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把酒问月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24-49856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1 04:09: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作者: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下独酌四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春江花月夜(1519人评价)8.3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沈 通:沉)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 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第二篇:李白——《把酒问月》

李白——《把酒问月》

篇一:把酒问月-李白

作品原文

把酒问月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⑵,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⑶,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⑷,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⑸,月光长照金樽里。[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2] 白话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2] [3]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5]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收敛豪气,信笔写成,取其雅淡可矣。谓胜《蜀道》诸作,则未敢许。

篇二: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

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 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 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六;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感悟的内容是;

5、诗的主旨是: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篇三:走进李白 解读《把酒问月》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诗文理解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来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作者介绍诗文理解李白与名月与月有关的名句欣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

第三篇: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

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 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 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六;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感悟的内容是;

5、诗的主旨是: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第四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赏析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第五篇: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及赏析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及赏析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赏析: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把酒问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