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儒家文化“信”(五篇模版)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3-87647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7 19:12: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儒家文化“信”

国学讲堂第四讲

儒家思想之信

一、播放《诚信中国》演唱:丁晓红 作词:曲波 作曲:刘青

二、开场白:

三、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老师徐玉兰。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是《诚信中国》,歌中唱到 你说话算话 我一诺千金

你一言九鼎 我一言为定 你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我张口不悔 一锤定音

你童叟无欺 我一视同仁

你表里如一 我诚实守信

你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我以诚相待 以心换心

诚信人人 人人诚信 诚信的中国

心想事成 前程似锦 的确,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崇尚诚信、贬斥伪诈的优良传统,儒家诚信文化思想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学习中国国学精粹之——信。

四、解读儒家思想——信

一、基本含义

“信”的含义是:同学们可以看到信从字的结构上看,从人从言,意思就是人所说出来的话要真实不欺,要言而有信,也就是常言说的一言既出駟马难追。古籍中也讲到:

《说文·言部》说:“信,诚也”。《字汇·人部》说:“信,慤(悫音què,忠厚,诚实)实也”。孔颖达在解释《礼记·礼运》中“讲信修睦”时说:“信,不欺也”。所以信有诚实守信的意思。

《说文·言部》说:“诚,信也。”唐代孔颖达在解释《周易》“修辞立其诚”时说:“诚,谓诚实也”。《增韵·清韵》说:“诚,无伪也。真也,实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庸》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看来,诚就是诚信、真实的意思。可见,“诚”、“信”二字意思相近是可以互训的。其基本内涵是诚实无欺,讲守信用。

二,“信”在儒家伦理学说中的地位。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儒家始终重视“诚信”。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论语・述而》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礼、中、和,它包含仁、义、礼、智、恭、宽、信、敏、惠、勇、毅、廉、耻等等。孟子把孔子提出来的若干德行归纳为“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把“信”加到孟子的四德中,就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就是历史上的“五常”。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信”。

1《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2: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孔子的话颇有道理,因为只有确立好了良好的民信,才不会有民乱,才能有社会秩序的稳定,最终才能使国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民信是立国的基础,3《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呢?”可见信是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每天反省。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孔子在对待人的本质问题上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因此重视对人的道德教化,所提倡的四教“文、行、忠、信” ,就内容而言,实为人的品性、品德。具有前三教,才能建立起信,反之,信的建立与确定,人与人之间不互相猜疑,和睦相处,有助于前三教化的成功。孔子本人所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信”是实现“仁”的方式之一,孔子如此重视“信”的作用,其原因也在于此。

《论语 卫灵》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要把义作为自己的本质,用合乎礼的标准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它,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就是君子啊。

《孟子

尽心章句上》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回答说:“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 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其大意是 探讨君子不耕同样吃饭的原因,孟子认为君子使国家安定富有、尊贵荣耀,让人们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忠诚事君、讲究信用,“孝悌忠信”就是最大的功劳,因而不是“素餐兮”。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子在评论君子的功劳时,将“信”视为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忠诚事君同等的地位。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由此可见,“信”在儒家伦理道德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五常中不可缺少的。

三、信的内涵。从人的自我修养出发,信是一种责任。

前面我们说过,从字的结构来看,信从人言。首先,我们从自我修养的角度看“信”,那么他代表我们“人”要忠于自己说出的“言语”,许下的“诺言”,使自己的“言行”与我们“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相符合。相信同学们都听说过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只能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便杀猪给你吃。”同学们也知道,过去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的,一般人家也只有过节才吃的上猪肉。曾子的儿子听了母亲的许诺便没跟去。但曾子的妻子从街上回来了便不认账了,曾子准备把猪抓来杀了的时候妻子便劝阻到:“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这时候曾子却说:“小孩子不可以哄他玩,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他去哄骗别人,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啊”。说完,曾子便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中的曾子就做到了“信”,不仅信守了自己的诺言,更承担起了自己为人父母要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的责任。再如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狼来了”的故事,放羊的孩子视“信”为玩物,在放羊的工作中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此造成了悲剧性的后果。在当代社会,我们当中的每个人更应该认清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做父母的对子女负责,做师长的对学生负责,做学生的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都是“信”的体现。2 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信是一种信任。

先秦儒家思想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视为人们社会生活所必须经历的五种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而“信”则是一种为所有人伦关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这种“信”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如父子之间应该“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父子之间应该相互亲爱,如果不能以诚相待,则会使亲情疏离。夫妻之间“信也者,妇德也”,妻子对丈夫要信任,不随意猜忌和怀疑,这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此外,先秦儒家也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信任。孔子在与弟子们讨论人生志向时,就将“朋友信之”即得到朋友的信任,视为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中庸》也提到:“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即如果不能先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任。由此可见,“信”是我们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仅要学会信任他人,更应该努力获取他人的信任。

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是一种践行行为。

古人常提倡“多做少说”就是强调践行的重要性。有一个成语叫“食言而肥”,说的是春秋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惯于食言,在鲁哀公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他想让大臣郑重出丑,就说:“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肥呀!”,没想到郑重回答:“食言而肥”,意思是说,我老不遵守“信”,总是食言,故而越来越胖了。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想在他人面前不“食言”,获得他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尊重,唯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实现。

四、诚信的社会功能 故事组一 商鞅的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周幽王的烽火戏诸候

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故事组二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言而无信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一诺千金,免遭祸殃;言而无信,丢掉性命。一诚实有信,自然能够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言而无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只有坐以待毙。

由此可见,个人无诚信不立,企业无诚信不兴,国家无诚信不强,社会无诚信不稳,这正是诚信在人类社会发 展中地位与作用的真实写照。

1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第三点是信,信则人任焉,信即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就是谁有信用,就会被更多的人任用,守信之人的职业生涯更宽广。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如果没有信用是不能立身处世的。人身在世上,言而有信,说话要真实,要有诚信;不要说假话,说大话,不要吹大牛,吹破了牛皮。朋友相交要开心见诚,要忠实,守信用。所以说,没有诚信是不能立身处世的,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如此。在古代人际交往的范围、交往的频率、交往的深度都有局限性。今天人际交往频繁,交往的范围、交往的层次、交往的手段和交往的目的都大大的不同了。因此诚信比古代更为重要。

2诚信是一个组织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不论是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级学校都要讲信用。比如信守合同。合同在古代的诚信机制也有口头和书面的两种,书面的有“契”、“判书”、“质剂”、“卷”等等。在现代,组织之间的诚信靠的合同。一旦协商一致或正式签署,就应该遵守不能反悔或不履行。不执行合同就是不守诚信,是不对的。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一个企业,他们的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通过 “ 打官司 ” 来进行的话,就会大大增加城市和企业发展的成本。不但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现在不履行合同的组织或个人比比皆是,导致了诚信危机,这与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的。

3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每一个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以及政府都讲诚信,社会才能和谐。如果人与人之间,法人之间,法人与自然人之间,法人与社会之间,不讲诚信,假、冒、伪、劣;蒙、坑、骗充斥社会,社会能和谐吗?只有公民、各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都讲诚信,社会才能和谐。

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原则,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治国安邦的要略。

四、当下的信与不信 立人

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6年,可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永远不会消失。哥哥孙水林发薪路上遭遇车祸,弟弟孙东林强忍悲痛“接力”还钱,“无论多困难,绝不拖欠一分钱”,在哥哥一家遭难后,弟弟孙东林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折射出这对“兄弟”的道德魅力。这样的诚信举动,源于20年来的承诺与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20年来,孙氏兄弟从未拖欠工人一分钱的工钱,他们用诚信践诺,《新闻联播》盛赞孙家兄弟“带给人们的却不仅仅是几十万元的工钱,而是比这更加珍贵而沉甸甸的一份诚信”

孙氏兄弟“接力还薪”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体现了做人的良知与品格,更反映了我们当前最需要的东西:社会信义。按照当下社会上某些人的逻辑,“信义兄弟”似乎也有理由拖欠农民工的工钱:孙水林本人被别人拖欠了许多工程款,因此,他再拖欠农民工的工钱,似乎也是没“办法”的事;哥哥一家5个人都走了,弟弟至少可以暂缓替哥哥发还工钱,而没有拿到工钱尾款的农民工,从情理上,似乎也不会因此紧追不放„„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氏兄弟的坚守更加可贵:信守承诺,宁可自己难,也不让他人忧。如此做人做事,谁不愿意和他们合作呢? 孙氏兄弟的义举,当让那些恶意拖欠农民工工钱的不良老板,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那些靠昧心钱致富的人,是否觉得手烫?有些人挖空心思、钻山打洞,可事业就是做不大、做不好,是不是可以从自己的德行上找找原因? 人无信则不立。感谢孙氏兄弟在给我们带来的温馨、感动和震撼,为我们这个社会培植了一方道德沃土。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 兴业

北京的“同仁堂、全聚德、信远斋”等;南京的“绿柳居、莲湖糕糖店、奇芳阁、蒋友记”等,凡此“老字号”能够薪火旺盛,驰名古今,靠的是一代代传人诚以做人,信以立业,童叟无欺,时刻不忘用诚信拂试“蒙尘”,擦亮其“金字招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自然生意不请自来。而有些 “老字号”“商”念歪曲,放弃了原有经营的“老规矩”,或掺杂使假,或短公缺两,或滥用“添加剂”,终而相继倒在“失信”之下。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悠悠 70 年的企业因一朝失信,倾刻间土崩瓦解。这无不狠狠地告诫商家,没有永远的“老字号”,也没有永远的“品牌”,消费者认“老字号”、认品牌,但更认诚实守信,如若一旦失信于民,“老字号”也会淘汰出局,被人们所遗弃。

“双11”俨然成为观察中国消费潜力的风向标,其实除了销售数据,双方还应该争取甚至更应该争取的是诚信。诚信是商业的生命,对于电商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电商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了不起的创新是通过类似支付宝的方式,以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诚信。不过诚信缺失问题仍然严重。即使是在 “双11”的时候,双方收获了漂亮的销售数据的背后但收到的诚信质疑也着实不少。也许今年“双11”电商平台血拼程度比往年还要激烈,但人们还是希望电商平台能把诚信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电商诚信问题,消费者的忍受其实快到甚至已到拐点,如果仍然看不到积极信号,反有加剧迹象,那么行业前程堪忧。就因为诚信影响消费信心,最终很有可能输在未来。

从恒大足球队违约更换胸前广告,引发“赢了冠军,丢了信誉”的反思,到因为质量与描述不符、假冒伪劣等原因,不少消费者“买买买”变成“退退退”,再到手机流量“偷跑”、P2P平台“跑路”等带来的争议,无不告诉我们,诚信缺失的“痛点”不可忽视,社会诚信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如今诚信已经被列入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中,和爱国、敬业、友善等一起成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正是为了正本清源,补足精神之钙、校准价值坐标,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坚守诚信,浙江义乌才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世界超市”;守护信用,我们才能在鼠标点击之间开拓出规模巨大的网购市场。反之,不管是“天价虾”让一座城市的形象蒙上阴影,还是“排放门”重创业界巨头德国大众,也在警示人们,信用是易碎品,正如诗人纪伯伦的告诫:欺骗有时成功,但它往往自杀。一位商界人士大声疾呼:21世纪什么最贵?诚信!“素信者昌”,当今时代,拥有信用才有未来;山高路远,守望诚信才能走远。只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社会的信用财富方能保值增值,社会的运行方能文明有序。让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言行呼唤——信用归来!

五、学生讨论。

学习经典,与圣贤同行,体会道德的力量,其实“诚信”就在我们的身边。接下来,哪些同学们能自告奋勇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学习中发现不诚信的错误行为或感受到哪些“诚信”的正能量呢?

六、结束语: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诚信,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基因。社会诚信,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出力、个个尽责,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共同赓续诚信血脉、推进诚信建设,合力托起一个讲信修睦、崇德向善的诚信中国!

第二篇:儒家文化

1)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2)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岗五常”等政策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除了要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外,还必须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企业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其中礼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一、“贵和”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子一言以蔽之:“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乐文化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小到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生存的依据、发展的根本、制胜得法宝。

中国古代是宗法家族社会,一个宗族内部的人们,共同参加祭祀自己祖先的礼仪,具有加强宗族团聚,增强凝聚力的目的。由家族向外推演,就逐渐可以将这种家族内部的亲情伦理,应用于国家的组织和管理。如《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严宗庙。严宗庙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礼乐文化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获得实现的基础

二、以礼乐文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古代儒家提倡“以礼为国”,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今天我们则是用礼来治企业,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儒家礼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内部的团结,今天我们将礼文化的精神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增加凝聚力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毋庸讳言,当代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真正的亲属关系。但是要想建设和谐企业,企业家要先要对企业的全体员工抱有一份“爱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精神对待全体员工,员工才会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并为这个家不遗余力。

儒家的礼乐文化主要依靠教化来推行,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民爱之。”(《孟子·公孙丑上》)将儒家礼乐文化的“亲亲”精神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形成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气氛,最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三、将劳资关系融入礼乐文化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成为国家的政治哲学,还在于儒家敢于正视现实,针对社会根本性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古代社会存在由于身份、等级、财富所形成的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回避这些矛盾,空谈“兼爱”、“平等”于事无补。儒家礼文化所以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其“以亲亲率尊尊”的合理设计,将社会的差异融合与亲情伦理之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

在儒家看来,社会上的尊卑差等关系,就是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自然延伸。在家里要服从父母,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会服从君主,尊敬官长。而儒家的各种礼乐仪式,无不贯穿着肯定差等的“尊尊”精神。

儒家礼乐文化中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规范,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统治与反抗的关系,那就没有办法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在员工中培养起遵守制度,服从领导的文化氛围,解决好公司内部上下、左右的组织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和垂直指挥系统。长幼有序的精神,既是对老职工经验的尊敬与继承,也是对他们劳动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青年职工的激励。男女有别的精神有助保护女职工的利益,防止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的发生。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儒表法里”是指在表面上承认多元共同体权威(皇权、族权、父权、绅权),而实际上独尊一元化的大共同体;讲的是性善论,信的却是性恶论;口头的伦理中心主义,实际的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而实质上是儒的吏化。在社会组织上,则表面上崇尚大家族而实际效果类似“民有二男不分异者信其赋”。当时的奉行黄老思想的汲黯就曾当面揭穿武帝。“为多欲而外施仁义”,实际上是“儒表法里”。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202_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儒为法本指的是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如果仔细研究过去的刑法,其实的确它们是以礼教为基础的,是为了维护礼教而建立的法律。法助儒威指的是法律是扶持道德的具体手段。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民事的敕令,一部分是道德的规定……道德被当作立法的条例,而法律本身也具有一种伦理的形态。”

给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的启示也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法”,却忘了“情”,法和情应该左右互补。与此对应的有两种领导方式:“为之君”和“为之亲”。与此同样的逻辑,不能在领导上一味用“君”之道,却忘了“亲”之道,“君”和“亲”应该双手互博。在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研究领导力中的“君”和“亲”。

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汉武帝治理理念

政治上;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春秋大一统。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专营,限制富商大贾。

1).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汉帝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帝初年,仅仅登录在册的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一改高祖时期无马可用的窘境。人口增加到3500多万,较汉初,膨胀近6倍。汉帝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汉帝国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轻徭薄赋,人民对刘氏皇族的统治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边疆与中央的差距逐步缩小,也使得边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增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 3.汉武帝时期,除宫廷礼仪更加复杂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神化皇权的礼仪活动,如:

(1)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封禅泰山,祝告天地,表示自己受命于天;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表示皇帝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

(3)颁布由国家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全国进行农业生产

4.重用董仲舒等一批儒生,而后设立经学研究,规定选拔人才,必须是儒生,而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必须依附于儒学,才能进入官场,发挥治国作用。这样就可以以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官吏甚至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

 5,(1)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酌金”策略,逐步削弱和翦除诸侯国;

(2)设置“内相”,夺取丞相的权力; (3)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平准”、“均输”等政策,打击囤积居奇的富商;

(4)在数个郡之上设置州,其长官是一个只有报告权、无决策权和固定治所且官阶低于郡守,这样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又不会形成地方做大,反抗中央;

(5)将盐、铁、酒收归官营,也不容许诸侯国私铸钱币;

1,虽然景帝时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各同姓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而武帝要加强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与外戚和同姓诸侯国产生了矛盾

2,由于汉初的宽松治理,导致兼并日剧,财产特别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豪强手中,这些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蔽人口,逃避税收,甚至干预地方政治。同时一些富商也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扰乱物价,对国家政治经济已经带来的严重的损害。

.在对朝廷和地方的统治权和全国的经济权分别集中之后,汉武帝开始增加赋税,随后组建强大的军队,进行了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把匈奴赶入了大漠深处。

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

第三篇:儒家文化

我与大人之道

我天生就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对于儒家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儒家文化”打交道:“礼、义、廉、耻、仁、爱、忠、孝”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但我又对之知之甚少,因而也充满了好奇,选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求知者对知识的一种渴望的追求吧!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里面有许许多多奇异的东西:有现实的物质,又有很抽象的理论,从人生的降临到死亡,从新事物的诞生到灭亡,她都有概括。而“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五千年兴而不衰,之所以能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探讨的是一些永恒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总是能从“儒家文化”中挖掘出对国家和个人生存和发展指导意义:儒家文化所传授给我们的道理,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促使我们去探讨和思索一些客观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个人所遇到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中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以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现实中遇到和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它们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也正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存在,中国自古到今被誉为“礼仪之帮”。

张老师讲课自有他的一套,时时刻刻体现着一种谦虚,或者是羞涩吧。也许从老子开始,每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人在给他的学生授课时都是抱着一种谦虚和谨慎吧!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一个钻研“儒家文化”的学者在孜孜不倦的过程中所熏陶出来的一种修养吧!一个人能把他所学的知识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境界,或者用老师的“儒”字三态学术说是到了“气态”的境界,至少是“液态”。他不仅将儒家文化“引导自己”,而且还将儒家文化用来“指导言行”——他自己的学生,包括他自己。“欲让他人为之,必己先为之”这也许是儒家文化传播者的为师之道了。

作为一个儒家文化学者,他创立的“儒”字三态学说,可以说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总结,它涵盖了物质的起源到灭亡再到起源的全部时期,人从诞生到求知为人,生老病死。就像太极八卦的阴阳相互转化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生阳阳可生阴。人诞生于气态,先有气息,再到液态,生出血液、体液,然后到固态,骨肉皮筋爪,形成婴儿。在倒回来,由固态的婴儿,依靠自己,立足现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过渡到液态,准备过河:下水、下海,去闯荡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最终到达最高态——气态,建功立业、成人!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成人的建功立业,人的出世入世,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儒家文化注重教导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

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即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

然而儒家文化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会做人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基本价值观。它还指导人们如何去看待生活,如何处世、处事。人要有“乐”的旷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举杯邀友共饮黄河之水天上来。人要有“信”独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人笑我太疯狂,我笑他人看不穿”。人要有“学”的谦虚: “学然后知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要有 “志”的抱负:艰苦努力,矢志不移,向自己的理想前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者,学不只要在课本上学,还要在生活中学,在社会上学所理解、感悟,强化自己的身心素质。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加深体会,验证自己的能力,并决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进取目标。建功立业,以己之学授人以渔,太极无形而运用之于有形,此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学者之路漫漫,成人难,成大人更难。儒家之大,大家之儒,二者兼得可谓之“儒家之道”!大人也!

课程评价:

《儒家文化与生命系统潜能开发》这门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还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它不但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播,使更多的人感触到了儒家博大精深,更深一步来说,它是对中国优良传统的发扬,同时,人们将在学习中学到怎样去做人,做事,从而是人获益!

第四篇:儒家文化学习心得

儒家文化学习心得

“仁”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代表。在本次校本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学习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方老师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的讲座中,思想再次受到了洗礼。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感受颇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人以为就是君是君,臣是臣,君臣父子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身在其位,要谋其政,称奇职。”虽然在这句话中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等级印记,但是确是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对于我这样的教师来说,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真正达到一个教师的水平。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刻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是穿戴,举止,行为,还是其他的种种行为。但是如果把“君君臣臣”理解为让臣子必须无条件地顺从君主,把“父父子子”理解为让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其实,这完全是歪曲了此句话的本意。还拿“老师”来打个比方吧,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就要拿出师长的姿态,善意的提出自己建议,这时候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身份差别,尤其是老师所行使的权利,体现的地位。而在平时,一些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别。

因此,孔子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身处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出色的行使自己的职责,充分实现该职位的作用。即“身在其位,必谋其政”尤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要合理行使职责,掌握方法。在学习中体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不得不提的第二个就是《三字经》,短小精炼的语句,蕴含了丰富的天文,礼仪,处事等知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斑。

第五篇: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感受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本文对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应该是“仁”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直被利用着,教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学会怎么样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拥有一个融洽的环境,这个思想甚至被应用到治国之中,许多明君由此产生。还有中庸的思想,很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本文也做出了解释。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在开头也已经给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总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儒学、孔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程开始,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好有趣的课堂啊。针对刚才那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是啊,我们必须学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中国的伦理制度,在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上,显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在健全社会法治的时代,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轻率加以抛弃。

开头先阐述了我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下,才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如被大家所熟悉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外国人所知道的孔孟文化,还有老子的道家文化,还有佛家文化。这么多文化,也就有这么多的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理解,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

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在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兴衰,从一开始的兴起,到发展,到兴盛,又到发展方向的错误,再到恢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也应用到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文化也曾被批判,这就说明了一种文化的两面性,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的不同。儒家文化有它的精华,固然也会有糟粕的地方,所以,我们只要领略其精华,好好把握精华,利用精华,必定会振国兴邦的。我们要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精神,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重视群体意识,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儒家文化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儒学注重自强不息,这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它们西方文化所不能的。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论,境界论,以及教育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封建礼制与三纲思想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思想,往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等等,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精心加以继承与弘扬的。儒家的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打了折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或转换的过程,既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面临21世纪变革大潮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能够在新世界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庸,这是大家都听到的词。但是又有谁能够准确的解释出其中的意思。中,中正、中和;庸,用、常。中庸,就是 把中正与中和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从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中庸不是一味妥协退让、软弱可欺。中庸也不是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儒家所有的,不仅仅是只有这一些,还有很多,就像它的六艺,就像它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儒家文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仁爱的思想,它提倡把自己当人,把别人 当人,他注重仁与礼的结合,这是孔子的理想。还记得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吗,那篇展示大同社会的文章,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只有,多么美好啊。老人皆有所依,少儿皆有所养,多么和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也是后来陶渊明所梦想的桃花源啊。现在社会上的批判声与指责声越来越多,就像之前在马路上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人寒心的事件,这就是仁爱缺失的体现吧。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理解孔夫子的话,好好记住他的思想,时刻谨记着,这种事情应该可以避免了吧,那令人寒心的一幕幕应该可以不发生了吧。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也是深深令人感动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了后母吃鱼,孩子在冬天在融化冰水来求得鲤鱼,也许在现代看来这种做法好傻,可是这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教育我们孝敬父母的思想,我们应该为之感动,而不是嘲笑他的傻。

也许有些人不赞同我的观点,认为孔夫子也是一个极端的人,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妇女。其实,这就正好符合我开头说的,任何文化都有他的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远离,而对于积极的方面,我们应该去学习,去追求,将其应用于我们自身,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的世界会很美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是一门课程,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课程。品味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精华,品味其精华,付诸于实践,应用于我们的现代人生,我想这是再美好不过的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啊!

我的学习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在我看来,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去品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体会其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的艺术,我们从中体会出一些道理,提炼其中的精华,会使我们的人生格外绚丽多彩。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内涵,了解到了其核心思想。其中很多想法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甚至有些思想被用作治国之道,对当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儒家文化,其“仁”的思想就对我们意义深远,一直教育着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善良的人,怎样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怎么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个人魅力,是自己和环境和谐融洽。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我也只是简答的举了一个例子,其他的好处在论文中也会提到。

总之呢,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认真对待其与我们的关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既有其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部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继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应该好好领悟。传统文化与我们现代人生的关系是微妙的,这需要我们花大量的功夫去研究和体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责任,是义务,是我们使我们祖国能够发展的更好的基础,所以,任重道远啊!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

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

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篇三: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孔子思想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

关于学习的问题中,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而后对儒家文化还有很大贡献的还有朱熹等大家。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篇四: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耿秀英

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龙井四中 耿秀英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哲学史中更多的关注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传统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在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和体会:

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

先秦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易》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变化无穷的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强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与特征 儒家有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奋发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把个人完成的社会责任作为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 育与修养手段。

儒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逻辑、哲理。它内涵丰富的知识,但它超知识;它有自身的逻辑,但它超逻辑;它有很深的哲理,但它超哲理。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智慧。对于传统儒学的精华,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以自己的身心去研究,以自己的心灵去撞击,以自己的生命去呼应与契接,以安身立命的角度去体会。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应把握好自己的心性,守住心性,守德勿忘,行善为本,助人为乐,弃恶扬善,真正做到:平心如性,苦苦修炼,从幼到老,从生到死,遇事做到大公无私,为人做到心品纯正,待物做到问心无愧。这样我们才能抵制欲念,克服软弱,战胜邪魔,达到清静平和的境界,才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合拍、沟通、感应。

儒学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强调时代的悲情和个人真实修养的感受。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如果你没有“兴慈运悲,不舍众生”的理解态度,没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意识,没有长期刻苦的修炼体验,是很难把握其思想义理之真髓的。只有坚持真实修炼的人,才能逐渐使自身与外界绝对地统一与协调,决不为个人自身狭隘的利益考虑,与天地同乐,也与天地同悲,而又能积极地参与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潮流,彻底地超越自我,从而消除了心灵中一切邪恶自私的颠倒妄执,净化了心灵,那么他的生命才不会徒劳地消耗在欲念和烦恼之中,而是通向宇宙生命的永恒。

三、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今世界的教育 传统和现代化是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都是片面的。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失败或不大成功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单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因素简单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改革的阻力,尤其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革新的动力。当前中国正面临外来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我们应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我们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所以我们面临着对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任务。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土壤,主要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体制,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些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具备必然性,但不能由此而否认儒学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家族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农耕社会可以说是人类最为简单的生产方式,正因为这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原始的,因此也最接近人的本性,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基本逻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烈的人性气息和人情味的儒学原理也许是以最简朴、最原始的形式体现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原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稳定、最具有恒定价值的。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漫长的社会历史中,儒家探索并实践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做人”的原理,形成了深邃的人文智慧。人类的人伦秩序和价值体系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中总还是有某些不变的基因作为稳定和支撑的力量,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远离自己的本性和根基。可以说,儒学的基本精神与特质就在于发现并体现了这个基因和根本,而且人伦原理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生命的连绵不断,根本不可能全盘“化”掉,这说明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又摆不脱的,人伦原理的价值具有相对的性质。

现在人们有感于道德的滑坡,道德的沉沦,在当今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的挑战。一个人,一个民族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有“家”可归的。然而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带给当代人的病痛就是精神上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钱权交易、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巧取豪夺的追逐中,人的心灵方寸之地,人的良知良我之所,已告沉沦,失去了心灵的归乡与故园,因此儒学所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担当,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

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一个民族糟蹋道德生命、文化生命,同时也就等于糟蹋了民族生命。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不可摧残太甚,一个民族是经不起这样摧残的,真正的有识之士所考虑的是应如何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调治当下的人文环境,孕育出能够托起中国未来现代化所需要的德业俱健、素质极佳的跨世纪的人才。

就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来说,不借重于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传统美德,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西方现代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精神和近代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东亚现代化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中国的现代化必定不可能将传统优秀文化弃之如敝屣。否则那就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人们在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中,已开始惊呼中国物质资源的匮乏,然而还没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精神资源由于近世以来片面地践踏传统所造成的严重匮乏。物质资源的短缺是一个有形的问题,精神资源的匮乏则是一个无形的问题。无形的问题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以,当前重新发现、挖掘、回采儒学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有重大意义的。

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确实应该成为其他各国学习的范例。我们之所以对西方教育加以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19世纪以后,西方教育已成为很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来看,研究西方教育也是对19世纪以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共性的认识。然而,西方文化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只限于“民主”与“科学”,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其中有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有这些不但未必能适合于其他国家,而且也已引起西方人自己的深刻反省。

从西方国家来看,现代化在某一阶段就需要重新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的自身与内心的关系,所以他们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儒学、道家、佛学学习,追求道德理性,追求和谐,追求人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要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寻找重新调整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方法原则。比如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子女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育和精神上的孤独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的问题等等,这些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觉得中国的一些社会伦理和家庭教育原则可能有用,他们从中国家庭伦理教育进而检讨到社会伦理教育和社会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和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相反的潮流,当代中国青少年刚要肯定自我,从家庭里面走出来,提出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一个是从东往西,一个是从西往东,时间在这里发生了错位。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化的要求,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可以提供的;在中国社会里出现的现代化的要求刚好又是西方文化和科技教育可以提供的。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趋势,虽然它是多源头的,但最后总要统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一个整体来看,要把一个现代化的要求与一个后现代化的要求整体化。系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些难题如不及早重视解决,势必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难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为了改善21世纪科学、文化和人类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制约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于是西方科学界又一次把眼光转向了中国,求助于东方儒学传统,“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是最大的生命整体观。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几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很有帮助的。

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扬,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代替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的自身来说,都是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道德境界的提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的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

当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吸取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统合起来,为创建现代世界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和生态平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篇五: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儒家思想了。从小我们就知道中国有个孔圣人,虽不知道这位老爷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可是从人们的言论中我们分明感到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恭敬的。

学过历史以后,儒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他的发展并不是平稳的,他尽力了许多波折,有个假思想学派的竞争——百家争鸣,有统治者的打击压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自董仲舒集阴阳、墨家文化于儒学之中,并使之成为新儒学——适于统治的工具——之后,儒学才借助于统治集团的力量逐渐展示自己的魅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儒教,他成了统治者愚弄人民的迷魂汤,成了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确挺令人惊奇,因为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否认,儒家文化对维护华夏民族的团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他留给中国人的思想包袱也是沉重的。闭关锁国,盲目排外,一直到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同顽固守旧的思想作斗争,人们开始改造儒学,希望他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但是没有成功,人们对儒家思想救国的信念彻底动摇了,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文人高喊打倒孔家店,五四时期到近代,儒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各种思潮也伴随而来,一时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经济发展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见利忘义、少廉寡耻,拜金主义,没有民族气节等等,人们又一次盯上了儒家文化。总起来说,儒家文化对中国是重要的,同时有些地方是不可取的。我们对它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迷惘被动的接受,也不因与封

建统治者推崇的儒教联系继而排斥否定。

儒家文化起码在几个方面会产生或正在产生好的影响。

为人气节方面,孔孟荀以及以后各代大儒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次之为大丈夫”这些原则或精神正是时下很多人所缺的。那些人已经很难再做什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固定了。可是对于后人,因为我们要创建一个和谐社会。虽然我们不需要象伯夷、叔齐那麽高风亮节,没必要向苏武那样为尽忠而苦熬十九年。我们起码要有道德感,要有羞耻心,要有正义感。我们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在世界上并不算高的,甚至是低的。“生活很艰难,但至少不应该沦落为妓女,在欧洲一个不足百万的小国都有中国妓女的的身影,许多国家的许多社区都能听到?中国人滚回去?的声音”[1](《男人的精神家园》),这个社会需要创富,但不需要“不是贵族的暴发户”。每个人读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都会产生那种浩然正气吧,人需要那麽一种精神。儒家思想提倡诚信为人,恭敬谨慎,诚实守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知道也”,(中庸.问政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天物,是故君子诚为贵”(中庸.自成章)然而,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优良品质在这个充满欺诈、信用透支的是风下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不要被经济的大潮冲昏头脑,审视自我的时候到了,儒 家文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没有诚信未来我们很难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儒家文化教导我们仁爱有孝心,他教导我们要用理智拒绝极端„

总之儒家文化自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些瑰宝擦亮我们心灵的窗户,点燃我们智慧的火花,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儒家文化“信”(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