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班级 建122 姓名 鲁浩
学号 2101011212191 指导教师 李英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国家大剧
院主体建筑钢结构超椭球体壳为一个超大空间壳体,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系数为国家大剧院调研成果报告 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筑、材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36000平方米。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弧形钢架。
大剧院壳体除部分为玻璃幕墙外,其它均为钛金属复合板装饰,总面积约30800平方米,共使用了20000多块。钛金属板最外层“贴膜”钛金属是日本进口的,并对其进行了特殊氧化处理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其特点为化学性质稳定常态下不易被氧化,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15年不变颜色。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地方戏曲等演出。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歌剧院,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是整个大剧院之中最大的一个厅。歌剧院形状为马蹄形,但这仅为装饰金属网围合出的形状,其真正的剧场平面近于矩形。金属网后的墙面凹凸不平,对声音进行反射,加强了前次反射声,达到好的厅堂音质效果。通透的金属网并不会影响声音的反射,但带来了很好的视
觉效果。
歌剧院舞台为品字形,由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后舞台等部分组成。舞台台口为弧形,对声音起扩散作用。为了使舞台空间的混响时间和观众区保持一致,在舞台侧面和舞台下面均进行了吸声处理。在椭圆的天花上设有三道面光,投射向舞台口处,宽度基本与台口宽度一致。耳光则位于台口两侧的弧墙上,分别置于三个不同的高度,耳光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墙面对
声音的反射。面光和耳光共同使用,满足舞台的灯光需求。
接下来我们有参观了戏剧院。戏剧院相比于歌剧院要小了不少。舞台具有镜框式和伸出式两种形式。观众厅的形状和尺度满足剧场音质设计的要求,每座容积大,有利于选择吸声材料,使剧场混响时间的设计有更大的自由度。为达到高清晰度和均匀的声场分布。戏剧场观众厅墙面采用了MLS设计的声扩散墙面,看上去象凸凹起伏的、不规则排列的竖条,目的是扩散、反射声音,可保证室内声场的均匀性。老师说这些不规则的木质墙体之间的竖条和空间是通过数学的计算得来的。利用这种计算好的不规则的形状可以有效的扩散声音。
MLS异型声音扩散墙面是由橡木板按照MLS声音扩散体构造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组成的。首先,在音乐厅两侧墙身安装外框侧面呈连续弧形的轻龙骨结构,将基层橡木板在轻龙骨结构的连续弧形外框侧面上依次紧密拼接,然后在基层橡木板弹线定位,装钉不同宽度的面层橡木板,彼此间隔符合设计要求,这就形成了MLS异型声音扩散墙面结构构造。
声波到达墙面的某个凹凸槽后,一部分入射到深槽内产生反射,另一部在槽表面产生反射,两者接触界面的时间有先后,反射声会出现相位不同,叠加在一起成为局部非定向反射,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凹凸槽整体上形成了声音的扩散反射。
在公共活动区域,做了吸声处理,避免了噪音对表演区域的干扰,也提高了活动空间的声音质量。在歌剧厅外部,装饰有多孔吸声材料,多孔的棉质材料由金属条固定,同时满足了吸声和装饰需求。在其他部位还设置有穿孔板,穿孔板和墙面间有一定距离,对吸收中高频噪音有较好的效果。大剧院屋面顶棚部分装饰有木质格栅,利用钢架结构,顶棚和屋顶间形成空腔,对吸收声音有好的效果。国家大剧院屋盖为轻型结构,屋面为轻质钛金属板,很容易产生雨水的撞击
噪声,纤维素的喷涂有效的防止了雨噪音。
总结
通过对厅堂内音质设计,对厅堂外噪音的控制,使得国家大剧院具有很好的声音效果。厅
堂内通过对声音的反射、扩散和吸收,产生了良好的响度、混响、清晰度和音色,同时避免了回声、聚焦和染色等声音问题。在注重音质设计的同时,国家大剧院还注重了对建筑的艺术设计,吸声材料与装饰材料相互结合,注重反射的同时注意空间的视觉效果。
第二篇: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成卵型,俯视看似像一个水煮蛋。
202_/11/10日,我和***、***来到了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它由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的。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
首先,大厅北侧有一扇巨大的玻璃帷幕,这玻璃幕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帷幕设计为弧形,站在大剧院内可以看到长安街上的繁荣景象,视野很开阔,使得剧院内空间变大,有一种拉伸的效果。
其次,是大厅的顶部,大厅内的顶部和音乐厅内的顶部有很大的区别。大厅是有红木一块块拼接的穹顶。每块打得红木形状各异,但又不是韵律,深浅交错,充满变化和层次感。而且整体呈弧形,就像音符链接呈美妙的乐曲。
说了玻璃帷幕、红木穹顶,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水下走廊。它是大剧院的设计特色之一,走廊位于地面水的下方。据我的了解,最开始保罗·安德鲁并没有把水设计在剧院周边,是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大量的地下水涌出,所以才创造了水下走廊,可以说是以外的设计。走廊全长80米,顶部是透明的,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透过玻璃,水波映射在地面上,非常好看,充满浪漫的艺术气息。
之前我层去过一回大剧院,但仅仅是匆匆掠过,并没有好好的观察过,通过学习以后,再去参观,就别有一番体验了。
建筑是有他自身的意义,他是有灵魂的。不同的建筑灵魂都不一样,都附有生命。从构思到设计、从调查到施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认真的解决每一个问题,最后才能得到满意的建筑。
对于我来说,通过这次调研,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建筑的灵魂。从前只是觉得好看,但现在,再评价一个建筑,不在只是丑与美,而是他背后的故事。在以后的设计创作中不能肆无忌惮的抄袭,要赋予他真正的意义。
第三篇: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外壳,生命,开放
人民网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
命和开放。”
从西长安街南望,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盘旋于地平线之上,夕阳中的曲线澄净柔和,这座14。9万㎡的综合性剧院建筑,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的正式亮相,引起了举世瞩目。
9月25日,国家大剧院首次向人们敞开胸怀,首场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二楼尚未营业的咖啡厅里,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橙色的暖阳透过钛合金严密的框架结构,筛进国家大剧院巨大的中堂。
年届古稀的保罗•安德鲁有着瘦削的身躯和聪慧的面庞,有着亚洲人一样黑亮的眼睛,与8年前不同的是,褐色的头发已成花白。
1998年4月,安德鲁参加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竞赛,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历时1年4个月,他的“巨蛋”方案在来自10个国家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拔得头筹,1999年7月,获选为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方案。
8年时间倏忽即逝,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刻,我几乎都快要崩溃了,可回过头来,想到的都是欣喜和甜蜜。”他回忆说。
他的草图变为现实,国家大剧院终于成为一个高耸于湖面的半椭圆形球体。南北两个入口包覆钛金属板并配以透明玻璃框架,仿佛向两侧来开的巨大幕布,剧场内的灯光穿窗而过,巨大的半球仿佛一棵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安德鲁说。
8年后的今天,这个令人惊叹的方案伫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型的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将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建筑内部,地下设小剧场,地面层坐落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其主要设施包括一个拥有2416座的歌剧大厅、一个可容纳202_名观众的音乐厅、一个剧院以及商店、展览馆和餐厅。就各种功能而言,该项目会使人想起巴黎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安德鲁说这是在创造大型的丰富多彩的公共场所方面十分成功的一座建筑。
1967年安德鲁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第二年他获得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
50多年来,保罗•安德鲁设计了今天屹立于世界范围的数不清的机场规划,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奖,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国:与人合作的法国巴黎“新凯旋门”德方斯的大拱门、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中国广州新体育馆……当然,最多的还是飞机场:巴黎戴高乐机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以及上海浦东新机场等等。
而在此之前,这些地方许多还是不毛之地,他的精湛地技艺让这些陌生的名字变成了世界性的新地标。安德鲁的许多作品,历经半个世纪的考验,其品质与力量仍然摄人心魄。在他的影响下,巴黎机场公司的活动逐渐向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位工程师,保罗•安德鲁用不同于“纯”建筑的方式来看待他的建筑,他的方法并不是将美学标准进行简单的复制或者无想象力地应用于基础结构中,而是积极探索并且使其遵循一个严格的规则。
作为一位建筑师,安德鲁在机场建造领域具有很深厚的造诣。他的设计具有渗透性,就像一个美丽的贝壳张开心灵沐浴在阳光里。他的建筑是一个典型的世界,一个理性化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的设施功能完整,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到舒适、惬意。
鉴于日本几个项目的钛表面出现的老化现象,安德鲁决定将国家大剧院结构中的钛保持其未处理的状态,以呈现天空的反射,而且还对钛进行了特殊氧化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为与闪光的金属外表面形成鲜明对比,安德鲁用暗红色木材衬在屋顶内表面。
在此后的18个月中,安德鲁对他的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但是,他的基本构思则保持不变:剧院立面没有缺陷、建筑没有背面,并且所有停车场和技术设备用房都设在地下。此外,他坚决要求将该项目的最重要的部分——剧场定位在建筑的中心点,并且此建筑应当与相邻的人民大会堂在同一轴线上。他的未来派风格的设计和外籍身份引起了中国建筑业的诸多震动。
安德鲁的设计创造了一系列的外壳层和活动层面——水池甚至可在冬季兼作溜冰场。游客可从北面经过一个59米长的水下玻璃顶通道入场。“我的设计为天安门广场添了一些水,可以起到改变人们生活环境和景色的作用。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我要让人们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要让人们有进入到这个„壳‟里去发现什么的愿望;而当你从水下进入这一艺术殿堂的时候,你马上就明白了,这与你去购物中心不一样,与你去参观历史古迹也不同,这里全改变了,你的精神要有所变化,你要有一些新鲜的感觉。这是一个有梦幻色彩的地方,你应该为此有所改变。而通过这样一个抽象的、简单的、梦一样的入口,进入到大剧院里面之后,又应该让人感到生命、活力、丰富和魅力无穷。还有,大剧院应该是人们常来常往的地方,不一定每次都是为了来看戏或听音乐会,也应该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他说。
在宏伟的中庭内,每一个演出厅都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例如,歌剧大厅覆盖着金色金属网。厅内的座位呈舒缓的曲线形排列,并且室内看不到明显的转角,声学顾问对此颇有微词。为了获得良好的声学效果,安德鲁使用编织的金属网来控制各排弧形的座位,使声音可穿过后墙。金属网和墙壁之间的空隙可以设置彩灯照明。
小剧院具有1040个座位,墙面包覆丝织品,将用于京剧表演,而京剧这一传统的表演形式需要与观众紧密互动。与之相反,方形的白色音乐厅中的一排排座位则能让观众远距离悦目欣赏。对于剧院来说,其储存空间、技术设备甚至货运区都设在地下,因此不会影响上面的各种活动。该工程项目的垂直分层的结构形成了歌剧大厅上部逐层退后的平台,从平台上能够看到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等建筑。
作为北京迎接202_年奥运会的第一个“大项目”,国家大剧院已为国际建筑师们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今天的安德鲁,对建筑探索的信心压倒了他在一片质疑声中的惶惑。“100多年前,当建筑师埃菲尔设计的铁塔刚建成时,尤如一个钢铁怪物,沉甸甸地压在法国人的心上。几十年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剪彩时,被设计师特别设计在建筑外表的横七竖
八、纵横交错的管道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惊呼„工程还没完工!‟,而一旦知道这就是已建成的艺术中心时,几乎没人敢叫好。,当贝聿铭拿出透明金字塔作为卢浮宫入口改造工程方案时,一片瞠目结舌和反对之声,认为设计完全破坏了法国人为之骄傲的卢浮宫整体风格。时间将证明一切。”正如安德鲁所解释的那样,他的建筑“正在创造连续和分裂,但不会引起冲突。”
安德鲁
安德鲁说:“我对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理解主要有4点:第一,地点决定了它的象征意义:旁边的人民大会堂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而大剧院则应该成为文化的代表;第二,它是一个新的、庞大的重要建筑,一个可代表新世纪的建筑,一个倾注了人们强烈愿望的建筑;第三,要有完备的社会功能,就是说,好用,而且人们爱用;第四,外观要吸引人,有文化感、历史感。”
谈到国家大剧院是否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县吻合这个老话题,安德鲁说:“中国建筑的传统是什么?大屋顶?我知道中国建筑界一直存在着„传统‟和„现代‟之争。问题是,如果对要去符合的传统很了解,知道应该要什么;或者,对要去符合的传统一点不了解,可以放开想象,不受限制;最麻烦的是,只知道一点,既不敢想象,缩手缩脚,又没能真正体现传统,效果肯定好不了。”
“建筑师也不可能在对某国的文化真正懂了之后才去那里设计、工作。即使对法国文化,我也不敢说我已经懂了。建筑艺术也像文学、音乐等艺术一样,首先是一种创作、创新,复制、抄袭、模仿都不是建筑师应该做的,那是工匠做的。而艺术创作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国界。”
“一定会使北京更美”
“水晶蛋壳”在艺术上的“多功能”,曾经是中国传统建筑界颇感疑虑的焦点之一。有些人认为,安德鲁的设计是个“花架子”,耗财而不实用。安德鲁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认为,现在界定剧院的功能,如果还是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看戏”这唯一概念之上,就是大大落后于国际潮流了。
“我首先试图把剧院设计成一个戏剧的社区,而不仅仅只是大小3个剧场。它既能对观众开放,又可对所有的公众开放。所以我设计了观众和公众的不同通道。人们从地底走到平面再走到高台,既可尽情观赏周边湖面景观,又能够眺望紫禁城内的无穷秀色。我还设计了能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的空间,使这里在白天也有生气。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感受文化。
“我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所有人未见过的方案。这是一个很有雄心、创意的方案。它不仅外表很美,而且内部功能齐全。这是一个很大的建筑,里面像个城市,有许多街区。可以听音乐,可以散步,有展览,还有其他商业、文化设施。就是不听音乐,到这里来散步、参观访问,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尽管叫国家大剧院,但它不仅是为爱听歌剧的人设计的,也是为大众设计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剧院内部设置了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四个部分,但还有第五个部分,就是为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而创造的活动空间。”
这个建筑跟周围很多环境能够很好结合。在跟大会堂配合的问题上,大会堂立面非常垂直,大剧院应成为一个对比。你如果把大会堂的美显出来,又不压抑其光辉,就成功了。于是我把大剧院每个角度都看成一个立面,而不是设计成四个立面,与大会堂形成非常强的对比,以显出建筑的美。阳光从天上洒过来,不同的时刻,在大剧院上面显现不同的色调,这又与大会堂形成反比,而成为协调、对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安德鲁说:“我想指出两点:第一,这个设计体现的不是丧失理智、疯狂的想法,它是理性的设计。第二,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就不在乎在生活中冒一点险。但我并没有抹杀中国传统,我希望20年后,这个剧院会被称为中国的建筑。”
安德鲁接着说:“我的设计非常注重对照与平衡。„蛋壳‟这个简洁的结构,虽然与古典的周边建筑形成强烈对照,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对话的呼应效果。”
“一个形式简洁的„蛋壳‟,将所有的生命力笼罩其中;而这个„蛋壳‟又被悬浮在水面上。当人们走进歌剧院的时候,实际上是步入了一个„梦幻世界‟!人们可以抛弃尘世纷乱,进入童话般的世界之中。为了不让观众在进入的时候过于突兀,我又设计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观众步行其上,可以有空间和时间隔水远观自己心中的梦幻世界。”
“广场上加了水,出现了一个围绕大剧院的小湖,这对广场的景色是个补充。从空中看北京,紫禁城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
安德鲁对自己的设计方案非常自信:“也许,在成为一个看得见、进得去的建筑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它的美丽。但一旦它建成,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
谈到中国人能否接受一个欧洲人的设计时,安德鲁说:“中国国家大剧院将是一个中国的建筑,一个中国人享用的文化设施,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它的设计者是哪国人,根本无关紧要。前不久奥运会期间,悉尼歌剧院的画面几乎天天都在电视上出现。有人提到它的设计者是个丹麦人吗?没有。这是悉尼的象征、澳大利亚的标志,有谁在乎它的设计师是谁呢?”
安德鲁激动地表示:“我敢打赌,当中国国家大剧院建成,人们倘佯其间时,多数人都会喜欢我的设计。大剧院是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场所,是一个可以充分呼吸和享受的文化空间。这就是我这个设计的目的。”
作为建筑师,我们有幸生长在中国大发展的黄金年代,充满机遇、冒险和挑战。安德鲁说:“至于中国该不该建国家大剧院,我倒想指出一个事实: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大剧院、大教堂是在这个国家最富有和强盛的时候建的。恰恰相反,很多重要建筑都是一个国家在追求国家强大的时候建成的。”
“对一个古老的城市来说,新的建筑设计更要谨慎,但不是一动不动。如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留到今天更好,但既然已经没了,就得想新的办法。难道就此不再设计新的建筑?”
安德鲁充满激情和自信地表示:“我相信我的设计一定会促使人们思索北京的建筑设计。一句话,它不是使北京变丑,而恰恰是相反!”
面对风格上的质疑,安德鲁表示:“我知道有些中国人认为国家大剧院和周围的环境不相匹配,但我相信它会和周围环境融合得很好。人们说巨蛋和故宫风格不相符,但实际上它离故宫很远。而且,你们真的认为天安门和故宫的风格就那么相符吗?你们真的认为紫禁城周围的建筑有利于凸显它的固有风格吗?”
按照他的话来说,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建筑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说实话,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这个调查很大,但只有16个人支持我的设计。当建筑师在卢浮宫内建造金字塔的时候,在法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人们指责建筑师说:你对法国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你们毁掉了这个宫殿。但当建成以后,事实证明那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
为什么来中国?安德鲁用三个理由解释:这里发展迅速,这里的文化和精神吸引着我,这里离法国很远。为什么离法国远也成了理由?安德鲁摇头微笑不语。
“北京的确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工地。北京的确已经失去了很多旧有的东西,这很可惜,但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同时,旧有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我们总要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这不仅仅是自身文化的问题,也是吸收外界影响的问题。”
他认为,在全世界的每个地方都应该抱着同样的态度,即文化、建筑等等都需要交换和交流。“你要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来,你也要对其他地方的文化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在这其中你会有收获也会有牺牲。这很正常。不要相信这种观点:你不需要这个世界,你不需要外国人。你总会是你自己,不要害怕。”
第四篇: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赏析
10级土木二班刘群 2010002020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事业的大发展,不同建筑理论和思想流派大大活跃,同时国外各种建筑理论理念的输入,激发了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创作浪潮,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建筑精品。其中,国家大剧院如一颗闪耀的明珠,璀璨夺目。
一、简介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文化设施,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结构主体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小剧场、公共大厅、配套用房及外部穹顶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整个外观建筑是指数为2.2的超椭球体,东西长轴212.20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
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顶部壳体为钢结构,椭球壳体直接坐落在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和外围护结构上,与其内部主体相互独立。该椭球体外环人工湖,湖面面积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均设在水面以下。整个建筑外观像坐落在水面上的一颗明珠。
二、建筑理念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 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它的设计灵魂是外壳、生命和开放。
三、结构设计
国家大剧院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非常复杂,整个结构方案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结构形式和建筑新技术,包括有: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空间网壳和结构转换层。其中,外部穹顶为空间网壳结构,主题结构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为主,局部辅以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以及预应力梁组成的框架结构。
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148榀弧形钢架呈放射状分布,钢架之间由连杆、斜撑连接。设计考虑到方便施工及加工周期问题,壳体钢结构构件尽量标准化,并易于装配。
四、内外装修
从满足功能及美观效果方面出发,壳体的不同层次构造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共分六层材料,从外向内分别为钛板(外装饰)、锤纹铝镁合金板(防水)、16kg/m³长玻璃纤维棉(保温)、2mm厚钢板(衬板)、100 kg/m³K13粉末(吸音)和红木吊顶(内装饰)。主要构造为主钢梁上的调节牛腿固定檩条及次檩条,在次檩条上固定2mm钢衬板及T型码,在2mm钢衬板上粘贴固定长玻璃纤维保温层,其上为固定在T型码上的防水板,T型码上再固定三次檩条,最外层的钛板固定在三次檩条上,2mm衬板内层喷K13的吸音材料,在主梁内侧固定钢 龙骨安装红木吊顶。
壳体内层的装饰关系到整体空间的建筑效果,因此对深红色木质表面的选择也经过了仔细推敲。为此,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和南美的树种,最终选定非洲巴度红木贴皮并经防火处理的木条,宽120mm,板厚约13mm,木条之间留30mm空隙,用以解决声学和回风的问题。
玻璃幕墙通过铝合金梁(转接件)与主钢架牛腿连接。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与钢结构的连接与普通幕墙不同,它的转连接是用螺栓连接,转接件本身即为装饰件,无需再单独装饰铝扣板。
建筑师利用金属网的通透性,使简单厚重的建筑结构在视觉上形成多维空间,轻盈简捷又不失空间的纵深感。站在壳体的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看到弧形的金属网从高处垂下,将歌剧院与壳体公共空间分隔开来。透过金属网可以看到歌剧院环廊内人们活动的场景,若隐若现,朦胧而神秘,激发人们的好奇、想象和思索。建筑师充分利用了金属网的特点来提升室内的装饰效果。
GRG是以天然改良石膏为胶凝材料,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加细骨料和水制成的预制新型装饰板材,其特点是可随意造型,可完全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满足艺术的追求。他们具备不变形、质量轻、强度高、防火环保、声音效果好、板材表面光洁细腻等特点。建筑师充分利用其特点在大剧院内许多部位应用了这种材料。预制板四周及中间为了加强板的强度及预埋件需要都设置了加劲肋,在四周每边预埋钢板通过转接件与结构墙固定的角钢连接。
国家大剧院室内、外装修使用的石材品种多,全部国产,稀有品种规格偏大。大剧院以兰花草手法处理的建筑符号贯穿于整个装修内,具体做法先将太白青石板磨光后,用1mm钢板做成兰花草图案的模具扑在磨光石材上进行烧毛处理,这样处理后,石材板上未做烧毛处理的是黑亮色兰花草叶,效果颇具艺术感。
五、建筑设备
钢结构网壳表面的钛板,外侧设有清洗轨道,钛板缝中布置了由下部向上引的清洗水管,并在相应位置预留了接管点,可直接用软管清洗。
壳体上均匀设置了92个电动开启的排烟窗,既解决了消防排烟,又能自然通风。设计根据古城门上的门钉,沿钛板竖向缝隙点缀了上万个装饰蘑菇头,其中506个是有夜间LED照明效果的蘑菇灯,并通过蘑菇灯头做防雷系统与钢构件连接,直到接地。
大剧院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的消防系统,设有高灵敏度的自动报警、自动喷淋、自动雨淋、气体灭火系统等各种消防设施。具有火焰探测功能的“双波段火焰探测器”,可将采集到的红外彩色视频图像信号传送给信息处理主机。舞台是火灾事故多发地,为此大剧院在舞台和观众厅之间设有防火幕。遇到火灾防火幕会自动下降,将舞台和观众席完全隔离,不让火势蔓延到观众席上。
在壳体内,三个观众厅到达安全区域环廊的距离不等,最长处为150余米,在地下设有20余处观众疏散口,它们从巨型水池地下穿过,直通外部广场。观众通过这些通道,可在4到5分钟之内疏散到安全区,比防火规范中规定的6分钟还要短。此外,在剧院与露天水池之间设计有一条8米的环形消防通道,可容纳两辆消防车并排通行,同时还留有2米宽的人行通道。
六、建筑施工
承担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施工任务的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及所属上海市机械施工公司,如此巨大的钢结构网壳不仅是中国国内所仅有,世界上亦屈指可数,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实现钢结构安装的高精度,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施工措施。
在详图设计、制作和安装过程中实施空间三维反变形。这是指根据计算机建模后的结构分析结果,要求壳体钢结构的每一节点针对结构在恒载条件下的变形值进行三维反向预变形,以求壳体结构在支撑拆除后,完美地符合设计要求的空间尺寸。
制作阶段壳体钢结构整体预拼装。每榀桁架间连杆的水平夹角均不相同,且用高强螺栓连接,只有经过整体预拼装,才能实现制作阶段的正确定位,从而保证制作和安装精度。整体预拼装方案为顶环梁部分立体预拼装,弧形梁架平面预拼装。这样既保证了制作质量,还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缩短了工期。
计算机控制实时检测的安装测量控制。鉴于该壳体钢结构外形特殊,形体复杂,结构安装控制点众多,而安装精度要求又很高,于是提出了一整套测量控制方案,即在工地四周设置由八至十个测站组成的平面测量控制网,在壳体外表面设置数百个专用测量梭镜,内表面粘贴数以万计的测量反光标志;同时在每一测站上各设一台高精度全站仪,八至十台全站仪与中央计算机联网,进行不间断实时检测;通过实测空间坐标与理论模型对照,从而控制壳体安装的全过程。这一测量方案投入设备数量之多,代价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七、结语
国家大剧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剧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是世界上最深的建筑,拥有亚洲最大的管风琴。它整体简洁而富有美感,但又不乏活力,仿佛里面有股生命力向外爆发。堪称建筑奇观,同时彰显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现代风貌与活力。
通过以上对国家大剧院的简要分析,我们看到了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和新的建筑构造方法在一座典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五篇:国家大剧院
建筑文化结业论文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
学 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 级 文化产业管理二班 学 号 20105162258 姓 名 刘月
成 绩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
摘要:建筑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为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建筑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建筑师的精神世界,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追求。本文以中国国家大剧院为例,对其建筑文化进行浅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建筑文化;中国国家大剧院;交融
一、建筑与文化
建筑,作为人类劳动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的价值,并不仅指它的功能,经过岁月磨砺的建筑,其价值更多的是其所展现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建筑作为文化类型的代表,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史书”。
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设计的全方位挑战。如何在现代建筑中溶人传统文化理念、既满足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向往、又体现时代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现代建筑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而国家大剧院便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实例,作为首都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中心也是北京市民的一个精神生活场所,它直接体现着当代中国人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与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传统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
二、中国国家大剧院
(一)基本概况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2_年12月13日开工,于202_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二)建筑功能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京剧、地方戏曲等演出。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另外国家大剧院内常年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公共空间演出、主题表演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获得艺术的熏陶;大剧院内还有高雅舒适,充满艺术和浪漫氛围的用餐和品茗环境,观众可以在剧院恢宏的穹顶下聆听曼妙的乐音;大剧院内设有艺术精品长廊,并提供大剧院定制专供的艺术纪念商品;大剧院还有专设CD店,销售顶级的高雅音乐唱片。
(三)建筑形态
大剧院犹如一颗巨蛋屹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没有绚烂的灯光和彩色的喷泉,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旁略显黯淡,却自有创意无限的大气蕴含其间。它的建筑屋面成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壳体覆盖,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弧面的玻璃幕墙切面。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壳体外围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而整个建筑仿佛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而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别有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四)建筑技术分析 1.主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钢结构超椭球体壳为一个超大空间壳体,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系数为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筑、材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36000平方米。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弧形钢架 呈放射状分布,钢架之间由连杆、斜撑连接,壳体钢架从外观看似是落在水中,实际上下部是支撑在3m宽,2m高的巨大混凝土圈梁上。设计考虑到方便施工及加工周期问题,壳体钢结构构件尽量标准化,并易于装配。
2.钛金属复合板
大剧院壳体除部分为玻璃幕墙外,其它均为钛金属复合板装饰,总面积约30800平方米,共使用了20000多块。钛金属板最外层“贴膜”钛金属是日本进口的,并对其进行了特殊氧化处理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其特点为化学性质稳定常态下不易被氧化,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15年不变颜色。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么大面积在建筑物表面使用钛金属板的先例。
3.玻璃
玻璃幕墙通过铝合金梁与主钢架牛腿连接。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与钢结构连接与普通幕墙不同,它的转连接是用螺栓连接,转接件本身即为装饰件,无需再单独装饰铝扣板。
4.金属网
建筑师利用金属网的通透性,使简单厚重的建筑结构在视觉上形成为多维空间,轻盈简捷又不失空间的纵深感站在壳体的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看到弧形的金属网从高处垂下,将歌剧院与壳体公共空间分隔开来,隐隐透出淡黄色。建筑师还通过金属网来提升室内的装饰效果,透过金属网看到歌剧院环廊内人们活动的场景,若隐若现,朦胧而神秘,激发人们的好奇、想象和思索。
5.GRG装饰板
GRG是以天然改良石膏为凝胶材料,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加细集料和水 制成的预制式新型装饰板材。其特点是可随意造型,有助于完全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满足艺术的追求。同时具备不变形、质量轻、强度高、防火环保、声音效果好板材表面光洁细腻等特点。建筑师在大剧院内许多部位应用了这种材料,增强剧院的美感。
(五)建筑细节设计
国家大剧院在设计之初,就十分重视细节上的处理。大剧院的人工湖采用分格设计,共分为22格,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这样的处理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
铺地上,国家大剧院采用了20多种天然石材,这些石材全部来自国内各省市,虽然有的区域使用的是同一种石材,但由于石材切割的方向不同,会产生不 同的纹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如此丰富的地砖也给大剧院带来无比美妙的艺术气息。大厅中反光力极强的地砖使在室内看穹顶时,亦有倒影显露在地砖上,室外的感受再一次在室内得到了重拾。
同时为保证大剧院周围的水池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大剧院采用了“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这套装置的基本构造就是从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别抽出一部分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两个管道在墙体内都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互相传递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污染。这个装置使人工湖内的水温不致过冷或过热,冬季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夏季不会因过热而长藻,一举两得。
三、中国大剧院背后的传统文化
国家大剧院并不是炫耀出的独立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周围环境里面的,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对称”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它是绝对遵循的。
国家大剧院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面,西在我国古代八卦方位中是兑卦的方位。兑卦:二阳一阴,其形象如口,代表说话、辩论、演说、歌唱等,在兑卦之地建大剧院符合易学原理。兑卦五行属金,金的形象为圆形,所以国家大剧院的蛋形外观也符合金的属性和形象。通道上的水池也设计得很恰当,因为五行关系中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在圆形建筑旁边建水池,晚上灯光一开非常美丽,堪舆学称为“金生丽水”,象征文艺繁荣。而且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外形和邻近的人民大会堂比较协调,人民大会堂是方形,国家大剧院是圆形,一方一圆,阴阳和谐。
国家大剧院在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了辉煌的金色和有中国特色的朱红色。在浓郁的色彩氛围里,烘托石圆形的“主房”歌剧院。两侧对称布置着东西“厢房”——戏剧场与音乐厅。外围交织着弧线造型的正负零大厅、展厅及配套用房。这是一个完全按中国传统的“对称”理念设置的空间,成为曲径多变的艺术之城。
大剧院墙体采用朱红色,上面雕刻有兰花浮雕,色彩强烈但稳重,与紫禁城红墙遥相呼应,整个空间庄严美观。环绕音乐厅、戏剧场的空间中飘着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红色丝带造型与中国北方的红绸舞不谋而合,红色光丝带随着自然光变化,飘逸洒脱。红色丝带给空间带来了能崖和视觉的跳跃.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同时代发展的脉搏的共鸣。在橄榄厅通往歌剧院的入口处两扇大铜门,凝重典雅。铜门上各有180个椭圆凸起,方向灵活变换,每一个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也是在高空中俯瞰国家大剧院的缩影。这一门钉设计巧妙地实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另外,在国家大剧院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了“四君子”之一的兰花。兰花 造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材料贯穿于系统设计之中。大剧院主入口的弧形墙面上.用水墨抽象写意的手法做出兰花造型的立面浮雕;在橄榄厅墙面上采用抽象的兰花图案作为镜面玻璃灯箱光带;公共大厅的歌剧院墙面运用厚红丝绸以及金漆铝网覆盖,而最外层的铝网以兰花为原型进行概括切割而成;戏剧场、音乐厅外设计有环廊灰色兰花栏板;公共区域的售票台、咖啡台、服务台立面,甚至大剧院服务人员的衣领上的装饰图案也都以兰花为设计原型。
国家大剧院的室内设计运用现代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互联系起来,引起人们的联想。正如保罗安德鲁讲: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大剧院是中国追求国家强大的重要历史见证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标志,也是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
四、结语
尽管,对于国家大剧院仍有很多争议,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大剧院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最大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充分展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首都功能,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标志、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和当代杰出文化的象征,在我国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烽.城市中的剧院 剧院中的城市 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评析[J].时代建筑,202_,(04):84-95.[2]李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以国家大剧院室内设计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_,(02):202-203.[3]林飞燕.解读国家大剧院[J].华中建筑,202_(07):15-18.[4]李峰.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_(02):1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