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10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举行刘延东讲话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3-56024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5 10:13: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0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举行刘延东讲话

2010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举行

刘延东致信祝贺 2010-05-20

本报上海5月19日讯(记者 张晨 高靓 董少校)黄浦江畔,世博盛会。作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教科文周”的重要活动,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今天在沪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刘延东在贺信中说,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的受教育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13亿人口的中国,建设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社会对我国以及对世界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热情推动者。此次论坛不仅为与会各国专家提供了交流经验、分享智慧的互动平台,而且也为国际教育界的朋友们近距离观察、认识中国和中国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多个国际组织和35个国家以及中国各地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平台,围绕“让学习伴随终生——终身学习的进展、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的主题,从政府、社会、学习者个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培训,立法和制度等多个角度,回顾终身学习国家战略实施所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分享各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经验与最佳实践成果,同时积极推进双边、多边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加强终身学习政策的对话与沟通,共同推动各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据介绍,终身教育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率先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也非常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社会,对中国本身以及全世界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二篇:上海健康城国际论坛

议程

11月20日(星期日)上午 09:00-10:00

开幕式

地点: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上海厅

司仪:陈志荣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09:00-09:05 主持人:姚明宝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09:05-10:00 致辞并演讲

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 卫生部领导

Dr.Wilfried Kreisel WHO神户中心主任 10:00-10:15 茶歇

大会报告

地点: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上海厅 主持人: 上海市卫生局领导

Dr.Carlos Corvalan WHO总部

10:15-10:35 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晓渡

Prof.Ian O’Connor 澳大利亚昆州格林菲斯大学校长 10:35-10:5健康城市的时代意义

10:55-11:15 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和理论思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 华

11:15-11:35 通过发展区域规划来建设更加健康的未来

11:35-11:55 Dr.Trevor Hancock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公共卫生顾问 健康城市的评估

Dr.Keiko Nakamura 健康城市联盟和WHO健康城市研究协作中心

12:00-13:30

11月20日(星期日)下午 大会报告

地点: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上海厅 午餐、休息

主持人: 傅 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Prof.Ian O’Connor 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校长

13:30-13:50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

上海市卫生局巡视员 彭 靖

13:50-14:10 健康城市—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和评估机制

Prof.Evelyne de Leeuw 澳大利亚迪克恩大学健康与社会系主任

14:10-14:30 上海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同步建设探索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严舜钧

14:30-14:50 发展中国家中城市的气候变化与健康

Dr.Carlos Corvalan, WHO总部

14:50-15:10 健康城市中的社区参与和合作

Prof.Cordia Chu 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中心主任

15:10-15:25 茶歇

15:25-15:45 积极实施人人运动计划 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 李伟听

15:45-16:05 泰国在建设健康城市中多部门合作和社区参与的成功经验

Dr.PiYa.N 泰国国家医疗保险办公室副秘书长

16:05-16:25 科学方法与先进理念的交融:浦东积极推进健康城区建设 不

断创造“健康GDP”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恩迪

16:25-16:45 推动健康城市由健康学校做起

Prof.Albert Lee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18:30

20:00

11月21日(星期一)上午 08:30-12:00 分议题报告 第一组 主题:健康城市行动的未来全球发展趋势 地点: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5楼E厅 宴请国外、外省市代表

浦江夜游(国外、外省市代表)

主持人: 丁晓沧 上海静安区卫生局副局长

Dr.Trevor Hancock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公共卫生顾问 报告:

1、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践全面性促进健康的经验

第二组 地点:

主持人:报告: 1第三组 地点:

主持人:

Prof.Lee.S.H 香港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

2、苏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卫生局副局长 韩 卫

3、可持续健康的标志—黄金海岸社区项目

Mr.Robert La Castra 黄金海岸市议员

4、城乡统筹 积极建设嘉定健康城区 上海市嘉定区爱卫办主任 许文忠

5、健康城市的健康促进投资计划

Dr.Katrin Engelhardt 韩国汉城市政府健康促进部顾问

6、静安区健康城区建设进展及效果 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副局长 丁晓沧

主题: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健康的公平性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5楼I厅 陈少贤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Prof.Cordia Chu 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中心主任、健康影响评价对于建设健康社区的作用:昆士兰州的计划与评价方法

Ms Sophie Dwyer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卫生局环境卫生中心主任

2、健康,正走入千万百姓家

江苏省通州市卫生局局长 管 军

3、健康城市建设的一个挑战:饮酒问题

Dr.Ian M Newman 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

4、环境、公平、健康——以“健康里弄”构建健康城市的实践探析

上海市黄浦区健康办主任 徐文虎

5、健康饮食昆士兰:“公共卫生营养计划”塑造更加健康的城市与社区

Dr.Amanda Lee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卫生局

6、户藉制健康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宝山区爱卫办主任 王建

主题:在建设健康城市中的多部门合作和社区参与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5楼J厅 许 速 上海闵行区卫生局局长

Prof.Albert Lee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报告:

1、由NGO倡仪的香港首个“健康城市”:机遇与挑战

Dr LAM Ching-choi 香港健康城市及社区事务委员会主席

2、上海“健康校园”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上海市教委副处长 刘祥瑞

3、昆士兰州以社区为基础的健身活动干预的传播:1万步

Prof.Kerry Mummery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心大学

4、“为了健康步行10,000步”—从认识到行动 Ms.Mok So-fun 香港

5、健康专业机构在建设健康城市中的作用 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副所长 张立强

6、整合的健康场所管理模式在台湾的应用

Ms.Patricia Chiao_Tzu Lee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第四组 主题:建设健康社区和健康场所的经验与特色 地点: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5楼F厅

主持人: 卢 伟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Prof.Karl Kuhn 德国联邦安全和健康研究所,欧盟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网络主席

报告:

1、昆士兰心理健康促进与预防:如何建立心理健康社区

Dr.Aaron Groves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卫生局心理卫生科主任

2、健康单位评估程序和方法的探讨 江苏省苏州市健康促进会 刑育健

3、上海市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工作效果评价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张胜年

4、闵行区建设健康城区评估方法探讨 上海市闵行区爱卫办副主任 文小舟

5、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管理

Mr.Mark Counter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卫生局

6、提高虫害控制质量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上海市普陀区爱卫办主任李玲娣

7、加强有害生物防制 提高市民健康生活水平

上海市杨浦区爱卫办主任季金香

11月21日(星期一)下午:大会报告、闭幕式

地 点: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上海厅 主持人: 胡锦华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Dr.Keiko Nakamura WHO健康城市和城市政策研究合作中心 13:30-13:50 健康城市与人造的环境 Prof.Leonard Duhl, MD 美国加州大学

13:50-14:10 试论建设健康城市规划的编制思路 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 李光耀14:10-14:30 欧洲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合作、网络发展和成功经验

Prof.Karl Kuhn 德国联邦安全和健康研究所

14:30-14:50 项目抓手 协同配合——上海市徐汇区积极创建健康城区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秀芬

14:50-15:10 欧洲健康促进医院的趋势及进展

Prof.Jurgen M.Pelikan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社会学院

15:15-15:30 茶歇

15:30-15:50 闭幕式

主持人:

李光耀 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

报告人: 李忠阳 上海市爱卫会副主任

16:00-17:30 磁悬浮列车观光 18:00 20:00 晚餐(上海人家)

上海健康城市群众文艺汇演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11月22日(星期二)上午 08:30-12:00 现场考察

主题1: 健康社区(黄浦区、静安区)主题2: 健康场所(浦东新区)主题3: 健康服务(徐汇区)

12:00-13:30

13:30-18:00 专题咨询会(邀请部分代表与专家参加)

午餐、休息

地点: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5楼B/C厅

主持人: 李忠阳 上海市爱卫会副主任

第三篇:刘延东教育讲话

刘延东在2012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6日)

刘延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也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做好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去年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工作达到新的高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教师节等重要讲话中,就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国务院还召开了纲要贯彻落实座谈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部署会等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都为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

一年来,教育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新的贡献。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结合更加紧密;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22个、专业133个;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增至39种,招生人数占硕士招生总数的32%。去年,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8.9%。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力度,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北京等15个省(市)面向中西部8省(区)扩大招生15万人,使8省(区)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教育系统20多年保持和谐稳定局面,为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德育为先的要求,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着力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师生解难题、办实事,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育人。广大师生在建党90周年、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和抗震救灾等急事难事中,在维护社会和谐中,充分展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

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各地党委、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一些领导同志还深入学校蹲点、调研或作报告。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推进纲要实施的部门协调、任务分解、专家咨询、督促检查等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00多个文件,各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370多个文件,初步构建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配套政策体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考察教育工作,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10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64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多次到各地调研、指导。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广大人民群众,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都积极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纲要颁布以来,宣传和新闻单位鼎力支持,仅中央主要媒体就刊发6500多篇报道及专家评论、访谈等600多篇,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规划纲要的思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优先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是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切实加强。在学前教育方面,针对“入园难”,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快速扩大。2011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万多所,新增在园规模260多万人,比2010年增长10%。在义务教育方面,去年年底,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两基”国家验收,我国取得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有学上”的历史性成就。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采取学区管理、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等多种措施,努力化解“择校热”。在职业教育方面,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吸引力,中央投入156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话机制,组建了近500个职教集团,有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职、80%的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制度建设,出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职高职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系统设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在继续教育方面,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成果,建立了涵盖103所高校的学习资源开放项目联盟、50个高校示范基地、15个终身学习示范基地,积极筹建开放大学,扎实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

三是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增强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开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去年高职单独录取考生约66万人。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围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学民主管理机制。在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对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予以清理和纠正;有的省份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发展,首次批准5所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在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加强教育督导问责,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建立部部合作、省部合作新机制,逐步推进向地方放权、向学校放权。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深化中俄、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推进中欧、中英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批准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新建36所孔子学院和13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四是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增设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80个县、约2600万学生。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79.2%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服务网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央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安排近210亿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稳步推进双语教育。举办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培养技能人才近万人。目前,内地各级各类教育民族班在校生达9.6万人。

五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国务院制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出台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4%作出全面部署。各地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据统计,2011年1月—11月,全国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5.8%。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3254.9亿元,比2010年增长27.8%。财政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的结果,是各地党委、政府全力落实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对贯彻落实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一是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必须坚持服务中心,自觉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和贡献求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标准,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区情和校情,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政策的指导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六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七是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升素质,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些认识和体会弥足珍贵,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9月5日)刘延东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我们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很有意义。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和专家,向所有奋战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同志,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这必将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产生重要影响。刚才,贵州、四川、湖南和中国移动的4位同志,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听了很受鼓舞,很受启发。占元同志也就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了发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起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强调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亲自批准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为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先声。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以远程教育为依托,形成覆盖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特别是互联网进入中国,推动电化教育迅速向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过渡。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专设一章,列为十个重大发展项目之一。按照纲要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重点工作的推进思路。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行了系统部署,制定了“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目标。一些地方初步探索了政府引导、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的体制机制,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

二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中国教育科研网、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部分省区市教育网相互补充,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覆盖全国、“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天网”是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地网”主要依托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其中,中国教育科研网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家级学术互联网,连接200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用户超过2000万人。百所高校承担建设的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试验网,突破了网络地址资源瓶颈,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高校校园网全面普及,不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装备了信息终端设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提高到2011年的13∶1,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逐步改善。

三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义务教育领域,国家层面建设了近15000学时的视频教育资源库,向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免费提供,覆盖1.6亿农村学生。职业教育领域,开通信息资源网,促进了资源汇聚与共享。高等教育领域,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1800家图书馆共享服务,建成38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开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站”,已有75门、541集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上线供全社会免费学习。各地各学校也纷纷制作视频公开课上线服务。远程网络教育应用于农民工培训、干部培训和企业在职培训,已有数千万人通过网络形式接受了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前不久,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开放大学,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多个环节得以应用,改进了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服务人数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国家教育考试招生与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每年为涉及数千万人的高招、中招录取提供服务,成为招生“阳光工程”的关键支撑。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近41万所学校和教学点、212万栋建筑的抗震与加固信息,在校舍安全工程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建设全国联网的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服务了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与管理。高校学籍管理和学历认证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便利,遏制了伪造学历的不良现象。高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所有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成为学生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支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家校互动,为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和中小学生安全提供服务。

五是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基础设施。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下拨32.6亿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农村薄弱校建设了近20万间多媒体教室。在对口支援中,很多东中部省份都把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援建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

六是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持续推进。目前,全国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约为300万,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400万。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55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10年在国培计划中设立远程培训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270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科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基本普及,100%的高中、95%的初中、50%的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总的看,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投入保障和社会氛围日益形成,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各地各校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景观。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快速的影响。工业革命已经200多年,但世界上还有相当多地区没有实现工业化,而互联网问世只有20年,就已经迅速覆盖全球。

当前,信息技术继续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时并发,历史性地聚集到一起,深刻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和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信息化带动了制造业革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正在改变制造业的模式,引领着全球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信息化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使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衍生更多类型的生产生活服务业态,形成更加旺盛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信息化缩短了知识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周期,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全球研发、全球生产、全球配置,使知识的生产、应用、传播呈现出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信息化改变了人类认知和社会交往方式,即时通讯、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视频点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信息化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使全球化更加广泛、迅速、深入,人类同住地球村变成现实。信息化正在为人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联互通,极大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视野,数字化生存、虚拟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国曾数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今天面对信息化的战略机遇,我们再也不能坐失良机!

教育信息化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第二,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第三,教育信息化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越来越成为自主选择。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受时间、空间和教学模式所限,无法满足“终身性、全民性、泛在性、灵活性”等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上个世纪以来,教育信息技术开始在全球产生广泛的影响,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是政府引导推动。美国在1996年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发展计划,提出让100%的学校与互联网连通。2010年发布“变革美国教育:以技术增强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推动学习方式、评估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以巩固和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教育优势。去年在《美国创新战略》中提出“交通基础设施是工业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而数字基础设施是知识经济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实施“网络学习改造计划”,以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英国今年的科教预算中增加1.6亿英镑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帮助大学更简便地共享海量研究数据。日本2010年发布《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习、使用、提高教师指导能力等9个方面推进信息化运用。韩国去年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开发电子教科书、教师再培训、建立云网络,宣布到2015年所有学校的纸质课本将被电子课本取代。

二是集成社会资源构建资源库。一些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分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大型数据库检索服务;同时,鼓励各协会、学会、学术机构开发分类资源库,学校、公司、个人等网站也提供一定数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公众可通过政府主办的门户网站来访问和使用。

三是建设全民学习的开放平台。许多大学着眼于边远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帮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平台免费共享了30多个学科门类的2000多门课程,吸引了世界100 多所大学参与。英国实施“学习网格计划”,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学校、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共建服务全民的在线教育资源。日韩举办“开放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和学习年限,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

四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美国10多年前就设立专门机构,制订标准,把30%的教育技术投入用于教师培训,大规模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德国设立地方性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心,由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咨询团,对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的加快推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融合不够,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宽带入网率不高。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培训力度亟需加大。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适应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节奏和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上海终身学习网

上海终身学习网 2010-07-26 19:17:22

7月23日,上海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以“开放大学”命名的新型大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市长韩正发来贺信,希望新成立的上海开放大学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办成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需求、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的新型大学。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参加成立大会并为上海开放大学揭牌,副市长沈晓明到会讲话。

上海开放大学的成立,是上海市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之一,是上海终身教育发展的新载体,也是上海创新机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本世纪初,上海市就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并把创建开放大学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2006年1月,上海市委在《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新型开放大学的构想。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依托上海电视大学成立上海开放大学,并把上海开放大学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的综合资源,开展各类成人教育。

第五篇:上海举行首届“自贸区法治论坛”

上海举行首届“自贸区法治论坛”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02月07日 浏览: 368

新华网上海1月20日电(记者许晓青、査文晔)首届“自贸区法治论坛”18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举行。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的完善与争议解决”。专家指出,融资租赁是国际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工具,能够促进投融资和实体贸易的同步发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涉及促进融资租赁的内容比重较高,被列为金融服务领域三大开放措施之一,总体方案全文有四处提到了“融资租赁”。因此,专家预判,其在自贸区内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会专家围绕相关专业领域和热点问题,就自贸区内法律保障与争议解决进行研讨,为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建言献策,提供理论支持。

论坛由上海自贸试验区仲裁院、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律研究院、上海市律师协会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服务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高级律师学院等共同举办。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院,是由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设立。仲裁院自2013年10月揭牌后,已完成了首次开庭,自贸区仲裁院的设立,对构建自贸区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2010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举行刘延东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