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分享经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引擎?(DOC)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3-84909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6 19:12: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分享经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引擎?(DOC)

分享经济 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引擎?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业态,分享经济跃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至此也站在了一个万人瞩目的政策和市场风口上

从去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分享经济”,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表述上的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央对“分享经济”的看重,还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随后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已从滴滴、Uber打车、Airbnb、小猪短租、人人贷等新业态跃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足见分享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业态,分享经济,至此也站在了一个万人瞩目的政策和市场风口上。

分享经济,又被称作共享经济,其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个来自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风潮报告》(以下简称《风潮报告》),该报告称,分享经济是“公众将自己的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另一个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_》(以下简称《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结合这两个定义及分享经济发展实践,我们可以梳理出分享经济的基本特征:技术层面——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平台;主体层面——大众参与,当前个人是主流,企业、政府刚萌芽;客体层面——闲置资源(物品、资金、时间);效益层面——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获取经济收益;效果层面——注重提升用户体验。

方兴未艾的分享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多种模式并存的新格局。主要包括产品分享、空间分享、劳务分享、知识技能分享、资金分享、生产能力分享等。

对此,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张孝荣等联合编著的《分享经济:国家战略新引擎与新路径》一书(中信出版社202_年5月出版)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全景解读。

据腾讯研究院初步测算,分享经济202_年在全球的市场交易规模估测8100亿美元,中国分享经济规模约为1644亿美元,占GDP的1.59%。另据《发展报告》统计,中国分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左右,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保守估计,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但对比英国和美国,分享经济在中国对于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数据来源:《中国分享经济风潮全景解读报告》

分享经济的影响作用

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分享经济时代,过剩产能和高库存不再是烫手山芋,而是一种更加廉价、便捷的原材料。分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认为,利用过剩产能的成本总是比购买新的原材料要低,并且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分享经济虽然不直接生产商品,但它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新产品,进而刺激新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发掘出闲置的车辆、房间,与建立一条新的汽车生产线、盖一栋酒店大楼所产生的价值无异,而且前者又可以节能环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恰好符合从供给端发力、扩大有效供给的供给侧改革思路。所以,发展分享经济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和提升服务业。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202_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说,“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闲置就是浪费、使用但不购买”的新消费观念将逐步盛行,利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成本,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满足更多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分享经济正成为全球性发展风潮,它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一股强大的新动能,这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把服务业变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_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美国分享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万亿元(占美国GDP的3%),并且,非金融领域分享经济所占比例超过九成。相比而言,我国的分享经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有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这有利于拓展我国分享经济的新领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方面,分享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更为便利,企业和个人可以按需租用设备、厂房及闲置生产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最优组合,让创新变得更容易。另一方面,分享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创新创业风险,使更多的人搭乘分享经济的快车,实现创业梦想,促进收入增长。

有助于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分享经济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作用日益显现。《共享经济》作者蔡斯认为,美国有五分之一的家庭生活用品从以前购买转向租用,平均每年减少近1300万吨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2%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滴滴出行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202_大数据报告》显示,仅快车拼车和顺风车两个产品一年下来能节省 5.1亿升汽油燃烧,减少1355万吨碳排放,相当于多种11.3亿棵树的生态补偿量。Uber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在杭州拼车出行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每三天增 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在杭州拼车出行减少碳排放相当于每三天增加一个西湖面积大小的森林。

分享经济的发展历程 从全球来看,分享经济于202_年前后开始高速发展,202_-202_年出现井喷,出行Uber(202_)、短租Airbnb(202_)、跑腿网站TaskRabbit(202_)、同城快递Postmates(202_)、食品共享网站GrubWithUs(202_)等各领域相继涌现,保持着同比50%左右的增速。海外分享经济于202_年进入平稳发展期,从初创企业数量上看,接近202_年水平。

从发展实践看,中国的分享经济大体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202_年之前):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美国陆续出现Craigslist、Napster、Zipcar 等分享经济平台,在互联大潮的影响下,一批海归回国创业,国内开始出现一些基于互动式问答的知识分享网站,并逐步出现一些众包平台如 K68、威客中国、猪八戒网等。

二是起步阶段(202_-202_年):伴随着国外分享经济浪潮的发展,国内众多领域的分享型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如202_年,P2P借贷人人贷成立;202_年,途家网、蚂蚁短租等成立,P2P借贷陆金所、股权众筹天使汇成立;202_年,现象级企业-滴滴、快的成立;202_年,全国首家众包快递企业人人快递成立。

三是快速成长阶段(202_年以来):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用户的广泛参与以及大量资金进入,部分领域代表性企业体量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分享经济越来广泛,许多领域出现了本土化创新企业,已经有企业开始了全球化进程。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分享经济领域的企业数量和市场规模都呈加速成长态势。202_年私厨起步,C2C二手车平台增加,办公共享、车位共享增加,按摩、美甲等个人服务大量出现。202_年,二手物品网站、旅游定制、洗车、生活服务等快速发展起来。

数据来源:《中国分享经济风潮全景解读报告》

数据来源:《中国分享经济风潮全景解读报告》

据Crowd Companies 统计,202_-202_年,全球分享经济企业融资交易次数达到800余次,融资总规模近270亿美元,年融资规模翻40倍。资金投入领域以出行和空间领域(租房/办公空间等)为主,也是独角兽企业诞生较多的领域。

数据来源:《中国分享经济风潮全景解读报告》

数据来源:《中国分享经济风潮全景解读报告》

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

《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_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目前分享经济处于个人闲置资源分享阶段,主要活跃在交通、住房、餐饮、教育、医疗、家政、金融、物流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服务业领域,未来将迅速渗透到基础设施、能源、农业、制造业等更多生产性领域。未来一切可分享的东西都将被分享,包括企业、政府和整个城市的闲置资源,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将因之发生深刻变化。正如分享经济的倡导者瑞恩·格丽(Ryan Gourley)所言:“分享经济从一个城市开始,逐步扩展到一个地区,进而渗透到整个国家,最后形成一个分享的世界”。

企业闲置资源分享,主要指企业分享其闲置资产(例如空间/设备等)或产能,实现生产共享和协作双赢。一方面帮助供方企业在资产闲置期间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帮助需求企业“以租代买”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分享经济10大主流行业将呈现三大梯队发展,第一梯队高速成长,以P2P网贷、股权众筹为代表的金融分享和以滴滴出行、Uber为代表的出行分享,占据分享经济总体市场份额90%以上;第二梯队处于成长初期,短租、二手交易、专业/个人服务和众包物流市场规模达百亿级别,是分享经济的中流砥柱;第三梯队处于萌芽期,例如教育共享、私厨、医疗共享、自媒体等。

由于市场潜力大、进入门槛低,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未来几年分享经济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网络经济具有赢家通吃的特点,部分发展较快的领域将有少数企业独占鳌头。未来十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

未来,分享经济将出现跨界融合现象。例如,滴滴成为行业代表性企业,在高速成长之后,围绕出行场景构建跨界生态体系,与乐居、觅房等地产平台合作“打车看房”(出行+地产);与马蜂窝合作“胡同专车”,上门接驾及胡同写真(出行+旅游);与阿里健康、名医主刀合作“一键呼叫医生上门”(出行+医疗);与招行合作汽车金融,为滴滴司机提供购车分期服务(出行+金融);入股饿了么,并与餐饮业合作“一键叫小龙虾”(出行+餐饮),等等。

面对分享经济发展浪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在采取不同策略适应并积极参与分享经济,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如在办公空间分享领域,万豪集团(Mariott)、微软等与LiquidSpace公司开展合作,将其视为一个新销售渠道或办公室预定手段。喜达屋(Starwood)酒店集团也与Desks Near Me公司开展了类似合作。在零售领域,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s)与共享物流配送公司Instacart在全美15个城市进行合作,提供1小时到达的配送服务,客户平均采购量迅速上升到之前的2.5倍,每周销售金额增加了150万美元。

许多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网络化、柔性化制造模式和服务化转型。宝马、奔驰、奥迪等汽车巨头引入分享经济模式,在以租代售、停车共享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海尔集团提出了“人人创客”的转型战略,努力推动海尔从制造产品向制造创客转型,以满足当前需求个性化、生产分散化的市场新动向和消费者新需求。徐工集团成立了为道路工程机械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平台——徐工“路之家”工程机械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工程机械融合发展。

关于未来的创业投资机会,腾讯研究院基于行业研究认为,教育分享、医疗分享和众包物流等属于比较适合创业者切入的细分领域,属于市场空间大,竞争格局尚不清晰,用户痛点程度大的领域。

其次专业/个人服务、短租、自媒体和私厨。出行领域需要找到现有巨头比较薄弱的细分市场,而P2P借贷和股权众筹受国家政策影响,前景尚不清晰。

分享经济的问题与挑战 监管体制亟待创新。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和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强调集权、层级管理、区域与条块分割等管理方式,注重事前审批和准入。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具有典型的网络化、跨区域、跨行业等特征,快速发展的实践使得许多制度变得越来越不适应。

当前许多新业态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如股权众筹;有些创新实践则面临不合理的制度要求,如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被要求配置线下教学用地,否则不予审批;一些地区要求从事网络出行服务的快车、专车需要具有运营资格,等等。如按现有法律和制度要求,多数分享经济模式都有“违法”嫌疑,面临随时都可能被叫停的灭顶之灾。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分享经济的发展对现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在倒逼监管部门研究、制定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与手段。利益调整错综复杂。分享经济发展大大降低了诸多行业的进入门槛,分享型企业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创造无限供给的能力、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使传统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在具有排他性的垄断市场中,分享型企业的进入及其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冲击着原有的商业逻辑和经济秩序,直接引发了社会财富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质疑和阻挠。分享经济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分工与组织变革,涉及的领域之广、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协调难度明显加大。

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分享经济模式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通常是大量不确定的个人或组织,尤其是当前诸多领域的分享经济都处于探索阶段和发展初期,其服务和产品的安全性、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用户数据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隐患。多数企业并未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竞争普遍。多数领域的分享经济模式尚未取得合法性,无法纳入正常监管体系,例如出行领域的专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司机、短租领域的个体房东与传统酒店业、私厨领域家厨端与餐饮从业者相比,无需获取各类政府/法案规定的许可证,更多是通过在线注册的方式,由平台进行审核。这样就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税收、消费者权益、劳资关系等许多问题出现。

经验借鉴

网约车

加州模式——加州公共事业委员将网约车平台作为新的公司类型“交通网络公司(TNC)”进行监管。由TNC购买运营牌照,无需个体司机办理,平台进行司机背景审核。

伦敦模式——伦敦政府将网络预约出租车纳入既有的《约租车法案》进行监管,专车平台、司机和车辆三方都向政府申请准入许可证,才可以运营。

税收监管

英国商务部提出简易性税收计划建议,借鉴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和财政部经验,设计共享经济税收指导,建立在线纳税计算器,帮助有纳税责任的用户计算其在分享经济服务工作中的应纳税额。

202_年前3个月波特兰、阿姆斯特丹、芝加哥、华盛顿等7个地区开始授权Airbnb向房主代收酒店税。

国内途家平台上出租房间均由工商注册,按照住宿业来纳税,途家平台帮个体房东代缴后再将租房收入发放。

第二篇:让民营经济成为椒江文化建设的新引擎(最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访谈

让 民 营 经 济 成 为

文 化 建 设 新 引 擎

椒江区委书记王建平谈建设文化民生工程

台州市椒江区委书记王建平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实际情况,正在积极探索用多种所有制方式共建文化民生工程,让民营经济成为椒江文化建设的新引擎。

“文化民生工程”是政府的“德政工程”

王建平说,椒江区正在建设的“文化民生工程”,是解决农村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一项“德政工程”。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城市规划和拆迁等问题,属于经济、物质层面的民生;而群众得到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接受终身教育,享受体育和医疗服务、图书影视消费、旅游休闲,以及参加各种文娱活动等,属于精神层面的民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应是文化民生的两个基本方面。

“文化民生工程”,就是政府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工程。椒江区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有一些具体目标,如:加强三馆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开展三大计划(城市艺术计划、一镇一品计划、百分之一文化计划),1打造三大品牌(广场文化、精品剧场、乡村文化),深挖三大文化(海洋文化、古章安文化、戚继光抗倭历史文化和解放一江山岛红色文化),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提升台州主城区的文化品位,提高对群众的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

民营资本投入更显文化“民生”性

王建平说,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建设文化民生工程,在椒江区,就是要让民营资本逐步成为文化民生工程的重要支撑。民营资本的投入更显文化“民生”性。

长期以来,椒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三大缺失”:

一、理念缺失。人们往往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而不敢讲经济效益,更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因而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文化事业的管理者和文化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发展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至今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聊以度日的被动状态;二是民营资本对投资文化产业有畏难情绪,以为搞文化产业是“赔本买卖”,致使文化投入严重不足。

二、机制欠缺。在目前文化单位的事业性质和落后的文化动作机制下,办大型的文化活动还是政府大包大揽,这使得一些“国”字号的文化单位,缺乏市场进取精神,所从事的艺术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游离于社会、游离于经济的实际发展和群众需求;同时,民营经济又缺乏了独立承办大型文化项目、文化活动的机会。

三、产业缺失。椒江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利用不够。看台州其他县(市、区),临海拥有“古城文化”、天台拥有“天台山文化”、仙居拥有“杨梅文化”、三门拥有“青蟹文化”、黄岩拥有“橘

文化”、温岭拥有“石文化”,椒江至今仍未能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主导文化。

王建平说,民营资本投入文化民生工程,就能逐渐改变上述“缺失”现象。民营企业有资金、有人才,可以弥补政府投入不够和文化人才缺失的不足;民营企业扎根于社会,对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了解地更加深刻,其提供的文化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受群众的欢迎;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敏锐性,其开发的文化产品会更有竞争力,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部分的利润,从而可促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有两个事例可以说明问题。在椒江区域内,台州新华书店大胆引进民营资本,创办了全省第一家股份合作制的台州书城,这个台州最大的图书城不但满足了主城区群众的阅读需求,而且效益良好。椒江区民营“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已经蜚声海内外。

激发企业家的文化民生责任

王建平说,椒江区提倡一种新理念,即“企业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是一种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多主要是依靠企业的自觉行为,政府的责任是引导、保护、激发他们的热情,不搞强制摊派。

今年以来,椒江区组织开展“企业家文化民生责任大讨论”活动,已确定将进行文化贡献评选活动并给予表彰,促成民营企业家参与文化民生工程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扩大民营资本投资文化民生工程渠道,避免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和无序

性。这些政策和机制主要有:

1、“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今年,区委、区政府设立的500万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引导民营经济投资经营影视制作、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网络传媒、体育健身等文化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2、“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即在城市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资金用于城市雕塑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目前椒江区内已出现了《海之子》、《红苹果系列》、《玻璃之路》等10余件城市雕塑,在许多企业厂区内,也建设了代表企业精神的“文化长廊”和《云水长和》等雕塑,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3、“政府排菜、企业点单”。政府在年初作文化建设规划时,吸收企业家参与,让他们及早参与决策;之后,政府公示全年群众性文化活动计划项目,让企业自主选择感兴趣或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

4、村、社区文化共建机制。扎根在村、社区中的民营经济本身就具有草根文化特质,与农村、社区的基层群众共生共荣,他们参与村、社区文化共建会显得更加融合。这方面,椒江正在探索的形式有:企业与周边群众共享文化基础设施;企业资助村居建设文化阵地;企业文艺团队参与基层文化俱乐部展演活动;企业与村居共同承办节庆活动;企业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向周边群众免费开放等。

创建“市场加公益”文化发展新模式

王建平说,企业参与社会文化民生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色彩,但也有树立形象、追求利润的用意。政府应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他们在更多领域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不能因为他们有逐利的因素而有所限制。我们应创建“市场加公益”的文化发展新模式。

“精品剧场”模式。即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引进和展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儿童剧、越剧、歌舞剧等,企业冠名和赞助大型节庆活动,提高文艺演出市场的层次和品位。在今年的“兴港之夜”广场文化展示活动、椒江区庆“七〃一”系列活动和元宵灯会上,都可以看到民营积极活跃的身影。

“文艺创作”模式。即民营企业投资拍摄电影、电视剧,或投资成立艺术团。如,投拍电视连续剧《海之门》;台州大唐机电贸易公司的唐信池等7位民营企业主投资500万元,拍摄了即将公映的电影《天命之年》;有台州民营文化机构筹划,得到了爱华集团等民营企业资金上的支持,拍摄以浙江骄傲人物罗雪华伟大的母爱为蓝本的电影《娘》;再如,星星集团组建的台州最大的艺术演出团体——“星星艺术团”,年轻营性演出80多场,演出收入近150万元。

“非遗文化抢救”模式。即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将其逐渐推向市场。如海正集团、方远建设集团、东港集团三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参与抢救台州的濒危剧种、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台州乱弹”。重新组建“海东方乱弹剧团”,邀请国家一级导演和戏剧专家进行艺术指导,整理出一整套包括编导、音乐、舞美的完整的表演体系,先后编写出《白蛇前后传》、《武松和潘金莲》、《探庄》、《借妻》等9部大戏和10余出折子戏。其中《借妻》荣获浙江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演出金奖。

(本报记者 洪卫椒江区委宣传部 倪国正)

第三篇:为总部经济装配“新引擎”

为总部经济装配“新引擎”

我市出台《意见》优化发展环境

我市正式颁发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_年,我市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总部经济规模效应显著提高,逐步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科技研发为主的总部经济体系,打造总部基地城市品牌。

据悉,《意见》大致包括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意义、总部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总部经济发展基本框架、总部经济发展鼓励政策、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总部企业服务环境、拓展总部企业市场空间和建立总部经济协调促进机制等方面。一同颁布的还有附件《青岛市引进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及实施细则》(试行)。

《意见》提出,今后几年,全市每年将着力引进2-3家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或派出机构,6-8家国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力争驻青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性总部达200家以上。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民营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

《意见》明确,今后,我市新引进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符合条件的中央直属企业、全国500强和民营50强企业在青设立地区总部,经认定后将享受税收、土地、住房、融资等优惠政策。

市经合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意见》认真贯彻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要求,为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我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区位条件、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四篇:评论:如何成为下一个苹果

每个公司都想成为苹果,每个人都想成为乔布斯,但是事情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

202_年5月26号下午,星期三,下午2:30,苹果成为了全球第一股值的科技公司,整体股值仅次于埃克森美孚。之前数月内,苹果股值都低于微软——曾经亲手将苹果送进坟墓,又花1.5亿美元把苹果从坟墓里面挖出来的公司。现在的微软,仅仅与谷歌、亚马逊、HTC、诺基亚和惠普处在同一档次,苹果已扶摇直上。

苹果,这家来自库比提诺的公司,曾经有如丧家犬一般接近倒闭,而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音乐公司,也许在不久的未来还将统治电子书市场。苹果未来还会统治什么?农场?牙刷?航空?

事实上,苹果能统治一切。过去几年中,苹果引发的浪潮好比宇宙飞船起飞——一层层脱离一层层推进,每个苹果产品用户都傻眼了,微笑了。整件事情发生得如此之快,又如此自然,很难有机会去回顾其中的滋味。

苹果、乔布斯、苹果产品,已经成为了文化纽带。戴尔想要成为企业业务中的戴尔;而ZipCar已经成为了汽车租赁行业中的苹果。所有行业都在寻找自己的乔布斯,比如健康、护理以及新能源;喜剧演员 Bill Maher 则称,如果苹果CEO领导美国,相信会比现在更好。

每个人都想成为乔布斯,每个公司都想成为苹果,但是想要复制苹果?你们这些公司都太肤浅了。

苹果从来不会长篇大论来阐述自己的成功因素,这些成功因素的发言人是苹果的产品。乔布斯也不会在微博上营销自己,他在公众目光下出现的地方,要么是发布会,要么是深夜里寥寥数语的邮件。当苹果帝国已经成长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楷模时,它的CEO依旧沉默。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行业中的苹果?在我与苹果以前的雇员、现在的伙伴和那些观察过苹果很多年的人交谈后,终于找到了答案:纪律、专注、思考未来以及藐视一切陈规旧则。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经很难,想要模仿难上加难。当然,每个人都想试一试。下面就是我们的苹果手册:你可以当作是从加州海湾捡到的这些东西,但它确实可能是有史以来你接触苹果最真实的信息。

1、无视一切流言蜚语

如果乔布斯是一个建筑师的话,他也许会为国际建筑与设计公司Eight Inc工作。这家公司位于旧金山,独占一幢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通体由玻璃和钢制成。墙是纯白色,工作氛围与苹果天才吧类似。

在这幢建筑的二楼,后墙上有一道雾面玻璃门,上面有一个苹果的Logo。在这道门之后,是Eight的苹果小组——自90年代后期,Eight就与苹果合作于“苹果的招牌消费者体验”,包括展览、产品发布会以及287个旗舰店。当然,这道门是锁着的。

门后面是什么?“我不能说太多。”Wilhelm Oehl,这是工作于Eight的一位建筑师。我在一个春天多雾的下午与他碰面,谈了一些关于苹果的事。他形容苹果与Eight的合作中自己的工作是——“重新定义优雅”“提供完整的设计”来“突出产品本身”,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Oehl嘀咕道,“我们像是在捕捉魔法。”

这些玻璃门,与世界各处千千万万个阻隔世界与苹果员工的门一样,是苹果狂热追求保密的象征;但这却远胜单纯的偏执狂。苹果用这些门,将科技世界里面的流言蜚语——来自竞争者、行业观察者、分析师、博客主和我这样的记者所制造的“忠告”、叫好、诋毁全部拒之门外。在门背后,我们被苹果彻底无视。

乔布斯从来不在乎行业里怎么说。80年代早期,他领导开发Mac时,就经常告诉工程师们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他在梅西百货(Macy’s)里看到了一个 Cuisinart 厨具,他觉得很好看”,Andy Hertzfeld说,“他就让设计师们将 Mac 设计成那样。”又有一次,他又觉得 Mac 也应该像保时捷才好看。

你能想像吗?电脑应该更像汽车或厨具!苹果的用户是会买或者想买保时捷的高端人群,如果你天天从硅谷听那些所谓的分析师专家的分析,你一辈子也做不好。其它的科技公司,哪怕在苹果成功这么多年后,依旧执迷于配置、速度、开发者合同。在这种公司,魔法永远不会出现。

2、独断专制没什么不好

Mike Evangelist还记得第一次和乔布斯开会的场景。那是在202_年初的苹果会议室,就在苹果买下德国公司Astarte美国分部(Evangelist正在其中当运营经理)几个月后。Phil Schiller(苹果市场部负责人)将Evangelist推向了一个负责DVD烧录软件的部门,苹果计划在Mac之上预装这个软件——这个软件后来成了iDVD。

“我们大约有三个星期来做准备”,Evangelist说,Schiller 和另外一个雇员为新软件描绘出了最完美的界面。开会那天,Evangelist和小组里其他人都来到了会议室,发现他们带来了一页又一页原型界面截图,准备展示新软件的诸多窗口和菜单选项,还有大量用来描述软件怎么工作的文件。

“然后乔布斯进来了,”Evangelist回忆到。“他看都没看我们的东西。只拿了一只马克笔,走到白板面前画了一个矩形。”“这是新软件”,乔布斯说,“它有一个窗口,你把视频拉进窗口,然后点击’烧录’按钮。就这样,我们就做这个。”

“我们都傻眼了,”Evangelist说。因为他以前所就职的公司可不是这样定产品决策的,的确也是,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公司像乔布斯这样做产品决策。

科技公司往往相信包容、自底而上、群体智慧的创新。相信战线越长,东西越完美。比如谷歌,允许雇员有20%工作时间用于自己想干的事,当然这些想干的事里面有些成了Google的招牌,比如Gmail和Google新闻。

苹果的工程师则100%时间用于高级经理制定的项目——甚至可能是乔布斯制定的。这

位CEO对自己的定义就是产品经理。他经常与开发新软件和新产品的小组碰面,在这些新产品中踱步。“他会变得很激动”,Evangelist说,“他会说,这是垃圾,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一小撮人来做为苹果这么大的公司来做决定,这么做睿智么?要知道,短板决定你能装多少水。前苹果雇员说,苹果有一个约10人的“人机界面”小组,负责整个Mac操作系统;由于只有这么一点人做决定,苹果每年只能推出几个新产品。

但苹果的成功证明了这么做是睿智的。一个不专注的公司,每年可能都会有好几十个新产品,但大部分都失败了;你记得谷歌的Wave 吗?苹果成功的管理让所有人都专注于自己。“每个人都知道计划是什么,”前苹果雇员Glenn Reid说,“没有内讧。”

Evangelist最后说:“我还留着当时准备的幻灯片,它们确实相当复杂”。当时在场的每个人,几乎在瞬间,就明白乔布斯的矩形才是正确的。“事情也就顺其自然了”

3、飞越传统

科技界对开源与闭源争吵总是不休。一方面认为软件应当对开发者完全开放,另外一方面又认为限制开发者才好。总体而言,极客们认为开源是趋势,也是道德。比如谷歌就鼓吹自己的Android比iPhone开放。Adobe自夸自家的软件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一次开发,到处运行”,是开放的缩影。苹果的还击是用HTML5与H.264替代Flash,而这两者都是开放标准。

一直以来,苹果都被认为是封闭的。简单来说,对苹果的攻击可以提纯为一句话:“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都可以运行在iPad上,那么你不应该买iPad。”言下之意就是苹果产品太封闭。

这些关于苹果封闭的噪音没能拯救其它科技公司,也没能使苹果落马。苹果是一个消费产品公司,不是满口伦理道德的大学教授。对于苹果来说,封闭与自由并不冲突。“做我们所能做的,来保证我们所设想的用户体验。”这是乔布斯发给一位记者的信,这位记者在邮件中指责苹果将Flash从iOS中去除。而关于App Store,乔布斯写给Tate的信中说:“给软件自由。它会偷走你的私人数据;给软件自由,它会耗尽你的电量;给软件自由,它会带来色情„呵呵,自由。”

4、说不

新MacBook Touch有着可弯曲的OLED屏幕,根据你弯曲的样子,它可以是笔记本、13寸平板,也可以是台式机。它有六个接口,一个手写笔,两种颜色可供选择。当然,它也不存在。这是一位意大利学生所设想的苹果产品,正如数以万计的朋友一样,为苹果设计概念产品。

这些点子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比如说上面的MacBook Touch,六个接口的设计就注定不可能成为苹果产品。它的设计师也承认,“这不是苹果的风格”。

乔布斯在苹果的一个首要事情就是“删除”。“他就像个过滤器”,苹果工程师Hertzfeld

说。每天,乔布斯的面前都会有一大堆的新产品和新特性提交上来,默认答案是“不”。每个与乔布斯一起工作过的工程师都对乔布斯按下删除键的速度深有感触。“为那些我做的事,与那些我不做的事,我都同样骄傲。”乔布斯在202_年的一个采访中如是说。

5、服务顾客

Jeremy Derr在苹果天才吧所见过的最愤怒的顾客之中,最有印象的是一位职业摄影师,他的苹果电脑火线坏掉了。“他鼓捣了好几个星期,进来的时候已经悲痛欲绝了”,Derr回忆到。最终Derr认为他的机器需要修理,为期一星期。“他就怒火中烧了。”

不管你的产品有多好,总有坏时。根据经典的顾客服务格言,只有那时候顾客才会意识到你的公司的真正价值。这些年来,所有公司——特别是苹果的那些竞争对手们——不惜一切代价躲避顾客的售后服务而不是微笑着服务他们。它们把呼叫中心外包出去,维修中心人员除了照本宣科外什么也不会,还有甚者把顾客扔向在线问答。比如谷歌一月份发布Nexus One的时候,甚至都忘了在接线处安排一位专员。顾客对这些公司感到愤怒那真的是情理之中了。

苹果十年前决定开设苹果旗舰店时,就有一个简单的目标:颠覆以前顾客与计算机公司关系的商店。为此,苹果挖来了Target的Ron Johnson和Gap的George Blankenship。Ron Johnson询问人们印象中最好的服务,大都人都认为是在酒店大堂里的桌子上。同样的氛围被引进到了苹果的天才吧,Johnson称之为苹果旗舰店的“灵魂”。

“天才们”(苹果天才吧员工)免费检修苹果产品,不管你是从哪里买的。他们会尝试修理非苹果产品,甚至在一些无关技术支持的事情上帮上你的忙。“我曾经帮一位女士学习iMovie,这样她就能记录她的结婚招待会。”

以上事情,苹果并不会收费。顾客只用为超出保修期的产品付费,但Derr也提到,“天才们”有权利免除这些费用。苹果为何这么慷慨?“失去也是得到。”Derr说,“有些人仅仅是进来寻找帮助,但是可能会买下一件产品回去。”

开头提到的那件摄影师正是如此。他咆哮道没有电脑他就不能干活时,Derr建议他买一件新电脑作为后备。于是他就买了一台新电脑出门了。

6、一切关乎营销

天才吧证明了苹果的想法是天才的,而那句经典的苹果宣传语“Think different”显示了苹果粉丝们的大脑确实“different(不同)”。有研究指出,苹果粉丝们大脑领域中一块与宗教相关的领域十分活跃,也就是说苹果粉丝们某种程度上把苹果当成了宗教。

对苹果的狂热源自多个方面,比如它的神秘性,比如它暗示购买苹果产品的顾客是“不同”的。但,最重要的,是苹果的产品。想想iPod纯白的耳机,M

ac的开机声,MacBook精致的面板。这些选择并不是突然的,苹果明白感官刺激的持久力量,它不惜一切让顾客们记得这些时刻。

苹果在营销上无所不用其极,一连串的编排似乎像是精准的军事手术行动。举个例子,我刚步入iPad发布地点——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时,附近的公交站点广告什么都没有。但当我出来的时候,已经到处挂上了iPad广告。广告上所有的iPad时间都是上午9:41,为什么?那正是乔布斯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iPad的时间!

7、抛弃过往

如果哪天苹果出了一款不需要桌子的电脑,你也不要惊讶。这台电脑也许用着无线键盘,投影到墙壁上;又或者能识别出你的手势,直接让你在空中完成输入。又或者是3D实境,你可以与程序的每一部分进行互动。

又是粉丝们的臆想?不是,这是苹果最新专利。也许我们没有机会见到这些产品,但是我们却见到了一个不断突破、不断重新构想自己的苹果公司。苹果曾经为“一体机身”就重新定义了整个笔记本线,一块激光雕成的铝盒成为了全世界追逐的目标。

苹果也从来不惧怕“抛弃”过去。历史上,乔布斯在iMac上抛弃过软盘,如今又在MacBook Air上抛弃了光驱。现在,因为触摸,苹果似乎又在考虑彻底抛弃鼠标。抛弃一定能成功吗?也不是,曾经被乔布斯扔掉的方向键,被迫加了回来,至今仍未改变。

但,这丝毫影响不了苹果抛弃过往来造就更好产品的决心。是以,苹果一直走在业界创新的最前列,也一直有着让人家购买最新产品的最强能力。有人发邮件问乔布斯新款系统能否支持第一版iPhone,乔布斯回答简洁明了:“对不起,不。”

8、反馈即灵感

乔布斯经常引用一句Henry Ford(福特公司创始人)的话:“如果我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们的回答是一匹快马。”

这就是乔布斯用来防卫苹果被指责不听取意见的方法。“在苹果,你不能设想你想什么”,Reid说,“他们会告诉你他们要什么。如果你动手做了,你会发现不对。不存在的东西很难想像。”

当然,乔布斯并不是不听取顾客意见:用来激发灵感,但不是改进方向。正如上网本流行的时候,人们都希望苹果能推出上网本。轻便、小巧、便捷的小网本似乎表明了PC产业的方向,而苹果似乎错过了春天。人们甚至买下PC上网本来跑黑苹果系统。乔布斯对此不屑一顾:“我们不知道怎么制造一款500美元而且不是一堆垃圾拼起来的电脑。”

202_年一月,乔布斯拿起了500美元的电脑,而且不是垃圾拼起来的。但,iPad不是上网本。它多了一些,它也少了一些——不是一匹快马,而是一辆汽车。

9、发明?不,重新发明

革命是乔布斯嘴边上最常挂着的词。发布iPhone时“我们将介绍三款革命性的产品”,发布iPad时“一款魔幻般的革命性产品助我们开始202_年”,1989年介绍NeXT电脑时,他也说着革命性。

这也是他饱受批评的地方。他称每项创造都是唯一,但批评者认为他是从已有产品中偷过来的。这很难辩驳,想想iPod之前的音乐播放器,想想iPhone之前的手机。其中的一些批评者直接将苹果送上了法庭,比如诺基亚和HTC,苹果也曾经支付过很多专利费用给其它公司。

但是再想想iPod之前的音乐播放器,iPhone之前的手机,iPad之前的平板。你不得不承认,苹果重新发明了这个种类。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而不只是参数的堆砌,才是苹果产品风靡全球的不二法门。苹果的产品,永远都直击软肋;也许初创者不是苹果,但开启一个崭新时代的永远都是苹果。

10、按自己计划来

iPad上架后,HP推迟了平板计划,要“重新规划”;微软砍掉了自己的平板计划;而RIM也推迟到了今年。

看看它们的平板——要比iPad复杂得多。其上跑着的是完整的桌面系统,而不是大号的手机系统。就算发布——也只是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汽车。所以它们直接回砍掉重练了。而那些剩下的巨头们,也才要争着进入这片领域。

苹果并不与它人竞争(也许是因为他们在雾面玻璃门后工作?),它用着自己的表。产品发布,并不是为了与别人竞争,而是公司内部制定的长期目标使然。这与乔布斯稳固的位置有一定关系,其它公司CEO会仅仅因为一两年季度财报问题就离开公司,但乔布斯不会。他会制定长期目标,稳步施行,直到产品能够达到苹果的高标准时才会发布。其它CEO不可能会有这种待遇。

苹果在过去的十年间,已经打造了无数平台,而它的远期目标也很简单:打造更多的产品,建立更多的平台。现在苹果拥有的平台有Mac OS X,iOS,iTunes Store,苹果旗舰店,App Store以及尚未成型的广告平台iAd。iPad正是这些平台的整合之作,一体设计、人性界面、iOS、App Store、iTunes Store等等。如果说iPad只是整合的开端,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苹果更多的整合之作。

总结

说了这么多,苹果的成功秘决其实就是:它想走得更远。苹果心中有一个计划,而且一直沿着计划走下去,助推剂则是信心与野心。简单来说,就是执行力。但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我不是说现在,乔布斯虽然辞去CEO职务但仍将参与苹果产品开发,我的意思是„他„的那一天),苹果还会有这样的人来拯救世界么?

第五篇:重启经济引擎

重启经济引擎

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并不断创新将成为助力经济引擎重启的关键之一。

来微软工作的这段时间,我时常听到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谈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问题――的确,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蔓延至包括IT产业在内的广泛的经济领域,并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和需求紧缩。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目前,中国不仅面临经济发展“保八”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刺激内需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是保障社会安定和繁荣的当务之急。

人们在谈论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同时,更多地开始探讨如何从危机中挖掘机会,进而重启经济引擎。202_年初在瑞士召开的达沃斯年会主题也是紧紧围绕如何重塑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要想应对挑战,首先需要看清楚挑战的由来:看似牢固的金融体系、看似可靠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会在一夜间崩塌颓圮?我赞同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所提出的观点:多年来创新、全球化和借贷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但在过去几年里,随着次级贷款额的不断累积,“借贷”逐渐成为维持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一个因素,而高回报让发放贷款的银行及申请贷款的消费者和企业都看不到迫在眉睫的风险。我们来比较一组数据,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前夜,私人借贷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60%;而202_年,这一数字则高达300%。只要是泡沫,就早晚会有破裂的一天。而要重启经济,除了要重新树立信心,改善金融体系外,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回归到依靠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来驱动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认为,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并不断创新将成为助力经济引擎重启的关键之一,它可以不断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传统产业,提升生产力,拉动经济的发展。

面对当前不利的经济形势,许多企业都在致力于保持“低负债”和“低支出”,希望可以安然渡过寒冬。微软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比如,我们利用业界领先的“统一沟通”技术融合了多种通信方式,让身处异地的微软员工随时随地实现与“面对面”几无区别的顺畅交流和无缝协作。这无疑有助于大幅降低企业的差旅成本。

但仅仅将IT技术视为企业“节衣缩食”的工具,那便有点“大材小用”了。对于那些希望战胜危机,或在经济回暖后迅速恢复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企业来说,信息技术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创新、提升业绩,进而转危为机这就是微软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也不会减少研发投入,每年投入资金还将达到90亿美元的原因。

此外,人们往往忽略了IT技术的放大作用。事实证明,相比较其他产业,对IT及相关产业的投入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数据表明,在美国,对交通、能源、供水等领域投入10亿美元,能创造18000个岗位;在信息技术领域投入10亿美元,则可创造31000新的工作岗位。在中国,刚刚启动的3G服务“将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30万个就业机会”。根据IDC研究报告,202_年微软及其生态系统在全球共创造1470万就业机会,微软中国及其合作伙伴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相关IT从业人员共计达161万人,约占中国IT从业人员总数的38%;而202_年,该生态系统在中国对包括基础设施、人员、市场和业务开发等各方面的投资预计超过223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相融合,在我看来,“两化”融合正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赋予传统企业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言以蔽之,我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释放其无穷的潜能,进而助力经济走出低谷,迈向未来。

分享经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引擎?(DOC)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