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父亲三周年祭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23-68205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8 10:08: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父亲三周年祭

父亲三周年祭

每次听到<父亲>这首歌,耳边就会回荡起婉转凄凉的唢呐声,思绪也被拉回到那撕心裂肺的日子,我的眼泪也禁不住悄然而下......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没出过门,现在却成了漂泊在外的异乡人.父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都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和长期的饥饿.父亲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先后失去了双亲,祖父的死他没有详细说过.我们常听到的是他母亲离开人世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他母亲的眼前突然一片模糊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年少的父亲只好拉扯着他的母亲去十几里的地方看病.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衫浑身打着哆嗦在冰天雪地漆黑不平的小路上摸索着.结果可想而知,眼睛没治好回到家里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失去双亲的父亲从此就无依无靠流离失所......每次讲到这里父亲总是看着远方若有所思,然后叹息道:“归根到底,还是饿死的!”每次听到这里我都饱含眼泪心如刀割.“黄河泛滥,蝗虫满天,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就是当时河南黄泛区的真实写照.父亲早已欲哭无泪了,走投无路的父亲为了生存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养他的家乡,从祖籍河南沿着铁路漫无目的的到处漂泊,孤苦伶仃境遇凄惨.他讨要过饭,卖过苦力,烧过焦炭,下过煤窑.去过兰州到过青海.最后在渭北的一个矿区落了脚.自我懂事起就知道家里很穷,记得每次开学父亲都要四处借钱给我们交纳学费.父亲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资养活着我们一家几口.但他从不怨天尤人,每逢歇班就拉一架子车煤翻山越岭一百多里换些玉米,高粱之类的杂粮添补家里的生活.尽管不富裕,但在父亲的辛劳下我们从没有挨过一顿饿.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思想很开通.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我们全家到最贫穷偏僻的农村插队落户.在单位他是领导,因工作出色年年出席县里的劳模大会.可以说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他做人的准则.父亲有两个姐姐都在早年失散,听父亲说解放前就被人贩子卖了.父亲为此一直寝食不安,长期寻找也没有音信,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通过老家取得联系,相见时两个姐姐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几年后也相继去世了.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与朋友合伙开了一个煤矿.他办事认真公平,一丝不苟,深得众人的信赖.对矿上的工人也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工人大部分来自四川,他们时常到我们家里,逢年过节给父亲捎些土特产,父亲和他们聊聊家常,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而后就是喝酒吃饭,宛如亲戚一般.父亲办矿以后家里的经济也逐渐好了起来,先后给我们成了家.他退休前的单位因转产而集资,父亲听说后坐卧不安,第二天就急忙跑到单位不容分说就捐了款.父亲是个好人,认识他的人都这样说.父亲生前常谈起自己的愿望,他说有时间准备到外面转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他的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就轰然地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也是最残忍无情的,他走的那么急,一句话也没给我们留下.竟然没有给他的子女留下报答的机会.没有给他的儿女留下任何一点的拖累.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我拿什么回报你---我的父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

第二篇:三周年祭

三周年祭

母逝三年,守孝即尽,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当再奠诗文以虔诚悼念,是为《母亲逝世三周年祭》:

呜呼哀哉,十方神圣!阿弥陀佛,三界仙众!

家母赵慈,身系农妇。讳名吉然,不幸有余;

备尝艰辛,屈辱交加。冷暖炎凉,苦命挣扎;

举家顶梁,功勋盖世。一代良母,德钦万载;

心性坚贞,志存高远。倔强自持,松柏耐寒;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嚼得菜根,永固乾坤;

香草美人,不及项背。凤凰娇贵,岂媲洁质?

不染污泥,千里挑一。不落风尘,国家根基;

贤哉吾母,世所难容。天夺其魄,地抢其魂;

横祸骤降,造化无语。神怨人怒,三载沉浮;

疾萃呼儿,奔命寻母。界分阴阳,两不相顾;

母丧泰山,子孝千钧。灵犀相通,丝连梦境;

娘五十一,玉殒命绝。三十儿女,悔恨长嗟!

爱之愈深,疏之遐弥。情何以堪,反差殊极?

命比纸薄,心比天高。半生奋斗,终作徒劳;

世事昏昧,错判忠奸。凶人横暴,屈杀贤能;

遍身罗绮,从不养织。饱食终日,何事稼衣?

高贵低贱,天命多舛。长寿夭殇,运数无常;

我娘悲怆,竟无福享。咱妈痛楚,不得善终?

积德不存,积善难留。世情险毒,地愧天羞;

母走绝路,我骂鬼神。千百日夜,啮指心痛;

时时刻刻,百般谴责。今已三载,一切了结;

母若含冤,游魂归何?母若为神,谁佑生者?

祈告苍冥,为母消灾。敬呼地母,荫护贤妣;

魂飘华夏,归去来兮。神游人间,兴衰更替;

既已为神,职守天庭。香火旺盛,享祭万方;

若还为鬼,转生为人。跻身上流,尽享天年;

各界正果,乐善好施。菩萨心肠,大慈大悲;

神圣仙佛,但行好事。众愿所归,皆大欢喜;

三年祭母,不再哭泣。日月长在,歌以咏志;

母亲安息,儿将再起。天国韶乐,慈母仙逝;

三年孝止,重振家风。从此忘却,文字记念;

神灵有知,各守正道。鸿运开头,邪祟避躲;

三年难满,否极泰来。欣欣向荣,兑现母志;

家道复兴,儿孙传承。万象更新,与德偕行;

三年过兮,慈母碑立。三年过兮,苦尽甘来;

三年过兮,必彰儿志。三年过兮,改天换地;

乌飞兔走,岁月如流。光阴荏苒,后嗣延寿;

我报母恩,一生心祭。心心相印,一脉相继;

天长地久,母子相依。地久天长,母子相知;

天全地成,母子同心。地成天全,母子同声;

日月星辰,水火金木。土地母亲,与天同寿;

千秋万载,母亲万岁。尚祈尚飨,祭文完毕。

《母亲逝世三周年祭》与原来的《祭母文》不同,少了伤感,多了希冀,是为了真正化悲痛为力量,而今迈步从头越,让生者摆脱母亲逝世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此实为“三年明志”之文也。

第三篇:母亲三周年祭

母亲三周年祭

丙申猴年腊月十五,伯母过世,匆忙中赶回去奔丧。出殡时堂弟的祭文真真切切、生动感人!遗憾的是母亲下葬时,自己没能写下只言片语以祭拜她老人家在天之灵!

这几天都在梦里见到母亲,慈爱有加。这是提示自己母亲三周年快到了。

母亲一生辛勤操劳,任劳任怨,爱人,善待人!爱人如己,爱学生如子女。爱家人、爱亲戚朋友、爱村上的人、更爱学生。与人为善,善待所有人。

母亲原名何清芬(出嫁后改名何秀琴),因姊妹中排行第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同父异母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小名三妹。1939年1月5日(农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五)生于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县双溪公社朝阳八队杨柳冲(现在的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大坝村十四社)长江岸边。2014年3月13日(农历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三)病逝于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乡沿村七家沟,享年七十八岁。安葬于泔河南岸,从此头枕西安城,脚蹬唐王陵。

母亲自幼丧母,在哥哥提供学费、姐姐负责吃穿的全力资助下,完小毕业后,在村办小学教书育人。

母亲年轻时,在她姨妈家偶遇父亲(父亲那时刚转业到民生造船厂,是姨夫爷的徒弟),两人相识、相爱再结为夫妻。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父母响应国家号召,辞去公职,回到陕西关中父亲老家,投身农业生产建设。

那几年天旱,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大家食不果腹。母亲和父亲刚从四川回来时,没有分到口粮,吃饭是最大问题。父母亲穷而有志,自力更生,辛勤劳作。

当时生产队派有专人看守地里的庄稼,并严禁任何人携带任何可盛装粮食的器具下地(防止有人从地里夹带粮食回家)。村人见外来的川妹子没吃的,就网开一面任由母亲去收获过后的地里、捡拾掉落在麦秸丛中的麦穗、麦粒,母亲起早贪黑,只要天色看得见,就能看到她弯着腰在地里忙着,硬是一颗一颗、一粒一粒的拾了一口袋。靠着这些麦子,加上一切找得到的、可以充饥的物品一家人才勉强熬到生产队分下来不多的口粮。母亲一生勤俭,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后来粮食充足了,有时有一点剩饭,母亲也不会倒掉。遇到讨饭的,母亲总是拿出吃的、喝的让其吃饱、吃好。遇到需要帮助的,母亲都竭力相助。

我开始上学那年,村上学校扩大规模、师资不足,凭借在娘家时有从教经验的优势,再加上一位本家叔叔的推荐,母亲又回到了她热爱的讲台,教小学一年级,一教就是几十年(教出沿村几代人)。她曾荣获“礼泉县先进教师”的称号(全乡只有几个人),后来如愿从民办教师转办为公办老师,退休时的职称是“小学特级教师”。她教的学生长大后多都亲切地称呼她“何老师”。母亲何老师教学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这是她回馈乡亲当年恩情的最好方法!

农村的老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在休息时间忙地里的农活(要多比别人付出最少多一倍的辛劳)。(父亲靠在民生造船厂的机加

工手艺,在外给别人修自行车,农活、家务都不管)农活、教学和家务、都是母亲一个人操劳,没有一天休息。

母亲育有三子,她一直想有个女儿(记得自己小时候有段时间母亲很想过继一个女儿)。三兄弟中自己最小,母亲希望自己能像女孩子一样细心。母亲对待别人家的女儿,像对自己的女儿。关中媳妇生小孩后都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在娘家坐满月”,最小的表弟出生时、姑姑在娘家坐满月是在我家,一个外甥出生时、堂姐在娘家坐满月也是在我家……。缺少母爱、没在娘家坐过满月的母亲,把自己浓浓的母爱给了别人的女儿。母亲对媳妇更像对待自己的女儿、婆媳间没有过矛盾或纠纷,村上都夸母亲对媳妇好。

母亲对人好、大方,与人打交道从不让人吃亏,亲戚朋友都愿意跟她来往。早些年伯父大儿媳的弟弟来走亲戚,他姐姐一家人都不在家,母亲招待他在家里吃饭;前些年村上一个年轻人从外面回来,他家人不在家,母亲也招呼他来我家吃饭……。母亲跟人和睦相处,没有跟人红过脸。母亲善待所有人,也包括对自己不好的人。对于言、行不敬者、(嘲笑她不会算账的)唯利是图者……,她都一笑了之。母亲凡事都积极去做,从没见过她抱怨。她看的开、拿的起、放的下。我想她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相信“一 命,二 运,三 风水,四 积德,五 读书,六 名,七 相,八 敬神,九 交贵人,十 养生”。这才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母亲只身嫁来关中后,只回过三次娘家,第一次是自己一岁时的1969年,第二次是自己上初中时的1982年,第三次是在1995年。

关中人心底里瞧不起外地人,免不了的歧视,多少委屈,多少不理解,多少次需要亲人的帮助时,既不能去(千里之外的)娘家倾诉,也无法寻求(远在千里的)兄弟姐妹们帮忙,她自己给自己宽心,自己想办法解决。从不抱怨,这是母亲性格中最坚韧的一面。

“外婆家”、“舅舅家”我基本没有概念,小时候“亲戚”一词对我来说就是(新城)姨婆家、(东寨)姑家。出嫁的女子最喜欢回娘家,小孩子最喜欢去外婆家(享不尽的疼爱、好吃的、好玩的)。对别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在我们家却是奢望。过年时别家妈妈带孩子高高兴兴回娘家,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三个只能去(新城)(父亲的)姨妈家;其它孩子欢天喜地去外婆家,我们三兄弟也只能跟着母亲去姨婆家。母亲最需要理解、帮助的时候,也只能是向(东寨)姑姑(新城姨婆的女儿)诉说。我们家跟姨婆家、姑姑家最近(姨婆爱人,姑姑、母亲都像姨婆),我们最喜欢去(新城)姨婆家、(东寨)姑家。

长大后听说:父母刚回关中时,家里穷。当时大家都吃不饱,家里来一家穷亲戚(还有三个正长身体、最会吃饭的半大小子),光是吃饭都受不了,大家对我们避而远之(现在设身处地的想想,好像也能理解。看着现在的亲戚,似乎很难想像父母亲当时的困境)。新城姨婆每次都给我们好吃的。姨婆对我们就像外婆,母亲去姨婆家有回娘家的感觉。母亲生我们兄弟时,也是姨婆照顾月子……。

母亲相夫教子,千辛万苦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还帮着照看孙子孙女,一生不容易!所受所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和承受的。母亲友善待人,勤俭持家,辛勤操劳,毫无怨言,忙无闲暇!

现在母亲在天上没有了凡间的辛劳和烦恼。母亲与列祖列宗、各位先人聊着天,享着清福,看着、保佑着她的子孙后代!

生我、养我、教我、爱我、我爱的母亲大人千古!

在此感谢上天!感谢厚地!感谢大家!感恩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贵人!

丁酉鸡年葵卯月

第四篇:父亲十周年祭-

父亲十周年祭

一晃便是十个春秋,到了父亲十周年的祭日,但记忆的闸门总还翻腾在过去的岁月,我眼前是父亲慈祥的微笑,耳畔是父亲厚重的谆谆教诲声音,仿佛父亲不曾离我们而去,他就生活在我的周围,并用他关爱的目光注视着我的生活,关注着我人生的每一个脚印。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农民,初中毕业后安排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海州师范师资训练班,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音乐方面:二胡、风琴也很精通,每逢周围邻居适逢红白之事,都喜欢找我父亲记账,写对联,缺乏文化的农村被人们尊称为老夫子。其一生经历了土改运动的轰烈,文化革命的劫难,听父亲讲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另行安排乡里党委做文秘工作,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回到了教师队伍中来。

父亲中学毕业后,爷爷奶奶没有什么祖业可继,作为长子我的父亲,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补贴爷爷奶奶抚养六个子女家用,父亲并不怨天尤人,相反,更加勤农重教,笑对人生。记忆中,总是父亲忙碌劳作的身影。父亲一生酷爱《三国演义》、《论语》,一有时间就拿起《三国演义》、《论语》等古典小说大声朗读,并给我们讲故事,常常引来村庄上的孩子们长久围坐而不肯离去。待到我长大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才渐渐读懂了父亲了错位的人生必将催发人的心理日益趋向成熟、稳健、洒脱和豁达。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怀念父亲就是回味自己成长的历史,也是探索家族文化底蕴对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我的祖父兄弟两个,我的家族在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常住居民,在日本入侵间,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在逃难中,被日本人杀害了,当年被害的还有祖父的兄长还有一位亲人,在当时疼失四位亲人,落难的祖父、祖母只能到远房的亲戚家暂时避难,在客居异乡间,祖母生下了长子――我的父亲。父亲正是在国难当头、内忧外患、家道衰落、兵慌马乱,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出生,因而其受教育是比较艰辛的。

父亲除了在私塾识字读书、诵读“四书”“五经”不到一年外,小学直接从二年级上起,由于家贫,其五给兄弟姊妹都没有能力受到很好的教育,只有父亲的大妹妹相对受到教育好些,年级轻轻就入了党,先居住于安徽省会城市。父亲作为一个平凡而善良的文化农民,让人感动和欣赏的是:那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具备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怀,即是在最阴暗最困苦的日子里,都能用豁达的胸怀,洒脱的人生态度,才使他遇事想得开,走过了春风秋雨,跨过了坎坎坷坷。由于他有文化而被乡邻经常请去服务,凡是婚丧嫁娶,写婚联、撰挽联,作祭文。

长子如父,在异乡教学期间,凭着其豁达的人格,正直的人品,在家境比较清贫的大家庭中,成就了三个弟弟的婚姻,也找到自己人生非常得意的大儿媳妇,在四方相邻中传为美谈!

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而在子女教育上均寄予深情的厚望。父亲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自然有他独特的方法。我们姊妹兄弟众多,从小生活得很艰辛,衣食常常成了父母最头疼的事。我属于家中老二,按照中国农村的习惯,受到父亲的恩宠机会就少些。如果说有什么幸运之神的恩赐,那就是他从小对我学习的严厉和做错事后的责罚。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我吃妹妹的零食并撒了谎,受到了父亲一顿狠打,也是我记忆中最为严厉的一次,让我终生难忘。父亲教育我们: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真本事;要学会吃亏,吃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凡事要让人三分。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我心中常感庆幸。在人生的旅途上,父亲的教诲之音常常提醒我小心做事,谨慎做人,遇事沉着,宽容大度,他使我享益终身。

还有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就是父亲对我文化课的教诲。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学、初中时代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的涛声中度过。那是一个践踏文化、蔑视文化、教育沦落的时代。运动来了常常让学生去向群众宣读毛选,就利用学毛选宣传的机会,辅以高声朗读和写字。朗读,不能有错别字,如果念错了,他就严加指正,直到念对念准了,如此使我受益非浅。

父亲是那种严厉并不苟言笑的人,我小时候很少记得他亲吻过我,也未见到他对我们过分的亲昵,但是他又不是那种心胸狭隘、冷漠的人。一有时间给我和小朋友们讲故事。有时也在劳动之余和村庄上的老人们下象棋。作为一个孩子有时真想让他抱一抱,亲一亲,抚摸抚摸。然而常常令人失望,曾怀疑他是否喜欢我。父亲是很爱我的,每当看到我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都会给与鼓励,当自己做了父亲后,才真切地体会到父亲育儿艰。其实,伟大的父爱往往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才体现出来,他并不表现在日常的亲昵和溺爱中。父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很深,他深深懂得“恩生害、溺生怨”的道理。因此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从不表现在日常的亲昵上,而往往是在我们做错了事、生了病或者学习不认真时,用严厉的批评和无微的关怀来表现蕴藏心中的爱,这比那种用奢侈、娇惯、纵容、包庇的“爱”更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生活常常是苦乐相伴,而艰难的岁月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在我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很少有新衣穿,很少有好饭吃。上小学初中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有时仅靠供应粮和回销粮接济,而供应粮、回销粮都是红薯、豆饼之类的东西,常常吃了胃中发酸。借粮在我的记忆中是比较难堪的事,真正领略了“壮士穷途一饭难,一钱迫死英雄汉”的尴尬。父亲与亲戚叽叽咕咕说了半夜,亲戚很不情愿借粮食,因为那个时期人们普遍缺粮,亲戚害怕父亲借去后孩子多不能偿还,费了好大的口舌,勉强答应借一斗小麦,这样总算帮助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家中的生计只有靠父母亲艰难维持。少年时代缺衣少粮的经历常常使我难以忘却,父亲珍爱粮食,吃饭中不许我们浪费的谆谆告诫始终在耳畔响起,象钟一样时刻敲打提醒着我,时至今日,看到小儿吃饭浪费米饭馒头时,心中非常生气,接待看到满桌吃剩的饭菜,心中总是忐忑不安,怀有愧疚之心,期盼奢靡浪费之风好转,人人都能珍爱粮食,珍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尽管生活的艰辛,但他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虽然有重男轻女思想,还是尽其所力让每个子女受一点文化教育,不致成为睁眼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哥高中毕业没有参加高考参军至1990年我大学毕业,弟弟98年大学毕业,在长达近30年,这30年每一个孩子的升学升级、成家立业都是踩着父亲的肩头一步一步地在前进。况且这期间是我国农村最贫穷的时期,农民家庭收入微薄,教育抚养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是难以计算的。常常为了一学期的学费靠喂猪、养鸡来支撑。可以说我们大学的毕业,父母亲是用养鸡、喂猪来完成的,有时靠卖鸡蛋、卖生猪往往还凑不够一学期的费用,只有靠父亲找亲戚东挪西凑了。就是在这艰难的环境中,父亲使每个子女受到不同的教育,其中有二人接受高等教育,在落后的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已经相当不易。

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辉煌时期,父亲也是一样,他一生中活得最潇洒最开心的时期当属他的晚年。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教育的阳光普照大地。恢复政策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光荣中共组织一员,先后多次评为先进教师个人,评上了高级职称,工资收入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父亲晚年,更多的是富有的精神释放了久存的郁闷,展现了他乐观、大度、豁达的一面。随着我们兄弟大学毕业,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家中的经济状况逐步好转,父亲也能做些心存已久的善事了。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气贯长虹的壮举,一位普通而善良的老百姓,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了平凡的事,在他生活过的土地上能赢来敬重和思念,父亲也该瞑目九泉了。每每回忆起父亲,有一首诗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父亲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父亲的眼花了,他把明亮的眼睛给了我;

父亲的皱纹深了,他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父亲老了,他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

父亲,我永远感恩于您!

谨以此文,对父亲寄托哀思!

第五篇:父亲十周年祭

父亲十周年祭

河南省南阳市第七小学校

赵鑫

473000 父亲病重的时候,他的小孙子降临到世间;父亲撒手人寰时,小孙子刚好三个月。期间,我们抱着刚满月的儿子下乡看望父亲,这是爷孙俩儿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当时,父亲坐在病榻上抱着孙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父亲终于真切地知道他家又添了一个男丁,遗憾的是他却无法看到孙子的模样,因为他患有白内障;儿子既不知道也没有看到他的爷爷,因为他正在爷爷的怀抱里一直呼呼大睡,怎么摇也摇不醒。多年后,儿子才从父亲的遗像和身份证上捕捉到他爷爷形象的雪泥鸿爪,只不过那些印象都是苍白的静止的。我母亲闲常时教儿子:

“你爷呢?” “爷死了。” “在哪儿呢?”

“在村西头土堆里的小木屋里睡觉呢。”

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饥饿迫使他们常常外出讨饭度日。可是有一年,奶奶和父亲再也不敢出门讨饭了,因为同族中有人要把他们“连母带羔”卖掉,并且已经联系好了买家,目的是想霸占我们的宅子。幸亏有好心人悄悄给他们报信儿,母子二人吓得四门不敢出,靠吃刺角芽(学名叫大蓟)糊口,要知道,这种草连牛羊都不吃,它不但难以下咽,而且据老人们说会杀死血细胞。七八岁的父亲饿得面黄肌瘦,连阴囊都变黄了。十二三岁时,父亲给地主家扛长工,每天清晨,父亲都得在地主起床之前打满水。过去村民打水的地方都是轳辘井,深邃的井口像魔鬼张开的血盆大口,准备随时吞噬人。站在井沿上,往井底瞥一眼,几丈深的水井让人不寒而栗。摇轳辘时,如果力气稍微接济不上,沉重的水桶就会急速下坠,旋转的轳辘手柄就有可能击中人,就会把打人打进井中。可想而知,当时嬴弱的父亲是怎样胆颤心惊地去打水的。挑水返回时,父亲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走着,一路洒下的何止是井水,更是父亲的汗水。

父亲的名字叫“广见”,大约含有“见多识广”的意思,不知道是谁给起了这个颇为文雅的名字。父亲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他曾亲口告诉我,自己只认识一个字,那就是他名字中的“广”字,就是一点一横一撇,不过从来没有拿笔写过。然而就是目不识丁的父亲,却不遗余力地支持子女上学。父亲曾说过,只要你们愿意上学,我们就一直供应你们,学习上我们帮不了你,只能靠你们自己。我只管你们吃饱肚子。可是我们说,父亲,你在那艰苦的环境里,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难能可贵,是竭尽全力了。为了能让我们上好学,他们没有少吃苦。母亲白天干农活,晚上纺花织布,给人缝补衣服。父亲起早贪黑干活,闲时做点小买卖,连院子里也种上果树以贴补家用。母亲曾告诉我们,一天正午,父亲已经往地里拉了一晌的土肥,正躬着腰吃力地往地里拉,饥饿、劳累、酷热一齐袭来,父亲眼前一黑,一头摔倒在地上,吓得母亲呼叫不止。

哥哥姐姐三个先后在同一所高中各上三年,这期间,每到星期天,父亲就挑着担子给他们送粮食,二三十里的路程,父亲是一步一脚地量过来的,可以想像,他把扁担从右肩换到左肩,从左肩换到右肩,磨红了肩膀,磨烂了皮肉,但磨不跨他供应子女上学的意志。邻居们曾讽劝他:“让娃们上个小学毕业认俩儿字不当睁眼瞎就行了,学恁多知识能当饭吃?”可是父亲却一笑置之。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姊妹五人最低也是高中毕业,我们一家人在方圆十里三乡可以称得上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家庭,这功劳簿里,至少有他们一半的功劳。

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为人淳朴生活俭朴。父亲给地主扛长工,地主家为了考验长工的品质,特地在屋里丢几枚硬币,如果长工扫地时捡起钱装进自己腰包里的话,就会被辞退。但父亲从来不据为已有,他常告诫我们:“别人的东西咱不能稀罕!”所以父亲不管在什么人家干活,主人总会很放心。记得二哥说,他有一次偷了人家一个梨,父亲知道后,打得他把哭哭啼啼地登门把梨还给了人家。60年,饥饿肆无忌惮地撕咬着人们,母亲跑到姨家借粮,碰巧当地冬天犁地,秋收时没有刨净的红薯被犁了出来,虽然红薯已经冻坏,但母亲还是拾了几筐,带回家磨成糊状,避免一家人受饥馑之苦。邻居大叔饿得奄奄一息,拿着几毛钱上门要买我们的红薯糊,父亲说:“乡里乡亲的,怎能收你的钱呢?”父亲没有接他的钱,但把红薯糊分给他一大盆。熬过饥荒后,大叔对父亲的救命之恩一直感激不尽。

父亲饱受饥饿折磨,所以生活上极其俭朴。如果家里蒸了油卷儿馒,就不再炒菜,我们吵着要吃菜,父亲常说:“油卷儿馒咸香咸香的,还要菜干什么呢?”每次炒了菜,我们好心好意地给他多盛了一点儿,但他总是剩下吃不完。每次炒完菜,他都要用馒把炒菜锅擦一遍,馒被擦得黑乎乎的,然后再把馒吃掉。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馒吃着香,锅又好洗,不会油乎乎的。”

父亲受了大半辈子苦,而今子女都已成家立业,过上富足的日子,按说父亲也该享受一下生活。然而98年突如其来的脑血栓把他击倒了,病魔折磨得他形销骨立,身染褥疮,而儿女均有工作,无法经常服侍,只有老母亲一个伺候他。两年后,他就弃我们而去。现在姊妹们说起父亲的病,常常后悔不已,因为父亲在患病前已经出现征兆,如果按现在的医疗条件和人们的健康意识,让父亲去医院做一个全面体检,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也不至于那么快就阴阳两隔,呼号不应,也不至于“子欲养而亲不在”。要是能早点发现疾病并及时预防的话,或许在秋日暖暖的阳光下,父亲正戴着他那顶厚实的四喜帽,穿着土布棉袄棉裤,端坐在老屋前的藤椅上,看着子女在面前走来晃去,看着孙子在跟前绕膝嬉戏,亲切地叫他爷爷,那该是多么其乐融融的天伦图呀,然而一切都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了。

父亲,十年生死两茫茫,快到您的忌日了,我带着您的孙子来看望你了,您的孙子已经十岁,他叫你爷爷你能听到吗?给你送来你最爱吃的水果你还会舍得吃吗?给你送来的钱你在那边会花吗?洒下的水酒你会饮用吗?给你磕头你能感受到吗?朔风野大,纸灰飞扬。儿孙走了,还屡屡回头看你。呜呼哀哉!再见了,父亲!天堂里没有饥饿,没有劳累,没有疾病,没有寂寞。您的确该享一享福了!父亲,一路走好!

父亲,你用平凡的一生,为子女们树立了一块无字的丰碑!

父亲三周年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