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10-241手打WORD版(共五则范文)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3-49151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8 09:47: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10-241手打WORD版

总则

1.0.1 为指导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统一主要技术要求,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指南。

1.0.2 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时速250-35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 施工。时速250km以下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可参照执行。1.0.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必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按照设计文件施工,满足工程结构安全、耐久性能及系统使用功能要求,保证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营。

1.0.4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从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四个方面加强标准化管理,采用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等先进的施工管理手段,实现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建设目标。

1.0.5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重视地质核査,作好地基处理、填料生产供应及压实成型、过渡段处理、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变形观测评估、接口工程等关键环节的施工。

1.0.6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施工工序,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划分施工段落,提髙文明施工水平。

1.0.7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重视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和预防工作,加强路基变形监控量测,保证排水系统畅通无阻,及时完成支护结构,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及其影响。

1.0.8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涉及文物古迹时,应立刻停止作业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现场保护工作,严格按文物保护部门批准的保护措施进行施工。

1.0.9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根据国家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等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环境,编制并实施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技术方案。

1.0.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根据批准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

1.0.11 高速铁路软土、松软土路基工程应作为控制工程组织施工。1.0.12 防排水工程是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及时做好防、排水工程。

1.0.13修筑于路基上的端刺、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预埋管线等工程项目应与路基同步协调施工,不应损坏或危及路基的稳定和安全。

1.0.1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爆破器材的储存、保管、运输、使用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爆破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

1.0.15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应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和监控,高陡边坡、地质不良地段、临近营业线或营业线施工等危险性较大的路基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相关规定经审批后实施。

1.0.16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中,应重视对农田水利和环境的保护,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临时占用的土地应及时做好复垦工作。1.0.17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的各类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1.0.18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应与工程进度同步,做到系统、完整、真实、准确,保正其具有有效的查考利用价值和完备的质量责任追溯功能,并应按相关规定做好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1.0.19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除应执行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2 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1.1建设各方应制定项目管理规划,重点加强填料选择、地基处理、填筑工艺、沉降观测等控制,注重过渡段处理、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等细节管理。

2.1.2建设各方应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路基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2.1.3建设各方应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铁路路 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等规定,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路基工程施工安全。

2.1.4路基工程施工应建立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环境管理计划,有效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1.5路基工程施工应重视职业健康和劳动卫生保护,制定管理计划并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发生职业健康安全事故。

2.1.6路基工程施工应按照《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的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加强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路基等工程进度控制和管理。

2.1.7路基工程施工应根据施工条件、地基处理类型、填挖高度、填料性质、工期要求、气候条件等因素,按照技术先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配置机械设备,积极推进机械化施工。

2.1.8路基工程填料制备、沟槽和构件预制、混凝土拌制、钢筋加工等应采用工厂(场)化生产。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2.1.9路基工程地基处理、填筑压实、爆破开挖等关键工序应组建专业化的作业队伍进行施工,管理和作业人员应相对固定。2.1.10路基工程施工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定期维护,保证工程施工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可靠有效。

2.1.11路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执行《铁路建设项目现场管理规范》(TB10441)的相关规定。施工现场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满足施工需要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办公生活区等,并考虑防止地质灾害及防洪、防火、防爆等要求。2.1.12路基工程施工现场应按照《铁路工程建设现场安全文明标志》(建技〔2009〕44号)的要求设置安全文明标志。

2.1.13路基工程施工应结合项目规模和特点,按照《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管理标准》(TB10442)的规定设置工程试验室,满足工程质量控制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

2.2建设单位

2.2.1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2.2建设单位应重点加强地基处理、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等工程的施工图审核和设计技术交底组织工作。

2.2.3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做好填料来源、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系统等设计文件的现场核对工作。

2.2.4建设单位应组织确定路基工程试验段位置及试验内容,并组织实施。

2.2.5建设单位应组织对高陡边坡路基等高风险工程进行风险评估。

2.2.6建设单位应组织地基处理、过渡段、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等施工专项检査,根据现场实际进一步完善工程措施。2.2.7建设单位应组织路基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

2.3勘察设计单位

2.3.1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3.2地质勘察、水文调査等工作应满足路基工程设计要求,做好路基与其他专业的协调和配合。

2.3.3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区段的地基处理、填料选用、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等工程的方案研究和工程设计,严禁盲目套用标准设计。

2.3.4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设计接口管理,路基工程设计应与隧道洞口、桥台、横向结构物、过轨设施等相关工程同步设计,并明确施工

顺序、施工衔接等相关要求。

2.3.5勘察设计单位应按规定向各参建单位做好施工图技术交底及答疑工作,应对地基处理、土石方调配、过渡段处理、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变形观测评估等关键设计内容作出详细说明。2.3.6勘察设计单位应做好现场施工配合,加强现场地质核对确认工作。

2.3.7勘察设计单位应参加路基试桩成果分析、路基变形评估、边坡防护及防排水完整性检査等工作。

2.4施工单位

2.4.1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 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4.2施工单位应现场核对设计文件,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技术交底、检査及验收等工作。

2.4.3施工单位应编制地基处理、填料制备、填筑压实、过渡段处理、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变形观测等关键工序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作业标准和工艺要求。

2.4.4地基处理、路堤及过渡段填筑、支挡工程新技术等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编制总结报告并报相关单位审批。

2.4.5施工单位应统筹安排接口工程的施工。“四电”等后续工程的施工方案应经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不应影响路基工程质量.2.4.6施工单位应按规定进行地基处理试桩、路基变形观测,并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资料。

2.4.7施工单位应做好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制定防护措施。

2.5监理单位

2.5.1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5.2监理单位应对高边坡路堑开挖、爆破作业,营业线、预应力锚杆(索)等施工方案进行重点审查。

2.5.3监理单位应做好填料、混凝土原材料等进场检査验收工作。2.5.4监理单位应参与建设单位组织的有关边坡防护和防排水等工程的现场核对工作。

2.5.5监理单位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填料制备、填筑压实、支挡结构施工等重要工程和关键工序的现场监理。

2.5.6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地基处理试桩、路基变形观测进行全面监督,并按规定作好变形的平行观测,保证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3施工准备

3.1施工调查

3.1.1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路基工程施工调査,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1.2路基工程施工调查,应根据工程特点着重调查收集下列资料:

1施工范围内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2沿线土石类别及分布情况。

3填料来源、弃土位置、运输条件等情况。

4砂、石等当地建筑材料产地、质量、产量及运输条件情况。5工程中所需各种原材料的供情况。6重点工程现场施工条件情况。

7石方爆破地段的地形、地貌和附近居民、建筑物、交通设施等情况。

8工程有关营业线设备及运营情况。9办理临时用地手续、拆迁补偿所需的资料。10修建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施所需的资料。11现有可利用水、电等资源及油料供应情况。12现有道路情况及拟修建施工便道的环境条件。13现有可利用驻地或新建驻地的环境条件情况。

14当地生活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和民族风俗等情况。3.1.3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调查结果及时编制施工调查报告。

3.2施工图核对

3.2.1施工单位应在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设计标准、技术条件和相应规范,并结合施工调査核对设计文件,作好核对记录。3.2.2施工图核对包括现场核对和图纸核对。主要应核对施工图纸相互间的一致性、系统性及其与现场实际的相符性,并核对施工图纸能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3.2.3现场核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设计图纸中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等建设条件是否与现场一致。2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是否利于现场实施。3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是否与现场环境相协调。

5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的设置位置、规模和数量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3.2.4 一般路基核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4取、弃土场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1路基土石方调配方案是否合理。

2路基横断面面积和土石方工程数量计算是否准确。3路基过渡段结构图是否明细、完备。

4路堤填料是否与实际相符,改良土是否有设计方案和施工要求。5路堑土质基床是否采取了换填或加固措施。6坡面是否采取了适宜的防护措施。7支挡结构图是否明细、完备。

8路基排水设施相互衔接及末端设计要求是否明确。9横断面设计图及相关的说明有无差错漏碰等。

10有可能干扰或污染环境的工程,是否采取了必要的环保措施。3.2.5特殊路基应重点核对设计范围是否与现场条件一致,设计工艺要求能否正确指导现场施工,设计方案是否利于现场实施。3.2.6相关工程应重点核对端刺、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综合接地、过轨管线等工程的结构尺寸、布置形式、结构图是否完备、细致,施工方法及工序等技术要求是否交待清楚。3.2.7路基施工图核对完成后应按程序上报核对结果。

3.3施工方案

3.3.1路基工程关键工序的施工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范围包括地基处理、填料制备及填筑压实、过渡段处理、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变形观测评估等。试桩、试验段等应编制专项实施方案。

3.3.2高陡边坡路基和位于危岩、落石、岩堆、滑坡等不良地质地段的高风险工程,应制定施工方案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风险评估。3.3.3路基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方案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

象条件合理确定。

2施工方案应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各道工序之间、施工接口之间应协调安排,减少交叉干扰。4临时工程安排应合理、经济并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临时工程实施宜采取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相结合的方式。

5混凝土、级配碎石及改良土拌和站数量、生产能力和设置位置应结合工程规模、工期要求等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比选确定。

6制定施工方案、选用设备、采集工程材料等时,应采取减轻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7各类用地应结合工程实际统一规划,减少临时用地和取弃土场用地。

3.3.4路基工程施工应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人工配合为辅。机械配置应按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配套,并满足安全、质量和工期要求。3.3.5施工方案应按程序评审或审批后执行。

3.4施工作业指导书

3.4.1施工单位应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具体要求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特殊过程、关键工序应向施工人员交待作业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落实各项验收规范和标准要求,指导现场施工作业,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满足节能环保要求。

3.4.2施工作业指导书应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采用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要求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

3.4.3路基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范围应包括地基处理、填料制

备、路基填筑、路堑开挖、支挡结构、边坡防护、防排水及相关工程。3.4.4施工作业指导书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适用范围。2作业准备。3技术要求。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5 施工要求。6劳动组织。7材料要求。8设备机具配置。9质量控制及检验。10安全及环保要求。

3.4.5路基工程施工应通过组织现场作业交底和人员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全面掌握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

3.5施工技术交底

3.5.1施工单位应依据设计文件和设计技术交底要求,将路基工程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计划、过程控制及质量标准、作业标准、材料设备及工装配置、安全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 等向参与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5.2路基施工技术交底应分级进行,交到工班和作业人员。交底形式采用会议、书面与现场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3.5.3项目总工程师应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 底。技术交底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路基设计概况及施工图。

2项目施工调査情况、施工部署、大型临时设施及过渡工程方案。

3路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总体施工顺序及主要节点进度计划安排。

4地基处理、特殊岩土和特殊环境路基的施工方法,支挡结构新技术、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的施工要求。

5路基填料制备方案及要求。

6地基处理工艺性试验、路基填筑工艺性试验等实施方案。

7高陡边坡、临近营业线路基工程和爆破作业等危险性较大项目的专项实施方案。

8路基工程施工复测成果。

9路基工程技术和质量标准,主要危险源及重大技术安全环保措施。

10主要工程材料设备、主要施工装备、劳动力安排及资金需求计划。

11设计变更内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3.5.4技术主管人员应对作业队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路基工程施工组织安排、施工作业指导书、分部分项工程交底。

2路基工程施工作业方法、操作规程及施工技术要求。

3路基工程施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操作要求。

4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施工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标准。

5地基处理及地质勘察图,路基横断面图、纵断面图,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结构图,路基相关工程结构图等。

6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过渡段填筑等工艺性试验参数及改良

土外掺料掺人比、混凝土配合比。

7路基测量放样桩橛、测量控制网、路基变形观测方案等。

8路壁及取土场爆破设计方案。9成型路基保护方法及措施。

10路基工程施工注意事项等。

3.5.5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应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路基作业标准、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工程质量要求。

2路基各工序施工准备及相应机具设备的配套准备。

3路基及相关工程放样桩。’

4路基填料及相关原材料的规格、数量、质量要求及使用部位。5路基各部结构尺寸大样图、支挡结构等基坑开挖图、钢筋配筋图等。

6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及接口工程施工先后顺序。

7路基施工工艺细则、操作要点及质量标准。

8路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问题预防及注意事项。

9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

10路基工程施工中出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措施、紧急逃生措施等。

3.5.6各分部、分项工程或关键工序、专项方案实施前,项目总工程师或技术部门负责人应会同技术主管人员向作业队进行交底,并对交底后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査验收。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补充交底。

3.5.7路基施工技术交底应细致全面,会议交底后应形成技术交底纪要并附必要的图表,参加技术交底人员应签字确认,并加盖项目技术部门公章后生效;书面交底应双方签字确认。

3.6其 他

3.6.1路基工程用混凝土拌和站、填料拌和站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工程用混凝土拌和站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考虑建站。混凝土拌和站、填料拌和站应根据场地、运量、运输条件和工期要求以及延迟时间等技术要求,确定设置方案、位置及规模。

2填料拌和站宜选在地势较高、离水源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且应在居民区主导风向下方,并配备相应的除尘设施。

3拌和站内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场区内要设置2%~4%的横向坡度,以利排水。拌和站的四周应设置排水沟。’

4备料场应搭建料棚,防止雨淋。不同品种、规格的材料之间应修建隔墙。

3.6.2路基工程预制构件厂应结合混凝土拌和站统筹规划,预制构件用混凝土应采用集中拌和的方式进行供应。

3.6.3施工便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修筑标准应按施工运量、施工机械的最大荷载、沿线交通和工程量分布情况综合确定。有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标准修筑。

2利用原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的,应对其进行实地检査,不能满足施工运输要求时,应进行加固改造。

3利用地方有偿使用的道路,应根据运量和施工工期要求,与新建运输便道进行比较后确定。

4临时用电应根据沿线电力资源可利用情况确定供电方案,宜优先选用当地电源。采用当地电源时,应根据工程分布情况计算用电量,选定临时电力线的标准;采用自发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定采用集

中发电或分散发电方案。

3.6.5临时给水应根据沿线水资源情况确定施工供水方案。距水源较远的工点或工程较集中地段,可考虑修建给水干管路,根据用水量选定给水管路的标准。

3.6.6临时通信宜优先利用沿线既有通信资源,困难时可设置临时通信系统。根据沿线的地形条件,临时通信系统可选择采用 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方式,其标准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3.6.7大型临时设施的设计应采取临时工程与正式工程相结合的方案。

4施工测量

4.1 一般规定

4.1.1路基施工测量和成果评价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的相关要求。

4.1.2路基测量仪器设备及工具应做好保养、维修和定期校验工作,并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4.1.3路基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履行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桩撅交接手续,监理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参加交接工作。4.1.4控制网交桩的成果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CP0、CPI、CP II控制点成果及桩点记录。2 CPI、CP II、测量平差计算资料。3线路水准基点成果及桩点记录。

4水准测量平差计算资料。5 测量技术报告。CPO、CPI、CP II控制桩和线路水准基点桩。

4.1.5特殊路基工程的施工控制网,应在CPI或CPII的基础上加密,并采用与既有控制点相同的测量坐标系统。

4.2施工复测

4.2.1施工单位接桩后,应对CPI、CP II和线路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施工复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复测前应编写复测工作技术方案或技术大纲。

2施工复测的方法宜与原控制测量相同,测量精度等级不应低于原控制测量等级。

3施工复测前应检査控制点标石的完好性,丢失和破坏的标石应按原测标准用同精度内插方法恢复或增补。

4.2.2路基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不定期的复测维护,复测周期不宜大于6个月。不定期复测维护内容包括CPI、CPII线路水准基点及施工加密控制点复测,检查控制点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位移,点位的相对精度是否满足 要求。

4.2.3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较差符合规定要求时,采用原测成果。较差超限时应进行二次复测,査明原因,并采用同精度内插方法更新成果,提交监理和设计单位确认。

4.2.4路基工程施工需要移设或增设平面控制点、水准点时,可采用同精度扩展的方法测量。

4.2.5路基横断面复核的间距应根据地形情况和控制土石方数量的需要而定,填挖零点应测绘断面。

4.2.6施工复测完成后应进行成果分析,编写复测报告。

4.3施工放样

4.3.1路基工程可根据施工要求进行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加密测量前应制定测量技术设计书,加密测量采用同级扩展或向下一级发展的方法。

4.3.2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可采用导线或GPS测量方法施测,控制网加密应就近符合到CPI、CPII控制点,采用固定数据约束平差。4.3.3加密高程控制测量应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4.3.4路基施工放样的边桩可根据地形情况采用横断面法、逐渐接近法、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 RTK法测设,测设边桩的限差不应大于10 cm。

4.3.5地基加固工程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加固范围施工放样可在恢复中线的基础上采用横断面法、极坐标法或GPS RTK法施测。

2地基加固工程中各类基础的桩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已测设的地基加固范围内布置,可采用横断面法测设,相邻桩位距离限差不应大于5cm 4.3.6桩板结构地基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位及承载板平面控制点的线路纵、横向中误差不应大于10cm 2 桩顶及承载板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2.5cm 4.3.7支挡结构、边坡防护、防排水结构物及相关工程的测量 放样应符合设计要求,结构尺寸误差、基底及顶部高程误差均不应大于5cm。

4.4竣工测量

4.4.1路基工程竣工后,应进行线路中线贯通测量,查检路基工程平纵断面施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量内容包括线路水准基点贯通测量、线路中线和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

4.4.2路基工程及相关工程竣工测量内容应满足竣工图编制和竣工验收的要求,竣工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图式等应与施工测量一致,测量方法和精度与施工测量相同。

4.4.3控制网竣工测量应包括CP0、CPI、CPII基点网复测。施工过程中毁坏、丢失的桩点,竣工测量时应 按同精度内插要求补设。4.4.4线路水准基点竣工贯通测量每2 km水准基点,特殊路基结构等重点工程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基点。

4.4.5线路中线贯通测量以左线为基准进行测量,线路中线上应布设公里桩和百米桩。直线上中线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线桩间距宜为20 m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支挡工程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等处均应设置加桩。4.4.6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横断面间距直线地段宜为50m曲线地段宜为20m 2路基横断面应利用线路贯通测设的中线桩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路基横断面测点应包括路基横断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位置。

3路基横断面竣工宽度不应小于设计宽度;侧沟、天沟的深度、宽度与设计值之差不应大于5c基护道宽度与与设计值之差不应大于10cm 4.4.7地界桩应根据地界宽度测设,直线地段每200m曲线地段每40m

缓和曲线起终点及地界变化处的两侧均应测设地 界桩。

4.4.8路基竣工测量完成后,由竣工测量单位按照高速铁路竣工验收的要求编制竣工测量文件。竣工测量文件应包括下列主要资料: CP0、CPI、CPII控制点,线路水准基点,维护基标,铁路用地界坐标成果及桩点记录。CP0、CPI、CPII控制点,线路水准基点,维护基标桩橛,铁路用地界桩。

3路基竣工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图。4路基表。5竣工测量报告。地基处理

5.1 一般规定

5.1.1地基处理施工前应熟悉施工图及有关工程地质、水文资 料,收集地下管线、构造物等资料,结合工程情况了解本地区地 基处理经验和类似工程的施工情况。

5.1.2地基处理施工前应核査地质资料,并进行地基处理的各 项工艺性试验。工艺性试验应对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进 行验证。核查或施工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 给有关单位。5.1.3地基处理施工场地应合理规划,并根据地质情况、工程 特点等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同类地基处理所采用机械 性能应基本一致,否则应分别进行工艺性试验。

5.1.4地基处理施工前应作好临时排水,清除场内杂物、杂草、腐

殖土,并平整场地。

5.1.5地基处理施工前应对地下管线、构造物等制定专项保护 措施并妥善保护,以免损坏。

5.1.6各类运至工地的材料应按相关规定进行验收,并分类堆 放,妥善保管。

5.1.7地基处理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所承担工程 地基处理的目的、原理、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5.1.8地基处理施工应针对不同的处理形式制定相应监督记录 表格,配备相应人员对影响质量、环境保护、工期等关键工序的 作业内容进行记录、监督。

5.1.9地基处理施工作业应执行《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 规程》(TB10302)的相关规定。

5.1.10桩类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应记录施工设备贯人地层的 反应,出现连续多根桩进入的持力层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 提出变更设计。

5.1.11地基处理中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应符合《铁路混 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的相关要求。

5.1.12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泥浆和噪声等对环境 的污染应符合本指南的相关规定。

5.1.13地基处理已完成路段应做好保护工作。

5.2原地面处理

5.2.1施工前应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 设施,排干原地面积水。地基范围内的地下水出露处应按设计要 求处理,并应作好地下水出露位置和处理前、后出水情况的 记录。

5.2.2原地面处理前,应核查地基的地质资料,地基条件与设 计文件不相符时,应及时反馈。

5.2.3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顺原地面挖台阶,并碾压密 实。沿线路横向挖台阶的宽度、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沿线路纵 向挖台阶的宽度不应小于2m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 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5.2.4原地面为浅层淤泥土或腐植土时,应清除并运至指定 位置。5.2.5原地面表层为松散土层时,应将松土翻挖并整平碾压密 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2.6设计要求原地面进行冲击碾压时,其工艺应通过试验确 定,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5.3换 填

5.3.1换填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施工中应核实需换填土层范围、深度及地质条件,换填 范围及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3.3换填施工应做好排水设施,施工前应疏干地表积水,换 填中基坑内渗水应及时排除。

5.3.4换填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换填土层挖除后,坑底应按设计要求整平并碾压密实。底部起伏较大时宜设置台阶或缓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2换填土层采用机械挖除时,应预留保护层由人工清理,其厚度宜为30~50 cm。

3换填部位开挖完成后应及时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压 实标准。

4换填地基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3.4所示。

5.3.5换填完成后,应尽快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采取措施防 止地基积水下渗。

5.3.6换填弃土应运至指定地点。

5.4砂(碎石)垫层

5.4.1碎石垫层应采用级配良好且不易风化的砾石或碎石,其 最大粒径不应大于50mm,细粒含量不应大于窗10%且不含草 根、垃圾等杂质。

5.4.2砂垫层应采用中、粗砂或砾砂,不含草根、垃圾等杂 质,含泥量不应大于5%;用作排水固结时,含泥量不应大于3%。5.4.3砂(碎石)垫层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工艺 参数。5.4.4砂(碎石)垫层施工前应将基底清理、整平并完成排水 系统。5.4.5砂(碎石)垫层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地基处理方式需。要填筑土拱,土拱应设置横向排水 坡’坡度不宜小于4%。

2砂(碎石)垫层施工应分层摊铺、分层压实,填筑质量 应符合设计要求。

3砂(碎石〉垫层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应做成台阶,上下层 接头应错开2.0m,并应碾压密实。

4砂(碎石)垫层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4 5所示。

5.4.6砂(碎石)垫层填筑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4.7砂(碎石)垫层中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时,其铺设应 符合本指南第6.8.3条的相关规定。

5.4.8复合地基桩顶设置砂垫层、碎石垫层、土工合成材料加 筋垫层时,垫层应与桩头完全密贴。

5.5重锤夯实、强夯及强夯置换

5.5.1重锤夯实、强夯及强夯置换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 的夯实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通过夯实前后测试 数据的对比,检验夯实效果,确定强夯或重锤夯实的单击夯击 能、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夯击时间间隔、夯击点布置以及 强夯置换的单击夯击能、单点夯击次数等工艺参数。

5.5.2强夯置换墩体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 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 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总量 的30%。,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5.5.3重锤夯实及强夯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夯实设备按测量放样位置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2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3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完成一次 夯击。4按试夯确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 夯击。

5换夯点夯击,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后,应平整夯 坑,测量场地高程。

6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 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7重锤夯实及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5.3所示。

5.5.4强夯置换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强夯设备按测量放样位置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裎。

2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 停夯,向坑内回填材料直至与坑顶平齐,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 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徽体夯击。

3平整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 量夯后场地高程。

4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5强夯置换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5.4所示。

5.5.5夯锤的重量应按欲加固土层深度、土的性质及夯锤落 距选定,夯锤底面宜采用圆形,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5.5.6开夯前应检査夯锤质量和落距,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 设计要求。

5.5.7夯击施工中,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平整坑底。

5.5.8重锤夯实及强夯第一遍完成后应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进 行下一遍夯点夯击。

5.5.9地基表面需要满夯加固时,夯点布置应满足搭接面积不 小于1/4。

5.5.10强夯置换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应随时清理并 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5.5.11强夯置换施打顺序宜由内向外,隔孔分序跳打,逐一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5.5.12强夯置换时应逐击记录夯坑深度,测量夯前锤顶高程以 及场地髙程等。

5.5.13重锤夯实及强夯、强夯置换施工应针对振动、噪声制定 相应安全环保措施,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隔振降噪措施。

5.5.14重锤夯实及强夯加固地基承载力和加固有效深度应满 足设计要求,强夯置换墩长、墩身密实度、单墩承载力及墩间 土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6袋装砂井

5.6.1砂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砂袋进场后应进行验 收并妥善存放,禁止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砂料应采用天然级配 并风干的中、粗砂,不应含草根、垃圾等杂质,含泥量不应大于 3%。5.6.2袋装砂井施工前应在路基范围内填筑土拱,并按设计要 求铺设砂垫层,铺设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6.3袋装砂井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袋装砂井打设机具按设计桩位就位。

2用振动贯人法、锤击打入法或静力压入法将成孔套管沉入土中,直至设计深度。

3将砂袋下端放入套管口,徐徐下放至设计深度。4连续缓慢提升套管,直至拔离地面。5袋装砂井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6.3所示。

5.6.4打设机具成孔套管的内径宜略大于砂井直径,以减少施 工过程中对地基土的扰动。

5.6.5成孔套管上应划出控制标高的刻划线,控制砂井打入长 度符合设计要求。

5.6.6砂袋应防止扭结、缩颈、断裂和磨损,砂袋灌制应饱满 密实。

5.6.7施工中应检查袋装砂井袋口,若砂袋不满,应及时向袋 内补砂。

5.6.8袋装砂井孔口带出的泥土应及时清除,并用砂回填密实。5.6.9砂袋顶部应埋人砂垫层中,埋人长度应大于0.5或符 合设计要求。

5.6.10拔成孔套管将砂袋带出长度大于0.5m时,应重新补打。连续将砂两次袋带出时,应停止施工,査明原因。

5.7塑料排水板

5.7.1塑料排水板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滤膜应紧裹芯板 不松

皱。塑料排水板带进场后应进行验收并妥善存放,禁止长时 间在阳光下暴晒。

5.7.2塑料排水板施工前应在路基范围内填筑土拱,并按设计 铺设砂垫层,铺设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塑料排水板插设机具按设计桩位就位。料排水板经导管从管靴穿出底部,与桩尖连接、拉紧,并对准桩位。

3沉人导管将塑料排水板插入至设计深度。

4拔出导管,切断塑料排水板。

5塑料排水板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7.3所示。

5.7.4塑料排水板与桩尖应连接牢固,桩尖平端与导管靴配合 要适当,避免错缝。

5.7.5塑料排水板在安装及打设过程中不应扭曲,透水膜不应 破陨,防止泥土等杂物进人排水板滤膜内。5.7.6塑料排水板不应接长使用。

5.7.7塑料排水板打人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拔导管将塑料排 水板带出长度大于0.5m时,应重新补打。

5.7.8拔导管带出的淤泥应及时清除,并用砂回填密实,避免 污染外露塑料排水板。

5.7.9塑料排水板顶部应及时埋人砂垫层中,埋入长度应大于 0.5或符合设计要求。5.7.3塑料排水板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5.8真空预压

5.8.1真空预压用密封膜、排水滤管的种类、规格、性能及连 接方

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5.8.2真空预压施工场地应合理布置,加固区域应根据填土高 度、施工设备配套情况进行划分。

5.8.3真空预压施工前应核査地基处理范围内的地质条件,检查是否有透气层。

5.8.4真空预压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设砂垫层,打设竖向排水体。

3开挖密封沟,铺设密封膜。

4安装抽真空装置,连接各系统进行抽真空试验,检査密 封性。5在加固范围内按设计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开始抽真空。7真空预压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8.4所示。

5.8.5真空管路连接应密封,在真空管路中应回阀和阀门。

5.8.6滤水管应选用合适滤水材料包裹严密,避免抽气后杂物 进人抽真空装置。

5.8.7密封膜铺设时要适当放松,表面不应损坏。

5.8.8密封沟开挖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密封膜顺密封沟铺设,且四周用黏土压实密封。

5.8.9抽真空作业应进行抽真空实验,检查真空预压装置 的布设及密封程度。

5.8.10密封膜上放置沉降板时,应在其上垫一层土工布,防止戳破密封膜。

5.8.11抽真空过程中应观测泵、真空管、膜内的真空度及地表总沉降、侧向位移等。

5.8.12开挖密封沟的弃土应运至指定地点,抽出来的地下水应统一2砂垫层中布设真空管。

6真空预压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后停止抽真空。

排放。

5.8.13真空预压卸载时间应根据观测资料和工后沉降推算结果,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加,评估单位进行卸载评估,评估通过后方可卸载。

5.9堆载预压

5.9.1堆载预压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使用淤泥土或含垃圾杂物的填料。

5.9.2预压土的容重和堆载宽度、高度、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压荷载不应小于设计荷载。

5.9.3堆载预压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堆载应控制加载速率,分层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在各级荷载下路基的稳定性。

2堆载时应边堆土边摊平,顶面应平整。

3堆载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预压土污染已填筑的路基。5.9.4堆载预压前应制定变形观测设施的保护措施,堆载时应 派专人指挥卸料,观测设施如有损坏应及时恢复。

5.9.5堆载铒程中应按规定进行变形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5.9.6堆载预压卸载时间应根据观测资料和工后沉降推算结果,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加,评估单位进行卸 载评估,评估通过后方可卸载。

5.9.7卸载后路基堆载面应进行清理并达到验收标准,卸载后 的预压材料应运至指定地点堆放。

5.10砂(碎石〉桩

5.10.1砂(碎石〉桩成桩施工宜采用振动或锤击成桩法。振 动成桩法宜采用重复压拔管法,锤击成桩法宜采用双管法。成桩 设备应配置电流表、电压表等仪表。

5.10.2砂桩桩体用砂应选用中、粗砂或砾砂,含泥量不应大于5%,用于排水砂桩的砂中含泥量不应大于3%。

5.10.3碎石桩桩体应选用不易风化的碎石或砾石,粒径宜为 20-50mm,含泥量不应大于5%。

5.10.4砂(碎石〉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地质及机械等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拔管高度、振密电 流、留振时间、锤击贯入度、分段填砂(碎石〉量、充盈率等 工艺参数,检验成桩效果。

5.10.5振动重复压拔管法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桩管垂直,桩尖对准桩位,桩靴闭合。2启动振动器,将桩管振动压入土中。

3桩管压到设计深度后,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的砂(碎石)料。4边振动边拔管,拔至工艺试验确定的高度。

5边振动边下压沉管至工艺试验确定的高度,将砂(碎 石)料挤压密实。

6再一次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的砂(碎石〉料,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

5.10.6锤击双管法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桩管垂直,桩尖对准桩位,桩靴闭合。2锤击桩管,内外桩管同时沉人至设计深度。3提升内管,投料至外管内。

4放下内管至外管内的砂(碎石〗料面上,提升外管与内 管平齐。5锤击内外管,压实砂(碎石)料。6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

5.10.7砂(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0.7示。

5.10.8砂(碎石〉桩施工应选用适宜的桩尖结构。选用活瓣 桩靴时,砂性土地基宜采用尖锥型,黏性土地基宜采用平底型。

5.10.9振动法施工应控制拔管高度、拔管速度、压管次数、振 密电流、留振时间、填砂(碎石〗量,保证桩体连续、均匀、密实。5.10.10锤击法施工应根据冲击锤的能量,控制拔管高度、分 段填砂(碎石〗量、贯入度,保证桩体质量。

5.10.11砂(碎石〉桩施工时,砂性土地基应从外围或两侧向 中间进行,以挤密为主的桩宜隔排施工;软弱點性土地基宜从中 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

5.10.12砂(碎石〉桩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后方可进 行质量检验。

5.10.13砂(碎石〉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桩身质量、桩间土加 固效果、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

5.11灰土(水泥土)挤密桩

5.11.1挤密桩成孔应根据设计要求、成孔设备、现场土质和周 围环境等情况,选用沉管、冲击或取土等方法机械成孔。

5.11.2挤密桩使用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相关规定进行 进场检验。桩体使用的石灰中有效氧化钙十氧化镁(Cao+MgO)含量不应低于50%,粒径应小于5mm,水泥不应受潮、结块,粉煤灰应晾干。柱锤冲扩桩采用砂石作为桩体材料时,材料质量应符合本指南第5.10.2条、第5.10.3条的相关规定。

5.11.3挤密桩所用土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有机质含量不应大于5%,土块粒径不应大于15mm,不应含有杂土、冻土或 膨胀土及砖、瓦和石块等。

5.11.4灰土(水泥土)施工前应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确定 施工配合比。

5.11.5灰土(水泥土)应采用机械拌和且随拌随用,并拌和 均匀,色泽一致,无灰团、灰条和花面现象。

5.11.6挤密桩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灰土(水泥土)桩应确定最优含水率、分层厚度、夯击遍数等参数,柱锤冲扩桩应确定锤的质量、锤长、落距、分层填料量、分层夯填度、夯击次数、总填料量等参数。

5.11.7挤密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机械按设计桩位就位。2成孔至设计深度。3进行孔底夯实或冲击密实。4填料分层回填,夯击或冲击密实。

5挤密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1.7所示。

图5.11.7挤密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11.8挤密桩整片处理施工时,成桩施工宜从中间向外,同排应间隔1~2孔进行;局部处理时,宜由外向内,同排应间隔1~ 2孔进行。5.11.9灰土(水泥土)挤密桩成孔时,地基土的含水率宜接近最优含水率或塑限,土的含水率低于12%,特别是在整个处理深度范围内的含水量普遍很低时,宜对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 增湿。增湿处理应在地基处理前4 ~6 d完成,需增湿的水应通 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渗人处理范围土层中。

5.11.10柱锤冲扩桩加固较深造成柱锤长度不够时,可先挖除 部分土,然后进行冲扩。

5.11.11柱锤冲扩桩冲击成孔接近设计深度时,可在孔内填少 量粗骨料继续冲击,直至孔底被冲击密实。冲击难以成孔时,可 采用填料冲击成孔、二次复打成孔或套管成孔、钻孔等方法。

5.11.12成孔后应及时回填,发生桩孔严重缩颈或回淤时,应填入干砂或粗骨料等材料后重新成孔。

5.11.13回填填料应分层夯击或冲击密实,回填过程中不宜间 隔停顿或隔日施工。

5.11.14挤密桩成桩处理深度内桩间土的处理效果及单桩或复 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桩间土 湿陷系数还应符合设计要求。

5.12搅拌桩

5.12.1搅拌桩施工包括粉体喷射搅拌桩和浆体喷射搅拌桩。施 工时应配置灰(浆)量自动记录仪、桩头切除机械设备。

5.12.2搅拌桩加固料的种类、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进 场时应验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现场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 用。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

5.12.3搅拌桩加固料运输时应封闭覆盖,存放应遮盖、防潮。5.12.4施工前应现场取代表性试样,按设计参数进行室内配比 试验,确定试桩配合比。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加固材料掺人量、钻进速度、提升速度、喷气压力、单位桩 长喷入量及喷搅次数等施工参数,检验成桩效果。5.12.5搅拌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把钻头对准桩位,调整钻杆垂直 地面。2启动钻机,待搅拌钻头接近地面时,启动自动记录仪,空压机

送气,预搅钻进。钻至接近设计深度时,宜用低速慢钻。

3钻进至设计深度时,关闭送气阀门,打开送料阀门,喷粉(浆〉。4确认粉(浆)已喷至孔底时,均匀搅拌提升钻头,同时喷粉(浆〉。提升到桩顶标高后,停止喷送。

5重复搅拌至设计复搅深度后再喷送粉(浆)并搅拌提升 至桩顶。

6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2.5所示。

5.12.6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钻头直径,搅拌钻头直径 磨耗量不应大于10mm。

5.12.7搅拌桩施工应根据成桩工艺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操作人员随时记录空气压力、喷粉(浆)量、钻进速度、提升 速度等有关参数的变化。

5.12.8加固料浆液应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采用机械拌制,浆液 应随拌随用,配置好的浆液不应离析,供浆应连续。5.12.9钻进过程中,应控制钻杆垂直度。

5.12.10钻头钻到设计深度后应确保粉(浆)到达桩底,严禁在没有喷粉(浆)的情况下进行钻杆提升作业,桩底应原位喷搅一定时间。5.12.11钻头提升至桩顶以上0.2 ~ 0.5 m时方可停止喷粉(浆〉,保证桩头质量。

5.12.12粉体喷射掼拌桩成桩过程中,应保证边喷粉、边提升连续作业。因故缺粉或停工时,第二次喷粉应重叠接桩,重叠长度不应小于1m。

5.12.13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应确保喷浆连续均匀。因故停浆继续施工时应重叠接桩,重叠长度不应小于0.5 m。

5.12.14搅拌桩因故停喷间歇时间过长,无法接续时,应在原桩位旁边进行补桩处理。

图5.12.5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12.15钻机成孔和喷粉(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回收集 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5.12.16搅拌桩完成28 d后,在每根检测桩桩径方向1/4处、桩长范围内垂直钻孔取芯,观察其完整性、均匀性,拍摄取出芯样的照片,在桩身上、中、下取不同深度的3个试样做抗压强度试验。钻芯后的孔洞应采用水泥砂浆灌注封闭。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5.13旋喷桩

5.13.1旋喷桩施工时应配置喷浆量自动记录仪、桩头切除机械设备。5.13.2加固料、外加剂应符合设计要求,材料进场应验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现场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受 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外加剂。

5.13.3施工前应现场取代表性试样在室内做配合比试验,确定 浆液配比。

5.13.4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加固料掺人比、注 浆量、压力、旋转提升速度等工艺参数,检验成桩效果。对深层 长桩宜根据地质条件分层选择喷射参数,保证成桩均匀一致。5.13.5旋喷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调整钻杆垂直度。2启动钻机成孔钻进至设计深度。3将注浆管插人至孔底。

4注浆管浆液流出喷头后开始提升注浆管,自下而上旋转 喷射注浆。

5喷射施工至桩顶,拔出注浆管。6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3.5所示。

5.13.6喷射注浆前应检査高压设备与管路系统,管路应畅通并密封良好。

5.13.7旋喷桩施工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方法成孔,插管时应防止泥砂堵塞喷嘴。

5.13.8旋喷管分段提升作业时宜搭接处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1m0 5.13.9旋喷管提升接近桩顶时,应从桩顶以下1m开始,慢速提升旋喷,旋喷一定时间,再向上慢速提升0.5m,直至停喷面。桩顶和桩

底宜复喷。

图5.13.5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13.10喷射注浆过程中,应检査注浆流量、空气压力、注浆泵压力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作好记录。

5.13.11配置的浆液应过滤,防止喷射过程中堵塞喷嘴;浆液宜随制随用,旋喷过程中应有防止浆液沉淀的措施。

5.13.12钻机钻杆应匀速旋转、提升,确保桩体连续、均匀。因故停喷后续喷时,喷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5m。

5.13.13注浆量不足影响成桩质量时,应采取复喷措施。5.13.14桩顶凹坑应及时以浆液补灌。

5.13.15钻机成孔和喷浆过程中,应将废弃的加固料及冒浆回收集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5.13.16旋喷桩成桩28d后,在每根检测桩桩径方向1/4处、桩长范围内垂直钻孔取芯,观察其完整性、均匀性,拍摄取出芯样的照片,在桩身上、中、下取不同深度的3个试样作抗压强度试验。钻芯后的孔洞应采用水泥砂浆灌注封闭。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5.14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

5.14.1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可根据设计结合现场地质情况选用长螺旋钻机或振动沉管桩机成孔,应配置桩头切除机械设备。5.14.2水泥、粉煤灰、碎石及外加剂等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材料进场应验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水泥和外加剂。

5.14.3施工前应按设计参数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选定混合料配合比。

5.14.4施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混合料施工配合比和辨落度、搅拌时间、拔管速度、振动沉管桩机的终

孔电流等工艺参数。

5.14.5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机按设计桩位就位,调整钻杆垂直地面并对准桩位中心。2关闭钻头阀门,向下移动钻头至地面开始钻进,先慢后快,钻至设计深度并停钻。

3向管内泵送混合料,钻杆芯管充满混合料后开始拔管。4边泵送混凝土边匀速拔管至桩顶。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4.5 所示 0

5.14.6振动沉管灌注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机按设计桩位就位,调整沉管与地面垂直。2振动沉管至设计深度。3向管内一次投放混合料。

4投料后留振5~10s,开始拔管,直至桩顶。5 桩振动沉管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4.6所示。5.14.7 CFG桩在钻进过程中,应控制钻机钻杆(或沉管垂直 直度,其偏差不应大于1%。

5.14.8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应用搅拌机拌和。坍落度、拌和时间应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且拌和时间不应 少于60s。

5.14.9振动沉管灌注施工时沉管至设计深度后应向管内一次投 放混合料,投料后留振5〜10s3方可提升沉管。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参数控制,拔管过程中不允许反插。如上料不足,在拔管过程中加料。

图5.14.5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图

5.14.10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时,混合料的泵送量、拔管速率按试桩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泵料应连续,不应停泵待料。

图5.14.5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图

5.14.11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时,应在混合料充满泵送管路后方可提钻。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査泵送压力、弯头 和钻杆状态,防止导管堵塞。

5.14.12 桩施工过程中导管应始终埋入混凝土内1m左右,以防断桩。每根桩的投料量不应少于设计灌注量。

5.14.13振动沉管及长螺旋钻机钻进过程中,每沉1m或电流表值突

变时应记录电流一次,核对地基土层沿桩长变化情况。

5.14.14 CFG桩施工应合理安排打桩顺序,避免后序桩施工对已施工桩的损坏。

5.14.15清理桩间土应采用小型机具配合人工进行,截除桩头应采用切割机械,不应损坏桩体,影响桩的完整性。

5.14.16 桩施工中每工班应制作试件,进行28d抗压强度试验。成桩74d后低应变检测成桩完整性,有疑问时采取钻芯取样观察其完整性、均匀性,拍摄取出芯样的照片。CFG桩处理后的单桩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5.15混凝土预制桩

5.15.1混凝土预制桩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桩型、桩体承载能 力、施工环境条件等选定沉桩方法及相应机具设备,沉桩方法可采用锤击法、振动法或静力压桩法。

5.15.2混凝土预制桩进场时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査,并验证质量证明资料,合格后方可使用。桩头损坏部分应截去,桩顶不平时应修切或修垫平整。

5.15.3混凝土预制桩起吊、搬运和堆码时,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吊点并防止冲撞损坏。

5.15.4混凝土预制桩应根据设计要求合理配桩,控制接头数量。5.15.5混凝土预制—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 性織,核对谢他质餅,确定施工工艺和停止沉桩的控制标准。5.15.6锤击沉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打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

2打桩开始时用较低落距锤击,保证桩的垂直度,入土达到一定

第二篇:路基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路基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为巫山(渝鄂界)至奉节高速公路第21合同段(K54+200-K56+300),按设计速度80kmh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主线整体式路基宽24.5m,主线分离式路基宽度12.25m.主要位于重庆市境内,本项目起自宜昌鸦鹊岭镇凤凰观村,接荆门至宜昌高速公路,经黄花、雾渡河、高岚、高桥,止于巴东火烧庵(鄂渝界),接重庆市在建的巫山(鄂渝界)至奉节高速公路,全长约173公里。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

二、施工工艺、施工方案

㈠一般路堑地段路基挖方

⑴ 土方路基开挖施工

① 施工顺序

测量放样完成→工、料、机准备→开工报告的批准→截水沟施工→挖掘机按图纸断面开挖、自卸车运至指定地点→路槽底30cm翻松碾压至规定压实度≥95%→监理检查合格→修筑路基排水设施→整修路基及边坡→资料整理→监理检查验收合格、申请计量。

② 施工方法

开挖前,认真研究图纸,并做好调查,对地下管道缆线和出现的其它构造物应认真保护。并通知报告监理工程师协调有关单位进行处理,在居民区开挖土方应切实保障居民的安全和交通方便。

对于雨季土方施工,对挖出填方利用土方,无法保证路基压实度时应停止挖土方,开挖过程不留松土过夜,须随挖随运,以免因雨水影响土方的含水量。

挖方路段开挖土方,应挖至路槽标高,同时路槽底下30cm应挖松后重新压实达到本项目规定的压实度。

⑵石方路基开挖施工

石方挖方施工的重点是保护边坡的稳定性,由于本标段的石方多为软石和次坚石,少量为坚石,因此大部分可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或利用松动爆破后再进行开挖。坚石则需采用爆破方法施工。

第三篇:路基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修改后)

路基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一、主要人员配备

项目经理卿荔强负责全面施工组织、协调工作,总工李永华负责技术指导、交底工作;路基工程师侯仲军,负责路基土石方工程的施工调配安排及施工技术;试验工程师吴来,负责土工试验及填方路基质量检测;测量工程师马建林,负责路线的施工放样及水准点高程的控制;专职安全员黄海梅负责施工现场安全。

二、主要机械配备

根据本合同段的工程量及施工条件,投入挖掘机1台、推土机1台、装载机1台、振动式压路机1台,自卸汽车4辆。

三、施工准备

(1)路基开工前做好复测与增设水准点、导线点等,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核对纵横断面图,放出公路用地范围及弃土坑具体位置,清表。开工前,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本工程开工报告,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能开工。

(2)将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在施工前采用人工砍伐或移植清理,砍伐的树木移置于按监理工程师或业主指定的位置,并进行妥善处理。

四、施工工艺、方案

1、开挖

(1)土方路垫的开挖;在开挖路垫弃土地段前,先提出弃土的施工方案报有关单位批准后实施,方案改变时,报批准单位复查。当路垫短而深时,采用横挖法;当路垫较长、较深两端地面纵坡较小的路垫开挖时,采用纵挖法;分层纵挖法掘的路垫,拟采用铲运机作业; 当路线纵向长度和挖深都很大时,采用混合式开挖法,即将横挖法与通道纵挖法混合使用。先沿路垫纵向挖通道,然后沿横向坡面挖掘,以增加开挖坡面。

(2)石方路垫的开挖;制定爆破施工作业规章制度,明确爆破施工作业时间表、明确职责;统一指挥、同意信号;采取安全维护措施等,根据地形、地质、开挖断面及施工机械配备情况,确定安全施暴作业方案方法。根据确定的爆破方案,进行炮位、炮孔深度和用药量设计,在施工前28天将设计图纸和资料报送监理工程师及有关部门审批。爆破作业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调查→孔位设计与审批→挖除覆盖层和强风化岩石→孔位定测量放样→钻孔→爆破器材检查与实验→孔眼清理和检查→装药、安装引爆器材→设置安全范围围护栏及安全岗→撤离危险区内的人、畜和禁止人、畜进入危险区→施暴→清除哑炮→解除警戒→测定爆破效果。

2、填筑

(1)土料填方作业按路面平行线水平分层摊铺。一般最大松铺厚度,土方不超过30cm,压实后填土层厚控制在25cm为宜。路基整个施工期间,每层填料顶面要形成4%左右双向排水横坡,每隔20-30m在土路梗处开口,并在边坡处设临时泄水槽,引水流入坡脚临时排水沟,排至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地点。土质填料每层都需用推土机进行精平,使其获得均匀一致的厚度,表面平整,保证压实均匀。路基填土路堤压实:碾压前及时测定其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时进行碾压。路基碾压顺序:填料碾压时先用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再轻振二遍,使其获得一个均匀初压,然后重振4至6遍至压实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最后再静压一遍,表面上应没有明显轮迹。

(2)石料填筑将石块逐层水平填筑,分层厚度不大于50cm,石料强度不应小于15MPa。填石路堤石料最大料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

人工铺填粒径25cm以上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成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悄塞缝,最后压实。工铺填块径25cm以下石料时,可直接分层摊铺,分层碾压。

填石块堤使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洒水压实,压实时继续用小石块或石屑填缝,直到压实层顶面稳定、不再下沉(无轮迹)、石块紧密、表面平整为止。

五、雨天的施工方法

在进行碾压时,将压实面作成中央凸起向两侧微倾。当下小雨时,填筑工将停止。而且填筑面在下雨时严禁人行践踏和车辆通过。雨后恢复施工,其填筑面先经过晾晒、复压处理,必要时对表土层再次进行清理,待质量检查合格后及时复工。

六、安全保证措施

1、保证措施:

1)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法律、法令和规范,在监理工程师指导下进行安全施工。

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安全制度落实情况。3)搞好防寒防冻、防汛、防雷、防暑等安全防范工作。4)密切与气象、水文等有关部门联系,科学指导生产。5)在布置生产的同时,采用相配套的安全施工措施 6)完善各级安全职能机构,规范安全教育工作。

2、在施工期施工当中按项目部制定的《旧路施工维持交通专项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七、质量保证措施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我公司“树精品意识,创一流工程”的企业宗旨,抱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施工中以创部优工程为目标,各工序以高于部颁“评定标准”为自检准绳,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合同施工要求、部颁“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在各工序管理中深入展开全面质量管理群众性活动,使施工内部各组织分工负责,做到以防为主,预防和检查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使该标段以部优工程奉献给社会。

为确保部优工程这一目标,在施工中,将遵照国家标准和交通部现行规范,按照GB/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质量保证模式,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八、文明施工措施

1、严格按照招标文件中的规定做好文明施工工作,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落实和实施,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同时,做好文明施工的工作,并接受业主的检查、监督。

2、施工时密切搞好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联系,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做到文明施工。

3、采取围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中的噪声及灰尘

4、工地实行文明施工,施工现场挂牌施工,管理人员配卡上岗,施工材料堆放整齐,生活设施文明搭建,并建立各工班收工前进行场地整理制度,使场地干净整洁。

5、基地临时设施整齐,防火安全重点部位有明显的警告标志,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6、建立健全从项目经理到生产班组的文明管理网络,加强文明施工的管理、落实和监督。

7、办公室内张贴以表明生产进度、质量和安全的图表和相应的管理网络图。

九、施工工艺流程图(见附图)

第四篇:高速铁路主要技术

高速铁路概论

1.引言

武广客运专线是目前国内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地质环境 最复杂、管理模式最新的高速铁路线。高速铁路项目的投产,极大地改 善运需矛盾,提升铁路形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最显著的区别是科技含量高、管理标准高。我们必 须掌握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了解关键技术,提高技术管理和运营管理的能力,为高速铁路的管理探索规律、积累经验。

2.通信系统 GSM-R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采用成熟的无线通信系统。它在高速运行环境,能满足高速铁路专用调度通信的要求。该通信系统以传立调度、会议电视、救援指挥、动力环境监控和同步时钟分配等通信系能。它担负着铁路列车指挥和控制系统、紧急救灾抢险等通信功能。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由

KSB 子系统、调度集中

生成列车行车许可;通过临时限速服务器

时限速管理;通过车载设备生成的连续速度控制曲线来监控列车的运电力系统是确保速铁路调度指挥、信号、通信、旅客服务系统等重要负荷安全、可靠、不间断运行的基础设施。与行车相关的一级负荷或重要负荷至少能从供电网络接取两回

重要的负荷,除设两路电源外,还设置应急电源。供配电网络由国家电

l0KV

高铁线路的平纵断面设计要满足列车高速运行的需要,达到平稳舒适的要求,平面设计采用较大曲线半径和较长的缓和曲线,采用较长的坡段长度和大半径的竖曲线,避免纵断面的波浪型起伏;线路铺设无程造价等因素灵活确定;采用全封闭、全立交设计,减少占地和保证向动车组具有安全、高速、高效、环保等特点,是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达 2G 通信技术,GSM—R,全称是铁路GSM 蜂窝系统上增加了调度通信功能,使其适合GSM—R 专用移动通信等设备为基础,建3.信号系统 CTCS-3CTCS—3 级列车运行控制子系统、车站联锁 CTC 子系统及集中监测子系统等构成。与传统 GSM—R 无线网络来实现车—地连续、双向、(RBC)接收列车位置、速度、进路(TSRS)来实现列车运行中的临 TCTS-3 系统的控制下,4.电力、电气化系统10kV 独立电源,一级负荷中特别 10KV 电力贯通线路、站(房)高压电力线路等构成。5.工务工程 速畅通无阻。6.动车组 CRH3350km/h,由 8 节车厢组成,属于动力分散型动CRH3 型 输、接入、电话交换、数据网、统,将有线和无线通信有机结合,实现话音、数据、图像、列控的多种功 的信号系统相比,它利用 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利用无线闭塞中心 状况、轨道区段占用情况等信息,结合线路参数、临时限速等信息,最终 行速度;由地面的应答器来完成列车的定位,在 能实现列车安全、高速地运行。力电网、铁路及以上变配电所、沿线两回 场碴轨道,增加轨道纵、横向的稳定性,最大坡度根据牵引计算、地形、工 部分。动车组采用交直交传动方式、变频变压调速技术,其中

车组,具有牵引功率大、轴重小、启动加速性能好、可行性高、编组灵活的特点,代表了世界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方向。

7.综合调度指挥系统

铁道部在全路集中设置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大高速客运专线 调度中心,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相关客运专线的调度指挥工作。综合调 度系统包括计划调度、列车运行调度、牵引供电及电力供电调度、动车 底调度、防灾安全监控、综合维修调度、客服调度等子系统。根据控制管 理级别,综合调度系统由上层管理机关、综合调度中心、基层站段及现

场设备四层组成。

客运服务系统由票务系统、旅客服务系统、市场营销策划系统、综合服务平台、数据平台、安全保障平台和灾备系统构成。其中自动售检

AFC)包括 BOM(窗口制票机)

机)组成,高度自动化的程度能满足大客流、高密度和便捷的需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高速铁路技术将越来越成熟,系统的可靠性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铁路干线高速化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掀起一个高速铁路建设的高潮,铁路带动了全国的一系列相关产业,一大批高端技术和人才将会在高速铁路系统得到机会和发挥,高速铁路的综合效益已不仅局限于铁路本身,它将会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集成应用、产业

成体系,在世界高速运载系统中占据领先和主导地位。

[1]高启明主编《.既有线提速

[2]李向国主编《.[3]刘建国主编《.高速铁路概论》

高速铁路关键技术组成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系

安全舒适的交通方式,高速铁路应运而生。

组织方法等都有本质上的不同,高速铁路技

一个技术体系,它不但可使我国现代铁路技术领先世界,业和技术。本文以武广高速客运专线为参

[关键词]行车调度8.客运服务系统、VTM(自动售票机)9.结束语-参考文献200kmh 行车组织》社,2007.6.中国铁道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安全保障 信号系统

计算机与网络

—、GATE(闸-人才一体化中形.中国铁道出版 ,2008.7 ,2009.10也带动了相关产票系统(技术 高速铁路技术》马国治[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大运量、高速度、与传统铁路线路相比,高速铁路无论在铁路线路、机车车辆、通信信号、信息化程度、行车术是一个技术群,照,对高速铁路的关键技术框架作一介绍,力求达到对高速铁路系统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行车组织

第五篇: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

:结合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提出了沉降测量的重要性,详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更加发展迅猛。然而,速度达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即旅客感受的舒适度因速度的提高而恶化。因此,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汉宜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对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基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以保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也可为今后路基沉降测量提供参考。汉宜高速铁路区间正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按设计速度200km/h控制:一般地段150mm;路桥过渡段80mm;沉降速率40mm/年。汉宜铁路HYZQ-6标段六项目部门起止里程桩号为DK265 490.27~DK275 849.3,共计10.36公里,其中路基约4.3公里,沿线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其沉降观测分以下内容。1 沉降观测的目的

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土速率;2)预测沉降趋势,确定预压卸载时间和结构物及路面施工时间;3)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4)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5)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量。2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美国Trimble(DINI)精密水准仪,铟合金水准尺;索佳SET1X全站仪。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与要求 3.1 观测断面设置原则

3.1.1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3.1.2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a.基底沉降监测:每200m设一个监测断面。b.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m左右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起始位置各设一个观测断面。c.路基面沉降监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每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并保证每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2)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路基横向结构物两侧均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5)软土及松软土路堤填筑时,沿线路纵向每隔20~50m,在两侧坡脚外约2.0m、10m处设水平位移观测木桩。3.2 观测点设置原则

3.2.1 为有利于观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3.2.2 为了能够反映出路基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特别要考虑到因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3.2.3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1所示: 3.3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3.1 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Φ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3.3.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20mm钢管)及保护套管(φ50mm 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30cm×30cm,厚8mm。采用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1)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地板地段置于板顶面;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试验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1.0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3.3.3 路堤位移边桩:采用Φ10cm的圆木,长度不小于1.0m。顶部圆心处钉一小铁钉。1)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0.9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2)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线路中线垂线或法线方向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3.3.4 在路基左右两侧坡脚200~500m范围内根据埋设元件的具体位置,设置沉降观测箱或观测房,对相关测试进行数值化集中测试管理。3.4 观测技术要求 3.4.1 监测元件保护要求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

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试验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测试断面的元件保护。3.4.2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基填筑完成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3.4.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3.4.4 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沉降板、沉降监测桩、边桩沉降等所有标高测量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精度应达到±1mm;边桩位移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测量。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满足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距离和竖直角各观测2测回。3.4.5 观测频次要求

所有元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正式填筑前,必须对所有元件进行复测,作为正式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应根据沉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及沉降大小确定,一般应按照如下观测频率进行: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测量数据突变时,每天观测2~3次。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并加密监测次数,尽快妥善处理。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3.4.6 安全控制要求

观测点(标)的设置应设在安全稳定处,监测人员在元件埋设和测试过程中应装备好相关安全设备,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安全事故发生。4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 4.1 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如示意图2和3)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路基沉降趋势,将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通过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及时掌握、控制路基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及施工,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4.2 沉降观测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1)曲线第二次观测即出现回升,至第三次后,曲线又逐渐下降 原因:一般都是由于首次观测成果存在较大误差引起

措施: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采用第二次的观测成果作为首次成果。2)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

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3)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量。4)曲线在后期呈现微小波浪起伏现象

原因:观测后期,建筑物下沉极微或已接近稳定,在曲线上测量误差就比较突出 措施:将波浪曲线改为水平线,后期提高测量精度等级,并适当延长观测间隔时间。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10-241手打WORD版(共五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