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推荐5篇)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24-60988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31 22:23: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黄秋明

摘 要: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中,最困难的核心问题有两个:重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施工作本位的教学模式。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各有其基本特征。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和技术型人才的特征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实施依据。据此提出的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独立实践策略、教师现场工作指导策略和学习者自我反思策略;实施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情境可采用企业生产顶岗、企业实训基地和校本实训基地等手段。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工作本位学习;实施依据;学习策略;学习情境

工作本位字习(work based learning)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展与普及。它是一种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以便在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机会的大学课程计划。工作本位学习本质上是一项在工作现场进行的,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建构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强调“学”而非“教”,强调个体参与实践的合作教育计划。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我国的“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工作本位学习。对具有“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等基本属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工作本位学习无疑是一个非常适宜的学习模式。

一、工作本位学习的实施依据

1.顺应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除了普通文化课程的考试之外,一般都要进行一至两门的技能考核,这种招生制度的设计是基于如下的经验假设,即“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斯帝特—高德斯(W.1Stitt—Gohdes)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他发现商业学校的学生更喜欢“直接经验”这种学习方式,而不太喜欢听讲、阅读等学习方式。因此,工作本位学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课堂学习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2.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如果以“理解—制造”,“确定性—不确定性”,“符号—工具”三个维度来理解职业分类的话,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征区分可以用图1表示。

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理论型人才,从事理论探究的职业,其目的是深化对自然、人与社会的理解。其工作任务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更多借助符号而非工具进行“试误”、“顿悟”等探索,如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中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通过实施多层次职业教育来培养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其工作目的往往是制造某种具体的产品或提供某种具体的服务,工作任务非常明确,通常借助工具进行生产活动。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偏重掌握理论技术、创造技能;技能型人才偏重掌握经验技术、动作技能。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活动由于涉及一定程度的技术革新或工艺革新,理论程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科学理论尤其是技术理论的内容。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介于理论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因此其课程设计必然是一种混合模式,即“工程科学知识体系”与“工程技术实践体系”并重。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工作本位学习模式的特征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以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3.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目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上海为例,上海的技术岗位技师占1.9%,高级技师占0.52%,高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级技术岗位、服务岗位方面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专业复合化的趋势,如结合工程专长、技术专长、管理专长的现场工艺师非常受企业的欢迎;二是原有的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提升,3-1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如环境工程、数控加工行业等。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工作本位学习模式更能胜任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策略

工作本位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结合在一起,工作即课程,课程即工作,它与课堂学习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一个试点班的调研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工作本位学习收获大小的排序依次为:(1)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2)指导教师现场的及时指导对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启发和思路。(3)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4)教师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自己对工作过程的自我反思。布如克和布特勒(R.Brook&./.Butler)对 TAFE学院电焊专业学徒的调研表明,工作本位学习的影响要素依次是:(1)实践。(2)教师反馈。(3)教师指导。(4)对成绩的反思。(5)和教师一起解决问题。可见,学习者的独立实践,教师的现场工作指导和学习者的自我反思是决定工作本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策略。

学习者独立实践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以个体借助于认知图式在对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建构与加工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的,但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不同,因此对书本信息和实践活动感受的刺激强度不同。对以技术为核心概念的高职教学而言,从“做”中学,学而时“习”之,保证学习者有独立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因为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理论技术的学习,经验技术的掌握,创造技能的开发,光靠书斋里的“冥思”与“论道”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师傅)现场工作指导策略。教师(师傅)的现场工作指导可以保证工作本位学习按照设计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通过告知学生如何操作并对其操作过程及时做出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避免因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而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和混乱,因为工作本位学习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只有结构化、组织化的安排才能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学习者自我反思策略。在工作本位学习过程中,通常有三类学生:第一种是“上来就做,埋头苦做,做完就完”;第二种是“没做就问,边做边问,做完还问”;第三种是“我做我的,你问我答,不问不答”。实践表明第二种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好,他们会进行大量的反思,喜欢通过尝试来获得结果,把当下的工作任务与习得的理论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概括,并往往涌现出一些新奇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工作本位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在理论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

3-2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三、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情境

实施工作本位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假如按照“真实程度”来划分,目前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的手段有:

1.企业生产顶岗。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学生以企业职员的身份参与生产并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这完全符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定义的“合作教育”的两个要素:“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和“有偿工作”(paid work),但是大面积的普及难度很大。我国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高职院校的“去行业化”管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实施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因此难度再大也要下决心突破,这至少也是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提倡推行的原因之一。

2.企业实训基地。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工作但没有报酬。这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可能提供二流或闲置的设备、工具和原料。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工作报酬,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而不是一般的见习,只看不做,使“实训基地”沦为“实看基地”。

3.校本实训基地。模拟的职业情境,学生以学习者身份参与工作过程。真实程度不如企业中的学习情境,可视为进入上述两个阶段前的过渡或准备。但假如设计得当,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的设计一般有三种模式:(1)“教学需要”模式:认为实训中心是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因此实训处于从属地位。实训中心的环境布置、空间划分、设备配置、产品陈列等完全基于“教学需要”的出发点,它的优点是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2)“职业环境”模式:按照生产要求设计实训中心,如模仿企业的空间布局,采用仿真设备,陈列各种产品,悬挂生产任务表、进度表等,每一个细节都尽量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当然,还要配置一定的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它与校办工厂的区别在于以教学为目的进行生产,但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3)“生产流程”模式:“职业环境”模式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但其不足在于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而“生产流程”模式是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这样有可能使以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组织的课程真正得到落实。

工作本位学习颠覆了学校本位学习的传统,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区分了观察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不同,把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的模式,它深化与拓展了“合作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对我国高职院校重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施工作本位的教学模式,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无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副所长,上海 200041)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寿根.大学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J].文汇报,2006—07—19.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黄秋明.“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WRE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2004(01).

《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3

第二篇:高职课程改革

1.完全依靠高职院校本身的自力更生已经不可能了

2.企业老总看高职教育,A高职生只会照抄照搬机械模仿,与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的观念有

关,完全没有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企业没有立足之地。B.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相应要求专业老师有创新能力,有研发能力,在技术创新。C要构建和企业需要协调,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概念让学生自学。

3.全年人才规划纲要:培养高技能人人才的主体是企业,职业院校是基础,必须两者相结

合。要注意院校和企业双主体

4.企业案例教学,学习积极性完全不同。

5.职业教育主要任务:

6.企业是盈利性,高职院校是公益性,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

7.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8.非全日制和培训要增加,加强双师型,到2015年,新教师要有2年以上的企业经历,教师要有专职和兼职老师构成。

9.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在到高职院校从教的制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吸收企业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不要等到人才市场上才倾听企业的意见),聘任一大批具有企业经验的兼职教师。

10.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骨干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环境下谈专业建设,全校的教师90%双狮,50%课程由行业企业教师承担)

38问:

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专业,二.办学方针是否坚持服务宗旨,就业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

三高职能不能把高职纳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能不能把特色院校和特色院校做优做强,能否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调控专业设置和发展,加快体制创新,建立多元办学机制,4合作

四.是否创新办学体制,并且能发挥新体制成效

第三篇: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教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那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上课老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

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飞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辅导: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视频下载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获得知识面。

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现实经典网络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或课外独立思考,编写方案等,充实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实际,增进了学习氛围。

学院网络系统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院网络中心,向学生介绍该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现场演示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2]王鑫.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3]许桢.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S1).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第四篇: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开发

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经济发展趋势,明确社会和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特定的育人场所,还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和辅助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找准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前提。由于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切入点,是沟通社会经济和受教育者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因此,合理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于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高职教育大多是由独立设置的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以及中专升格“三改一补”而发展创办的。各高职院校在继承各自专业传统方面,对于办高职均各有所长和不足。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设置如何发挥原有优势和形成特色专业还不多,优势还不明显,因而专业还缺少足够的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专业和课程设置都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人们择业观念变化的新要求,加上传统专业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还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总之,处于初创时期的我国高职院校,当前还尚未形成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和课程结构体系,高职的专业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由于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服务的方向,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的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然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同时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有较大的改革,其改革的程度又决定着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因此,课程开发势必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课程开发是按照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产生一系列课程方案与课程文件的过程,主要通过“课程分析”(目标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目标评价)四个课程开发阶段或手段完成的。课程分析是高职院校为开发新的课程而汇集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估,从而获得课程设计和编制之根据的工作过程,也是实施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第一阶段的具体阐述,来探讨课程开发与高职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关系。专业设置确定后,要着重做好课程分析阶段的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以取得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客观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来说,通过这些分析若能获取真实而有效的翔实材料,就是成功的一半。1.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专业及其课程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地区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根本目的。因此,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分析社会经济形势,分析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分析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而专业结构又依赖于课程结构。因此,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应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并在保持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态势。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大量典型行业和企业的抽样调查,是行业和企业需求分析的主要手段。同时要成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高职培养人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使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更趋完善、有效。2.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高职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是行业(企业)分析的自然延伸,为确立相关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提供依据,也是指详细分析社会某一职业群的具体工作,并系统地列出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分析具体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活动项目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础。其分析思路与CBE的“职业分析”相一致,但分析的对象以及方法却有所区别。尤其是高职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技术领域的活动项目往往是最新的,加之高技术变化快的特性,使传统CBE的分析方法(仅针对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必须由高职院校的课程专家、教师赴现场考察,直接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各项活动的性质与类别,然后归纳出较为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这样作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更为有效和合理。3.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高职教育专业的发展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这种需求既包括社会的要求,也包括广大受教育者个人的要求,并且只有当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需求时,才能成为高职教育的有效需求。由于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的增强,使一次性就业的现象和观念发生了巨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及其课程时既要考虑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以及面向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要一切为受教育者着想,充分了解他们对于工作的性质、条件、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可能等的需要,同时还应注意到他们学习的基础、经历、动机、兴趣、能力等个性等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教育与教学工作中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对于企业迫切需要的、需求量又很大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人报考,这样的专业也是难以维继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做好对“受教育者”的宣传服务工作,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该专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要根据该专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变化,酌情改变课程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以符合受教育者当前的学习需要。4.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是在上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将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转化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而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置时,应把高职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所提供的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转化为专业范围内的课程内容,在充分体现高职的针对性、实用性、技术性的基础上,既要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不断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教学条件主要包括实施教学过程的软、硬件(如教学文件、师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工具设备等)以及学习者的入学水平等。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分析,才能使我们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习者的水平有一个较全面了解。有了这样一个教学平台,对专业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经过这样一系列分析,高职院校就可依据分析结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模式,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捕捉社会的“兴奋点”,树立“人无我有,人优我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理念,构建一个共同的专业课程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柔性设置各种专业和课程,极大地增加社会应变能力。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常常会成为一所高职学院显示其特殊“品牌”的重要亮点之一,进而可在市场运作中处于良性循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喜的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普遍重视实施课程开发和课程分析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课程开发在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在课程开发中,课程分析阶段只是形成课程设置的规划和思路,而如何进一步使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化,如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调整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所构成的能力素质结构,进行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减少课目和课时数等重组课程体系等的改革,主要还是取决于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遵循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和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的工作过程。它可划分为观念设计(比较各种课程理论和流派,汲取其合理因素,建立科学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设计观念,即确定适合的课程设计原则)、原理设计(从广义上看涉及整个课程理论体系,从狭义上看则表现为课程设计的概括思路,又称为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型)和方案设计(遵循课程原则和原理,把课程分析积累的资料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工作过程)三个侧面。最终设计出包括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设想和方案在内的完整的育人方案。育人方案要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方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注重素质教育,将培养职业素质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体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专业改革与建设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尤其要以课程开发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第五篇:基于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基于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摘要: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有效的手段。本为以《外汇市场分析与操作》课程为例,提出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学生能力考核为重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关键词:外汇;职业能力;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说明

(一)课程考核改革创新点。本方案以牡丹江大学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运用于《外汇市场分析与操作》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中,改变过去考核方式单

一、考核内容教材化、评价主体局限性的问题。本方案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学生能力考核为重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二)课程考核侧重点。本评价方案在考核内容改革方面,既注重基本理论和技能评价,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考核;在考核质量的分析与反馈方面,注重对考核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在考核对象方面,将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三)课程考核方法。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考核项目分为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考核主体包括教师评分、团队自评和组间互评,考核结果分为团队成果和个人成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通过对金融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已总结出本门课程培养的主要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化教学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按照课上引导项目和课下自主项目进行训练。课上引导项目分为外汇市场分析和外汇交易操作两个模块,外汇交易平台操作、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汇市经济指标分析(非美元分析)、汇市非经济指标分析、汇市大盘分析、汇市趋势分析、汇市形态分析、汇市技术指标分析八个子项目。

(二)课程考核整体设计。本课程整体考核方案记分项目包括课上A项目和课下B项目,课上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下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考核内容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是对课程内容的8个项目的单独考核,期末考核是对整体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即分析报告撰写和盈利情况评分。考核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考核对象包括团队任务完成情况和个人任务完成情况,其中团队考核的内容为完成态度、完成质量、资料搜集能力、资料数据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回答问题质量、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及与人合作情况;对个人能力的考核项目为参与与努力程度、贡献程度、完成态度、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及沟通交流、回答或提问问题质量及创新点。团队能力考核由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组成,个人能力考核由该组组长、教师进行打分,并结合本组该项任务得分得出。

(三)课程考核单元设计举例。本课程分设了8个子项目,即8个教学单元。在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核时,需分别依据各考核项目对团队和个人进行考核。其中,对团队完成质量的考核需依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确定其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以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任务为例,该单元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考核内容见表1。

表1汇市经济指标分析(美元分析)任务完成质量考核评分表

三、课程考核方案实施

本课程考核的实施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在实施课程考核中需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应上交的学习成果。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某种货币的投资分析报告,内容需涵盖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两方面,具体包括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分析,趋势、形态和技术指标分析。小组成员学习结束后,共同准备汇报会,能够熟练运用

PPT现场演示并流利讲解本组的投资理念、分析过程及下一步的投资策略。每位同学都能运用交易平台独立进行交易操作,并最终提交个人账户综合报表。

(二)课程考核的时间安排。每个教学单元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对各组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组织组长对各组组员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在全部课程结束后,教师负责汇总各组全部单元得分,并结合每位同学期末提交的材料对每位同学进行汇总评分。

(三)教师及学生的课程总结分析。课程的总结和分析是考核体系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师能清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的有效途径,为课程的创新和完善提供参考。课程总结分析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记录学生小组间的互评与教师点评;二是课程结束后发放《学习效果学生评教表》得到的反馈信息;三是教师和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

本套考核改革方案先后经历过3个学期3个班级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越发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项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团队沟通与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自我学习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达到了预期的考核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林红梅.真实情境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