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新闻摄影技巧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23-85935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3 23:57: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闻摄影技巧

如何给领导和嘉宾摄影

一、给领导摄影基本原则

要带单反相机,显示出尊重对方领导; 拍摄时要落落大方;

胆子要大,学会调动气氛,在适当的时候邀约双方领导合影; 多拍几张照片,选取一张最优的。

二、会议拍摄

熟悉会议的整个流程,在每个环节之前做好拍摄准备。把整个会议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片段拍下来。

如:会议开幕式、领导讲话、会议中心议题、典范代表讲话、颁奖仪式、闭幕仪式等。

1、全景照的拍摄

注意画面充实,使照片隆重生动有立体感。做到三位一体:会议横标、主席台领导、参会人员。调换一下角度以便避开会场过道。

2、拍摄领导和贵宾发言

尽可能靠前接近主要领导,选择好时机进行连拍; 拍摄角度为45度,用特写镜头,也可以拍摄讲话时全景; 特别注意主席台的背景画面,切勿使领导的头部与背景的一些不和谐的画面重叠;

注意避免出现构图错误。

3、拍摄听众

拍摄他们专注的神情或做笔记的动作;

听众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打盹或是交头接耳的画面不可以拍摄,否则将会成为会议拍摄的败笔。

4、拍摄颁奖、领奖等动态照片 一定要用闪光灯,否则容易使画面虚掉; 注意闪光灯的角度;

抓拍会议休场时的讨论画面和会议开始、结束时的握手画面。

三、餐桌拍摄

选取领导祝酒举杯、交谈时进行拍摄; 不要拍摄领导的吃相;

用餐时不要拍太多张,避免让领导用餐感觉不惬意。

四、视察拍摄

双方领导走动视察时,在领导前方一定距离进行拍摄; 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位置拍摄到双方领导的正脸为准; 选取双方领导神态举止都比较合适的时机拍摄。

会议中给领导和嘉宾拍照片注意事项

1、最好不用闪光灯,如果一定要用,请记得带套,别误会,遮光套,这样,光线就不会直接打在领导的眼睛上。

2、注意会议背景板、演讲嘉宾的一致性,不然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太少,别人不知道是哪里照的。

3、大型会场,一定要用中长焦镜头,我一般是用55~250mm佳能单反镜头,一般400人会场,完全可以。否则,每次领导讲话,你都要跑到最前面,恨不得趴到他脸上去照相,这是最愚蠢的,一是自己累,二是影响别人听讲。

4、拍照时,不要穿鲜艳的衣服,你不是会议的主角,你只是来拍照的。

5、给领导拍特写时,往往会议标题不能全部囊括进去,没有办法,特写的主角是领导,只要被背景拍进局部就可以了。

6、记得开会前进入会场,拿起相机调试一下,光线、角度、焦距,找到你拍照的最合适的位置,用闪光和现场光分别拍几张,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用闪光效果依然很好,那就不用。

7、如果是正式场合,如大领导来单位视察,本单位领导去下级单位视察,平级单位之间的交流,不要用你的手机和数码卡片机跑到领导面前拍,一定要单反,相机尽量大,镜头尽量粗尽量长。

8、有的领导很喜欢上去低头念稿子,中间不抬头,这种情况最让人懊恼,所以,不是每个领导你都熟悉,所以,遇见陌生的领导上台演讲,一定要在其走向讲台的时候提高意识,在其做准备还没有开始低头念稿子的时候抓拍几张,否则,你一点机会都没有。

9、现在用得都是数码相机,所以闲暇时一定要检查一下相机里有没有失败的照片,有的话,及时删除,否会耽误后期的图片处理效率,关键是这种照片万一流传出去,领导会恨死你的。

10、如果领导肥胖,满月脸,那就侧面45度拍摄,面部的赘肉就不会那么多。

11、如果领导瘦,刀削脸,那就正面拍摄,如果还是侧面拍摄,那就显得下巴更尖了。

12、如果领导个子矮,甚至站在台上演讲你在下面只能看到演讲台上一堆鲜花,连他头顶都看不到,这种时候,甚至可以牺牲背景板、牺牲其他现场元素,跑到舞台侧面,一定要蹲下来,镜头水平高度一定要低于领导的眼神水平高度,这样拍出的效果才显得其高大威猛。

13、如果领导秃头,记得闪光灯不要打,一旦灯光在其秃头上闪烁反光,这张照片便成了你丑化领导的证据。

14、如果领导一边脸上有痦子,最好避开这个,找到一个理想的角度进行拍摄;如果领导脸上痦子实在很多,两边都有,那就放心拍摄吧,拍完以后请示你的上级领导,请教照片处理意见。

15、拍摄领导讲话的照片,要注重的是眼神、表情、嘴型、手势的四位一体,只有这几个元素最和谐地表现在领导的脸上,照片才好看,领导的形象才好,所以领导讲话时的特写一般要三连拍,拍完找出效果最好的几张,其他不理想的就立即删除,别耽误后面的拍摄。

16、一个会议的几个代表性的镜头,一定要留下来:主持人致辞、领导致辞、领导鼓掌、领导给别人颁奖、领导之间的交流、领导与下级之间的交流、闭幕式、签到台、大合影等。所以,一定要在事前清楚会议的主题、议程等问题,这样的话,你对抓拍什么照片心里就有数了。

17、注意领导背后的物体,在照片中,领导的头部背后不要有锐器、不要有线条、不要有不祥之物。如果你的领导在单位有政敌或他不喜欢的人,尽可能不要把他们拍到一起,不要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实在不能避免,那就算了。

18、新闻记者的拍摄需求和单位工作人员摄影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两者差别不是太大,我们在一场会议、活动的摄影中要拍摄哪些照片,要看报道的要求,不管是内刊还是新闻单位,摄影人员事先都要和编辑人员沟通好。比如领导参加某喜庆活动,那就把他快乐的瞬间拍摄下来;领导参加吊唁活动,要拍摄其悲伤的一面;领导去事故现场,要拍摄出其敢于担当的气势和指挥若定的表情。

19、如果你陪领导去上级开会,你拍摄你的领导时候,一定要拍摄其专注听讲的表情,不要拍其小动作,如果:挖耳朵、挖鼻屎、目光迷茫、打哈欠、揉眼睛等;如果你的领导在上面做报告,你需要拍摄听会的嘉宾,那么要拍摄这几个镜头:听会的在做笔记、在凝视领导、在鼓掌、在提问。

20、如果你的领导在和另外一个领导交谈,他们级别一样的时候,那么,你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拍摄他们的正面,否则,宁愿不要拍。如果级别不一样,一定是拍高级别领导的正面,其他的最好是侧面,但不能使背影。

21、每个人的吃相都不怎么好看,尤其是中国菜,看着都很诱人,何况还是吃呢,所以不能拍摄领导的吃相。在领导就餐时,一般只拍摄领导祝酒时候的形象。

22、对了,如果领导是近视眼,而且是高度近视,一定是带眼镜的,闪光灯千万不能直接打在其镜片上,因为直接打在镜片上易导致反光,看不到领导的眼神,无疑是不败笔。

23、如果会场的光线太暗,用闪光拍领导容易出现红眼,虽然能后期修改,但是能避免的时候最好避免。

24、最后切记,给领导拍照就是给你拍领导马屁的机会,要正面理解拍马屁的意义,心里要阳光点。拍得好,那是因为领导长得帅,长得又气质,拍得不好,那一定是你的技术不好

资深摄影记者手把手教你拍摄领导人照片

近来,我对给领导同志拍照作了一些总结与思考,撰写了这篇《拍摄领导同志需把握的十个“度”》,就教于各位同行。

拍摄党和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尤其是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是时政新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与内容。

从202_年开始,根据省委的要求、浙报集团领导的指派,我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日常活动、中央领导同志来浙考察及重要会议的拍摄任务。

白驹过隙,一晃八年过去。我先后拍摄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影像,参与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党代会、人代会,在杭举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及第一、二届世界浙商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摄影 报道工作,在媒体上刊发新闻图片500多幅。

八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领导同志最具新闻性而又最佳的形象,通过镜头呈现出来。我觉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度”:

一、检索“百度”。意思是,在拍摄前,要检索以往资料,做好功课,具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当接到任务,我会研究活动方案和行程,熟悉掌握每个考察点的背景情况,(如果对考察点比较陌生,不妨可上“百度”查查,对其有个基本情况掌握),预判哪些地方可能首长会与群众有更多互动交流,在头脑中形成拍摄预案,明确重点,拎出亮点,并在拍摄中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沉着有数、稳中求好。

二、站在高度。拍摄领导同志的照片,不是记流水账,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有闻必拍层面上,在领会意图、明确主题、把握全局等方面,时政摄影记者比普通摄影记者的悟性要高出一筹,要关注每次报道任务中的新闻点,牢固树立新闻为王的意识。一是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要把握中央及省委当前的工作重点和兴奋点,善于在思考与观察中激发自己的新闻敏感;二是对所拍摄的题材,要弘扬主旋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善于在人民群众中提炼主 题,领导同志每次下基层工作,都有明确的任务与意图,这就需要我们以最准确的镜头语言和最直观反映手法,抓拍出符合工作任务的出彩瞬间。

三、瞄准气度。一般人眼中,领导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应当是一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模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心无百姓莫为“官”。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 间时,显得很有亲和力。我们要尽量拍出领导同志平易近人、亲民务实的神韵,既要展现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又要展现出领导同志气度不凡的形象。

四、立足深度。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此句古话反映出细节的重要性。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便拥有成功的钥匙。善抓细节,力求生动,是我每次在活动现场聚焦时追求的目标。摄影报道主要是以照片画面来呈现新闻的一种传播形式,以影像说话、以传情见长。拍摄领导同志考察时,同样要时刻关注变化中的细节,以较强的新闻意识拍摄考察的进程。

一般情况下,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很难出细节。只有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与群众交流时,神情才最自然、最生动,也就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还有,互动才能生动,在互动中抓细节、抓情感,也能取得出彩的效果。

拍摄领导同志的新闻图片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有足够的新闻信息量,故每一个眼神、表情、手势、动作„„无不传递着人物或喜

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受众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获知相关信息,从而感知整个时政新闻。

五、选准角度。精确定位,锁定拍摄的主要对象,并尽量考虑到陪同人员,必须选准角度,这是检验拍摄者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变能力来自于对人物与事件的观察力,并瞬间将这种观察力转化为拍摄角度。这就要让手中相机随心而动,通过镜头的移动,处理好画面中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领导同志的站位最好是在中间,或在三分之二 的位置上。千万不能将画面中的主角放在边上,即使形象再生动,也是很难通过的。同样在会见、颁奖时,既要突出主要人物,又能考虑到一起颁奖的领导,尽可能 地做到突出与兼顾。

六、把握适度。适度拍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当领导人低头念稿、脱眼镜、喝茶、题词不完整、手插在口袋、走下台阶、或仰望及主席台前排人不完整时,不要按快门。而当领 导同志讲话脱稿发挥,讲到兴奋时,可以来个连拍„„千万不要在场内转来转去,不停地拍来拍去,这不仅影响领导人讲话的效果和会场秩序,还会引起警卫人员的 不满。

七、确保精度。拍摄领导同志作报告的特写画面时,尽可能要取正面或四分之三的脸面,考虑到背景和前景,画面元素要尽可能完整。讲话时,有手势最好,画面就比较生动。要注 意其体形、口形、眼形、手形、脚形的自然、生动。在报告刚开始的前三分钟和快要结束时,领导同志的精神状态往往比较饱满,这是最佳拍摄的时段。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

第二篇:新闻摄影技巧探讨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阿富汗少女

一、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2)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大眼睛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博帕尔的灾难

乌干达干旱的恶果(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5)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2_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6)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7)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三、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1)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第三篇: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202_年03月23日)

一、新闻图片,除了新闻性、时效性外,其成败还取决于抓拍的技巧。新闻摄影中的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拍摄构图、拍摄用光、拍摄时机、准确曝光等,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基础和关键。笔者跟据平时业余爱好和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新闻摄影的抓拍: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适合用摄影表现手法记录和传播的可视形象。它不同于照像馆人像摄影,“以静对静”,可以说基本上是“一切听众指挥”,而新闻摄影,其基本规律是“动”,“以动对动”。无论是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商业乃至突发事件的新闻,凡适合用新闻摄影表现的,基本上是“活动”变化的。比如,领导到某一地区视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有时是不停地“运动”,边走边看,边走边问,要想用照相机把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真情真实而感人的拍摄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那就不能“走慢点,等一等”指挥或导演拍摄对象。这就要靠摄影者的抓拍技巧。

(二)拍摄角度对主体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着主体,即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无论是在任何环境或条件下,摄影者必须始终注意新闻事件主体(主要人物)的变化,死死盯住不放,在其频繁的变化中掌握运用拍摄高度,抓住拍摄时机,充分利用有效的画面构图和现场有限的光源准确曝光,为一幅完美的新闻图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拍摄高度对主体形象的影响:新闻事件主体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往往因拍摄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主体形象,比如,在众多的反映抗洪救灾勇士的新闻图片中,摄影者并不是在同一条件、同一高度拍摄的。

(四)抓拍中构图是先决条件:抓拍,这是新闻摄影中最基本的手法。而抓拍中构图,构图中抓拍,又是一幅图片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假若摄影者在新闻事件中从头到尾不注意主体变化,见啥拍啥,主体成了陪体,甚至所要反映的主要事件(主体)被排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不应该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应该在画面中占主导位置的反而不见了,其结果是失败的。

光是突出主体的必要条件:事件现场,其光源受环境影响,要么顺光,要么逆光,甚至微弱光源有时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摄影效果。

新闻摄影,必须追随新闻事件的主体,随其变化而变化,摄影者合理运用现场光源,恰到好处进行适度的辅助光,不但能弥补现场光源的不足,还能突出主体。

(五)拍摄时机对主体形态的影响:除了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抢拍中构图,合理运用光源外,拍摄时机对于新闻主体形态影响极大。具体讲,按快门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必须选择在新闻事件情景交融,人物感情融合的最佳时机进行。否则,拍出的图片将是失败之作。

(六)准确的曝光对图片效果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摄影曝光受新闻现场光源、背景制约,尽管目前照相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更加齐备,但深色背景,浅色背景,逆光、顺光,都有一定的影响,即使使用闪光灯,也会因明暗不同背景使底版曝光过度或不足,直接影响图片的层次。

在新闻摄影过程中,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用光的不同,构图的差异,拍摄时机的快慢,底片曝光的过度与不足,都会对新闻图片产生不同的效果。

新闻摄影拍摄技巧探讨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 1

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

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

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2_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闻摄影抓拍有感

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是照片成败的关键,这一瞬间的获得非常难。从表面看。“喀嚓”一下,好似很简单、很潇洒,实际上是作者全部学问、功夫、修养、经验的一次总结。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

什么叫好摄影记者?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别人没看见的,你能看见;别人没发现的,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了但没有抓住的,你能抓住;别人做不出来的照片,你能做出来。自己梦想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与真正在实践里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布勒松为什么被称为“抓拍大师”,是因为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总能“抓”出几张绝活儿来。具体讲:

(1)要特别注意抓动作。在形象艺术里,摄影是最不怕动的艺术。没动作的题材,照出来经常是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拍摄对象动得越历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生动、越活泼、越自然、越真实。加拿大的卡什说,他并不在乎人物是老是小,好看不好看,关键要跳出外形美的束缚,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人物性格的展露往往蕴藏在动作之中。

(2)注意抓住高潮。高潮是某一个事态、某一个动作过程中最饱满,表现力最强的高峰时刻。经验告诉我们,抓取高潮要掌握好按快门的提前量,也就是说在真正高潮出现之前就要按下快门。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说:如果你在取景框里已经看见了这个事物的高潮,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个高潮。这是因为从按下快门到相机快门打开的过程中有一个“时滞”现象。

(3)抓神态。有的拍摄对象没有动作,那么可以注意他的神态。人物的表情神态往往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有些神态往往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

(4)抓细节。细节能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细节能够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没有细节往往会导致照片平淡乏味;细节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美国FSA摄影群体的领导人曾说:“你们要注意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细节,抓住那些使千百年后的学者们认为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

(5)抓特点。一个人物、一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反映事物独特的地方,能使照片的表现力增强。

(6)抓悬念。英国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有一句名言:悬念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许多成功的作品里都有悬念,因为它们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关注将要发生的事情。

(7)抓特写。特写是特别细腻的描写。由于繁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很难站下脚来仔细观察一个事物,所以如果把取景的范围推向极端,近到无法再近,少到无法再少,画面精练至极,就会得到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特写的表现力不可忽视。

(8)抓矛盾。有矛盾就有问题,有问题,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矛盾也是一种对比,艺术创作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对比,那么艺术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对比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对比的因素越丰富多样,照片的味道就越浓厚。

(9)抓极端。许多摄影者不善于把握事物的极端发展和变化,极端化的表现会使作品更加强烈、刺激。

(10)抓本质。事物的本质经常隐藏在纷纭复杂的外表之下,这就要求摄影要培养特别敏锐的感觉、特别深刻的眼光,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在人人看得见的地方,看出人们看不见的东西”,“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把没有意义的事物拍得有意义”。

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应该记住:摄影,并不仅仅是看见,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发现。

第四篇: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师陈庆港》观后感

五邑大学通识课《 新闻摄影 》

在没有接触过新闻摄影的有关概念之前,在我的脑海里,对新闻摄影这一行业并没有多大的触动。在我看来,新闻的报道,本身是一件比较枯燥的工作,而且在这之前,我对摄影也不是很了解,错误地将摄影与照相等同起来,所以对它并不是很看好。直至最近,我对新闻摄影的看法有了极大的改变,也越发觉得真正新闻摄影大师他们心灵的美好和人格的伟大!

改变我看法的是一段短短的不到50分钟的纪录片视频《新闻摄影师 陈庆港》,讲述的是一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摄影师陈庆港在新闻摄影领域的部分拍摄工作和精彩生活。

陈庆港是一位新闻摄影师,他用他手中的镜头拍摄了众多宝贵的记录。他将镜头视为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他用镜头所记录下的一切,均源于他想探索、想知道那是为什么。正因为他的这种探索精神和爱思考的秉性,造就了他所拍摄出来的题材或是照片都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真实客观地再现客观世界,从而打动人内心深处的灵魂。

他用手中的镜头和爱的心灵,保住了濒临截肢的小女孩的腿;汶川地震,他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万难,赶往灾区现场,用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镜头,拍摄了灾难前国人的万众一心的优秀照片;不厌其烦地跑遍全国各地,用照片记录了中国慰安妇60年的血泪人生;用超乎超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探访,记录了中国贫困家庭10年的生活变迁。在他的镜头下,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不带一点浮华的照片,他所拍摄出来的,都是纪实、真正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就像他的一个朋友所说,基本上他的所有照片都会真实地就像打人一拳一样,非常疼那种感觉。他善于关注中国那些容易消失的文化现象,善于去深入不受主流社会关注的弱势人群。对他们深入了解,并给予关注以引起更多人关注。

俗话说:凡事贵在坚持,陈庆港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坚持可以从他的同时口中得到证实:“很多的作品都是时间的堆积,在一个漫长的时间的跨度里面,来完成他的作品。”可见其毅力之坚韧。他对一项工作的坚持,一坚持就是十年甚至更久。他是一个有毅力、有恒心的人,这种毅力和恒心,对当代人来说,实属可贵。他这种伟大的坚持,着实令我感到深深的敬佩!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的作者肯尼斯·科布勒,曾经说过“新闻摄影师首先是一个人,给予需要的人及时帮助是它的首要责任,新闻则是第二位”,陈庆港他也做到了这一点!他用他的镜头做到了这一切!陈庆港是一位伟大的摄影师,他善于用爱的心灵去发现新闻,让人们看到一个充满希望和人性的世界。

新闻摄影要有信息,这就决定了新闻摄影师要有灵活的头脑,要能吃苦,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我们都能在陈庆港身上一一看到,陈庆港,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新闻摄影大师!

新闻摄影,不在于怎么拍,而在于要拍什么,以引起什么样的效果。摄影不仅仅只是纯粹地为拍照而拍照,新闻摄影更不是当初我想象中的简简单单的只是拍照的样子。新闻摄影,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好的的东西可以学,学来用,用来认识世界,造福社会。新闻摄影师陈庆港,让我对新闻摄影这一行业和真正的新闻摄影师都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第五篇:摄影技巧

点测光:

如需要精准的小范围物体曝光准确时,点测光模式来避免光线复杂条件下或逆光状态下环境光源对主体测光的影响;点测光的范围是以中央的一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大多数点测相机的测光区域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相机根据这个较窄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依据。点测光是一种准确的测光方式,对新手来说不好掌握,怎样去区别一个测光点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欠曝,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准确的测光可以让微距部分曝光更加准确,点测光在人像拍摄时可以准确的对人物局部如脸部、眼睛进行准确的曝光。

点测光只对很小的区域准确测光,区域外景物的明暗对测光无影响,所以测光精度很高,其用途主要是可对远处特定的小区域测光。掌握这种测光方式一是要求摄影者对所使用相机的点测特性有一定了解,懂得选定反射率为18%左右的测光点,或能对高于或低于18%反射率的测光点凭经验作出曝光补偿。

评价测光:

评价测光测光方式是分割区域测光方式。将取景画面分割,每个区域独立测光后在整体整合加权计算出一个整体的曝光值。各自独立测光后通过相机的中央处理器以及内建数据场景而取得最佳曝光值,佳能设计的63或35区域测光,不仅依赖于相机本身的硬件性能,还和相机的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算法关系紧密。

评价测光是是模拟人脑对拍摄时经常遇到的均匀或不均匀光照情况的一种判断,即使对测光不熟悉的人,用这种方式一般也能够得到曝光比较准确的片子,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大场景的照片,在拍摄光源比较正、光照比较均匀的场景时效果最好,目前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最常用的测光方式,适用拍摄一般的风景照片等。

另外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差不多是二者的折中。

数码相机的测光系统一般是测定被摄对象反射回来的光亮度,也称之为反射式测光。测光方式按测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方式(l)外测光:在外测光方式中,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是各自独立的。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于平视取景镜头快门照相机中,它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一般不使用这种测光方式。(2)内测光:这种测光方式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所谓TTL测光,与摄影条件一致,在更换相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均能进行自动校正。目前几乎所有的单镜头反光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相机自动测光的原理

相机自动测光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原理非常简单,相机自动架设所测光区域的反光率都是18%,通过这个比例进行测光随后确定光圈和快门的数值,光圈和快门是有相关联系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光圈值越大,则快门值越小,而如果光圈值越小,快门值则越大。18%这个数值来源是根据自然景物中中间调(灰色调)的反光表现而定,如果取景画面中白色调居多,那么反射光线将超过18%,如果是全白场景,可以反射大约90%的入射光,而如果是黑色场景,可能反射率只有百分之几。标准灰卡是一张8×10英寸的卡片,将这张灰卡放在被摄主体同一测光源,所得到的测光区域整体反光率就是标准的8%,随后只需要按照相机给出的光圈快门值去拍摄,拍摄出来的照片就会是曝光准确的。如果整个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射率大约 18%,就像我们上面说的背景以白色调为主,这时如果之按照相机自动测光测定的光圈快门值来拍摄的话,拍摄得到的照片将会是一张欠曝的照片,白色的背景看起来会显得发灰,如果是一张白纸的话拍摄出来的就会变成一张黑纸了。所以,拍摄反光率大于18%的场景,需要增加相机的EV曝光补偿值,具体补偿的EV值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再分析了,此时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反之,如果拍摄反光率低于18%的场景,例如黑色的背景,拍出的照片往往会过曝,黑色的背景也会变成灰色。所以,拍摄反光率低于18%的场景,需要减少EV曝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加黑减”的原理。

如果相机支持手动设置曝光补偿,则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解决,如果相机不支持这个功能,那么可以设置在相机的手动档,记录下相机用自动档第一次测光得到的光圈快门数值,随后切换到M档,通过适当增减快门速度来实现曝光补偿的目的。

什么是TTL测光?

在许多相机的规格表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常见的名词“TTL测光”,这个“TTL测光”究竟是什么含义呢?“TTL测光”的英文全文是Through The Lens,意思是通过镜头,用在测光这里就是表示这是一种通过相机镜头测量光线的方法,简称为“TTL测光”。

“TTL测光”技术起源于1964年,当时人们外出拍摄时都需要携带一块测光表,先测光之后再设定相机的光圈值以及快门值,随后进行拍摄,整个过程比较烦琐。而“TTL测光”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拍摄时,摄影师半按快门,相机启动TTL测光功能,入射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以及反光板折射,进入机身内置的测光感应器,这块测光感应器和CCD或者COMS的工作原理类似,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再传递给相机的处理器运算,得到一个合适的光圈值和快门值。用户完全按下快门,相机按照处理器给出的光圈值和快门值自动拍摄。“TTL测光”最大的优势就是,“TTL测光”得到的通光量就是标准底片的曝光参数,如果相机前面加装了滤镜,“TTL测光”得出的测光数值和不加滤镜时是不同的,用户此时不需要根据相机加装的滤镜重新调节曝光补偿,只需要直接按下快门拍照即可。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或传统傻瓜相机,大多数都具备这几种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点测光以及评价测光。这几种测光方式基本可以应付目前所有的拍摄,但是在影楼以及一些专业场合或者广告拍摄,摄影师依旧依赖测光表的数值来进行拍摄。

相机测光模式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或传统傻瓜相机,大多数都具备这几种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点测光以及评价测光。这几种测光方式基本可以应付目前所有的拍摄,但是在影楼以及一些专业场合或者广告拍摄,摄影师依旧依赖测光表的数值来进行拍摄。

一、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或简称:中央平均测光)

中央平均测光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测光模式,几乎所有的相机生产厂商都将中央平均测光作为相机默认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主要是考虑到一般摄影者习惯将拍摄主体也就是需要准确曝光的东西放在取景器的中间,所以这部分拍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官元件会将相机的整体测光值有机的分开,中央部分的测光数据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作为小部分比例起到测光的辅助作用。经过相机的处理器对这两格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得到拍摄的相机测光数据。例如尼康的相机采用的就是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尼康相机的中央部分测光占据整个测光比例的75%(这个比例各家品牌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他非中央部分逐渐延伸至边缘的测光数据占据了25%的比例。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测光模式,但是如果您需要拍摄的主体不在画面的中央或者是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传统测光方式,大多数相机的测光算法是重视画面中央约2/3的位置,对周围也予于某些程度的考虑。对于习惯使用中央重点测光的摄影者,用这种方式测光比使用多区评价测光方式更加容易控制效果。

适用拍摄用途:个人旅游照片,特殊风景照片等。

二、中央部分测光(或称:局部测光)

中央部分测光和中央平均测光是两种不同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是以中央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助的测光方式,而中央部分测光则是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二进行测光。中央部分测光模式是适合一些光线比较复杂的场景,此时需要得到更准确的曝光,采用中央部分测光可以得到拍摄主体准确曝光的照片。中央部分测光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能更加确保相机处理器计算出画面中央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分割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逐渐较少在相机中出现了。而佳能是坚持采用中央部分测光(局部测光)的厂商,一直到最新推出的EOS 30V胶片相机以及EOS 20D数码单反相机中都设计了9%区域范围的局部测光,这可以让没有点测光功能的相机在拍摄一些光线复杂条件下的画面时减小光线对主体的影响。

局部测光方式是对画面的某一局部进行测光。当被摄主体与背景有着强烈明暗反差,而且被摄主体所占画面的比例不大时,运用这种测光方式最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局部测光比第一二种测光方式准确,又不象点测光方式那样由于测光点太狭小需要一定测光经验才不容易失误。

适用拍摄用途:特定条件下需要准确的测光,测光范围比点测光更大时。

三、点测光(SPOT)

中央平均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虽然可以充分的表现整个画面的光线反应,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需要精准的小范围物体曝光准确时,中央平均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就不那么好使了,即使是中央部分测光(局部测光)有时范围也有些大。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一些厂商研发出此种点(SPOT)测光模式来避免光线复杂条件下或逆光状态下环境光源对主体测光的影响;点测光的范围是以观景窗中央的一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大多数点测相机的测光区域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相机根据这个较窄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依据。这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但对于新手来说,却不那么好掌握,怎样去区别一个测光点,变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欠曝,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由于点测光的技巧,还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数字相机微距拍摄时大放光彩上,这样可以让微距部分曝光更加准确。因此喜爱微距拍摄者必须尽力学好这种测光方式,初步可以选则画面中的中间小区域来作为测光基准点。点测光在人像拍摄时也是一个好武器,可以准确的对人物局部(例如脸部、甚至是眼睛)进行准确的曝光。

点测光只对很小的区域准确测光,区域外景物的明暗对测光无影响,所以测光精度很高,其用途主要是可对远处特定的小区域测光。掌握这种测光方式一是要求摄影者对所使用相机的点测特性有一定了解,懂得选定反射率为18%左右的测光点,或能对高于或低于 18%反射率的测光点凭经验作出曝光补偿。点测方式主要供专业摄影师或对摄影技术很了解的人使用。点测方式使用不当会添乱。

适用拍摄用途:舞台摄影,个人艺术照,新闻特写照片等。

四、评价测光(或称分割测光)

评价测光(或称分隔测光)测光方式是一种比较新的测光技术,出现时间不超过20年,最早由尼康(Nikon)公司率先开发这种独特的分割测光方式。评价测光(或称分隔测光)测光方式与中央重点测光最大的不同就是评价测光(或称分隔测光)将取景画面分割为若干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测光后在整体整合加权计算出一个整体的曝光值。最开始推出的评价测光(或称分割测光)一般分割数比较少,例如尼康是将测光区域分割为八个部分,各自独立测光后通过相机的中央处理器以及内建数据饨蟹治鲇胝希庵植夤夥绞皆谀持忠庖迳侠此荡俳巳远嗷姆⒄埂D壳靶鲁龅哪峥迪嗷蠖嗖捎昧?56区域测光功能,佳能、美能达、宾德等品牌的相机也都有类似的测光模式设计,区别仅在于测光区域分布或者分析算法不同。例如佳能顶级机器上设计的21区域TTL测光准确并且快速,这不仅仅依赖于相机本身的硬件性能,还和相机的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算法关系紧密。

多区评价测光是目前最先进的智能化测光方式,是模拟人脑对拍摄时经常遇到的均匀或不均匀光照情况的一种判断,即使对测光不熟悉的人,用这种方式一般也能够得到曝光比较准确的片子。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大场景的照片,例如风景、团体合影等等,在拍摄光源比较正、光照比较均匀的场景时效果最好,目前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最常用的测光方式。

适用拍摄用途:团体照片,家庭合影,一般的风景照片等。

上面介绍了测光的原理以及几种常见的测光方式,希望能给大家在实际拍摄中带来帮助,不过实际拍摄中受到物体色彩、各种光源以及自然界的光影都会影响到相机的测光精度。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曝光补偿?正补偿还是负补偿,这些都需要您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经验来判断。多拍片,多看片,多理解,希望大家都能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

新闻摄影技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