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滚灯车纪实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22-109330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6 14:54: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滚灯车纪实

传承非遗点亮传统文化

——滚灯车制作与表演活动纪实

长沙县双江中学

指导老师单双利

一、活动背景

滚灯车是一种生活习俗舞蹈,其制作及表演历史悠久,自明朝永乐年间就流行于庙会等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衍变为庙会、拜会、喜庆等活动。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复杂,表演形式为音乐伴奏,曲牌多样,以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使它在音乐学、民俗学、体育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热度名字,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焦点关注,如何挽救那些渐渐没落于民间的传统艺术,使其在新时代获得新生,也引起了多方重视。202_年双江滚灯车成功申请到长沙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双江镇再次掀起滚灯车热,双江中学借此契机,组织学生组建滚灯车制作表演组,旨在普及传统文化,传承古老艺术文明。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注入新鲜血液,弘扬民间艺术。

二、活动目的1、通过开展此次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滚灯车制作表演活动中去,做

到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的浓厚兴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在新形势下,发掘滚灯车在学生美学、音乐学、体育学方面新功效,培养学生对于民俗音乐兴趣同时,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通过开展制作实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展学生表演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团结协作精神。

2、3、三、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成立双江中学学生滚灯车制作表演小组;将滚灯车列入教本课程;

(2)与滚灯车传人交流沟通,进行滚灯车民俗、音乐等方面学术研讨,注重学

生传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科学、音乐、体育、综合实践课程中

相关内容与滚灯车制作表演活动关联内容的渗透。

(3)制作本活动宣传册页及板报等,采用多种宣传形式,为活动开展前期预热;

(4)发放活动倡议书,正式启动该制作表演实践活动;

2、实施阶段

(1)做好滚灯车制作流程与操作方法手册,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实践;

(2)编排滚灯车表演

第二篇:202_春高灯小学开学典礼纪实

求实发展,乘风破浪,再创高小教育辉煌

——盐亭县高灯镇中心小学202_春开学典礼纪实

202_年2月17日,高灯小学窗明几净,师生精神抖擞。10点整,全体师生整齐汇聚于学校操场。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国旗冉冉升起,高灯小学202_年春学期开学典礼拉开了帷幕。

首先,何敏章校长代表学校党政为新学期典礼致辞,他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高灯小学全体师生过去的一年中表现出的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提出了高灯小学新学期的奋斗目标,并强调高灯小学新的一年要夯实基础、求实发展。她希望全体教职工继续发扬敬业、奉献精神,积极参与、认真投入,寻求教学新突破口,为学生、为自己、为学校的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接着,分管德育政工的邓涛副校长总结了去期所取得的成绩,并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学生的一日常规。然后,分管安全的杨先永副校长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安全专题教育。最后,分管教学的唐甫副校长对上学期教学工作作了详细的总结,对本期教学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并对上学期成绩优益、进步快的学生进行了表彰。

整个典礼过程热烈、庄重,掌声不断。从退场时高灯小学全体师生那闪亮的眼光里,我们看到了他们新学期昂扬斗志的火焰,看到了一幅“乘风破浪济沧海”的思源未来图景。

(高灯小学:唐甫)

第三篇:滚塑

滚塑工艺介绍及应用

摘要:塑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有很多种,包括压缩模塑、挤出成型、注射模塑、传递模塑、吹塑、铸塑、层压、压延、涂层、反应注射模塑和滚塑(又叫旋塑、回转成型)等等。在各类有关塑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的书籍中,对除滚塑以外的工艺介绍较多,而对于滚塑工艺,至今只能在极少数的书中见到不足几页的描述。

关键字:滚塑工艺

一、滚塑

塑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有很多种,包括压缩模塑、挤出成型、注射模塑、传递模塑、吹塑、铸塑、层压、压延、涂层、反应注射模塑和滚塑(又叫旋塑、回转成型)等等。在各类有关塑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的书籍中,对除滚塑以外的工艺介绍较多,而对于滚塑工艺,至今只能在极少数的书中见到不足几页的描述。

二、滚塑的发展

在国外,滚塑已经是一个广泛采用的塑料成型工艺之一。在本世纪40年代,开始用聚氯乙烯糊通过滚塑成型方法生产塑料球之类的玩具等产品。50年代,开发了以低密度聚乙烯粉状树脂为原料的聚乙烯滚塑成型工艺,生产聚乙烯贮槽、大型管材等工业产品,从而大大促进了滚塑工艺的发展。此后,尼龙、聚碳酸酯、ABS等多种塑料也相继采用滚塑工艺成型,到70年代初,滚塑已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塑料成型工艺。

20余家公司从事滚塑成型加工,其中有德国、法国、瑞士、挪威、奥地利、丹麦等国的公司。

70年代初、英国已能提供可生产容量达18000L的容器的滚塑机;荷兰则己生产出直径2.1m,长4.8m的大型圆柱形贮水槽,该贮槽540kg、壁厚25mm。1970年,欧洲滚塑制品的总量已达15000t以上,其中英国约7000t。

1970年美国已有500余家单位从事滚塑制品的生产.拥有500余台滚塑机,滚塑制容器的容量已超过10000L(2400加仑);拥有的滚塑机所能生产的最大塑料制件为4.6X4.6X2.1m。

60年代,滚塑成型工艺之所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树脂性能及滚塑设备的改进息息相关。其间开发了不少滚塑成型专用塑料,例如联合碳化公司开发的PEP-320,RaychenlFlanlolin 771等聚乙烯树脂。FEP-320是一种低密度聚乙烯,它兼有低密度聚乙烯树脂的良好的流动成型性能和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的低温冲击韧性、耐化学药品件以及耐应力开裂性;Raychelm Flamolin 711是一种滚塑用交联聚乙烯树脂,它除了可交联外,还具有自熄性。菲力浦公司的著名的滚塑级交联聚乙烯树脂MarlexCl-100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开发出来的。

为了适应制备大型滚塑制品的需要,60年代末期开发了许多能滚塑成型大型制件,能有效地利用占地面积和热能的机器。1970年,市售滚塑机中一半以上的滚塑机,其回转直径范围超过1.75m。此外,机器的控制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三臂式滚塑机McNeilAuronismodd 3000--200可以分别控制各臂的加热、冷却周期,以便同时滚塑成型不同尺寸和不同物料的制品,其回转直径达5m,每个 臂可承受的模具和树脂的总重量约13500N;传热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的夹套式滚塑机也在这段时间设计、制造出来。

我国滚塑的开发研究亦可追溯到60年代,到60年代后期,上海玩具行业已开始利用滚塑成型方法年产软聚氯乙烯小球;上塑三厂已成功地试制出容积200L和1500L的滚塑聚乙烯容器;70年代中期,北京玻璃钢研制所开发成功滚塑尼龙容器并在森林灭火瓶等产品中得到应用。但真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从国外引入先进滚塑设备与技术之后。目前,已能制备容器量20000L,以上的化工贮槽以及高塑全塑游艇等大型塑料制品。

三、滚塑制品的应用范围

随着滚塑成型工艺的发展滚塑制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到现在滚塑制品的应用面已很广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可举例如下。

1、容器类滚塑制件

这类塑料制件广泛用于贮水槽、各种液态化学药品的贮槽(如酸、碱、盐、化学肥料、农药等),汽油用容器(汽油贮槽及汽车、飞机用油箱),蓄电池的壳体等等。

2、汽车用滚塑制件

主要是应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糊树脂,滚塑各种管件,如空调弯管、靠背、扶手等。

3、体育器材及各种代用品

主要有聚氯乙烯糊滚塑的各种制件,如水球、浮球、自行车座垫,小船以及船和船坞之间的缓冲吸震器等。利用菲力浦公司的滚塑级交联聚乙烯树脂“Maricxcl—100”制得的滚塑交联聚乙烯桶,可以同金属桶相竞争,而且它耐化学腐蚀性好,维修保养费用低。滚塑码垛盘,在70年代初,在美国、日本等国已商业化;冲浪板、小船等亦是文献中常常提到的滚塑制件。

4、玩具、模特儿、工艺品等

由于滚塑模具可以采用精密浇注、电铸等工艺制造;滚塑制件表面对模具型腔表面的精细结构“复制”效果很好,因此滚塑法可以使制品作得相当精致美观,故常用于制取具有较:大观赏价值的产品,特别是玩具、模特儿、工艺品等。

5、除上述外,滚塑制品应用较多的还有各种箱体、壳体、大型管材等制件,如周转箱、垃圾箱、机器外壳、防护罩、灯罩、浴室、厕所以及电话间、游艇等等。滚塑产品在液态化学品贮运,化工企业、工业涂装、稀土制取中的洗槽、反应罐等,还有河海浮标、生活水箱等领域使用已有广泛影响。

四、滚塑的主要优点

1、适于模塑大型及特大型制件。

绝大多数塑料成型加工工艺,在成型过程中,塑料及模具均处于相当高的压力(压强)之下,比如应用极为广泛的注塑、压缩模塑,挤出.吐塑等,因此应用这些成型工艺生产大型塑料制件时,不仅必须使用能够承受很大压力的模具,使模具变得笨重而复杂,而且塑料成型设备也必须设计、制造得十分牢固,机模的加工制造难度相应增大,成本增加。与此相反,由于滚塑成型工艺只要求机架的强度足以支承物料、模具及机架自身的重量,以及防止物料泄漏的闭模力,因此即使滚塑大型及特大型塑料制件,也无需使用十分笨重的设备与模具,机模的加工制造十分方便,制造周期短、成本低。

从理论上讲,用滚塑成型工艺成型的制件,在尺寸上几乎没有上限。而生产这样大的塑料容器,如采用吐塑成型,不用十分昂贵而庞大的吹塑设备是不可能的。

2、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塑料制品的生产。

由于滚塑成型用模具不受外力作用,故模具简单、价格低廉、制造方便。另外,滚塑设备也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一台滚塑机,既可以安装一只大型模具,亦可安排多只小型棋具;它不仅可以模塑大小不同的制件,而且也可以同时成型大小及形状均极不相同的制品,只要滚塑制品采用的原料相同,制品厚度相当,均可同时滚塑成型,因此滚塑成型工艺较之其他成型方法有更大的机动性。

3、滚塑成型极易变换制品的颜色。

滚塑成型每次将物料直接加到模具中,这使物料均全部进入制品制品从模具中取出以后再加入下次成型所需要的物料,因此当我们需要变换制品的颜色时,既不致浪费点滴原料也不需要耗费时间去清理机器与模具。当我们在使用多只模具滚塑成型同一种塑料制品时还可以在不同的模具中加入不同颜色的物料,同时滚塑出不同颜色的塑料制品。

4、适于成型各种复杂形状的中空制件。

滚塑成型过程中,物料是逐渐涂覆、沉积到模具的内表面上的,制品对于模具型腔上的花纹等精细结构有很强的复制能力;同时由于模具在成型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压力,可以直接采用精密浇铸等方法制取具有精细结构的、形状复杂的模具。

5、节约原材料。

滚塑制品的壁厚比较均匀且倒角处稍厚,故能充分发挥物料的效能,有利于节约原材料;此外,在滚塑成型过程中,没有流道、浇口等废料,一旦调试好以后,生产过程中几乎没回炉料,因此该工艺对于物料的利用率极高。

滚塑的应用

随着滚塑成型工艺的发展滚塑制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到现在滚塑制品的应用面已很广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可举例如下。

1, 容器类滚塑制件

这类塑料制件广泛用于贮水槽、各种液态化学药品的贮槽(如酸、碱、盐、化学肥料、农药等),汽油用容器(汽油贮槽及汽车、飞机用油箱),蓄电池的壳体等等。

2, 汽车用滚塑制件

主要是应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糊树脂,滚塑各种管件,如空调弯管、靠背、扶手等。

3, 体育器材及各种代用品

主要有聚氯乙烯糊滚塑的各种制件,如水球、浮球、自行车座垫,小船以及船和船坞之间的缓冲吸震器等。利用菲力浦公司的滚塑级交联聚乙烯树“Maricxcl-100”制得的滚塑交联聚乙烯桶,可以同金属桶相竞争,而且它耐化学腐蚀性好,维修保养费用低。滚塑码垛盘,在70年代初,在美国、日本等国已商业化;冲浪板、小船等亦是文献中常常提到的滚塑制件。

4, 玩具、模特儿、工艺品等

由于滚塑模具可以采用精密浇注、电铸等工艺制造;滚塑制件表面对模具型腔表面的精细结构“复制”效果很好,因此滚塑法可以使制品作得相当精致美观,故常用于制取具有较:大观赏价值的产品,特别是玩具、模特儿、工艺品等。

5, 除上述外,滚塑制品应用较多的还有各种箱体、壳体、大型管材等制件,如周转箱、垃圾箱、机器外壳、防护罩、灯罩、浴室、厕所以及电话间、游艇等等。滚塑产品在液态化学品贮运,化工企业、工业涂装、稀土制取中的洗槽、反应罐等,还有河海浮标、生活水箱等领域使用已有广泛影响。

滚塑的优点

1, 适于模塑大型及特大型制件

绝大多数塑料成型加工工艺,在成型过程中,塑料及模具均处于相当高的压力(压强)之下,比如应用极为广泛的注塑、压缩模塑,挤出,吹塑等,因此应用这些成型工艺生产大型塑料制件时,不仅必须使用能够承受很大压力的模具,使模具变得笨重而复杂,而且塑料成型设备也必须设计、制造得十分牢固,机模的加工制造难度相应增大,成本增加。与此相反,由于滚塑成型工艺只要求机架的强度足以支承物料、模具及机架自身的重量,以及防止物料泄漏的闭模力,因此即使滚塑大型及特大型塑料制件,也无需使用十分笨重的设备与模具,机模的加工制造十分方便,制造周期短、成本低。从理论上讲,用滚塑成型工艺成型的制件,在尺寸上几乎没有上限。而生产这样大的塑料容器,如采用吹塑成型,不用十分昂贵而庞大的吹塑设备是不可能的。

2, 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塑料制品的生产。

由于滚塑成型用模具不受外力作用,故模具简单、价格低廉、制造方便。另外,滚塑设备也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一台滚塑机,既可以安装一只大型模具,亦可安排多只小型模具;它不仅可以模塑大小不同的制件,而且也可以同时成型大小及形状均极不相同的制品,只要滚塑制品采用的原料相同,制品厚度相当,均可同时滚塑成型,因此滚塑成型工艺较之其他成型方法有更大的机动性。

3, 滚塑成型极易变换制品的颜色。

滚塑成型每次将物料直接加到模具中,这使物料均全部进入制品制品从模具中取出以后,再加入下次成型所需要的物料,因此发我们需要变换制品的颜色时,既不致浪费点滴原料,也不需要耗费时间去清理机器与模具。当我们在使用多只模具滚塑成型同一种塑料制品时,还可以在不同的模具中加入不同颜色的物料,同时滚塑出不同颜色的塑料制品。

4, 适于成型各种复杂形状的中空制件。

滚塑成型过程中,物料是逐渐涂覆、沉积到模具的内表面上的,制品对于模具型腔上的花纹等精细结构有很强的复制能力;同时由于模具在成型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压力,可以直接采用精密浇铸等方法制取具有精细结构的、形状复杂的模具。

5, 节约原材料。

滚塑制品的壁厚比较均匀且倒角处稍厚,故能充分发挥物料的效能,有利于节约原材料;此外,在滚塑成型过程中,没有流道、浇口等废料,一旦调试好以后,生产过程中几乎没回炉料,因此该工艺对于物料的利用率极高。

第四篇:灯

《灯》教案

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象征手法及其作用;体会文中语义含蓄的句子。

2.把握关键词语,理清作者思路。

3.结合对文理和文义的分析,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思路和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象征的立意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我们知道这篇散文采用了象征手法,即以海燕象征革命的战士,以雷电象征反动势力,其实很多名作家都喜欢用这种手法为文。那么,什么是象征手法呢?所谓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手法包含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我们今天学习的巴金的《灯》也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文章。

二、字词识记:

噩梦

窒闷

泥泞

回溯

溺死

火炬

殉情

徘徊

梦寐

三、作者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五四”浪潮的冲击下,走出封建家庭,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年赴法国。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思想最吸引他,并开始创作早期作品《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都写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中从事的种种活动,揭露了封建军阀同志的残暴与不义。他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作者以很大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启蒙教育方面,尤其《家》作用最大。鲁迅曾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四、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开始,巴金就为抗战到处奔波,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战斗的笔杆。1941年9月,巴金从昆明转到桂林,一直住到第二年2月。在这半年时间里“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一切是不是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巴金在这段时间内接连写下了《长夜》《寻梦》《怀念》《灯》、《火》等几篇散文。这几篇散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有着共同的情绪流露,有着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后来作者把它们都收入了《废园外》这部散文集中。

五、解题:

“灯”有多层意义,既指文中所写的灯火,又指光明、温暖、希望,也是一种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六、理清结构思路。

本文的思路:(1)先写眼前的灯给“我”和夜行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2)再写回忆的灯给“我”和在人生道路上的奋进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3)接着写联想的灯给古今中外的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4)最后回过来写眼前的灯,得出“灯光是不会灭的”的结论。

七、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这篇文章是以“灯”为象征,写灯光给人光明和温暖,希望和勇气,从而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念。巴金曾说:文中的“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

八、师生共同讨论,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部分(1—4段):写眼前的灯给“我”和夜行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

第二部分(5—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

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九、从全文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思路的?

全文内容始终是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的,其具体脉络是:

眼前(灯)(1~4)→回忆(灯)(5)→眼前(灯)(6~8)→联想(灯)(9~11)→回忆(灯)(12)→眼前(灯)(13)

十、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1—8自然段)

第一段,说明“噩梦”“空闷”“寒夜”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象征政治环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理想出路压抑苦闷的心情。)

第二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为什么“灰白色的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来”?

(“沉睡的大海”比喻黑暗的浓重,越是“黑暗”,越衬托出灯光可贵。“马路”的浮现,虽然是灯光的作用,写“马路”实际是巧妙地暗写灯光。)

第三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扫淡”一词可否换成“照淡”“减弱”?

(“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扫谈”一词用得十分有力,它突出了灯光主动搏击,迫使黑暗变淡的情意,“照淡”“减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第四段,灯光使几种人受益?文中强调哪种人最需要灯光?为什么?(三种人:“我”,“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第三种人最需要灯光的指引,所以作者特意写了眼前一个“夜行者”,说灯光使他“眼里、心上”感到“明亮”。“温暖”,给他指路。)

第五段,说明“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句话的含义。

(强调灯光的普遍作用——指路。)

第六段,作者在“廊上”看到灯光和“在雨中摸夜路”看到灯光,感觉为什么没有一点分别?

(迷途人需要灯光“指路”,迷途的“灵魂”更需要灯光的“指引”,才能从迷阵中找到归路。文意从灯的物质作用升华到精神作用。)

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这是对上文的补充,强调灯光使“心灵”得到了慰藉。)

第八段,“我爱这样的灯光”一句抒发了怎样的心情?“这样”指什么样的灯光?

(说明作者对灯光的感情愈来愈深,由赞而到爱。指“心”得到益处,给那些因苦闷而不眠的人带来勇气和温暖的灯光。)

十一、分析文章第三、四部分:

第九、十段,作者引用欧洲两则古老的传说,用意何在?

(揭示灯更深广的象征意义: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为捕鱼人导航,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曾给恋人以力量,既分别颂扬了骨肉之情和坚贞爱情,又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不管现代或古代,不管是中国或是希腊,不管是陆上或是海中,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会给人们指出归路,给人以奋然前行的莫大鼓舞。)

既然希洛的火炬早已熄灭,一对情人也已死去,为什么说“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的“火光”已经不是实指,它是爱的象征,真善美的标志,至今“亮在我们的眼前”是说这种精神千秋万代照耀、鼓舞着人们,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第十一段,“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更需要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活着。)

“永沉海底”是什么意思?

(比喻如果没有灯光的指引,会迷失人生航向,绝望毁灭。)

第十二段,“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灯的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它不仅救活一个人的生命,而且使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灯所象征的团结友爱的奉献精神正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十三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胜利。“微笑”与开篇的“窒闷”照应,反映出作者由空虚到充实,由压抑到振奋,由迷茫到坚定的思想发展轨迹。)

十二、总结课文,再次梳理文章的思路:

“我”的恶劣处境——山边灯光燃起的希望——灯的形象和作用(眼前的灯光——回忆的灯光——联想的灯光)——阐明自己的信念

十三、归纳主题

文章以紧紧围绕“灯光”这一象征物,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想,让读者从豆大的灯光联想到险恶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民众力量追求光明的不屈斗争,通过对灯的歌颂,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民众力量。,通过现实、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的必胜的信念。

板书设计:

窒闷

(眼前灯)①傍山建筑的平房里的灯光---扫淡黑暗

(回忆灯)②风雪夜豆大的灯光---给身体指路

(眼前灯)③山脚的灯光---给心灵指路 呼吸畅快很多

(联想灯)④灯塔,一盏孤灯---给爱指路

⑤火炬---给精神指路

⑥一盏油灯--给人生指路 | |(眼前灯)山那边的希望光明之灯 微笑

第五篇:灯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灯》,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灯》,“形”较散,起笔便写感受;接下去,又从对眼前灯光的观察写到与灯光有关的故

事与传说,议论感慨杂列其间,学生不大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象征手法连贯全篇,含蓄抒情的语句也较多,增加了学生理解作品主旨的难度。因此,在讲解课文之前,要让学生了解巴金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状况及有关的时代背景。课上应指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教师要用简明的语言讲清《灯》的写作背景,客观、恰切地介绍作者巴金在当时的思想状况。

2.以导读题引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在授课前印发一份有关作品创作背景的文字材料,先让学生自己阅读。

布置以下三个预习题:

1.想想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思想的。

2.熟悉文中关于灯的两则传说和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惜篇幅写这些内容。

3.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

附:《灯》的写作背景

《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 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 感。

二、巴金写作《灯》的背景。

鉴于有关背景材料已在课前印发给学生,引入新课时用语应简洁,不要重述“材料”的全部内容。

教师引入语:

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一篇有名的散文《灯》。

那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

巴金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自觉地投入战斗,秉笔为文,用特有的战斗方式鞭挞亡国论的鼓吹者,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激励国统区的民众。《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在我们全文朗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当时的心声吧: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这些话是巴金1942年2月写下的,见《废园外·后记》)

三、朗读全文。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由师生分别承担若干段的朗读任务。

教师:第1—3段。学生甲:第4—8段。

学生乙:第9—12段。

教师:第13段。

这样安排还有一个目的:通过换人轮读暗示学生,文章有如上的几个层次。

(至此,教学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四、提出导读题让学生自读15分钟。

以下导读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提示学生抓阅读重点,二是让学生寻求答案时进行“第一阶

段”理解(不是每个题都兼有这两个作用)。

导读题:

1.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在这一感情转换过程中既无他人诱导

劝慰又无突发事件,作者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完成这一感情转换的呢?

(此题较长,宜用投影幻灯或事先写好的小黑板展示。)

2.按“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这一线索来考虑 文章的结构。

(由于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对“灯”象征意义的解析,所以文章线索问题由教师提出以便节省时间集中精力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五、依据导读题,设计好口询题并以此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用12—14分钟)教师提问:

1.全文有多少个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

学生对第3段到第12段都写了灯光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当然也会肯定地指出第1段没有写及灯光。

问题是,第2自然段究竟涉及了灯光没有?

这一段是暗写了灯光,虽未言及灯光二字,但作者对于灯光已感受到了。这是行文很巧妙的一段,也可以说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清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

“漆黑的一片”→“黑色逐渐减淡”→“终于分辨出来了”(实写视觉,暗写感情)(以上文字可形成板书)

在“漆黑”的夜里竟然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正是灯光。第3自然段的内容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第13自然段并没有实写灯光,但作者的心理活动涉及了灯光,而且揭示了灯光的象征意义——“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处理以上内容,5分钟)

2.文章的主体内容都是写灯光,自然,□□□□□□也是靠对“灯光”的体味来完成的。

(应填:作者的感情变化)

3.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光,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落在哪一点上?

通过回忆“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哈里希岛的传说”,“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

事”,“友人投江”等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在“我”对灯光的体味上。

这个问题搞清了,又会加深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特点的认识。

(处理以上内容,8分钟左右)

六、布置作业。

1.《灯》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本〔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的每个小题都应怎样回答。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具体的材料或语句弄清象征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结构及内容概括),完成“教学要点”中第1项所提出的任

务。

1.复习提问:《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学生回答的要点:

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教师小结:

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2.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请两至三名学生谈文章的结构,并说出划分的根据——亦即每一部分的内容提要)。

如果学生回答有不合理的地方,就结合已板书的“线索要语”进行后发、校正。

板书如下:

第一部分(1—3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

(“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

(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从上面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然伫立在一个定点上,但思绪驰骋,选取的材料不受时空限制,有所见也有所想,有切身体验也有他人的故事,虚实相济、古今结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散”,那《灯》可谓“形散”之典范;但这些材料都聚向一个中心——尽写对灯光的特殊感受,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第二,要注意,作者写眼前的灯光时,即对议论、抒情,其意都比较显露,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注:可以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写传说及友人的故事时,不多议论,讲究含蕴,留给读者品味的空间。

二、理解全文的象征意义。

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要安排好启发性较强的思考题(题目宜小不宜大)通过口询、讨 论进行。

1.第1段中“窒闷”一词真是指居室空气不足吗?

(“窒闷”一词的含义很深,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

2.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灯光在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为什

么?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

3.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写灯光给予他特殊感受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例如:第6段“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

舞。)

4.作者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颂扬灯光(火炬)的伟力,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请讲讲第11段在文章的作用。

(这一段写得必要、精湛。没有这一段,两个传说就会游离开文章的中心,只不过是 “凑

凑材料”而已;有了这一段才能说明作者出于抒情、说理的需要才精心采选了这样的材料。

这一段的设置反映了作者驾驭材料的高超能力,放得开,收得拢。“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灯光的象征意义至此已基本揭示出来了。如果读者能体会这几句话,也一定能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感受─《灯》不单属于巴金,这篇文章中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前景的中国人的!)

5.“友人的故事”写得很细,二、三十年前的情景与最近的晤面一一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把“真实”的材料用“繁笔”写出来,一是强调作者对灯光的特殊感受是长期形成的,灯光与作者的感情早已融为一体—“物我同一”,因此作者由“窒闷”到欣慰“微笑” 的感情转变是完全合理而可信的;二是加重“真实材料”的力度,使象征意义落到实处避免“虚幻化”,如果全文都写畅想,便会显得“轻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将被削弱。

几点说明:

第一,这节课难度较大,应多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尽量抓课文中的原话来分析、阐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和练习〕的第四题(含5个小题)应让学生在课下笔答,并安排专时逐题讲评,讲评前教师应抽检部分学生的作业。

这一题的参考答案在“教参”中有载,这里不再重复。

第三,如有必要,可以再安排一节课进行比较阅读(与《白杨礼赞》、《海燕》作比较,进一步弄清象征手法的行文特点及作用,区别一般的比喻句与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句,不要把象

征与比喻混为一谈)。

第四,在讲课中应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倡的科学的教学原则)。把写作背景先交给学生,是“大”,让学生先把握住全文的象征意义,也是 “大”;没有这种先“抓大”的基础,对含义深刻的语句是难以彻悟的,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含义也体会不深,甚至会忽略过去。

第五,这篇课文不宜搞“顺序平推”式的串讲,有些“隐示信息”也不一定即时处理,可采

取“前后勾联”的方法解决。如,第1段中的“噩梦”与时局有无关系,须读至第6段最后一句(“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才可能得出肯定的回答。

滚灯车纪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