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受 过高层次教育的失业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实施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在我国,创业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工作。目前创业教育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因此,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国外的大学创业教育是怎样的呢?
国外的创业教育最先起步在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而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以美国最为先驱。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教育发起最早、程度最高、普及最广的国家。总体上看,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较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新企业的创立、企业成长管理、创业企业融资、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组织内部的创业、家庭企业管理学、经营和税务课程、兼并收购、创业型企业营销、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创业相关法律等。美国的创业教育有十个特点:一是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二是把创业教育拓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创新与创业天然的内在联系,即便某个学校明言自己某个计划是“创业教育”,但在教学内容上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将创业教育细分化,诸如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四是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教学,教学组织多采用学生分组结合项目进行,同时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结合实践学习。同时注重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其中创业竞赛尤为凸显。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接着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类竞赛,并逐渐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五是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如美国MIT设有创新创业中心,美国百森商学院、滨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克雷顿大学等都设有创业研究中心。六是创业教育直接诱发了师生的创业活动。以MIT为例,该校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用110万人,创造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七是学校一般设有创业教育中心,专门从事创业教学和研究。中心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教授从事教学,同时还聘请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投资专家等参与教学活动。八是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尤其成功后的创业者的赞助。高成长性公司的创立人、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家、法律专业人士、财会专业人士都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九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重点,从专业看主要是商学和管理学学生,从层次看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这一方面是由管理学、商学等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不大,而高等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十是美国大学都设有创业教育基金,基金来源一般是企业或校友捐款、学生的创业研究成果的转化等。另外,美国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创业资金支持。如百森商学院设立了“种子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有志于创业的本科生创业团队和研究生创业团队都可以申请到5000美元到20000美元之间不等的创业基金。该学院在校学生第一年的创业课程,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向学校贷款$3,000启动一家公司,且必须返回本金和利息。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创业计划、如何管理公司并实现盈利。公司在学年结束时清算。除去原始资本的利润成为由下一级学生开办的慈善事业的基金。而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印度和新加坡大学的创业教育最具特点。特别是,近些年国内不断有人提及“印度追赶中国”的话题。美国硅谷初创企业里有印度移民创始人的占15.5%,他们都是与美国本地人共同创业的。这些印度移民企业家未必都在印度大学里接受过专门的创业教育,但是他们都受过印度创业教育的某些影响。印度的创业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新兴国家中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印度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自就业教育”概念(今天看就是“创业教育”,且这恰恰是我国大闹“文革”的那一年)。“自就业教育”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二是理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尤为凸显。以印度加尔各答管理学院和理工学院创业教育为例。两个学院主要都是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置、辅助课程计划、创业项目孵化等系列机制来实施创业教育的。加尔各答管理学院是亚洲最好的商学院之一,有硕士、博士和高层经理培训三个层次的培养计划。三类计划共同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关于经济、技术、文化、商业环境的全球视野,并把创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多方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他们在主流学科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社会学等等之下,开设了创业管理、创业财务服务、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家研讨等与创业相关的主干课程;同时,在学生创业协会的支持下,设立了创业辅助课程,诸如每年举办亚洲最大的创业计划大赛、121-创意实施大赛,先后有200多所国内外大学参与竞争。开设“主干课程+辅助课程”的目的,即在于培养未来领导者的创业精神和实战能力。基此,加尔各答管理学院毕业生中30%多后来成了创业者。印度理工学院是亚洲著名理工院校之一。该校1998年设立KanwalRekhi信息技术学院,办学密切与工业界互动,把教育教学重点置放于创业领域,目标是培养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企业和行业领导者。该院围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开设了一些创业课程,诸如信息产业创业、企业资源计划、有效的创业沟通等。开设这些课程之外,该学院还建立了学生创业与创新社团,以促使学生、教员和校友积极参与相关创业活动。校方的目的皆在于促进学生创建具有潜在价值的企业,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促进知识的创造、创新与学生的创业活动,为大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KanwalRekhi信息技术学院特别重视实践性创业教学,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占总学分的60%左右,诸如研究开发实践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参与工业企业资助的研发项目。三是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学校基本都设有创业中心。创业中心十分关注为学生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创业服务,诸如创业初期的企业孵化、建立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企业孵化的支持系统、促进网络资源的发展,甚至提供创业辅导教师、咨询专家
及顾问公司。在帮助学生创业的同时,还帮助教师和学生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除了印度,新加坡的创业教育也是值得关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竟然把创业教育原模原样地搬到了中国来办。其之“创业与创新中文硕士课程(MSc TIP Chinese)”是针对近年来华人世界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而开设的中文创业学硕士课程计划,所有课程内容与同名英文课程相同,但以中文为教学语言,在创业生态圈构建上纳入了华人创业所需要的元素,同时安排学生深入海内外市场考察创业环境。该计划涵盖创业学的6个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涉及“创业运筹、创业营销战略、创业融资及财务管理、创业中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创业家战略管理、新企业的建立”等。该计划通过相关课程教学和演练活动,力图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用于未来可能的创业活动。其中,创业运筹主要讲授如何捕捉创业的灵感,发现和鉴别商业机会,筹划公司的创立,组建创业团队,创业资源的整合,商业计划的撰写。创业营销战略主要讲授市场分析与新产品的设计,目标市场的确立,市场细分与定位,营销整体业务流程设计,品牌的创立,创业环境中的营销战略实施。创业融资及财务管理主要讲授企业财务报表的理解,财务预测与计划,预算的编制,比率分析,融资渠道,融资条款及洽谈,企业的财务监控和退出计划。创业中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主要讲授品牌战略,特许经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评估,专利许可和协议。创业家战略管理主要讲授管理原则与管理工具的使用。新企业的设立主要通过电脑模拟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市场环境,学生可藉此进行创业模拟,分析市场环境,制定企业战略,进行营销方案策划,调度资金,协调公司各部门的功能和运作,争取竞争优势;全过程有专家指导,辅以决策分析,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效果显著。为开展创业教育,南洋理工大学2001年与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联合创办了南洋创业中心,其之主要任务是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研究。力图通过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并促进学生的科技创业精神;提倡教师、学生、校友、风险投资人及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咨询、知识和信息。该中心创立以来,已有35%的毕业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综合上述,我们得到许多启示。(1)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是经济发展之源,是民族富裕之源和一种民族精神,是培育新兴产业之路,是缓解就业困境的可能途径。一个社会中创业的活跃需要大量的创业者,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部分高校毕业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正如1999年4月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所强调的那样,“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必须革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来培养”。(2)要将创新的内容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按照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既有的生产体系之中。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仅仅哪些具有创新内涵的创业活动才是可持续的。也只有这样的创业企业才有可能生存下来,甚至有所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向其中融入创新的内涵。所谓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新的内涵,即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3)创业教育要有所分类。创业教育志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技能,国外学校就此也根据学生类型而有一定分类。其中,对于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偏重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研究生特别是MBA的创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则是全面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可见,就创业教育而言,国外不是有教无类,而是区别对待,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目的有异、开设的课程也不同。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4)加强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除了在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创业教育往往是专业教育、专业课程外,在本科生及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创业教育都仅仅占教学课时中很少一部分。要在很少的课时中要使学生对创业的相关知识有所理解和把握,课内课时都是不够的。再加上创业教育很难在实验室里进行。基此,国外学校普遍重视实践性教学。这一点,也是国内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借鉴的。(5)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和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高校、风险投资商、社会要形成合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现在许多关心中国大学生创业的人都提到一个词语,“大环境”。河这边的人们都知道要去河的那头,并为之不停疾呼,可就是找不着桥在哪儿。社会要提供“桥和船”的支持。这里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机会给予、资源共享等。如建立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网站上可以设立创业教育案例库,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包括组织学术活动、经验交流,与国外的信息交流,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还要加强创业教育所需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6)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创业教育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十分重要。对创业的资金、政策、服务等的有力支持是创业教育的源泉,否则创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时创业教育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外联活动、教学活动等方面也必须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等各方的支持。政府可以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如银行开设由高校担保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小额贷款,企业提供大学生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所需的技术等。政府应加强和企业、高校的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给予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一定的投资、税率方面的优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能够推动企业转化大学生创业成果的效率。
第二篇:国外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对提升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比较成熟。本文分析了国外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创业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自主创新国外高校
“创业教育”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博尔将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失业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实施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
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等9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始了推行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工作。目前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一、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征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发展比较成熟,至今已经颇具规模。纵观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1.起步较早,政府重视
国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国家之一,其于1919年就开始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一门正式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模拟公司”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是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针对创立小企业,积极开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印度在1966年就曾经提出过“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国外很多国家都比较早地设立了专职创业教育机构,具体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方案的实施和管理。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小企业中心。日本特别重视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放到了必修课的位置,日本高校于1994年创设的“综合学科”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目、选修科目和自由科目组成,其中《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学生的必修创业课程。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德国政府更明确地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2.课程丰富,形式多样
国外很多高校不仅开设了创业课程,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澳大利亚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实行课程结构改革和调整,并开发了四套模块化教材,即综合性介绍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教材,每套教材分别有管理自己,即对创业者和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评估、开发和培训;管理他人,即策划、创建、经营与运行、财经与保险、市场和教学评估等可以独立地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学30~200课时。在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277个与创业有关的职位,44种相关的学术刊物,核心的管理杂志也对创业非常关注,有100个以上的创业中心。美国斯坦福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已经开发了21门创业学科领域的课程,特别热门的课程有《创业管理》、《创业机会评价》、《创业和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和创业财务》、《管理成长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战略管理》等。百森学院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开设了20门课程,UC伯克利开设了23门课程。肯尼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开发了创业教育课程大纲,明确规定了创业的内容,如创业机遇、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
3.注重实践,强调应用
国外创业教育非常关注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美国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让学生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活动,循序渐进,体验创业活动。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商业计划大赛(类似于我国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许多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很快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而这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商业计划大赛影响最大。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有几家新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计划以高价转让给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由商业计划直接乳化出来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即成为营业额为数十亿元的大公司。印度的大学也非常重视创业实践教育,很多大学成立了创业中心,协调课程、活动、项目和资源,印度管理学院创业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商业计划书大赛,该项赛事为亚洲最大的商业计划书大赛之一。技术学院和商科院校一样,也设有很多创业中心,并且设有乳化器,向学生企业提供从复印机到会计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印度,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在组织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创新大赛、创业大赛,这些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倡导创业很有好处。
4.专兼结合,师资合理
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研究理论的高低。因此,国外大学在选聘教师的问题上特别谨慎,他们不仅选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授,而且还根据创业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特别注重选聘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国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实践管理经验,这样能有效避免教师理论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国外高校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既有学术水平高的专任教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如企业家、公司管理人员。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培训中的教师专兼比为4∶6,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一个课堂由2位教师一起上,一位是正式的教授,另一位是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而《创业机会识别》和《技术创业》则有3位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共同开设,其中《创业机会识别》任课教师还专门为选课同学组成的商业计划开发团队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业投资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指导,后者每月定期和团队成员见面,并具体建议指导。印度的大学创业学课程或者全部由来自企业界的访问教授承担,或者由本校教师和来自企业界的访问教授共同承担。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提升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实践落后于西方国家很多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和回顾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给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1.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我们要改变认为实施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工作的观念,要把实施创业教育作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不仅仅在高校与学生个人之间,其根本在于社会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关注和支持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我们需要培育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与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也相继推出鼓励学生创业的有益举措。如清华大学为了鼓励在读学生的创业,制定了相关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开创“休学创业”之先河。随后,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担负起倡导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没有政府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我国政府针对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相关职能还相对滞后,例如各种相应审批手续繁琐,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相应限制太多,这导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处理一些琐事,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另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局限性也为大学生的创业设置了一定障碍,使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太窄,难以使一些好的创业构思转化为现实的公司。政府部门要加强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扫清障碍,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如银行开设由高校担保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小额贷款,企业提供大学生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所需的技术等。政府应加强和企业、高校的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给予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一定的投资、税率方面的优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能够推动企业转化大学生创业成果的效率。
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由于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宏观教育理念层次上,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做支撑,缺少可操作性。赵延忱曾用“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来概括当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因而,在我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若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并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应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发出一系列实用、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实施才能有章可循,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抽象、宏观走向具体,从而取得实效。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紧紧围绕创业过程的具体环节而展开,全面开展面向全校学生必修和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创业教育课程也应在传统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商务知识、财务管理、法律知识、公关和交往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同时,大学的创业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创业导师是创业教育的教学主体,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国外的创业导师大都有过创业的经历,因而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变化,也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聘请创业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商、律师等担任创业导师,形成创业导师团,对各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教学,并通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完善创业导师团的构建。高校也可以从专业实习基地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及咨询师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参与讲授大学的一些创业课程。另外,也可以鼓励创业导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
3.加强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建设匆到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创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服务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服务于大学生现实创业需求的重要体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完善,可以有效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有计划地开辟学生创业实践场所,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些稳定的创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采取委托、联合、短期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构建社会化的络,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相互连通的学习援助系统。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和特点联系孵化小企业的大、中企业,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与大、中企业牵手创办小企业。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还可鼓励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以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另外,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国外及我国的创业教育活动大都起源于创业计划大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见效快、收获大。学生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提供平台、提供环境。大学生在创业园中创业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解决实际的创业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0-71.[2]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9-63.[3]郑如霞.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7,(6):63-66.[4]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第三篇: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范文]
摘要:从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创建创业型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指导。
关键词:创业教育,国外;特点,启示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动因
国外较早就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提出创业素质应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都非常重要。要求高校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提升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鉴于创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创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积极倡导创业,专门为创业者、微小企业量身定做了国际化的、标准的社会化创业全程扶持指导体系——SYB(Start Your Business,意思即“开创你的企业”)。针对严峻的青年就业形势,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专门开发了一个新项目——KAB(全称是Know About Business,即“了解经营”、“了解企业”的意思),这一项目由一系列培训资料与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所组成,项目内容是教育和培训青年怎样开办与经营企业。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实施。针对青年就业率过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于2001年组建了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Youth Em-ployment Network,简称YEN),目的是为创造青年就业机会和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提供咨询和支持,明确要求把就业能力、青年男女机会平等、创业精神和创造就业机会作为所有国家行动计划的四个高度优先事项。这是应对快速全球化引起的就业挑战,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为青年创造新的、有质量的就业机会的一个平台,YEN把青年创业作为就业问题解决方案之一,并通过KAB项目对YEN活动给予技术支持。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
(1)重视与发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小企业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解决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小企业经营素质,推动整个企业界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创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甚至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也不作深刻的研究,而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上对小企业创业者与经营者本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要求,进行评定、启发和引导,对企业创业与经营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和综合论述,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于能力挖掘和素质教育。
(2)师资专兼结合,教学内容模块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亚太地区国家小企业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多年,积累了成功经验。如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培训中的教师专兼比为4;6,其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
(3)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创业体验。求职者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并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美国的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让学生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等活动,循序渐进,体验创业活动。
(4)创业教育渗透每一教学科目。美国创业教育涉及面十分广泛,所有教学科目均体现创业教育思想,因而所有科目的教师均须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英语教师要能够讲授企业语言或教授通过国际网络与其他国家作生意的方法,历史教师能够将企业家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杰出企业家的事迹,并使学生了解企业家们失败之后获得成功的原因。在商业、市场和教学等学科中,创业教育单元包括商业成本,利润概念,资金流动计划。收入记录,价格结构,税收,市场分析和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内容,将创业教育内容渗透至每一门教学科目中,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5)注重教师培训。创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正因如此。美国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创业教育培训。这种培训表现在t首先教师参加创业模仿活动,获得创业体验;其次,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能够了解有关创业教育教学知识;再次召开讨论会,互相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自1982年以来,创业教育国际协会赞助了每年一次的创业教育研讨会。
此外,国外创业教育组织极为活跃。创业教育取得了社会部分资金的支持。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学校,理应对“创业革命”做出积极的、快速的回应,适应“创业革命”的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首先,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在传统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入以相关课程有机集成、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原有课程结构和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课程设置。实施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份额,满足学生求职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确立强调素质教育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立体教学模式。,转变学籍管理体制,由管理型、封闭型向服务型、开放型转变。我国教育界在本科教育阶段虽号称是“学分制”学籍管理体制,但实践中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分制”,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因为创业而推迟学习,几乎没有学生能因为创业在修够学分的情况下提前毕业。为方便学生创业,我国教育界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甚至休学制、转学制等弹性学制。应该允许学生因创业而休学或转学。
(3)创建创业型师资队伍。
在创业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双主体的师从关系。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真正行使名副其实的主导作用,除了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素质之外,还应具有特定的、适应创新的创业性素质,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人才,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兼职讲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
(4)进行创业指导。
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除科研功能外,还负责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计划、协调等工作,兼有教学功能和其他功能。开展创业组织活动,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在实验教学方面,高校可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第二课堂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重视和发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企业联系网络。
第四篇:国外智慧城市启示
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大张旗鼓,如火如荼,把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推向另一个高度。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智慧城市建设配套政策正在逐步推出,众多地方政府也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了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截至2012年10月,我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2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
进入2013年,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跃跃欲试加入智慧城市建设大军之中,如贵州的贵阳、六盘水、铜仁等地正在编制智慧城市方案。部分经济条件较好、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已经完成从理论探索、概念包装向实施和落地阶段的转移,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相对平缓
与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热火朝天、政府和企业界热情高涨形成对比的是,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相对平缓,大张旗鼓的规划和建设浪潮并未出现。各国以点带面,城市信息化的升级正积极有序推进。
其中,亚洲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相对较为体系化。亚洲智慧城市建设较为活跃,政府往往制定详细的信息化规划,确立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智慧城市战略地位,从技术、产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例如,新加坡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建立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大力发展通信和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意图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
欧洲的智慧城市则侧重绿色低碳主题,以科研带动并引领智慧发展。在建设理念和发展主题上,欧洲智慧城市以绿色、低碳、环保的智慧应用示范和局部试点为主。比如阿姆斯特丹启动的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在202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0%。
相对来说,北美地区以市场化机制来推动智慧城市,更加注重数据开放和建设实效。北美地区采用“企业推动为主,政府引导促进为辅”的发展方式,该地区政府重视公共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规划,城市管理者并不在意其发展的是智慧城市还是数字城市,而更加注重技术应用效果和项目所发挥的效益,但是其发展理念、应用范围均很超前。比如美国联邦政府牵头组织的一些开源数据项目催生了一批智能化、数字化应用,为市民带来了实际便利。
发展条件存差异
国外发展智慧城市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重心与国内不同,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国内外工业化发展基础、城镇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条件以及政府运作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国外是在工业化条件较好、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外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工业化,已经或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城镇化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因此,绿色低碳、惠民服务、信息共享成为其发展智慧城市的主要诉求。此外,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较早,其信息化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信息基础条件较好,民众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国外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多以纯市场推动为主,政府更关注单项工程的效益,更加注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国外智慧城市启示
虽然国内外条件存差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总结出如下启示。
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国外智慧城市的发展注重吸收市场、社会的力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市场为主体,通过机制设计和制度建设,培育社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基金,基金由政府和企业各自出资50%,这样吸收企业参与基金运营管理,有效吸收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
全面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共享。全面统筹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统筹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参与,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城市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集约化建设,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服务民生为本,改革机制体制。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让信息化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民生改善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方便快捷、高效低碳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区域均衡建设,创新引领发展。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引导,做好先进区域和落后区域的平衡、先进行业和落后行业的平衡,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区域均衡建设,逐步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
建立健全信息化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化地方立法,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依法制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法规制度,通过法规制度规范网上工作、信息资源采集和开发利用、信用体系建设、个人隐私保护、信息化普遍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法规制度保障,规范网络秩序,培育健康文明的信息化环境。
第五篇: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班级:广告090
1姓名:孔祥玉
学号:2009112509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今天我要谈的是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作为城市管理的成功典范,新加坡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目前,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乱拆乱建、公平缺失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时空环境更加复杂,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早,在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审视我国的城市管理,进而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2、城市管理实现法制化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同时,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4、城市管理单位与居民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市镇理
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以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5、政府官员以身作则
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及康乐局、市镇理事会等公用事业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公园、绿地、街道等,对有损坏或者不合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治。新加坡的总理也对环境卫生、绿化及整个城市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经常亲自上街巡视,亲自检查。因此,政府官员的重视保证了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的借鉴经验
1、借鉴可能性
城市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才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我们认为,英美国家城市无论在经济、人口,还是在文化传承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性较大,可借鉴的地方不多。相反,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与中国城市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城市化率非常高。自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城市化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两者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共性;第二,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国改革开改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还实现了“率先突围”。因此,两者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第四,新加坡的人文历史具有中华文化的渊源,其城市建筑也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两者的城市管理文化也有相通之处等。因此,两者的城市共性,决定了两个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2、先进经验
我们总结出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可以值得我国城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先进。新加坡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法治保障。在以人为本方面,新加坡致力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加强“花园城市”建设。在服务优先方面,新加坡政府树立亲商思维、服务理念,政府行为要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在加强法治保障方面,新加坡强调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二是城市管理体制科学。新加坡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国家发展部等行政部门之间职责是法定的,有关部门下属的多个法定机构,均由议会授权设立。新加坡城市管理协
调有力,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考评监督制度严格,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新加坡社区自治程度高。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公民角色的确立,它将城市划分为5个社区,并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在推动社区自治和参与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法制环境健全。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较高,建立了一整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没有回旋余地的法律体系,立法严密,执法严正。
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符合城市管理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组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我们有必要整合市与市有关规划、土地、市容等方面的协调机构的职责,由两地政府共同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指导两市城市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编制两市城市管理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检查两市城市管理工作,负责两市城市管理考核,指导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工作,负责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与应急处理等。相关组建工作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工作方案,报有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欧美城市管理中普遍适用的以“企业家政府”和“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城市可以大胆借鉴,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人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标准制定、价格监督和服务质量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在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
第三,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从城市管理的发展动向可知,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更新城市管理的观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因此,我国城市应着力于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则的积极性,因为来自于社会的规则,能最大程度得到群众的遵从。另外,我们还要发挥城市管理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广泛吸纳专家和社会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智力,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一方面,继续探索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建议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进一步明晰我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界限,明确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之间职责分工,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疏理,做好立、改、废的衔接,以利于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完善监督措施,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进程。
第五,挖掘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文化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凸显城市文化要素,张扬城市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