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挖掘集邮教育资源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23-56961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0 10:2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挖掘集邮教育资源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挖掘集邮教育资源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让学生在有益活动中体验和领悟做人道理,是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锻炼自己,从而展现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义不容辞地要精心安排好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怎样安排好学生的有益活动,开发和利用好人文课程资源,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呢?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活动安排恰当,不仅可以促进课程之间的整合,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还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点,教师教育学生所采用方法的着力点。

我校选择集邮作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行教育的切入点,其依据在于:集邮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集邮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也增添学校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新内容。因此,集邮活动在我校教师工作中己达成了统一认识,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归结其近几年的集邮特色,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着力推进“三个深入”

1、让集邮活动深入校园。

学校自开办集邮活动以来,聘请了松江区集邮协会徐进等老师来校作指导性讲座,邀请了区政协老干部集邮爱好者来校与校内学生开展集邮忘年交活动,邀请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专家莅临指导,谋划校园集邮教育策略。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观看了许多集邮宣传品,听取了集邮活动爱好者的感受后,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对集邮逐渐产生了兴趣,参与集邮活动开始积极起来,原本一些教师认为集邮活动会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顾虑被打消了,集邮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再加上校园内一年一度的集邮特色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课余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校园内每块墙面上、宣传栏里呈现的是师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活动更增添了师生集邮兴趣,激励着师生不断地创作热情,集邮活动越演越烈,学校的集邮活动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一个宣传学校教育特色的最佳窗口,成为一个展示师生创作能力的成功舞台。

2、让集邮深入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园集邮活动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开展集邮活动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必须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服务。我校老师近几年在集邮活动中,抓住邮品的特点,抓住邮票反映的知识面,所涉及到的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授课计划,把直接与学校现行教材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让邮票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邮票”教学。如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课文时,由老师和学生收藏的《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收复台湾》邮票,向同学展示出来,把邮票知识渗透到课文中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既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又有助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我校把与课文相关的邮票制作成多媒体投影片,让老师在教学中选择相关邮票进行讲解课文内容。老师讲解时能做到图文并茂、清晰醒目、生动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觉,情景交融之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集邮兴趣,特别在当今二期课改中,利用邮票特征,拓展校本教学内容,拓宽校本教学手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

进行教学,低年级是认识邮票的启蒙教育;中年级是让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相关知识;高年级是利用邮票进行一些主题探究活动,从邮票的探究中学习一些知识,从而达到课本教材的延伸。如:俞老师就是利用集邮知识拓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的主题探究课,老师利用邮票图案上的植物,拓展学生的语文说话能力;赵老师利用纪念邮票,让同学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增强爱国之情,真正使邮票功能显现与教学之中。

3、让集邮深入校本教材。

这一步我校虽起步较早,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因为二期课改中明确规定: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生中活密切相关,要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认识,必须有一段时间体验过程,必须有一段验证过程。虽然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编辑校本活动类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校内外的传统课程资源和优势,也充分考虑到学校开展校园集邮教书育人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兼顾到集邮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同文学、音乐、美术等同属专业文化范畴,是一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高雅。文明的文化活动。可能我们水平有限,工作实践经验有限,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自豪骄做,我们自编了一套能符合学中学习兴趣和特长发展学习所需要的教材。我们的集邮活动会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将逐步系统、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着力实现“五个整合”

1、集邮与现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整合。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几年下来我校的集邮活动不仅在老师当中形成了共识,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和活动经验,而且在学牛和家长而前也得到认可,它的活动价值越来越被显示出来。它能引导学生亲自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学生在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我校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师生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地把二期课改的教材内容与集邮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

2、集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我校把“亲近邮票”作为研究的主课题,确立了“集邮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集邮与学生科技活动相联姻”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探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也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习质量。

3、集邮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

每逢“三八”妇女节、“建军节”、“儿童节”等一系列重大节日,学校根据集邮特点,开展“六个一”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来临时,把“六个一”活动引入实处,即:给妈妈写一封信、为妈妈制作一张贺卡、寻找一枚巾帼英雄的邮票、讲述一个与邮票图案相关的女英雄故事,绘制一枚“妈妈你好”的个性化邮票图案、展示一次与女英雄相关的邮品小型展。在活动中着重体现传统美德教育,把邮票上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4、集邮与校园文化相整合。

营造校园集邮文化特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凡校园内可装点的宣传品,大部分都是出门学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如绿茵场上的运动图案邮票设计、校园长廊上的集邮小报、校门前的生肖邮票图案设计、大厅内的五十六个民族图卡创作,都围绕看一个主题-邮品,都突出一个特色-集邮艺术特色,都体现一种精神-民族精神,都呈现一种才能-学生创造能力。

另外集邮小活动室,集邮沙龙小组、集邮电脑小报等一系列宣传场所、宣传作品都把激励学生放在首位,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活动特色是-集邮。

5、集邮与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机整合。

没有一个学校在没有素材的情况下去搞教育科研,我校也无例外,然而要老师围绕教材上的内容,撰写德育活动方案,撰写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往往从电脑网络上摘抄的较多。自从学校开展集邮特色活动以后,教师们要写的内容就多起来了:“集邮,少先队员施展才华的舞台”、“集邮,教师活动安排的有效载体”、“集邮,师生交往的最佳的话题”等都是老师通过集邮活动后撰写出来的经验文章。

另外,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利用集邮,让家长和学生开展亲子活动,许多活动案例与活动方案由此而诞生,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另僻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飞跃,新的内涵。

总之,我们体会到集邮进校园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活动,以集邮作为学生教育活动载体,给学校带来的最佳教育效应、给学校办学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为学校赢得了社会效应。我们将继续把集邮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集邮这一奇葩的的花朵开得更娇艳,开得更迷人。邮香溢满园

抚州市邮政局巧打 “教育牌”,突出抚州“才子之乡”的地方特色,积极开发校园集邮市场,效果显著。截止7月底,全市完成集邮收入855.7万元,同比增长85.8%,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其中,校园集邮业务更是亮点不断,6月份,再次为东华理工大学制作纪念邮册2000册。精心育沃土

运筹帷幄才能制胜千里。抚州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抓住这一特点,抚州市局将集邮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在校园市场,突出文化品牌、发挥集邮特色、拓展市场空间。

在抚州市集邮公司的指导下,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一中、抚州二中、南城一中等校园集邮的组织建设卓有成效。早在1995年,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集邮公共选修课》,富有人文色彩和高雅文化情趣的集邮课吸引了莘莘学子选修该门课程。南城一中建立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抚州市集邮协会联合数所学校举办了4次集邮展览,展出了青少年集邮类、专题类和“现代集邮”类邮集21部,参观者达5000余人次。

在“寓教于邮、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抚州市校园集邮氛围浓烈,多年的学习熏陶,学生集邮的审美水平也逐渐由“学集邮”向“评集邮”、“编邮集,出成果”转变。2007年“和谐校园”集邮展览在东华理工大学展出,盛况空前,每位会员都和一位同学“结对子”,邀请他们参观邮展,同时带动了邮品销售,“生肖类、革命历史题材类”的邮品深受学生欢迎,当日营业额逾万元。2007年7月,在“香港回归十周年”集邮书画联展上,一位大学生集邮者留言:“集邮不择时,无迟早,得一缘、有益一世;有集邮为伴,是机缘,是运气,是福气。” 巧借抚州“才子之乡”的教育品牌和不断完善基层的集邮网络,使该局校园集邮市场越来越广阔。真心护市场

服务是邮政企业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抚州市邮政局始终坚持“诚信赢得客户、服务创造价值”的江西邮政的服务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校园市场对集邮业务的需求。

今年初,临川三中团委李老师和校邮协秘书长两人都要到外地学习半月之久,但该校预订的新邮,师生们都希望能及时拿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校邮协感到为难。他们找到市集邮公司,集邮公司当时表示把邮票送上门,此举受到师生称赞。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希望用2006年册为奖品表彰学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但又不知邮政部门能否及时供货。在联系中,市集邮公司经理表示:保质保量供货,并派车将163本集邮年册一次送货上门,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今年3 月,抚州市集邮公司抓住“东华理工大学”升格授牌的机会,主动与该校联系,市局领导亲自率营销人员上门服务,向校方推荐制作精美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宣传“理工”好形象。由于资金问题,校方领导在开发上存在一些顾虑,但该局营销人员抱着“公关要迎难而上,机会要自己把握”的念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一方面积极完善、充实邮品内容,力图制作出精美有加、特色鲜明的邮品,另一方面与邮协密切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将各项服务承诺一一 兑现。良好的服务终于促成了这笔业务大单,校方同意使用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并于6月签下制作协议。

在开展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中,抚州邮政部门实行“专人专责、定点定项”,先后为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二中、十中、田家炳中学等十余所学校推出了全方位的服务举措,实行项目策划、图案设计,打印校稿、供需见面、送品上门等“一体化”服务措施。6月份,在为临川田家炳中学制作个性化邮票中,营销人员不厌其烦,登门拜访,认真听取了用户的意见,对个性化邮票上的“副票”图案,三易其稿,多次完善,直到用户满意。由于开发出来的邮品精美亮丽、典雅大方,受到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优良的服务,使抚州邮政部门与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为今后业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为标志的新时期集邮事业,20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从整体水平上看,还是从集邮研究、参与人数、市场发展以及集邮活动等诸方面来衡量,在中国集邮史上都是空前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20年来的集邮发展是极不稳定的,甚至在看似繁荣的表层下蕴藏着危机。如持续10年、愈演愈烈的新邮打折,邮票印量增增减减的恶性循环,国家屡屡出台利好政策不见起色以及集邮队伍日见萎缩等等,无不表现出当前中国集邮形势的严峻。不久前,《中国集邮报》头版头条曾刊文,发出了“救救集邮”的呼吁。作为一名有责任的集邮爱好者,当我们随声附和高喊“将集邮进行到底”的同时,更应该从深层次上追根求源,思考一下集邮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以为,走向农村天地宽,实施集邮工作的战略转移,积极开展农村集邮活动,把更多的农民群众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一、农村集邮是中国集邮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现状看,农民中集邮爱好者有多少?手头尚未有权威的确切的统计数字。有人撰文说农村集邮人数“估计不过百万”,尽管本想说明数量之少,但从一些基层邮协了解的情况看,其估计缺乏根据,且远远高于客规实际,显然不足取。《集邮》几年前曾刊登一篇题为《集邮群体状况初探》的调查,提供的集邮者职业分布情况为:工人、服务人员占12%,事业单位干部占26%,企业单位干部占37%,教师、科技人员占21%,医务人员占3%,其他职业者占1%。农民未单列出,大概在1%的“其他职业者”之中。其间农民能占多少份额,与整个集邮队伍言之则微乎其微了。集邮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当今中国的集邮是城市集邮,农村集邮从整体上看尚未起步,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对农村集邮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开展农村集邮对集邮事业本身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首先,开展农村集邮,是集邮事业进一步普及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在我们国家,一项没有10亿农民参与的事业总是不完美的。如全国农民运动会、农民艺术节、农民书画大展等,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全国性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促进国家体育、艺术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集邮活动的普及状况,是一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要抓普及,眼光仅仅局限于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农村才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10亿农民,假如集邮者发展到1%,就是1000万。何况,1%的比例不仅低于目前全国集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集邮普及的水平。只要重视起来,措施跟上,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中国集邮队伍里不能没有农民军。

其次,开展农村集邮,是解决邮票打折、拉动需求的有效手段。库存积压、邮票打折、邮市疲软,是我国集邮界 10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决策层一再在“量”上做文章,如减少印量、增发“短腿邮品”,结果仍不见成效。实际上这种以利益驱动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壮大集邮队伍、拉动需求才是治本之举。试想一下,2000 余万人的台湾省,新邮发行量尚达200一一250万,大陆地区现在千把万的新邮印量能算大吗?所以,如果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集邮队伍中来,对集邮票品的需求自然增大,邮票打折、邮市忽冷忽热的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第三,开展农村集邮,是发掘和抢救民间珍贵邮品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经历了数千年,发行邮票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乡村民间,散落有大批的各历史时期的珍贵邮品和宝贵的邮政史料。远至区票、史前封,近到“一片红”、“金猴”实寄封,在民间发现的事例不胜枚举。至于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票、封、片、简,现尚有相当一部分藏于老红军、老干部、老复转军人及其子女手中。由于一些人不懂集邮,不了解这些邮品的价值,或虽知珍贵但不知造如何妥善保管,致使其毁失或品相残缺破损。如果把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在农民中普及集邮知识,就能把这些珍贵邮品抢救出来。这是中国集邮的宝贵财富,无论于集邮研究还是编组邮集,共价值难以估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集邮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集邮是一项高雅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这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民而言,引导他们集邮应当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集邮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是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以笔者所在的丰县为例,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 3130元,与1990年的587元相比增加了近5倍。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其服务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226.07元,是1990年的9倍。这说明,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逐步实现小康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迫切。需要说明的是,丰县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文化消费水平更高。农民手中有钱,买邮票就有了基础。如积极加以引导,在农村开展集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百户农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为17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30人,小学程度40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仅1人。其中,占83%的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为青壮年农民,这是发展、壮大农村集邮队伍的潜力所在。

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以往“脚踏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从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多元化发展。据笔者调查,丰县现有农村劳动力为47.76万人,从事种植业经营者为36.37万人,从事工业、建筑、商贸、餐饮服务等非农业者10.3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30%。这部分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思想活跃,观念更新快,易于接受新事物,一旦对集邮的意义、作用有所认识,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到集邮队伍中来。

四是发展农村集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好的环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全社会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舆论范围。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最新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位置将越来起重要。集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较易于普及,集邮文化的独有魅力、集邮的储财保值功能可吸引男女老少参与。

三、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邮的有效途径

农村集邮前景广阔。但是,要真正让美丽的邮花开遍希望的田野,任重而道远。从现阶段来看,必须切实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讨起步之路,研究快速发展之策。第一,强化宣传,让农村干部群众认识集邮。集邮要进农村,进农门,首先要使农村工作者、农民群众认识集邮,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和集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思想到位,才能工作到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目前集邮宣传上这一块明显薄弱,在 2001年全国邮政宣传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的52篇没有一篇是有关农村集邮的。这说明农村集邮宣传作品或确实少,或确实质量不高,或评选机构对此类作品重视不够。今后,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全国范围讲,集邮、邮政专业报刊要调整思路,加大农村集邮的宣传力度,不仅在版面上加大信息量,而且要不定期推出专栏、专版,突出宣传开展农村集邮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集邮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基层邮政部门、集邮协会要充分利用当地报纸、电视、电台等公众媒体,普及集邮知识,宣传农村集邮的重要意义、作用,及时把开展集邮活动的典型事例推向社会。

第二,转交观念,实现集邮工作的重点转移。农村集邮事关集邮事业全局。上下必须形成共识,采取得力措施,尽快使农村集邮这条短腿长起来,强起来。一是抓健全组织。要依托乡镇邮政、文化部门建立农民集邮协会,有章程,有场所,有活动,使之成为乡镇农民集邮活动中心。二是抓票品倾斜。引导农民集邮,首先要保证能方便地买到邮票。乡镇邮政支局要有集邮柜台,不仅有发行期内的新邮,还要有往年的邮票和其他邮品,尽量满足集邮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国家邮政部门每年都要回收、销毁大量的库存纪念、特种邮票,可否盖销一部分,免费赠送或低价销售给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集邮行列。三是抓邮展引导。邮展是吸引邮迷、普及邮识的最佳载体。但组织农民邮展,不要囿于国际评审规则,可简单化,低标准,以利于农民参与。如有些地方举行的一框邮展、节俭类邮展等,简单易行,便于在农村普及。每隔几年,可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民集邮展览,检阅农民集邮水平,推出一批高层次的农民集邮家,推动农村集邮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抓农村集邮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集邮能否开展、如何开展,目前尚属探索阶段。有关部门应作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邮理论体系,于中国集邮事业功莫大焉。

第三,循序渐进,选准农村集邮发展的突破口。就现实而言,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集邮活动显然不足取。要立足县情、镇情、村情,结合地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集邮活动有一定基础的镇、村,可先行一步,重点扶持,取得经验后向其他镇、村推广。在农村,发展集邮爱好者也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要选准目标,对那些镇村干部以及种养大户、个体老板、私营业主等高收入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先把他们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由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第四,借台唱戏,扩大集邮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在农村开展集邮活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不仅要有经费投入,要有场地,而且还要有人参加。借鉴各地争办邮票首发式的经验,人家“邮票搭台唱经贸戏”,反其道而行之,借他人舞台唱集邮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积极争取集邮下乡。集邮也是文化,工作跟上就能靠得上。再如,每年各地都要举办一些重大活动,如苹果节、龙虾节以及以当地名人为内容的文化节,而且多由政府主办,规模空前,影响广泛。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参与,将相关内容的邮展列入活动的整体计划,将为之开发的特色邮品打进礼品、纪念品,为活动增添浓厚的邮文化色彩。这样,既能服务地方建设,又扩大了集邮在社会上的影响。

农村呼唤集邮,集邮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向农村延伸。农村集邮快速发展之日,就是中国集邮事业繁荣之时。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学校开展集邮活动,有先天的优势。邮资票品原本就是教化载体,特别适用于教育;它还有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对青少年有吸引力;从教育内容整合的角度来看,邮资票品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还包括一部分体育(意志力、注意力、敏捷性等)的育人载体;青少年有交往的需求渴望,集邮是建立友谊的桥梁„„

但合理不等于可行,关键是找准契合点。“校园集邮课程化”的设想,如果指的是常规课程,似乎好高骛远,但对于将来初、高中和现在大学的选修课,有进入开设范围的条件;课外活动中集邮居其一,应该是集邮进校园的主流形式;特长培养,虽然涉及的人比较少,但它是校园集邮的“形象工程”,作为榜样有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就是校园集邮工作的切入点。

具体怎么切入,需要在认真调研、通盘考虑之后,实施一揽子计划。但在这之前,切不可忽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注重协调校方

协会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沟通,随时注意听取意见,在与他们的密切合作中,一起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困难,形成良好的秩序,保证集邮进校园的正常开展。目前要着重注意两个具体问题。

一是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反映,现在学校工作头绪多,什么工作都不能说不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求到位地抓,忽略哪一块的工作都是不行的。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格局中,根本没有“集邮”这一块,提出“集邮为素质教育服务”,依据是什么,效果会如何,要给予客观的、有说服力的阐释。

二是学校都在给学生“减负”,但对什么是“负担”,缺乏准确一致的认识,甚至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集邮进校园当作新的学生“负担”。这是一个现在无法回避今后也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应对,作好有关人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典型引路,通过胜于雄辩的事实来说话,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来生动说明集邮并不是“负担”。

重视巩固成果

除了继续在青少年中酌情变通开展集邮的成人活动三大项———邮展、讲座、知识竞赛外,也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夏令营、演讲会、一框邮展等。集邮夏令营应纳入制度化管理,形成一种惯例,年年都搞,让热爱集邮的孩子们年年有盼头,次次有收获。“一框邮展”简单易行,应该扩大它的规模,在大城市举办校展、区展,城镇和农村可在学校及其年级、教学班搞与主题队会结合的“一框邮展”。

积极探索创新

开展集邮活动不能固守定型化项目,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新的实施途径。

在寒假举办集邮周。集邮基本上是一项室内活动,冬季寒冷能在户外开展的青少年活动项目很少,在这时举办集邮周活动,是因时制宜的好举措。孩子们的压岁钱,不论自主性大小,一般都会有所“出路”,年节前后的集邮周也是因势利导的好举措。

构建青少年集邮工作体系。集邮校外辅导员对推动青少年集邮工作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整合这支队伍,完善“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总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体系,使之发挥整体效能,逐步创建独特高效的工作体制。

发挥集邮的辅教作用。集邮也可以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方法是,集邮协会无偿提供邮票放大图,让孩子们看图作文,由于目前看图作文课的材料不多,此举会受到老师的欢迎。

妥善用好传媒

当前青少年对传媒接触频率、忠实程度都比较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专版、时段或公众媒体,在青少年中推广集邮,是发展集邮事业的战略选择。笔者浏览香港报章就看到过不止一个连载的豆腐块集邮专栏。约请邮学家和集邮名笔撰文,点滴浸润,积少成多,功期十年,不是奢望。

解决费用问题

活动经费历来是集邮进校园的一个难点。解决好比较敏感的费用来源问题,有化解校园集邮掣肘因素的意义。邮政部门和集邮协会给予适当补贴,将会调动起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家长的支持。可实际上,集邮协会目前的经费也很紧张,因此不论用谁的名义,费用的补贴者应该是各级邮政局。补贴可以不拘一格,如派车接送、赠送邮品、分摊活动费用等方式,现阶段都可灵活采用。在远期规划中,应该探讨建立青少年集邮基金,实现筹资援助制度化。

第二篇:凸现阳光特色

凸现阳光特色 培养阳光教师

海宁市南苑小学

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一支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自觉实践与热情参与。作为一所新学校,我们一直坚持“学校教师共同成长发展”的办学目标。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我们学校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一直坚持打响阳光品牌,争创阳光学校,批准立项了省级规划课题“阳光型特色学生培养的策略研究”。要培养阳光学生,教师首先要阳光。为此,我校一直把培养阳光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校本培训的重点。

我们认为,阳光型教师应内拥自信、豁达的个性,阳光、健康的心理,外显公平、真诚的爱心,会教、多思的习惯。鼓励教师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以身作则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经常反思,人人争做内外兼修、德艺双馨的阳光型教师。

学校以“沐浴阳光,追求阳光”为主题,开展阳光教师塑造活动,通过关注教师成长、体贴教师生活、构建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用真心的感激、真诚的赞赏、真正的引领,唤起教师奋斗的激情和创造的智慧,来塑造具有南小阳光特色的教师队伍。

一、关爱——生活中的阳光

教师的成长需要业务培训和文化引领,更需要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我校一直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从教师的发展需要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刻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自我价值,使教师能时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如:实行教师生日祝福制、烦恼谈心制、健康健身制、生病探望制等,定期为教师送上生日祝福卡、书香卡、健身卡、体检卡,同时为教师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努力让教师们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二、引领——成长中的阳光

教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差的,只有更需引领的。我们学校努力开发校本培训资源,创新校本研训制度,让教师在尽可能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塑造健康 的自我形象,提高德性,实践改革,自主发展;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师德成长和专业成长的幸福和快乐。利用引领,让新教师快速入门,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让骨干教师快速成才,让名优教师再上台阶,同时关注中老年教师的提升,实现“学校教师共同成长发展”的目标。

1、进行“跟踪听课”,让新教师快速入门

这几年,我校每年都在扩班,每年都有一批新调入和新分配的教师。为了使这些新教师尽早适应,每学期,我们都对他们进行“跟踪听课”:第一,开学初,学校领导分学科对他们逐个进行听课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第二,为他们聘请同年级或同学科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不定期进课堂互相听课,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其快速入门。为了让有潜质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我们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备课说课等基本功比赛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开展“师徒结对”,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为了提高师徒双方的积极性,提高“师徒结对”的实效性,我们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前,让青年教师在自主定向的基础上,自选师傅,最后学校领导出面牵线搭桥,签订“师徒协议”,在协议中对师徒双方提出量化要求,期末进行考核。平时,我们尽量为青年教师创设学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各级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大胆实践,展示才华,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快速成长为优秀的骨干教师。

3、采用“成长工作坊”,让骨干教师快速成才

经过几年的培养,我校已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非常重视为这批骨干教师搭建舞台,铺设通往名师之路。建立“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坊”,“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坊”成员采用自愿申请和学校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做到既重点考虑教师人数最多的语、数学科,又全面考虑所有学科。学校成立“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坊”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为责任科室,定期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指导、考核与管理。平时,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方法:(1)组织教师进行专项理论学习,并写好心得体会。

(2)进行科研培训。鼓励、指导每位骨干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发展形势的要求,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个人教学特点开展反思教学,申报校级或海宁市级课题,进行课题研究。(3)每学期组织一次以展示教学研究成果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每位教师都要认真上好研究课,写好教学反思,其他教师人人参与听课、评课,为提高评课质量,要求每位教师在评课时必须说好三句话:肯定上课教师的一个优点,指出应改进的一个地方,提出一个决解问题的策略。

(4)为工作坊的教师实行个人专业发展成长档案袋管理。教师们注重与自己成长有关的材料的积累,做好整理归档工作。期末学校组织成长档案袋交流评比活动,对每一位骨干教师进行考核。

通过“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坊”的一系列活动,使他们早日成为海宁市、嘉兴市的学科带头人、名师。

4、开展“展示周活动”,让名优教师再上台阶

三年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名优教师的培养,目前,学校共有海宁市骨干教师以上的名优教师二十多人。我们一直没有放松对和批名优教师的管理与指导,通过压担子,定目标,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每年开展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5、了解需求,关注中老年教师的成长。

中老年教师是学校的财富,他们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领导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深入了解中老年教师的需求,同样关注他们的提升。针对中老年教师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充分发挥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勤勤恳恳等优点,让青年教师与他们结对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奖励——成才后的阳光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秀人才成材的竞争机制,创设骨干教师成材的良好环境,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定并教代会通过了《海宁市南苑小学“名优工程”实施方案》。,学校设立教师培养专项基金,资助和支持“名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及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对重点科研课题给予重点资助。根据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需要,采取学校安排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外出学习培训,使“名优教师”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职业技能,掌握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

在管理上采取倾斜政策,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

1、科研立项,进修提高,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重点支持。

2、在教师职务评聘、各类评优奖励和人才任用上优先考虑。

3、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成材环境,积极改善培养人选的工作条件。

4、被评为校级、海宁市级、嘉兴市级“名优教师”的人选,每年教师节,由学校发给相应的奖金。

第三篇:挖掘红色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基地

挖掘红色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基地

坞根小学地处温岭市西南面的坞根镇,是红十三军二师的诞生地和台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根据地。坞根镇辖区内红色资源丰富,红十三军二师烈士陵园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台州市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厚爱与大力帮助下,在太平小学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红十三军二师烈士陵园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成功创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推进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挖掘内涵,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挖掘形式内涵。基地陈列室从红十三军二师史迹、张永胜等十余位离休干部实物主题展示到雷锋、俞明德等感动时代人物的典型事迹介绍,用时代的脉络巧妙地将红军的革命精神与当代先锋人物的先进事迹融于一处,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成功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红色爱国主题向时代先锋主题的自然延伸,从展示形式上拓展和丰富了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

大力拓宽主题内涵。依托基地红色资源,不断探索,找准契 合时代脉搏的切入点,大力拓宽教育主题内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光辉的旗帜”建党9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绣党旗、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爱党爱国的理念信念。大力加强道德文化教育。组织“道德经典大家读”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儒家箴言三百句》和《弟子规》等经典图书赠阅、“与父母同读经典”,评选“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等形式,使传统道德思想教育深入人心,丰富了教育主题,拓展了教育内涵。

(二)改进创新,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创新实践模式。立足基地,走出基地,广泛组织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又为青少年所喜爱接受的活动,开展实践教育。大力开展红色主题实践。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走当年红十三军二师的行军线路,从岩门寺游击大队成立旧址到洋呈红二师指挥部台门,随行的老干部陈荣廉生动讲解了行军路上的红军故事,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实践方法极大地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受到了一致的欢迎,增强了教育吸引力。

着力创新宣讲形式。坚持红色特质,突出学生主体,从宣讲形式上做足红色文章,以少先队员着红军服,当小红军,讲红军故事,颂红军精神的形式,创新宣讲形式。在学校少先队中挑选 语言表达能力出色、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红十三红军二师革命历史教育、讲解技能培训和红军军服包装,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小红军讲解团,注重突出小红军讲解员特有灰色的军装、标准的军礼、流畅的解说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的展示,特色明显。先后为2000多人次的参观者进行了生动而又活泼的讲解,反响强烈,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

(三)拓展功能,进一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力加强节日活动。重大节日节点因其在特殊时刻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能够对纪念教育活动产生溢出效应,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坚持以清明、国庆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主题教育。在每年清明、国庆和少先队入队日,都会在祭扫活动和新生入队式之后,为中小学生开展革命事迹的讲解,带领学生参观基地纪念馆里烈士的红色遗物,讲述烈士英勇的战斗故事,已成为基地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共享交流。增强对内教育覆盖。依托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镇内3个校区的少先队干部培训提供资源支撑;组织小红军讲解员为完小学生讲解说心得体会,示范解说技巧。加强对外辐射影响。先后接待方城小学、石塘小学、大溪二中等 5所市内中小学和1所玉环学校的教育参观活动,累计接待人数达1000多人,有效增进了与其他镇(街道)和外县市青少年的交流互动,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依托历史,进一步丰富红色校园文化。

积极构筑红色文化阵地。组织镇内熟悉红二师革命历史的童士元和陈荣廉等老先生以红十三军二师革命历程和革命故事为主要内容,根据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编写《红色热土》一书,并在学校组织开设“红色热土”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构筑校园红色文化课堂阵地。成立“红二师文化”少年工作室,下设采集资料组、编写故事组、采购组、解说组,采取分组合作模式,以独特的学生视角,探访红二师史迹,继承和重读红色文化,构筑校园红色文化课余阵地。

大力弘扬红色主旋律。在每年的4月和10月举办“红色教育月”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各类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常规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知家乡爱家乡”和“大眼睛看家乡变化”等主题实践活动,走访自然,感受家乡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变化,书写体会,缅怀革命先烈壮举,树立爱家爱国的坚定信念。

坞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践,虽然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各种不足和许多需要拓展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改进,也恳请各级领导们多提宝贵意见。

第四篇:挖掘习作资源 写出农村特色

挖掘习作资源 写出农村特色

沙家坳乡马家岭小学杨红昌

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追究原因,许多老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在《少年润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为开辟一条通道。那么,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挖掘农村作文资源哪?

一、热爱生活 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职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1、热爱周围环境。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茶 憨厚的人……慢 1

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爱身边的人。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3、留心周边的事。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如:种茶一事农民开始在政府的倡导下半信半疑,开垦一些荒地种植,后来尝到茶叶高效益的甜头,自觉种植茶树;到近阶段,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去种植经营茶叶经济。只有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不走老路。

二、观察生活 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指习作的内容。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编造的多。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出要求,教会学生观察,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1、围绕目标 小处着眼。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注意力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教师应围绕习作目标,选取较

小的观察点,供学生观察,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滚珠子‛的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经过长期的训 练,学生就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细致观察,凸显特性。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具体,深入。要精细的辨别,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或突出部分所掩盖,学生的习作才能多角度,多形式的描述事物,描绘生活。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的发展。纵观安溪的整个茶叶经济,市场的世界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素材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青少年吸毒、赌博,茶叶农药超标,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出发现问题,发现素材,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学生习作时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提高认识,丰富表象。小学生观察是往往‚五官并用‛,通过‚五官‛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单凭感官去感知事物,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不能直接成为作文的内容。这是有些学生作文记流水帐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东西上升到理性东西,由表及里的认识,由此及彼的联想。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认识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一次引导学生观察茶叶销售情况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商贩的谈话,看了市场的热闹,望着茶农的微笑,你想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广度、深度,提高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体验生活 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是不一样的;或是教材中习作题目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经常参与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布臵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拓宽习作思路。

1、多写观察日记。学生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并能亲自践。他们经常要喂养、饲养小动物,还经常要种花种草,种菜种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富裕童趣的日记跃然纸上。

2、乐写‚小发明小制作‛。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想象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如‚竹子木偶、硬币陀螺、竹片飞盘、木板滑车……受好玩天性的驱使,常常会有许多小发明,小制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练写科技小论文。学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如许多孩子对于茶园的管理[施肥、锄草、虫] 及采茶的要求了如指掌,说起品茶头头是道,做起活来,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优势。放学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四、学习语言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

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立夏一过,茶叶成木屑‛这些农谚既阐明科学道理,又生动易记。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2、学习特色语言,强化习作语言。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特色语言。如制茶的过程:晒青、杀青、揉捻、烘焙、出炉。这些制茶步骤的名称,学生在课本中无法学到。在习作中出现生活与知识的断层,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3、学习农村的俗语,美化习作语言。农民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冒牙‛、‚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农村作文教学要开发课程资源,立足农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写出农村特色。

第五篇:挖掘特色资源推动红色产业

挖掘特色资源推动老区建设

——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策划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革命老区同全国一样,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些老区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

自1990年7月3日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海南省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琼崖根据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海南红色旅游网主要涵盖老促会介绍、老区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三个版块,把老区的历史文化、红色景点、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优势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宣传出去。以发展红色产业为主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中国“海南红色旅游网”,充分发掘和利用老区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推动老区红色产业的发展,加快老区的经济建设,打造中国海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挖掘集邮教育资源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