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刘奇葆在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3-57286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2 04:04: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刘奇葆在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0年5月8日)

刘 奇 葆

同志们: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在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具有全局的考虑和特别的意义。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考察灾后重建成果,总结交流科学重建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重建工作,推广灾区重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省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有关方面和灾区各地对开好这次会议作了精心筹备和周密安排。这次会议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效果很好,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空前。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军区、武警四川省总队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加会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主要成员单位领导,成都军区、济南军区领导出席指导;各民主党派四川省委主委,省灾 后恢复重建委员会成员,省直有关部门,全省21个市(州)和18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及18个对口援建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二是内容丰富。会议采取流动参观的形式,整整4天时间,乘火车、坐汽车,行程上千公里,既安排了到重灾市(州)的现场参观,又举行了经验交流会,重灾县(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作了交流发言。三是收获很大。通过灾区看巨变,深入现场学经验,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增添了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大家普遍反映,看了听了以后有震动、有收获、有压力、有激励,认为必将对我省灾后重建和“两个加快”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重建取得重大成果,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回顾两年来的艰辛历程,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援助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的中心工作,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截至4月30日,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28886个,占97.2%;已完成投资6787.5亿元,占概 2 算总投资的72.3%。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灾区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去年51个重灾县经济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4.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灾后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震后第七天,就着手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及时提出就地、就近、分散安臵受灾群众的基本方针,通过百日攻坚妥善解决了受灾群众过渡住房问题。在由抢险救援、安臵群众转向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省委专门召开全会进行研究部署,并作出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明确了重建工作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加强对重建工作的领导,确保灾后重建始终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灾区重建效果好,关键是科学指导得好、科学规划得好。一是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了重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规 3 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三是规划体现了起点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键,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四是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较好地贯彻了“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落实了在重建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的精神,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了风貌和品味。

(二)灾区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民生是重建的根本。我们坚持重建工作以人为本。始终把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臵,明确提出“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居民,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重建中,民生项目进展最快。调整灾区重建进度,加快进度、加大力度主要是民生项目。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臵;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臵;震后十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3002所学校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1362个医疗卫生康复机构已开工94.6%。在重建中,民生设施提升显著。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4 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在重建中,民生难题有效解决。我们把安民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扩大灾区就业,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去年,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扎实做好安全温暖过冬、扶贫帮困等工作,妥善安臵20万因灾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的基本生活,抓好地震伤残人员治疗康复,积极做好再生育服务,安臵了人心,稳定了社会,为灾后重建顺利推进营造了和谐环境。

(三)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本身就比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严重破坏。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既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整个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我们抓住机遇、及时规划、加大投入,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交通建设力度空前,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条、在建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震后开工的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已建成运营,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 5 等项目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成贵铁路、成西客去专线等即将开工。通过这一轮恢复重建,整个灾区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肉,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水利设施加快恢复重建,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体系,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灾后的抢险救援能力在“4.14”玉树地震救援行动中得到了检验和体现。灾区基础设施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为我省打造枢纽、建设高地、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灾区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我们提出“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一是震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因灾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达到99%,去年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东汽、阿坝铝厂等许多重点骨干企业借势发力,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再创生产经营新高。二是抓住援建机遇建设合作园区。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受援县(市)都与援建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了一在批重要产业发展项目。三是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灾区许多地方过去没有现代产业,产业恢复重建改变了“小、散、乱”的状态,引进了一批重 6 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现代产业在灾区迅速扎根和兴起。在重建中还注重优化结构,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四是依托灾区优势资源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建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新开发了一批4A级景区和精品旅游路线,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产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振兴,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灾区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我们在重建工作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灾区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发达,生动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村庄布局、村落规划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区用地,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而且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变迁。通过重建,灾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基本配套。这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灾区群众住上新房,也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告别传统落后,享受和融入现代文明。不仅 7 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人们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在重建过程中,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脏乱差的现象在灾区大为改观,洁齐美的面貌在灾区全面展现。更为宝贵的是,灾区从物到人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群众走出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升华,展示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新建筑、新布局揭开了发展新篇章,新家庭、新事业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经过震后两年的艰苦努力,灾区重建进展快、变化大、效果好,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样板,成为改善保障民生的示范,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课堂,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在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中央正确领导、深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视察指导重建工作,国家科学制定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重建的政策措施,两年来拨付灾后重建基金1949.24亿元,国家有关部委在重建项目立项、政策支持方面给予了特殊的倾斜,为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强保证。灾区干部群众自强奋进、顽强拼搏,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自力更、艰苦奋斗结合起来,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党员干部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恢复重建的中流砥柱。全国人民无私援助、倾力支持,特别是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给 8 予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确定援建项目3356个,概算援建资金770多亿元,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传递、培植生长,有力地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进程。省内也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全省21个市(州),除了6个重灾市(州)和个别经济困难市(州)之外,其余市(州)都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这里,我们要向18个对口援建省(市),向来自全国人民、人民解放军以及各个方面的巨大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奋斗,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二、坚决打好恢复重建攻坚决胜之战,着力增强灾区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9月,我们要实现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还有4个多月时间,灾后重建进入攻坚决胜阶段。随着重建工作特别是民生项目的陆续完工,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为标志,灾后重建将要逐步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既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攻坚,确保如期完成重建任务,又要着眼长远发展,适时转移工作重点,更加注重增强发展能力,实现“家家有住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9 使灾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保质保量按时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努力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如期基本完成重建任务,是一项硬任务。越是到了冲刺阶段,越要做到责任落实、力度不减,越要注意克服松懈情绪。一是要抓重建进度。要对照重建规划,对项目进行再梳理,锁定未完工的重建项目,咬紧时间,倒排工期,加强监督检查。对在建项目要科学组织实施,对未开工项目要抓紧开工,对工作量大的项目要组织力量集中攻坚。二是要抓工作平衡。要加强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解决地区之间、各类重建项目之间进展不平衡问题。对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要加紧完成,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目要大力推进。从总体工作量看,要加快城镇重建进度,对前期防为减灾、生态修复、土地整理复垦等进度相对滞后的规划任务要加紧实施。三是要抓竣工收尾。过去一年多,我们主要是抓项目开工建设,余下几个月将进入工程竣工的集中期。要高度重视工程收尾工作,组织力量抓设施配套、功能调试和细节完善,及时搞好验收,尽早交付使用、投入营运。四是要抓质量安全。要继续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切实抓好重建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回访和保修制度,组织开展全面质量检查,坚决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和腐败现象,确保重建工程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五是要抓查漏补缺。最近,10 国家有关部门指出了灾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规划实施进展不平衡、某些项目建设标准偏高、少数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个别地方挤占挪用重建资金等。对此,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自查自纠、拾遗补漏,属工作问题要尽快改进,属责任问题要严肃追究,坚决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遂宁“1.31”地震灾后重建要抓紧进行,早日恢复生产生活,努力建成丘陵地区新农村。在这次“4.14”玉树地震中,我省甘孜州石渠等县遭受较大损失,要妥善安臵受灾群众,切实保障基本生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加快重建步伐;要把灾后重建与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新牧区。

在加快灾后重建中,要继续高度重视化解灾区矛盾问题。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灾区社会局势保持总体平衡,基本度过了矛盾多发期、过激期和高危期,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从今年一季度涉灾信访诉求来看,这些矛盾集中在涉房、涉地、涉校、涉法问题上。要切实维护灾区群众利益,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作用,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二)管好用好已建成项目,努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能。现在大量重建项目和工程已完工,建设的问题解决了,管理与运营的问题就日渐凸显。管好用好建成项目是一个重大课题。灾区 11 的规划建设一流,硬件设施一流,管理驼营也要做到一流。要用现代理念、现代手段,去管理现代城镇、现代设施,把建成项目管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公益项目要运转好。学校、医院、康复机构、文化中心等公益性项目,要充分体现公众受益,尽可能向大多数人开放和服务,重点解决闲臵不用、利用不高的问题。要健全保养和维护的机制,科学管理,专业维护,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期限。要打破区域界线、部门占有、单位分割,建立共享共用机制,最大程度利用公共资源。产业项目要发展好。对重建的产业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搞好要素保障,支持正常生产经营。对合作产业园区,要完善设施配套,促进落户园区的企业尽快投产,形成生产能力。管理队伍要建设好。实施科学管理,关键在人。要适应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适应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和配备干部队伍和管理队伍。像北川新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汉旺镇等各方关注的重点城镇,北川中学、汶川中学、汶川一中、绵竹中学等设施一流的学校,一定要选最得力的干部去领导和管理。要加强技能和业务培训,发挥好援建方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居民素质要提升好。现代的城镇、漂亮的村落,不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与环境必须相互协调、同步提高。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城乡 12 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尽快适应现代、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三)适时转移重建工作重点,努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随着重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灾区初步实现原地起立,但要实现发展起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着眼实现“变困难为机遇、变重建为发展、变起立为起跳”,在继续加快民生项目重建、确保基本完成重建任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进一步放大灾后重建效果,推动灾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人民生活上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要深入研究灾区发展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大力提高灾区产业发展水平。要结合灾区实际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三次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结构,推动灾区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时机淘汰落后产能。要坚持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支持大企业做强做大,重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增强灾区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要高度重视灾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一批具有 13 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快开发以多产业融合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强化灾区旅游形象整体营销和宣传推广,着力提升灾区旅游业经营和管理水平。要以市、县为主体集中布局和建设产业园区,推动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节约高效使用土地,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发展、集约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创新和落实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政策,用好国家和我省加快发展灾区产业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好土地支持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灾区产业发展政务环境。

二是努力扩大就业。实现“户户有就业”是重建的重要目标。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以灾区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任务要明确,政策要到位,措施要落实,工作要有力,做到目标到户、工作到人。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优先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伤残人员、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帮助灾区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加强与对东部发达省(市)的劳务合作,14 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

三是着力扶贫帮困。目前,灾区一些地方存在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人口多,部分农户负债较重、群众生产难以恢复等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扶贫统筹谋划。全面掌握灾区农村贫困群众的现状,抓紧编制和审定《汶川地震四川省贫困村灾后扶贫总体规划》,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扶贫规划纳要。同时,编制凉山地区、巴中和广元革命老区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区扶贫开发规划,争取纳主国家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要因地制宜编制灾区贫困村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解决。要完善扶贫工作思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常规扶贫与灾后恢复重建扶贫相结合,推进灾区扶贫帮困向纵深发展;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对低保户实行应保尽保,对扶贫户实行应扶尽扶;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强化灾区劳务输出培训。要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将新村、产业、村道、劳务、移民和社会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适度整合,集中投向灾区贫困村。涉农项目资金要尽量向灾区贫困村倾斜,土地整理项目资金要优先向灾区失地农民较多的贫困村倾斜,适当提高灾区贫 15 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标准。要动员各方参与扶贫。协调对口支援省(市)参与灾区贫困村扶贫开发,协调省直部门、大专院校、在川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灾区贫困村,加大宣传力度,集聚社会力量,形成参与和支持灾区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三、学习灾区重建成功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全省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灾区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全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前,我省“两个加快”进入关键时期,全省重大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认真学习借鉴灾区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学习和用好灾区重建经验,要重点学习重建的理念、重建的规划、重建的思路和重建的精神,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推动本地工作开展。当前,尤其要将以下几项工作在全省进一步推开,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取得更大成就。

(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占场在农村,主要工作在农村。这次全省18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都到灾区看了,第一条需要学习借鉴的就是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经验。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规划要科学。要以县为单位抓紧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坚持总体规 16 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连片推进、以片带面,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突能上能下,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一是要连片推进新村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新型村落村庄,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抓紧制定示范片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充分体现田园风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新村建设要与连片扶分开发相结合,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各为移民搬迁相结合,与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和开发区建设相结合,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要整合叠加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每个县抓一到两个乡镇,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县推进,以片带面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要狠抓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水、电和通信、沼气等配套水平,大力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二是要努力培育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作为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来抓,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园区标准化示范园。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注重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要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 17 农村交通建设,使农田、水利、交通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针对今年特大旱灾暴露出的水利设施薄弱问题,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切实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四是要跟进完善公共服务。要围绕连片推进新村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新型社区,积极发展农技、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服务;另一方面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学校、卫生院、商业网点等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把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体现到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从灾后重建和各地实践情况看,新农村建设要把新要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各地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四个方面任务的推进顺序,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民族地区和连片扶贫地区要根据民生优先的要求,把新村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其他各项工作。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相互促进、统筹发展。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前瞻性做好城乡规划建设,整体性谋划好城乡 18 一体化发展。要学习借鉴成都等寺用统筹城乡推进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做法,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统筹配臵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和拓展城镇服务功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建设良性互动。

(二)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民生放在首位。要继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要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加快计划项目实施进度,及早拨付项目资金,让惠民项目早日落实到位。要继续做好就业、社保等工作,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要大力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持力度。要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主动了解群众疾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住房、就医、子女上学、提高收入等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做好灾区、藏区稳定工作,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三)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改善人居质量和发展环境上创造新优势。灾区住房之所以建得这么漂亮,城乡面貌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高度重视风貌打造和品味提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全局性、综合性抓手,既关乎城乡面貌的改观,又关乎人民生活的改善,还关乎发展环境的改造。要继续推广灾区城乡住房重建中“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成功经验,继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坚持不懈地抓几年,务求使全省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根本性改善。一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人居质量结合起来,全面整治“脏、乱、差”,加快建设“洁、齐、美”,加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治理,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二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增强区域环境竞争力结合起来,把环境综合治理放在创造发展优势的高度来认识,深入实施“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推进城乡风貌塑造和提升,抓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站改造建设,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开展“绿道”建设,建设宜居城乡,着力提高外部美誉度和投资吸引力,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经济等工作。三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提升公民文明卫生素质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开展“七进”活动,组织和动员全民参与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治理不文明、不卫生、20 不安全行为,自觉遵守法律,加强文明行为养成和文明意识提高,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倡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四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各级干部重心下沉,扎根基层,迎难碰硬,真抓实干,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检验工作作风、彰显为民形象。

(四)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上实现新突破。面对特大地城壶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以重影响,我省灾后重建化危为机,做到了“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抢抓杨遇加快发展是一条值得总结的经验。要把抓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加快发展的新空间。一是要抢抓发展机遇,敢于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灾区重建这么大的工作量,都能够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取得重建和发展的巨大成绩,全省也必定能够实现跳起摸高、加快发展。要清醒地看到,四川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克服“恐高”、“怕快”的心理,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坚定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信心。二是要突出发展重点,推动重大工作取得更大突破。今后几年,我省“一枢三纽、三中心、四基地”将进入加速推进的关键期。我们要保持抗震救灾的那么一种精神,保持加快重建那么一股劲头,集中力量打好全省重大工作攻坚战,突出抓交通枢纽、21 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统筹城乡等工作,确保每个时段都有新进展、新变化。三是要破解发展难题,保持全省加快发展良好势头。要围绕“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继续抓好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两个重点。各级政府要进行专项研究,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保障全省建设资金的需要。四是要强化组织保证,奋力推进全省加快发展。要健全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进一步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在灾后重建中展现的“四个特别”的作风,继续保持爬坡破难的劲头,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促发展上,把感情用在惠民生上,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同志们,加快灾区恢复与振兴,进一步做好全省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乘势而进,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为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2010年刘奇葆在灾后重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材料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援助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的中心工作,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灾区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灾区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灾区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

换新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目前,灾后重建逐步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我们要坚决打好恢复重建攻坚决胜之战,着力增强灾区持续发展能力。既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攻坚,确保如期完成重建任务,又要着眼长远发展,适时转移工作重点,更加注重增强发展能力,使灾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要保质保量按时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努力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要抓重建进度,对工作量大的项目组织力量集中攻坚。要抓工作平衡,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要加紧完成,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目要大力推进。要抓竣工收尾,组织力量抓设施配套、功能调试和细节完善。要抓质量安全,确保重建工程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要抓查漏补缺,属工作问题要尽快改进,属责任问题要严肃追究。

二、要管好用好已建成项目,努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用

公益项目要运转好,充分体现公众受益。产业项目要发展好,促进落户合作产业园区的企业尽快投产。管理队伍要建设好,适应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适应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和配备干部队伍和管理队伍。居民素质要提升好,引导和规范城乡群众尽快适应现代、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三、要适时转移重建工作重点,努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在继续加快民生项目重建、确保基本完成重建任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推动灾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人民生活上水平。要大力发展产业,结合灾区实际调整生产力布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努力扩大就业,优先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伤残人员、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问题。要着力扶贫帮困,加强扶贫统筹谋划,完善扶贫工作思路,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动员各方参与扶贫

第三篇: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灾后重建会上的讲话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是中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中心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坚定信心决心,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落实中央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重点和任务。

时间范围讲,就是根据国务院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下发时间,从10月起,到2010年9月止,两年内要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

从总体目标讲,累计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估算投资和累计完工项目要达到85%左右,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从重建工作量上讲,既要重点抓又要总体抓,着力抓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39个重灾县的32728个项目、8858亿元重建投资,同时要坚持抓全省1.7万亿元重建任务的落实,重建项目和发展项目一起抓。

从轻重灾区讲,重灾区要完成85%左右的工作量,轻灾区更要创造条件加快和提前,除少数重大发展项目外,要力争年内全部完成重建任务。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这个时间安排和目标要求,抓紧调整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工作进度。要突出三个重点方面:

一是优先抓民生项目重建。坚持把住房、学校、医疗卫生设施等作为加快重建的重中之重。农房今年9月底要基本完成,年底要全部完成。城镇住房要着力解决规划选址、危房拆除、权属确认、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10年5月前全部完成。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要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灾区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快,确保两年内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工99%。

二是加紧抓城镇重建。两年内在38个恢复重建城镇中,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等重灾城镇,要建成城镇基本框架,形成城镇基本功能,其他33个城镇要按时完成重建主体任务。

三是突出抓配套设施重建。要加快形成灾区生命线公路网,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完工达到90%以上。加快形成能满足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需要的电力供应体系,电网和电源恢复重建项目完工98%。总结推广都汶路攻坚的经验和做法,尽快解决通往九寨沟的道路问题。

第四篇:2010年5月8日 在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定稿0508)

在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0年5月8日)

同志们: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在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具有全局的考虑和特别的意义。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考察灾后重建成果,总结交流科学重建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重建工作,推广灾区重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省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有关方面和灾区各地对开好这次会议作了精心筹备和周密安排。这次会议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效果很好,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空前。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军区、武警四川总队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加会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主要成员单位领导,成都军 区、济南军区领导出席指导;各民主党派四川省委主委,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成员,省直有关部门,全省21个市州和18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及18个对口援建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二是内容丰富。会议采取流动参观的形式,整整4天时间,乘火车、坐汽车,行程1400公里,既安排了到重灾市州的现场参观,又举行了经验交流会,重灾县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作了交流发言。三是收获很大。通过灾区看巨变,深入现场学经验,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增添了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大家普遍反映,看了听了以后有震动、有收获、有压力、有激励,认为必将对我省灾后重建和“两个加快”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重建取得重大成果,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回顾两年来的艰辛历程,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援助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的中心工作,加大 力度、加快进度推进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截至4月30日,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28886个,占97.2%;已完成投资6787.5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2.3%。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灾区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去年51个重灾县经济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4.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灾后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震后第七天,就着手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及时提出就地、就近、分散安臵受灾群众的基本方针,通过百日攻坚妥善解决了受灾群众过渡住房问题。在由抢险救援、安臵群众转向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省委专门召开全会进行研究部署,并作出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明确了重建工作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加强对重建工作的领导,确保灾后重建始终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灾区重建效果好,关键是科学指导得好、科学规划得好。一是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了重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规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三是规划体现了起点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四是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较好地贯彻了“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落实了在重建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的精神,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了风貌和品味。

第二,灾区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民生是重建的根本。我们坚持重建工作以人为本,始终把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臵,明确提出“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重建中,民生项目进展最快。调整灾区重建进度,加快进 度、加大力度主要是民生项目。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臵;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臵;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3002所学校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开工94.6%。在重建中,民生设施提升显著。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在重建中,民生难题有效解决。我们把安民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扩大灾区就业,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去年,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扎实做好安全温暖过冬、扶贫帮困等工作,妥善安臵20万因灾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的基本生活,抓好地震伤残人员治疗康复,积极做好再生育服务,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为灾后重建顺利推进营造了和谐环境。

第三,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本身就比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严重破坏。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既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整个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我们抓住机遇、及时规划、加大投入,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交通建设力度空前,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个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个、在建45个,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震后开工的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已建成运营,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成贵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即将开工。通过这一轮恢复重建,整个灾区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水利设施加快恢复重建,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体系,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灾后的抢险救援能力在“4·14”玉 树地震救援行动中得到了检验和体现。灾区基础设施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为我省打造枢纽、建设高地、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灾区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我们提出“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一是震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因灾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达到99%,去年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东汽、阿坝铝厂等许多重点骨干企业借势发力,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再创生产经营新高。二是抓住援建机遇建设合作园区。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受援县市都与援建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了一大批重要产业发展项目。三是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灾区许多地方过去没有现代产业,产业恢复重建改变了“小、散、乱”的状态,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现代产业在灾区迅速扎根和兴起。在重建中还注重优化结构,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四是依托灾区优势资源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建成了一批特 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新开发了一批4A级景区和精品旅游路线,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产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振兴,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五,灾区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我们在重建工作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灾区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发达,生动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村庄布局、村落规划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而且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变迁。通过重建,灾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基本配套。这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灾区群众住上新房,也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告别传统落后,享受和融入现代文明。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人们精神状态 实现深刻转变。在重建过程中,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脏乱差的现象在灾区大为改观,洁齐美的面貌在灾区全面展现。更为宝贵的是,灾区从物到人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群众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升华,展示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新建筑、新布局揭开了发展新篇章,新家庭、新事业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经过震后两年的艰苦努力,灾区重建进展快、变化大、效果好,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样板,成为改善保障民生的示范,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课堂,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在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中央正确领导、深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视察指导重建工作,国家科学制定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重建的政策措施,两年来拨付灾后重建基金1949.24亿元,国家有关部委在重建项目立项、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特殊的倾斜,为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强保证。灾区干部群众自强奋进、顽强拼搏,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用自己 勤劳智慧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党员干部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恢复重建的中流砥柱。全国人民无私援助、倾力支持,特别是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给予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确定援建项目3356个,概算援建资金770多亿元,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传递、培植生长,有力地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进程。省内也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全省21个市州,除了6个重灾市州和个别经济困难市州之外,其余市州都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这里,我们要向18个对口援建省市,向来自全国人民、人民解放军以及各个方面的巨大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奋斗,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二、坚决打好恢复重建攻坚决胜之战,着力增强灾区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9月,我们要实现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还有4个多月时间,灾后重建进入攻坚决胜阶段。随着重建工作特别是民生项目的陆续完工,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为标志,灾后重建将要逐步 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既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攻坚,确保如期完成重建任务,又要着眼长远发展,适时转移工作重点,更加注重增强发展能力,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使灾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保质保量按时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努力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如期基本完成重建任务,是一项硬任务。越是到了冲刺阶段,越要做到责任落实、力度不减,越要注意克服松懈情绪。一是要抓重建进度。要对照重建规划,对项目进行再梳理,锁定未完工的重建项目,咬紧时间,倒排工期,加强监督检查。对在建项目要科学组织实施,对未开工项目要抓紧开工,对工作量大的项目要组织力量集中攻坚。二是要抓工作平衡。要加强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解决地区之间、各类重建项目之间进展不平衡问题。对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要加紧完成,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目要大力推进。从总体工作量看,要加快城镇重建进度,对前期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土地整理复垦等进度相对滞后的规划任务要加紧实施。三是要抓竣工收尾。过去一年多,我们主要 是抓项目开工建设,余下几个月将进入工程竣工的集中期。要高度重视工程收尾工作,组织力量抓设施配套、功能调试和细节完善,及时搞好验收,尽早交付使用、投入营运。四是要抓质量安全。要继续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切实抓好重建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回访和保修制度,组织开展全面质量检查,坚决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和腐败现象,确保重建工程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五是要抓查漏补缺。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指出了灾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规划实施进展不平衡、某些项目建设标准偏高、少数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个别地方挤占挪用重建资金等。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自查自纠、拾遗补漏,属工作问题要尽快改进,属责任问题要严肃追究,坚决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遂宁“1·31”地震灾后重建要抓紧进行,早日恢复生产生活,努力建成丘陵地区新农村。在这次“4·14”玉树地震中,我省甘孜州石渠等县遭受较大损失,要妥善安臵受灾群众,切实保障基本生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加快重建步伐。要把灾后重建与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新牧区。在加快灾后重建中,要继续高度重视化解灾区矛盾问题。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灾区社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基本度过了矛盾多发期、过激期和高危期,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从今年一季度涉灾信访诉求来看,这些矛盾集中在涉房、涉地、涉校、涉法问题上。要切实维护灾区群众利益,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作用,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二)管好用好已建成项目,努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用。现在大量重建项目和工程已完工,建设的问题解决了,管理与运营的问题就日渐凸显。管好用好建成项目是一个重大课题。灾区的规划建设一流,硬件设施一流,管理运营也要做到一流。要用现代理念、现代手段,去管理现代城镇、现代设施,把建成项目管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公益项目要运转好。学校、医院、康复机构、文化中心等公益性项目,要充分体现公众受益,尽可能向大多数人开放和服务,重点解决闲臵不用、利用不高的问题。要健全保养和维护的机制,科学管理,专业维护,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期限。要打破区域界线、部门占有、单位分割,建立共享共用机制,最大 程度利用公共资源。产业项目要发展好。对重建的产业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搞好要素保障,支持正常生产经营。对合作产业园区,要完善设施配套,促进落户园区的企业尽快投产,形成生产能力。管理队伍要建设好。实施科学管理,关键在人。要适应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适应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和配备干部队伍和管理队伍。像北川新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汉旺镇等各方关注的重点城镇,北川中学、汶川一中、绵竹中学等设施一流的学校,一定要选最得力的干部去领导和管理。要加强技能和业务培训,发挥好援建方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居民素质要提升好。现代的城镇、漂亮的村落,不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与环境必须相互协调、同步提高。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尽快适应现代、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三)适时转移重建工作重点,努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随着重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灾区初步实现原地起立,但要实现发展起跳,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要着眼实现“变困难为机遇、变重建为发展、变起立为起跳”,在继续加快民生项目重建、确保基本完成重建任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进一步放大灾后重建效果,推动灾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人民生活上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要深入研究灾区发展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大力提高灾区产业发展水平。要结合灾区实际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三次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灾区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时机淘汰落后产能。要坚持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支持大企业做强做大,重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增强灾区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要高度重视灾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一批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快开发以多产业融合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强化灾区旅游形象整体营销和宣传推 广,着力提升灾区旅游业经营和管理水平。要以市县为主体集中布局和建设产业园区,推动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节约高效使用土地,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发展、集约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创新和落实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政策,用好国家和我省加快发展灾区产业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好土地支持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灾区产业发展政务环境。

二是努力扩大就业。实现“户户有就业”是重建的重要目标。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以灾区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任务要明确,政策要到位,措施要落实,工作要有力,做到目标到户、工作到人。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优先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伤残人员、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 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帮助灾区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加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劳务合作,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

三是着力扶贫帮困。目前,灾区一些地方存在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人口多,部分农户负债较重、群众生产难以恢复等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扶贫统筹谋划。全面掌握灾区农村贫困群众的现状,抓紧编制和审定《汶川地震四川省贫困村灾后扶贫总体规划》,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扶贫规划纲要。同时,编制凉山地区、巴中和广元革命老区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区扶贫开发规划,争取纳入国家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要因地制宜编制灾区贫困村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解决。要完善扶贫工作思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常规扶贫与灾后恢复重建扶贫相结合,推进灾区扶贫帮困向纵深发展;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对低保户实行应保尽保,对扶贫户实行应扶尽扶;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强化灾区劳务输出培训。要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将新村、产业、村道、劳务、移民和社会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适度整合,集中投向灾区贫困村。涉农项目资金要尽量向灾区贫困村倾斜,土地整理项目资金要优先向灾区失地农民较多的贫困村倾斜,适当提高灾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标准。要动员各方参与扶贫。协调对口支援省市参与灾区贫困村扶贫开发,协调省直部门、大专院校、在川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灾区贫困村,加大宣传力度,集聚社会力量,形成参与和支持灾区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三、学习灾区重建成功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全省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灾区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全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前,我省“两个加快”进入关键时期,全省重大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认真学习借鉴灾区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学习和用好灾区重建经验,要重点学习重建的理念、重建的规划、重建的思路和重建的精神,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推动本地工作开展。当前,尤其 要将以下几项工作在全省进一步推开,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战场在农村,主要工作在农村。这次全省18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都到灾区看了,第一条需要学习借鉴的就是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经验。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规划要科学。要以县为单位抓紧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连片推进、以片带面,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一是要连片推进新村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加快建设新型村落村庄,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抓紧制定示范片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充分体现田园风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新村建设要与连片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各类移民搬迁相结合,与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和开发区建设相结合,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要整 合叠加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每个县抓一到两个乡镇,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县推进,以片带面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要抓好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水、电和通信、沼气等配套水平,大力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要努力培育产业支撑。要找准产业定位,把产业发展作为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来抓,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园区标准化示范园。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注重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要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三是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交通建设,使农田、水利、交通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针对今年特大旱灾暴露出的水利设施薄弱问题,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切实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四是要跟进完善公共服务。要围绕连片推进新村建设,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 系,引导和支持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新型社区,积极发展农技、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服务;另一方面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学校、卫生院、商业网点等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把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体现到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从灾后重建和各地实践情况看,新农村建设要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各地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四个方面任务的推进顺序,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民族地区和连片扶贫地区要根据民生优先的要求,把新村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其他各项工作。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相互促进、统筹发展。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前瞻性做好城乡规划建设,整体性谋划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学习借鉴成都等地用统筹城乡推进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做法,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统筹配臵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和拓展城镇服务功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 新型城镇建设良性互动。

(二)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民生放在首位。要继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要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加快计划项目实施进度,及早拨付项目资金,让惠民项目早日落实到位。要继续做好就业、社保等工作,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要大力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持力度。要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主动了解群众疾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住房、就医、子女上学、提高收入等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做好灾区、藏区稳定工作,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三)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改善人居质 量和发展环境上创造新优势。灾区住房之所以建得这么漂亮,城乡面貌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高度重视风貌打造和品味提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全局性、综合性抓手,既关乎城乡面貌的改观,又关乎人民生活的改善,还关乎发展环境的改造。要继续推广灾区城乡住房重建中“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成功经验,继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坚持不懈地抓几年,务求使全省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根本性改善。一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提高人居质量结合起来,全面整治“脏、乱、差”,加快建设“洁、齐、美”,加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治理,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二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增强区域环境竞争力结合起来,把环境综合治理放在创造发展优势的高度来认识,深入实施“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推进城乡风貌塑造和提升,抓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站改造建设,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开展“绿道”建设,建设宜居城乡,着力提高外部美誉度和投资吸引力,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经济等工作。三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提升公民文明 卫生素质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开展“七进”活动,组织和动员全民参与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治理不文明、不卫生、不安全行为,自觉遵守法律,加强文明行为养成和文明意识提高,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倡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四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各级干部重心下沉,扎根基层,迎难碰硬,真抓实干,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检验工作作风、彰显为民形象。

(四)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上实现新突破。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我省灾后重建化危为机,做到了“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一条值得总结的经验。要把抓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加快发展的新空间。一是要抢抓发展机遇,敢于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灾区重建这么大的工作量,都能够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取得重建和发展的巨大成绩,全省也必定能够实现跳起摸高、加快发展。要清醒地看到,四川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克服“恐高”、“怕快”的心理,敢于树立更高 的目标,坚定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信心。二是要突出发展重点,推动重大工作取得更大突破。今后几年,我省“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将进入加速推进的关键期。我们要保持抗震救灾的那么一种精神,保持加快重建那么一股劲头,集中力量打好全省重大工作攻坚战,突出抓交通枢纽、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统筹城乡等工作,确保每个时段都有新进展、新变化。三是要破解发展难题,保持全省加快发展良好势头。要围绕“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继续抓好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两个重点。各级政府要进行专项研究,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保障全省建设资金的需要。四是要强化组织保证,奋力推进全省加快发展。要健全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进一步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在灾后重建中展现的“四个特别”的作风,继续保持爬坡破难的劲头,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促发展上,把感情用在惠民生上,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同志们,加快灾区恢复与振兴,进一步做好全省工 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乘势而进,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为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20090210在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督查会上的讲话

抓住三个关键 又好又快重建

——在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督查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09年2月1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5.12”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伤,140人失踪,城区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农村沿山区95%以上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30多亿元。面对艰巨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统揽灾后重建工作,着力抓好“三个关键”,又好又快推进灾后重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人为本,凝聚灾后恢复重建合力

灾后恢复重建,凝心聚力,“人”是关键。我们借助各方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上海支援、社会参与”的灾后重建强大合力。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灾后重建中,我们致力于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汇集全球10家顶级规划设计联合体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高水平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安全、经济、实用、省地”原则和“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要求,成都市组织1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农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大会战,编制完成了167个农村安臵点规划方案。在灾后重建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采取专家讲解、群众评议、互动设计、广泛公示的方式,让群众自始至终参与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完善。坚持做到重建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城乡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在制定完善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农村住房重建、产业恢复振兴等一系列重建政策中,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获取了群众的认同和支持,让干部越干越有底气,群众越干越有信心。

(二)抢抓上海援建机遇。充分利用上海对口支援契机,把上海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产品促销的广阔市场,与上海全面对接融合,精心搞好对口支援服务,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建合作格局。上海市对我市的对口支援,以项目投资总额65亿元、对口支援到位资金近13亿元、启动援建项目87个的显著成效,实现了“三个走在全国最前列”。

(三)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我们倍加珍惜来自各方的宝贵支持,积极搭建平台,拓宽渠道,营造氛围,广泛吸纳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我市灾后重建。严格管理、有效使用社会捐赠款物,优质服务、高效推进捐建项目,切实做到让社会放心、让捐赠者满意。截止目前,我市共吸纳社会各界捐建项目31个,总投资突破10亿元,捐赠资金5.4亿元。

(四)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始终让人民群众当主人、作主体、担主力,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意愿,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推灾后重建,共享重建成果。灾后,我市确定了农房重建6种方式、城镇住房重建7种方式,供群众自主选择。群众选择重建方式后,大胆探索创新重建模式,如:大观镇茶坪村群众探索了集合产业发展引入社会资金联建、天马镇向荣村结合川西林盘保护建设新农村、紫坪铺镇沙湾村依托产权融资重建等多种模式;在临时过渡板房材料的再利用中,龙池镇用于建设“板木结构”住房,天马镇用于搭建规模化种养殖场附属设施,柳街镇用于搭建蔬菜大棚等,群众的首创赋予了灾后重建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创造。

二、广泛融资,挖掘恢复重建资金潜力

灾后恢复重建,破解难题,“钱”是关键。面对逾千亿元的灾后重建投入,“钱从哪里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最紧迫、最重大的课题。我市充分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积累的成果和思路,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

(一)运用改革成果挖潜。紧紧抓住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率先启动并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改革成果充分运用于灾后重建。全面展开集体土地使用、农村房屋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林权的确权颁证,加速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全市产权流转资金突破6亿元。在全国率先颁发了农村联建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抵押,3068户农户获得农房贷款1.18亿元、7户农户获得乡村旅游产业贷款315万元,推进了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向灾后重建资金转变。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流转力度,实施增减挂钩项目93个,可节约集体建设用地1.6万亩,解决农房重建2万余户,吸纳2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灾后重建。

(二)依托平台公司融资。改革和创新国有投融资平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融资能力,全市平台公司2008年融资45.8亿元。清理收回闲臵土地598亩,新增储备土地4243亩,通过储备土地融资29亿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扎实推进金融生态区建设,努力扩大金融机构对灾后重建的贷款规模。2008年末,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1亿元,较年初增加41亿元。成立了浦发银行都江堰支行、金都村镇银行,发放贷款13亿元,为灾后重建项目、“三农”发展、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拓宽了融资渠道。

(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抢抓重建机遇,营造政策“洼地”,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强化产业招商,2008年全市引进成都市外项目32个,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

三、苦干巧干,增强灾后恢复重建动力

灾后恢复重建,又好又快,“干”是关键。围绕“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目标,我们立足苦干,大兴实干,着力巧干,力求又好又快推进灾后重建。

(一)狠抓试点示范。在成都市确定的农房重建6条示范线中,我市实施了3条示范线27个示范点,探索形成了“指标换住房”、“产权融资建房”、“集合产业发展联建住房”等10种农房重建模式,打造了蒲阳花溪村、翠月湖清江村等一批农房重建亮点,其中蒲阳花溪村农房原址重建示范点得到了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在城镇住房重建中,启动了幸福镇荷花池片区原址重建试点,目前已完成试点区域22幢1400余户危房拆除,第一幢原址自建房将于2009年2月底前动工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尊重了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全市城乡住房重建形成了示范带动、提速扩面、整体推进的格局。

(二)坚持民生优先。围绕灾后重建“六大工程”,我市确定了民生工程“四个优先”的思路,即:优先抓好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重建。目前,全市农房重建开工70%,春节前1.3万余户受灾群众入住新居,84277户农房全面完成维修加固;城镇10个建筑总面积127万平方米的安居房项目开工建设,173万平方米城镇受损房屋完成维修加固,今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将基本完成城镇安居房、廉租房建设。落实社会事业项目144个,今年8月底前52所重建学校、2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投入使用。投资130多亿元的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全线开工,明年5.12前将建成通车;总投资210亿元的城乡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速恢复,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去年9月29日恢复开放,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恢复到2007年的55%和54%,全市商业网点恢复面达9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面达94%,工业集中发展稳步恢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恢复面达93%,2008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聚集区启动建设,农业实现恢复性发展。

(三)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引导村组(社区)成立议事会、监事会,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资金发放、房屋评估、规划建设、建材组织等工作,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灾后重建上。建立市级领导包片、乡镇社区负责、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重建政策宣传、受理咨询、登记审核、引导重建等基础工作,并研发建立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城乡受损房屋补助发放和住房重建管理的信息化。率先引入社工队伍参与社会柔性管理,依靠社工队伍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把受灾群众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灾后重建上。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中,我们感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镇商住一体房屋重建难度较大。目前城镇受损商铺没有救助政策,住房业主与商铺业主难以形成一致的重建意见,影响重建进程。建议制定出台统一的城镇受损商铺处臵意见。

二是城镇住房重建缺乏金融支持。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尚无相应的贷款扶持政策,群众普遍反映重建资金不足。建议制定出台城镇住房重建贷款扶持政策。

三是生态环境重建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重建工程耗资多、周期长、难度大。建议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重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刘奇葆在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