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11浙江省嘉兴市服务业发展恳谈会致辞.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23-73296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5 15:25: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1浙江省嘉兴市服务业发展恳谈会致辞.

在2011年浙江省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台湾)

恳谈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6月的台湾气候宜人,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带着嘉兴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敬意,带着与台湾朋友互惠合作的良好愿望,开启了我市服务业的首次合作之旅。值此“2011浙江省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台湾)恳谈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嘉兴市人民政府,向百忙之中莅临今天恳谈会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嘉兴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嘉兴是浙江省的省辖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基础扎实,城乡发展协调,社会和谐安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嘉兴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6亿元,增长13.7%,按户籍人口和今年初汇 1

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58美元。

嘉兴是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截至2010年,全市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233个,合同投资63亿美元,位居浙江省之首。一批实力雄厚的台资企业,如晋亿实业、台升家具、东明实业、富士康、世和国际、荣成纸业等先后落户我市,形成了涉及木业、机械、电子、轻纺、商贸、房地产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台商投资格局。台胞投资嘉兴,推动了嘉台两地经济交流与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嘉兴的经济发展。为不断优化台商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嘉兴认真贯彻落实《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组织举办“嘉兴台商沙龙”、“台商看嘉兴”系列活动、“服务台资企业”专项行动、银企对接、台企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全力帮助台商排忧解难,得到了广大台商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展望未来,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长三角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去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长三角地区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 2

提出,长三角地区到2020年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兴作为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两大战略的交汇点,面临不可多得的新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把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作为我市“十二五”期间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提出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即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超过1600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2%,服务业投资五年累计超过5000亿元,成为浙北地区的服务业发展高地。

众所周知,台湾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了解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比重超过70%,特别是在金融、物流、医疗保健、旅游观光、文化创意、设计、研发等方面卓有成就、独领风骚。我们这次来举办恳谈会,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台湾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准备了很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等待有识之士来开发利用。等会我们市发改委朱伟主任将为诸位详细介绍,请大家不妨一听。

各位来宾、朋友们,嘉兴的发展期待着您的参与。3

我们诚挚邀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到嘉兴观光考察,亲身领略江南水乡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切身感受嘉兴蓬勃的朝气和发展的活力。最后,祝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谢谢大家!

第二篇: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财建〔2006〕104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宁波市不发),省级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5〕18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浙政发〔2001〕2号)、《浙江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关于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信办〔2005〕38号)的精神,为推进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省财政在原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我们制定了《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06年该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时间截止9月20日,逾期不予受理。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

二○○六年八月七日

附件: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更好地支持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以补助或奖励的方式,主要用于支持:

1.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关键技术手段的配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技术攻关及对外技术合作等项目。

2.具有高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具有或争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基础软件、软件出口与外包,以及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产品技术水平或替代进口设备、材料研发与生产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项目。

3.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与服务项目。重点扶持为公共管理和服务提供的重大数据库开发、网络增值服务等的项目。

4.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信息服务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平台、面向区域或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等项目。

5.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第三条 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

1.鼓励创新。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产品生产和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2.扶优扶强。重点扶持骨干、优势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链。

3.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有利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的环境;

4.公平竞争。规范项目申报、评审和项目管理,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条件下择优选择,提高项目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第四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浙江省行政辖区内(宁波地区除外)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

2.具有从事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业务所必需的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质量保证手段和专门场所;

3.产权明晰,管理规范,遵纪守法,有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良好的业绩和社会信用。

4.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第五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导向;

2.符合第二条规定的重大技术方向,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方案切实可行,具备较好的实施基础;

3.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自筹资金落实;

4.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六条 符合申请专项资金条件的项目,按以下程序申报:

1.省级以下的项目实施单位,向当地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当地财政、信息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2.省级单位经可向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申请报告须附以下有效材料(按A4型纸张尺寸制作,装订成册):

(1)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

(2)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见附件2);

(3)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地税、国税登记证复印件;

(4)有银行贷款的项目,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承诺书等凭证;

(5)省级以上部门(含省级)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及荣誉证书等复印件;

(6)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七条 当年已列入国家或省有关财政资金扶持计划的项目,不得重复申请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同,一个单位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已得到专项资金补助的单位,在该项目尚未完成前,不得申报新的专项资金项目补助。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审定与下达

1.省信息产业厅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初选,并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共同审定补助项目和补助(或奖励)的具体资金数额,并联合行文将预算指标下达给各有关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

2.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和项目进度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给项目单位。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1.各级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严禁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

2.项目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实行专款专用,控制开支范围,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3.专项资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信息产业、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4.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完工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将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工程决算等材料(编写题纲见附件3)报送同级财政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各市、县(市)财政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对完工项目材料审核后,于每年12月底前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5.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将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施跟踪问效。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专项专项资金的,将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如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补助资金或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情节严重的,省财政厅将责令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追回补助资金,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2001年印发的《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建字[2001]55号)和2002年印发的《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监督和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浙信信[2002]9号)文件同时废止。发布部门:浙江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8月07日 实施日期:2006年08月07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2014年1季度浙江省服务业发展情况

2014年1季度浙江省服务业发展情况

2014年一季度,浙江省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结构调整有成效,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

一、总体发展稳中有升

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3749.3亿元,首次超过同期第二产业,同比增长

7.9 %,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8.3%,比去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

1.结构调整显成效。商贸流通业回暖,交通运输业平稳,商务服务和文化等其他服务业快速增长,房地产业高位回落。一季度,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和7.2%,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和3.7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则由上年同期的增长17.4%回落到下降4.9%。

2.服务业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服务业投资2612.7亿元,增长20.6%,分别比固定资产投资和二产投资增速高4.5和11.6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63.4%,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对投资的贡献率高达78.1%,拉动投资增长12.6个百分点,是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的主要引擎。其中,扣除房地产开发的服务业投资为1297.3亿元,增长25.4%,快于服务业投资4.8个百分点,房地产对服务业投资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43.3%降至41.1%,服务业投资实体导向正在增强;投资项目完成投资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等基础设施投资额增长较块,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2.3%和112.5%。

3.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一季度,服务贸易总额88亿美元,同比增长50%,比去年同期高28.1个百分点,比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增幅高47.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2.7亿美元,进口3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48.4%,增幅分别比同期货物贸易高50.7和44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不断加大。一季度,批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批准项目196个,合同利用外资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2亿美元,同比增长76.7%,增幅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重点领域表现各异

1.消费需求稳定,商贸业稳步增长。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9.39,较去年下半年上升2.94点,继续运行于“乐观”区间,表明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信心持续增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4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去年同期增速高2.8个百分点。一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去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6.4%,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一季度,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为122.4亿元及476.2亿元,增长8.3%和14.7%。

2.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行业竞争有所加剧。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759.9亿元,同比增长8.8%,较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的增速分别高2.1和0.7个百分点,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3%,较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受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产品加速推进等影响,各类传统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截至3月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96亿元,较年初增加9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91%,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6%,新增贷款2138亿元,同比少增13.6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7%,新增存款2723亿元,同比少增2263亿元。

3.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旅游总收入1335.4173.611.521.10.213.5%高技术服务业仍维持较快增长速度,但势头有所回落。1-2月,全省3238家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6亿元,利润10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0.1%,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4.6和37个百分点。

5.房地产业进入调整期。今年以来,房地产业调整态势不断增强。一方面,房屋销售量价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5.6%和29.4%,3月份以来市场成交更加清淡,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在内的一些城市商品房打折促销力度加大,温州、台州、绍兴、舟山等房价环比均呈下跌之势。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建设也有一定的调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6.2%,增幅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为33094.2和1379.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0.9%和29.8%,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2和3.9个百分点。

6.集聚区建设继续稳步推进。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影响力不断扩大,各项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良性增长势头。据对全省10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统计,至2月末,各集聚区共计吸收入区单位10万家,比上年同期增加9916家,从业人员55.9万人,增加4.1万人。1-2月,100家集聚区计划完成投资总额463.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9.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72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实现营业利润90.4亿元,同比增长8.4%;上缴税收40.1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新型专业市场类集聚区表现抢眼,其新增入区单位数位居各类集聚区首位,新增从业人员数仅次于旅游休闲度假区类集聚区,各项经营指标增幅都位居各类集聚区前列。

三、服务业企业表现良好

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开发和银行、证券、保险,下同)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转型继续加快,信息、科技类新兴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良好。

1.营业收入和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2月,1.4万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107亿元,利润总额1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8.8%,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8和27.1个百分点;“营改增”政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逐步趋稳,营业税金及附加为20亿元,增长4.3%,缴纳增值税16亿元,增长20.8%;应付职工薪酬199.3亿元,增长17.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4.2个百分点;期末从业人员数14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1万人。

2.营业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月,全国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为9.4%,我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1位。在沿海主要省市中高于上海(6.5%)、广东(8.9%),但低于江苏(13.9%)、山东(13.1%)。营业利润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在各省市中排名第21位,在沿海主要省市中低于上海、福建、广东、山东等,略好于江苏。

3.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获利能力表现稳定,亏损单位数继续减少,效益指标进一步提升。1-2月,有亏损企业6174家,比去年同期减少67家;营业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为12.2%,比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继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利润率在上

年提升1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提高16.2个百分点,达到33.5%,超过信息服务业成为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利润率继续居各行业前列,达到30.4%,较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利润率则有所下降。

第四篇:恳谈会致辞

在迎新春(南昌)恳谈会上的致辞

刘 洪

(2012年1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乡友:

又是一年新春到,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又一次欢聚省会南昌,喜迎新年、共叙乡情,目的是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过去我们所做的工作,介绍一下家乡发生的变化,并就永新的发展听取你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家乡发展大计,共谋永新崛起大业。在座各位,都是从永新走出来的精英骄子,或是在永新工作过、为永新奋斗过的成功人士,都是永新人民的骄傲。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恳谈会,足见拳拳的游子心、浓浓的家乡情,足见对永新的关注、关心,让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刚刚过去的2011年,永新人民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奋力推动了全县科学发展、加速发展,与全国全省一样,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5.6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5.2亿元,增长35.2%;固定资产投资46.98亿元,增长28%。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二字头、两位数”增幅,一些指标还实现了“三打头”的增长速度。

2011年,我们圆满完成了县乡换届,主动融入定好位,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我们既在风清气正中选出了新一届县乡班子,又在集思广益中确立了今后五年“一二三”的发展思路和“三四五”的奋斗目标。我们立足于永新是湘赣革命 根据地中心、湘赣省委所在地、湘赣边界商贸集散地这些优势,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足永新是“两省五县一市”的结合部和远离中心城市的特殊区位,依托泉南高速、319国道、衡茶吉铁路的大交通格局,把构建城区建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0万、经济总量占全县2/3以上的湘赣边界重要商贸城市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打造全国重点铜制品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皮制品生产加工两大基地,实施经济强县、生态立县、和谐稳县三项战略;努力实现财政总收入三年翻一番、城区建成面积四年翻一番、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的“三四五”奋斗目标,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市第二方阵、全省中游水平,争创全国生态县、全国平安县。

2011年,我们主攻“一号工程”,“两区”建设提速升温,发展的动能不断释放。全年组织实施了60个项目,特别是筛选了总投资达42个亿的15个项目作为“一号工程”,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两年交总账”,重点调度、合力攻坚、倒逼推进,有力推进了城区和园区建设。在决战城区方面,重点推进“五个三”建设,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功能不断完善,品位加快提升。全面启动了将军大桥、民心大桥、仰山大桥“三桥东跨”建设,加快对接河东新区,完成了3平方公里的河东片区概念性详规;自主筹资3.5个亿,快速度推进了将军大道(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江路堤北延、敦永公路拓宽“三路北进”建设,将军大道一期已垫层通车,促进了城园对接、经济互动;加快了思源学校、城西学校、任中搬迁“三所学校”建设,投资4000多万元的思源学校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全面建成投用。行 政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体育中心“三个中心”以及城西综合商城、城北商城、湘赣汽配商城“三大商城”等工程也都全面推进,袍田新区的商气人气持续上升。同时,投入近3个亿,全面完成了湘赣大道“白改黑”,基本完成了建设西路、三湾大道二期、秀水路以及禾川大街改造,改善了城区路网交通,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缓解了拥堵的交通压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基本通过了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初审。在决战园区方面,坚持“三个一”,主攻工业的氛围不断浓厚,支柱产业加快集聚,经济效益稳步攀升。坚持工业园区建设为“第一战场”,投入4个亿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基本构建了“一区五园”的万亩工业园。坚持产业招商为“第一菜单”,实施“产业对接、战略合作”,建设了永新嘉善(罗星)产业园,并被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新引进铜制品和皮制品企业6家,两大产业创税占整个园区税收的68%,凸显了主导地位。坚持优化环境为“第一引力”,企业需要办理的事项均由单位“一把手”直接办理,不让客商“兜圈子”。

2011年,我们着力于统筹城乡,“三农”难题有效破解,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强龙头、建基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近2个亿;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产丰收;恒龙农林、鑫阳光实业等20多家龙头企业效益稳步提升,拉动发展白茶、井冈蜜柚等特色产业基地4.2万亩。依托良好生态、镇村联动,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明显。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突破1个亿;实施清洁工程,构建了100多个“生态美、村庄美、庭院美、生活美和乡风美”的美丽新村;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县内就业、跨省务 工,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8000多农民实现县内就业,仅在园区务工就达5000多人;有序组织近5万农民跨省就业,工资性收入人均达1.5万元。

2011年,我们致力于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积极有效,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投入民生领域近1个亿,占新增财力的70%以上。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集老年公寓和儿童福利院为一体的康居中心。建成保障性住房800余套。严厉打击了班线垄断,短途班线票价下调20%-30%。扎实开展了“扫黑除恶”等专项活动,建立了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了矛盾排查调处联动机制,群众安全感、社会和谐度不断提升。

2011年,我们正风严肃纪,干部作风切实转变,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大力整顿了“政令不畅、作风不实、力度不大、速度不快”不正之风。严格执行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严禁领导干部涉足经济垄断、涉足“黄赌毒黑”、插手工程建设,大力倡导“敢于担当、勤于务实、善于操作、勇于争先”四种作风,参与发展、服务发展的合力有效凝聚。

永新焕新颜,桑梓系真情。家乡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永新人民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帮助。在此,我代表52万永新人民向各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还很不够,永新发展不快、发展不优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仍然是“区位不优、资源不足、产业不强”的“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因此,我们不敢懈怠不敢停步,唯有加压奋进,携手共建美好家乡。

2012年,是永新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思路、打造湘赣边界重要商贸城市的攻坚之年。此时此刻,我们清醒地认 识到,今年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挑战前所未有。但我们觉得,永新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最难得的政策机遇是,永新已被纳入罗霄山区特困连片扶贫开发县,并通过积极争取,有望纳入中央苏区县扶贫振兴规划,这为我们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提供了很有含金量的“招牌”。最难得的交通机遇是,贯穿永新50公里的吉莲高速新建工程、70公里的319国道改道工程以及50公里的分文茶铁路延伸工程等“国子号”项目都将全面竣工通车,“省内三小时、市内一小时、县内半小时”的交通圈即将形成,必将促进永新交通更便捷、经济更开放、生活更便利。最难得的产业机遇是,环保设施完善,项目用地充足,为铜制品生产和皮制品加工两大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平台和空间。当然,我们始终认为,对永新发展来说,最强劲的动力是全县上下心齐气顺、政通人和;最宝贵的资源是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人脉资源。我们坚信,有家乡人民的团结奋斗,有在座各位的关心支持,我们一定能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把永新建设得更加富裕和谐秀美。

今年,我们将坚持项目攻坚,努力在“投资拉动”上求突破。我们觉得,永新仍处于夯实基础、积蓄动能的起步阶段,抓项目、促投入仍然是加快发展最有效的推力。今年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低于30%,力争超过40%,拉动GDP增长20%以上。一是加速推进在建城建项目。继续推进15个重点调度项目“一号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一堤三桥三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两个对接”,形成“三大组团”,即加快滨江路堤建设,形成“路堤合一”的景观绿化带;基 本建成将军大桥、民心大桥、仰山大桥“三桥东跨”,对接河东新区,全面开发建设河东片区;完成将军大道(高速公路连接线)、敦永公路拓宽、滨江路堤北延“三路北进”,对接工业园区,形成中心城区、埠前工业城区和河东片区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组团布局,使城区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二是有效承接更多的政府投资项目。围绕中央和省里重点投资导向,及时捕捉信息,及早主动跟进,力争今年争取国家和省里项目资金30亿元以上。三是宽领域吸引社会投资项目。改善银企关系,强化诚信环境建设,优化企业“资金链”;撬动民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开发等领域,全民创业、实业致富。

今年,我们将坚持“双轮驱动”,努力在“产业带动”上求突破。我们认为,产业不强是永新最大的问题,培植产业是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将努力构建以工业牵引服务业、以服务业支撑工业的“双轮驱动、融合共进”的格局,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转变。一方面,强化“三种理念”,推动两大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率先崛起。一是要强化“环保先行”理念,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确保皮革污水厂达标营运,电镀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综合污水处理厂完成50%以上工程量,创建省级生态园区,既创优工业发展平台,更保护永新的绿水青山。二是要强化“块状集群”理念,促进工业规模发展。坚持产业要高端、产品要终端,招引皮制品和铜制品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既做原料供应商,更做产品销售商,真正做大做强两大主导产业。三是要强化“战略合作”理念,促进工业科 学发展。既招引大企业、大产业,更注重招引战略合作伙伴,深化与浙江嘉善、台湾彰化水等地区的合作,谋求共赢发展。另一方面,围绕“四个中心”,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迅速突破。加快建设城西综合、城北集贸、湘赣汽配“三大商城”,聚人气、旺商气;尽快启动综合物流园建设,新引进3-5家大型商贸流通连锁企业;加快教育园区建设,建立红色影视基地,发展书法文化产业;加快中医院搬迁,发展民营医院;建设四星级宾馆,加大景区开发建设,努力打造湘赣边界商贸物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人居休闲“四个中心”,力争服务业占经济总量30%以上,创税突破2个亿。

今年,我们将坚持统筹为本,努力在“三化同步”上求突破。我们认为,永新是农业大县,必须下大力气统筹城乡发展。一是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促进农业更优。新发展3-5家龙头企业;新建6万亩以上的蚕桑、白茶等产业基地;再创1-2个国家级绿色品牌。二是以宜居宜商的理念建设小城镇,促进农民更富。坚持圩镇建设与商住开发相结合,高品质规划、高强度投入,继续打造10个新型小城镇,促进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聚。三是以城乡一体的理念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更美。推进数字电视、公交客运等向农村拓展。解决农村5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注重农村规划,加强建房管控,保护耕地和山水生态,再创一批省级生态村,实现“一个村庄就是一道风景”。

今年,我们将坚持民生为重,努力在“惠民安民”上求突破。加大教育投入,搬迁任弼时中学,规划建设河东中心小学、城西学校,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整合医疗资源,构建 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力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突破90%。做好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信访维稳工作。推进133个村整村扶贫步伐,完成500人的移民搬迁,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基本生活有保障”。

月是故乡明,情是家乡浓。(文化认同。永新是红色土地,绿色家园。发展永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永新的发展,是各位的共同牵挂;永新的繁荣,是各位的共同心愿。永新的过去,得到了各位的大力支持;永新的未来,仍需各位的鼎力相助。我们真诚地希望,在座各位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支持永新,为我们多出好的思路、多提宝贵意见,特别恳请为我们争资跑项、协调用地奉献力量,为我们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故土情深,桑梓意浓。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全县父老乡亲,诚邀各位回永新走走、看看,感受家乡的变化,品味淳朴的乡情,共享团聚的欢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万事如意!祝愿永新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

第五篇: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明确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展望到2020年。

一、现状趋势

(一)基本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发展,我省服务业各个方面已有较大进展,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总量初具规模。2000年来我省服务业总体上呈加快发展态势。2000—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比同期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首位。到2007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646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占GDP的比重为407%;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15万元,居各省区首位。

2结构逐步优化。行业集中度较高,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四大支柱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港口运输、专业市场、旅游等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发展开始加速,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3布局日趋合理。服务业向中心城市、三大产业带集聚,杭宁温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已达55%以上,杭州等城市已基本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型。顺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总部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和新型专业市场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城市服务业逐渐向农村延伸,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

4地位明显提升。2007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比2000年提高13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01—2007年全省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比重由574%提高到631%,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2000—2007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从290%提高到332%,2007年在全省全社会新增就业中服务业比重已达442%,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是,对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我省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有待破解的问题和障碍: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不少地方服务业尚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企业服务外包意识还比较淡薄;服务业市场准入障碍依然较多,有的领域还处在垄断状态,服务业的创业环境需要改善;服务业管理比较分散,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状况并存,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有待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不适应发展需要,尤其是高端人才十分紧缺,人才引进制约因素较多。

(二)发展趋势。

1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今后五年,我省进入人均GDP5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加速转变。居民收入提高将促进消费性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产业分工深化,工业转型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及服务外包步伐逐步加快,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越来越大的需求空间。

2资源环境约束倒逼服务业发展。我省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服务业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对提升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不仅有助于服务业自身发展,也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巨大压力。

3国际服务业转移带来新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服务业国际投资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为我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难得机遇。同时,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要求我省发挥比较优势,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高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省服务业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省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顺应发展趋势,实施“两创”总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选择。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两创”总战略要求,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导向,坚持产业互动、城乡联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服务业需求将不断高涨、日益多元,推进服务业发展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服务业市场环境,促进服务业供需互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服务领域改革深度和开放程度相对不足,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创新制度供给、公平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开放环境。

鼓励创新发展。当今世界新经济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要获得服务领域的先发优势,需鼓励创新发展,引导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中培育新增长点,挖掘新利润源,在创新中求生存、求拓展、求提升。

突出发展重点。根据我省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下一步服务业发展以港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口。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由加工环节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推文化大省建设。同时继续抓好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以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互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之间存在共生互动关系。需充分利用我省相对扎实的产业基础,特别是产业集群比较发达、共性需求大的优势,引导服务业与制造业及农业间的互促、互动和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布局。服务业向城市集聚或依托城市是一般规律。需遵循客观规律,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业综合功能,创建县域服务业特色优势。同时,坚持以城带乡,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

(二)到2012年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应服务业加速发展态势,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改变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状况。

1扩大总量。引导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规划期内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6万亿元(按2007年价格)以上,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00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同期GDP年均增速按9%计)左右,进一步缩小服务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差距。

2优化结构。引导推进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会展、商务和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商贸、旅游和港口物流等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新兴行业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培育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企业。

3完善布局。引导推进服务业布局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到2012年,杭宁温三个中心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58%、53%和54%左右,其他城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促进服务业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增强中小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农村服务网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创新体制。引导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创建包括融资、用地和税费政策以及财政体制等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切实提高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形成科学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三)2020年展望。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浙江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和国际货运枢纽,金融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和繁荣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强省,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

三、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和数字传媒等创新性、示范性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发展,突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教育、商务会展和批发分销等支撑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速提质,突出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改造提升,突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据此,今后五年我省拟重点发展以下10大服务行业:

(一)现代商贸业。以“三体系一工程”为核心,推进现代商贸业建设。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规划建设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中心、商贸物流配送中心,构筑通畅高效的现代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餐饮服务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网络、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大大型流通企业培育、项目投入和品牌建设力度,提升我省商贸流通业综合竞争力。

(二)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我省金融现代化水平。推动对外金融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等,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积极完善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打造银行业的“浙银品牌”、证券业的“浙江板块”、保险业的“浙江亮点”、地方金融的“浙商系列”和杭州、宁波两大区域性金融集聚地,增强金融要素集聚水平,维护金融稳定安全,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金融改革的先行区、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

(三)现代物流业。以杭州、宁波—舟山、温州、金华—义乌四大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强港航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重点建设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空港物流中心以及金华—义乌、衢州等一批“内陆港”。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加强干支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和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重大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培育发展保税物流,支持发展钢材、纺织、粮食、化工、医药、汽车等专业物流,促进都市配送物流发展。突破行业界限和地区限制,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加强物流标准制订和推广,加快物流信息化,加大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力度,推进大通关建设,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四)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挥我省软件业开发能力较强、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等优势,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研发,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品牌企业群、优势产业链培育,做大做强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软件外包与出口,不断提高我省软件业的研发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产业化程度,促使我省软件外包业务向软件设计与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发展数据库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等信息内容服务业。积极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成“数字浙江”,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

(五)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服务等服务业。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科技研发主体,做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提升我省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和高效运营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发展科技招投标、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繁荣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专利代理服务业和专利技术交易服务业发展。

(六)商务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制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规范发展环境,加大培育力度,扶持发展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代理等行业。加大优秀企业或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强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互动融合,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积极提升我省商务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七)旅游业。围绕全省“三带十区”旅游发展格局,依托优势旅游区和度假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形成杭州休闲度假、宁波港城商埠、温州山水风情、舟山海洋佛教、绍兴古越文化、浙中商贸文化、浙北古镇运河、浙西南生态休闲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做精做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海洋旅游,引导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支持发展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有序发展邮轮游艇、国际会议等高端旅游,完善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全国及国际旅游推介,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培育优秀旅游企业和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综合配套能力和自助游服务体系,率先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八)文化服务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促进文化服务业繁荣发展。加强文化与创意结合,扶持发展创意设计、文艺创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演艺、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文化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原创作品研发,扶持发展新兴文化服务业形态,形成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规模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推进竞技体育向实体化、职业化转型,发展体育经济。加强省外、国外文化市场开拓,扩大版权和出版物出口,引进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扶持一批跨国文化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我省文化服务业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九)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建立以廉租房、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倡导“绿色建筑”,强化建筑节能,提高住宅产业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十)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业规划,鼓励企业设立社区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便利店、家政、邮政、托幼、养老、医疗、教育、文娱、维修、保安、再生资源回收等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同时,顺应国际经济竞争重点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态势,加快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发挥人才优势,积极承接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等服务外包业务,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杭州、宁波等服务外包基地。发挥市场优势,鼓励设立境外采购、分销、物流等机构,延伸商标品牌、批发零售、仓储售后等增值服务,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国际贸易话语权。支持国际工程投标、承包,打响“浙江建筑”品牌。坚持港航并举,培育国际海运企业,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扶持专利和专有技术对外许可、技术咨询服务,逐步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出口转变。

此外,以城乡社区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公平性、可及性和反应性水平;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保障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加强市政和环保服务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设施、环保设施等的建设与经营,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和效率;推进公共服务业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

四、城乡布局

(一)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

杭州。突出发展旅游、金融、科教、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物流、会展等优势行业,加快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民营经济总部、长三角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中心,不断增强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

宁波。构建以国际贸易为龙头,港口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为引领,商贸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港口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商贸会展城市。

温州。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港口物流、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区域性外贸口岸、商贸会展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和金融创新示范区,逐步发展成为浙南闽东地区服务业中心城市。

浙中城市群。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品牌会展、现代物流等优势行业,加快建设国际性商贸会展城市和浙中区域性物流枢纽,发展古婺文化、东阳横店影视、义乌购物等特色旅游,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

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城市服务业发展也要强化优势,增量提质,增强对市域服务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各个城市要把满足市域服务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满足居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消费性需求,又要适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挖掘特色,发挥优势,积极培育具有跨市域意义的特色服务业。

(二)大力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

1增强县城和中心镇服务功能。以县城和省级中心镇为重点,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着力增强服务功能,使县城和中心镇服务业成为联系城乡的重要平台。面向当地城乡居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商贸、金融、商务、信息、文化、房地产、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扩大就业岗位,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加强发展面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行业,扩大向农村地区的服务延伸作用。

2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顺应我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需要,依托集聚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金融、科技、信息、物流、培训、会展、商务和公共服务等组成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发展重点和发展时序。既要立足集群,又要跳出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培育建设一批跨区联动、产业互动的生产性服务平台,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中求发展,带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3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县域经济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要在满足县域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在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县(市),规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和总部基地等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在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优势的县(市),完善综合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各种特色旅游;在港口资源条件优越的县(市),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布局,发展港口物流业。服务业特色鲜明又相对发达的县(市),要率先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的转型。

(三)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

1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水利、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计划生育等事业,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建立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3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逐步提高农村商业网点覆盖面、商品统一配送率和商店服务水平,形成完善的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网络。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符合当地实情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一批重点农资流通企业,推进农资经营网点建设,逐步提高农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率,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突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1深化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今后一个时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加社会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有条件的城市要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工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全面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整合省服务业工作协调会议和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建立统一的省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3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改变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割和交叉管理状况,加强服务业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形成既有部门分工、又有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部门和市、县服务业工作绩效及发展状况的考核评价。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组建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支持服务业商会、行业协会发展,完善行业服务和自律机制。

(二)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1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降低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进一步放宽创新性、示范性服务业企业准入前置条件,进一步简化服务业企业注册审批手续,切实做到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准入方面一视同仁。

2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竞争机制。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分离。

3扩大开放合作。按照WTO框架协议承诺,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来浙江投资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加快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加强CEPA框架下浙港澳台服务业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重点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探索合作途径,进一步增强合作的紧密度,在合作中拓展我省服务业发展空间。

(三)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体制的导向作用,鼓励地方发展服务业,优化市县收入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继续安排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并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主要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各地也要作出相应安排,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2实施税费优惠。切实抓好现行服务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鼓励发展的服务行业,要研究探索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地方税费实施优惠倾斜的办法。加快推进对服务企业收费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和行政性收费,要及时废除或作出修改。调整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政策,逐步实现与工业同价并轨。

3提供融资、用地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服务企业开展业务。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安排。

(四)进一步明确服务业的工作抓手。

1抓一批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的典型。生产制造企业要深化专业分工,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产业链的服务环节,逐步向以研发和营销为主的现代企业转型。对于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条件尚不具备的企业,要积极推进服务环节业务外包,引导形成一批为其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2抓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企业。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等新经济业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各类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服务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

3抓一批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做好服务业项目库建设,在前期工作上下深功夫,加大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使服务业成为下一轮投资新热点。编制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优先支持高端服务业项目和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切实抓好用地保障,并在投融资、用水用电等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高水平发展。

4抓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规模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微型CBD,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在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规划建设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物流园区或新型专业市场,强化功能整合及有序延伸;在IT产业较发达的城市,整合软件企业、高校和相关研发机构,培育建设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在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较发达城市,培育建设创意产业园,促进文化服务业加快发展。

5抓一批服务业品牌。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服务企业以品牌为纽带,促进集团化发展。加强名牌产品、商标、商号、老字号等认定与复检。加强品牌市场、品牌旅游、品牌会展建设,培育知名商业中心、特色街区。加强服务业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

6抓一批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努力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物流业“区港联动”试点。积极开展各类省级服务业创新试点,重点抓好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试点、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试点、探索性创新性服务业项目试点等等,充分发挥对全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人才。引导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2加强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服务业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研究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建立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改善用人、留人环境。

2011浙江省嘉兴市服务业发展恳谈会致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