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23-68112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7 22:04: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清朝: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京师大学堂,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1912-1937年)(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出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

1938年局势动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迁址云南昆明,并定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与杨振宁是联大毕业的。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1949年至今)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法、文、理科院系均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四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大从沙滩红楼迁校址于被中共解散的原燕京大学的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大学。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五四大街29号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后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致辞宣布开拓985工程。燕园简史

北大的校园又称燕园,建立在“九大园林”基础上:勺园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为勺园。畅春园 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清代,康熙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蔚秀园 其初为圆明园附园,称“含芳园”。咸丰八年(1858年)转赐醇亲王奕譞,御书“蔚秀园”。承泽园

当年曾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原来和镜春园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被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镜春园

未名湖畔,曾是春熙园的一部分,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嘉庆七年春熙园的东部改为镜春园,被赐予了庄静公主。朗润园 原名“春和园”,曾是圆明园的附属园之一,赐给奕欣始称朗润园。载涛对保护园中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书馆

简介原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西楼建于1975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新馆(东楼)落成,在建筑规模上成为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词“百年书城”。

藏书到2011年底,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现有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书17万册,金石拓片约24000种,56000份,绝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数量居全国前列。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著名馆长著名学者李大钊于1918年至1921年任图书部主任。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与此同时(1917-1918年),毛泽东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部助理员。

博雅塔

简介博雅塔原是一座水塔,仿照通州燃灯塔,下部为须弥座。高三十七米,十三级,内中空,有旋梯,井深64尺,时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提供生活用水。(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命名主要由当时学校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JamesPorter捐资兴建,1930年前,燕京大学校内的文物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故取名“博雅” 特色为维护燕园结构布局,北京大学的任何一个新建的建筑物都不能比博雅塔高。3.未名湖 简介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形状呈U形。未名湖湖水面积约30000平方米,合45亩。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冰期为滑冰场。淑春园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

轶闻该湖由国学大师钱穆命名为未名湖。由于大家争论不定,便只好用“未名”二字为校园中的那一泓湖水命名。未名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包含名字没有定论,一个是北大包容的精神。

未名湖景区 花神庙,斯诺墓

花神庙即慈济寺,后来毁于大火,现在仅存一座庙门立于未名湖畔有点景的妙用。而当年正殿的旧址,就是今天斯诺墓所在的地方。

四扇屏

圆明园“夹镜鸣琴”的遗物,原遗于民主楼西北边草丛中。燕大建校时发现,就被安放于未名湖的北岸。

抗日联络点:位于未名湖西南方向,校景亭近旁,是一个不起眼的土丘。

石舫 乾隆皇帝把与圆明园最近的淑春园赏给宠臣和珅。和珅便在此兴建园林风景。因为孟子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封建时代,石舫仅供皇家享用。和珅在院子里修建石舫,这在封建王朝时代里就是“逾制”,有杀头之罪,因此嘉庆皇帝在宣判和珅罪行中便有这一条。后来此院被嘉庆皇帝赏赐给了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他的儿子因为攀上了皇亲,却可以名正言

顺地享用这些“僭侈逾制”之物了。石舫立有四条石屏,刻有诗文“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瞰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位于未名湖西岸附近的湖中,是圆明园中长春园“西洋楼”“谐奇趣”景观的遗物。圆明园大劫后,被朗润园的主人载涛买下运到朗润园。燕京大学1930班学生毕业时将石鱼买来送给母校。文革期间被推入水中,1981年夏天抽干湖水才终于重见天日,但破损。校景亭

位于北京大学德斋(红一楼)北部土山上,北面俯临红湖,原名翼然亭,是燕园里最古老的一座亭子。此亭是昔日名园鸣鹤园中一座最大的方亭,得名于乾隆诗赋,后险遭英法联军摧毁。燕大迁来以后,对翼然亭进行了修整,并在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二幅。钟亭、蔡元培像

钟亭坐落在未名湖西岸的小土山上,状如六角,内有一钟。北面临湖,正对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就是乾隆诗碑,诗碑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与李大钊像一起落成于1982年10月15日)。原为水师报时的大铜钟,后一度作为学校报时用。(北京大学校史介绍)德才均备体健全

德、才、均、备四斋为原燕大男生宿舍楼,成两组品字形,与南边湖山背后原燕大女生宿舍楼群(现一至六院)遥相呼应。体、健、全三斋则为原教工宿舍楼。“体斋”和“健斋”坐落在“德才均备”四斋的东面,“健斋”紧挨着“体斋”。“全斋”在前六斋东北面。德斋(红一楼),现在是北大的宣传部、组织部、发展规划部、计委等单位的办公室;才斋(红二楼),现在是北大的研究生院;均斋(红三楼),现在是北大的科研部、社科部、产业部、科技开发部、国内合作部等单位的办公室;备斋(红四楼),现在是北大教务部和继续教育部的办公室。体、健二斋现作为国际访问学者的公寓,全斋则作为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西门景区 校友门

西校门,是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校门,所以又称为校友门。当时门正中悬挂着由蔡元培先生手书的“燕京大学”四字匾额。

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门正中也换上了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北京大学”的匾额。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原燕京大学于1924年从民间购得的石狮。

校友桥:西校门内一座精心镂雕镂的石桥,由校友所捐,名校友桥。

华表 历史这两座华表原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据有关资料推断,这两座华表至迟建于乾隆七年(1742)。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使得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望天吼华表顶端有一只神奇动物名称“望天吼”。放在皇宫门里的华表这一动物朝北称“望君出”,宫门内华表上这一动物朝南称“望君归”。今天,这对华表为北大校园增添几分神圣和庄重。

.办公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大银杏 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是燕京大学早期主体建筑之一,曾定名为“贝公楼”,以纪念对汇文大学堂及燕京大学卓有贡献的学者办公楼曾是司徒雷登办公室,也是负责钟亭的校工周大爷每天的出发点。现在,办公楼一楼是党委和校长办公室各个下属单位的办公室,二楼就是“办公楼礼堂”和校长、党委书记办公室。办公楼前的巨大银杏,位于西门右望,办公楼前的右华表处,已有百年以上。外文楼原名M楼,化学北楼原名S楼。后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倡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现在定名如上。

塞万提斯像、智慧之树、校史馆(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塞万提斯像矗立在北大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校史馆的西南方。

塞万提斯曾在《堂吉诃德》第二部的献词中幻想过堂吉诃德到中国的情形。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之后,马德里市政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勺园故址:即西侧门大荷塘,另一边是一大片树林子。向南,通往北京大学的学生生活区。18.俄文楼、南北阁、李大钊像 俄文楼当时被称为“课室楼”,是学生上课的地方,南、北阁分别叫甘德阁和麦风阁,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俄文楼前有一株元宝枫,还有一座由77、78级学生捐资铸建的李大钊先生的半身青铜雕像。南北阁(建于1924年)位于俄文楼前,正对着李大钊铜像,是一对成方形(北大建筑一般成长方形)的“孪生”式建筑,与俄文楼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独立单元。相传是司徒雷登思念远在大洋彼岸的两个女儿而建。

1983年,七九级的学生捐款在俄文楼与南北二阁之间辟建了一个小型的园林景区。宿舍附近及东门

静园、六院、爬山虎

在俄文楼和南北阁之南,静园草坪两侧,分别是三座中国传统式的小型庭院,合称六院,曾是女生宿舍。六院与二体构成品字形,分局中轴南北。这里与清华一样都有过“开放日”的传统。现在,六院是文科院系办公室,静园则是户外素拓的好地方。百周年纪念讲堂

80年代之前的北大,图书馆前有大草坪、柿子林、三角地、大饭厅等。大草坪上常有清北两校的吉他手相互切磋,后来因为图书馆扩建而消失;柿子林的廉价图书、大饭厅的廉价舞会,则因为百年讲堂的兴建而消失;三角地则被广告铺满。

当然,紧邻三角地的百周年纪念讲堂,也营造起硬地广场的交往空间,夜夜上演经典,是大型活动的举办地。理科楼群:

北大校园东西临成府路新建的教学楼群,是现代式样的多层建筑。(碑)振兴中华碑:由1980级学生捐赠,与体育振兴有关。

乾隆诗碑:其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中间夹着一条小径,通向未名湖。梅石碑:原为圆明园遗物,后被移入中山公园。上刻江南奇石“青莲朵”(现位于中山公园内),记述了一段上启南宋、下至乾隆的梅枯、石驻、碑续的佳话。(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西南联大纪念碑:1946年3月2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决定在原址立碑纪念。1946年5月4日,联大师生举行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后南开、清华、北大(1989年5月4日揭幕)先后复制原碑。现北大版纪念碑立于西门南边。

3.18纪念碑:位于在北京圆明园遗址西南面,是“三·一八”烈士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下面刻着39位烈士的名字,刘和珍就是其中之一。北大烈士碑: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燕园中心的静园草坪北侧,由几块红色大理石组成,成心形。纪念碑于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学校庆97周年纪念日)揭幕,正面是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的题词“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的碑文记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83位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第一位就是革命先驱李大钊。

第二篇:北京大学介绍

我和北大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为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打小就在脑袋中被灌输了北大和清华的影子。小时候还不懂事的时候,每每有亲人会问长大了上什么学校啊?回答:北大、清华!现在只能说当初太年幼无知了。北大、清华岂是你想上就能上的?想想也是,生长在北京年幼无知的我能知道北大、清华就不赖了。北大 北京大学,在我的口中说出了无数次,而我却一点也不了解他。于是为了了解他,我百度了他。百度上是这么说的。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为现名。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大迁回北平复校。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百年校庆,在国家的支持下,率先启动了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北京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C9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巍巍上痒,国运所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学成果,大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北京大学——一个聚集着全国精英的集中地,一个具有庄严无畏独立思想和民主使命感的人才摇篮。从我上学开始,老师们就一直在以自己的学生能考到清华北大而荣,可见北京大学在教学界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闻名不如见面,这次在青鸟的校园行活动中终于详细的对北京大学有了一个详细的认识。

未名湖和博雅塔一塔湖图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内三个著名地点的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以“一塔湖图”来概括燕园的风景,语虽诙谐,却也恰切。多少年来,围绕着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燕园里产生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也涌现出了很多巧妙的解释。有人说,博雅塔是一枝硕大的神来之笔,而未名湖则是一方来自天池的巨砚,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挥动着这枝神笔,饱蘸未名之墨,共同书写了百年北大的辉煌历史,而图书馆则正好是北大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和保存者„„这样的传说和深化实在是举不胜举。湖光塔影,可说是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

北大的历史更是不得不说。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

大学堂匾额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根据学制,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中华民国/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民国初年(1912-1916)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五四运动前后(1916-1927)

北大历任校长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辞退了一不批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设立了评议会,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评议员由教授选出。后来,又在各学门(系)设立教授会。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蔡元培力图将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将商科并入法科,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学。1919年,蔡元培撤销文、理、法科,学门不再隶属于科,并改学门为学系,设14个学系。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

1919年(民国八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

1919年竣工的北大红楼

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任游行队伍总指挥。集会宣读了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游行中散发了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学生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北大成为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0年8月,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1920年10月,李大钊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中共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

三十年代(1927-1937)

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改革北京大学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

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

1932年6月,北京大学实行学院制,设文、理、法三个学院,胡适、刘树杞、周炳琳分别出任院长。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底,日军先后占领北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天津。9月,北京大学奉南京国民政府令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

西南联合大学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紧缺、缺少仪器、资金不足。部分师生不得不兼职以维持生计。尽管条件艰苦,西南联大办学九年间本专科、研究生毕业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90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章者共23人),3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5年8月,日本战败。由于交通条件困难、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缮,西南联大继续办学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结业典礼,联大宣告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

1946年9月,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北大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据1946年12月的统计,北大有注册学生3420人。复员后,北大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胡适还拟设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势动荡未能实现。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选举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当选,列中国各大学之首。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国民党拟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派出飞机,希望一批重要学者离开北平南下。胡适、钱思亮、毛子水、姚从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数学者留在了北平。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北京大学(1949-1966)

北京大学校园风光

(一)1949年底,北大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政府仿效苏联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改为北京医科大学);北大地质学系与清华大学等校有关系科﹐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已更名中国地质大学);北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已更名中国政法大学)。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原来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著名学者云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

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223名学部委员中,北大在任教师有28人,居中国高校之首。院系调整后,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原北大法律系已有48年历史,1952年并入了今中国政法大学),1956年重建图书馆学系,1960年重建政治学系。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中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此外,北大在中国最早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并在中国计算机研究起步阶段就办了计算机学习班。据1966年的统计,北大时有在校生近九千人。这期间北大培养的毕业生有百余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这段时间,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由于政治活动频繁,人文社科研究受到干扰。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被视为此阶段北大最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但文章发表后就遭到了批判。1957年反右运动中,北大七百余名师生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纠正各种失误,同年整顿高校工作,提高了北京大学的教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

北京大学校园风光

(二)。在康生的策划授意下,北大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等七人于1966年5月25日贴出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攻击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宋硕、北大校长兼党委书记陆平、北大党委副书记彭佩云,指责三人“破坏文化大革命”,走“反对党中央、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修正主义路线”。该大字报曾遭到北大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大字报。6月,改组后的北京市委宣布撤销陆平、彭佩云的职务,设工作组代行北大党委职权。7月,北京市委撤销北大工作组,江青点名要求聂元梓筹建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简称“校文革”)。9月,校文革正式成立,聂元梓执掌大权。聂元梓被称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大被称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堡垒”。北京大学的很多干部、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残酷迫害。据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有冤假错案1000多宗,400余户被抄家,知名学者饶毓泰、翦伯赞、俞大絪在内的60余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5月16日,校文革设立“监改大院”(也称“黑帮大院”,俗称“牛棚”),关押干部、教师218人,对其进行迫害。1969年,七千余名北大师生被下放鲤鱼洲(位于江西南昌,是血吸虫疫区)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1965年3月起,北京大学开始在陕西汉中建设新的校区(时称“653工程”)。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后,北大开始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届入学新生2242人,其中北京总校1676名,汉中分校148名,江西分校418名。

1973年8月,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和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在北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简称150机)。标志着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

197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启用,是中国当时面积最大、设备最好、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

改革开放后的北京大学(1976-至今)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

北京大学西门

。在邓小平同志等领导的关心下,北京大学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并于1978年春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生。

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大逐步实行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设立方正集团、北大青鸟集团等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79年9月,党中央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平反,并批准教育部任命其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大学7000多名师生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表达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声。

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北京大学学生与北京其他高校学生自发悼念胡耀邦。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百年校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典活动。北大的百年校庆也令世界瞩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贺信中称:“北京大学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学术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代表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世界60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百年来形成的学术风气。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尔·卡斯帕尔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们在此相聚一堂。

1999年11月,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2000年,复又回归北大怀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校友参观母校的校史展览馆

2001年,北大启动“元培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02年2月,时任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院士获得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中国现代印刷革命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当代毕升”。

2003年4月26日,在全国上下奋力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形势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来到了北京大学看望青年学子,在询问了同学们在现今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学习状况后,总理对同学们说,校园里悬挂着写有“珍重自己,关爱他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条幅给他印象很深。温家宝总理勉励大家,“面对‘非典’的挑战,尤其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发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精神。”

2014年5月,北大启动“燕京学堂”项目,为来自海内外一流大学的学生开设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

了解完北大我深深的被北大折服了,这座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到底蕴含了多少的文化和历史啊。生活在它当中的人们都是人之尚品啊,它的气息每时每刻都在熏陶着他们。作为住在拥有北大这座学府的城市中的人,我深深的感到自豪!

老年服务与管理班

肖悦

2013123108

第三篇: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清华大学、清华文化简介)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1978年以后清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兼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清华已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2005年,成立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目前清华有13个学院,54个系。到2011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000多亩,在校25000学生,10000教职工,2000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清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目前清华知名人士有神五总设计师王永志等。历代领袖都很重视清华的发展,清华西校门是毛泽东题词。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风是行胜于言。(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毕业生专门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运过来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学生们能够多多关注人文科学。

吴晗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校时因学习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们笑称“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调任北平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惨死狱中。后来清华大学师生为了几年这位杰出校友,学着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这两个字是邓小平亲笔手书的。“荷塘月色厅”是为纪念朱自清而建。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5年应聘清华执教。先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图书馆长,朱自清写过很多散文。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这一切都反应了他当时苦闷、孤独的心情。1948年他因贫病交加而死去。临终时他还嘱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给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厅”以资纪念。厅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个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笔记。对面山上零零阁是校友捐资兴建的,2000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阁。近春园是清华师生娱乐休闲的场所。清华园区: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的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华就是因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现在此建筑物为清华贵宾接待室,校长党委书记也在院内办公室。

在此园中,我们还看到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汉白玉雕像。另外有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和闻亭,亭内有一个大钟为清华的珍贵文物,以前按钟声控制作息时间。闻一多先生1932年来清华教书,1946年在云南昆明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在会上登台演讲,痛骂反动派无耻,在回家途中,中弹死亡,碑上的字是“诗人的主要天赋要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闻先生的座右铭。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建于1909年,门上端大理石上刻着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字。因为校园不断扩建,修建了西大门,所以称此为二校门,十年**年间,二校门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议下经学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门。二校门现已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参观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家左边这两栋楼是第一、第二教学楼,分别建于52年、54年,是苏式建筑风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数间,现在仍在使用。

最北边这个宏伟的建筑就是大礼堂。是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20年,它是一座古罗马与古希腊式建筑风格混合而成的。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庄严宏伟,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大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建礼堂时,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就连设计都是由美国设计师莫非亲手操作。而这个建筑的一砖一瓦全部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很多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我们仍在此举办各种活动。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华早期建筑之一,还长期用作8月27号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为鲁迅先生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都发表了演说。现在同方部是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清华学堂是清华第一栋教学楼,1911年竣工,是德国古堡式建筑。门上“清华学堂”四个大字是清朝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5年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在此办公。1946年作为建筑系的专用馆,梁思成为系主任,现在这里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日晷是1920(清华目前最优异的一届学生)级的学生送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端是中国古典计时器,圆盘中央的不锈钢指针正指着地球的南北极两端,圆盘上面刻着十二个时刻。春分以后用太阳在上盘面上的倒影计时,秋分以后用太阳在下盘面上的倒影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的学风,就是鼓励清华学子少说多做,发扬实干的精神。两边侧面是拉丁文的翻译。

校训碑上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辞,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一次演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不已,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也应该像地一样柔顺,包容万物,培养出大公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广为流传。

校训碑旁边有一个书形状的标识叫做《悟》,有中国福建清华校友会捐赠。雕塑是铸钢制造的,长2米宽1.3米,由人类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书组合而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有着实不可分的关系。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6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04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19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6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宁德楼(Ninde Hall)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2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要出发了,大家要紧跟着我的思路和脚步,否则你将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景色哟!出发了,首先先让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从此延续至今。(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1912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1918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经过李大钊的介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当时认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那时北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云集。

1919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任命马寅初为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从沙滩迁到西郊海淀的燕园。院系调整,北大响应国家基础学科的号召,调出农学、工学、医学、地学、法学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第四篇:北京大学法学院介绍

考研调剂

北京大学法学院于 1999 年 6 月 26 日 正式宣布成立。她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始建于 1904 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1952 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1954 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大学法律学 系得以 重建。“文革”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随着 1977 年正常的高考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和 1978 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引进师资、扩大办学规模、培育优秀人才和积极参与国家法制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律院系的前列。自 1977 年以来,先后担任法律学系(法学院)主任(院长)的有陈守

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朱苏力。

北大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现有在职教授 41 名,副教授 31 名,讲师 8 名,博士生导师 55 名,2007 年可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有 40 名。教学辅助和行政管理人员共 23 名。

北大法学院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单位,现有 9 个博士点: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国际法学,12 个硕士点: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国际法学、法学(国际经济法)、法学(知识产权法)、法学(商法)。除此,北京大学法学院还是教育部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学科介绍:

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

法学理论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北大法学理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陈守

一、沈宗灵等老一代法理学家和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北大法学理论学科始终站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 最 前列。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自 1978 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 1989 年开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4 年 9 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罗豪才、姜明安等教授是我国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经济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硕士点在全国设立最早。1996 年设立了博士点。北大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既有杨 紫烜等老一辈经济法学者也有吴志攀、张守文、刘剑文等中青年著名学者。北大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刑法学专业是我国最早的刑法硕士点之一,从 1978 年开始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北大刑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储怀植、张文、刘守芬等老一辈刑法学家和陈兴良等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强大师资阵容为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的发展、高级刑事法制人才的培养以及立法的完善 作出 了重要贡献。北大刑法学科在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和犯罪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北大刑法博士 点分为 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硕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含监狱法)。

除了上述四个全国重点学科以外,北大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环境法等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近年来又通过引进人才和选留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法学院还设有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税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法制信息中心等数十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组织许多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许多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法学院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北大法学院所属的法律图书馆馆藏量和自动化水平在综合大学法律院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现有中外书刊 8 万余册,阅览座位 190 个和两个“电子阅览室”,共有 50 余台联网电脑,可以浏览国际网和迅速地查询信息,使法学院的学生与世界法律发展同步。

在国际交流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荷兰、英国、台湾、香港、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交换图书资料和信息以及互派学生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的繁荣使北京大学法学院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法律学人。近些年来,法学院屡屡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及学术活动。海外知名学者和法律专业人士都频频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访问,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赴海外交流访问,把中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和法制建设成就引 介 到海外,北京大学法学院正在为成为世界一流法学院而努力。

2008 年招生目录中法学院博士导师简介 朱苏力

研究领域:中国法律 西方法律史 美国商税法 法社会学 美国法律制度 法哲学 法律经济学分析 比较法 比较法律文化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美国麦克乔治法学院商法税法硕士,美国亚里桑那大学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博士,1999 年— 2000 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 年 4 月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1996),《制度是如何形成的》(1999)《阅读秩序》(1999),《送法下乡》(2000)以及几十篇学术论文和书评

周旺生

研究领域:法理学 立法学 西方法理学研究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立法学 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奖励。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研究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大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中关村科技园区立法顾问。1989 - 1990 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作访问研究。多次在香港和澳门作短期讲学。1996 - 1997 年在美国伊利诺依斯大学作访问研究。1995 年、2003 年两次被评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主要著作:《立法学》(1988);《立法论》(1994);《规范性文件起草》(1998);《法理学》(2002);

《立法学》(2004);《立法:原则·制度·技术》(1994);《立法学教程》(1995);《立法学》(1998、2000);《当代中国立法》(1998);《法理学》(2000);《法理学》(2000、2003);《立法研究》(1 - 4 卷主编,2000 - 2003);《中关村立法研究》(2001);《法学概论》(2003);《中国法律制度》(2000);《地方立法质量研究》(2002)。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张骐

研究领域: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法的价值、法律责任等;法律推理;司法先例制度;公民社会与法治;产品责任法

简介:吉林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理学硕士、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访问教授,2004 年 9 月- 2006 年 6 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 年 8 月- 2004 年 6 月;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3 年 1 月- 2003 年 7 月;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2002 年 7 月;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1999 年 10 月- 2000 年 4 月;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1995 年 8 月- 1997 年 6 月;

主要著作:《法律推理与法律制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法理学》(国家级重点教材),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与沈宗灵、罗玉中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李贵连

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 保险法学

简介: 1969 年湖北大学法律系(今中南 财经政法 大学)毕业,1981 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主要著作:《沈家本年谱长编》台湾成文出版社,《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北大出版社。

贺卫方

研究领域:外国法制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

简介: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1982),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1985),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1985 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1995 年调至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担任《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自 2000 年起指导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外国法制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

著作及译作:《新波斯人信札》(与梁治平、齐海滨、石泰峰等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年。《外国法制史》(与由 嵘、张学仁、高鸿钧、杨联华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台湾版由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于 1993 年印行。《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与美国汉学家 Karen Turner 及高鸿钧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走向权利的时代》(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1999 年修订版。《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2003 年第 2 版。《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司法文丛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美国法律辞典》,美国 Peter G.Renstrom 编,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美国 Harold J.Berman 著,与高鸿钧、张志铭、夏勇合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比较法律传统》,美国 M.A.Glendon , M.W.Gorden and C.Osakwe 合著,与米健、高鸿钧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比较法总论》,德国 K.Zweigert & H.Koetz 合著,与潘汉典、高鸿钧、米健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修订版,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比较法律文化》,美国 Henry W.Ehrmann 著,与高鸿钧合译,三联书店 1990 年。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法学卷》,与苏力合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英国法和法国法》,法国 R.David 著,与潘华仿、高鸿钧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 12 月版。《超越比利牛斯山》,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及学术短文总计 80 余篇。

武树臣(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简介: 1978 年 2 月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学习,1982 年 2 月毕业留系任教,先后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 年 9 月被评为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1996 年 6 月被评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2 年 4 月任系副主任。1993 年 9 月在张国华教授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6 年 2 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97 年 4 月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继续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招收和指导中国法史博士研究生。为香港回归培养法律 人才获 国家教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10)及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997.9),主持撰写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1996.12)。

社会兼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会长(1996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1997.1 - 2001.4)、第二届(2001.4 - 2005.4)委员,中国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2001.7),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2002.1)。

研究成果:《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年 8 月、1987 年 1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 年 1 月。《苏维埃行政法总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 10 月。《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1986 年 12 月。《科技法律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年 10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 10 月。《法律文书写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 12 月。《嘉靖新例》(点校),中国稀见法律典籍 集成乙编二册,科学出版社,1993 年 9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台湾汉光书局有限公司,1993 年 10 月。《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9 月。《基本人权总论》(译)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8 月。《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 年 6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年 8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鸟瞰》,大象出版社,1997 年 12 月。《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年 3 月。《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9 月。《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 9 月。《法学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年 3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0 月。《中国法律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年 3 月。《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儒家

法律传统 》,法律出版社,2003 年 9 月。《中国的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 年 1 月。《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 年。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张建国

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清末与中华民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文化。

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法学硕士,1990 年— 1991 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进修,1999 - 2001 年任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部兼大学院教授,2001 年 10 月回国,2003 年 4 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著作及译作:《中国法系的形成与发达》(1997)。《两汉魏晋法制简说》(1997)。《帝制时代的中国法》(1999)。(日)滋 贺秀三 :《中国家族法原理》(2003,合译)、主要论文:已基本收进《帝制时代的中国法》一书(共收 24 篇论文)。《略论北宋的专卖法制》,《法学研究》 1997 年第 2 期。《论西汉初期的赎》,《政法论坛》 2002 年第 5 期。《张家山汉简排序辨正》,《法学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徐爱国

研究领域:法律史和英美侵权行为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主要著作:《破解法学之谜——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学流派》,学苑出版社 2001 年。《名案中的法律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5 年。《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西方法律思想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主要学术论文十余篇。

姜明安

研究领域: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外国行政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7 年— 1988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1991 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1997 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2000 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行政法学》(1986 年),《行政诉讼法学》(1993 年),《行政诉讼与行政执法的法律适用》(1995 年,合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999 年,合著)等著作 20 多本,论文 40 多篇。

罗豪才

研究领域:宪法 行政法

简介: 1956 年至 1960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60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

京大学法律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 年至 1985 年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

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曾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 年 6 月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立法研究组的负责人之一,他还参与了多部法律的草拟工作。曾任北京市侨联主席,为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至 1996 年 3 月止)。

主要著作:《行政法学》(统编教材),《中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袁曙宏

研究领域: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宪法 简介: 1977-1984,安徽大学读本科、硕士; 1984-1990,安徽大学法律系任教,86 年底任讲师、87 年底任国家法教研室副主任; 1987-1988,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0-1993,北京大学法律系脱产攻读博士学位; 1993-1995,北京大学法律系兼职副教授,司法部中国律师事务中心投资部主任,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法律部主任; 1995-1997,北京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系依法治国研究所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 联律师 事务所主任; 1997-2001,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法学部副主任兼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1 - 2003,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兼任法学部副主任; 2003 年至今,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WTO 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转型中的政府——上海浦

东新区政府体制创新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法

治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张千帆

研究领域:比较宪法与比较行政法,详情见 http://.简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1999 年回国后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 年起)、《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主编(2000 年至今),2003 年至今任北京

大学法学院教授,2004 年当选为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并担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要著作:《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下册·欧洲宪法),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宪法学》,合著《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并发表论文 60 余篇。

王磊

研究领域:宪法、港澳基本法

简介: 1965 年出生,安徽合肥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1983 — 1987)、硕士(1987 — 1990)、博士(1996 — 2000)。1990 年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宪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曾出访美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作访问学者。曾获首届北大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法学院首届十佳教师奖,中国宪法学会科研一等奖,分别于 1999 年 9 月和 12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香港会展中心给香港法律界人士讲授宪法。

主要著作:《选择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布什诉戈尔》(北京大学出版社)、《宪法的司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 月)。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湛中乐

研究领域: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简介:湖南省汨罗县人,1982 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90 年留校担任助教; 1992 年 7 月晋升讲师; 1994 年 7 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5 年 5 月聘为法学院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研

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参与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 法 和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强制法等重要法律的草拟和论证工作,并参与了其他多部法律、法规的专家论证工作。

主要著作:《现代行政过程论——法治理念、原则与制度》、《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法治国家与行政法治》。曾先后主编《行政法学》、《大学自治、自律与他律》、《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公安行政法》、《环境行政法》、《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实践》等,担任副主编的有《行政法学》、《中国司法审查制度》、《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中国九十年代行政法治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合著《行政行为法研究》(分编主编)、《行政诉讼法概论》、《法治的理想与现实》、《外国行政法教程》、《中国行政法学教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在法学、管理学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70 多篇。

王锡锌

研究领域: 中国行政法理论与制度、法律和公共行政过程分析、行政程序,比较行政法等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北大——耶鲁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主要著作:《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与应松年教授等合著)、《走向法治政府》(课题参与人及撰稿人)等著作和教材 6 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法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 40 篇;在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 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 等美国法学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 8 篇,另有《法制日报》特约评论文章多篇。自 1999 年以来,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斯坦福大学法学院、UCLA 法学院、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美国卡耐基基金会、Woodrow Wilso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香港大学法学院等学术机构发表学术演讲。

刘守芬

研究领域:刑法学、犯罪学。

简介: 1969 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 年任教授,1998 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期间,先后赴美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作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现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著作:《刑事法律问题专题研究》(1998 年),《刑法学概论》(2000 年),《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2003 年),《罪刑均衡论》(2004 年)以及参编书 3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

主持课题:主持完成的课题 3 项,即最高人民检察院 2001 年重点课题《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策研究》、中纪委 2001 年重点国家课题的子课题《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 985 ”的子课题《罪刑均衡论》。正在主持进行中的课题 2 项,即教育部 2002 年课题和国家社科 2003 年课题。

陈兴良

研究领域:刑法哲学与刑法理论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主要著作:《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 1998,《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刑事司法研究废、改、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刑法适用总论》(上)(下)卷法律 出版社 1999 ;《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 1999 ;《刑法修订与适用》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中国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刑事审判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界限》(1996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华法学大辞典》(刑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中国公务员贿赂犯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5 ;《市场经济与刑法完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刑事法学丛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刑事法判解》(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刑法新罪名若干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金融法治若干问题探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6 ;《中国的社会病理》 日本亚记书房 1997 ;《中国刑事司法案例汇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 1992 ;《一个刑法学人的心路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刑事法评论(第四卷)1901 ;《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当前贪污贿赂、非法所得违法违纪犯罪的政策法律界限与认定处理》中国方正出版社,《经济领域违法违纪犯罪认定与处理实务全书》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刑法学》(司法部律考指定用书)法律出版社 2000。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郭自力

研究领域:刑法学、外国刑法

简介: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1984 年- 1986 年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生物医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2001),《中国刑法论》(1998)以及几十篇学术论文

赵国玲

研究领域:犯罪学 刑事侦察学 监狱法学

简介: 1984 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87 年 8 月— 1988 年 6 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进修

主要著作:《刑事侦察学总论》;《刑事法学三论》(1998);《海商法概论》(1999);《海上欺诈的概况、成因及其防治》(1997)。

王 世 洲 研究领域:刑法学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法学硕士,德国洪博基金会客座研究员,英国王宽诚基金会客座研究员。

主要著作:《从比较刑法到功能刑法》,长安出版社,2003 年; 《 欧洲共同体法律的制定与执

行 》,法律出版社,2000年;《德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刑法的基本概念》(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 20 余篇。

白建军

研究领域:刑法学、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犯罪学、金融犯罪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纽约大学客座研究、日本新泻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副主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成果:《罪刑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关系犯罪学》,人民大学出版社。曾作为第一承担人主持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主编《金融犯罪研究》;正在或已完成“证券违法违规惩戒的实效和制度成本分析”、“司法公正性实证研究”等大型科研项目。“法意实证案例法规全互动数据库”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并参加《金融法苑》的主创工作。

梁根林

研究领域:刑事政策学

简介: 1984 年、1987 年和 1997 年在北京大学分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 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任教授,法学院副院长。曾兼任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梁根林刑事政策研究系列》之《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主编《刑事一体化的本题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副主编《法治的使命》、《法治的界面》、《法治的言说》(法律出版社 2001、2003、2004 年版)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40 多篇。2005 年与陈兴良教授、白建军教授共同获得国家教学奖二等奖。尹田

研究领域:中国民法(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知识产权法,保险法,破

产法);法国民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 年至 1994 年法国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Universit é sciences socialesde Toulouse)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研究》(1992),《法国现代合同法》(1995),《法国物权法》(1998),《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2000)以及近80 篇学术论文和近10 部教材、译著及其他著作。

钱明星

研究领域:民商法

简介: 1986 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97 年 9 月— 11 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 年 7 月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主要著作:《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民商法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刘凯湘

研究领域:民商法,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合伙法、信托法等,兼及经济法、国际经济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2 年— 1994 年曾两次赴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进修、访问。1995 年— 1996 年曾两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芬兰讲授中国商法。兼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民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涉外业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曾随司法部代表团访问并考察日本、美国法学教育、司法考试与律师制度。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司法解释起草小组成员。担任国家司法考试命题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契约观念与秩序创新──市场经济的法律文化思考》合著,北京大学青年学者文库,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市场与契约化》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民法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 3 月;《市场管理》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3 年、《经营权》专著,法律出版社 1986 年;《民商法原理与实务》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法学概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代理人》合著,学苑出版社 1994 年;《婚姻法学》专著,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商事法经济法》副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8 年;《商法教程》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年;《新编经济法教程》合著,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年;《民法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合同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年;《权利的期盼》(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

主要获奖情况: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2 年);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3 年);全国优秀法学图书奖(1995 年);中国法学会优秀论文奖(1996 年);北京大学

法学院十佳教师奖(2001 年、2002 年)等。

张平

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互联网法

简介:自 1991 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承担教学研究工作,讲授的课程有《知识产权法专题研究》、《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技术的法律保护》、《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网络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兼任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专家、中国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专家、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律师协会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曾经在日本东京知识产权研究所(IIP)作客 座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作专家陪审员。多次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目前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雅虎互联网法律中心”工作,参加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立法、知识产权立法活动。

主要著作:《知识产权法详论》、《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合著);主编《网络法律评论》、《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实证分析与理论研讨》、《域名与知识产权》、《数字图书馆的法律问题研究》;总编译《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法》(共三卷)。已发表 30 余篇学术论文。

已完成的研究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的法律问题》、《中国数字电视标准体系知识产权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知识产权:中国与世界》、《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趋势及对策》、《中国专利发展战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研究》《开源软件的法律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基因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数字环境下版权授权方式研究》、《北京市专利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数字图书及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问题》。正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政策研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管理政策研究》、《科普法实施细则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专项调查研究》、《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重大涉外案件研究》、《全国专利实施综合抽样调查与专利促进政策研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立法研究》等。

韦之

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

简介:男,1964 年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1985 年 7 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重庆),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北京),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 年 12 月毕业于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里安大学法律系(慕尼黑),获法学博士学位。1988 年 8 月至 1990 年 3 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任教。1990 年 4 月至 1994 年 12 月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专利、著作权和竞争法研究所(慕尼黑)从事合作研究。1995 年 3 月至 1995 年 8 月任职于德国斯图加特 Thuemmel Schuetze & Partner 律师事务所。1995 年 10 月起任职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1997 年起任副教授),主要讲授《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和《竞争法》等课程。目前系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市同和通正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通晓德语和英语。

主要研究成果: Der Urheberrechtsschutz in China mit Hinweisen auf das Deutsche Recht(《中德著作权法比较研究》,博士论文,德国 VVF 出版社 1994 年德文版);《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版);《知识产权论》(个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知识产权法学词典》(5141 课题组合作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6 月版)。

曲三强

研究领域: 涉猎的法律学科比较广泛,尤其是在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知识产权法学、和侵权行为法方面有较深造诣,并有学术成果奉献。〕

现任职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背景: 2000 年至今,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95 年— 2000 年,澳大利亚拉脱维布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1985 年— 1988 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硕士。1978 年— 1982 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

社会兼职: 澳大利亚拉脱维布大学和蒙纳诗大学客座研究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顾问。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云南省楚雄州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主要著作:《知识产权法原理》 2004,中国检察出版社; 《窃书就是偷——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出版社;英文版《中国知识产权》 2003 年,外文出版社。在《知识产权》、《中外法学》等核心刊发 表学术 论文数篇 ”,2005 年 9 月 6 日于“ 22 届世界法律大会”发言:“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主编《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系列学术丛书。

汪建成

简介: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重点基地——诉讼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证据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省部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 年 11 月—— 1996 年 1 月,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c Universityof Leuven)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4 年 8 月— 2005 年 7 月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富布莱特研究学者(Full-Bright VRS)。

主要著作:《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专论》,群众出版社,1990 年。《新刑事诉讼法论》,红旗出版社,1996 年。《刑事证据学》,群众出版社,2000 年。《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刑事诉讼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

陈瑞华

研究领域: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法律诉讼程序、司法制度。在程序正义、刑事诉讼构造、证据法基础理论、司法制度、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裁判、未决羁押制度等问题的研究上,有独到的研究和创新性贡献。

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2001 年开始担任法学院诉讼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 即将出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 年),《看得见的正义》(2000)、《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潘 剑锋

研究领域: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和仲裁法学 简介:男,1962 年生,福建省建瓯市人,1978 年毕业于建瓯一中。1979 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先后取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司法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兼任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同和通正律师事务所律师。1999 年 10 月至 2000 年 9 月任日本新泻大学法学部助教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新泻大学、关西大学发表学术演讲。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等多部法律制定或论证工作,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起草或论证工作。1995 年获司法部“育才奖”,2001 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 年获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诉讼法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另获得 北京大学其他各类教学奖项若干。

主要著作:著有《民事诉讼原理》一书,主编或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等教材五部,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核心刊物及日本《法政理论》等法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另与他人合著著作和编写教材若干部。参加律师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的编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律师考试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命题工作,2003 年随国家司法部代表团到日本、韩国考察日本和韩国司法考试情况,参加“中国司法考试发展改革纲要”的起草,张守文

研究领域:经济法、财政法与税法

简介: 1999 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02 年 5 月获博导资格

主要著作:《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国际经济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财税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信息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5),《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税法的困境与挑战》(广州出版社 2000)。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刘剑文

简介: 1997 年武汉大学法学博士。1994 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 《财税法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财政税收法》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国际所得税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所得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所得税法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税法基础理论》与熊伟博士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经济法原理与实务》与盛杰民教授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经济法》与李建人博士合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知识产权法案例》与杨荣浩教授合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在法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30 余篇。

甘培忠

简介:教授,1956 年 5 月出生,甘肃兰州人。2005 年 1 月获取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自 1988 年以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担任经济法概论、企业法与公司法、公司法专题研究等课程的主讲教师,1995 年起招收经济法专业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企业法与公司法,扩展领域包括经济法、证券法和破产法。

主要著作:《企业与公司法学》、《企业法新论》、《经济法律通论》、《中国经济审判》等。在《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学报》、《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参加《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的立法及修订工作。

博士研究生招收方向为经济法、公司法(含证券法与破产法)。

刘燕

简介:女,自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9 年晋升副教授,2006 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及法学院院聘教授之职。先后开设《经济法概论》、《面向商业律师的财务会计》、《金融法与银行法》、《证券法专题》、《公司财务与法律专题》等课程,侧重于从会计与法律的交叉视角研究商业运作中的实际问题,涉猎证券法、公司法与税法诸领域。

主要著作:《会计法》、《会计师民事责任研究:公众利益与职业利益的平衡》等,代表作为《验资报告的真实与虚假:会计界与法律界的对立》、《走下自由裁量权的神坛——重新反思凯立案及其自由裁量权之争》。

社会兼职:中国贸促会金融仲裁庭仲裁员,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法学会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委员,中国注册评估师协会专业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汪劲

简介:男,1960 年 10 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 法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 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我国首位环境 法专业 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先后公派赴瑞典国乌普萨拉大学法学院研修环境法方法论(1995 年)、赴日本国法政大学大学院社会学部留学攻读环境法学理论(1996 — 1997 年)。曾获法学硕士(1991 年,武汉大学,环境法专业)和医学学士学位(1983 年)。多次应邀参与国家重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起草、修改等工作。

主要著作:《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独自编写有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法学》(双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近10 年参与国内多部重要环境法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另外著有其他环境法学术专(译)著十余部、在国内外法学和环境科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饶戈平

研究领域:国际法,国际组织法、中国外交史、港澳台法律

简介:男,1948 年生于湖南沅江。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全国自考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1982 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1998 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美国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德国海德堡马普国际法研究所访问教授。

主要著作: 台湾地位未定论 ” 的法律透视 人民出版社 1991 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有关联合国大会改革的几种建议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发表 中外学术论文 20 余篇。

白桂梅(女)

研究领域:国际法理论,国际人权法和妇女与人权问题

简介: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本科、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加拿大 达尔毫斯法学 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1988 年— 1989 年加拿大达尔毫斯法学院访问学者,1995 年 9 月— 10 月加拿大

渥太华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5 年— 1996 年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

者,2001 年 7 月牛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人权法暑期班讲学。

主要著作: 《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国际法上的自决》,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年;组织并参加翻译马尔科姆 Law,Fif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即将在 2007 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法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李红云(女)

研究领域:海洋法、国际人道法、航空与外空法

主要研究成果:《国际海底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97 年 6 月。王铁崖主编(撰稿人之一李红云),《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年 5 月。王铁崖主编(撰稿人之一李红云),《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 8 月。白桂梅、李红云编:《国际法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 月。在有关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

李鸣

研究领域:国际法理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简介: 1983 年 7 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律学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从 1997 年 9 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系主任,现任法学院副院长。

主要著作:《国际法概论》合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 年版;《国际法上的人权》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在有关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卲景春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 欧盟法

简介:北京大学教授、法学博士、欧洲大学研究院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大学欧洲中心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顾问、英国皇家特许仲裁协会会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译审委员、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仲裁员。

主要著述:《关于涉外经济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合著)、《国际私法概要》(合著)、《牛津法律大辞典》(译者、校者及编委会成员)、《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四十年要览》(主编)、《公民实用法律手册》(编者)、《〈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外法学》、《现代经济法辞典》(编委,撰稿人)、《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概论》(副主编)、《国际合同法律适用论》(专著)、China ’ s First Regulation on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欧洲联盟的法律与制度》,(专著)、《并行不悖的两套买卖法――我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比较研究》、《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评 析 》、《均等保护――平行进口诘问法律》、《国际商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评析》、Performance of Contracts under the Contract Law of P.R.China , 载于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ontract Law,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lag 出版(2003年)、Modification and Assignment of Contracts under the Contract Law of P.R.China, 载于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ontract Law,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lag 出版(2003年)、Termination of Contracts under the Contract Law of P.R.China, 载于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ontract Law, BerlinerWissenschafts-Verlag 出版2003年)、On Amendment to China ’ s Foreign Trade Law(with a view of the Protocol on China ’ s

Accession to the WTO),JOURNAL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AW, Volume 6, Number 2, 2003, Hong Kong、《新〈外贸法〉新在何处?》。

吴志攀

研究领域:金融法

简介: 2002-现在,北京大学副校长,2001-2002,北京大学校长助理,1999-2001,北京大学

法学院院长,校长助理,1996-1999,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系 主任,教授,博士导师。1995-1996,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1992-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1991-1992,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1997 年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学者(Eisenhower

Foundation FELLOWS)。1988-1990,博士毕业留校法律学系任教,讲师。1985-1988,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并在香港树仁学院进修和讲学。1982-1985,攻读硕士学位 , 北京大学,1978-1982,攻读学士学位 , 北京大学。1995 年获得全国优秀青年法学家提名奖,1999 年获北京市“五 * 一”劳动奖章。

主要著作:《金融法概论》(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1999 年);《商业银行法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 年);《香港商业银行与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 年);《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广州出版社(2000 年);《商业银行法教程》、《中国人民银行法教程》金融出版社(1995 年);《金融法典型案例分析》金融出版社(2000 年);《资本市场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上市公司法律问题》中国石油出版社(2000 年)。

考研调剂

第五篇: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

一、报录情况

二、复试情况

三、出题老师情况

四、历年考试难度分析

五、复习方向点拨

六、参考书目推荐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修订版)《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蓝皮的就行)《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心理统计: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敏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测量: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测量》(金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里的推荐教材并不是需要所有的,每科有一本就差不多了。当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多看一些,对考试有一定的帮助。

各科的复习方法:

普通心理学:

这门课看彭聃龄的那本《普通心理学》就足够了,孟昭兰的有条件也可以看看。《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闲的时候可以扫几眼。彭聃龄书上没有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补上(这就是其他几本参考书的作用了)。后面的习题,只要是大纲里有的内容,最好都做在本子上,最后复习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背背。然后相关的概念的比较,比如情绪情感啊,什么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各有什么特点啊,虽然书上都有,但最好都用本子写好,归纳好,放在一起看感觉更容易记忆。其实普心不难,而在300分的试卷中,占了100分,所占比例达到了1/3,所以只要勤奋的多看看书,普心应该是比较容易得分的。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又多又杂又散,不知道怎么才能记住。但是最主要的是理清楚思路。关于教材,我建议看林崇德的版本(蓝色的那本),还有朱智贤的版本,另外可以看看刘金花的。这些书里,林崇德的是要仔细看,朱智贤的书里边只是一些补充,有很多挺有意思的例子,有时可以拿来当休闲阅读;刘金花的书不是按年龄顺序编的,而是按语言发展、生理发展这样的顺序来编写的,这样参照着看对于我理清思路非常重要,而且这几本书上的内容已经比较完全的覆盖了大纲的内容了。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陈琦与刘儒德的版本比较靠近大纲一些,而且里面有很多也涉及到发心里面的理论,参杂在一起的话,对发心的理论了解的更深刻,也知道这些理论在教心中的应用,很容易融会贯通。另外,发心与教心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记忆发心的时候就可以想想,亲戚家一个六岁的小孩的行为或是隔壁上中学的妹妹有什么特点;这样贴近自己生活的东西会很容易记忆;教心的话就更容易了,你可以很轻松的从身边的人或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找出各种理论在生活中的表现。所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理清思路,掌握基本的理论。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重头戏。实验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是很重要的,考试经常会从里面出题。比如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等等。这些都需要掌握的很好。另外一个考点就是实验设计。从这两年出题的趋势来看,让你单独设计一个实验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统考的题比较多,时间有限。所以,统考更倾向于理解实验设计,看懂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而后面的感觉、知觉、情绪等等实验,看的时候可以结合普心,这样的话对普心的理论理解的会更加深刻。所以复习时应当抓住重点,合理分配时间,以期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增加考试的分数。

心理统计

统计用的张厚粲的书就足够了,有甘怡群的也可以。很多人对统计不是很喜欢,可是又不得不学,其实统计就是一个工具,学会用就好了,并不需要死扣那些公式是怎么来的,公式的来历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统计的练习可以做张厚粲书中的,不是很难,比较符合统考的要求。如果要自己找练习来做的话,建议课外练习要在强化阶段来做,基础阶段只需要做课后习题就足够了。而且找练习的时候,注意不要做那些太难的题目,太难的题目只能是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统计复习的目标是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记住每个方法的使用条件,比较不同方法的差异,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其中,描述统计不是重点,一般会出选择题,而推断统计则相对重要一些,可能会出现大题。其中重点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等。这些方面需要好好掌握。

心理测量

测量要在统计之后看,因为涉及到了统计的一些知识。测量这门课给人的感觉又文又理的,有需要记的地方,也有需要计算的地方。但是由于测量占的分值其实并不高,所以如果时间紧迫,看戴海琦的那本书就足够了。

北京大学校史介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