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亚太格局与两岸关系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亚太格局与两岸关系
王在希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
课程前言
田桐: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有媒体报道,在2014年中国上海举办的APEC年会上,台海两岸当局都认真思酌,有没有借此可能来推行习马会的发生。然而在美国不断地加大对于亚太地区的关注和影响之下,包括推动着军事、经济以及价值观在内的再平衡战略,亚太地区也出现了新的格局。那么在新的亚太格局之下,是否会对两岸关系造成新的影响?又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呢?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王在希少将,来为我们阐述《亚太格局与两岸关系》,有请。
解说:王在希,资深台湾问题专家、解放军少将,2000年7月,出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底,转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兼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和高级顾问,全国台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国防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华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王在希先生对亚太问题、中美关系皆有深入研究,熟悉台湾政治、军事、社会和历史情况,并长期参与中共中央对台决策研究,著有《台湾形势回顾》一书。
田桐: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来到我们《世纪大讲堂》。那么实际上现在“习马会”是媒体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了,马英九他也在很多场合都在说,只要他在任期间,就非常希望有这样一个谈话的可能,那么怎么看待他放出来的这样一个消息?
王在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因为现在两岸的关系已经非常的热络。两岸民间的交流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光去年一年两岸交流,就达到八百万人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当然就是两岸的同胞,大家共同期待,两岸的领导人什么时候能够在一起,像兄弟一样地见面。大家都很期待马英九和总书记能够在什么时候握手见面。那么马英九在此前,对这个问题一直比较低调,他甚至有点回避,认为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但是最近显得比较积极,他表示了希望如果有机会,能够在APEC会议这样的场合和总书记见面。这就引起了两岸的媒体关注,就是究竟能不能见?在这里我也很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跟大家讲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马英九现在这个态度,从原来消极转到现在比较积极,主要还是一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个民意的压力,因为民众大部分都有这个期待。如果他一直拒绝说我不见,这样的话,我想在台湾这样的选举社会对他是不利的,会丢选票的,所以他也要表示出一种积极的姿态。但是我注意到马英九在表达这个愿望的时候,他本人就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很难逾越的一个门槛。他说要坚持以台湾地区“行政领导人”的身份来见。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好像两个中国,或者一个中国两个政府这样一个局面,所以我们坚持以党的领导的身份见是比较合适的。
所以他又提出来,要在APEC这样的场合,我觉得实际上他也明白,我们很难接受,因为这不是一个两岸领导人目前见面最合适的场合,它是一个国际会议,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地区。我们按照惯例,也按照APEC的一个谅解备忘录,有一个明确的协议,就是台湾地区主管经济事务的部长级人选来参加APEC会议,这已经形成一个惯例了。所以我认为马英九尽管表示了希望能够见面,同时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障碍,加上他提出来这个见面的场合,使得实际“习马会”可能性就不大,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将来情况会出现变化。如果在香港或在其他的场合,大家顺乎自然地能够见面,我想两岸的同胞都会非常的高兴看到这一幕。
田桐:我们如果谈到两岸关系的话,美国就是不能绕开的一个存在,美国现在高调重返亚太嘛,您觉得它这样一个作为,对于我们两岸关系来说,会有一些影响吗?
王在希:是的。台湾问题它的背后始终有一个美国因素。过去邓小平先生曾经讲过,我们在考虑或者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美国这样一个因素,实际上台湾问题的形成,就和美国有关系。大家知道在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当时新中国的领导人满怀信心,(希望)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过上一两年,然后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很遗憾在1950年6月25号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以后,6月27号美国就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为什么呢?它就是怕朝鲜战争,它顾不过来,怕大陆趁机解放台湾。所以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首先派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一横,就让你在军事上不能采取行动。后来朝鲜战争扩大了一直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新中国的安危受到了挑战。在形势非常紧迫,也是很无奈的情况下,最后我们选择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出兵在什么时候呢?是在1950年的10月25号。所以有一些学者说如果当年我们不出兵朝鲜,美国就不会干预台湾,这是个误解,是美国出兵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在前,我们出兵朝鲜在后,这一点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清楚。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本来我们还有机会解决台湾问题,但就在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签了个《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之后,台湾的军队完全置于美军的控制之下,使得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就复杂化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直到现在,台湾和美国的关系非常特殊,在军事上它的武器装备主要就是靠美国提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田桐:那么您觉得就是台湾问题,最终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您对两岸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展望?
王在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我们国家的完全统一,我想这是13亿中华儿女,包括海外的五千万华人华侨,大家共同的一个期待和希望。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思路,在1978年之前,我想今天在座有一些年纪稍大一点的都能够想得起来,那个时候响彻大陆各地的墙上面标语到处可见的,有一条大标语,就是“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那时候开大会,政府呼口号一定有这一条。到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小平同志他提出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通过国共两党和谈来实现两岸的统一,这就是一个全新的思路。那么通过这三十多年来,实践证明了小平同志提出来和平统一,应该是得人心的,也是在国际社会,能够得到广泛地支持。
田桐:更多的问题,我们有请王在希少将给我们带来他今天的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亚太格局与两岸关系》,有请。
一、两岸关系实现平稳发展
王在希: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台湾问题它涉及到我们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涉及到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进入21世纪以后,能不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台湾问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能不能抓住21世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2020年之前顺利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也关系到21世纪的中叶,能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现在大家通常讲的中国梦。
让我们很欣慰地是当前两岸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尤其是2008年,台湾岛内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以后,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转折性的变化,大家都看到5年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平稳的发展和良性的互动,两岸的大交流全方位地、宽领域地、高层次地发展。
我认为5年来,两岸关系发展最值得肯定的有这么四点。第一,就是海峡两岸从2008年6月以后,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两个官方授权的民间团体,恢复了两岸制度性的协商。大家知道从民进党陈水扁2000年上台以后,两会的商谈就一直停止了。因为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承认一个中国,所以两岸谈判的基础就没有了。马英九上台以后,他第一件事情,6月份就派国民党的副主席,新任的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到大陆来,三天的商谈,签署了两项重要协议,一项就是周末包机,一项就是大陆的游客入岛。而且从2008年的7月4号开始就正式实施了。5年来,两会已经进行了9次商谈,签署了1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项重要协议,解决了两岸之间多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两岸制度化的协商,它是两岸关系改善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第二件事情,就是海峡两岸实现了全面的、直接的、双向的海空通航。“三通”直航,这是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一个目标。三十多年了,我们一直在努力,在过去几年成为现实。现在海峡两岸每星期有616个航班,大陆有54个机场,台湾有10个机场现在加入两岸通行。两岸航班每天可以输送一万六千人往返,“三通”直航大大地拉近了两岸之间的距离。很多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实现了“一日生活圈”,就是他家在台北,早班飞机过来,办完事晚上就回去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开放了大陆的游客,能够自由地到台湾观光旅游,这件事情也是很不容易的。过去台湾有关部门一直以安全理由,不愿意大陆游客入岛,但是这个问题最后很圆满地解决了。国民党在2008年执政以后,从2008年的7月4号开始开放大陆游客入岛,到现在实现了自由行。这一点,我认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上,它也是一个转折,是历史性的。
第四,两岸通过签署ECFA协议,就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实现了一体化、实现了制度化。这一点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贡献特别大。所以我一直讲ECFA协议是60多年来两岸签署的所有协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现在台商在大陆投资有9万多个项目,投资的金额商务部比较保守地统计是574亿美元,但是实际上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比较可靠的可能在上千亿(美元)。为什么会差距这么大呢?因为很多台商为了逃避台湾当局限制,他不是以台资来申报的,他通过第三地,通过以侨资、港资或者外资的形式来申报,所以在大陆实际的投资有上千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我们在引进的境外资金当中,十分之一是台资,这个比例是很大的。两岸的贸易去年突破了1700亿美元这样一个大关。据不是很准确的统计,现在在大陆的台商,包括管理人员、家属子女大概有将近70万人。很多台商现在已经把大陆作为他们的家,在大陆投资兴业,这一点对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对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我认为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二、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台湾问题
两岸的交流这么地热络,两岸的经济合作这样地紧密。所以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它有点介意了。它在想两岸如果走得很近了,两岸这种联系非常密切了,那美国不就慢慢地边缘化了吗?所以最近几年大家都注意到,在亚太地区、在东亚,整个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不完全是因为台湾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美国最近几年在调整亚太的战略。过去很多学者把它称为重返亚洲,重返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事实上美国从来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也没有离开过。
我看到去年年初美国的首席智囊布热津斯基,在美国的外交杂志上,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布热津斯基针对美国进入21世纪以后,他勾画了一个2025年之前美国战略发展的规划。他的核心内容两点,一点就是要建立一个“大西方世界”。什么“大西方世界”呢?就是要突破地缘上西方的概念,从欧洲、北美一直到中亚、俄罗斯、土耳其,再到亚洲东北亚,把日本、韩国都涵盖在里面,它称作“大西方的世界”。然后他特别强调要重塑美国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来继续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所以我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它真正的目标就是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和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那么第二点,他谈到了美国在未来要加大对亚太事务的关注和介入,也就是我们讲的再平衡战略。
这个再平衡战略,本质是什么内容呢?我认为美国所谓的再平衡实际上就是说,它感觉到目前在亚太地区,东西方力量对比已经失衡了,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本身就是个经济大国,韩国你们看到了,最近几年它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地猛烈,东盟十国加起来也是很大的一个经济体,加上印度也在和平地发展。所以现在在亚洲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了22.4万亿,已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百分之三十多,贸易也是如此。那要讲人口就更多,亚洲地区42亿人口占全世界的60%。所以这样一个情况,美国感觉到不能熟视无睹,它要采取点措施来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这种传统的、主导的老大哥地位,来保持它的影响力。
那么再平衡什么意思呢?我的看法就是充分地利用亚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利用矛盾为他所用。大家看到东北亚这一两年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领土纠纷,使得两国关系一度出现紧张地对抗这样一个局面。那么在东盟,你们看得更清楚,为什么在过去这一两年、两三年,东盟有一些国家利用南沙岛屿领土纠纷把和中国关系搞得很紧张。甚至像菲律宾这样一个小国,它本身没有什么军事实力,它也很高调地、频繁地和美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实际上我认为美国就是在后面撑腰。那么在印度、在其他国家,美国也是同样的手法。它实际上是利用这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有一种担心,来营造一种所谓“中国威胁论”。它这样做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和平地发展、和平地崛起,要实现围堵中国的这样一个效果。所以我看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它主要当然有针对中国这样一种意图,但是也不是全部针对中国的。它这样做的目的既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它是一箭双雕。
那么我再回到台湾问题上,目前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美国在海峡两岸也一样,它利用海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峡两岸双方因为历史造成的原因,互相之间的一些不信任,夸大中国大陆对台湾安全的威胁。我前不久在杭州参加一个两岸论坛,台湾的学者也提出来,说你大陆这么多导弹对准台湾同胞,这就是不友善。我说你这个消息从哪里来?说实在的,关于大陆沿海部署多少导弹对准台湾这种消息,它的源头在美国,你们去看源头在美国。美国为什么要造这个舆论呢?因为它要卖武器给台湾,大家知道卖军火是所有的贸易里面最赚钱的。所以美国也利用两岸之间历史形成的、客观的分歧和矛盾,把台湾作为它来对付大陆的筹码之一。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认为我们海峡两岸的同胞,大家应该很理智地、很清醒地看到美国的意图。我们两岸都是一家人、兄弟阋墙,但是我们对外还是要一致,我们再不能受某些大国的利用成为人家的工具。因为两岸最后要和平统一,我们大陆的领导人很早就已经表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而且和平统一的方针也不是一个权宜之计,是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我记得连战荣誉主席有一次在大陆一个论坛上,他讲过一句话,他建议两岸同胞大家合作团结起来,共同去赚外国人的钱,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而不要再受人家利用。
三、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瓶颈
那么现在我认为两岸关系通过五年来的平稳发展,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两岸之间,也初步建立起了互信。前不久海协会和海基会也通过了一个服务贸易的协议,下一步我们还要谈货物贸易的协议。现在可以这么说,两岸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巩固、深化的阶段。当然用一些学者的语言来讲,两岸关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深水区,这也是客观的。因为在2008年两岸协商谈判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当时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这个在马英九竞选的时候,刚上任的时候,他也一直这样提。那么现在是个什么形势呢?就是说容易解决的问题,经济层面的问题,现在解决的差不多了。现在主要的难题,向政治层面的问题发展,这就触及到两岸固有的、历史形成的一些原则性的分歧和矛盾。所以到目前为止,两岸在进行政治性议题的协商谈判方面面临困难。
我们大陆方面一直提出来,希望两岸能够就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最后能够签署一个和平的协议,使两岸关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有一个协议的保障,能够长远的、良性的发展。我认为大陆这样一种建议和主张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先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署一个和平条约,共同来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共同来承担反对“台独”分裂的义务,然后慢慢地走向最后的统一,我认为这完全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但是现在两岸的政治性议题的商谈,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回应,一直以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为由,不和大陆进行任何政治性议题的商谈。这一点我认为是目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一个瓶颈。经济关系为什么现在非常平稳,因为有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尽管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互信也初步建立了一些,但是没有一个相应的协议,最终两岸关系是不稳定的,将来如果出现政党的轮替、领导人的更换,两岸关系又可能出现变化。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台湾方面应该从长远考虑,为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应该就一些政治性的议题,坐下来好好地商量。谈不谈得拢,一下子能不能签署协议,这个不要紧,关键可以先谈起来,通过谈判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慢慢地积累互信。见面三分情,你只要坐下来谈了,我想慢慢地凭中国人这种智慧,最后总是可以解决问题。
大家知道孙中山先生在一百多年前,他就提出来振兴中华,统一中国这样两个宏愿。103年过去了,我认为两岸的经济应该说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振兴中华在一定意义上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进步,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两个目标。在21世纪,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随着两岸大交流、人民的往来,台湾问题最终的解决也应该是水到渠成,是一定会实现的。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提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都非常的期待。所以最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统一,我认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果这天到来了,那我可以讲中国就是强大了,中华民族确实是实现了伟大的复兴,谢谢大家。
四、现场提问
田桐:那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想跟您交流,有问题的来示意我。现场观众:王教授,南海和钓鱼岛主权问题,被看成是中国的最高核心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两岸都有共同的立场,请问王教授,在维护南海和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两岸能否携手合作?再有就是说,这种合作会在台湾岛内产生什么共识?谢谢。
王在希:现在两岸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在南沙这个问题上,实际上两岸有些领域已经是在合作的。比方说我们对外的表态,我们大陆方面,外交部的发言人你们也都看到了,涉及到领土纠纷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申明钓鱼岛也好,南沙一些岛礁也好,这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也看到台湾有关方面在关键的时候,也很明确地来宣示钓鱼岛是中国的,南沙是中国的。那我认为我们在这个大前提上,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当然现在很多同胞学者都在期待着,两岸在捍卫领土主权问题上,包括军事上能不能够进行合作。我本人当然也非常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两岸在具体的行动上、在军事上要合作还有一些困难,主要是还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机制,就是军事互信的机制。我刚才也已经讲到涉及到政治层面的一些问题,坐下来商谈现在都还没有实现,没有政治的互信,就没有军事的互信,没有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事的互信就不能在军事行动上进行合作,这个问题也是需要两岸同胞大家来继续推动、来加油。
现场观众:“台独”势力在两岸和平交往中间,是最大的障碍之一。王教授,据你的考察和研究,“台独”这种思潮目前在台湾的现状怎么样?他们这种势力究竟影响有多大?
王在希:“台独”实际上在台湾存在已经很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也就是说在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中国之后,少数日本的右翼分子,他们不甘心把台湾交还给中国。他在台湾内部就策动了“台独”分裂的一些势力。那么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蒋经国(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台湾当局对“台独”是不容忍的。因为“台独”首先的一个目标要推翻国民党政权,所以当时这个问题不是很突出。“台独”分裂的势力,当时在岛内也没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就跑到美国、欧洲、日本。
“台独”的问题慢慢地严重起来是李登辉执政以后,因为他本人,大家都知道了,他最后搞“台独”。所以他上台以后,慢慢地容忍原来在岛内的“台独”势力从地下走向公开,而且他允许在海外的“台独”分子回到岛内,所以“台独”分裂势力慢慢成气候了。当然“台独”分裂势力闹得最凶,就是2000年3月台湾大选,就是民进党陈水扁上台以后。因为民进党他们本来就是公开要搞“台独”的。结果他侥幸上台了,可想而知,“台独”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毫不夸张地讲,在2000年到2008年这8年,两岸关系进入一个高度紧张和危险的时期。那么2008年以后,大家也注意到激进的“台独”势力慢慢地开始消退了。
你刚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台独”的思潮,在台湾岛内目前是个什么状况。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在台湾岛内还有很大一部分民众,他们现在不能认同一个中国,还不能认同两岸的统一。有的希望台湾能够独立,尽管不是多数,但是这种思想有它的社会基础。这个原因,我认为有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因为台湾和大陆从历史上看确实分离时间太久了,明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两个甲子过去了。长期的分离容易滋长台湾一些本土“台独”的意识。所以对大陆,很多台湾尤其中南部的同胞,他不了解。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反共的宣传,加上“台独”分裂势力一直误导台湾的民意,讲大陆怎么怎么不好,所以现在在台湾同胞当中,“台独”这种思潮还是有它的这样一个市场。
怎么慢慢地去改变这样一种状况,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很多的工作,要花很大的精力,但是我想有一点,“台独”分裂这一条路它是走不通的。今天我可以更有信心地讲“台独”是不可能的,只要中国大陆强大。因为原来经济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统一的重要因素。我记得在1980年,台湾的GDP总量占到大陆的1/3,到20年以后,到2000年大陆翻两番,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台湾的经济总量占大陆1/6,到2008年台湾的经济总量只有大陆的1/7,最近几年经济差距就更大了。去年2012年台湾经济总量只等于大陆的1/17。所以在21世纪,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台独”我认为不可能。但是因为我们是要寻求用和平的方式,最后来解决台湾问题,所以我们还必须有一定的耐心。我们还是要体谅台湾的同胞,在过去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一种很复杂的心态。他们暂时对大陆有一些不理解,还有一些隔阂、想法,我们不能急躁,我们还是要理解。我相信通过两岸的交流,慢慢台湾同胞会了解大陆,会知道两岸是兄弟、是一家人。所以最后两岸统一,我刚才讲用“水到渠成”这样一个比喻,原因就在这里,谢谢大家。
田桐:我相信有很多去过台湾的朋友,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就是那儿的土地,包括那儿的人都让人感到亲切。这也依托于在过去的5年时间,两岸不断地深化交流和扩大发展,那么在未来面对新的亚太格局,两岸也都有着新的机遇,更应该携起手来从大局出发,共同去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再一次感谢王在希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演讲,也感谢您这一次的收看,下周再见。
第二篇:中日关系与亚太格局走向
中日关系与亚太格局走向
在亚太地区中,中日关系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双方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位,两者关系对于亚太地区的局势有重大影响。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 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 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 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 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 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 反弹力。
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 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 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 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 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 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 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
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 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 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篇: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的前世今生
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余光中的《乡愁》,曾以其婉转动人与真挚的诗句撩动过两岸无数人的情感,浅浅的一湾海峡带来的是绵绵不绝的思念与愁丝,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台湾问题由来已久至今仍未解决,而这问题是从何而来?如今两岸现状又如何?让我们一起探索台湾问题的前世今生。
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台湾同中国的东北和澎湖列岛一起归还中国,无论从法理和事实上都是毫无疑义的,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为什么这个又成为问题了呢?这就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的内战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势力的干涉。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是导致台湾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这其中,国共两党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遗憾的是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在大陆战场节节失败、被逼下野的夹缝中,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退之所。他接受历史地理学家张其昀的建议,苦心经营台湾,欲把台湾作为自己的喘息之地,作为将来自己反攻大陆的跳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台湾与大陆之间在经历了1945年至1949年的短暂统一后再次被人为阻隔。虽然其后在五六十年代,国共两党也曾一度秘密接触、谈判,达成了一些协议,准备实现两党第三次合作,和平解决两岸之间的问题,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国内情况,国家统一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峙、冲突是造成台湾问题的外部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势力的干涉、介入则是台湾问题复杂化、长期化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就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杜鲁门政府对了自身利益一改此前对台湾地位的中国认定以及在台湾问题上对国共两党内战的不介入态度,公开宣扬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并在其后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企图以武力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以各种理由把台湾纳入其保护范围,并阻扰两岸的统一。及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在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大幅改善,美国对台湾事务的干涉有所收敛。但就其本质而言,它依然将台湾视作一枚重要的战略棋子,准备随时使用以反制中国。至今为止,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其亚太霸权,实现它“以台制华”的战略目的,仍以“保卫台湾民主”为由,明扶暗助岛内分裂势力,加强与台湾的军事技术交流,售台先进武器装备,承诺以武力保卫台湾安全,公开向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发起挑战。目前,布什政府所做的也正是这些事情。因此,美国的干涉是台湾问题复杂化、国际化并长期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
由此可见,台湾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败退台湾,负隅顽抗,才有了台湾问题;二是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出兵台湾海峡,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才有了台湾问题。同时日本的台独势力也是一部分原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台海现状
近年来,两岸关系有所缓和,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频繁,但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仍有很大隔阂。在对台海关系上,两岸对此有不同的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的现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联合国不否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一部分的现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不承认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现状。台湾问题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问题来考虑的。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一个中国政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否定中华民国主权独立,即认为中华民国于1949年结束统治。承认中国曾经有过的外蒙古地区,成为国家,且承认蒙古国为主权独立国家。
中华民国政府认为的现状是指,两岸自1949年起即分裂、分立、分治的现状,但两个曾经执政的政党阵营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国民党、新党、泛蓝支持者认为中国是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两岸各自表述。由中华民国宪法界定:自由地区(即台湾地区)、大陆地区与外蒙古地区均为中华民国国土,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国家。台湾地区的主权与治权均属于中华民国,和中共以两会模式或两党方式交流。而民主进步党、台湾团结联盟、建国党、泛绿支持者认为一中一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大陆,中华民国代表台湾。部分认为中华民国不存在或者是台湾的外来政权,台澎金马等实际管辖的国土。蒙古等于蒙古国,中国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为国家主体。
近几年来,两岸加强了经济方面和文化教育的交流。
在经济方面,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就提出两党将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其后,两岸各界有识之士不断探讨和呼吁,两岸应以签署协议的方式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2010年6月29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与《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将使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ECFA将为两岸经济关系的长远发展和经济合作的深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在文化教育方面,文艺领域的交流没有因为两岸政治关系的波折而受阻,相反两岸的文艺工作者却日益密切,共同寻找两岸文艺领域的新突破,交流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不仅有国家级大型的文艺团体赴台,更有地方特色鲜明的文艺团体赴台交流。
两岸学术领域较之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学科范围的扩大,从以往的经济、法律、文化、历史扩展到人口、环境保护、税收、珠算等多个学术领域;其次是交流的频率有所增加,以往在双方的互动下,双方交流互动的次数基本持平,但是,由于台湾当局推行的倒行逆施的政策,这一时段,台湾来大陆的学术团体较少,而大陆方面,不顾台湾当局的阻挠,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就海峡两岸关切的问题进行赴台交流;最后,两岸学术交流的形式有所改变,以往两岸的学术交流主要的形式是开学术座谈会,现在,除此之外,还有知名学者的访问讲学,学术团体的集体调研考察等新形式的运用,双方在很多学科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未来的展望
民族统一是不能轻易得来的,它是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的事业,是一项无比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民族复兴大业,大家都要明确它的方向,大家要一起为之努力,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回顾两岸关系走过的风风雨雨,冷静思索目前台海局势,两岸关系的形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制度形成有其历史性,两岸“主权”等核心议题的分歧并非一时能够解决,统一进程的推动要有硬实力的保证,而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作用却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两岸关系未来的改善和发展依然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两岸进行紧密的经济贸易交流,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需要建立一种互信协作的机制,消除两岸的误解与分歧、需要实现理念和价值观的统一。
第四篇:两岸关系
习马会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迈出了两岸高层互动往来的关键性一步,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开辟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前景。此次会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今后两岸各层级的交流互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这也充分说明,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完全能够通过建立和加强高层沟通,增进互信,明确方向,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次会面成果:
一是聚焦“九二共识”,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再次确认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它规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维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基石,两岸双方应坚持共同政治基础毫不动摇。
二是坚定两岸和平发展的信心,构建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和平发展,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当前需要不断拓宽和平发展的道路,添加和平发展动力,拓展和平发展的空间,创造更多和平红利,造福两岸同胞。
三是建构两岸新互动机制,健全完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设立两岸热线,加强沟通,避免误判,降低风险,有效管控分歧。大陆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想法和感受,将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情况下,透过两岸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大陆的国防建设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出于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需要。
四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大陆方面积极回应、照顾台湾对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期待,聚焦基层民众与青年群体的需要,愿意优先与台湾同胞分享机遇,大陆欢迎台湾参与亚投行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大共同利益蛋糕。
五是加强两岸情感纽带,实现民族复兴。两岸同属中华文化、都为炎黄子孙,都期待振兴中华民族。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民族振兴的那一刻,台湾同胞定然不能缺席。未来应扩大文化教育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弘扬抗战精神,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荣耀。
两岸领导人会面成功举行,开创两岸领导人见面的先河,必将带动台湾发展,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引领世界和平。“两岸领导人会面必将载入史册,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根本政治基础。1992年,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促成了1993年4月两会领导人“汪辜会谈”,推进了两岸协商谈判。2008年5月,两会互致函电,同意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中断近9年的商谈。2014年2月,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实现负责人互访会面。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两岸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加,各领域交流合作空前发展,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条件。
“九二共识”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其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清晰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表明了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而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针对岛内一些人竭力否定“九二共识”,并将此曲解为所谓的“国共共识”,习近平指出,“九二共识”经过两岸有关方面明确的授权认可,得到两岸民意广泛支持。希望台湾各党派、各团体能正视“九二共识”。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这一郑重表态,既厘清了“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又体现了对台湾各政党、团体一视同仁的态度。
会面中,马英九对“九二共识”历史事实也进行了回顾,明确表示,“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方对意涵表述的内容完全不涉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因为这是台湾现行规定所不允许的。
两岸领导人共同对“九二共识”的确认,进一步夯实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政治基础,有利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和台海和平稳定。
两岸关系能在7年之前走上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关键在于双方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有深化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起,稳坐钓鱼船。反之,否认“九二共识”,反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首次两岸领导人会面中,不仅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马英九更以大篇幅回顾“九二共识”历史,发出“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的呼吁。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介绍双方闭门会谈的情况时还称,习近平重申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希望台湾各党派、团体坚持“九二共识”,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两岸人民绝不认同。马英九则重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不是“台湾独立”。
可以说,两岸领导人面对面重申这一共同政治基础,是双方对“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要性的再次确认,这一共同政治基础也更具权威性,对两岸未来的稳定发展更具重要意义。
其次,共同重申和平发展道路,为两岸关系“指向”。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节点,正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两岸关系风风雨雨的66年一再证明,两岸之间要和平不要对抗、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和解不要分歧、要尊重不要敌视,“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
在习马发表的公开讲话中,习近平充分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道路让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成果丰硕,两岸同胞生活和平安宁;马英九以具体数据和实实在在的事例证明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并表达继续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意愿。在闭门会谈中,习马两人又对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道路有高度共识,并在一些具体问题有良好互动,包括加强交流对话、增进政治互信、通过平等协商积极探讨推动解决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难题,同时管控好矛盾和分歧,设立两岸热线等,并一致表达相互尊重两岸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意向。
总之,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处于重要节点时刻所举行的这次关键性对话,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广大台湾同胞认为,“习马会”让他们吃了“定心丸”,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更有信心。
再次,共同重申加强交流合作,让和平发展“接地”。
任何政策选择都必须“以民为本”“以人民利益为依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两岸同胞切身利益密不可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也是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因此,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实现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
在此次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会面中,习近平强调,他与马英九两人坐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马英九也表示,要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并希望目前两岸尚未结案的议题,例如货贸协议、两会互设机构、陆客中转等,应尽速处理,以创造两岸双赢。马还强调,此次会面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单方之利,而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此外,双方在闭门会谈时也谈及攸关台湾前途与台胞切身利益的亚投行与“一带一路”等问题,并形成积极共识。
因此,两岸领导人重申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为两岸同胞共谋福祉,让这次历史性会面更“接地气”,更受民众拥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就更具民意基础,更有可持续性。
其四,强调同谋民族伟大复兴,让和平发展“通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夙愿。振兴中华需要两岸同胞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此次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时,习近平强调,海峡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双方应该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选择;希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马英九也提议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并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互助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
两岸领导人的讲话,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共同目标,即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共求振兴中华,同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让这次会面的意义得到升华,即“习马会”不是为了一己一党一方之利,而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远大理想。民族理想高于天。
总之,这次“习马会”所取得的成果,完全可用“定锚”“指向”“接地”“通天”八个字来形容。有了这八个字,就可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当然,“习马会”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更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能共同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张志军专门就此次重要会面接受记者采访,介绍相关情况。他表示,即将举行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有利于两岸双方增进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张志军表示,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的态度始终是积极开放的。过去7年多来,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并增进互信,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丰硕成果。两会协商签署了23项协议,解决了关乎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给两岸同胞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好处。两岸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感情。两岸协商处理有关涉外事务,减少了内耗。受这些成果鼓舞,两岸许多同胞和海外侨胞呼吁两岸领导人举行会面,共商推动两岸关系更大发展之计。
张志军介绍,国台办和台湾方面陆委会在2014年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后,一直就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持沟通,努力促进两岸各领域各层次人员的交流互动,期间曾提到两岸领导人会面问题。前不久,我和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在广州会面时,再次谈到这个话题,就此进行了初步沟通。双方都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对于两岸关系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此后,双方经过密切协商,就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达成一致。
张志军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两岸双方共同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从激烈军事冲突,到长期尖锐政治对峙,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打破相互隔绝的坚冰,两岸同胞开始交流往来。本世纪的前几年,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挑衅,两岸关系一度濒临危机。在两岸关系紧张动荡的时候,是很难想象两岸领导人能够面对面坐在一起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
张志军强调,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安排在新加坡举行。
张志军介绍,两岸领导人此次会面,将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等重大问题,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会面结束后,两岸领导人还将共进晚餐。
张志军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再度处于重要节点,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两岸同胞期望台海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并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两岸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举行会面,是两岸双方顺应两岸同胞心愿和时代潮流共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
张志军说,1993年4月,在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1992年达成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基础上,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建立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2014年2月,国台办和陆委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两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开辟了新的两岸沟通管道,妥善处理和解决了两岸交往中的许多问题。
张志军强调指出,两岸领导人实现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开辟两岸关系发展新空间。这将有利于两岸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管控矛盾分歧,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也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相信一定会得到两岸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第五篇:两岸关系
浅谈两岸关系
题 目: 浅谈两岸关系
专业班级:
组员姓名:
提交时间: 2014—2015学年第 1学期
摘要:
自古以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就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台湾与大陆经历了太多的离离合合,历史的车轮是最有力的证据,台湾与大陆是统一的,同属于一个中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两岸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也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出现难得发展机遇,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正在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动力更为强劲、条件更为有利。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共同利益所在,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所系。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和平发展 祖国统一
海峡两岸: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
近三十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
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和平发展: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同时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推动下,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明确提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大陆方面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海峡两岸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这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近年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
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在政治方面,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12年7月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12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13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 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
对于两岸经贸关系,在2013年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岸经贸关系的遗憾,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争议,迄今未被批准生效。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上海签订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ECFA后续谈判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消息传出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岛内出版、美容等行业纷纷发动大规模抗争,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竭力反对。几经周折,台湾朝野达成共识,协议“应经‘立法院’逐条审查、表决,协议特定承诺表应逐项审查、表决,不得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为此,服贸协议审查要举办16场公听会。截至12月17日,已经举办完成12场,后续仍有4场未举行。根据这一进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不能通过台湾“立法院”审查已成定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尽管如此,两岸经贸交流在2013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14年,两会将商签避免双重课税、地震监测、大气合作等一系列协议,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将保持热络发展态势,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将继续巩固与发展。可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从而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祖国统一:
在双方高层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后,两岸的经贸交流和金融发展逐步扩大,期待已久的三通和两岸共同市场理念都可能近期实现。其他的互动和人员交往,包括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等等也将相应增加。如此的紧密往来有助于两岸人民的接触与磨合,消除双方意识型态的隔阂,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统一是福。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两岸关系发展不可逆转,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阻挡。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共两党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深化交流对话、不断增进了解、努力化解矛盾、积极推进合作,就一定能够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们不能急于完成统一问题,我相信慢工出细活。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政府都坚持“以 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积极打民心牌,希望号召两岸同心推进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相信和平发展是推动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两岸关系这个历史遗留的问 题会在共同发展中逐步解决,两岸的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我们要继续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文化、政治、社会生活交流取得重大成就,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岸政治关系也在逐步向前发展。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则两立”,“分则两伤”,两岸和平统一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现阶段,在处理两岸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思路新策略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两岸关系》杂志.5
〔2〕王毅.两岸同胞继续努力,再创和平发展新 局〔J〕.两岸关系,2010(1):3-4.〔3〕贾庆林在学习贯彻胡锦涛重要讲话座谈会 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9-12-31.〔4〕展望2010 年两岸关系〔EB/OL〕. 台海网,2010-01-08.〔5〕王毅.巩固良好局面,推进和平发展.人民日 报,20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