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QQ腾讯之父马化腾的前世今生
QQ腾讯之父马化腾的前世今生
马化腾电话是多少马化腾:qq之父,腾讯公司创始人之一,腾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广东阳人,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
1993年大学毕业后供职于润迅,1998年创办腾迅,担任首席执行官。2000年6月,腾迅盈利。
2001年,马化腾将q-gen品牌授权给广州东利行经营,2003年已拥有100多家专卖店。
2003年底,马化腾开始运营一款网络游戏。
目录 1马化腾的奋斗史 2马化腾的商业之路
2.1第一部分:发现互联网的价值 2.2第二部分:抄来创业路
2.3第三部分:后发制人一定要抄马化腾的奋斗史
一、马化腾,何许人也?
1971年10月出生于汕头阳。1984年随父母从海南迁至深圳。
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进入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开发部主管。
1998年创办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上市,马化腾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和ceo。同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之一,荣膺香港理工大学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捧走了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奖杯。2006年4月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二、掀起通讯革命
你也许没听说过马化腾,但一定听说过qq;你也许没听说过qq,但一定见过那只胖兮兮、傻乎乎的小企鹅。
显然,马化腾远没有qq或是小企鹅图标的名气大,虽然这些都是他和腾讯公司的得意之作。
也难怪,目前腾讯qq的注册用户已经高达二亿多,其中的活跃用户超过7500万,而且这个纪录在以每天39万的增幅不断被刷新。
马化腾创建的腾讯公司不仅在4年内改变了1/13的中国人的沟通习惯,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文化。
现在每13个中国人中有1个人逢人会说:别call我,q我。
时尚的青年男女们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服装、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扔着qq靠枕……要做qq一族;许多网民将qq视为通往另一个世界&mdash&mdash网络虚拟世界的载人飞船,在那个虚幻空间里,他们尽情展示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表现出来的才情、智慧和幽默,寄托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之中未得到满足的许多情感和夙愿。
qq已经带来继电话、传真之后的另一种通讯革命。
qq发展之快,不仅好多资深网民没有预见,甚至连马化腾本人都想不到。第一它不是创新,icq是英文iseekyou的读音缩写,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也被人们称之为网络寻呼机。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因为上网冲浪流的需要而设计了icq后,这个被形象地称为网络寻呼机的软件就以风卷残云之势卷走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心。而oicq在1999年2月推出时,且不说之前的icq已经是世界级品牌,并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就算在国内也已经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第二是技术并不领先,与先前的几家相比并没有特别优势。但它确实在仅2年的时间里发展了2000多万用户,无可争议地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为了事实上中国霸主。
这就不得不让人对这一切的缔造者马化腾刮目相看了。马化腾原来是一只超级网虫,他的名字在网中耳熟能详。
三、第一代网虫
马化腾年轻得有点令人意外,极像个脸庞清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处事低调,即使现在大红大紫,也看不出多少少年得志的负,只有超越年龄的平静和淡然,只有谈到计算机和网络,才会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和得意,他是个完全沉浸于it感觉的人。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曾经极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当计算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主宰。
他考入深圳大学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马化腾的pc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地步,他既可以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为学校pc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虽然年纪不大,马化腾的网龄却非一般人能比。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有许多网已在慧多网上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
而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网他就乐此不疲,半年后告奋勇地投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四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开。
久而久之,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名声鹊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马站长其实只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
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
四、创立腾讯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他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娱乐。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己的智力非常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也使他从中盈利不菲。
要相信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
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
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
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是来股市。
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平静而有耐心的个使其在股市上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
他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这为马化腾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许多网络界朋友的新变化令马化腾开始重新打量己。it的机会太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抓住?
于是,1998年,腾讯诞生了。
这个名字带有很的公司的定位含义,就是做有关互联网与通讯有关方面的业务。腾表示信息跳跃的一种方式。
整个发展过程,马化腾认为很简单、平常。
但是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笔支出都让马化腾和他的同伴心惊。
在决定做oicq的时候,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两家公司先做,产品比腾讯更有市场名气。
马化腾没有想得更多,除了因为这个产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项发展业务移动局、寻呼台、无线寻呼方案和项目相互促进外,也因为当时飞华、china.com等许多公司有意向做及时通讯项目,市场显得很有发展前景。
做不了还不能撤呀?
这是当时马化腾打好的如意算盘。
五、柳暗花明
可是事情并没这么好做,回忆起当初,马化腾说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
很多人认为腾讯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传奇。
但马化腾知道,传奇环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而困惑的日子。
创业之初,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马化腾率领己的团队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但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腾讯的产品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
公元2000年,那可是oicq的冬天,是腾讯的冬天,第一次网络泡沐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连网,腾讯也不能幸免,要出手让贤了。
腾讯的高层某人找过中华网,新浪。100万这个现在让人觉得杯水车薪的数字,在哪个时候,腾讯觉得是天文数字了,可以放弃这个明天不太明朗的中国版的icq了,可是,中华网,新浪的高管层都非常客气的对腾讯去找他们的代表说:麻烦你从门外把门关上,好吗?
当时,新浪,中华他们觉得太贵了,不就是一个对话嵌嘛,而且还严重存在侵犯以色列人icq权益的小东西,要100万,不买!大不了我们己搞一个,后来的新浪的uc就是实证。
在做个漂漂亮亮的新娘美梦破灭后,qq明白,什么都要靠己了,马化腾几乎是倾其所有,这个时候,qq不知道己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 注册资源是很多,有什么用呢?
难道qq只能向申请qq号的用户收取可怜的一点注册费吗?(有一段时间qq上,申请号要收费,就是qq最艰难的见证)
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有风投公司这位百乐相中了腾讯这匹千里马了,风投公司砸钱帮助腾讯在香港上市了,qq当时是没有现金资本的,如果一定要讲资本的话,那就是许多许多与你我这样的数量高达3.4亿的qq用户。
从哪个时刻开始,腾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是马化腾做梦都在想的时代,资本时代,以后的qq不会再没有钱,不会再寒酸,不会----现在说起来,马化腾还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
现在他经常这样告诫同行: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因为不到两年,oicq注册用户数量超过3000万。
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由精神的人,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他绝不会单纯调我的价值,他从心底里知道团队的意义。
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无疑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为腾讯提供很多帮助。
六、塑造q文化
短短4年,马化腾的qq世界里有令人咋的1亿用户,对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商来说,都有些不可思议,可腾讯做到了;无疑,qq已经成为一个王国。
不过在马化腾眼里,用户过亿和日均39万的增长量已经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他更注重的是用品牌塑造文化。
马化腾是应该觉得骄傲的,因为人们在看待qq的时候,更多的是当做文化事物来看待的。
曾经有一段转载率很高的论述,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贴切的:这两年互联网热,中国的网站们上亿上亿地扔钱下去,的确打造出不少知名的字符串来,比如sina、sohu、netease。
但只可以说是知名字符串而不是品牌,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东西后面没有他们对应的品牌文化,你能告诉我sina、sohu、netease对应的文化是什么,有什么别吗?
仔细算算,真正能够够得上品牌两个字的恐怕也只有腾讯的qq和他那只胖乎乎的企鹅标志&mdash&mdash因为我至少知道qq后面对应的文化是网、网友、网上沟通这些东西。
马化腾虽然是腾讯名副其实的老板,但他跑业务的时候,名却只是简单地印上工程师的称谓,他希望客户从他身上看到腾讯有大的后盾,而不是老板头衔。像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仅在深圳就有上百家之多,我们希望腾讯的经历为年轻人提供启发&mdash&mdash腾讯的故事其实就是他们的故事。
七、未来之路
在马化腾看来,腾讯的核心发展策略就是紧密围绕用户价值: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发展安全健康活跃的平台,是腾讯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金科玉律。
他认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是腾讯价值的基础,脱离了用户价值,腾讯的所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只有不断增加用户社价值,注重平台健康发展,增加活跃、忠诚用户,腾讯才可以有长远的发展。
因此在工作中,腾讯一直要求每个员工都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己任,不断在营运、服务和创新上丰富和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谈到腾讯的未来,马化腾有些风趣地表示,今后将重点向跨国互联网巨头学习他们的持续发展和扩张能力。腾讯过去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我们利用高素质的竞争对手促进我们更快地成长,虚心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坚持主创新……在竞争中和竞争对手一起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届国际青联谊年会上,马化腾说:在我们现在更加的清醒,在未来的战略整合方面会做创新。
从底到上是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也就是下游到上游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在有序进行的同时要看用户是否有需求。
在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家里,可能对娱乐和商务的需求不一样,不要说我是商业人员就怎么样。
所以要考虑新经济商业模式的话,要考虑用户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腾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通讯在全球排名第二。在亚洲是第一位的。
同时我们的门户网站在经过两年半的时间之后,一举进入了中国的三大网,这一点在中国排在第一位,在全球排在第五位。
腾讯提供了在全球上最大的游戏平台,就是qq游戏,在全国超过了300万人的在线量,此外,腾讯还提供了最大的博客平台。
同时腾讯还有巨大的投资量,在3g方面的量是最大的。
在线生活就是人们起床到睡觉的时间内都有服务,现在网络的成本非常的昂贵,我想只要我们创新,我们会有很多的机会。马化腾的商业之路第一部分:发现互联网的价值
在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管理一家大企业方面,马化腾可能比不上杨元庆,但如果给他们同样的资金去创业,马化腾会远远胜过杨元庆。
虽然这种说法有偏颇的成分在内,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化腾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对同类产品的取优补劣,在中国网络界确实无人能出其右。
换句话说,马化腾能够懂得如何把握流,知道该从流中学什么,并懂得将学到的东西进行怎样的改进。
马总对事物判断的眼很独到,很特别!在今天的腾讯公司,马化腾可以充分享受到来职员的奉承。但平心而论,和比尔·盖茨等人相比,马化腾并不属于能够被划入天才范围的那类人。
只想当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从一开始,年轻的马化腾就和当时大多数软件工程师不同,他并不安心于埋头机房与枯燥的代打道,而是非常注重程序的实用。
1984年,年仅13岁的马化腾跟着追赶经济大的父母举家从海南迁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头,以计算机配件为代表的电子加工业开始逐步成为深圳工业的主流,这使得青春期的马化腾有机会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计算机。
当计算机的魔力展现在面前时,中学生马化腾认识到生活中出现新的主宰,他开始与那些神奇的二进制代打起了道。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高考时,马化腾想都没想就在志愿表上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求学的四年中,马化腾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而在深圳大学内部,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的地步,甚至经常为学校计算机维护提供相当不错的解决方案。此时的马化腾就已经表现出了原始的价值意识――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以清除机房机器中的各种病毒为条件来换取上机的时间,甚至为了能有更多的上机时间,常常干些将机器锁住的恶作剧,这一度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了当时业界名气很大的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
由于表现优异,一直做到了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
回顾这段时,对于马化腾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己的智力非常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通过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更加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娱乐。
从软件到互联网认识信息的商业价值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互联网普及之前,有许多网已在惠多网(fidonet,它诞生在1984年的美国,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上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在惠多网上挂了半年之后,马化腾就义无返顾地投入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了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甚至为此每天忙得不可开。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惠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
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
当时马化腾为何会在网络上花这样一笔不菲的财力以及物力和人力?
除去本身的兴趣所在之外,更重要的是马化腾认识到了网络能够带给己的价值,他也需要对这个新生事物进行尝试和索,而这一切还要从当年马化腾的副业炒股开始。
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为了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在深圳,炒股几乎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
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在这种形势下,仅仅工作了一年多的马化腾也跟随大进入了股市。在炒股的同时,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走势,这无疑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实事动态的股民们。
别人能做,己为什么不能做?
马化腾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板卡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通过股霸卡以及平静而有耐心的个,马化腾两头开花,在股市上也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这也为马化腾后来的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而此时,网易的丁磊正流落广州街头,还在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弹。
赚到了钱的同时,马化腾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信息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如何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
要相信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
实用软件概念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但通过开发能够联网显示即时信息的股霸卡,马化腾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也使得己将目开始转向互联网。
创业只是为了将兴趣和职业结合马化腾最初的创业想法其实并不复杂,和许多成功人士的最初想法一样――探索、提升己的价值,当时,马化腾手中已经有了百万的原始积累,已经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可以使己把精力和好更有目的地转移到己更热的行业上。
马化腾热互联网,但当时润迅开发部主管的职位却与己对于互联网的兴趣发生了冲突。作为开发主管,因为市场的需求,公司要求马化腾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必须放在寻呼业务上,而对于马化腾提出关于互联网方面的相关开发,由于当时寻呼业的火爆形势,使得润迅并没有重视。
由于职业不能与己的兴趣互联网关联,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已经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价值的马化腾开始有了离开润迅主创业的想法,但惟一让马化腾感到担心的就是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1998年2月,由于资金紧张,在丁磊将耗时7个月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位于广州的飞华网之后,对于摇摆不定的马化腾而言,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无疑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流。从现在看来,马化腾当时的决定尽管有着一定的风险,但无疑是明智的――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业务迅速地走向了衰落。
1998年底,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一同创办了腾讯,开始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
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
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己5年来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随后3个月,他推出了qq的前身oicq,即使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完全全是马化腾以往热衷使用的icq的一个翻版。第二部分:抄来创业路
创业对于马化腾而言,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如马化腾己所言,在腾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刻都可能死掉。
而马化腾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其他创业者往往容易进入的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误就是:似乎只有绝对的创新才能成就中国互联网。最初的抄袭是为了生存
有前人成功的事例在先,使得后来者创业成功的概率会增大很多,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
但事实并不如此,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淹没在一高呼创新的论调中。
严格上讲,当时在中国it业和马化腾一样出色甚至比他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数,但往往这些人最终的失败却是因为创新,大多数都是因为&lsquo死&rsquo得太有理想――有人曾经如此评论。
在个人创业上,如何选对一条有发展前途的路往往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是否有前途,抄袭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看来,模仿icq做oicq是当时马化腾惟一能够选择的一条道路。只要身处深圳,然能够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度,创业在一段时间内竟然是深圳互联网业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机会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鲜事物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使得马化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当时只有干己最为熟悉的事情,对于马化腾而言,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的业务,并不是己的特长,己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为了惟一的切入点。
直到如今,依然有部分技术至上的业界人员对马化腾和qq的成功存在着异议,认为oicq完全是一款抄袭icq的软件,并没有任何的新意。
事实上,qq的诞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腾讯的几个创始人也曾进行过烈的争论――icq已经是世界级品牌,并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在国内也已经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其次是己的技术并不领先,与先前的几家相比并没有特别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使得很少有人会去关心一个小小的聊天软件――这也为马化腾留下了机会。
和疲软的西方经济比较,中国经济能够出现巨大的奇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无聊的方式不同。
原8848总裁王峻涛后来在谈到短信的崛起时的一番论断非常准确。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国用户对中文环境icq的服务有极大的需求,而市场上流通的各种版本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
例如icq的信息只能保留在单机上,一旦用户更换机器登陆,所有联系人的信息都将丢失。
在计算机在当时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对用户而言,无疑影响了使用者的便捷程度。后来许多专业分析人士纷纷指出qq能够在网上风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沟通方式。
做出一套服务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对于一个技术人员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但将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产生全新的效应并受到网民的追捧,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把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后,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了500万用户,就连马化腾本人也没有想到。
在腾讯不再为用户数量发愁的时候,马化腾开始积极寻找各种可能赢利的点。
此时的腾讯是在与时间赛跑,等新的模式开始赢利的时候,腾讯很可能已经担负不起oicq的运营费用,所以马化腾并没有思考新的模式,而是从韩国同行那里找到了oicq赢利的可能。
当时韩国流行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网络服务,马化腾眼睛一亮,开始联系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把他们最新款的衣服放在网络上,供qq用户付费使用。
由此开始,腾讯才真正生存了下来。如果做其他不熟悉的业务,腾讯也许很早就死掉了,马化腾后来坦然承认腾讯在发展初期确实危机重重,值得庆幸的是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方向。
活着的惟一法则就是眼前利益,马化腾也不能例外
如今的腾讯市值35亿美元,2006年第一季营收超过8000万美元,皆为中国互联网之最。但恐怕没有人想到过,马化腾最初的想法竟然是想等qq成熟后卖掉套现。从当时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来看,马化腾的最初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个人英雄们的最终出路大多是卖掉己的成名作品。即使这样,对于技术型创业的创业者而言,卖掉产品也是需要重新学习的一门课程,对马化腾也不例外。
在研发出oicq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和挫折,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oicq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平心而论,当时营运商的态度完全可以理解――在icq风行的时候,运营一个新的聊天工具确实风险很大,毕竟赢利是运营商最根本的追求。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谈判也并不顺利,每当进行到实质阶段时,对方公司却不理解腾讯技术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计100万的底线,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万。后来在业界谈论最多的,并不是腾讯如何以及为何成功,而是有多少人打过它的主意――不乏有网络业高管以惋惜的口气回忆说,己的公司曾在什么价位上试图买下腾讯,但最终失之臂。
与此同时,对qq的大量下载和增的用户量让公司难以支撑――因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都让当时小作坊式的腾讯公司不堪重负,没有资金更新设备,工作人员也快发不出工资,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计算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网页、系统集成、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正如马化腾己所言,当时的期望很简单,让公司活下去。
如果不是看到老友丁磊拿到了风险投资,不堪重负的马化腾最终很有可能就60万卖掉qq(因为版权问题,后改名为qq)。
然而网易获得风险投资使马化腾意识到了互联网还有其他的玩法,也使马化腾意识到q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间,我们决定己&lsquo养&rsquo下来。
为了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和其他合伙人一共做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份都有20多页,但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1999年的深圳高会挽救了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凭借oicq仅半年占领的市场地位,马化腾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220万美元的投资,这无疑为腾讯找到了活路。
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qq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
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
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当腾讯在香港上市后,马化腾这样评价己当年的经历。
第三部分:后发制人一定要抄
八年前,马化腾开始做im(即时通讯),现在用户数量第一;在三年前开始做门户,现在流量第一;做休闲游戏,将业界老大联众取而代之;进入网游后成长势头凶猛,让盛大、网易开始警惕;一年前开始电子商务,在卖和在线支付上一出手,让马云、王志东等前辈紧张万分。在中国互联网业,做到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并不少,却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像马化腾这样在多条业务线上同时做到领先,那么马化腾是如何做到的?
当今的互联网市场变化得太新太快,几个月的时间就会冒出很多新事物,凭什么判断热点?
换句话而言,这意味着任何的结局都有可能出现,仅仅由己主观来判断,只会导致出错的几率增大。
相比之下,如果有先行者,就可以观察别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然后再改进。
我不争第一,没意义。
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马化腾说。
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腾讯的步伐过于谨慎,不少业界人士如此评论腾讯,如果腾讯能冲劲更足一些,腾讯的规模会比今天更大。
对于这种评论,马化腾坦然承认在发展问题上己的确显得比较保守。因为己信奉的哲学是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能否做成? 在开展每一个新业务之时,马化腾都要求包括己在内的相关人员我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把握,己宁可不做。
马化腾这样的态度与马云形成了鲜明对比,甚至业界流传着如此的调侃:马云是完全不看底牌、把己全部筹压上豪赌,而马化腾是完全相反,回回看底牌,精打细算的玩法。
为什么腾讯能够在短短的7年中发展到如此的规模,在许多新业务上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
这与马化腾的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腾讯为什么没有从众奔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事例最能说明问题。
承销顾问里,六家建议在香港,四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三家建议两边同时上,搞得我头都大了。
当时的马化腾面临着抉择。
很明显,从顾问的建议中不难看出,腾讯选择香港上市无疑把握会更大一些,尽管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要比美国低。选择香港上市无疑更符合马化腾的理念。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效果不错:2004年6月16日在港上市以来,腾讯的股价一直在稳步上升,远高于在美国的网易和新浪。甚至丁磊也公开表示,准备炒一炒腾讯的股。
同样,关于业务扩张的问题,在腾讯内部马化腾并不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作为管理层集体决议的制度,马化腾经常会和其他人发生冲突,烈程度曾达到桌子,甚至摔门而去。
据一位腾讯的中层员工透露,对于从何种业务开始入手,当时腾讯高层观点各不相同,尤其集中在做电子商务、搜索还是门户问题上,争论最为烈。而当时的形势是微软旗下的im平台msn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随着微软的脚步纷纷向腾讯宣战,毕竟im对用户有着邮箱、游戏等其他任何业务所无法比拟的粘,腾讯遭遇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挑战。
此时做电子商务无疑是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在2003年,电子商务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业务,潜力很大。
而做门户,腾讯面前已经有了三座大山。
但马化腾认为正是由于门户和休闲游戏是中国互联网业最为成熟的业务,无论从人才和用户上都较电子商务更有优势,因此做起来相对会更有把握。
于是,马化腾挖来了在网易以及tom都做过内容总的孙忠怀开始筹建qq.com,同时也推出游戏平台,主攻以棋牌类为主的休闲游戏。仅一年时间,到2004年年底,凭借以亿计的qq用户规模,qq游戏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到达了100多万,超过联众成为最大的休闲游戏门户,仅仅两年半时间,qq.com也成为流量最大的中文门户。
当以阿里巴巴和百度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和搜索业务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主旋律后,看清了形势的马化腾才针对搜索和电子商务分别推出了搜搜和网。
毫无疑问,这种理念尽管有时会使腾讯贻误更好的战机,但却保证了腾讯在战略发展的大方向上不会出现偏差,这对于已经度过创业期进入发展期的腾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互联网行业。
抄袭的目的是创新
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王志东对此毫不忌讳。
现在腾讯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对于淘宝网招财进宝的流产,马云毫不掩饰对马化腾和腾讯的指责。
在百度的搜索栏中敲入腾讯和抄袭两个关键字,搜索结果是220,000项,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业界对马化腾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未必正确。
微软、google也是抄袭大王,从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
对于落了个抄袭者而非创新者的骂名,马化腾却不以为然,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的是,在it领域确实如此,只要好的东西就难免会被模仿抄袭。
做企业不是比谁动手早,而是比谁活得长。
后来丁磊对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论断深得马化腾的赞同。
实际上,早在2001年,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就已经阐述过这样的观点。
为此马化腾不是没有品尝过苦涩,稍微有些网龄的网民都记得腾讯早期曾经做过邮箱业务,但推出没多久就被停掉了,甚至连马化腾己都承认不愿用第二次。当时马化腾认为这个项目简单,不需要花费什么精力,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尽管注册使用的人很多,但由于当时邮箱竞争太烈,烧钱多,却没有盈利模式,导致最后根本无法支撑邮箱系统的正常运营。有了这次深刻的教训,马化腾又一次意识到己的老办法无疑还是正确的――谋定而后动,前提是不能一味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顾客买的不是发明或技术,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所以我不盲目创新,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实际上,qq早期的崛起,就是马化腾抄袭理论最好的实践版本。
辛苦做出来的新业务,腾讯其实就在后面等着,他们庞大的用户群,要来占市场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正如后来tom的王雷雷略带嫉妒的言论,那么大的活跃用户群,插根扁担都开花。确实如此,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平台并不少,像许多游戏、邮箱、门户都拥用大量的用户,但为什么成功复制其他业务的却几乎没有?
至此以后,马化腾形成一个后发的惯例――在决定某项新业务在何时推出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将企业身的学习周期与该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协调,形成一个比较稳妥的扩张节奏,保证企业始终在当前业务与未来扩展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例如最近与淘宝网招财进宝流产牵缠在一起的腾讯的电子商务业务,事实上,早在2003年当阿里巴巴闭门研发c2c的时候,腾讯也在同步研发,甚至一度提出与阿里巴巴合作,但终因马云出让的股份太少而作罢。
电子商务计划一直搁置,直到2005年淘宝大功告成,腾讯才在当年9月拿出了己的电子商务业务。
大者是否恒大
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风总是暂时的,没有谁敢说己能稳坐钓鱼台。
大者恒大只是大者的我抚,大者被后来者挑落于马下的传奇故事,一直不停地在互联网世界中上演着。成为业界的领先者后,腾讯的角色将从跟随别人转变成被别人跟随,这对于马化腾后发的策略而言,无疑是一个考验,因为总有一天模仿会没有对象。
6年以前,对于新浪、搜狐们来说,即时通讯软件是副产品,不会用尽全力去投入,所以在这个领域它们打不过腾讯;当它们真正意识到重要,重新重视起这个行业的时候,qq的先发优势已经形成。
而现在,由于qq用户群的巨大优势,必然会使腾讯觉不觉的产生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惰,严格意义上这种优势意识往往很难连根排除,在腾讯扩展其他领域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己不出机制或者意识上的问题,从而错失重要市场?
这对于马化腾来说才是真正的问题。在如今的互联网竞争环境里,腾讯的对手们也同样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调整和扩张,谁都没有压倒一切的优势。
尽管马化腾公开的表示过腾讯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是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而是走相关多元化的战略,也就是说腾讯所发展的任何一项业务都与腾讯的核心优势结合,但实际上,这种多元化的战略往往会因为战线太长收不住而出现问题。
随着msn进入中国市场,所有的网络公司都面临着更为烈的市场竞争。而在即时通信领域,msn在中国使用人群更让腾讯感到如芒刺在背,尽管qq目前还拥有60%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个比例随着msnmessenger、skype的侵入而在逐年下降,im市场只会火拼得越来越烈。
同样,在休闲游戏能快速做成名副其实的第一,是因为这是一个既缺乏技术含金量,又不需要太多质量管理的业务;但门户不一样,大型网游也不一样,腾讯的用户虽然众多,但新闻的质量能否超过新浪、网游的质量能不能超过盛大,一切还都存在着许多的变数,需要极长的时间通过圈占市场份额去证明。至于电子商务和搜索,更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东西,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这种局面是此前腾讯所没有面对过的,也无从向对手学习的。
还有就是多元化带来的团队膨胀及管理上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腾讯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名,尤其近两年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长,尽管马化腾将各个己看来不太适应的高管职位都让了出来,但不可否认的事,这样实际上并不利于腾讯的决策。
马化腾如今被业界形容为.com公敌,互联网界完全是一幅围剿腾讯的局面,看来,中国互联网行业里的钱还是太多了,大家都资金过剩。
马化腾的调侃掩饰不住一丝的无奈,毕竟现在的腾讯需要己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第二篇:《前世今生》读后感(推荐)
看《前世今生》这本书,有种新奇而又亲切的感觉。以前每每遇到关于生命轮回的文章或视频,总能拨到心底的那根弦,有种莫名的感觉。尤其在看完这本书,更加激发了我对自己的前世的好奇和遐想。读凯瑟琳催眠状态下道出的语言整理成的文字,有时涕泪连连,有时感同身受,有时醍醐灌顶,有时思绪万千。读着她的经历,我也浮想联翩,跟随直觉去追寻曾经的足迹。
跟着凯瑟琳催眠状态下穿梭在一世又一世的轮回里,梳理着里面的一些关系,发现:
她某世的女儿,成为今生的侄女。
她某世的父亲,又成了今生的爷爷。
她某世的父亲,还是今生的父亲。
她某世的母亲,仍是今生的母亲。
她某世的女儿,成为今生的一个好友。
她某世的父亲,成为今生的一个朋友。
某世里割断她喉咙的敌人,成了她今生的一个情人。
魏斯医生指出:“很多研究宣称,一群灵魂会一次又一次地降生在一起,以许多世的时间清偿彼此的相欠。”
所以,我在想,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帮助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乃至梦中的众生,应该也是与我有甚深的缘分,也是为了偿还彼此的债务或恩怨而相遇的吧。这或许就是人们口中常常说的“缘分”吧。
我想,除了偿还彼此的债务或恩怨,有些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在死亡后、下一世轮回前的“中间状态”中的凯瑟琳还透露,魏斯医生的父亲和儿子也在那里,并告诉他“你儿子的心脏不好,是反过来长的,像鸡心。他因非常爱你而为你做出重大牺牲。他的灵魂是很进化的……他的死偿了父母的债。同时他想让你知道,医药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它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是魏斯医生的第一个儿子,确实仅活了23天就夭折了。确实因为先天心脏里有毛病,即便动了重大的心脏手术也没有挽回生命。这让他们难过消沉了好几个月。
孩子真的是来帮助他的,正如魏斯医生所说:“在亚当(他这个儿子)出生的那期间,我正对是否选择精神医疗而举棋不定。我在内科实习期做得十分愉快,又有一个住院医生的空缺等着我。亚当的意外使我坚定选择心理治疗做终身职业。因为现代医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竟不能挽回一个小婴儿的生命,令我愤慨。”
看到这里,我又回忆起我儿子2017年12月11日在泰安儿童医院住进重症监护室的情形。当决定要把他放进去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他没事,他不需要住进去。可是眼前所看到的化验报告显示:他确实必须住进去。有股无形的力量非要推着我把他送进去。我的心如刀割,就像凯瑟琳在那一世在洪水中救她孩子的心情,整整难过了两三个小时。
因为当时已经接触金刚智慧,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向好友冀谦求助,诉说了此刻的心情和感悟。我说我总觉得孩子是为了帮我才生病的。他一语点醒我,说这是我内心镜像的呈现,一切人所遇到的一切境缘都是他内心的呈现,我一定也有这方面的种子。如果我能去负起100%的责任,一切就都会过去。并看了他给我发的文章《所遇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皆为自身业障从记忆中的播放》。
说来也怪,我在重症监护室外楼道里的信号很差,几乎微信接收不到信息也发送不出去,得跑到很远的窗边才可以。而他给我发的那个文章很顺利就收到了,让我很意外。不管怎么样,那文章就像救命稻草一般,我很快看完,反复思考我的相关种子在哪里,我需要负责的地方在哪里。
直觉告诉我,我之前忽视健康因素太厉害了,饮食不健康,作息时间不健康,我对自己的健康不关注,也不关注家人的健康,所以儿子就以他的生病来提醒我。再加上玉霞姐、田华姐对我的帮助,为我放生,然后启发我祈祷获取菩萨和上师的加持,然后我就在窗前不停地虔诚祈祷。
也就在那时,第一次我理解了为什么《地藏经》里把人间形容为“火宅”,就是因为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痛苦万分。第一次理解了地藏菩萨为何立弘愿,理解了他“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伟大决心。第一次理解了人生无常,无常大鬼不期而至,修行如此重要。第一次理解了何为真正的菩提心,心甘情愿地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儿子。
另外,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断地在医院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很真诚、尽心努力地做。那几天里,我所做的好事比出生以来的三十多年都多。单是放生就一次性放了五千元。这对于一直收入不高、生活简朴、一毛不拔的我来说,的确不是个小数目。
第二天,儿子开始拉肚子。我知道这是在排毒,是好转反应,所以并没有过多惊慌。到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就出院了。
这件事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终于认识到:当人的真诚心发出来,对自己当下的境遇负起百分之百的全责,把自己“豁出去”的时候,感应真的是会快速的现前!古人说的“至诚感通”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在儿子进重症监护室时,我就觉得孩子来到我身边一定有他的目的和意义,必定是让我从中领悟到些什么。
第三篇:香港前世今生
香港的前世今生
香港作为一个小渔村是怎么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这不得不从香港诞生前说起。
香港在明末清初是一片不毛之地,清朝为了对付台湾郑氏,颁布了迁海令,香港成了一片不毛之地,是一些海盗,胥民的落脚地。整个香港荒芜人烟。直到台湾收复,香港才慢慢有了渔民聚集,成了一个小渔村。
香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由于鸦片战争让香港分几次割让给了英国。香港才慢慢有了起色。初期的香港是作为一个鸦片集散地的存在,这是香港趴在这个老大帝国身上,开始了蚂蝗的第一次吸血。随着鸦片贸易的繁荣,香港从中国四面八方吸走海量白银送到西方,为欧洲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导致了香港人成了买办狗腿子的开山鼻祖。成了鸦片代理商。但是银子都流向了欧洲,香港并没有什么彻底的变化。
香港真正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是在二战期间。由于内地战乱,以及蒋介石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大量内地的有钱人逃向香港,这是香港对大陆的第二次吸血。香港由于这些人的到来彻底的繁荣了起来。就像明末一样,由于前方战事不利,所以后方的人更加奢华,攀比,稀奇古怪。这时的香港也差不多,多少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对洋主子也越发恭敬起来。那时当真是三等公民,连同为殖民地的印度人都比香港人高一等,大家经常可以看到香港电影里,那些在政府门口站岗的印度人以及巡捕房的印度警察,香港人叫他们印度A SIA,这也是现在印度阿三的由来。由于在香港受尽洋人歧视,而内地又是这么落后,香港人对内地人也越发歧视起来,洋人对香港人越歧视,香港人对内地人的优越感就越强。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任谁都以为新 中国是个软柿子,都想来捏一下,仿佛不捏一下中国就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一样。而且由于中国因为台湾的关系,导致欧美的敌视,香港人在洋人圈里就更歧视内地人了,甚至发展到了仇视的地步。可谁也没想到,这个一清二白刚打了半个世纪仗什么都没有,刚满1岁的穷小子,竟然和欧美十几国联军在朝鲜打了起来。那真真是眼珠子掉了一地,随着战争初期的胜利,到了中期的乏力败退,以及到后期的僵持,到最后的和谈。香港人真是万人空巷,举港沸腾。家家挂起了五星红旗。脸上泛光,祖国的争气,让香港人地位也大大的改善了。
但随着毛的政策,以及60年的饥荒,大批群殴奈个人逃到香港,让他们又开始歧视内地人的常态。之后就一直以高等人的心态俯视着大陆。可是随着大陆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增强,大陆与香港的往来的切断,让香港这个地方成了无根浮萍,无源之水。但是由于,西方的封锁,香港作为大陆接壤而唯一个不受封锁的地区,让香港人又过上了买办的生活,从欧美进货,走私进大陆。香港趴在大陆身上开始了第三次吸血。这次的吸血让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上升。但是香港的曲纽繁荣是建立在整个大陆的落后身上。所以,香港人有着一边歧视着大陆人落后,又不希望大陆发展起来的矛盾心态。因为大陆一旦发展起来,香港的买办生活就过不下去了。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 林则徐是一位清末明初的爱国政治家自幼勤学苦读,13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他历官14省,先后任监察御史、希政使、河道总督、巡抚、总督和钦差大臣等官职。他一生中最大功绩,是他领导和实践了反对列强侵略的禁烟抗英斗争。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1839年,以英国殖民者为首的外国商人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到千万多箱,鸦片俗称大烟烟土是毒品,它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健康肌体,同时大量白银流向国外,造成了严重的局面,加剧了中国社会危机。当时林则徐出任湖广总督,就任期间捉拿烟贩,收缴烟枪烟土,配制戒烟药,限定烟人要定期戒烟,这些做法受到老百姓的赞扬,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指出:“鸦片流毒全国,危害甚大,倘若再马马虎虎,不严厉禁绝,几十年后,不但没有可以抵抗敌人的士兵,并且也没有可以作军饷的银钱了!”道光皇帝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将林则徐召到北京,半个月内,接连召见了19次,林则徐向皇帝详细的陈述了自己的禁烟主张和准备采取的措施。道光皇帝非常感动,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禁烟斗争的最前哨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下令查封广州所有的烟馆,张贴禁止走私鸦片的公告。在公告中,林则徐严正斥责外国烟贩贩卖鸦片的罪恶行径,勒令他们报明存烟实数,限3天内缴出,不得有丝毫隐藏。同时,他还申请朝廷设立“洋商夹带鸦片罪”,如有违反,一经查出,“人即正法,货物入官”,并要求外国烟贩写下书面保证书。林则徐还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坚决把查禁鸦片之事办好,决不半途而废”。
外国烟贩从没有见过清朝官员如此坚决的态度,他们采用搪塞敷衍、欺骗贿赂甚至恐吓等手段,想迫使林则徐就范。然而,林则徐毫不退让,烟贩们的种种阴谋均未得逞,无奈之下,才陆续交出他们所存的鸦片。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集中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他下令在海滩高处挖下两个50米见方的大池子,池子前面有个涵洞直通大海,池子周围搭建几个高台,林则徐带领官员们登上高台一起监督销烟,兵勇们把池子灌满卤水,将两万多箱鸦片投入池中,鸦片被盐卤泡透后,再抛下石灰,顿时池水翻滚,烟雾腾起,毒害人们的鸦片终于化为渣沫,随着潮水流入大海。人们欢喜万分地说“用过鬼子用鸦片毒害中国人几十年,如今遇着林大人,替我们泄了恨!”耻高气扬的洋人目瞪口呆。销毁鸦片的工作持续进行了20天,共销毁2376254斤鸦片,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篇章,它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欺悔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第四篇:国立中央大学前世今生
记民国国立中央大学
1948年,中央大学在全世界大学排名进入了前50名!比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更强。非常可惜的是,1954年,教育部把这所世界级的著名大学化整为零了。国立中央大学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大学,中国第一学府。“西南联大(包括现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和“中央大学”比,都差了一截!尽管被弄成这么多部分,还都保持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要是保留到现在,绝对是世界顶尖大学!以下是中央大学的家谱
一、1949迁台
中央大学(台湾)
二、大陆--建国后院系调整如下:
留驻南京:
1.文,理--南京大学
2.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3.水利学院--河海大学
4.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5.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6.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7.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8.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迁:9.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10.航空学院--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
11.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12.食品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
13.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
14.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
15.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16.金陵大学影音部---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
17.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
18.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19.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
民国时的中央大学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为当然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中央大学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即使合并后的西南联大也与中央大学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就算是今天的南京大学与是全国排名前5,根据上海交大给出的排名,南大是排在全国第二(清华第一,北大第三),据教育部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介绍,上交给出的这份排名是国外高校来中国招生的重要参考标准;然而合并了当时国内国外一流的燕京大学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今天也还是排不到世界前百强,北大清华的办学,实在是值得怀疑!
---为一贯低调的前中央大学做一次宣传[转]
曾经是国立中央大学,这就是她的原罪。南京大学被国家拆成十几份----国立中央大学的残余。
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年风雪交加的元旦之夜。前校长曲钦岳先生在校广播里致新年贺词和辞职声明:“国家对教育口惠而实不至,我已身心疲惫,万难继续校长的工作。”
1.1956年,北大北师大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时,这所学校不是重点大学。
2.1960年,连合肥工业大学等60所高校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时,这所学校依然不是重点大学。直到1978年,这所大学才成为80余所重点大学之一。
3.这所大学的老校长在国家教委门前的雪地里坐了一夜,才侥幸与北大北师大一起办起了研究生院。
4.这所大学不是第一批16所副部级高校之一,确切的说,第二批也不是,只是后来增补的而已。
5.这所大学党 委书 记直到2003年开始才由中 组 部任命,至于中 央直接任命,那还差得远.6.霍金访华的时候没有去过这所大学,尽管他的论文中曾经数十次引用过这所大学天文、物理系发表在《science》、《nature》上的论文。
7.联合国秘书长曾经到过这所大学,但是百年校庆的时候谁也没有提醒他应该发个贺电过来。
8.人民日报十年刊登的关于这所大学的新闻不超过十条。而且多数都是一笔带过或者偶尔提到。
9.这所大学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母校是不是被国人尊敬的大学。
10.这所大学得师生从来不敢在外面说自己是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11.1990年代,这所大学的校长因为学校日益困难窘迫,愤而辞职。这所学校的党 委 书 记因为全校帐上只剩下5万块钱不得不四处借款给老师发工资。
12.1997年,这所学校为了筹措经费,曾经万不得已,打算卖掉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区,卖掉自己的根,甚至打算把象征学校精神的老建筑出租给酒店。
13.这所学校20年前动工兴建的新校区到前几年还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用建筑工棚组成的阅览室。新校区里的很多建筑和景观都是历届师生义务劳动建设起来的,里面的一草一木,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
在建国后,南京大学忍受着国家对其规模的和投资的严格限制,在91年-98年以区区300位教授和不到北大五分之一的拨款,连续8年SCI收录、引用全国第一,至今其引用指标依然独占鳌头,令有千余位教授的北大汗颜不止。
从民国部聘教授看 国立中央大学 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民国五大名校
本帖最后由 黄金元老 于 2010-4-4 15:40 编辑
民国部聘教授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皆为大师级人物,是最能反映各校高端师资的指标。
国立中央大学除工学、医学部分没有部聘教授外,文、理、法学部分拥有多达10位部聘教授,占全国的24%。如此强的师资奠定了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雄厚的实力基础。
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从南京大学分出的工学、医学、农学部分仅有1位部聘教授,实力与强大的文、理、法部分相比可以忽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临时在云南短暂组建,其部聘教授分布于文、理、工三大学科。三校返京津后经过52年的院系调整后文理部分多达6位部聘教授(占全国的14%)最终奠定了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雄厚的实力基础。
徐悲鸿(艺术,国立中央大学)
胡小石(国学,国立中央大学)
楼光来(外文,国立中央大学)
柳诒徵(历史,国立中央大学)
艾伟(心理,国立中央大学)
潘淑(中央大学前校长,心理学界泰斗,中国及中央大学心理学创始人,后调任中科院心理所所长)
叶圣陶(教育,国立中央大学)
茅以升(桥梁,国立中央大学)
吕淑湘(语言,国立中央大学)
孙本文(社会,国立中央大学)
戴修瓒(法律,国立中央大学)
高济宇(化学,国立中央大学)
胡焕庸(地理,国立中央大学)
蔡翘(生理,国立中央大学)梁希(林学,国立中央大学)
陈寅恪(历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汤用彤(哲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吴宓(外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饶毓泰(物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昭抡(化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张景钺(生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吴有训(物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刘仙洲(机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庄前鼎(机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苏步青(数学,国立浙江大学)陈建功(数学,国立浙江大学)王琎(化学,国立浙江大学)张其昀(地理,国立浙江大学)吴耕民(农学,国立浙江大学)
刘秉麟(经济,国立武汉大学)杨端六(经济,国立武汉大学)周鲠生(法律,国立武汉大学)
胡元义(法律,国立西北大学)萧一山(历史,国立西北大学)
李四光(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
茅以升(土木,国立交通大学)
何杰(地质,国立中山大学)
何鲁(数学,国立重庆大学)
杨佑之(经济,国立四川大学)
黎锦熙(国文,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杨树达(国文,国立湖南大学)
胡敦复(数学,大同大学)
洪式闾(病理,国立江苏医学院)
李凤荪(农学,湖北省立农学院)
余谦六(电机,国立西北工学院)
孟宪承(教育,湖南国立师范学院)
第五篇:《前世今生》读后感
1980年,27岁的凯瑟琳莫名焦虑、恐惧,生活一团糟。无奈之下,她求助于著名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没有安全感,她怕水甚至怕药丸卡到喉咙,所以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鼓起勇气去看医生。在魏斯和她聊天的过程中,他知道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非常希望得到安全感。魏斯打算让凯瑟琳从她的童年谈起,以便找出问题的根源,他认为她的童年可能带给她很大的心灵的创伤,但是她对童年的记忆已经不记得多少,因此魏斯考虑用催眠的方法来了解和追踪。在此过程中她记起了一些零碎的片段。有过一段时间凯瑟琳认识了一个已婚的犹太人——史都华,并且被他深深地吸引,不过逐渐地,她觉得生命越来越失控,最终在朋友爱德华的推荐和坚持要求下,她来到了魏斯的诊室内。魏斯花了18个月给凯瑟琳做传统心理治疗,想减轻她的恐惧症状。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探讨了她的感情、思想和梦境,并且也已经使她记起了很多过去重要的细节。多数人经过这么多都会进步很多,但凯瑟琳并没有,她仍然受痛苦的折磨。最终他决定尝试用催眠疗法,先让她回溯到从前,记起童年的事在此之中魏斯明白了她和父亲的关系为什么疏远。一个星期后凯瑟琳说什么也没有改进,这让魏斯很惊讶,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出了错,因此他决定让她进行进一步的回忆。终于在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竟然记起引发她症状的“前世”记忆。逐渐地,在这段为凯瑟琳治病的时间里,魏斯也简单地了解了她的前八十六世。
公元前1863年,她是一个18岁的金发女孩阿朗达。后来,洪水淹没了乡村,她溺死在洪流中。公元1756年,她是西班牙妓女露伊莎。19世纪,她是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奴隶艾比。二战时,他是德国飞行员艾力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最后在战争中丧生„„这些都是凯瑟琳的前世,而她的症状似乎也是这些前世导致的结果。而这一次催眠结束后凯瑟琳说她的恐惧感减少了,因此她渴望再次接受催眠。突然有一次令人震惊的是,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会向魏斯转达一些高度进化的“大师们”的讯息——有关生与死、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等。而这些讯息对现代社会是十分有用的。
在这个世界上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为恐惧的事情之一。也许人们都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人们并不指导和了解死亡之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生活中人经常对没有看清楚的事物感到恐惧。例如,晚上一个人在家,月光下映在窗户上的树影好像一个人在飘动,非常害怕,开灯之后发现不过是窗外的树枝,就不觉得害怕了。在黑暗中,由于无法确定,所以会不由自主地把那树影想象成一个坏人、甚至一个鬼魂,人们的大脑里总是有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零件,所以常常我们都是自己吓唬自己,但是又不能说这没有道理,因为人类害怕面对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事情和某件东西。所以人对死亡的恐惧,大概也就是因为不知道死亡之后到底是什么状态,因而会不由自主会往最坏的方面去想,最终产生恐惧的感觉。
但是今天我通过读了《前世今生》这本书,我发现原来死亡之后似乎也可能是个很好的状态。书中曾描述:我感到一道明亮的光。感觉很好,我可以从光里获得能量。从中我了解到人类的死亡也是一种解脱,不再有任何的痛苦,而且能达到一个更加明亮的地方并获得人世间没有过的能量,其实这样的死亡后的描述可能给人们带来对死亡不一样的认识。那么,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感应该也会减轻一些了。我认为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之中,缺少了对于死亡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和领悟。死亡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的一辈子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确定的,但每个人都一定会死,这是确定无误的。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着清晰的认知,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是负面的,但至少我们能够从年少时就学会了关注死亡、了解死亡、认清死亡,那么我想我们的生活就会过得更为豁达、乐观,从容自在。
《前世今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无论处于何世,人的命运、喜怒哀乐都与“自然与社会”和“自己的情感”相关联。前者指的是自然灾难,如凯瑟琳在前世中经历过的地震、饥荒、瘟疫、战争等,后者指的是对待外界的情感。自然及人类社会的灾难会给人类带来痛苦,而
人类自身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要经历痛苦。往往只有痛苦才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所以凯瑟琳每次进行催眠时,都能回忆起曾经令她痛苦的记忆。
看过了《前世今生》我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过有关前世轮回的事件。历史上记载:明朝王阳明先生一日出巡时路过一座寺庙,举目一看,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走到后院一个封闭的房间,觉得更加熟悉,便问住持,后来得知此屋是五十年前住持过世后被封闭的;王阳明非常好奇,坚持要开门一探究竟,进屋后发现前住持留下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说五十年后,开门入内者就是住持投胎转世之人,王阳明先生这才发现自己的前世原来是一位出家和尚。在台湾有一对夫妻,先生很年轻就去世了,太太在先生死后每年生日都煮面祭他。多年以后,一位年轻军官每年生日都梦到有人煮面给他吃,一天路过此地,仿如梦中吃面的地方,进屋拜访之后,赫然发现自已与墙上年轻先生的照片长得一模一样,年老的太太也认识他,说:“你终于回来了。”他才知道跟前的老太太原是自已前世的妻子,也恍然大悟常常梦见别人煮面给他吃的原因。记得当时看到这两个事例的时候我肯定地认为这只是某个人编纂的故事,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但《前世今生》让我相信了它们可能真的发生过。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迷信的态度来看待前世轮回,前世轮回不是宗教迷信的产物,它确实存在,虽然目前未能以科学证实,但我们不能否认,应该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
我是一个不相信迷信的人,以前我知道“前世、来世„„”只不过是人们口中常用来承诺或说明时使用的词语,不存在真实性,因为没有人能说出某个人的前世或来世是怎样的。但看过魏斯的这本《前世今生》我竟然相信可能真的有前世和轮回,并且有一个长时间以来我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现在看来好像也跟轮回有关吧。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会发现某一个场景和事件仿佛在以前碰到过,而且是一模一样,以前我总认为这也许是在梦中遇到过,而现在想起,我突然想知道这是否与轮回相关呢?不光是这个,我相信我们都曾经有过,看到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却有着很熟悉的感觉,仿佛在哪个时刻见到过。有很多很多的经历在现在看来好像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记得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个易经迷,经常根据别人的生辰八字算出大限之日,有的人算完后哈哈大笑,而有的人却露出一副紧张而又不相信的表情。而现在我突然觉得与其知道了大限之日后计算这日子活着不如像平常人一样没有负担地快乐地活着。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它也可能是一种痛苦的解脱。因为不再害怕死亡,因为了解了前世与轮回的存在,从此便能无忧无虑地过着平凡的日子。就像书中说过的“人生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书中曾提到过,一个人在前世所拥有的也会延续到下一世。“如果你过完的每一生若没有偿清这些债,下一生就变得更难;要是完成了,就会有容易的来世。所以等于是你自己选择会过什么样的人生。在每一个阶段,自己过的生活是自己选的要自己负责”。因此我们若想从前世轮回上获得益处,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今生,我们如果想要有一个更好的后世,今生就应该多做善事多积德,使得今生变得圆满,那后世自然也会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