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俄,中日,中欧,关系论文三合一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23-57007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0 16:17: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俄,中日,中欧,关系论文三合一

中俄关系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7月17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其担任俄罗斯总统后的首次国事访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同时双方准备就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着手进行谈判。期间,普京明确提到,两国关系现有的坚实基础来自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和******主席的不懈努力。而他这次访华的目的“就是要巩固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制定发展两国关系的长远目标。俄决心与中国发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关系,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要“不断努力,将两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1这一切都意味着普京任内的俄罗斯将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两国关系这一既定的长远目标,表现出俄罗斯在新世纪中对中俄关系政策上的连续性。而这一系列事件也使得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中俄这两个因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而决定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和地域战略状况的变化,甚至带动整个国际关系的分化和改组的欧亚大陆中最大的邻邦。人们不禁要问,中俄两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在21世纪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中俄两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在21世纪究竟又会怎样发展呢?本文拟从中俄两国现有关系的政治基础、两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两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自安全环境等几个角度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作简要的分析。

一、中俄两国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1991年12月,中俄两国在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随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的首次访华,中俄两国以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协议文件等条约法律形式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处理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如在******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共同签署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声明》中明确指出的:“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他们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外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定”;“俄罗斯不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等等。2

1994年9月2日至6日,******主席访问俄罗斯并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中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以及中俄西段边界协议等重要文件则把中俄关系推向了“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3。这次最高级会晤,使得两国相互信任得到增强,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得到推进。此后,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务实进取,不断探索新路子;两军互访增多,军技合作坚强;外交合作领域拓宽,对许多国际问题达成共识。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阻碍中俄关系发展的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绝大部分得到解决,中俄关系出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1996年,“中俄关系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4。1996年4月25,中俄两国首脑在京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保持各个级别、各种渠道的经常对话……决定对此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的热线电话联系”5。年底,中俄两国又达成了包括决定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在内的双边关系和国防问题等广泛的战略共识和重要协议,这样,中俄两国在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开创了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会晤制度化的先河,并使之成为有效机制。如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自1997年起年年举行会晤,并使一年一度的会晤机制化便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如果包括普京总统这次访问在内,中俄两国元首举行了八次最高级会晤,两国总理进行了四次定期会晤。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经会晤又先后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联合声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等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总共签署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超过10以上,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和方向得到了确定,并解决了诸如两国边界堪定,边境裁军等双边关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磋商,在2000年到来之前,俄中边界得到了法律上的确定,且98%以上已得到标定。”6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俄发展长期和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而各项包括“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应以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一切争端”,“不谋求霸权,也无意扩张”,“不对抗,不结盟”的原则在内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的签署,使得中俄两国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正如******主席在会见普京时所说的:“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正确的历史选择,是两国战略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深化睦邻友好,加强战略协作是我们对俄关系的既定方针。”7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拥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中俄两国作为两大邻邦,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受命于危难之机的普京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现状是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投资严重不足,且每年须偿还大量巨额外债,“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在90年代几乎下降了50%”。针对这个现象,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这一纲领性文章中明确指出:“俄罗斯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的危险。”并认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经济造成的后果,”“这些年来的改革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和社会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棘手问题。”8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普京在就任代总统期间,成立了由200多名经济专家组成的“战略发展中心”,着手制定俄罗斯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强国富民”的竞选纲领。当选俄罗斯第三届总统以后,普京依然认为俄罗斯的当务之急在于振兴经济,并陆续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探索强国之路。譬如适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空,强调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协调作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高科技拉动经济增长,并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柱;整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善投资环境等等。7月8日,普京在其首次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其中,他尤其强调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家,才能振兴经济,主张建立有竞争力的自由经济;在外交方面,突出强调国内利益,强调国内利益高于国外目标,外交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要求俄罗斯同世界所有国家发展伙伴、互利、非对抗关系,以求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埋头进行经济建设,重振大国雄风。

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2000年到来之前成功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之后,正着力实施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提出在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比小康更加富裕的程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同样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扩大国际合作,在和平环境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俄两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战略,俄总统普京上任后所肩负的使命及其治国方略,要求两国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同时,由于两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和地缘优势特点,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现代化,成为两国的共同愿望。双边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对各自争取国际和平、创造有利的周边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前不久普京总统在给******主席的信中强调的,俄罗斯为了实施制定好的10年经济改革计划,尤其需要加强同中国的密切合作。

事实上,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早在90年代早期就已经开始启动。1992年两国贸易从1991年的约40亿美元增加到60亿美元,1993年更增加到78亿美元,1996年两国贸易额也达到了68亿美元。但是,此后至1999年底,两国贸易依然在60亿美元之间徘徊,离开两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双方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缺乏,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困难和频仍的金融危机,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个体倒爷和小企业作为易货贸易主角以及包括投资、信息和运输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不利条件都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增长。同时两国面临都因要加入世贸组织而必须削减其易货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的要求,使得两国贸易增长很难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两国贸易拥有地理上的优势、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以及联合开发自然资源的合作潜力巨大,中俄经贸发展从长远看,其前景依然广阔。譬如,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方面资源短缺,而俄罗斯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实现从(俄罗斯)雅库特和西伯利亚其它地区向中国输入天然气的庞大计划,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解决能源和生态问题。这方面的合作利益是俄中在经济领域进行长期广泛的战略合作的基础”9;中俄合作的最大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已于1999年10月正式开工,也为两国开展大中型长期项目合作树立了典型范例;此外在航天领域,在农业开发及轻纺家电产品方面,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显而易见。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在普京总统访华前夕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俄中贸易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从现阶段看,具有战略意义的的长期任务是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让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0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最近两三年来,随着科索沃战争、北约东扩、日美合作防卫指针以及美国研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和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等的相继出台使得中俄两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日益复杂。对此,我们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1这其中的国家利益,对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实际上就是指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完成现代化。这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主席在1996年11月19日会见俄罗斯外长时也指出,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我们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这一方针都是不会改变的。”12******主席的这一番话正是在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下,根据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说出的语重心长的话。1999年这个20世纪的最后一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为借口,绕开包括中国和俄罗斯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内的联合国,悍然对南斯拉夫实施武装干涉。这一行为,使得联合国一度架空,大国关系严重失衡,对新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危险而深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北约不断东扩,先后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空间向东推进650-700公里,不断挤压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并视俄罗斯为潜在的威胁,抛出“北约战略新概念”,出台“新干涉主义”,对中俄两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进程构成重大威胁。再则,美国要求修改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积极研制试验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筹划将台湾纳入在内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提出新日美安全防卫合作指针并通过相关法案,在车臣事件上对俄罗斯指手划脚,使得中俄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急剧恶化,迫使中俄在战略上的相互倚重明显加大。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势力弱俄、遏俄的战略企图的认识也更加清醒。俄罗斯在危机感空前加强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与我国的战略合作,以抗衡北约、打破美国的战略遏制。正如《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所指出的: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的“计划的实质是谋求单方面的军事和安全优势。实施这一计划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对美国自身的安全以及全球战略稳定造成最严重的消极后果。中国和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中国和俄罗斯对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部署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表示严重忧虑和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将台湾纳入外国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不可接受的,都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13与此同时,中俄两国“互视对方为在多极化世界体系形成条件下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的大国,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包括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14“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共同努力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首先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前发展。”“中国和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允许外部势力对解决台湾问题加以干涉,强调这种企图只能加剧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15 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分析,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发展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并有牢固的政治法律基础。普京总统与******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经济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6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普京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中国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中欧关系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2003~2004年之交,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与此同时,我们对此也须有清醒认识。在中国-欧盟关系中,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关键词」中欧关系;经贸关系

1994年至2002年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阶段。欧盟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和重大实际利益的考虑,开始改变它在此之前一直相对轻视亚洲与中国的政策。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这是中欧关系开始发生具有战略意义转变的启动阶段,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是欧盟方面的努力似乎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一些。为此,欧盟在此期间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重要政策文件;在政治方面,构筑重要的沟通渠道,包括始于1996年的亚欧会议,始于1998年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经济领域,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入世”进入最后成功阶段,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科技、文教、环保、职业培训、支持中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WTO 项目等方面,中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2003~2004年之交,中欧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这期间,中欧双方各自发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欧洲)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与共同利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确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利于中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采取了前所未见的积极主动行动,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并为发展对欧关系成立了新的相应机构,表明双方都在重新认识对方,并已从中得出重要结论。

循着上述观点思路,本文重点研究中欧关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侧重贸易投资方面;探讨促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重点考量中欧关系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对称性以及如何寻求更多的对称性与互补性。

中欧关系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中国-欧洲联盟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近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中欧双方仍需进一步努力,包括拓展经贸合作、妥善解决分歧摩擦等。

(一)历史最好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欧盟驻华使团团长安高胜语)。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1.2003年,欧盟已经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不久有望成为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升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区外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12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4.4%*,进出口总值已接近于日本(1336亿美元)和美国(1263亿美元),增长速度则超过日本(31.1%)和美国(30.0%)。同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1975年正式建交时双边贸易额24亿美元相比,2003年已为当年的52倍。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16158个,实际投资377亿美元;其中,2003年欧盟投资项目2074个,实际投资38亿美元。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2003年当年列第6位。截至2003年底,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16158个项目总数中,45%(即7318个)发生在1979~1996年18年间,在实际投资总额377亿美元中,则只有24%(即89亿美元)发生在上述时间段;相应地,有55%的项目和76%的实际投资发生在1997年至今的7年时间内。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国都相对集中在欧盟的5个成员国身上:截至2001年底,欧盟15个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7.65%,其中7.00%集中在英国(2.48%)、德国(1.79%)、法国(1.26%*)、荷兰(0.95%)和意大利(0.52%)5国,占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92%;在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亿美元中,德国(419亿美元)、荷兰(154亿美元)、英国(144亿美元)、法国(134亿美元)和意大利(117亿美元)5国合占了欧盟对华贸易的77%,即欧盟在中国外贸中所占14.7%的比重中有11.4%来自上述5国。

除了贸易投资领域之外,中欧关系的良好现状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这里仅以最近二三年达成并执行的若干重要的协议项目为例。200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双方正式签署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了卫星导航在诸多领域,特别是科技、工业制造、服务、市场开发、标准化、频率和认证方面的合作和日程。中国将为“伽利略计划”投资2亿欧元。协议达成后不久,中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培训和合作中心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落成。该中心将成为“伽利略计划”在中国进行所有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落成是中国加入《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的关键一步。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还草签了《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2004年2月12日,欧盟与中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游协议,该协议赋予了欧盟大多数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地位”,将为欧洲带去数量可观的中国游客,促进中欧双方人民的交往。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双方还提出要加强环保对话,2周之后,中欧双方就在北京达成了一个建立环保对话机制的政治性协议,旨在重点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合作。2004年2月1日,欧盟和中国启动新的WTO 项目,其目标是支持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帮助中国政府履行和实现WTO 的职责、义务和权益,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经济、调控、法律和行政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能力,并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中国目前还参与了大约4%的“欧盟框架项目”,该项目是世界最大的研究合作平台之一,欧盟每年为此拨款40亿欧元。根据2000年生效的中欧科技协议,欧盟第六个框架项目(FP6)内的所有项目都对中国的研究人员开放,预计中国的参与率将最终增加到20%.在欧洲空间局的支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3年12月29日成功发射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第一颗科学探测卫星。“双星”将紧随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的脚步,密切注视太阳风暴和地球磁层空间的相互作用。中欧科学家将从“双星计划”中同等获益。中国-欧盟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是中国与欧盟签订的政府合作项目,目的是通过在中国实施工业培训项目来增强在华的中欧合资企业员工的技能和强化中国培训中心的人力资源。该项目正在执行中,如此等等。

2.政治支持是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相对稳定而又迅速地发展,本身就是这种关系“质量优良”的一个标志,它同商品、服务贸易结构改善及其产品质量提高一样重要。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中欧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相对顺利的发展,除了建基于各自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双方彼此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需求之外,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仅以建立中欧双边高层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政治与人权对话为例。中欧新的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建立于1994年,1997年恢复了1996年中断的人权对话。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欧盟-中国政治对话升级为首次欧中领导人会晤。从1998年至今,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6次。2003~2004年之交中欧之间一连串的政要互访尤其重要。这些高层领导人会晤的积极成果给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上述内容已经足以表明这一点。

3.中欧经贸关系近些年来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仅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而且还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做保障。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欧中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1985年,在该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欧中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与美国等一起对中国实行制裁,使中欧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但自1992年起大体恢复的中欧政治关系又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1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这是欧盟制定的第一个对华长期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1996年,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欧委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把欧中双边政治关系提高到与欧美、欧日关系同等的水平上,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2001年,欧委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定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及行动要点。2002年,欧盟发表了《国家战略报告:中国》文件,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即支持中国改革,协助中国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国良治、法治、民权。2003年9月,欧委会又推出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一个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双方政治对话的效果,尤其是就全球和区域安全问题的领导人定期会晤,深化人权对话,认同和支持中国向更开放社会的转变;把帮助中国实现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作为优先目标;继续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在建设信息社会、环保、能源等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在竞争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新的对话与合作;推动民间接触,尽快完成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协定》的谈判;提升欧盟在中国的认知程度等。

上述一系列文件对欧盟来说实际上相当于法律。从这些法律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对华政策在广度、深度、具体化、战略性、严肃性、明确性以及认真程度等诸方面都有明显进展。自1998年欧委会公布《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以来,欧盟几乎每年都在对自己的对华政策做出评估并提出新的具体的政策落实措施。与此相对应,中国也在为发展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做出自己的政策努力。2003年10月,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一个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与服务体系正在由制度支持、法律支持与信息支持构成一个系统。可以预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中国和欧盟对发展双边关系的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对拓展经贸合作有利。

(二)拓展经贸合作

拓展经贸合作不只是指做多做大中欧之间“生意”本身的问题。为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继续致力于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渠道以及及时准确地把握对方对一些有关重要问题的观点认识与政策主张。

1.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欧盟在人口、对外贸易、资本输出等方面均超过美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大体与美国相当。欧盟努力要在世界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的目标不仅是要发挥日常影响,而且要争取主导制定世界贸易规则,还要争取主导参与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在国际政治领域,欧盟正在谋求并且逐步成为与美国追求世界霸权明显不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主导力量,而且要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风范,它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不同于美国强权政治与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主张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和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重视并寄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利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九一一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上述信念,也更加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欧洲模式的某些认同。不仅如此,欧洲还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美国的、可供参考的社会-经济模式,即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而不奉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加市场社会。随着欧盟成员国扩大为25国,欧盟的经济政治力量与影响将趋向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的迅速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日益提高,而且前景乐观。中欧双方各自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值得强调的是,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首先,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在外交排位中都长期突出地把对美关系放在首位(在欧洲,当然是欧洲内部事务第一);有的欧洲人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人们很难想像欧中关系会比欧美关系更近。其实,这里不存在简单的“远近”类比问题。欧-美-中相互间关系各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其次,在欧洲内外和中国都有人认为,欧洲联合的政治前途不容乐观,特别在东扩之后。诚然,随着2004年10个新成员国入盟以及在接着的二三年后可能还有几个国家加入欧盟,欧洲联盟的政治气氛会发生一些改变。例如有人认为,在今后几年里,欧洲人的注意力将首先放在内部:“大欧洲”也许暂时比今天的欧洲“脆弱”;欧盟将需要对其新的边界邻国实施一项新的“东方政策”;欧盟成员国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表决机制问题尚有待解决;欧盟内部的资金分配冲突将变得更加尖锐等。但这些都决不意味着欧盟会让外部世界听不见它的声音,一种变动的外部局势本身也属于“大欧洲”面貌;同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与世界贸易中的分量会变得更大,这将唤起欧洲内外对欧盟在世界政治中所起作用有新的期待。①「①[德]约瑟夫·扬宁:《新的欧洲面貌》,载《Deutschland 》,2002年12月/2003年1月第1期。」最后,在欧洲内外和中国还都有人对欧洲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前景缺乏信心。诚然,在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所列的80个国家2002年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序中,美国位居第一,而欧洲主要国家英国排在第11位,德国第14位,法国第30位,意大利第39位。②「②[德]彼得·K.康纳利斯、[美]迈克·E.波特、[瑞士]克劳斯·施瓦布编,方丽英、罗志先等译:《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摘要》部分XV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人们完全没有理由因此而对欧洲经济失去信心。

欧洲前途取决于它对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取决于它对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取决于它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而欧洲联合和欧洲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欧洲的联合与改革都在步步前行,尽管困难不少。从屡屡挫折中不断取得成功,这本身就是“欧洲建设”事业的逻辑。同时,对美国经济前途也未必有理由过于乐观。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既起牵引作用,又起破坏作用;而欧盟则主要是起稳定与平衡作用。

2.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合作渠道。首先,要恰当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地位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履行义务,放弃原来那些准予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特权以及违规保护;同时,我们应该充分享有权利,其他世贸成员现在有义务来依照世贸法规重新审查其以往对待中国进口产品的政策和做法,那些曾经适用于中国进口产品上的武断的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应依照世贸组织的规定而进行改变。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世贸组织成员理论上仍可能在今后十来年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将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公平和透明度原则来监督并干涉其他成员在实施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时的不合理行为。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从此可以参与世贸组织新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实际上是世贸组织成员政府间达成的协议,但受这些规则影响的真正利害关系方是它们那里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有关工商企业应当学会如何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可合理地借助政府和行业组织等来为自身合法利益服务。

中国“入世”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定第15条(优惠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仍适用于中国。

尽管中国没有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也没有自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个案待遇,我们仍应充分利用普惠制中尚存的部分。最后,中国自己也可以发起合理的反倾销行动。为此,国务院已于2001年12月16日公布了新的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新条例》。

其次,我们对欧盟的经贸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欧盟一级,它的法律文件、政策决定甚至具体的合作项目都具有定向意义。可以预期,欧盟今后的技术壁垒之类的法规将会变得更加严格、更加复杂。欧盟未来的“共同外交政策”可能也会体现在对外经贸、对外援助等领域。欧盟的官方合作项目与私人企业贸易、投资相比,虽然金额不大(2002~2006年欧盟对华合作项目资金总额仅为2.5亿欧元),但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根据欧委会通过的一系列对华关系“战略文件”安排的这些资金,使用重点突出,50%用来支持中国改革,30%用来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强调欧中合作的新思路,不只是资金问题,更注重提升“软性”援助的重要性;资金与合作项目今后主要由欧盟驻北京使团就地管理,不再事事、时时、处处请示布鲁塞尔总部。同时,我们要继续重视对欧盟成员国的工作,这是中欧经贸关系的主要实际内容所在。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指出,除了重视欧盟上述5个最重要的对华贸易投资伙伴国之外,我们还必须从不同角度重视欧洲其他国家地区,例如环波罗的海地区、巴尔干地区等。

最后,在“微观”领域,为拓展中欧经贸合作,我们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本身(品质、档次、品牌、服务等),大力培养一批真正的中国“欧洲通”人才,积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分“公”、“私”,不管大、中、小),重视贸易与投资的复合运用,而且应该是双向的。

3.及时、准确地了解、把握对方对一些有关重要问题的观点认识与政策主张,并恰当予以应对,是拓展中欧经贸合作的关节点。例如,如何评估中国“入世”后中欧双方的行为表现、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反倾销与技术壁垒问题、普惠制“毕业”制度、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某个政治问题等。在上述列举的问题中,内含着一些分歧与摩擦。妥善解决这些分歧摩擦是推动未来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在竞选演讲中他也曾说:“以前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今后将及时闭嘴。”26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表示:“日本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互惠与互益发展日中友好。”就在今天他在国会参议院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将慎重对待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道歉的谈话的精神,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总之,今后麻生太郎身为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日本的国家整体,他必然会慎重行事。安倍晋在未当首相前应该说比小泉还“右”,但上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访问中国,任内也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在上任前与卸任后都去了。不管他个人对华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会从国家总体利益出发,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今后不会向福田首相在任时如此“亲华”,但大方向不会有重大调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强硬一些,今后在双方的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难度。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无论是谁上台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中日关系。当然我们希望麻生能够像福田首相一样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此我也对福田康夫首相任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1年间对中日关系有好向前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双方和则两利,敌则两害,对立甚至战争不利于任何一方,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个浅而易见的道理。日本现在内政方面危机重重,谁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烦。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过激举动”那势必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一些大财阀的在华利益也会受到损害,那些老板们想必不会让这些政治家好过吧!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并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必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上升更高层次!

发展前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

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最后,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所以,媒体应以宽阔的胸怀,多方位、多视角,客观公正地报导对方。同样重要的是,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此希望中日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们中国和日本可以从此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日的明天会是美好。

作为中国民众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但更应该忘记怨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更应该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记怨恨,相互宽容。福田康夫首相也说过:“我们要一同前进,一同探索,一同开辟我们共同的未来。”不要受一些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盲目爱国,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错误,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后代来承担呢?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要提醒中国民众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爱国、怎样才是爱国的最佳途径,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万不可感情用事。但日本国民确实对真实的历史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政府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对一些确凿的历史,加以诋毁,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愤怒。但我们要深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让日本将道歉挂在嘴边上,但日本民众大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们认为很悲惨,不想接以前的伤疤。有这样一句话,英国前首相帕莫斯顿爵士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中美关系

50多年来,在国际舞台的大背景和两国自身现实的影响下,中美关系起伏跌宕、阴晴变幻,走过了极不平常的道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这是中美战略对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是中美两国战略对抗的标志性事件。这期间中国先是一边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抗击美国后对美苏“两面出击”,美国则对中国进行封锁、包围和直接干涉,中美关系经历了残酷的“热战”和尖锐的“冷战”,是全面对抗的敌对关系。

第二个时期,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是中美战略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关系的特点是: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对付苏联扩张的战略需要,终于走上了和平对话、求同存异的轨道。在这一阶段中,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文件。美国在完成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后,基本上遵守了三个公报的原则和精神,使中美关系保持正常、良性发展势头,中美双方是战略合作的准伙伴、朋友关系。

第三个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这是一个防范性的接触阶段。从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事件开始,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战略合作的原有基础逐渐失去,新的基础尚未巩固,美国对华采取“接触与防范”的双重战略○1。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断、曲折起伏,“六”四”事件后美国宣布对华“全面制裁”,利用“银河号事件”向中国无理挑衅,1995年允许台湾李登辉访美,1996年台海危机时派遣航空母舰向中国示威,阻挠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美国通过“„接触战略‟保持美国和中国的正常联系,推进美国的各种利益和目标”,同时针对中国崛起的“潜在威胁”,“加强对中国的防范”○2。这一时期的战略尚不成熟稳固,既没有明确内容和目标,前后也不连贯,属过渡时期,其间中美双方敌对关系强于朋友关系。

第四个时期,是1997年至现在,这是中美关系重建阶段。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双方决心“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3可是,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严重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2000年中美之间继中国加入WTO与美国完成双边贸易谈判以后,美国众参两院又分别于5月和9月通过了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议案。然而,新当选的小布什政府又把中国作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来定位,并发生了中美军机在中国南海上空相撞事件和美国大规模售台武器。从2001年“9•11”事件开始,布什总统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重新定位对华关系,对华政策基调的积极面增加。这一时期,尽管双方表达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良好愿望,但其关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有限合作性的竞争对手关系。几十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但中美关系仍然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惊涛骇浪中向前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战略利益的存在,这是两国开展合作的基础。美国对华采取遏制还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当今世界,在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并存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继续作用于国际舞台,借重合作与牵制防范共同构成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分歧,但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正是这种共同利益才架设了一座联系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关系的桥梁,构成了两国战略关系的基础。扩大和巩固共同利益,减少矛盾对抗,加强对话合作,进行伙伴式积极的竞争,是构筑和发展中美战略关系的有效途径。认定。当今影响中美关系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安全、经济、民主。

第二篇:浅谈中美、中日、中俄、中欧发展

浅谈当前中美、中日、中俄、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 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 “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 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 “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二、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

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认识:其一,中日两国之间过去虽然有过不幸的历史,但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是短暂的瞬间,持久的友好合作是主流;其二,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存在,使得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中日关系将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预见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走向独立政治大国新世纪步伐的加快,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将会如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推测。

一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发展,但分歧是以不破裂两国关系为限度。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众所周知的,分歧和摩擦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两国政府及高层领导人都认为中日关系是其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那么,双方就能做到维护、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尽管出现问题和分歧,也将朝着合理解决的方向发展。中日两个民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早已被两国历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21 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亚太经济仍将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两国需要利用优势互补来加强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与协调。但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日本加大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还可能会升温,但矛盾和摩擦不会导致破裂中日两国关系。

二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历史和现实形势来看,在亚太地区的中、日、美关系中,中美关系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中美关系一旦出现动荡,中日关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说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的解冻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70 年代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友好时期的到来,而近年来,中美关系则的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呈现了错综复杂性。但无论是对抗还是合作,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重要。因此,未来的中日关系发展不仅与国际环境、国内背景相关,而且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更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其发展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

三、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中俄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两国的共同需要。第一,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需要集中精力解决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因此,中俄都需要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以便能腾出手来,解决突出的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第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推行单极理论和单边主义,视俄中为潜在竞争对手和建立单极世界与推行单边主义的障碍,不断挤压中俄。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俄这两个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国家,需要相互借重,相互协作,以便改善自己的处境。第三,两国在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方面,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这是两国赢得打击三股势力胜利的重要国际条件。第四,两国都需要扩大双边经贸合作和军工合作,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某些领域,包括军工领域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家电、轻工、纺织产品丰富,劳动力富裕,对外投资能力逐步增强。这些为两国开展经贸和军工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中俄具有发展良好关系的诸多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俄对当代世界的认识和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一致或相近。如两国都反对单边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第二,中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消除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隐患。第三,中俄建立的高层互访和定期会晤机制,以及其他各级会晤协商机制,为在各个级别上加强和发展两国关系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第四,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正因为存在上述一些有利因素,所以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国关系既不可能结盟,更不会倒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继续向前稳步发展。但是,这种观点认为,20年以后的事情就不好说了。中俄两国,在未来20年内国家实力究竟发展如何,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两国都强大,或是都不强大,或是一强一弱,两国关系都需要重新定位。另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即中俄关系的迅速升温,是由于某些国际因素的强烈刺激,具体来说,主要是对美关系的因素,一旦这一因素消失或淡化,中俄关系也将冷淡和降温。这是因为,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四个:第一,“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是:担心中国向俄远东移民,实行“人口扩张”。舆论的尘嚣直上,干扰了俄高层的对华决策。第二,担心中国强大起来后向俄提出领土要求,讨还沙俄时期霸占中方的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第三,在中石油、天然气开发、中俄贸易等问题上存在摩擦。第四,在中俄关系上也存在几个不平衡。政府关系好于民间关系,中央关系好于地方关系,政治关系好于经贸关系,即所谓“官方热,民间冷;政治热,经济冷;中央热,地方冷”。经济关系、民间关系、地方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基础。这些不平衡如果长久不能改善,也会影响两国总体关系的发展

四、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受政治影响,双边贸易迅猛增加,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日益加深和扩展等重要特征。中欧关系的前景是远大的,但又是复杂的。考量中欧关系既要看到其光明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可变的复杂因素。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在互相谅解,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欧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稳定之锚,是欧亚大陆稳定之锚。发展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战略合作轴心,建立面向21世纪更富有活力的双边关系,是中欧双方共同的关切。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没有重大障碍和摩擦,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了解不断加深,在世界事务上的观点互为补充,并且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因而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欧洲与中国在两个级别上的交流(在国家级别上的双边交流和在欧盟级别上的多边交流)是相互促进的。双方在中国国内一系列领域的实际合作和欧盟及其大部分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北欧国家)对此类项目的大量财政援助给口头上的合作承诺注入了实质性内容。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中没有一贯的或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此类冲突总是潜伏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和欧洲对于美国及其外交政策和全球行为持一致观点。虽然在布什总统执政之前就是这样,但双方观点的一致性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大增强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欧关系将继续得到稳步加强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个新轴心,并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充当稳定的根源.中欧关系是建设性关系,更是“战略伙伴关系”,它同时也是世界事务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对重要双边关系。中欧双方对此有着共同认知,而这对于双方关系的发展至为重要。当然,对中欧关系,双方在任何时候(而不仅仅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都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和细心培育,并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婚姻”。今后中欧关系中仍将有摩擦和分歧出现,但共同利益的纽带将能够把中欧双方聚拢在一起,从而彰显中欧关系的韧性和张力。中欧关系将在磨合中前行。

第三篇:军事课论文:中日钓鱼岛关系论文

钓鱼岛与中日关系

【内容摘要】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日领导人达成搁置钓鱼岛问题的谅解,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签定《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但日本毫无信义,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建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中日必须从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分歧,和平地、创造性地解决钓鱼岛问题。

【关键词】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

一、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 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一)钓鱼岛问题的历史渊源

1、日本的对外侵略政策

1895年钓鱼岛被日本非法窃占,导致钓鱼岛问题的出现。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行海上扩张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很快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作为觊觎的目标。1884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进行秘密考察,并在1895年1月在中日甲午战争取胜前夕由内阁会议作出“决

议”,将钓鱼岛先行窃占,“编入”日本版图并建立标桩。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1900年日本根据英国《水陆军志》中“尖礁群岛”的称谓,将钓鱼岛称为“尖阁列岛”。

2、美国介入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复杂化

按照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以及台湾、澎湖等岛屿,均应归还中国,任何国家都无权擅自私相授受。

然而,美日公然违反上述两项条款规定。1951年美日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本私自将琉球冲绳交给美国托管,1969 年美又公然将黄尾屿作为空对地射及投弹训练场,将赤尾屿作为舰队对地及空对地的射击场,同时日本变为了美国的附庸。

1971年6 月17日,美日达成《冲绳归还协定》,美国将占领和托管下的琉球群岛归还日本,同时把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1971年 12月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在‘归还’冲绳协定中,公然把中国的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美国对钓鱼岛的“托管”并“交还”日本的行为给中日关系留下争端的火种。

(二)钓鱼岛问题的演变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掀起“购岛”**。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钓鱼岛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关系一直跌宕起伏、波澜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和东海的资源开发问题。但是时至今日,钓鱼岛的问题已经演变激烈得不可再搁置,它影响了中日的历史关系,如果发展不当的话还会继续影响中日以后的关系。

就钓鱼岛问题影响之下的中日外交关系而言,我们认为其走向当为两个方面:

一是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这样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中日外交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维护,才能最终达成妥协,互赢互利。因此,中国必须坚持钓鱼岛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领土,领土不可割让,主权不可退让。而日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承认钓鱼岛的主权和领土的归属,只有日本正视这个问题,才能用平稳的心态面对中国作出合理的外交政策。同时,中国也应该

加快发展的脚步,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保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另一个就是由钓鱼岛问题争端激化使中日关系走向激烈和极端化,这种结果对两国都是不利的。近年来,在日本右翼分子影响下,中日外交关系磨擦不断。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摒弃事实,歪曲和扭曲历史,导致中日外交关系愈来愈脆弱。中国一再忍让,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软弱和无能,只是不想将事态扩大化,但是忍耐是有限的,如果日本仍然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继续咄咄逼人,那么中国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对这些无理的行为作出回应。

三、妥善处理钓鱼岛问题以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对于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在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和协商公平解决。早在1970年,中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路,长期以来中方已释放了最大的诚意,我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是“客观事实我们主张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妥善解决问题”。

中日两国必须在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从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务实、坦诚的谈判,使钓鱼岛问题最终得到和平的、创造性的解决。从而促进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篇:中俄军事论文

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中俄双方基于彼此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但是,美俄关系趋于紧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和美国舰队在太平洋地区的介入使得亚太地区的安全特别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所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理性的认识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且有步骤、有层次的发展和深化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有必要的。

一、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景及现状

军事技术合作,不仅包括武器装备的联合研制与开发,也包括装备的购买、技术引进等。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深化的今天,开展广泛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寻求国家安全的一项基本政策。当前中俄是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下进行的军事技术合作,存在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就国际背景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了美国一极独大的国际格局。人们对于美国的力量优势以及利用这种力量优势按照自己意愿来塑造世界格局的感受越来越深。1993年美国的首次对伊战争,是在申请并获得联合国的决议才进行的,并在初步目标实现后从伊拉克撤军;1999年美国对前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此时的美国打着人道主义的借口并且是在绕开联合国的情况下以北约的名义进行的,虽然美国没有尊重联合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尊重了自己的欧洲盟国;时隔仅仅四年,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动十万大军,无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对,也不再需要北约和欧洲盟友的帮助,连“人道主义”的外衣也不再需要,而是以后来被证明是不存在的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莫须有”的罪名,对主权国家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这表明美国超强实力的同时,也说明在当前国际力量的严重失衡。不管美国历届领导人是对中东的重视,还是对中国的不友好,这都表明了美国企图成为世界霸主的野心。特别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深深的触及了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有的甚至是威胁到双方的根本利益。这可能是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比较显著的一个国际背景。

通过深入考察和研究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的历史与主要内容, 便可发现, 后冷战时代变化的国际格局,是影响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进程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是后冷战时代中俄两国为了增强双方的军事实力,部分实现抗衡美国霸权与单边主义, 实现国际关系多极化和保护各自核心国家利益为考虑的一大战略举动。换句话说,只要美国霸权以军事力量为依托以新保守主义为方针的单边主义路线, 先发制人的攻击战略没有实质性改变, 中俄以军事技术合作为主体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有存在乃至深化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从中俄双方各自的国家背景来看,美国的一系列扩张动作威胁着中俄双方的核心国家利益。从俄罗斯方面来看,美国以打击恐怖活动为由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扩大势力范围与影响的动作,已经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对中国而言, 台湾问题关系着我国根本国家利益,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企图日益彰显。

美国对台湾军售一览[1] 日期 军备 数量

价值(亿美元)2000年6月

F-16战斗机的机载导航及瞄准吊舱、电子反制吊舱 3.56 2000年9月

AIM-120C空对空导弹、鱼叉舰对舰导弹、155毫米自行火炮和陆军保密通讯设备 13.08 2003年11月

AIM-120C-5空对空导弹 20枚

2004年4月

超高频率远端早期预警雷达及相关设备 2套 17.76 2007年3月

AIM-120C-5空对空导弹和小牛空对地导弹 45艘 4.21 2007年9月

P-3C反潜机,标准-2型导弹 22.3 2009年9月

F-16A/B型战机升级及武器配备 17套 58.5 2014年12月 派里级巡防舰 4艘 0.8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美国之音网站。根据版权条款(英文)和有关美国政府作品版权的相关法律,其官方发布的内容属于公有领域。

除此之外,在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向台湾出售“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等价值高达63.92亿美元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使得我国在维护核心国家利益时受到了阻碍。又在2011年9月,奥巴马再次宣布向台湾出售总额达58.52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这两次的交易金额不仅巨大,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在质与量的方面都已经超越过去。

当然,美台军事合作的加深并不仅仅表现在武器购买方面,美台军事交流与培训合作的密切展开也说明了美台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台湾三军司令部、参谋本部等“国防部”所属19个单位中的多数单位每年也会派员到美国军事院校、三军基地、军工企业、作战平台进行考察、研修、训练或实习,乃至观摩或参加美国军演,以此借鉴美军先进的战术与作战学说,掌握各类武器系统的操作技术,强化双方军事高层交流及协同战力,修正台军训练政策与人才培养方式,改进台军未来战法。[2] 在台湾2012年的“国防部”预算书中有提到,在2012年,台湾派出包括陆军、海军在内的“官校学生”去美国进行培训交流。

以上行为,都给台独势力以鼓励。也正是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之下,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壮大,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这种潜在或既定存在的威胁下,中俄双方不得不面对共同的利益威胁者,特别是这一威胁者是在力量上比中俄任何一方都存在绝对优势,这就使得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有其存在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因此,不管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存在的渊源,还是迫于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中俄两个大国所进行的军事技术合作都是为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唇亡齿寒,如果中俄任何一方的国家安全受到损坏,剩余的一方都不可能不受到威胁。所以,中俄双方通过加强彼此合作, 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且至少部分实现平衡美国力量的优势的做法,不仅对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有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并不是对传统均势政策的复制, 这源于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奉行的不结盟的基本政策。可以说,中俄双方并没有结成同盟, 也就是,各自对双方没有任何战争性质的军事义务。除此之外,多极化, 反对霸权主义与维护联合国权威是中俄合作追求的目标,并且,中俄双方一直强调中俄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国。所以说,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不是双方用来争夺全球霸权的工具,而是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避免冲突的手段。

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自新中国建立之初至今经过65年的发展,合作不断深入。中俄两国在军事合作和技术交往方面已经发展出相当密切的合作关系, 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是构成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根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的研究资料,除了在2003 年印度超过中国为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一大买主之外,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俄罗斯最大武器进口国的地位。除此之外,中俄双方的军事人员交流与军事演习共同举行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其次,据俄媒体披露称,自1996 年以来,已有2000 多名中国军官根据中俄两军交流计划,在俄军各级指挥学校进修。俄军也派遣了一批中高级军官到中国国防大学短期进修。这一行动,不仅加强了中俄双方的互信,还为两军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还有俄罗斯的研究人员研发工作,同时也有不少的中国工程师在俄罗斯进行学习、研究,被启动的共同生产合作研发项目已经超过100个。并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军事演习。这些军事演习为深化两军在边境安全的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虽然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信任和成果,但是随着国际格局和国家力量的不断变化,使得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双方在价格方面的分歧、技术转让及知识产权拥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双方之间军备贸易数量的下降,并且可能导致双方之间出现不信任的情况。

深刻认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及和现状,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只有深刻揭露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景及现状,才能寻求出更加适宜的解决方案,以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地区稳定及世界和平。

二、当前中俄军事技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不管是中俄双方出于各自的地缘战略还是中俄面对的共同的安全问题,中俄军事技术合作都提高了我军的武器装备质量和军事作战的能力,特别是在北约东扩、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态势下,中俄军事关系对于双方的国家安全都有重大影响。中俄军事技术的影响也是如此,存在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大方面。

(一)抗衡美国霸权与单边主义,保护我国核心国家利益

美国有“世界宪兵”之称,在世界范围内多次出兵,参加战争。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为他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提供了军事和技术保障。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应有200多个军事基地,使得他能快速有效的打击反对势力成为可能。美国的“一秒钟打遍全球”战略既说明了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也是美国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真实写照。北约东扩,并将其势力范围向高加索地区延伸,这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对台军售,会见**喇嘛,甚至支持香港占中行为,这都是对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侵犯。当前,虽然多强实力的不断增长,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但是美国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

当前俄罗斯实力的相对衰落,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虽然有明显增长,但是军事技术实力由于历史原因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之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军事技术禁运政策,为我国的军事技术研究平添了许多阻碍。加强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对在地缘上相近,且面临相似的国际局势的中俄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并且,中俄两国都面临着西方国家对本国战略生存环境挤压的这一现状,两国的战略地缘方向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不存在相互之间正面的冲突,这种相同的压力和互补的方向就是两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战略上“背靠背”的合作伙伴。

(二)有利于健全我国军事安全防御体系,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从最初的简单的武器单方面购买发展到包括武器装备交易、先进武器技术的转让与共同开发、军事人员的培训、情报互享、军事演习等多方面的合作。

中国通过俄罗斯, 获取了相当数量先进战斗机, 这大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为维护我国领空和领海的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英国《简式防务周刊》报道, 俄罗斯卖给中国2 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和4艘“基”级潜艇,。其中的“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还配备了超音速反舰导弹, 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可能在未来冲突中海军以应对航空母舰的利器,提高了我国海军作战能力;而“基洛” 级常规潜艇则被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柴油动力潜艇之一,在其舰艇上配备了“ 俱乐部” 反舰导弹, 这使得我国在海底作战中存在优势,更有利于维护我国的领海安全。

中国积极开展军事技术合作,从俄罗斯有选择地引进装备,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接军中国内部问题, 即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军队现代化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最起码需要,因此,为实现军队的现代化,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是一项重要举措。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为保障我国国家安全、快速提升国防实力、学习国外先进装备技术、完善我国的军事安全体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摆脱对外技术依赖性

相较于武器装备的交易而言, 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也许更有深远意义。早在1996年,中俄双方就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备忘录, 俄罗斯在该备忘录中同意帮助中国研发新的武器系统。[3]同年12月6日, 中国又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取了生产20架单座式苏-27SK战机的特许权, 由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按许可证方式在5年内生产20架苏-27SK。首批飞机由阿穆尔共青城航空联合公司提供全套零件组装。首架飞机在1998年12月试飞。2000年11月,塔斯社的一篇报道称俄罗斯同意中国参与使用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NASS是俄罗斯版的GPS ,可以军民两用,包括为高精度的远程打击提供导航。[4]中俄双方对于这些先进机器和先进技术的联合开发和研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俄方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我国对于世界军备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吸收、内化。一篇来自印度的分析文章认为,俄罗斯有可能与中国共同合作开发研究战略导弹防御计划, 以对付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5]消息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对于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来说,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特别是当前中俄双方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并不稳定。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从最简单的单方购买发展到双方联合研发,这本身对于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是大有益处的。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特别是在科研发面的合作对于提高我国的军事技术水平和军事技术科研能力有较深的影响。对于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的掌握和研究使得我国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性,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军事技术的禁运,增强了我国的总体实力。

(四)可能束缚我国军事装备的调整

1、俄方出口武器周期较长

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中简单的武器出口,就要经过俄罗斯总统、政府、军技合作委员会、外交部、国防部、总参谋部、财政部、国有资产部以及国防出口公司等众多的联邦权力机关和有关部门纷繁复杂的流程。就这一现象,俄罗斯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局副局长兹列科中将曾说, “在未经总统、政府及国防部的批准下, 一个弹匣都不能出口, 更不用说复杂的武器装备了”。[6]这说明,我国从俄罗斯引进武器或者技术,虽然提高了我国的军事实力,但是这期间要经过双方长时间的协商,存在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可能使我国对于不同军区的军事装备的分配产生不确定性,也可能对对我国整体部署军事力量产生一定的掣肘作用。

2、俄方武器出口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是俄罗斯对外军事技术合作政策的一部分, 因此俄罗斯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是在符合其整体国家基本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俄罗斯联邦2010 年前军事建设国家政策基础》中是说: “在军事技术领域计划快速发展并扩大和中国、印度、越南的双边伙伴及睦邻友好关系”。[7]换句话说,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奉行均衡的武器出口政策, 这就把中国与印度、越南等国家放在了平衡的地位, 中国并不享受在军事技术合作中的优惠。俄罗斯的官方文件明确指出, 俄罗斯对外军技合作的战略优先方向是独联体。[8]这使得中国难以买到更为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使我国在军事力量部署上存在先后的差别,这对我国国防力量的调整和提高都是不利的。

(五)过度依赖俄国技术,可能影响自身的独立研发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意识,国际利益等方面的不同,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武器和军事技术研发方面实行禁运。当前,虽然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但也仅是局限于基础的联合;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向中国出售武器,但是在质量上确是差强人意。因此,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对中国来说就尤为重要。上世纪苏联解体时,许多当时世界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核武器,航空母舰等都被俄罗斯继承,因此俄罗斯成为军事力量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中俄在地缘上相邻,又有共同的利益目标,这使得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更具有战略意义。也正是如此,随着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上的发展与深入,使得本身在军事技术上欠发达的我国在共同联合研究、开发时处于比较被动地位。

据俄罗斯的《独立军事评论》的报道,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经过不断的发展,现代俄罗斯向中国出售技术的实际已经成熟。在2003 年的北京国际航展上, 俄罗斯专家向中国媒体证实, 中俄将联合研制L1 5 军用教练机等武器装备。

以上资料说明,我国不仅从俄罗斯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并且和俄罗斯共同研究、开发先进技术。但是相对于经验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俄罗斯来说,中国在共同研究、开发时就出在比较不利的地位。可能使我国过分依赖俄罗斯,尽而影响我国军事技术研究的独立性。

(六)可能造成国际局势不稳定,地区关系紧张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就早已友好而深入的开展,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有过中断,但至今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一直在进行。也就是说,中俄之间当前的军事技术合作不过是对以往既定的战略的实施。并且,“不针对第三国”是中俄军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基于这个前提, 在中俄军技合作中不存在战略进攻型武器贸易。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曾说, 俄罗斯向中国输出的主要都是防御性武器, 如防空系统和战术性飞机等,而对于战略性进攻武器, 他强调指出,“目前有一些级别的武器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出售, 因为武器不扩散原则是世界主流。这主要指的就是战略性武器。我想强调的是, 俄罗斯将严格履行各种国际义务, 军售领域也包括其中。” [9]

但是,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后,美国最突出的对外举措就是“重返亚太”战略的出台。这一战略使得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局势更加混乱与紧张。尽管奥巴马政府说“重返亚太”政策并不是针对中国,并且指出要在安全、经济及其他事务上,发展与中国新的伙伴关系。但事实却和美国的声明并不相符。美国“重返亚太”的实际举措,尤其军事上提出“空海一体战”(ASB)构想与“联合作战介入概念”(JOAC)以反制中国“反介入”战略;宣布未来将六成海上力量集中到亚太;[10]并且在其所在的亚太军事基地部署“鱼鹰”号新型运输机、F35隐形战机等先进的武器;在中国周边频繁的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实施联合军演,且次数与参与国家、人数、规模等方面都在不断扩大,这表明,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是针对中国的。对美国来说,中国近几年快速提升军事实力与“反介入”作战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其产生了不小压力,并且美国认为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使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的投送产生了阻碍。因此,美国认为,有必要联合盟友与伙伴,在“空、海、天、网、电”空间“抵消”解放军日益壮大的“反介入”战力。[10]美国的这一认识和行为是极其错误的。中国的强大是在和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不是刚刚开始,而是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合作基础,是对以往我国对外军事技术合作政策的继承,并不是美国认为的“争霸”。保持美军在“反介入”环境下自由行动的能力,阻遏中国战略与地缘政治目标的实现,[11] 这就是美国这一系列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目的。但是美国当前在亚太地区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国家安全和地区的稳定。

中国实力的增强,加之与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友好而深入的开展,美国认为他的既定利益将会受到损害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给亚太地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使亚太地区处在可能爆发局部战争的情况之下。

三、中国可能采取的对策

我国在与俄罗斯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俄双方存在并且产生分歧,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维护是不利的,也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影响。为了应对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中产生的问题,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对策以维护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和平。

(一)加强中俄军事技术委员会互动,增强战略互信

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两年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没有召开过会议。其原因,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来源说,是由于俄罗斯军方领导人的更替所致。不过后来有消息说,原因是因为北京要求俄罗斯提高其出口给中国的武器的质量。特别是由于在2006 年中国测试的装载在956EM巡洋舰上的Moskit 导弹与636 舰船上面的Club-S系统都出现了问题,中国对此不满。[12] 这中间的原因由于是国家机密,我们所了解的原因也仅仅是皮毛而已。不管双方军事技术委员会到底为什么在那两年期间没有召开过会议,但也正是在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历史上仅仅是一小段时间的两年,说明了中俄双方是存在不信任的,最起码是存在着分歧。从这点可以看出,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信任,换句话说,双方都对彼此抱着怀疑的态度,这对于双方加强军事技术合作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影响中俄双方其他领域的合作。2014年11月18号,我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会见了来华出席中俄政府间军技合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并访华的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当今,双方军事技术委员会合作良好,但不能确保以后不会停止。因此,加强中俄双方的高层互动、互信,召开军事技术委员会,适时的沟通,减少甚至是取消双方的疑虑,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必要的。只有不断消除双方的障碍,才能增强彼此合作的信心,也才能增强彼此战略上的互信。

(二)有选择的吸收俄国防御型武器系统,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从俄罗斯得到了两套先进的S-300F舰对空导弹系统;10 到12 套-30P/ PMU-1型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8套S-30P/PMU-2型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27套Tor-Ml短程地对空导弹系统等众多型号和功用的导弹系统,虽说这些导弹系统比较先进,但是与世界一流的技术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这些导弹系统都是防御的,并不是进攻型的,因此我国引进的这些先进技术只是用于我国国防建设。因为中俄之间的军事伦理存在着巨大差异。不管是俄罗斯的尚武好战、英雄崇拜还是侵略扩张,这都与我国避战止战、以民为本和教化发展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国在引进俄罗斯的先进军事技术时,应当适当的选择符合我国军事伦理的技术,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吸收效率,也可以更深入、方便的进行自主研发,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三)拓展与除俄国外的其他先进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

军备交易也是一种商业往来而言,如果我国能够开拓更多的军备采购对象与渠道,相对减少对俄罗斯武器的进口依赖程度,可能有助于我国在与俄罗斯进行装备交易时讨价还价。俄罗斯出口到印度的武器性能优于出口中国的,这固然与俄印两国的关系密切有关,但与印度的采购对象多样性也是有联系的。如果我国与西欧和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的军事关系得以改善,使得欧美取消他们自1989 年制定的对华武器禁运政策的话,那也许将有助于加强我国对俄罗斯军事合作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我国处在比较有利的一方,不至于太被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差异

中俄之间由于历史因素,在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及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双方的不同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向俄罗斯释放友好信号,增强双方的互信,避免俄罗斯认为“ 中国威胁论” 的出现是很重要的。2001年双方签署的睦邻友好条约,普京总统访华时两国将最后的领土划界问题彻底解决, 这是中央政府极为明智的举动,增强了双方之间的信任。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影响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隐患。努力发展与巩固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 强化中俄战略伙伴协作关系,正确对待中俄双方的差异,这对于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有较深的影响。

中俄在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的看待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既要看到有利的方面,又要看到不利的影响,要以保障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在强化中俄军事合作的同时又要开展和加深同其他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家安全与利益,壮大世界和平的力量,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由于军事技术合作的敏感性,研究材料的不易获及,本身对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详细情况了解并不充分,研究也相对有限。

参考文献

[1] 关于台湾“国防部”各单位人员访美,可参见台湾“国防部”2012年预算书之“派员出国预算计划总表及类别表”:753-776.[2] Countrys Bricfing:China,Janes Defence Weekly,(December10,1997):5.[3] Russia,China discuss Arms and Space Cooperntion Interfnx,November,2,2000:10.[4] Lzvestin ,Moscow-Beijing:Friendship in the cosmos-The Militarymen of the two Countries Prepare for star Wars,in Jyotsna Bakshi,Russia-China Mihcary-Technical Cooperation:Imphcations For India:3-4.[5](俄)尼古拉·兹列科:《军技合作-巩固国家安全的因素》,载《军事检阅》杂志1998年10月29日:11-14 [6](俄〕尼古拉·兹列科:《军技合作-巩固国家安全的因素》,载《军事检阅》杂志1998年10月29日:11-14.[7]《俄罗斯联邦2010 年前军事建设国家政策基础》, 载http://old.grani.ru/putin _ army/ facts.[8]〔俄〕尼古拉·兹列科:《军技合作-巩固国家安全的因素》, 载《军事检阅》杂志1998年10月29日:11-14.[9].JanVanToletc.,AirSeaBattle:Apoint-of-departureoperationalconcept:96-97.[10].JanVanToletc.,AirSeaBattle:Apoint-of-departureoperationalconcept:9.[11].U.S.DepartmentofDefense,“SustainingU.S.GlobalLeadership:PrioritiesFor21stCenturyDefense”:4.[12] 李承红.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俄罗斯研究,2009(1):18-20。

[13] 于兴卫.新时期中俄军事关系发展论述[J].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3-25.[14] 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中俄(苏)关系5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35.[15] 闫海霞.中俄军品贸易与军事技术合作问题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国际关系学,2011:3-4.[16] 张千任.论苏联解体后中俄军事合作的内容、意义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J].社科纵横,2012(1):5.[17] 唐连凤,李龙一.周边安全环境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报,2011(5):9.[18] 赵海英,张俊乔.试析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11):8.[19] 张福元.论国家安全视域下的军事技术合作[J].当代经济,2014(3):7-9.2

第五篇:金融危机下的中欧关系

金融危机下的中欧关系

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全球,中国亦不能幸免,在不久前召开的二十国峰会,各国领导人并未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达成基本共识,虽然就加强国际金融监管达成了共识,但关于金融体系实质性的改革各方分歧仍大,这是因为其一美国为了维护其话语权,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不可能轻易放弃美国的霸主地位。二是新兴经济体之间各自国际利益也有所不同。三是欧盟如今也是自顾不暇,其经济体已率先进入衰退,欧盟还不具备取代美国主导国际新金融体系的实力。

近年来,中欧合作不断加强。合作增多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欧洲对华合作的需求在增加。第二,近几年,欧洲努力扭转过去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被动地位,希望能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发挥作用。所以,过去中欧合作主要集中在经贸方面,现在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展,包括一些全球性的合作。

金融合作正体现了中欧关系这种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中欧加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合作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欧要加强合作。中欧现在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相比中国,欧洲受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大许多,但我们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中欧有共同利益。首当其冲就是保持经济增长,欧洲一方面在救市,另一方面也出台了很多经济刺激计划,这和中国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任务是一样的。当然这其中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隐忧。12月初,欧洲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这反映了在金融危机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在上升,对中国的反倾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贸易保护主义是中欧共同的敌人,双方应该避免贸易战和贸易保护主义。前段时间召开的20国集团会议没有涉及贸易保护主义议题是个遗憾,明年4月份在英国将要举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第二次20国集团会议,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能会提到贸易保护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推动现有国际金融制度和体系的改革。金融危机为中欧在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个契机。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型经济体的崛起使得过去的国际金融制度和体系越来越过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体现的非常明显。金融危机表明,八国集团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它的作用可能会被20国集团取代。虽然这个结论有待观察,但八国集团确实引来很大的争议。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机构是由美国以及欧洲控制和主导的,比如,世界银行的行长一般是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则是欧洲人,这是二战后的惯例。现在看来,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没有独自解决金融危机的能力,八国集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实际上,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欧洲的态度比美国要积极。美国不愿意放权,不愿意把既得利益拿出来。但欧洲人已经意识到,这个体制中美国的话语权太大;而且,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欧洲加美国,也就是所谓的“西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一个说法叫“相对大国论”,就是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绝对能控制国际格局的单一力量。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力量在相对下降,新型经济体作用在不断上升。所以,与美国相比,欧洲更愿意把新型经济体纳入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在这方面,中国也认识到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所以,中欧在拉动双方的经济增长和推动现有国际体系金融体系改革这两方面有共同利益,双方应该展开积极的合作。

中俄,中日,中欧,关系论文三合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