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深大建筑背后的点滴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3-87270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4 18:58: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深大建筑背后的点滴

山湖:一年四季风景迷人,曾被称“细脚湖”。它名字的来由:文天祥(字文山)

---附

深大建筑背后的点滴----深大建筑的深度

第一版块——历史

深大建设的整体规划得到清华大学一批教授大力的支持,罗征启校长及其夫人梁鸿

文参与主要设计与建设。还有建筑系主任汪坦先生,负责日常工作的李承祚先生等

。而主要的工作人员有我们李永根老师等。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但我们的前

一辈建设者不顾个人得失,艰苦奋斗到底——这也许是深圳精神的体现吧!

深大校园的整体规划是非常成功的,获得很高的声誉。其中包括几个特点:超前、创新等。学校的办公楼和图书馆在刚开始建的时候,就已经应用了空调,同时还

有一些理念上的超前,避免人流交叉,很多方面留着大量发展的余地。学校注重“

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着想,比如疏通水的管道,创建

合适的环境等。

整体布局——校园中心区呈不完全中心对称布置,打破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为主线

的设计理念,正门进来的前广场到中心广场,内外有别,中国庭院的内院外院。以

图书馆为学校主轴又自由又不会太过对称。内外广场。格局统一。给人一种学术

殿堂雄伟的感觉。外部具有整体协调性。深大是依自然地势建筑起来的,错落有致

,山水协调。总体的风格统一,建筑群体颜色普遍浅白,跟大自然的本色相一致。

这也跟中国的传统色调相一致。在一片翠绿的荔枝林中点缀着一座座浅色调的楼房

,给人生动活泼的感觉,同时大片的荔枝林为深大的环境调节起着关键作用,营造

和谐的教学氛围。“天风海涛,白云红荔”是深圳大学的特色

文山湖:一年四季风景迷人,曾被称“细脚湖”。它名字的来由:文天祥(字文山)

曾在它所在的地方活动过。

杜鹃山:相思树勒杜鹃。以杜鹃花命名。充满神秘色彩。

友谊林: 许多有着纪念价值的树,例如日本首相石田大座曾经种的树。

演汇中心: 当时获省级奖。创新的屋顶。

图书馆:当时是学校最高的建筑,这是重视文化的一大体现。图书馆的设计也打破

常规,(空心的柱体),有利于光线的采纳,空气的流通,底层做休息室也可以使

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在学习之余可以得到“阳光,空气和水”

教学楼:分为众多的功能室,在建校当初充分满足学生上课,实验的需要。回环结

构,别具匠心。

学生宿舍:依据地形的起伏,错落有致得分布在荔园中,更显出深大活泼的总体特 征,大部分由教师设计,亦有少量优秀学生作品!

李睿森的香巴艺廊:又称鬼屋,李睿森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个建筑师,那里宣传的 是一种鬼文化,很有艺术气息。现在艺术村便是在它拆除后的地方上建立的,拆除 的时间是202_年,这是现任校领导要求拆除的,艺术家李睿森被请出深大。文化涵养

时光广场,绿化带,古典园林庭院式,登堂入室。为道日损。为学日增,也是跟时 间赛跑的意思。

图书馆作为全校的中心。布局时校长的初衷就是,把学生当作大学的重点,学术氛 围至关重要,而不是行政。

天人合一路的安排从图书馆往下俯瞰,是一把钥匙的形状,喻打开学术大门之意。浑天仪为古代象征,图书馆设计现代化。路的连接,有立乎古,观乎今意味。

深圳大学大体布局特点歪门邪道,不对称,中心广场的小路和花草设计,可以不对 称,追求的是动态中的平衡,更显和谐。

文山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厚重,水有灵性。学校有杜鹃山,文山湖,揽天地 之灵气。湖是一个大学的眼睛,就如北大的未名湖。杜鹃山厚重中透出一点神秘感,不赞成开发作凉亭。学生宿舍命名为斋,庄子“心斋”“坐忘”“嗜欲深者天机浅” 学生为学须处于虚静状态,学习创作做到:戒、定、慧 对学生提出学习境界与学习方法的要求。

教师宿舍命名为楼,楼是有一定基础的,说明教师要穷千里目,就要更上一层楼。为学为道为人,都要看得更远。第二版块——因地制宜

深大是山坡地 校园建设 结合地形 分区明确 自由活泼。演会中心:三级阶梯式

图书馆 :环形中空 中间天井采光 连廊实用

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三者连为一体,合成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的形状。北高南 低,紫气东来。

师院教学楼:因地制宜,整个建筑用地上下有5到6米的落差,而且它的交通以及其 他的基础都规划得很好。它一坡就势,形成了局部的对称。空间的定位显得非常安 定舒适,这些都是依着地势的关系。从演会中心到国际会议厅再到师院,闹静分明,逐级递减。外部空间的行为引导十分自然,师院的整体形式整合也是很不错的,它由ABC三个主楼整合而成,使用水平的线条显得自然。楼层有垂直绿化,院内有 园林式的中心绿景。体现了一种平和平实谦和精神。别出心裁的设计

体育馆――黄莘南设计,通廊设计非常实用。省钱好用大方实用有校园文化,教育文化的气息。体育馆上的几个雕塑造型,一手设计。大方。

留学生楼――考虑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不用太现代太欧化也不要太古板用民族的,接近中国特色的,灰瓦顶。又配合在湖边的景致,用白墙灰瓦更淡雅,清新活泼。用中国古典的屋顶设计,但又令人觉得有现代感,内院采用中国古老的天井设计,让留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建筑文化!

办公楼:内部设计非常实用,空间分配合理,满足众多院系办公的需要,同时也满 足了各院系之间的合作需要,便于管理。

学生活动中心:把办公室和活动去分离,又用走廊把它们连接起来。互不相扰又和 谐便利。学生作品。

科技楼

第三版块——反思

拆除的四个斋及学生活动中心的钢楼梯,建筑质量不高,长年失修。

新学生宿舍:鲜艳的暖色调打破深大和谐的氛围,并且在用地方面浪费大,对于缺 乏建筑用地的深大来说,并不是明智之举!由诗意的斋名,到数字化的编楼号。

现在的学校建设,规划打乱 没有从原先的得体规划出发。

建工院馆: 建工院馆实用面积小。

师院教学楼:1,外层朝西的木墙使整个建筑在夏天会显得炎热,东西两侧在尺度调节 方面出现了偏差,另外玻璃选材方面也出现了人为的失误。2,师院楼层外墙比例 出现了问题,这是施工队伍出现的偏差,正面遮阳板本是要做出去的,做小了2到 3米,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贯通感也被这次失误打破。3,空调系统,本来要安 装中央空调,改装了分体式空调,在师院密密麻麻地排成一堆。4,栏杆用不锈钢材料,不锈钢材料大多用于商业性的环境,是教育建筑中的大忌,教育建筑必须用哑光 的材料,这样才成体统。营造了许多非使用空间,行为空间作为过度,走廊使用半 户外形式,增强了交流空间。

路: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需要路!路把原本的文山湖分成N部分,其中 臭水潭原为下文山湖,路也大大缩小了文山湖的面积,E座前面的小水池原为文山湖的 一部分!

海滨区原为真正的海边,但由于道路建设,填平了原属于深大的海景!

小花絮

1.原深大有许多溪流,但由于建设的需要,已失去了原有的水流环绕的景象!2.周边环境:西海明珠对文山湖景致的严重影响,它遮蔽了原在文山湖畔可以望见 的大片蓝天。

3.师院外部的西林路有付空的走廊,由于气候关系,选择了非封闭式的架构,院落 空间,前庭空间,相对空间都架空,现在大家称这种结构为:防非典结构。4.深大现代化设计内涵,“歪门邪道”。门不正,道不直,隐喻摆脱传统,没包袱,创新,求真,稳定,和谐。作为一个新大学,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引起思考,另辟蹊径。

5.文山湖喷泉眼,北斗七星状。6.马家楠在石头上的小文章。

7.文山湖酒家的枫桥夜泊,学生投资建的酒家。8.日晷上的小字

9.风水八卦图。天人合一旁,是一个太极图。古代文学精神,有哲学文学的道理。10.深圳速度的第二种说法。

11.无形的建筑: 梁公亭对历史的眷恋对历史的尊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卖裤 情”

12.梅斋,兰斋的无奈消失。

13.珍贵的古荔枝林,小岛上的芒果树。

附录:

两个有名湖

北京大学有一个湖,叫“未名湖”,深圳大学也有一个湖,叫“文山湖”。“未名湖”的冠名至少比“文山湖”要早六七十年,境界也要高六七层楼。

“未名”,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起名的意思,或者含有不需要为它起个名字的意思。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又说要“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强调的是辞 不达意,名不符实。由此观之,“未名”的作者是个庄子。

“未名”,顾名思义,还有不需起名的意思,或者含有没有名子的意思。老子说,“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又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无名,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由此观之,则“未名”的作者是个老子。老庄是何等人物?通天地精神的人物。

“文山”,市井味重。“文山”,文章之山,学问之山,俗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人刻苦学习,比起老庄的逍遥游已有天壤之别。今人有拿“ 文山”嘲讽八股泛滥者,俗云“文山会海”。则“文山”一词近乎插诨打科。姑妄 言之,“文山”的作者应该是个讨生活的人。用贾宝玉的话说是个“俗之又俗的大 俗人”。

“文山”,富贵气重。皇家有“文渊阁”,有“敕藻堂”,字面稍有不同,实质都

是一样,炫文而耀文,倡导“文章富贵”,富贵不好听,贾迎春题大观园扁额改作 “文采风流”。

姑妄言之,“文山”的作者大约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讲究 功名利禄,仍然是个“俗之又俗的大俗人”。

大俗人是何等人物?中国的大俗人以孔孟最大,“文山”的作者当是孔孟门下不知 创新的人脉。

“未名”、“文山”,单看名字,确乎一雅一俗,不妨雅俗共赏。

再说湖景。两个湖水面差不多,造景皆以人工为主。但“未名湖”,湖光塔影,犹 杭州西湖之“雷锋夕照”,苍劲浑厚。当此意境,北大师生,尽管“未名”在耳,有几人能心如止水,沉迷于老庄的超脱?而“文山湖”,花草游鳞,若杭州西湖之 “花港观鱼”,清丽悠闲。染此风情,深大师生,即便“文山”在侧,有几人能夙 兴夜寐,执着于世俗的登攀?

两个西大门

北京大学以西大门为正门,深圳大学也以西大门为正门.北大“以西为正”是在二十世纪初,深大“以西为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靠近世纪 尾.这一相同与不同,率尔想来,似乎有点意思.中国古代建筑的大门一向坐北朝南,所谓“北面而坐,南面而王”.何以两个学校的主 事间隔七八十年,却不谋而合,作了一个反传统的选择?也许是因地制宜,也许是因时 制宜.且说“因时”.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已成定势.西式教育,安营扎寨.北大的前身京师大 学堂就是在黄袍马褂管理下的西式高等学府.大门西开,是否含有接纳西方现代教育 西方现代文明的心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风起南粤.诞生于深圳经济特区 的深大在酝酿之际就被改革开放的创业者们定位成一所不同于内地高校的新型大学.所谓“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大门西开,是否同样含有接纳西方当代教育 西方当代文明的心理?果真如此,则北大和深大应是英雄所见略同了.但仔细考量,仍有差别.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在对待中西文化关系的态度上,“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是当时的主流舆论,.北大“以西为正”的西大门正是解读这种舆论的 建筑语言.北大西门是典型的民族建筑,象征“中学为体”,而它“以西为正”的功能,则 象征“西学为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洋为中用”不绝于耳,但实际上,或至少 在经济,教育,学术,科技等诸多领域,人们已不再关心体用的争拗,谁现代,谁先进, 谁就可以“为用”,或者“为体”,或者“为用为体”,中不中,西不西,已无关紧要.所以, 深大的西大门是流行的现代建筑,除了保持对称这一传统的审美尺度,连拱门式的连 接都被省略,强调的好象是最现代的现代观念----开放.就此而论,深大西门与北大 西门是各自时代的含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建筑符号.是否可以这样说,北大西门是 典雅厚重,冷眼向洋看世界,深大西门是空疏开朗,热风吹雨洒海天.顺便一提,北大西门面对北大家属大院蔚秀圆,中间道路比较狭窄,出入西门的匆匆 过客大多是教师及其家眷,过门而不入的大多是坐在车中前往颐和园观光的游客,以 西为正已名不符实.而深大西门门前之开阔,交通之繁忙,师生之多如过江之鲫,北大 唯南门差可比拟.然则北大何时能“以南为正”.

第二篇:张维:创建深大的点滴旧忆

张维:创建深大的点滴旧忆

创建深圳大学是我后半生中特别值得回忆的一件事。至今往事历历在目,令我神往不已。

1983年夏,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林克同志约我谈话。他开门见山地说:广东省派省高教局黄其江到教育部请求支援,教育部已决定派你去深圳,创办深圳大学。林克同志还说,你去深大,仍担任清华副校长,管科研。深圳大学只需一年去两次,每次一二个星期即可。

当年八月,我到了深圳。

当时的深圳,才由一个毗邻香港的边境小镇改升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只有三五栋三层楼房。我们住在市委新盖的五层楼的招待所,算是最好的住处了。但据告,此处在未建房以前,蚊蝇极多,伸手一抓就是一把苍蝇。可见深圳特区当年是个多么落后的边境小镇了。

没有几天,市委负责同志就热情地约见了我们。

这位负责同志说,对于校址,他早已想好。他在地图上指着市区西端粤海门一块一平方公里的地块,告诉我们,这就是校址,并亲自带领我们去现场踏勘。

粤海门属南头区,与蛇口相邻,离市中心罗湖二三十公里。当时公路还未修通,交通很不便。这块地本是附近渔民晒鱼干的场地,地面上发出一阵阵的鱼腥味。但土山坡上却有上千株荔枝树,下面有个小湖,碧绿的水面,非常喜人。整块地只需搬迁少数坟墓,即可动工建设。这对于迅速建校十分有利。我们对于市委从长远的发展考虑,推荐选择这块远离市中心的校址非常满意。

为了立即着手筹备建校工作,市委决定将原宝安县(深圳镇原属宝安县)政府的旧址拨给我们,作为学校临时校址。

创办初期的工作,真是千头万绪。组织上要商调干部队伍,业务上要为尽早招生做好准备,同时还要组织建新校址的基建班子。但这一切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个精干的建校队伍日夜奋战,当年就开始招收了第一届学生。我也打破了一个学期来一次,一次一二周的不切实际的幼稚想法,而是每年由北京到深圳来回穿梭跑七八次了。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深大的建校工作,他几次到临时校址来检查工作,看到校长办公室十分简陋,立即拨款20万元,作为改建装修校长办公室用。当时市里只有两辆奔驰小轿车,市委书记用一辆,另一辆就拨给深大校长用。

市委常委开会时,经常让我们列席,还指定副市长邹尔康同志负责与我们联系。因此,我们反映的建校中的一些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这对于较快地建校是很关键的。省市领导这样直接听取一个大学汇报工作的情况,大概在全国并无先例。

学校的建设首先是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它也是筹建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工作。市委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决定三年内拨基建费1亿元。从今日的深圳看,这个数目不算大。但对当时一年仅有3亿元财政收入的特区政府,这可是很沉重的负担。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周鼎同志对于深大尤其关心。他要求我们要抓紧基本建设,争取两年而不是三年完成1亿元的基建任务。

在校园规划上一位副校长是内行,因此我请他全权负责。深大的校园现在已基本建成,美丽大方,国内、外参观者均交口称赞。

对于一个新创办的学校,校址才开始建设,系和专业正在逐步设立,教师队伍方在形成,设备与图书刚开始购置,学校行政班子来自四面八方,也需要时间互相了解与合作。工作是千头万绪。在建设两个中心方面,需要有个先后。我们主张还是先抓教学,待三、五年教学过了第一关(一个完整的本科过程)后再开始抓科研。

在建校的1983年,我们考虑了现有的可能和深圳的需要,先设立了建筑、经济、法律和外国语四个系。后来从1984年起陆续增设了工科的电子、机械和土木系,管科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系,文科的中文系。

当时全国教学计划的结构较多地强调了讲课而削弱了学生独立工作(设计、实验、写作、讨论等)的环节。而讲课又基本上是必修,选课则极少,实习更是不被重视。因此我们在国内首先采用了学分制,让学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有较多的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向的自由权。安排三次实习的目的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考虑到深圳与全国和香港的联系。在全国培养方面,我们安排了全校公共课(包括英语),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各系的专业课程由各系自己安排,但每学期的总分则由学校统一规定,给出一定的灵活度。

关于图书馆的建设,校领导一直非常重视。1983年10~11月,我有幸被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名誉博士的典礼,见到该校首任校长李卓敏教授。我向他请教办好一所大学的经验。他十分强调图书馆对大学的重要性,并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这对于我很有启发。我们在规划校园时将校图书馆放在中心位置,我聘请清华大学前任图书馆馆长唐统一教授担任深大图书馆馆长,都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丰富图书馆的馆藏,一次我在去德国访问时,请德国北莱菌—威斯法利亚州教育部给以支持。结果该州的两所大学(杜伊斯堡大学和杜塞尔多夫大学)共捐赠了三万余册图书和期刊,其中一全套化学摘要(Chemical Abstracts)最为珍贵,在国内可能也不多见。

深大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学校。教授从哪里来?当时教育部批准由北大人大和清华支援。但具体请谁,由深大决定。我想,校长不可能对各个专业的专全在行,但对于系主任的人选还是可以考虑的。选好系主任,再由他们去选聘各系教授,这就是我之所以承担寻找系主任的工作的原因。

工程方面主要依靠清华大学,这方面我比较知情。电子和建筑两系我争取到童诗白和汪坦教授任系主任。这很理想。经济和法律两系由副校长方生同志向人民大学争取,也很顺利。文科方面只能由北京大学方面支持。于是我第一次去拜访了北大英语系主任、全国知名的李赋宁教授。我和李赋宁同志只有一面之交,并不熟悉,但我知道他是英语方面的权威。第一次去登门拜访,他一口谢绝,碰了钉子。我不甘心,二次、三次,到第五次去,终于感动了他。他不但答应兼任系主任,而且推荐了高水平的北大教授和他的得意门生雷崇立教授来深大任教。

另一个例子是聘请机械系主任。当我得知太原机械学院赵以钧教授是雷崇立教授的爱人时,就萌生了调赵来深大的念头。当时该院正准备提名赵以钧教授任院长。为了求得该院的支持,我千方百计地找到清华校友、主管该校工作的副部长唐仲文同志。经过再三说明,终于获得唐副部长的支持,将赵以钧聘请到深大,任机械系主任。

这两个例子说明,为了求贤,校方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为了争取高水平的师资,特别是系主任,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那怕是“五顾茅庐”也在所不惜。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时候。

往事如浮云,写来不觉有些罗嗦,但回忆起来,还是很思念在深大的美好时光。

(本文编发之际,接深圳大学党委电告:前深大校长张维同志不幸于202_年10月在北京病故,享年88岁。深圳大学全体师生谨向老校长敬以深切悼念!)《大地》(202_年第二十期)

第三篇:沪深证交所开市第一单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沪深证交所开市第一单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陆一

202_年05月11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第一天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的当天都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目前对于上海证交所开业当天的历史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于上海解放日报记者时赛珠采写的题目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天》的通讯:

上海证交所开市不到1分钟,首场交易的首笔生意成交了。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抛出以前自营的50股上海“真空电子”股票,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以每股(即100元)356.70元的价格代理客户买了进来。由于这两家证券公司一个最快输入卖出信息,另一个最早输入买入信息,电脑就为他们“配对”了。

在经纪人上岗考试中获过第一名的6号经纪人(郭纯)告诉记者:“昨天早上,我的单位申银证券公司传来了客户要求委托买进202_手股票的信息,为了尽可能实现客户的要求,一开市我们就急速输入信息‘抢’了买进第一名。”说话间,这位年仅26岁的经纪人头上汗津津的。谁是建国以来首家证券交易所首场交易中首笔买卖的“幸运儿”呢?下午记者电话追踪采访,得知这50股股票的买主是委托人中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两位 先生。据了解,那位1号张姓市民于前一天6时到申银证券公司去委托按市价买进40股股票,他如愿以偿了,那位2号姓顾的市民要求买进20股,但只能满足10股。首场交易的首笔买卖结束了。

这种说法也被筹建上海证交所三人小组成员之一龚浩成主编的《上海证券市场十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_年10月版,第55-56页)一书所采用。

但市场上却广泛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说上海证交所开业“第一笔交易对象是电真空股票,由海通证券公司抛出,未达3秒便被万国证券公司抢去,被宣布无效。再次竞价,申银证券公司吃进,成交价365.70。如此,上海三大券商都露了脸。”(详见《大话中国证券市场十年》,王安著,华艺出版社202_年12月版,第88页。)此说流传甚广,不少媒体在历年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的内容时,大都不加考证地直接采用了这个说法。

我在梳理历史资料和考证事实的时候,面对这不同的说法感到有些迷惑:首先,时赛珠所记录的价格是一个不标准的概念,“每股(即100元)356.70元的价格”——究竟是100元、还是356.70元?其次,王安的说法太过戏剧性,按他的描述,上海证交所开业第一天就失去了公正性;况且他在上海证交所开业10年以后出版的书中所描述的价格“365.70”,和时赛珠当年现场采写的新闻事实又对不上。

事实只有一个,但以上两种说法在史实上都有误。

据笔者向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当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时电脑交易系统的负责人谢玮求证。他说,上海证交所开业第一天开始就用电脑撮合交易、并显示行情,那种“宣布无效”、“再次竞价”的说法除非存在于口头竞价、手工撮合的人工交易方式,而在上海证交所开市的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当天是11点整正式鸣锣开市的,11点半前市收市。前市成交49笔,成交金额为5,879,008元;后市是下午2点整开市,3点半全天收市。当天全天共成交93笔,成交金额为10,161,622元。

上海证交所开业当天第一笔交易成交时间为11:00:57,是由代码为107的卖方公司海通证券公司卖出证券代码为602的电真空股票,由代码为116的买方公司申银证券公司买进,成交数量为50股、成交价格为100元、成交金额为5000元。

谢玮为此找出了他保存的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交易数据软盘,打开这张20多年前的数据盘,其中成交编号为1的栏目中,明确地列出了以上交易数据。

(插图1:上海证交所第一天交易记录软盘照片)

但是,这电脑记录的第一笔成交纪录在下午3:30收市以后却被改写了。原因据谢玮分析,应该是在当天上午开业时,为了抢着创造沪市第一单的历史记录,卖出方海通证券公司的出市代表情急之中将卖出报价按当时真空电子股票的面值100元输入了电脑,而申银证券公司的出市代表出于同样的原因将这个错误的卖出报价作为买入价输入了电脑并在第一时间成交了,而当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384元(上海证交所当日下午14:09:53第63笔成交纪录的成交价格就是384元,这是该股票当日在上海证交所的第三笔交易。而该股票的第二笔交易,发生在当日上午11:17:05,成交序号为31,买卖双方都是申银证券公司,挂牌和成交价格也是100元)。当事后发现这个错误,买卖双方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安排之下,于当日收市之后进行协商,最后按照协商达成的价格365.70元交割,同时更新了成交序号为1和31的这两笔交易成交价纪录(交易发生的成交顺序不变)。

当日由于各种原因更新成交记录的还有成交序号为15,证券代码为651的飞乐音响股票;以及成交顺序号为24,证券代码为089的国库券;成交顺序号为38、39、40,证券代码为431的大众汽车企业债券;成交顺序号为52,证券代码为403的石化债③等几种债券。开业第一天交易中总共牵涉更改的有8笔交易。

数据显示,上海证交所开业第一天中股票交易的笔数为17笔,占总交易笔数18.28%;股票交易金额为494,311 元,占总交易金额的4.86%;股票交易的数量为131,100股,占总交易数量的94.20%。其余成交的都是企业债、金融债和国债。

深圳证交所试营业的第一天仅有一只股票挂牌。

这是因为在“老五股”中,安达首先办好了托管手续,当时本着先托管、先上市的原则,于是安达便成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支挂牌上市的股票。

那一天因为场外柜台交易已经获取大量利益的券商和新创建的证交所场内交易将改变原有利益格局这样的矛盾,报进深圳证交所场内参加集中交易的只有一单(这个说法来自于深圳证交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的记载。但据笔者对深圳证交所创办者、第一任法人代表王健的访谈,深证证交所试营业第一天共成交了五笔交易)。当天,安达成交8000股,买卖双方成交单位及出市代表分别国投基金部的温彤筠和有色证券部的伍德民。

(插图2:深圳证交所试营业第一天)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营业,当日成交深安达8000股。汪景钢摄

深圳证交所创办人之

一、副总经理禹国刚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回忆说:那一天只有一单交易,这是我们让有色金属证券部报进来的。所以那一天收市以后,证券商为之一震,尤其是那三家老证券部的,中行的、市国投的、特区证券的。他们说,我们都没有报买卖单啊,哪有这么一单?有色金属就说是我们报的。这三家老证券部啊,底下做了工作,说交易所12月1日开业,那一天买单卖单都不给他们报到大堂里去,叫他零成交。可这件事被我们早两天破译了,于是我们也不声张,不去说他们什么,也做了工作。假如说我们事先不知道这个事情,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开业第一天就是个零成交,这个历史写下来,多具有讽刺意 义。

深圳证交所原本可以在试营业时就一举推出股票电脑自动交易系统,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在试营业开始时,将现成的IBM大机和理想的自动撮合软件搁置一边,采用了最原始的手工撮合报价方式。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交所试营业第一天,采用的就是口头唱报和白板竞价相结合的手工撮合交易方式。成交后由卖方出市代表立即填写记录单,一式三栏,在打卡机上打上成交时间和成交纪录单号码。然后将红色一联交买方出市代表,黄色一联交交易所管理人员查验。蓝色一联交卖方电话员并通过本部将成交结果告知投资人。交易所工作人员将价量变化输入电脑向社会公布,但投资人看到的行情实际上是几分钟以前成交的行情。

(插图3:深交所试营业时采用的白板交易方式。汪景钢摄)

直到1992年2月25日,深圳证交所才采用电脑自动撮合系统替代上述手工交易方式。

而上海证交所在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时就采用了PC网络系统实现证券自动交易和行情传送的方案。从而实现了委托电脑录入、证券委托电脑系统自动撮合成交、以及成交行情信息远程自动传递等自动交易功能。

我就在新华社的图片库里发现了一张上海证交所开业第二天交易大厅里的场景照片,由新华社记者柳中央拍摄。画面中最显眼的是巨大的行情显示屏,而在中央监管工作区端坐着的是目前在上海证交所行政服务中心任总监的殷叶亮。原来殷老师长期在上海证交所交易部担任总监,从画面中他穿着黄马甲在“召见”红马甲的神态中就可以见到当年的场内监管风采。坐在他身边的是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半导体研究室的工程师王科峰,他主要的任务是负责维护交易大厅LED行情显示屏的正常运转。

(插图4:上海证交所开业第二天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柳中央)

这可是不可多得的上海证交所最早的场内运行实况的画面记录。

第四篇:建筑论文高层建筑深基础接地装置可行性探讨

摘 要:高层建筑深基础作为接地装置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但设计时大部分是建立在实际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具体的应用上有一定的争议。以厦门电力调度中心工程接地装置的选用作为例子,对高层建筑深基础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进行等效计算,从而对深基础作为接地装置的做法给予计算上的支持。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础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可行性探讨高层建筑接地装置一般做法与争议

高层建筑中,常将动力系统的接地与防雷合用一个接地装置,并采用均压措施。而对于电力系统的通讯调度楼来说,在电力部行业标准《防雷技术标准及措施》中也有明确规定:“调度通讯综合楼内的通讯站应与同一楼内的动力装置、建筑物避雷装置共用一个接地网”。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Ω。

接地装置包括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组成。

厦门电力调度中心是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的。

大楼施工前,施工单位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向筹建处提出以大厦桩基作为接地极的想法。为了慎重起见,我们特地跟厦门建筑设计院的电气专业设计人员请教厦门地区的具体情况。他们认为,由于厦门的独特的海岛地理位置,以建筑物深基础作为接地极是再合适不过的,而且效果也好。他们还介绍环员当湖一带的以深基础作为接地极的建筑物的接地电阻测试一般都在1Ω以下,并建议电力调度中心也采用这种方式。

但是施工交底时与设计院设计人员提出这个问题时,设计人员与我们还是存在了意见上的分歧。设计院的意见还是在以基础作为接地极只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 高层建筑以深基础作为接地极可行性探讨

2.1 高层建筑桩基基础结构分析

高层建筑的基础桩基,在结构上都是等效于将一根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深入地中,直达几十米深的岩层。桩基上做大厦的承台,承台也是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的,它把桩基联成一体。承台上是大厦的剪力墙及柱子,大厦的地面部分就座落在承台上。构成如图1:

图1 高层建筑桩基基础结构

2.2 深基础接地极接地电阻等效计算方法的探讨

2.2.1 接地电阻值

接地线的电阻很小,可以略去不计,所以一般认为接地电阻等于流散电阻。以下的讨论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2.2.2 单根桩基接地电阻的等效计算

所以我们根据最不利点的原则,将同一桩内多根钢筋的流散方式等效为单根同径钢筋的流散作用,即可等效为圆柱混凝土中的垂直圆钢接地体。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单根桩基的流散电阻RC:RC=ρ/(2πl)*ln(d1/d2)+ ρ1/(2πl)*ln(4l/d1)

电阻系数如表1:

2.2.3 多根桩基组成的组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等效计算

有了单根桩基的等效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将单根桩等效为一根棒型垂直接地体,其流散电阻RC为以上计算所得的值。考虑到各根桩基彼此之间流散电流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屏蔽作用,利用下式可计算出这组接地装置的工频流散电阻RC总:RC总= RC/(n*η)

n :组合接地桩基数量;η:接地体利用系数

其中接地体利用系数η选择如下表2:(a:L为接地体距离与其长度比值)

2.2.4 冲击接地电阻的计算

以上为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冲击接地电阻是指雷电流流经接地装置泄入大地时所受到的接地电阻,包括接地线电阻与流散电阻。由于强大的雷电流泄入大地时,在接地体附近形成较大电场,泄入处土壤被击穿并产生火花,使流散电阻显著降低。同时土壤电阻系数也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然,由于雷电波陡度大,具有高频特性,同时会使接地线的感抗有所增加,对于比较短的接地体,接地线的阻抗比起流散电阻来,毕竟是较小的,可以忽略。但对于较长的接地体,雷电流的高频特性引起接地体较大的电抗阻碍了后续电流的流散,考虑这一因素,接地体有效长度应按L=2*ρ计算。(其中ρ为接地体周围介质电阻系数)

第五篇:简析风水学背后的建筑美学

简析风水背后的建筑美学

在古代,凡是提及“风水”一词,国人立马就会想到迷信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多数人第一想到的也是一样的迷信思想。殊不知,“风水”的定义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虚无的定义到被完全否定为迷信,直到如今,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又有了其新的定义。

起初的“风水”其实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利用其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场地,归其根源只是古人选择居住环境的实践艺术,其中包含的其实是建筑方面的美学构思,但古人不懂,才将其过分神奇化、玄乎化。现如今,人们思想发展日益趋于完善,所以对于风水,自然能把握其本质,从建筑学科美学的角度对其做新的定义。

于是,“风水”一词在当今建筑学术界已被归类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范畴,它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比如在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就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风水的这种整体有机思维,不仅规范了我国古代建筑,而且也渗透了我们今天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当代室内设计及居住区规划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传统风水中讲究对称、和谐及形式上的美,这在规划布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建筑群体布局,无论是从整体的规划还是建筑细节之处都讲究着对于“五美”的追求:对称美,和谐美,形式美,生机美,曲线美。

这里我们就拿和谐美为例进行分析。所谓和谐美,正如风水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首先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及自身的和谐美。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中国传统城市艺术形象的突出代表,中国园林是古代文人和谐审美心态和审美意识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处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艺术空间,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在这里,设计者将自然环境要素作为园子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自然山水,结合人工完善、发展,使得园林与自然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物质空间里营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相济、自然含蓄的城市美学意境,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

就拿永定客家土楼来说,客家村落里往往有多座土楼,或方或圆,这些土楼参差错落,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土楼独特的形式美,而这种美又是以和谐为特征的。比如方楼间由直线墙体形成的小巷,狭窄悠长,给人惬意之感;而圆楼间相似弧线结合展现出柔和的曲线美。最妙的是方楼与圆楼之间,方楼的一边是笔直的曲线,圆楼的一边则是柔和的圆弧,无论从头顶的天、从墙体、从脚下的通道看,都是直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别致而又和谐。同时俯瞰下去,方圆相结合,传统风水思想中的“天圆地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谐统一,体现了十分动人的建筑美。

三、建筑自身的和谐

人类经常利用建筑材料、外部立面、内部功能的设计等来构成整体的统一,旨在力学规律的和谐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美。正如巴西利亚的巴西国会大厦,充分利用钢筋水泥的雕塑感和玻璃窗洞的透明感以及大型坡道的流动感,从而协调了自身由上至下的统一气氛。

反观现代的城市建筑,整体建筑群高矮不

一、参差不齐,单体建筑的外观造型也缺乏整体统一,加之一些纵横交织的电缆电线和颜色众多而又杂乱无章的住宅门窗等,严重破坏了整体的和谐。长期居住其间,就会通过视觉影响人的思维、行动等,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引发一系列不良症状。

由此可见,和谐这一美学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它的核心理念却正如风水理论中一直强调的“天人相类”、“万物归一”,追求那份人与自然的的有机结合,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美学性质。从而验证了当代杰出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说“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因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

实际上,在风水学的逐渐发展中,有些风水家自诩为“山水之士”,认为自己秉承了风水学自然美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在理论和实践中应用发挥,使之成为传统美学与建筑实践的中介,并观照山川自然美而巧加人工裁成,赋予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整体环境以深永的美学气质。而我们又知道建筑基本上是空间造型艺术,但它又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建筑是人的生活环境,环境气氛是建筑美感的基础,当我们置身于建筑之中,随着空间序列的展开才能领略其全貌。但有的时候,面对一些豁然感受到的美丑,我们很难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找到答案,而若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出发,却又变的那样简单,因为说到底“美是一种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而传统风水学则是一门通过特殊方式对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因素进行研究的学问,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风水学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美学。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整体有机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为目的。

现如今,风水对美学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在古代的建筑群布置中,对于当代的居住区和建设项目,也能处处体现风水的思想,看到风水与美学的相辅相成。以后我们要从科学的观念去看待风水,发掘和揭示其代表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奥秘,深刻认识它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其合理的内在成分古为今用,指导人类始终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建筑规划、设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原则。

参考书籍:《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生态学理论》 慧缘风水网

深大建筑背后的点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