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视觉印象——中国“蓝”元素的国际地位提升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3-84328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2 01:00: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视觉印象——中国“蓝”元素的国际地位提升

视觉印象——中国“蓝”元素的国际地位提升

内容摘要:色彩是呈现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红”遍全球的氛围下,如何才能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代,对“蓝”元素的挖掘与展现是其中最有力的补充。中国带给世界的印象将是一条完整的文化传承脉络,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散发着全新的、多彩的阳光。

关 键 词:中国文化元素

红元素

蓝元素

近几年,在商业传播与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源源不断地被挖掘。作为一名中国人,这些使我们倍感自豪与骄傲。这同时也是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开始。中国经济在腾飞,传统文化元素复兴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众多视觉符号不断涌现的年代,色彩所具有的属性也被赋予了文化的特质,这就是色彩印象。有时,单一的色彩不一定体现单一的情节,色彩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印象和民族心理定势的呈现。具有中国印象的色彩的含义,非常讲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含蓄的文化底蕴,在审美观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中,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逐渐积累、沉淀、否定、创造,既体现出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展现出了新时代文化的创意理念。在很长时间的“红”遍全球的气氛笼罩下,中国“蓝”文化印象在全球的地位也开始逐渐得到提升。“蓝”文化印象,一方面补充和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唤醒了国人转换视角去审视、挖掘和创造文化。

一、红色印象中的冷艳绽放

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审美基因中,红色是特有的情结。从古到今,它始终占据着中国人的心,操纵了世界人对中国的印象,成为中国的象征。红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色彩,既延续了古典美学与哲学的思想,又具备当代元素的新观念,是世界文化元素构成体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天安门的宫墙、中国囍、红灯笼、五星红旗、闪闪的红星、民间剪纸、对联等,铺天盖地的红元素,可以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有独钟”。

红色印象让世界了解了中国,让中国的文化元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扬。但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从广度到深度,都不可能只散发着一种光彩。我们有时会为了某种商业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中国文化在未来带给世界的奇迹也许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尝试着从红色情结中走出来,才会发现有诸多的天地在等待着我们去挖掘,红色的生命最终也会得到更好地延续。中国文化元素中蓝色情结的不断浮现,正是从固有概念中呈现的一缕阳光,在红色世界中冷艳绽放,散发着异样的光彩。它是一种能给予生命以活力的色彩,在中国历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很多人只看到了光鲜的红色、黄色,却没有意识到深埋在心灵深处的那份静默与希望,而这恰恰是蓝色所迸发出的力量,内敛深沉而庄重。

蓝色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的情结,但中国特有的蓝元素却为中国的文化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皇家与民间代代相传的青花瓷,云南贵州等地的民俗工艺扎染蜡染,以及与水有关的海洋文化元素等,也逐渐被世界所认知,使中国蓝元素成为中国新的象征之一。

二、蓝元素魅力体现文化内涵

蓝元素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和谐”之意,与孔子的和谐之道是一种契合。这是古时儒家思想的体现,一直延续至今。而当今的社会也在提倡共建和谐社会,是和睦、和平的象征。

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国文化的发源由水而来,它融合天地人为一体,并通过天、云、水等蓝元素的象征符号来体现;在古代传统图案中,云雷纹、水纹、回纹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蓝色还有着原始的味道,代表着心灵与自然的纯净,在藏族与蒙古族文化中,蓝天白云作为蓝元素的象征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海域非常辽阔的国家,以海洋为背景的蓝文化印象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有军旅文化的弘扬,也有对海外华人的情感勾牵。蓝文化营造出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代表着一种希望,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其次,从色相去感知。由于蓝是色彩中最冷的颜色,因此蓝色被赋予了沉稳、理性,具有意象的特性。象征着自由、放松、忧郁、豁达、宁静。在当代文化中,诸如健康、乐观、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大多也与蓝色元素有关。

所以说,中国人心中自古就有蓝色情结,它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我们整合它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有的蓝色文化魅力。

三、挖掘中国蓝元素,提升国际地位

202_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借此,中国让全世界的人民充分品尝到了何谓中国文化的视觉盛宴。红元素成为主流,蓝元素作为非主流文化也成为了有力补充,使中国文化全面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西方人眼中,瓷器(china)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中国文化。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在202_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借助青花瓷的中国传统图案花草与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元素,在公园、地铁站、宣传艺术车和礼仪小姐的服饰上加以改良和运用,成为本届奥运的一大亮点。其中,色彩的作用是最突出的,瓷器中青料的蓝色作为图案,白色衬底,白中闪着青色,构成了响亮清脆的基调。此外,在遍布各大奥运场馆和京城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们所穿的制服设计也是将蓝色作为主色:上装T恤和外套使用蓝色和白色搭配,黄灰条作装饰;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考虑到北京正值炎热的夏季,尽管红色是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但满眼的红色、黄色会加重热感,从而引起躁动情绪,所以,具有清凉、沉静、平和的蓝色系就发挥了最大优势。还有如主要图形元素——奥运核心图形祥云纹,正是蓝色对应的符号,其形式像太极图,这是形与色的和谐相融把中国文化全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祥和、博大而充满希望。中国走出了红色所统治的文化世界,蓝元素成功地走向了国际。

视觉元素自古以来就是支撑文化存在的载体,是文化的化身,在人类感知世界存在的瞬间,色彩的作用是最大的,对色彩不断挖掘和创造,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走在文化最前沿的中国艺术家们不断地用人类最本能的语言告诉这个世界中国文化的魅力。红色元素诉说的是火一样的文明,有如外部张力作用下的奏鸣曲;而蓝元素的深沉就像久违的大海,灵动且犹如音乐般的洒脱、自由随性,是人内心发出的呼唤与希望,是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果。如今,蓝色系的色彩借助中国文化视觉元素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到很多领域,逐渐成为人们的钟爱。各类服饰、家居、环境设计、产品包装等,因为被赋予了中国蓝色文化而成为时尚,开始引领着国际潮流。

中国文化蓝元素在未来的文化传播领域中会独领风骚,文化元素的色彩归属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强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引领世界新时代的潮流,刮起蓝色风。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广告系(责任编辑:贺秀梅)

第二篇:国情——中国国际地位浅析

国情——中国国际地位浅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1102 简文浩

材料: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2_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_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2_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2_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分析:

森林里看不见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地球上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世间的每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中国也有自己特有的国情,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过去,一提到我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概括已经不能反映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貌。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国际环境下走出来的。今天所取得的种种辉煌成就,是全国全党各族人民共同奋斗57年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拿今天的中国和旧时的中国相比,相信每个国人都会由衷的感到振奋与荣耀!

然而,除了激动之外,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审视现状,我国真的已经没有问题了吗?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有了成绩,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将这份鼓舞过分演化为自我陶醉或洋洋自得就不好了。正因为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所以我们不得不清醒认识到,我们是在崛起,但眼下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过早沾沾自喜,只会弱化我们进步的动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世界第四,那么人均国民总收入呢?0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是202_美元,位居世界第129位。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才刚刚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们只是刚刚摘掉“穷国”这顶帽子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激动,应该在当前局面上认清中国的真实的经济状况。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谈到国际地位,或许有人会想到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有人会想到我国是“核俱乐部”少数几个成员之一,可事实是,无论我们现在国力有怎样的提升,我们现在依然只是个发展中国家而已。在法律意义上,俄罗斯属于前苏联的继承国之一,但是它并没有继承前苏联的共产主义,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才是苏联真正的“继承国”。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就有着很大差异,而我国又历来明确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因此要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发展总是投以敏感和警觉的眼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西方世界这种不安在上个世纪普遍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就已经表露无遗了。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我国在近代历史上曾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殖民和奴役,这段屈辱历史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但西方世界可能就开始担心了,我国崛起之后会不会打击报复呢,会不会对外扩张呢?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国始终强调,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所坚持的“和平崛起”似乎也可以认为是对此“中国威胁论”的应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复兴的过程中,肯定会面对种种困难和障碍。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想我国外交部门都将始终努力减少这些困难,以竖立我国更加诚信重诺,遵守规则的良好国际形象。

而且在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上,西方列强百般阻拦,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重要阻碍。而且“中国威胁论”已经被西方所深深接纳,西方便极力排斥中国。美国,欧洲列国,在想办法遏制中国的发展,而周边国家更多的是倚仗西方列强与中国讨价还价,希望在与中国的各项争议中获取更多利益。

同时,我国内部的社会状况也并不完美。我国依然存在着不少的社会问题,像人口问题,就业问题,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法制不够完善,环境问题和贫富差距的扩大问题等等。问题固然存在不少,但我们国家现阶段取得的成就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我们人骄傲。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看到的是将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第三篇: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论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摘要 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随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 中国 国际影响力 国际地位 国际形势 金融危机 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光阴如水,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国都寻求与中国合作,中国的市场潜力与综合国力是众所瞩目的。大国关系主旋律是协调、良性互动。美国一超多强中的超级大国,但是尽管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目前没有变化,但它政治上失策、经济上失控使它不得不放弃单边主义,更注意寻求大国间的合作支持。欧盟的战略地位有所上升,国际参与力度进一步增强;俄罗斯进一步抗衡西方的战略挤压,特别是北约东扩。俄格冲突表明俄不会牺牲战略底线,但不寻求同西方的对抗,不会回复到冷战时期。日本寻求大国地位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改变,但也十分注意处理好同邻国的关系。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西方大国在处理国际热点时寻求与它们的合作与协调。大国关系力量对比的这些变化会牵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少国家已提出要建立新的地区经济体或货币体系。新的地缘战略正在酝酿调整之中。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_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2_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2_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拉美国家在经受了上个世纪90年代“拉美模式"的失败之后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拉美国家认为中国模式不同于已经失败的苏联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他们眼下不时要面对的西方模式。他们对中国发展模式最感兴趣的是怎样以本国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既维护政权稳定又实现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使中国对非洲的需求比60年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非洲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向

东看”的主张进一步增强。很多非洲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40%的规模就有数亿人要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跟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情形一样必将极大拉动全球包括非洲经济的发展。

中东伊斯兰国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他们希望中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平衡力量帮助他们减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帮助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上,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从文化上讲,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也是中华文化影响的例证。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召开,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认可,也是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采。

第一,经济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2_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2_年或202_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2_年达到4.4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今年2月16日,日本内阁府(Cabinet Office)发表的统计速报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202_年四季度(10月至12月)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实际下降了12.7%,创下自1974年以来近35年的最大跌幅。1974年日本经济因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当年一季度GDP曾下跌13.1%。反观中国,GDP逐年增长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不得不谋求与中国的合作,日首相鸠山在与中国主席胡锦涛会晤期间提出其按欧盟形式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其方式可能包括采用单一货币等。胡锦涛未对该提议表示同意,但他表示希望通过解开争端症结以实现海域的和平与友好。早在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就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那时候明显是为侵略所找的借口。但现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明显是日本的民主党派认为中国可以帮日本脱离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东亚共同体的主导国必然是中国,统一的货币必然是人民币,这难道不能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升吗?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中国的投入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

第三,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声誉下降,不得不有所调整。此外俄罗斯等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持续下降。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

第四,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和平转型时期,对中国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首先我们应解决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如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生态与资源问题等.并且应该统筹国内与国外的

两个大局,处理好两个关系。在国际上随着自己地位的提高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自己大国的地位。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一件好事情。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自己强大的一面,还应该正视我们依旧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许多外国人来到北京、上海等繁荣城市的外国人都说他们不相信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202_年的北京奥运会给世界带来的震撼一度使外人认为中国已经不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阵营。

中国,六十年以来的巨变,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6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们要继续努力,实现中华之复兴

第四篇:形的视觉印象

形的视觉印象

湘版绘画第一单元第二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活动从较为单一的物象写生到较为复杂的物象写生,基本上遵循了写生训练的学习规律。第一个活动注重的是学生对物象动态的把握及对绘画造型比例、结构知识的运用,第二个活动更侧重于绘画的构图与主观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从欣赏画家眼中那不同寻常的美丽世界导入,然后以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逐一展开对形体、结构、比例及构图的欣赏分析及尝试练习活动。从绘画的物象结构与形体轮廓之间的关系探究中,理解物象的外形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和正负形;通过对基本形体与形的比例变化的实践,掌握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处理绘画中的形以求产生特殊的画面效果的方法,传递自己的主观意识;在描绘物象形体动态的绘画练习中进一步深入对绘画中“形”的认识;最后通过尝试不同框架进行绘画构图的练习,完成对形的综合处理能力的学习。采用多种尝试性学习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在绘画中对形的观察、塑造及表现的能力,并创作出具有一定视觉效果和创意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绘画作品中的“形”与生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绘画中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掌握在绘画中表现客观物象形体的基本方式与技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反映一定个性的作品。学会从不同观察角度来发现“美”,从各种技法运用中表现对“美”的认知与判断,在尝试各种构图的相关练习中获得绘画造型的实践经验,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种表现风格及手段,养成对客观物象形体特征的分析与探究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分析:

本课的教学,我想通过两个课时来完成。在第一课时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比较各种风格及运用不同绘画技法所表现的手开始切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欣赏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造型观念,即“形”的存在有赖于物象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第二个课时,通过对物象的基本比例关系的掌握,借助几何形对物象形态特征进行解析,并在了解产生动势原因的基础上,尝试对某一比较简单的物象进行夸张、变形处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关注形的动势及表现以及了解绘画构图中物象的取舍与不同框架的构图对表达绘画主题的作用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试着对多个物象进行取舍,并参考教材提供的几种不同的构图框架进行创作尝试,然后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同一组物象在不同的构图中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并分析这种视觉感受产生的原因,更深一层地了解构图和适当取舍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比较各种风格及运用不同绘画技法所表现的手开始切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欣赏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造型观念,即“形”的存在有赖于物象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

教学重点:绘画中“形”的封闭性特征和正负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绘画中的“形”与物象的内在结构和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

课业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课件快速放映一些街景图片,然后提问让学生总结刚才看见了什么,都是些什么形象?定格其中一幅,让学生在纸张上简单描绘下来。

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事物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视觉印象。这种印象跟我们观察的深入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凝神贯注,作长时间的协商,就会获得深入细致的视觉印象,呈现细致而完整的形;如果我们瞬间一瞥,我们获得的则是大致的印象,呈现简略的形。

二、导入罗丹名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艺术家能够从我们平常所忽略的形象中发现美的存在?

教师总结: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绘画艺术教学的真谛。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并借助绘画的技能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即创造美。形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达的形又往往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并结合精心筛选的有关“形”的各种技法表现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站在艺术大师们的观察角度去看世界,去寻找美、感受美,从而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由此激发对生活中美的关注及热爱。)

三、课件呈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的手,让学生比较这些手的共性与特性,并作出判断。可见呈现同一只手的不同动作,让学生模仿其中一个动作,认真观察自己手的轮廓,并细致地勾画出手的轮廓。

教师总结:视觉印象跟我们的审美情趣有关。从我们通常忽视的情景中,画家却敏锐地感受到了美。这种美包括自然形本身的造型美、纹理美以及节律美。当他将感受到的美德视觉印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一张绘画作品就产生了。

视觉印象在大脑中存储一段时间后,在我们大脑中会形成记忆,记忆中的形是经过我们提纯和强化的形。

四、观察不同种手的图片,学生在勾画手的轮廓中发现,绘画的表现都是在二维的空间中展开的,平面的形都是有边缘的,我们把它称为外形或外轮廓。外形的起伏变化和物象的内在结构具有必然的联系。

从另一方面来说,外形和情绪的表达也有密切的联系。有时为了强化形象的表达意味,我们会对外形进行必要的处理。(欣赏教材第8页的图片讲解。)

五、欣赏教材第9页的《少女肖像》和以拳头围合成的一个惊叹号,结合上一环节的体验,谈谈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平面上具有封闭性特征。

教师总结:物象外轮廓在平面上具有封闭性特征,我们总下意识地将完整而闭合的图形视作主体,而将周边的形视作背景,即所谓的“图形”与“底”。图形和底在画面中相互依存,有机结合,互为衬托。图围成的底有时会转化成具有意义的负形,原有的图则被称为正形,正形和负形有机组合在一起会传达更多的含义。(教师在课间中呈现更多有关正负形相互结合的图片,如埃舍尔的数学画等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发散思维,启发学生赏析“思考与交流”中拳头组成“惊叹号”的作品,提示学生结合对“形”的实践体验解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七、课后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以“拳头”围合成一个醒目的“叹号”的范例,让学生尝试以“花”或者“眼睛”等简单的图形元素去组织表现类似于“句号”、“问号”、“叹号”等图形,来完成一张正负形的练习作业。养成关注生活中的“形”的绘画意识。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对物象的基本比例关系的掌握,借助几何形对物象形态特征进行解析,并在了解产生动势原因的基础上,尝试对某一比较简单的物象进行夸张变

形处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关注形的动势及表现。

了解绘画构图中物象的取舍与不同框架的构图对表达绘画主题的作用与意

义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像的基本形体和结构及其比例关系。

绘画中的构图。

教学难点:基本比例关系的掌握,物象进行夸张、变形处理。绘画构图中物象的取舍,不同框架的构图对表达绘画主题的作用与意义。

课业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视觉印象我们观察的深入程度有关,也跟我们的审美情趣有关。客观物象的轮廓在平面上呈现出外形,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平面上具有封闭性特征。深入理解绘画中“形”的封闭性特征和正负形的关系。

二、导入教学: 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曾说:“在自然里的一切形体都可以归纳成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在这种单纯的基础上学习绘画,人们才能画出一切想画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塞尚无疑是正确的。面对大自然丰富、复杂的形体现象,如果没有几何构造的基础,我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再现自然形态。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中国古代画圣吴道子在用线条勾画人物形象的时候,没有任何几何形体作为依据,同样也能创造出神形兼备的绘画作品。事实上,绘画中找“形”的方式可以归纳为空间分析与平面比较两种,即用几何形体对物象进行理解和通过比例来把握物象的形体关系。

三、课件展示一些罐子、瓶子、水果等景物,教师把这些景物在黑板上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归纳描绘出来,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课件展示:古希腊黄金分割律——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与较小部分之比,比值等于1∶0.618时我们能感受到物象具有视觉上的和谐之美。展示传统中国画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和“立七坐五蹲三”、“三停五眼”等均是对绘画比例关系的经验总结。时装图中模特头部与全身高度的比例为1∶8,或是1∶10、1∶12,卡通画中人物形象的比例就更夸张了,任何比例均成为可能。

教师总结:对于绘画中的比例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不同意图的绘画表现需要不同的比例尺度,绘画中的比例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比例是画家用以观察的方法,而不是约束绘画表现的尺度。学生通过对作品中物象的基本形和不同比例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探究绘画中如何利用比例和基本形来加强对形的塑造和观察。形体与比例是我们在绘画中用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与归纳物象的“形”的特征的观察方式,而不是尺度。

五、参看教材第12~13页,然后引入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说明构图是个要动脑筋,考虑如何安排画面的环节。在绘画中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要解决的是要“取”什么的问题,这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回到对物象“形”的观察之中,然后才是如何“取”的问题,即构图的方法。在绘画中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衬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

六、介绍几种常用的构图形式:

1.平衡式构图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

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3.九宫格构图 也叫井字构图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4.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5.曲线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6.框架式构图

用景物的框架做前景,能增加画面的纵向对比和装饰效果,使照片产生深度感。

7.斜线式构图

可分为立式斜垂线和平式斜横线两种。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

8.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呈向四周扩散放射的构图形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而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场面又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特殊的效果等表现手法。

向心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9.三角形构图

正三角形有安定感,逆三角形則具有不安定動感效果。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10.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11.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七、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活动,提供几个水果、瓶子之类的简单物体,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试着对多个物象进行取舍,参照教材的几种构图框架去摆放,在此基础上大胆尝试不同的构图,把应了解绘画构图中物象的取舍与不同框架的构图进行创作尝试,然后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同一组物象在不同的构图中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并分析这种视觉感受产生的原因,更深一层地了解构图和适当取舍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八、评价总结学生作品,肯定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效果。

(四)教学反思:

1.对学生的评价:在本课的第一个课时中,学生对“形”的认识与表现必须通过一系列强化练习方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而第二课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掌握以上三个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物象进行恰当取舍,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学生只有在反复多次的大胆尝试中,才会真正了解取舍的重要性,知道并掌握如何取舍视觉中的形体,这是决定作品是否具有独特视觉效果,是否具有创意的关键。

2.教师自我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在第一个课时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有效的强化训练内容是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关键。至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形”的观察的敏锐性,教材中所强调的“图”与“底”的关系应成为教学中关注的焦点,学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够感悟到绘画中“形”的封闭性必须建立在对物象外形轮廓的观察与结构、比例的分析之上,从而由外至内地掌握绘画中“形”的表现技能。当然,教学中能达到此目的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但是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结构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在绘画中表现“形”的最初视觉印象——轮廓,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对结构的分析,而从物象的外形轮廓直接切入教学,让学生在用线来表现物象外形轮廓的练习中认识结构与比例的问题。

而第二课时教学中不仅要依靠学生积极的思考、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多次的实践,教师必须辅之以得法的诱导、频繁的鼓励、恰当的评价来达到教学目的。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都给学生留有大量的尝试空间,因此我们尤应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知识的评价。可以通过让学生写研究性学习报告与个人学习心得来帮助学生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并建议学生保存练习中的草稿,启发学生从问题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第五篇:中国的国际地位

谈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随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格局发生重要的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凸显了出来,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更离不开中国。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国都寻求与中国合作,中国的市场潜力与综合国力是众所瞩目的。大国关系主旋律是协调、良性互动。美国一超多强中的超级大国,但是尽管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目前没有变化,但它政治上失策、经济上失控使它不得不放弃单边主义,更注意寻求大国间的合作支持。欧盟的战略地位有所上升,国际参与力度进一步增强;俄罗斯进一步抗衡西方的战略挤压,特别是北约东扩。俄格冲突表明俄不会牺牲战略底线,但不寻求同西方的对抗,不会回复到冷战时期。日本寻求大国地位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改变,但也十分注意处理好同邻国的关系。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西方大国在处理国际热点时寻求与它们的合作与协调。大国关系力量对比的这些变化会牵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少国家已提出要建立新的地区经济体或货币体系。新的地缘战略正在酝酿调整之中。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_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2_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

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2_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拉美国家在经受了上个世纪90年代“拉美模式"的失败之后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拉美国家认为中国模式不同于已经失败的苏联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他们眼下不时要面对的西方模式。他们对中国发展模式最感兴趣的是怎样以本国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既维护政权稳定又实现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使中国对非洲的需求比60年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非洲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向东看”的主张进一步增强。很多非洲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40%的规模就有数亿人要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跟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情形一样必将极大拉动全球包括非洲经济的发展。

中东伊斯兰国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他们希望中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平衡力量帮助他们减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帮助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上,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从文化上讲,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也是中华文化影响的例证。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召开,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认可,也是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采。

视觉印象——中国“蓝”元素的国际地位提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