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父母怎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23-96648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18 15:05: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父母怎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

父母怎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

北京二中 程中一

生活中,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我们说啥,他就听啥,我们不让干啥,他立刻马上就停止,一丝一毫犹豫都没有。

但是,事实却往往是:

你越害怕什么,孩子偏偏就越干什么;你越不让干什么,孩子似乎就越喜欢什么;而你越鼓励干什么,他却往往越提不起劲来。

好像他生下来,专门就是为着和你作对而来。

因此,家里经常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父母指责孩子不听话,后脑勺长反骨;孩子痛斥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实施法西斯专政。

每当此时,很多父母都会感慨:自己的话在孩子那里越来越没有分量了,自己一片苦心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这孩子简直太不懂事了。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前段日子有位妈妈和我抱怨,几乎是哭诉了。她似乎确实应该愤慨。孩子上高一,脑袋瓜子挺聪明,就是爱上网玩游戏。有一天妈妈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把电脑给砸了。孩子也忍无可忍,一气之下不去学校上学了。

妈妈这下急了,给我电话,老师,我该怎么办?我问妈妈,孩子在学校学6天,周末休息想放松放松,玩一玩,过分吗?也不太过分。孩子每天在学校呆10个小时,回家想放松放松,玩一玩,过分吗?也不太过分。

是的,如果他不是你儿子,他是别人的儿子,也许你能客观地看问题。打一场篮球,要半小时,一般打上瘾了,怎么着也要2-3个小时;逛一趟街,要逛得满足了,保守讲,2小时;一个孩子玩游戏,你给30分钟,45分钟,瘾才上来,就戛然而止,你说难受吗?就像睡觉睡到半拉,生生把人拖起来,还横眉冷对,怒不可遏,你难受吗?吃饭吃了5成饱,生生不让吃了,你难受吗?

不但不让吃了,现在还把碗给摔了,换成是你,你愤怒吗? 愤怒。

我说,一个成年人上了一天班,回家想放松,会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找朋友喝点小酒等等,没有人会指责他,我们甚至很体谅他,这么累,放松放松嘛。但一个孩子这样做了,我们就不依不饶。

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渴望孩子放学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学习。但是,其实一个孩子真正的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学校里的学习是无效的,那么回了家里再努力,你收获也不会太大。而事实上是,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的学习都没有努力,那回了家也不太可能好好学习。你看见的是他回了家没有学习,但你看不见的是他在学校都干了啥。我们要解决的是他在学校的学习,而不是回了家的学习。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效的,甚至效率很高的,那么回了家为什么不能玩一玩?毕竟人生除了课本上、试卷上那点点东西,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上学学习、回家学习、周末还学习,人生就像遥遥无期的苦役,抬头一望,就看到边了,那我们还活着干什么。

我们今天努力工作,不就是因为工作中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工作后有不错的物质回报,拿着这样的物质回报,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吗?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工作要一直一直干下去,看上去遥遥无期,没有停歇,到你生命终了的那一天,除了工作,其他美好的事你都不能干,连个懒都不能偷,我看,即使这个工作再有趣,你再爱它,你也会撞墙而死。是的,一直一直做一件事,生命中没有其他的点缀,这悲催的人生不要也罢。孩子们也是一样。再爱学习的孩子,他也需要调剂,需要喘息。况且,我们现在所指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主要指学习课本知识、为考试服务,它的指向性是很单一的。

而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需要多方面的学习。比如:情绪控制、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对责任的担当、对美(文字、外形、道德等)的品味等等,都要学习,没有这些垫底,你知识的学习也必然学不到家。咱家孩子现在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如何平衡玩乐和工作?高一数学学函数,老师还要先引入,再讲解,再做题检验、再通过做作业巩固、再复习;过上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再来一遍,不经过这样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起伏、思索、发酵、等待,我们对这点点知识的认知都不可能到位。

那今天孩子要学习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课,会对他一生的人生、事业起到关键作用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我们却不给他的生命留白、留空间、留余地,让他自己完成思考、反复、发酵、再认识的过程,而妄图一步到位,直接就会,如果孩子做不到。我们就生气地吼他:这孩子怎么这样呢?一点都不会规划自己的时间,一玩上了就什么都忘了。而我们恰恰忘了,不是他不会,是你没有给他时间学;不是他不想,是他还来不及对自己做要求的时候,你就急吼吼地冲上去了。生命需要留白,只有留白,孩子的智慧才有空间生发。我跟这位妈妈讲,把电脑给孩子安上吧。砸了电脑,人可以出去玩。心跑了,留住身子有什么用?孩子现在这么大,腿那么长,迈开腿,你追都追不上。孩子越大,你管的越不是身子,越是心;孩子再大,心就要让他自己保管了。只有自己保管,才能管到家。如果你强行要替人家管,那结果只有两个,要不人家一走了之,你彻底没招了;要不这孩子一辈子没心了,你得管一辈子,这两种结果,我想我们都不愿意看到。

去年冬天的时候,有位妈妈给我打电话,孩子高二,玩游戏玩疯了,经常夜不归宿。因为这个,父母与孩子经常发生冲突,非常严重的冲突。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孩子甚至经常“恐吓”父母,暗示他们如果再管他,学也不上了。妈妈受不了。我跟妈妈讲,你要用心来换心,不要再冲突了,冲突下去,家里的门就朝孩子关闭了。妈妈听进去了。有一天,孩子又要出门。妈妈很恳切地讲:玩累了,就回家睡觉吧。毕竟网吧不舒服,不像家里的床,又软又舒服。饿了,家里也有吃的。结果,孩子当晚凌晨3点就回家了。现在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也不错,慢慢地越来越好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心,这颗心可以杀人放火,也可以柔软如水晶。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他心中是不是有爱。只有爱可以唤醒良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莫朗德和蒙丹,虽然都是问题学生,但莫朗德有深爱他的母亲,赏识他的马修老师,他的心被爱牵制,再恶作剧,再闹腾,他也不会出格,反倒后来因为音乐回归自我,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但蒙丹呢,他所遭遇的不是遗弃、就是排斥、怀疑、殴打、辱骂,当世界对他怀有深深恶意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也抱有刻骨的仇恨。教育是心对心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唤醒。学校、家庭不是劳教所,要教会孩子的是爱,是善,是信任,不是怀疑,不是指责,不是谩骂,不是冷漠。

这些道理,那位妈妈听进去了。把电脑安上了。孩子也发誓好好学习。之后一周的学习非常认真,每天回家还要学一会。妈妈很高兴。可到了周五,孩子因为肚子疼,在家休息一下午,妈妈很恐慌,给我信息:老师,咋办?我担心孩子又会撂挑子?我给这位焦虑中的妈妈回了5个字:平常心待之。又过了好几天,这位妈妈给我回了几条信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反省。

家长们,您要欣赏自己的孩子。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又是一个大周末,学生可以回家呆两天半。我习惯地接到了家长们的电话,“我儿子xxx不想上学了„„”我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要欣赏自己的孩子。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对你有些启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凳子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看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他,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来。因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做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

说这话时,她就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神采,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他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常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有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位置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议,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出乎意料她的意料,直到结束,都没有点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正在等她。路上他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有能力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有你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耐不住十几年的泪水,任它落在手中的信封上。家长们,我的故事讲完了,您或许有所感悟。

第二篇: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

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微课堂的题目是《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课程将会在晚上20:00准时开始!

各位家长,我们的微课堂将会在1分钟后正式开始,请各位家长准备好纸和笔,做好听课准备!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倒数十个数,来开启今天的微课堂,10、9、8、7、6、5、4、3、2、1!各位家长,掌声、鲜花送给我们的今天讲课的老师: 老师介绍:

接下来,有请闫老师带来精彩的讲座内容——

(主讲老师部分)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讲课的闫老师。非常开心和大家齐聚我们的微信群课堂,一起来探讨孩子教育之道。今天和家长们共同分享的主题《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

各位亲爱的家长,闫老师呢先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自己在家里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妈妈:宝贝,起床了!孩子:不嘛,我要睡。

妈妈:都几点了,还不起!赶紧起来!孩子:扭过去,蒙住被子,坚决不起。

妈妈:再不起,我拽你被子了。然后各种手段,最后孩子怒气冲冲的起床。

第二种情况

妈妈:外面冷,穿厚点,(拿着厚衣服给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冷,我不想穿。妈妈:赶紧穿上,冻感冒了怎么办!孩子:我不要,我不穿!妈妈:不穿不行!必须穿!

各位亲爱的家长,上面的问题大家是不是经常遇到。父母各种为孩子好,但是,孩子却并不领情。甚至会大吵大闹。让孩子写作业,孩子呢,我不写!让孩子多吃蔬菜,孩子呢?我不吃!我就不吃!家长说什么,孩子偏偏不做什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甚至,顶嘴,吵架,叛逆。等到步入青春期之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就更多,虽然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却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么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话呢?

孩子不愿意听我们话的原因就是,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我们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着为孩子好,可是却恰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他的地位和家长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所以,如果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好,让孩子感觉到被命令受压迫的状态的话,那么就会激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你说什么我就不听,我偏偏要反着来。而如果父母利用自己的家长地位,强势要求孩子这么做,那么孩子就会从我感觉到被压迫变成了父母真的在压迫我。一次行为,家长要求孩子怎么做,孩子反抗失败然后被迫接受了,但是他心底里的反抗意识却愈加强烈。而等到下次父母再强制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孩子的抗拒会更加强烈。日积月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孩子的反抗会越来越强烈,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什么话都不听了!父母要孩子做什么,孩子偏偏不!甚至孩子明明知道是不对的,也要做!

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从小和孩子的沟通上。问题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日积月累的。我们作为家长,觉得我做的都是对的,是对孩子好。问题是,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份好呢。孩子还小,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正确啊,道理啊,责任啊这些字眼,他对这些很模糊。所以,就不要以成人的角度来对待孩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对于他自己而言,他是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

就比如穿衣服这个例子,孩子从刚开始的不想穿,父母强制要求穿后,孩子态度升级为就不穿。当父母要求必须穿后,孩子可能就会升级为大叫大闹了!外面可以看到,孩子的反抗程度是和父母的命令程度成正比的,就是孩子的感受被越来越强烈的否定!最终,和孩子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就是给了孩子负面的感受。那么如何让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就需要接受孩子的感受。请各位家长牢记以下几句话:

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因此,各位亲爱的家长,我们要想让孩子多听话,就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要问一下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不想起床或者不想穿外套或者不想吃蔬菜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我们可以不断练习着,换一种方式和孩子沟通 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来: 妈妈:宝贝,起床了!孩子:不嘛,我要睡。

妈妈:是不是睡的很舒服,不想起啊。妈妈也想一直躺在床上,懒洋洋的睡觉呢。但是一想到爸爸和孩子的肚子饿,妈妈就必须起床,孩子,你体谅妈妈吗? 孩子:妈妈,你辛苦了。

妈妈:那赶快起来吧,妈妈现在开始数数,看你数到几能起来。妈妈相信,一定不等妈妈数到30,你就起来了。来,妈妈预备数了。1.2.3 然后第二种情况呢

妈妈:外面冷,穿厚点,拿着厚衣服给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冷,我不想穿。

妈妈:孩子身体这么棒啊!妈妈都有点冷呢。但是虽然你身体帮,可是你看今天刮风,一旦感冒了,又得吃很苦的药了。孩子,你喜欢吃那么苦的药吗? 孩子:我不想吃

妈妈:那咱们就多穿一件,保暖一下吧。

各位亲爱的家长,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第一种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好,反而会让孩子怒气冲天,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而第二种方式呢,孩子感受到的是暖暖的爱意,孩子想反抗都没得可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和孩子产生了共情。什么是共情,共情就是共同的情感。我们和孩子的感受相同,我们不是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和他站在一起,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就能顺畅的沟通。

要想和孩子一直顺畅的沟通,作为父母就必须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但是,我们父母并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如果是嘴上说在听,其实却心不在焉,那么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感觉父母和他感受相同。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当我们对这些技巧越来越掌握的时候,我们就会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顺畅,父母和孩子不是对立面,而是真正的家庭和谐,孩子一回家就来找父母,诉说学校的各种趣事。以后孩子青春期发育,也不会和父母产生隔阂,叛逆等状况,孩子有什么心事也会和父母诉说,这不就是各位父母最期望的嘛。那么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共情,还有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闫老师为大家慢慢讲解:

一,我们父母,是否要时时刻刻和孩子产生共情呢?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小林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

第二个问题: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或者问:“怎么了啊”这样的问题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举个例子,例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家长:(安静地听)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第四个问题,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宝宝,你今天是上学的第一天,有些紧张很正常,毕竟有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但是,妈妈相信你,肯定会很快适应,并且很快在学校交到好朋友的,是不是?”我们这样和孩子对话,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第五个问题,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爸爸:那你就可以轻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各位亲爱的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呢,需要不断的练习。各位家长朋友,孩子未来成长成什么样子,绝大多数要取决于我们每一位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成才,家长就要先学习家庭教育,如果您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有困惑的话,欢迎随时到我们朗培学校,我们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孩子的成绩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朗培教育始终和您在一起。

最后,闫老师再次感谢你能够耐心聆听,相信此刻您更加了解如何和孩子沟通。朗培学校会不遗余力的针对孩子的问题、家长的困惑,提供更完善的微课堂,欢迎您每周五晚20:00—21:00准时聆听!

各位家长,再见,晚安!

第三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1

女儿今年8岁了,上一年级了,每天放学回家总是要父母催着做作业,动作磨叽。有时你说说她,她死不悔改,脾气倔的要命,不听话和我反着来,还胆小怕事,为此,我想尽办法对付,软硬兼施,但成效甚微。夫妻俩伤透脑筋,有一天老公单位里一同事介绍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于是我就在网上购买了此书。拿回来每天晚上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智慧。《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图书。该书的两位作者法伯与玛兹丽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亲,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这本书与其他教育书不同,为了帮你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它用了好多种丰富又有趣的形式,有很多实例,除了文字,还有的以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各种练习题,让你在实际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每章节末尾作者还总结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小故事,另外还配有作业题,让人读起来很生动,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我想正确的育儿观念也会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吧。书上的每个细节、每个案例都好像发生在我身边,都在提醒我引导我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读懂孩子,如何真正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认真读完之后,在矛盾与冲突中反思,有所收获。当我读到第五章恰当地赞赏孩子,深受启发,我平时赞赏孩子就是“你真棒”,“你很聪明”等。书中教给我们不应该只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孩子,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女儿平常在家喜欢画画和做纸工,每次拿给我看,我就会习惯地用“挺好看的”,“很美丽”等词汇来夸奖她,可是近阶段,当我夸赞她后,她会接着问,妈妈你说你最满意这张画的哪个部分,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我回答,很明显孩子已经不能满足我习惯性的用词,在读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后,我感觉以前做的真的很不到位,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让许多父母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带来的是父母和孩子更多的合作。

当然,作为一个老师,“恰到好处”的语气同样重要。老师要将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杯子倒翻了,如果老师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是孩子就会显露出害怕的表情。如果换上一种柔和的语气:“孩子,不要紧,有没烫到,下次可要小心一些哦?”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很舒服,觉得老师是很亲切地,她就会一览你,信任你。

作为老师,我们要多感受孩子,体验孩子的感受,多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肯定、接纳孩子。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然后再学习不加价值及判断地倾听孩子说话、真诚的沟通,相信必能成为没有输家的父母或教师。不论大人或小孩都期盼被肯定、接纳,当被如此对待时,他就能破茧而出,改变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使自己更有作为。孩子就像有无限潜力的种子,而教育者的接纳就是开启孩子潜能之门的钥匙!学会倾听,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态度,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心里少了设防,就会对我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这本书中许多的方法都很奏效,我也在慢慢反思自己的教育,纠正自己的行为,可是遇到紧急的情况时,没有时间和孩子周旋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返回到控制孩子,命令孩子的老状态。每当我要生气时,老公就开玩笑的地说:“老婆,不要发火,去看看那本书,书会让你降火的。”当他要发火时,我同样建议。为了女儿,我们互相监督着对方,以书中那些优秀的方法督导自己。前几天听到录音机里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没有错的孩子,只有错的父母。”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生活是快节奏的,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协调好“尊重孩子、体谅孩子,让孩子自主地成长”和“有效地教育孩子”这一对矛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是中庸的艺术,我们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教育就是要在各种解决方法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度,让孩子享受到各种方法的好处,而尽可能地避免坏处。这就是教育的中庸艺术。“承认孩子的感受,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帮孩子认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一旦他们清楚地了解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现实状况,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去面对问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此书克服了说教的毛病,结合了众多的故事,辅助于明白晓畅的漫画,又教了很多实用简单却有效的方法,让人看了就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就见效。它对我的生活和教学影响很大,使学到的技巧真正内化到自己的生活和教学当中。书还没有读完,后面的`几个章节我要慢慢的去品读,如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跟我借阅。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2

上个月读了樊登老师的《读懂孩子的心》,在这本书里,樊登老师介绍了几本关于亲子沟通方面的书籍,其中就有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她们的著作不仅深受家长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专业权威人士的认可。这本书全美销售量超过300万本,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关于这本书的讲座教材和录像带被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体所使用。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从七个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家长们,如何和孩子更好的沟通。

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呢?很简单,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第二章: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尊重孩子是和孩子合作的。

第三章: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不要把孩子看作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第四章:鼓励孩子自立

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让孩子依赖感降到最少,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第五章:学会赞赏孩子

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赞赏需要谨慎善意的赞赏,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拒绝。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学会如何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第六章: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乖儿子更重要,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第七章融会贯通

第七章就是告诉大家要想把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不仅仅要彻底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而且需要运用到我们前六章所学的内容。

这本书特别好,它里面有具体的例子,还有练习让你去做,通过具体的练习可以做到情景再现,如果是你的话,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这本书没有年龄段的限制,我觉的非常受用。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书,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觉得拉孩子特别简单,就是我是妈妈,我说了算,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听我的安排,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她。而且与孩子相处也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想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正如樊登老师所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不光是在做父母方面,你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而且是在生活工作当中,应该一直保持着这种终身学习者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样你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融入当下的环境当中。

世界上最难买的就是后悔药,如果时间能够倒回的话,在我怀孕期间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想我会读大量的亲子方面的书籍,当然,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在学习,已经在进步,我相信通过我的学习,我和我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加油!

第四篇:怎样让幼儿愿意听老师的话

怎样让幼儿愿意听老师的话

在幼儿园里小孩子不听话,老师经常带着气愤、高亢的声音和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对老师的“喊叫”也就习以为常。以后如果老师不提高嗓音、不重复喊叫,孩子便很难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习惯于高亢、粗暴的声音,就会逐渐对温和、文明的教育方法采取了“抗命”的态度。

处罚也是一样,不良或经常性的处罚,只会让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适或意志遭到压制,很难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不愿意积极与老师配合,改正缺点和错误。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探索出几种比较温和的方法,供幼儿父母参考,以此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使我们的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一是向孩子解释行为的规范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老师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 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老师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二是以周围的幼儿或成人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除了在语言表达上老师可以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或某一个人、一件事来纠正他(她)或引导他(她)。如,“宝贝你看,我们可以照那个叔叔那样做”、“你要像那个小孩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他(她)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

三是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大喊大叫等等其它方式,使老师满足他(她)的愿望。老师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再去处理。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回应坏行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老师的态度。但老师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如,可以说:“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孩子,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是一味的称赞孩子:“你真是个乖宝贝”,而是要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有礼貌”、“很热心”等等,使孩子的行为更具体化。四是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老师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老师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老师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五是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

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六是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他(她)很在意他人的观感,特别在乎学校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好的行为或已纠正过的行为,老师把赞美的话写在联系簿上,回家后让父母再一次称赞他(她)、肯定他(她)。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请幼儿园的老师留意这件事,并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长也要实行相同的规则,双方贯彻执行,一直到孩子习惯纠正为止。当然家、园双方要事先沟通好,规则也要相同。

七是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还有属于孩子自己本身的气质。例如,对于动作迟钝缓慢的孩子,要利用机会给他容易达到的成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则需要激励。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第五篇:父母怎样爱孩子

父母怎样爱孩子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有三点,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我肯定不是什么教子专家,只不过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而已。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初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是去了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把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取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不但对孩子是如此,对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泰戈尔也说:“我的孩子,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体之爱的产物,更是彼此的心灵之爱的载体,通过爱孩子,这种爱才不是飘着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请注意,这两位贤哲都认为,对孩子的爱是实现男女之间超越于肉体的爱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到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

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为孩子保住这一份财富,这只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把一份他的孩提时代的完整记录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多么欣喜啊。这是真正的物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比这更贵重的了。

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让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更难。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瞒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话,最不想说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的暗哑了,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我也不是这种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家长,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罢了。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的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从不作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许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长大,我相反,多么愿意孩子的童年时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恋这样的一种天然的可爱,这样的一种纯粹的亲情,这样的一种简单的幸福。在时间的汹涌波涛上,我留恋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无物长存,我应该和能够做到的是,再另一种形式中守护这些珍贵的价值。我不是指写作,写作是容易的,难的是生活本身。我愿意孩子在因阅历和教养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们的亲情历尽岁月的磨难始终纯粹。我愿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蚀永远简单。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

“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去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的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第一大关键,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第四大关键,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第五大关键,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第六大关键,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关键,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八大关键,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才能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父母对孩子最坏的影响,莫过于没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心理学大师荣格 01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你是不是就倏地一下消失了?

你的微信昵称,变成了XX妈XX爸。你的微信头像,变成了孩子的照片。你的夜晚娱乐,变成了上育儿论坛。

你的周末休息,变成了跟着孩子上补习班。无论参加什么样的聚会,你三句话就会扯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说你的朋友圈了,你的朋友圈里,孩子是永远的主角: 孩子在学英语,孩子在上奥数,孩子又过级了,孩子又得奖了。你就这样丧失了自己的生活 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孩奴”,你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结果,离你的期待总是差了那么一大截,“问题出在哪里呢?”你不明就里。02 7月,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发现了三个很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都是书呆子,采访后才发现他们个个都超好玩。陕西文科状元向远方特喜欢健身,所以没事就练器械、打球、爬山,那身材,健得真是堪比超模。福建理科状元陈汜玄喜欢写作,所以平时超爱玩诗社、玩辩论、玩剧本。贵州理科状元查致远热爱文艺,唱歌、跳舞、朗诵、演奏样样拿手,所以他成了学校电视台的台长。

第二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的父母都是“孩奴”,采访后才发现都不是。记者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他们都回答:“好象也没怎么教育啊。” 第三个现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绩很难跻身顶级,而且性格也不太阳光。记者问“孩奴式父母”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对孩子的不满也是一大堆。他们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孩子呢?” 是啊,为什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付出与回报是如此的不成比例? 03 有位妈妈终日愁眉不展,因为儿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她在儿子身上花了很多心血,但儿子始终改不了各种毛病。她只好去求教星云大师。

“我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星云大师问:“您影印过文件吗?” 妈妈答:“影印过。” 星云大师问:“如果影印件上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妈妈答:“当然改原稿。” 星云大师说:“这就对了。孩子的积习,一般都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 孩子的积习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04 你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我大学同学张敏(化名),孤僻、自卑、敏感、暴躁、小心眼,正因毛病多多,她没什么朋友。

有一次,她跟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吗? 她说:因为我成长在一个很坏的家庭。“我爸妈每天都为鸡毛小事吵架,什么今天没去缴水费啊,什么地板滴了一滴油啊,每次吵架都摔东西,摔完东西就开始揍我。

我六七岁的时候,有次吃饺子,我妈问我用哪边牙齿在吃,我说左边,她立马就扇了我两个大嘴巴,所以到现在我都不敢吃饺子。高考结束后,我做了一个离子烫。回家就被我爸打得满身血印,他还问我是不是要去做鸡„„” 所以,那时张敏就想:

“我以后一定不能重蹈父母婚姻的覆辙,一定不让孩子过和我一样的日子。” 但不幸的是,张敏失败了:

“我结婚后,好像有撒不完的怨气,瞧着老公和孩子,总是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于是讽刺、挖苦、骂人、摔东西,做的时候没意识,做完之后恨不得剁了自己,警告自己一百遍要改,可一到明天还这样。” 我朋友讲过他一个发小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发小跟父亲去书店看书,他看上了一本童话书,很想买。于是父亲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一下就把最后一页价签撕掉了,然后迅速把书塞进了他口袋里。所以,他长大之后,也会下意识做出父亲类似的行为。比如趁着人多的时候逃公交票,比如逛商场的时候偷吃各种食物。他的生活习惯也充满了父亲的影子,比如吃饭的时候会把好菜埋在碗底,用饭盖起来,先吃桌上菜碗里的。他也常常为这些毛病而羞愧: “我一直努力不要像我父亲那样,可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像他?”

你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所以星云大师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05 今年小学开学时,我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

很多家长都为子女教育头疼不已: “我简直拿孩子没有办法。” “完全不是我期待的那个样子。” 班主任在家长们发言之后,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好老师重在方法,好父母重在活法。“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活得精彩。父母自己活好了,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班主任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另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父母是原稿,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别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活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06 很多人知道高晓松是音乐奇才,却不知道他是超级学霸。

他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且是A1班——成绩前50名的尖子班。高三时,他就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他没去,最后考了清华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当时是清华最牛的系,对高考分数要求极高,但高晓松竟超了录取线60多分。你知道高晓松学习为什么这么牛吗? 他爸是清华教授,他妈是建筑学家,但他们平时并不管高晓松的学习,他们只是自己超爱学习和钻研,所以在这种氛围下,高晓松自己就养成了学习和钻研的习惯。这几年,高晓松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 《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这三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很多人说:高晓松怎么这么博学啊? “从小我家里就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我们家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因为父母超爱读书、超爱做读书笔记,所以高晓松也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你知道高晓松为何能成为音乐奇才吗? “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便跟着喜好音乐的母亲油印乐谱。”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习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奋斗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弃自我成长。07 潘石屹是个很阳光、乐观、善良的人,他说他的这一切,都来自于“父母的形象遗产”:

“我爸爸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受了很多折磨挨了很多整,但他永远是乐观的。

有一次,他穿着一个袖子的衬衫,到学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我问他为什么衣服只有一个袖子,他说被‘民兵小分队’打了。但即使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他在带着我回家的路上还唱着歌。这件事给我特别大的震动,让我从小就学会了要积极乐观。还有一次,他们在造纸厂干活时,一个滑轮掉下来,砸断了一个农民的腿。所有人都吓得哭了起来,因为腿断了,得花很多钱去看。工厂里来了个人,说赶紧送医院。大家都说没钱,真的没钱。

工厂的人说:那就写借条,借200块。我爸站起来,帮农民写了一个领条。工厂的人问:怎么把借条写成领条了。我爸说,你这200块钱,相当于我们全村一年的总收入,借了也还不起,所以只能写个领条。这件事给我的震动也特别大,让我从小就学会了做人要善良。”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为人处世。所以潘石屹也想把阳光、乐观、善良传给孩子: “我坚信父母的形象问题,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父母的形象,不仅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也是长存于孩子一生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08 1962年,钱锺书和杨绛,带着女儿钱媛去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杨绛赫然发现:

女儿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吃客的言谈举止。杨绛觉得奇怪:“你老盯着别人干嘛?” 钱媛说:“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您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在父母恩爱中长大的钱媛,便学会了怎么去爱一个人一个家庭。她虽然一生很是坎坷,但在两段婚姻中却都是夫妻恩爱。

特别是她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新家庭时,杨伟成的两个孩子都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最是叛逆,但钱媛却用自己的爱“征服”了他们。钱媛去世后,继女继子还撰文怀念她: “和母亲钱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我们一生最幸福快乐的日子。” 心理学家诺费奥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父母不恩爱的人,其子女婚姻失败率是恩爱家庭的三倍,其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是恩爱家庭的五倍。“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诺费奥说。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彼此恩爱,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恩爱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

就算单身,也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09 作家晚情讲过一段记忆:

小时候,父母带她去看电影时,都会好好的精心准备之番,妈妈会把她的头发全梳到后面,然后再编织成两个小辫,然后再给小辫扎上蝴蝶结,然后再戴上精美的玻璃发卡,然后一家人都换上好看的衣服,手拉手地走向电影院。

这样的讲究,让晚情学会了如何生活。“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电影的名字。这种经历,锻造了我一生的审美情趣。” 现在,晚情会经常买些花插在花瓶中,“即使它们明天就凋谢了,可这一刻的美丽仍然可以愉悦我的生命。我还会把礼物藏在家里,给老公和儿子一些惊喜。那是爸爸妈妈教会我的,即使再穷,再失败,也要学会偶尔脱离现实,去享受精神世界,享受与美有关的时光。”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给他灌输什么,而是他能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样的活法。你热爱生活,孩子也会过得诗意。你活得丰盈,孩子也会努力绽放。父母有多懂生活,孩子就有多爱生活。10 有一个很美的成语,叫“芝兰玉树”。

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东晋名相谢安家的子弟。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家: “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

有一次,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了,便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 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是啊,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样。

父母怎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