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英语毕业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对“美国梦”的阐释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24-93193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2 13:16: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英语毕业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对“美国梦”的阐释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小人物生存模式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语人名的翻译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华尔华兹《我似一朵流云独自漂浮》中的自然观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简爱》中罗切斯特性格与命运研究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 English and Its Futur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 44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45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46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48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 49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51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53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55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58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60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62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从态度系统分析小说《简.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64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65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68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71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73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6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77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78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80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81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83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85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87 论《夜色温柔》中的感伤主义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89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 90 初中生单词记忆的可行性研究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92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93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95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9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9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100(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 101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 102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104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106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07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 109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11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 112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 114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17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120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 121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122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 124 中英道歉语及应答差异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127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

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32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 133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35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136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37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38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 139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 140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 141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143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路历程 144 商标翻译技巧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46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147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48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150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

151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

152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53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154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55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

156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 157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 158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159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160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61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16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63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64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 165

166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 167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168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169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0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

17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

172 On building-up a welcoming ESL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173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174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75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176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177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

178(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 179 英语广告语中的隐喻认知

180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181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18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183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184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185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186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 187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18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189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190 学习英语词汇方法初探

191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192 论政治演说中平行结构的应用

193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19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95 中美企业文化研究

196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 197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198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199 Tenta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hinese Students’Oral English

200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

第二篇:推销员之死与美国梦

①②

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

— — — 《 推销员之死 》

史立英 ,张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 :文学来源于生活 ,而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社会的特定层面展现在观众面

前。以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 · 米勒的名剧《 推销员之死 》 为例 ,分析该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若干方面。

关键词 :《 推销员之死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 : I10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1672005408),女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对比的教学研究.E

-mail: shiliying72@yahoo.com.cn.? 1994-202_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

上有所成就 ,但他没有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 ,而是通过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竞争欲

望 ,比如勾引上司的未婚妻 ,收受贿赂等。他从来不告诉父母自己究竟在从事何种工作 ,情

况如何。全剧最后 ,米勒安排比弗与父亲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让威利看到了自我欺骗和父子间相互欺骗的事实 ,认识到他们父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没什么特别的 ,成功对他们来说很遥远。然而威利的失败不是美国梦本身的原因 ,因为拥有梦想没有错 ,错的是威利没有正确分析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威利本来喜欢干点木匠活 ,在院子里种点菜 ,养几只鸡 ,而他却选择了推销 ,这一职业要求他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顾客 ,以各种手段去说服和影响别人。另外 ,在威利进入推销界的时候 ,广告已开始在营销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推销员的景况已与从前大不一样了。威利对成功如此渴望 ,多年来一直在家人面前吹嘘自己多么受人喜爱 ,事业多么辉煌 ,自己为公司开辟了多么大的市场 ,幻想自己的葬礼也会像辛格尔曼的一样隆重。但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变为现实 ,威利没有能够靠推销发财 ,也没有赢得人们的喜爱 ,冷清的葬礼再一次证明了普通人成功道路的曲折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的残酷。

二、个人主义(inpidualism)— — — 独立与尊严的双重体现美国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我们汉语字面上所反映的那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而是伴随着美国人对平等、自由和成功的期望一起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观念 ,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托马斯 · 杰弗逊在《 独立宣言 》 中提出“ 人人生而平等 ” ,这是独立革命倡导的最为激进和强有力的思想 ,《独立宣言 》也被看作是个人主义的宣言 ,使个人主义一度成为主导的社会哲学。美国人认为 ,不论其出身如何、贫富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 ,自己和他人同样重要 ,个人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美国人提倡人为自己而思考、判断、决策 ,崇尚靠自己的尊严、智慧、能力、勇气和奋斗获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小说、电影中随处可见一些单打独斗的英雄人物 ,这些人物或靠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或在特定的任务中展示了超人般的能力和才干。《推销员之死 》 中也不乏这样独立自主的人物。80多岁的老推销员辛格尔曼 ,独闯天下的本 ,这些人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成功的梦想 ,都是威利心目中的英雄 ,就连他的父亲当年也曾携家带口 ,赶着一辆马车横穿美国大陆 ,凭一手制作笛子的手艺赚钱。这些人的成功使威利坚信只要自己努力成功是必然的。在对成功的无比渴望中 ,他经常向儿子们吹嘘自己在各地多么受爱戴:“ ??人们都认识我 ,孩子们 ,新英格兰没有人不认识我。??在那儿 ,我可以在任何街道上停车 ,警察会好好给我盯着 ,就像照看他们自己的车一样。”正是由于这种个人主义意识 ,威利坚守着成功的梦想 ,尽管失败步步紧逼 ,他还在苦苦挣扎。中国的读者或观众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威利宁可每周向邻居查理借 50元钱也不接受查理提供给他的工作 ,那就是个人主义、个人尊严在作怪。威利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 ,他不愿接受梦想破灭的现实 ,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来拯救。

三、消费文化 — — — 时尚与名利的产物1983年 ,《推销员之死 》 的中文版在中国上演并取得了成功。但将该剧搬上中国舞台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许多中国人认为该剧有粉饰资本主义生活的嫌疑 ,因为推销员威利本来穷困潦倒 ,负债累累 ,但剧中表现的境况并不像我们中国人想象的那样家徒四壁。相反 ,威利住着单门独户的房子 ,有洗衣机、冰箱、小汽车等 ,谁能相信威利是个穷光蛋 ,但这恰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另一个方面 — — — 消费文化。剧中主人公生活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时期。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使各类商品极大丰富 ,商家利用多种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如广告宣传、邮寄服务以及分期付款等。在这一阶段 ,美国民众尤其是队伍越来越大的中产阶级将奋斗的重点放在个人享乐、物质享受、商品买卖上。对当时的人们来说 ,消费不仅是生活的必需 ,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消费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 ,但并非人人都享受到了消费的快乐 ,对一些收入低微的人来说追逐这种时尚得到的是难以摆脱的负担。《推销员之死 》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种消费文化。在广告的影响下 ,威利购买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和汽车 ,但是一笔笔维修费压得威利喘不过气来。在第二幕中 ,当妻子林达告诉威利各项维修费共计 120美元的时候 ,他焦虑的心情显而易见 ,“ 天哪!如果生意再没有起色 ,咱们可怎么办啊!”威利的房子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的 ,可

悲的是 ,在房款还清的当天 ,威利却因走投无路自杀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威利的老板霍华德 ,他给威利展示新买的录音机 ,并将所录家人的欢声笑语播给威利听 ,霍华德得意洋洋 ,几乎没有工夫搭理威利。而威利告诉霍华德 ,他的汽车内安有一台收音机 ,但他从未有时间去听。这种反差告诉我们 ,消费的潮流人人都有权利去追随 ,但其中的快乐却不是谁都能享受得到的。《 推销员之死 》 这部戏剧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它反映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引起了普通大众的共鸣 ,其社会意义在于它反映了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观众和读者来说 ,要真正体会到这一戏剧的感人魅力 ,了解存在于它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参考文献:[1]Berkowitz, GeraldM.American Drama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M ].London,New York:Longman, 1992.[2]Miller,Arthur.Death of a Sales man[M].New York: Penguin,1986.[3]孙白梅.西洋万花筒 — — — 美国戏剧概览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2_.[4]张耘.现代西方戏剧名家名著选评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1998.[5]朱永涛.美国价值观 — — — 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2_.史立英 ,张润: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 — — — 《 推销员之死 》

第三篇:(全英文论文)论《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的幻灭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抄写员巴特比》, 充满个人符号的故事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 可交流Q:799 75 79 38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从《南方公园》看美国的宗教文化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苔丝悲剧的解读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浅析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的主题思想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析《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人物形象 浅析中美两国隐私观的差异 雅诗兰黛在中国成功原因的分析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中西饮食文化及其差异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

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海斯特—《红字》中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女英雄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解析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的叙事策略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论英语词类转换中的动词化现象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On the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inese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从《逃离》解读门罗的女性观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英汉委婉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双语字幕句法结构研究--《老友记》个案研究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

The Causes of Maggie’s Death in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A Rose for Emily” 中 “Rose” 寓意的新解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浅析《红字》中的森林意象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爱情心理解读 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女性主义视野下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研究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 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开题报告+论)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从模糊性看古典诗词英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M.Coetzee’s Disgrace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英语商标翻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探析《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动物委婉语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Chinese Auto Companie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olvo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第四篇:从周易哲学演讲录看牟宗三对儒家哲学的阐释

从《周易哲学演讲录》看牟宗三对儒家哲学的阐释

0311247 田致远 哲学系哲学专业

【摘要】《周易哲学演讲录》不仅是反映牟宗三后期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他通过周易哲学进而阐释整个儒家哲学的重要论著。本文从“纵贯而下的生命进路”、“尊乾法坤的道德实践”、“方向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协调——“圆而神”与‘方以智’的和合”、“融贯中西的尝试——对康德道德哲学观念的摄化”等四个方面对牟宗三阐释儒家哲学的有关内容作了梳理,并进而予以了初步的评析。

【关键字】道德的形上学 超越而内在 尊乾法坤 道德自律

【正文】

《易传》作为儒家的玄思,表现出了儒家之理智的俊逸,对于了解儒家的道德形而上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周易哲学演讲录》是在牟宗三先生晚年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周易”课程的纪录的基础上润色而成的。在本书中,牟宗三不仅阐释了“易”、“道”、“元、亨、利、贞”、“几”、“神”、“简易”以及“寂感”等《周易》中的重要概念,而且通过诠释《易传》的义理,牟宗三也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相比于他早年写的《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研究汉易象数、重视中国自然哲学的层面1,牟宗三后期的易学思想更偏重于对于儒家道德的形上 1牟宗三先生在评述自己早年所作的《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时说:“此书既只是吾之学思之开端起步,故只能算是青年不成熟之作品。它所展示之理境是青年人所可及者,亦是青年人所可喜欢者。它的价值在整理汉易并结束胡煦与焦循之易学。”“于《易经》,吾当时所能理解而感兴趣的就是通过卦爻象数以观气化这种中国式的自然哲学(生成哲学)。至于就经文而正视《易传》,把《易传》视作孔门义理,以形成儒家的道德形上学,这是吾后来的工作,此并非吾当时所能了解,且亦根本不解,故亦无兴趣。”——1988年《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重印誌言

第五篇:从中美贸易战,看美国对中国的“幻灭”

刘裘蒂:从中美贸易战,看美国对中国的“幻灭”

在中国的眼里,美国对中国的“幻灭” 是“一厢情愿”,但我认为这也是重新审视和定义中美关系的契机。

刘裘蒂

本文为作者“贸易战火下的美国”系列之二

最近几个月中美贸易战发展的曲折,“震惊”了不少认为特朗普只不过是在中期选举年摆摆政治姿态的人。特朗普本身反复无常和缺乏公信度,以及鹰派的偏激立场,很容易让人低估贸易战如何来势汹汹。但是其实今年以来出版的几本新书,透露了美国精英思潮里普遍对于中国的“幻灭”。

在许多美国学者和智库的眼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尽头”,而“第三度革命”正朝着与改革开放的相反方向奔去。对于中国政府宣布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美国却解读为以虚拟的墙更加密切地控制与对外思想和资本的交流。美中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在近著《第三度革命:习近平和新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中甚至写道:“中国领导层正在扭转政治和经济开放的趋势,以及三十年前邓小平‘第二次革命’所引发的低调外交政策。”

为什么说美国对中国“幻灭”呢?这个本质上的观点逆转对中美今后的关系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回顾自从尼克松访华以来,在过去46年间,基本上中美关系的“罗曼史”有点像“欢喜冤家”,并且是建立在一种彼此的“幻想”:就是我跟你玩,你就会接受我;或是你跟我玩,你会越来越像我。

为了说服国会投票支持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克林顿总统在202_年提出的理由是:“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仅仅同意进口更多的产品,更同意进口民主最珍视的价值之一,即经济自由……当个人拥有不只是做梦的力量,而是能够实现梦想时,他们(中国人)会要求更大的发言权。”

在克林顿的想象里,中国加入WTO可以实现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主愿景”,也就是“一个充满自由市场、自由选举和自由人民共同努力的世界……使中国更像美国。”

是的,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说,“使中国更像美国”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幻想”。但是,这个想法似乎是一厢情愿。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美国时间7月25日,应邀出席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活动时说,对于中国的目标和意图,外界有不少误解和误读。他认为,中美仍然在同一条船上,仍然需要“风雨同舟”。

崔天凯明确地表示:“改变中国是一种幻觉。我不认为中美两国真的能够像有些人鼓吹的那样去改变对方。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中国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是由中国漫长的历史所决定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改变中国不应是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任何国家对华政策目标。我相信这也不是历任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目标。我和基辛格博士谈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改变中国从来不是当年他和尼克松总统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初衷。”

即使美国没有积极改变中国的初衷,但不能否认的是,美国在经营对华关系时,向来都有隐形的期望值,希望通过把中国纳入美国思维的世界秩序,中国会由经济上的改变,带动社会、政治上的变革,逐渐拥抱美国所推崇的价值观。

直到特朗普对于世界秩序重新洗牌为止,从WTO到各种国际商务的机制,“全球化”事实上代表的是一种“美国化”的秩序,自然也反映了某些美国的既定观点和成见。中美贸易谈判虽然涉及逆差、关税、技术转移、汇率多方面,但是更暴露了双方各自意识形态上“不相为谋”的本质上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贸易战无异是双方对彼此认知的分水岭。

从最近中国和美国常驻WTO大使的交锋,可以看到双方对于市场经济的定义以及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其实中兴、华为事件,以及《202_中国制造》争议,表面上围绕着中美科技竞赛的主题,亦即,在中国人眼中是美国要遏制中国崛起,而美国认为中国政府用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方式来扶持特定工业和企业,造成“不公平”的竞争;但是,背后的隐主题是对于政府是否应该赞助企业的争论。

从企业经营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表现于对“国家企业”和“政府参与”的看法不同。这就正如典型的中国育儿方式习惯:在襁褓时期,便把婴儿裹得像粽子一样,生怕孩子着凉。但是美国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喝水加冰块,大冷天穿T恤,因此养成相对比较不怕冷的习惯。

同样,国家过度扶持企业,容易造成连锁反应,包括没有独立的企业文化,商业运作缺乏透明度,从而企业缺乏御寒的能力。在公司治理方面,缺乏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来保障个人及企业的权益。美国政府也有支持的产业,但是多数由政府担任第三方补助,并不积极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当然美国国内也有对于政府赞助企业的辩论。美国评论者嘲讽这些政府补助为“企业救济金”。

美国“好工作优先”组织,在202_年首次对联邦补贴奖励进行第一次综合核算,包含了137个联邦计划的16.4万多个奖项的记录,并扩展了自202_年以来收集的数据。它的研究发现,联邦拨款和税收抵免的最大接受者是西班牙能源公司Iberdrola,该公司通过“大量投资美国发电设施”获得联邦补贴,另外标题为“山姆大叔最喜欢的公司”的报告,结合类似的联邦数据和匹配的国家补贴数据,审查自202_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分发的支助、贷款和其他补贴。在这15年的过程中,联邦政府向企业分配了680亿美元的赠款和特殊税收抵免,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受惠大公司,六家公司已拿到10亿美元以上,而21家公司已获得5亿美元以上。

关于市场经济的辩论,中国本身一直强调仍然会继续改革开放,但是为什么西方人却觉得中国是走回头路呢?这里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扶持重点工业的形式,以及政府对于企业和个人的控制(如在公司设立党书记的机制)。WTO总理事会7月26 日在日内瓦举行年内第三次会议,美国常驻WTO大使谢伊借着美方会前提交的文件,对中国经济模式进行指责,包括对于“计划经济”的攻击:

“中国宪法授权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授权也在中国更广泛的法律框架中得以体现。为此,政府和共产党通过政府所有制、控制关键经济实体以及政府指令等方式,继续对资源分配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控制。结果,生产资料并未根据市场原则进行有效分配或定价。相反,政府和共产党继续控制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关键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土地、劳动力、能源和资本。

与202_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一样,国有企业继续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外,政府和共产党几十年来通过任命核心管理人员和优先提供土地、能源和资本以及其他重要投入品等手段来控制这些企业……

中国的体制还把法律作为国家工具,用以促进政府实现产业政策目标,并确保取得突出的经济成果。此外,法院等关键司法机关的组织结构也是为了响应党的指导而设计的。这种体制使得企业很难全面、持续地独立于产业政策行事。

中国的主要企业也证实了当前中国经济从根本上具有非市场属性。例如,科技公司阿里巴巴曾表示,‘中国大部分生产性资产仍属政府所有’,‘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继续在规范行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政府还通过分配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实施明显控制’。”

中方代表张向晨大使则直接反驳谢伊“中国对自己的描述并不准确”的指控,认为美国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别人的立场, 甚至多边规则:

“1992 年,当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记得清清楚楚,就在旁边的 Room W 会议厅,当被问及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代表回答,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26 年过去了,我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观点。至于有些人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改旗易帜,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世界上市场经济不只有一种模式,中国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道路,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美国谢伊大使刚才使用了‘中国经济的非市场性质’的概念,然而翻遍世贸规则,我们找不到所谓‘市场经济’的定义。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市场经济’标准。世贸规则没有赋予任何成员以这样特殊的权利,把自己的经济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的样板,一旦有哪个国家不肯照搬,就是‘非市场经济’。” 对于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符合中国WTO的承诺,西方学者见仁见智。其中比较客观的有哈佛大学法学教授马可•吴。哈佛大学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中国之问:审视一个强权崛起》一书,收录了他的《中国是否履行了贸易上的承诺?》一文,分析中国并于实现WTO承诺的不同程度和情况,他认为,“核心问题不在于中国是否能够履行广泛的义务,而是能否达到协议的精神”。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认为,WTO协议旨在遏制中国国有企业的势力,当时中国承诺只会以商业条款运作。据他估计,目前国有企业仅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20%,确实低于202_年时的40%。但拉迪认为最近几年出现逆转,国家对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是私人投资的三倍,国有企业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决策的核心。

多年来拉迪一直呼吁,中国究竟是致力于自由市场经济?还是受到国家参与者严格监管和主导的经济?这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现在这两选项的命题变成中美贸易战中双方僵持的一个基本问题。

比方说,自202_年以来,通过政府补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制造能力增长了十倍,很多人认为这导致了全球供过于求。中国面板出口激增使世界价格下跌75%。中国六大太阳能公司在202_年的负债率超过80%。《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没有补贴,这些公司就会破产。如果中国政府决定停止为无利可图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提供资金,并支持该行业的改革命,那么肯定会有更多的破产和重组。

虽然看到中国政府重新考虑其对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支持令人鼓舞,“但国家愿意为实现政治、社会、经济和外交目标付出经济效率低下的代价。巨额的中国补贴导致全球产能大幅增加,出口增加,全球价格下跌,并扼杀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基础。”

《第三度革命》作者易明最近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作为中国的常客,今年早些时候,当我第一次听到一位中国官员将他的国家称为‘超级大国’ 时,我感到很惊讶。但中国对其在国际秩序中地位的看法正在迅速发生变化……目标是创造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持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不再的人士,如福特汉姆大学教授卡尔•闵兹纳在新书《时代的结束:中国的威权复兴如何破坏其崛起?》中写道,“中国的改革时代即将结束,其特征的核心因素(政治稳定、意识形态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正在瓦解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代即将结束。中国正在关闭。不确定性悬而未决。” 面对所谓的“幻灭”,美国学者对于如何与中国相处之道,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之问》收录了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罗伯特•罗斯的《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一文,他认为中美之间的关系从202_年来陷入直线下坠的螺旋,中美之间的战略关系不但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最低点,也动摇了美国在东亚的安全位置。

罗斯认为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反应呈现了两种失误:首先,美国与韩国、菲律宾和越南发展并强化安全上的合作,并未能限制中国在南海增强军事部署。他认为美国的政策误导了中国对于美国企图的感受,让中国认为美国在韩国、越南以及南海的行动完全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

比方说美国的安全考虑其实应该是在东亚,而不是在朝鲜半岛,诸如“萨德”导弹的部署对于美国的安全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同样地,美国跟越南进行军事上的合作,也没有实质上的意义。而在海域航行的自由,以及公开宣传的海上军事演习不能够提升美国的安全考虑。从美国的角度来讲,这些举措形成中美之间的不必要、并且高代价的摩擦,而战略上的竞争也造成了地区性的不稳定。反而损害美国在东亚的安全。

因此,他建议美国在中美关系面临拐点的十字路口,及时采取外交政策,向中国表达美国希望通过互动来减低冲突的意图。但是这显然不是特朗普政权所采取的道路。对于某些美国精英来说,目前中美对于“市场经济”之辩,也代表了两国各自秉持的“美国例外”和“中国例外”的抗衡。哈佛国际关系教授亚雷斯特•约翰斯敦在《“中国例外”是否阻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利益?》一文中指出,对于自我群体独特性的强调,往往与歧视其他群体的心态并行,特别是当自我群体内部的统一受到威胁的时候,也就是说,越相信中国爱好和平之“独特性”的中国人,也就是认为中国比别的民族都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对外交政策的偏好越倾向于强硬路线。

约翰斯敦的理论依据是202_年北京大学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对在北京地区2600个受访者的调研。根据约翰斯敦对于研究结果数据的分析,受访者主张中国爱好和平的独特性,和支持增加军事费用的支出有直线性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支持增加军事费用的人,反而更相信中国人比别的民族更爱好和平。也因此秉持着强烈的“中国例外”信念的中国人,就如同坚信“美国例外”的美国人,他们的政策主张,往往倾向于与他们自以为爱好和平相反的强硬好战路线。

约翰斯敦认为, 提倡中国独特的和平特质,也具有政治上的目的,使精英和老百姓都认为当国家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时,必定是其他国家挑事,因为(独特爱好和平的)自己完全是无辜的。但是这个观点的危险性,是不断强调自己独特的和平特质,无形中意味着别人的“次等”,反而造成被人视为骄傲的反效果。在中国的眼里,美国对中国的“幻灭” 是“一厢情愿”,但我认为这也是重新审视和定义中美关系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即将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除了让世界认知改革开放的成就, 对于未来面对的问题仍然需要梳理, 比如说: 合理的政府扶持是什么?(为了比较,甚至批判,美国政府的扶持方式值得研究。)政府补助除了让重点产业得到短期内的“弯道超车”的优势,对于个体企业和整体国家经济有何利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对全球经济有什么贡献?经济开放可以与政治开放分歧吗?

或许当我们能够对自己清晰地解说这些问题及其答案时,也就是中国能够尝试与美国建立一个不是基于幻想、真正互惠关系的拐点。

(英语毕业论文)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对“美国梦”的阐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