭开传感器的神秘面纱。要想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要丰富多彩,要更加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
最后,我想借用专家的话——“再好的课程,如果不去实践,那么,你永远走不进这门课程。再难的课程,只要我们热情地参与进去,就会有丰厚的回报!”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辉煌!篇四:观摩课心得体会
独山一中羊凤分校课改推进会及观摩活动
心得体会
独山一中打羊分校 王顺贵
独山一中组织开展了羊凤分校课改推进会及观摩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八年级语文及英语教学观摩活动。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课堂各具特色,各具风格。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对教师基本功素质的考验,也是对教师课堂能力的考验,更是心理素质的考验,与其说是听课,其实是在欣赏,以敬佩的姿态去聆听,去学习。这次的听课学习给我带来了新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有几点浅显的体会:
一、教师素质要提高。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胡永佳老师在讲授《短文两篇》这堂课时激情流利的语言,端正漂亮的粉笔字。不正是学生的楷模吗?他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犹如一眼彩色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好的引导还可以使课堂变得五彩斑斓。所以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可以锻炼学生,创作课堂。
二、教法要革新。教学方法的革新,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林琴老师在执教《unit 2 section b reading》这篇课文时敢于抛弃逐段讲解的思路,不落俗套,勇于创新。提取文章主旨,抓住重点句段剖析课文。创设轻松的环境氛围,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让学生做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
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的知识。两位老师巧妙的设疑,不露痕迹的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想,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林琴老师富有童趣和亲切导语,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还有胡永佳老师设置的让学生想办法模仿作者巴金的创意改写一篇神话故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你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险者”。
四、取长补短。学习借鉴他人的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扩充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一节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没有激情,那么学生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所以还有一部分中年教师包括我都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新的课堂理念。
五、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主阵地,安全、民主宽松、鼓舞人心、适度竞争、积极向上、合作团结、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从而促使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这节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点就是教师教态亲切自然,亲和力很强,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并对学生的回答都及时地做出鼓励性评价,如:very good.well done.wonderful.you’re very clever.林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非常宽容、健康、有活力、生机勃勃、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习更加主动,教学更加有效。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孩子喜欢上课?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俗话说:“春意盎然”。春天的到来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某种信息,某种积极的、革命的、令人兴奋的,使人蠢蠢欲动的信息。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但是每当我直接面对于那些站在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们时,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某种翻腾不息的力量。此时此刻,学习、尝试、沟通、思考、审视等等无数个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不断交替出现,让我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魅力,一次又一次深刻领悟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主旨。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次活动值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通过这次学习,我比较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清楚的认识到观摩课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去体验教学无限的乐趣。篇五: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新湖卫生服务站:吕彩英 今天在集团的精心组织,单位领导的用心安排下,我们在兄弟单位----新世纪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天的观摩学习,对我本人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先将本次观摩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在刘经理,蒙主任等领导的带领下,首先第一站,去了建材公司黑南沟的石料厂,闻着槐花的香味,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初到这个地方,这里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每个人都触目惊心。机械声音震耳欲聋,天空尘土飞扬,连个基本的手机信号都没有,随时还要注意自己和其他同事们的人身安全。听这儿的管理人员说:这是为建材公司提供材料,是建材公司源头的所在地,每天24小时作业,产量达标,由原来的5种产品到现在的8种。打造了以往落后的开采方式,换成分层开采,成本优化,以及优化所有的繁琐程序。听到这,看着这,让我不由得对黑南沟里的全体员工们产生了敬意。这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接下来的第二站,我们去了由新型材料构成的标砖厂,商品混凝搅拌站,石灰厂、由新型的石灰和粉煤灰经过特殊加工构成的标砖,即起到环保作用,又比普通的机砖更加牢固和实用。商品混凝土作为新型的建筑材料,是桥梁、楼房、涵洞等建筑的主要构成材料,而石灰也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主材之一。同时也在这感受到了工作环境的艰苦,工作内容的艰辛。噪音、飞尘是我们根本无法比拟的。想起我们内容单
一、简单的工作,真是相差甚远。
第三站我们去了我们集团的又一家兄弟单位----新世纪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市政工程,一直延续几十公里以外,工作场面十分宏大。在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了工作量之大,之辛苦,不言而喻。还要时刻顶着被风吹雨淋,太阳晒得苦感。
最后,参观了陇东地区最豪华的居住小区----新世纪b区高层住宅楼的建议,世纪花园作为我们集团公司的品牌形象工程,这里的同事也同样不辞辛苦,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赶工期,促进度,一栋栋的高档住宅楼拔地而起,一丝不苟的言罢工程质量关,以树立我们集团公司的品牌形象。
通过这半天的观摩学习,首先我知道了这份工作的来之不易,工作环境的优越程度,其次让我感到能成为新世纪这一 大家庭中的一员而窃喜。集团能在最初的小规模到现在的多元化真是不容易,这离不开高层领导们的向导,中层管理者的带领,基层一线员工们的努力。回头想想自己,不能再像以前总喊苦与累,比起他们,我算是幸运的了,并从心底里暗下决心,坚定信念,做好优质服务,用严谨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我是一名护士,更应该本着一颗爱心为这个大家庭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每天坚持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的整体水平,以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社区整体的发展要求。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关于上级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上级指示和精神贯彻落实到实处。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思想,开扩的精神迎接工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百折不挠,重信
尚义。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少拿客观说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挣分夺秒干活,还要发扬过去的优点,克服缺点和不足,向领导学习,向好的同志学习。
第四篇:甘谷教育思考
甘谷教育的思考
2011年甘谷县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考生8095人,高考上线人数2404人,较上年的2279人增加125人,高考上线率达29.70%,较上年的29.15%增长0.55个百分点。其中,理科共计上线1938人,较上年的1905人增加33人,增长1.7%;理科重点上线736人,较上年的665人增加71人,增长9.6 %,理科本科上线1202人。全县文科上线466人,较上年的374人增加92人,增长19.74%。其中,文科重点上线69人,较上年的67人增加2人,增长2.8;本科上线397人,较上年的307人增加90人,增长22.67 %,文科上线率为20.71%,较上年的19.22%增长0.59个百分点。
甘谷是我市的人口大县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周边其他县区差距不大,但高考年年上新台阶, 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成功的秘诀何在呢?纵观甘谷教育的发展历程,以下五点启示值得我们思考:
启示之一:“五苦”精神奠定发展基石。甘谷县立足本县实际,探索和寻求发展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经过多年培育的党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育”和社会“苦助”的五苦精神成为甘谷教育的脊梁,撑起了甘谷教育的一片蓝天。
党政“苦抓”抓什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牢牢记在心上,届届抓在手上,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积极争取和实施教育项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为全县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师“苦教”怎么教?该县把建设一流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办好学校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资源,2004年完成了15个学区校长和所属中小学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竟聘上岗工作,2005年完成了全县学区所属学校教职工的全员聘用工作,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52%、89.64%、59.33%。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才创造了甘谷教育今天的辉煌。
学生“苦学”如何学?甘谷的孩子以苦为乐,学校没有学生宿舍,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学校附近的农户租房上学,偏远山区的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了这种生活,即使家境再贫寒,遇到再大的挫折和困难,求学信念从不动摇。甘谷县一中2010届毕业生陈建民,家住礼辛乡冯山村,离校几十里,父母双亡,哥哥患癫痫病,家庭非常贫穷,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毅力与各种困难顽强拼搏,2007年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中央文明委给他支助学费2万元。甘谷县六中2006届毕业生王晶,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是农民,他暗下决心,刻苦学习,2006年以67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苦学”改变了甘谷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甘谷孩子的人生。
家长“苦育”有何方?甘谷的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学习上,把几乎全部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上,山区有的家长一边在城里打工一边陪读,有的周末按时接送孩子,有的隔三差五为孩子送干粮„„为了孩子,他们起早贪黑,四处奔波。磐安镇张家窑村的汪炳有老人是一名伤残军人,他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供孩子上学读书,创造了五子登科的“神话”。目前,大儿子汪筱林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二儿子汪金龙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三儿子汪金军为甘谷县四中语文教师,四儿子汪金国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小儿子汪金爱原在天水电信公司工作,2006年再次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社会“苦助”功何在?多年来,在外地工作的甘谷籍有识之士,心系甘谷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00年-2008年,甘谷县社会各界人士共捐助建校资金661万元,新建维修校舍1.83万平方米,北京国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文泽先生捐赠138万元建设甘谷县张家井文泽学校校舍及配套设施,在青海经商的甘谷籍商人马功仁捐资100万元新建了新兴镇慈光学校功仁教学楼。还有许多建筑企业家采取先垫资修建学校的办法为教育事业做奉献。
正是靠“五苦”精神,甘谷教育才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甘谷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4.1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300余人、硕士学位者2100余人、学士学位者近1.4万人。
启示之二:抓教育质量要建立工作机制。甘谷抓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高中教育和高考工作的宏观指导,在抓高考的过程中强化了三个“协调”,即协调应届和往届、文科和理科、文化课和小术科。在备考中强调科学备考、长远备考、信息备考等三个“备考”,重视应届生和学困生,加强考前教育引导,促进了各校学科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县上建立了县政府与教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区、直属校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学校工作校长负责制,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健全完善了教育质量县、乡、校三级通报制,对会考、高考成绩优异的学校和会考、高考单科成绩前三名的教师实行奖励政策,从而形成了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
启示之三:均衡发展才是科学全面发展。甘谷县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另一个经验是高考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满园春色”,近几年县内的每一所高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挥优势,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注重特色,多样化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并为其设计成功成才的方向,确定学习发展目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全县各高中学校呈现出处处开花、校校结果的喜人景象。我县一中、二中、六中、三中、四中连续几年跨入全市前20所中学之列,其中有4所学校跨入前10位,应届生上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目前全县老百姓选择高中学校不看条件看质量,不看城乡重效果,既减轻了县城高中的办学压力,又保证了农村高中学校生源的稳定,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成本,为全县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创造了均衡公平的环境。
启示之四:基础教育要夯实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周期性,高考成绩优异不仅是高中教育的成果,更与小学、初中教育分不开,甘谷县按照“高中教育抓提升,初中教育抓均衡,小学教育抓基础,幼儿教育抓规范,民办教育抓完善,职业教育抓拓展”的总体思路,重视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和各个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及贯通,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培育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取得进步,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启示之五:农村也能办优质教育。人们往往认为城市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教师配备强,所以到城市接受的才是优质教育,而甘谷县农村高中的质量和效益正好从另一面证明了其实不然。甘谷县二中和三中是两所农村高中,但这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比其他周边城市学校的低, 甘谷二中今年上线总人数576人,较去年增长65人,应届生上线286人,上线率达34.47%,较2007年相比,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在全市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迈出新步伐。甘谷三中2011年上线362人,其中一本上线199人,上线率达到了27.44%,。
2012年3月
第五篇:甘谷方言称谓
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历来对亲属称谓问题极为重视。而中国古代又是宗法制社会,所以很注意分辨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形成了独特、丰富的亲属称谓语。但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因此亲属称谓语也不尽相同。甘谷地处陇右,被誉称为“华夏第一县”。因其历史、地理、民族融合以及外来移民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其亲属称谓词更是充盈着甘谷方言自身丰厚的文化内涵,讲究秩序和人伦,区分亲疏和内外,注重礼仪和情义,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底蕴。以其独特魅力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折射出了甘谷历史的源远流长。
一、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举隅
下面把甘谷方言中主要亲属称谓列于下(括号内的为甘谷方言叫法):
血亲 1.宗亲(同姓)
(1)直系宗亲 高祖父(祖太爷)、高祖母(祖太太)、曾祖父(太爷)、曾祖母(太太)、祖父(爷爷)、祖母(婆婆)、父亲(达达、爸)、母亲(嬷、妈)、兄长(大哥、二哥„„)、弟(呼名或称老几,如排行第三,就称老三;下同)、姊(姐姐)、妹(呼名或称老几)、儿子(后人)、女儿(女子、女孩儿);孙子孙女(统称孙娃子)、曾孙曾孙女(统称重孙)。
(2)旁系宗亲 伯父(大达、二达„„)、叔父(碎爸)、姑母(大姑姑、二姑姑„„碎姑姑);堂兄(大哥、二哥„„)、堂弟(呼名或称老几)、堂姐(姐姐)、堂妹(呼名或称老几)、侄子侄女(侄儿或呼名)、侄孙侄孙女(堂孙子)。
2.外亲(异姓)外祖父(外爷、爷爷)、外祖母(外婆、婆婆)、舅父(大舅舅、二舅舅„„)、姨母(姨娘、姨姨)、表兄(大哥、二哥„„)、表弟(呼名)、表姊(姐姐)、表妹(呼名)、外甥外甥女(统称外甥);外孙外孙女(女孙)。姻亲姻亲姻亲姻亲
伯母(大嬷)、婶母(二嬷、三嬷„„)、姑夫(姑父)、姨夫(姨父)、舅母(妗子)、嫂子(仍称嫂子)、弟媳(呼名或老几舍的,如是老三的媳妇,就称老三舍的)、姐夫(哥哥)、妹夫(呼名)、大伯子(阿伯子)、小叔子(呼名或背称小叔子)、内兄(哥哥)、内弟(呼名或称老几)、大姨子小姨子(娃他姨)、儿媳(媳妇子)、女婿(呼名或背称女婿)、侄媳(媳妇子)、侄婿(呼名或背称女婿)、孙媳(孙媳妇子)、孙婿(呼名或背称孙女婿)。
二、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特点
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讲究秩序和人伦,区分亲疏和内外,注重礼仪和情义,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底蕴。
(一)长幼有序 中国传统社会很讲究宗法,以此来规范社会行为,而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家政管理,自然也要求有严格的秩序性。甘谷话的亲属称谓词就很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征,其亲属称谓系统按照辈分原则井然有序地排列。甘谷方言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突出辈份,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具有严格的秩序性。对长辈和晚辈,不同的辈分采取不同的称呼,如儿女辈、同辈、父母辈、祖父母辈、曾祖父母辈等等,老少分明。对长辈,称父亲为“达达”、“爸爸”,母亲为“嬷”、“妈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婆婆”,曾祖父为“太爷”,曾祖母为“太太”,高祖父为“祖太爷”,高祖母为“祖太太”。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婆、二姑婆、三姑婆„„;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达、二达、三爸„„碎爸,大姑、二姑、三姑„„碎姑。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为“大婆婆”、“姑爷”、“大嬷”、“姑父”。对同辈的称谓,则按照年龄原则,不同年龄的同一类亲戚注重排行,长幼有序。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甘谷人常有“大门转小辈,小辈变大辈”之说。对于辈分长于自己的,即便年龄比自己小很多,也一定得按称谓系统规定的尊称,长者为尊,不可直呼其名。长辈称晚辈,面称可直呼其名或昵称,以示亲近。对于年长于自己的同辈人,不可直呼其名,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人,面称时,一般直呼其名。在家族中,长者对家事有绝对的发言权和处置权,体现传统秩序“长者为尊”的权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宗法制度特别是其中的立长制度。有的大家族,人丁很旺,但三代以内的同代人,仍按一个顺序排行,这样的家族一般家族统治比较严密,族人比较团结,在当地势力较大,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亲疏有别 甘谷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很讲究亲疏。亲就亲,不亲就不亲,与甘谷人耿直的性格颇有相似。在对姻亲、族亲、庄亲等非血缘关系的亲属上,是亲疏有秩、内外有别的。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达”、“爸”(背称阿公),婆母为“嬷”、“妈”(背称阿家),大伯为“哥”(背称阿伯子),小叔为“兄弟”(背称小叔子),对丈夫的妹妹呼名(背称小姑子)。但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就不一定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姨父”(背称丈人),岳母为“姨娘”(背称丈门家),大舅为“哥”,小舅为“兄弟或呼名”。因为甘谷方言中兄弟间互称“房家”,如老大为大房家,老二为二房家,于是对于大伯、大姑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为“娣妇子”(背称几房家的或老几的婆娘)。夫妻互不称名,谓夫为掌柜的或呼娃名(背称老汉或皋的屋人),谓妻为屋内的或呼娃名(背称婆娘或老婆子)。妯娌之间互称“先后”。女婿之间互称“挑担”。夫妻两家老人互称“亲家”。对于族亲,同样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如果是同一个“祖太爷”的后代,互称“亲房”。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是用亲属称谓,以示亲近,尊卑长幼也不得随意。但亲属称谓用于关系比较远的族亲和庄亲时,一般在亲属称谓词前应当加上对方的名字。
(三)重情崇礼 甘谷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很讲究“重情崇礼”。在甘谷县礼辛镇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曰:“礼让是远古遗风,穷源溯低,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既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一联道尽斯邑本色!
在使用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语时,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老爸(年长男子,老伯之意)”、“阿爷”(大娘之意)、“大哥”、“大嫂子”、“大姐”,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同时,这也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另外,在他称、直称时也很讲究。所谓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甘谷方言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中“您”或“他”,以示区别。如,在孩子面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您爷爷”、“您婆婆”。对晚辈的他称非常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或呼名”,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您姐”,其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小强他妈”,丈夫为“小芳她爸”,婆母为“文生他婆婆”;也可前加“娃娃”,如“娃娃他娘”、“娃娃他爷”。这种在交际、相处时,不是亲属但是在称谓中以亲属称谓称呼的事例非常普遍,路途相遇,即使互不相识,打招呼时也以“老爸”、“阿爷”等相称。这既是以血缘亲族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反映,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崇礼重情“的淳朴民风。
另外,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除了具有上述文化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体现了民族交融及明清移民的特色
纵观史册,从上古伏羲文化、商周文化、羌氐文化、秦源文化、三国文化、至两汉后儒、佛、道文化及石窟文化,构成了甘谷浑厚的多元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容着西部少数民族和西方多元文化,具有半汉半蕃,多元兼容的特质。这里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攻战争夺的前哨,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的边缘地带。从周秦以来,众多降服的少数民族居民在这里汉化,元明清三朝,大量内地居民移民于此,使这里成为汉文化与其它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心。体现在语言上,使甘谷方言表现出了“你中有我,兼容并包”的民族特点。在甘谷方言里,至今保留着许多蒙古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的语汇。例如甘谷方言把父亲叫“达达”与羌族的称谓有关。《广韵》记载:“爹,陟邪切,羌人呼父也。”爹音dia,讹读为da,今俗写为:达、大等;又一说是元朝蒙古人对长者的尊称。无论怎样,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特征。
三、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
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等的变化,亲属称谓语也会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在甘谷方言亲属语中这种变化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称谓没有延用传统的亲属称谓语,由于某种原因使用了从他性称呼。过去有的儿媳妇或女婿对自己的公婆或岳父母常常感到难以启齿称他们为“爸”“妈”,如果说话人有了孩子,他们就会用从儿称谓来解决这个难题,把老人称为 “娃娃他爷”“娃娃他婆”。如果说话人没有孩子,他们常常避免作任何称呼。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般的姻亲亲属,面称都用从夫、从妻称谓来称呼,对岳父母或公婆也随妻子或丈夫称为“爸”“妈”。另外,现在对姐夫也可称“哥”或“名字+哥”,对亲堂姑表兄妹称呼一般也不冠“堂”“表”,而直呼“哥”“姐”,这大概是因为这样称呼更亲密些,更少嫌“外”的缘故。
2.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汉语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有些亲属称谓语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出向普通话靠拢、向城镇靠拢的趋势。比如许多小孩都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称舅父和舅母为“舅舅”“舅妈”。3.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致使家庭结构关系大为简化,许多亲属称谓语渐渐失去用武之地,逐渐成为历史词语。比如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婆、二姑婆、三姑婆„„,大达、二达、三爸„„碎爸,大姑、二姑、三姑„„碎姑这些称谓将逐渐淡化。[立论依据]
1.基本情况:目前,甘肃方言的整体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国内仍显滞后。至于在各方言区结合民俗文化进行方言研究,更是少有人去涉足。虽然有人做过一些整理工作,但都是零散的,很不成系统。并且许多方言词汇、语法的整理工作仅仅局限于罗列,并未归类,更不用说对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结合《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所学知识以及平日积累,就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这一个类别进行整理罗列、归纳分析,以小见大来进行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引起更多人对本地区方言研究的关注。
2.大概内容:包括对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调查整理,进行罗列归纳、分析比较,结合其历史、地理等因素,探讨甘谷方言的独特魅力及其所折射出的民俗民风、氏族关系、宗法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