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摘要] 中国电影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下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规模的电影节的举办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电影 电影节 全球化 民族特色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中国 电影不仅要在立足本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多样化的艺术,更要以开放的姿态勇敢的面对全球化浪潮,努力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因此在电影艺术不断走 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与不断升温的观影热情和日益增长的票房数字相匹配。通过电影节这个媒介,为优秀的导演、演员及作品提供展 示的平台,为致力于中国电影制作的团队提供洽谈与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沟通,振兴国产电影之路,以求探索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电影的确是人们,特别是一代年轻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灵伴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影响着社会,甚至影响着历 史。”①因此,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负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精神和意识形态。而电影节作为对一个时期电影的总结和评价,它的意义应该是如何将电 影更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娱乐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激活国民的现实生活热 情,塑造出民众理想的人生。因此,我们需要举办具有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电影节,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外电影的积极合作。
到目前 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 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奖台湾金马奖;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代表观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的金鸡百花奖;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十三大电 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以及在2010年诞生的又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金马奖和金像奖作为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 一项竞赛奖励,对华人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鸡百花奖既代表着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历经13届发展 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机制。而后起之秀北京国际电影节则更具成熟性、创新性和开 放性。
电影节,齐聚电影人和影迷来共享全球电影盛宴。对于电影人是一次重要的仪式,红毯上的星光璀璨、论坛上的群雄激辩,无不展示着电影人的 努力与成绩;而对于影迷,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影迷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电影节中,作为电影节的半个主人,表现出对电影的尊重与狂热。有数据统计显 示,在中国1979年的电影观众曾达到279亿,每天74万人次。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电影市场。在北京、上海这 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举行如此盛大的电影节,无疑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化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为本土电影走向全球化打下夯实的基础。而且像北京、上海这样兼容并 蓄的大都市,它们既是引进大片的最好平台,也是优质国产影片的最佳输出口。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仅掌握更为先进的3D技术,而且还拥有更为广泛的观影人群。因此,作为占据全国票房份额最大的城市,作为集中全国大部分电影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经济、文化中心,理当搭建一个可供世界影坛交流合作的平台,理当扮演 一个汇聚中外电影人切磋学习的角色。而电影节的举办则有效地融汇了国内、国际电影资源,为电影产业的交流交易搭建了广阔平台。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电影越来越 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最具影响力的奥斯卡国际电影节、嘎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也都设立了“展映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之夜”等单元,这些无一例外地 成为电影节最受关注的活动,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电影和文化的窗口,也成为华语影片进行海外推广的最佳平台。
然而,中国电影在走过百年辉煌 后,不得不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即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电影。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 国的好莱坞电影在所谓全球化旗帜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因此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仅凭单一的张艺谋、冯小刚亦或是李安、伍 仕贤都无法完成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电影的期许,更遑论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在举步艰难的境遇下中国电影就更需要国际化的环境,才能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 衡的能力,才能始终与世界电影保持互动关系,从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电影面对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其次才是由经济上占主导地 位而衍生出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需要世界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大国产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国产电影的再生产。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影市场正通过合拍片以及跨国资本运作等形式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电影产业合作中来。在电影艺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已然 成为制片方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最有效法宝。邀请国际著名导演、演员、技术人员加入中国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国际合作最为直接、见效最快的运作方式。在第 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导演卡梅隆就曾盛赞中国电影之路发展迅猛,“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在制作、导演、演技、美术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只是在尖端 科技上研究的比较少。”希望与中国电影人合作。因此,要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电影节,采用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可谓是一条捷径。目前,中国电影的国际 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英雄》、《功夫梦》、《玉战士》、《面纱》、《金陵十三钗》、《春风沉醉的夜晚》、《复仇》等。其中《英雄》吸纳了北美、亚洲等地 区国家的合作,它为商业片的投资合作拓展了模式;而像《面纱》这样的文艺片,其海外票房也高达1.8亿元人民币,在北美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票房收入和制作 成本的高低只在其次,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的国际合作中,我们无论是在技术要求、经济成本或是制作宣传上能够与全球电影机制相互补 充、相互影响,真正能够为国产电影所用。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在为合拍片取得的高额票房收入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应当努力地借鉴和吸收国际电影人为我 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融资方式以及营销理念,并努力将之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所需。我们还需强调的是,无论何时,国产电影都不能为了屈就和迎合电影的全球化语境而丧失自己的的民族特色,中国电影只有真实的展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才不 会拾人牙慧般驱赶浪潮而丢失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近年来一些具有亚洲特色的电影像质朴却生动的泰国电影、伊朗电影以及繁复却成熟的韩国电影、日本电影频频出 现在世界电影节的颁奖礼上被世界所瞩目,究其根源也是由于民族特色的存在。中国电影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没有理由不施展民族艺术的长处和特色,从而创造出情感世界更真挚、人性挖掘更透彻、艺术呈现更丰富的电影文化,完成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建构,成为世界多元电影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中国电影 的民族特色也曾经在电影发展的不同时期颇为光彩照人,像三、四十年代真实感人的现实主义电影《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 流》、《小城之春》等;新时期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佳片也曾赢得世界电影市场的青睐,像《横空出世》、《台湾往事》、《红高粱》、《那人 那山 那狗》等;新生代导演也不乏特色之作,像《寻枪》、《三峡好人》、《回家过年》、《洗澡》等,这些影片都曾为中国电影民族特色的发扬光大做出过贡献。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人也在为国产电影能走出国门而做出种种尝试,除了寻求国际合作拍摄以外,风靡全球的数字技术也在不少影片中开始运用。像去年票房成绩 不俗的《龙门飞甲》,传奇导演徐克就首次将3D技术运用到了武侠片中,如何使华丽的3D特效与传统的武侠概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观念 上,对于导演、音乐和美术制作团队来说都可谓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而大多数看过《龙门飞甲》的影迷们都赞誉电影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3D特效,无疑是对这项技 术革新的肯定。的确,在《阿凡达》掀起3D电影革命近两年后,中国电影人也终于拍出了一部3D效果丝毫不逊于欧美3D大片的作品,这一壮举无疑让华语电影 人扬眉吐气了一次,也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伐。其实,3D出现后,其技术也会不断革新、发展,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使这项技术更趋成熟,让电影更接近现实。
另外,国产影片在拍摄、宣传发行等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渠道的投资。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地产、报业集团、地方电视台以及媒体公司等电影投资机构以各种形式积极投入中国电影市场,有效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的电影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异常繁荣的时代,它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与可能,我们理应把握机会,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使中国电影在冲突与和谐中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第二篇:从全民抗旱看当下的农业发展
从全民抗旱看农业发展出路
近期来,持续的高温不仅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挑战与困难,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致命伤害,造成减产减收,会对社会经济稳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各行各业得以高速发展,但农业却是一直是受冷落的“短板”,农业基础设施还是很薄弱,受天气“关照”因素较大,农业减产减收不确定因素较多,短期突击抗旱抗洪事件较多,但都没难从根本上推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新农业发展没有太大促进作用。
从当前产业结构特点来看,发展壮大农业基础地位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一方面是要依托信息与科技手段,加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夯实基础水利设施,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更可促进农产品市场开拓。另一方面要进行农业产业模式变革,推广农业合作社或农庄形式发展新农业,促进土地向能人集中,向大户集中,促进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以产生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与附加值,真正让农民提高收入,提高社会地位。最后是要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劲助力,促进新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伍新忠)
第三篇: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应当实行分级制度一辩稿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应当实行分级制度一辩稿
谢谢主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在影院看电影,一个杀人流血的镜头出现,邻座的母亲急忙遮住自家孩子的眼睛,还有这样的情况你翘首以待的国际大片,因为一些动作镜头内地不予引进,使长久的等待落了空,是不是有些失落呢?
探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我们首先希望对方辩友明确,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讨论一个交易市场,也不是管理市场,而是一个以电影文化为核心,以发展电影文化,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的综合市场。
出于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更好的期待,我方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应当实行分级制度,具体原因如下:
1、现有的审查制度不能满足当下电影市场的需要。现有的审查制度通过对电影中某些镜头的删减,以达到让所有年龄观众都可以观赏的目的。在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大锅饭式的电影审查制度一方面使许多国际大片难以在国内公映,也让一些公映影片因为镜头的删减而丧失影片的表现力,使影片倍显突兀,另一方面,由于“审查制”的垄断地位,许多导演为了影片能在内地上映,在主题上迎合“审查制”,造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导演和作品近年愈发匮乏,这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分级制度自身的优越性使得分级制度成为解决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问题的良方。中国电影市场实行分级制度能够在电影方面能够有利于一些合理合法的内容有了拍摄和放映的权力,在引进国际影片的同时帮助国产影片走出国门;在观众方面,有利于保护青年和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各年龄阶层看到适合的电影;在电影创作者而言,能充分解放创作人员手脚,也能让制片人明确锁定观众群,衡量票房价值,符合电影市场的客观发展要求。、3、大众审美需求的不同决定了分级制度更有利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当下的中国,不再是那个穿青色军大衣,男生一律平头,女生齐耳短发的时代,当下的中国不再是那个读书只读毛泽东语录,歌声只为感谢党的时代,当下的中国人人有自己的时尚,人人有自己的审美。为了让不同年龄层的人都看到合适的电影,为了让中国电影文化愈加璀璨,为了让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在多元中走向繁荣,我们应当实行分级制度,承认分级制度的价值和内涵,让分级制度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助力器。
综上,我方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应当实行分级制度。
第四篇:从昆剧发展看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从昆剧发展看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1 年,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 年白先勇着手打造青春版《牡丹亭》,风靡大江南北。丝竹轻响,檀板微启,昆剧从沉睡的梦中醒来,妖娆恣肆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时间,看昆剧,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从沉寂到复苏到成为非物质遗产再到成为时尚,这是多么神奇的过程。面对当下风靡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回头看看昆剧走过的600年历程,我们在感叹之余,更应该思考,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世纪中叶,元末明初之际,南戏流传促进昆山腔产生,为昆剧形成打下基础。明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良形成了清丽婉转、精致纤巧的“水磨调”。其后,梁辰渔又根据改良后的“水磨调”创作《浣纱记》并演出,成功地将单纯的唱曲演变成具有剧情的戏曲声腔。万历年间汤显祖的创作以及沈璟的格律理论,让昆剧创作蔚然成风。康熙年间洪昇、孔尚任振衰起敝,分别创作了《长生殿》和《桃花扇》,使昆剧呈现中兴气象。康熙之后,昆剧渐渐衰落,尤其经过花雅之争,昆剧失去了其霸主地位。从上个世纪20 年代至解放初期,昆剧一直处于艰苦困顿之中,幸有传字辈艺人的苦苦支撑才薪火未泯。1956 年浙江昆苏剧团的“传字辈” 改编排演《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昆剧奇迹般地绽放新芽、崭露生机。21 世纪,昆剧成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再展风华。昆剧走到现在,历经了嬗变、繁华、挫折、重生。
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乐队伴奏以及编制等等,都伴随着昆剧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可以说一部昆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细品这几百年,我们不难发现,昆剧经历了不断的继承———革新———再继承———再革新的过程。当然,我们也发现,无论昆剧在这近六百年中如何革新,都未曾背离继承两字。正因为有了继承,昆剧才在无数次的革新中依然保持着其本体特征和文化特性。让昆剧焕发生机的《十五贯》在契合当时政治要求、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的前提下,也只是在情节的精练、主题的提炼、境界的升华上下了功夫,并没有改变《十五贯》作为昆剧的本体特性。也正是这种文化特性的保持,才使昆剧成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使昆剧艺术在人类文化中获得其无法替代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争论,两种思路不停地碰撞:一是革新,一是继承。当然也有第三种思路:先继承再革新。不过这第三种意见所说的“继承”,其目的最终仍落在革新上。(早)在中国社会历经急剧转型的年代,当各种西方文化现象相继涌入(破门而入的时期),继承和革新的矛盾就不断地被放大以致引起尖锐冲突、引起一轮轮的社会大讨论和大碰撞,历史也因此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变革中发展前进。而今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如何找寻处理革新和继承矛盾的契合方式,又一次摆在了文化艺术工作者们的面前。有关资料曾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国际的公论,被视为肯定文化特性、促进创造性和保护文化多就对于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样板戏”与“文革”政治的联系,致使很多人至今对“样板戏”的艺术问题讳莫如深。沈利群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大家,“样板戏”是众多音乐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对此汪人元也指出,不要回避对“样板戏”的研究,以往的创作经验、教训,应成为今天创作的重要基石。
第五篇:五大电影节获奖的中国电影
五大电影节获奖的中国电影
2000年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获50届柏林电影评委会特别奖节银熊奖
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梁朝伟)及技术大奖;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获评委会大奖;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第五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站台》(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1年
51届柏林滴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王小帅 《十七岁单车》
台湾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5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BUS 44》(《车四十四》),伍仕贤导演,中国香港/美国;
中国作家导演朱文首次执导的电影《海鲜》荣获特别增设的“当代电影”(Cinema of the Present)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卧虎藏龙》获7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乐
2002年
59届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可最佳影片奖:《小城之春》田壮壮
特别关注奖:《人民公厕》陈果
伍仕贤导演的电影短片《车四十四》成了入选55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首部华语短片。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天上的恋人》邵丹(摄影)
2003年
李杨《盲井》获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艺术贡献银熊奖、《英雄》获特别创新奖。
《暖》获得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香川照之获最佳男演员奖
2004年
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东京电影节的评委特别奖
张曼玉以法国电影《清洁》获得57届戛纳影后桂冠。
2005年
王小帅导演的影片《青红》58届获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顾长卫导演的《孔雀》获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蔡明亮《天边一朵云》特别艺术贡献奖和特别创新奖
62届威尼斯最佳短片 台湾影片《小站》欧洲艺术交流奖 关锦鹏《长恨歌》欧洲艺术奖CICAE 李玉 《红颜》 李安《断臂山》获金狮奖
张艺谋当选为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东京国际电影节侯孝贤获黑泽明奖,金雅琴获最佳女主角奖,《泥鳅也是鱼》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2006年
63届最佳影片金狮奖贾樟柯《三峡好人》
王家卫成为第一个担任59届戛纳评委会主席的华人。
王家卫导演的英语新片《蓝莓之夜》作为电影节开幕影片在16日举行全球首映,这是戛纳电影节60年来第一次由华人导演的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第56届柏林电影节《伊莎贝拉》获得最佳电影音乐奖。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张元《看上去很美》 19届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吕乐导演的《十三棵泡桐》,《父子》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断背山》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多项提名(八项),最终抱回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
2007年
张艺谋当选为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李安导演的《色戒》获得金狮奖、最佳艺术贡献奖两项大奖
贾樟柯《无用》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
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 最佳影片金熊奖和独立精神奖。
独立影评人(全景单元)最佳电影《落叶归根》
20届青年导演李继贤《西干道》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2008年
德国柏林举行的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王小帅执导的影片《左右》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
21届东京电影节陈凯歌获黑泽明奖
2009年
《春风沉醉的晚上》编剧梅峰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威尼斯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1428》
2010年
第60届柏林电影节王全安导演的《团圆》最佳编剧银熊奖
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范冰冰王千源分别获帝后,《观音山》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67届威尼斯电影节吴宇森获终身成就奖
新生代单元
水晶熊最佳影片奖:《岁月神偷》(中国香港)
特别奖:张律(《河》)(中国)
青年导演论坛
最佳亚洲电影奖:《一页台北》(中国台湾)
2011年
68届蔡尚君《人山人海》获威尼斯最佳导演银狮奖,叶德娴《桃姐》获最佳女演员:
吴宇森获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