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石头城
石头城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刘禹锡和咏史诗的鉴赏要点。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3.品味本诗空寂的意境和刘禹锡诗歌沉着稳健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层感伤。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过程与鉴赏
(一)引入新课 略
(二)方法指津 1.咏史诗
咏史诗指凭吊古迹,咏史抒怀之诗。其特征是:凭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慨、胸怀襟抱。
2.咏史诗鉴赏
常见内容:感慨历史,刻画人物,描绘景象,发表议论。
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寓虚于实、今昔对比
鉴赏方法: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抓住所咏史事与现实的联系。
(三)文本鉴赏 1.诗人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年间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谪远郡,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其诗沉着稳练,自然俊爽,而且格律精确。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
背景资料:石头城,即金陵城(今江苏南京市)的旧名。建安十六年(211)吴大帝孙权所建。石头城一直是六朝古都,唐时废弃。刘禹锡写《石头城》时,唐帝国已日益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
2.诵读指导
一、把握节奏
二、读准语调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基调凄凉;“故国”“空城”后宜顿,“在”“回”重读。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还过”重读,读出讽喻现实之意。
三、读出意境 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水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仿佛在叹息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三、四句借月来点明“空城”的原因。“旧时月”照见过六朝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景,现在它越过女墙,看到的是一座萧瑟凄凉的空城。
诵读小结: 意境:空寂。主旨: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3.美点赏析
(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
景:石头城,故国没落荒凉——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感叹世事盛衰无常。
(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对本诗的手法作简要分析。
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四、问题探究
问题:
王安石《桂枝香》词云:“六朝旧事随流水。”“六朝”的盛衰是历代诗人反复吟咏的题材,从朝廷到世家。刘禹锡、杜牧、王安石、周邦彦等人都以此为题材写出过名作。“六朝”的盛衰为什么会引无数诗人竞倾情?搜集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一:
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金陵五题·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参考资料二:
刘禹锡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参考资料三: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写从繁华欢娱的现实中清醒过来,而重温历史上因荒淫享乐而招致亡国惨祸的教训。
参考资料四: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写六朝旧事,主要是不满与谴责,立意高、新。
参考资料五: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此词三阕结构:上阕写金陵胜境;中阕写金陵古迹并发出凭吊;下阕写目前景物及千古兴亡之思。
第二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石头城教案2
《石头城》教案
教学要点: 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宋词又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最辉煌的顶点。昨天我们才刚刚领略了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沉郁悲凉,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唐风宋韵,去看看刘禹锡感慨不已的那一轮多情的明月.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三、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
1、作者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诵读指导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4,齐诵全诗。
四, 鉴赏
1、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达女墙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
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
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 第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2、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朝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板书: 物是:
山
潮
月 人非:
故国
空城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此诗的主题: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五、比较阅读:与李白的《越中览古》比较
问: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六,高考面对面
第三篇:石头城 教案
《石头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教学重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用时】 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
关键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五朝古都。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北宋赵匡胤。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殷商时期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境内。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大同: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商丘:商朝开国之都。
2.导入:今天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相关知识介绍: 【石头城】
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之后,评价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由于建都于这里的朝代,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尤其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期诗人,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因为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同称“刘白”。世称“诗豪”。【背景介绍】
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作了《金陵五题》组诗,以连章的方式歌咏了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诗文解读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写出了石头城的地理位置。我们要注意后面这一句里面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寂寞”。潮水会寂寞吗?其实在这里寂寞的是人。表面写潮,实为写人,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里面就有写到了这种状态。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只是石头城已经不是六朝时候的石头城了。
五、整体感悟 1.朗读诗文
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讲解还有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首诗它的画面感是比较强的。我们现在闭上想一下,作者在这里面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转化又是怎样?
首先采取一个航拍的形式,先从空中拍出这一个石头城被山围绕着的情境,然后,镜头越拉越近,到最后呢,整个画面都是石头城了。这是第一个画面是吧。为了体现它的一个“故”字,我们是不是还要将石头城里面衰颓的景象大致地拍一下呢?嗯,然后我的镜头就在石头城里面像巡逻一样了。到了西北处,我再给这个潮打空城的画面做一个特写。那接下来呢,我就会采用快进的手法,迅速地将白天到黑夜的变化过程浓缩。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月”出来了,它慢慢地移动,在荒凉的城里洒下了一层清辉。最后,画面定格。
从老师前面的描述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首诗的四句话都是写景的。但是我们昨天已经知道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要寄托感情用的。那在这里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皇室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作者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一个已经没落、过气的石头城的现状,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同时也有这样的意味,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这一种怀古伤今的诗歌,我们就把他称为是咏史诗。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总结: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关于这类咏史诗,我们要注意几点:
(1)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金陵”(2)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四篇:《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
共1学时 1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
2、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3、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的体味;4教学过程
刘禹锡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一、咏史怀古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洛阳人。曾和柳宗元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其仿民歌的《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复出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课文导读
1、这首诗重写景还是重叙事?
2、诗中描写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写了什么?)
3、诗人为何写这样的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写?)
4、全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怎么写的?)问题鉴赏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昔日的繁华不再,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美点赏析
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 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对本诗的手法作简要分析。
景:石头城,故国没落荒凉——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
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感叹世事盛衰无常。美点赏析
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1)假如月亮有回忆,她会会回忆些什么?假如月亮有感情,她俯视现在的石头城会有些什么感觉?
(2)假如月亮会叹息,她会感叹些什么? 问题鉴赏
3、体会意味深长的诗意:
五、表现手法 借古讽今 虚实结合
拟人手法
六、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苏台即姑苏台,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比较:刘、李谁写得更好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韦庄
[注]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拓展学习1.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拓展学习2.(东晋时的豪华宅第的衰落,昔日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使人产生无穷的感慨。)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 拓展学习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历史兴衰的喟叹,怀才不遇的悲愁)小结:
山水不变,杨柳依新,然而繁华之景已成过去,人与事也已作古自由后人评说。这一切都逃不脱头上朗朗明月的眼睛。课堂总结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思想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 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课堂总结
一、主题 提示: 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 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人世 沧桑、中兴成梦的愁闷之情。
二、艺术特点
1、景语情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拟人化、情绪化的抒情;
3、浓郁的文学感、厚重的历史感;
第五篇:《石头城》教案(范文)
《石头城》教案
1.整体感知
刘禹锡的《石头城》通篇写景,前两句写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后两句借月抒情,其中渗透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寄寓着对国运衰微感慨;
2.、学法指导
《石头城》寄寓国运衰微的感慨。应把握凄凉的感情基调。
3、文题解读 《石头城》:题目点明了怀古的地点
石头城,即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到唐朝时已经衰败,所以诗人发出了感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
4、主旨:这首诗抒发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对唐朝统治者荒淫奢侈的沉痛讽喻。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一个“还”字,意味深长。但这首诗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道: “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不过,后来的诗人并不因此而搁笔,咏金陵的诗词还是层出不穷,只是很少能达到刘禹锡这首诗的水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