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电子导师制——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新选择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1-876329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7 17:46: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电子导师制——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新选择

电子导师制——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新选择

■李雪琴焦中明 教育学术月刊202_.11 摘要: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存在培训时间与教学时间冲突、培训地点过远,培训目标单一,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等问题。电子导师制培训模式突出被指导者主体性,借助网络、卫星通信等展开培训,具有超越时空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优势,可弥补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农村教师;职业培训;电子导师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导师制在我省农村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05ZD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雪琴,女,赣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实验师;焦中明,男,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我国目前农村教师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职培训主要是学校定点式的校本培训、自修学分培训,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向教师传授本体性学科知识。安排培训往往需要考虑教师日常教学的任务,一般把培训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每次培训同一乡镇几所学校的老师统一参加,参加人数多,主要采用大课堂集中上课,学术交流等活动因人数多的原因受到限制。传统的教师教育主要围绕三个中心展开:一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师教育以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这些知识为主要内容。通常将教师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分解为专业知识、方法性知识及普通文化知识等。各类知识的学习又按学科课程分科传授,局限在沿袭下来的教科书内容,学科之间缺乏融通;二是以学校课堂为中心。无论是教师进修学校还是各级教育学院,均视参加培训的教师为“在册学生”,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授学科知识。教学按静听、记忆、考试等程序进行,缺乏角色扮演、教学模拟、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师学习评估;三是以授课教师为中心。整个培训以预先确定的课程计划为依据,根据培训学校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时间安排需要,而不是根据学员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需要来进行教学。授课教师不了解学员群体的实际需要,课堂内容重复那些沿用下来的教学经验。学员的课堂参与主要是静听与笔记,较少涉及问题讨论。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较少把知识置于一定的条件下,把问题置于特定的情境中。传统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普遍存在培训教员不了解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培训内容与客观需要脱节,培训课程单一,师范性不强,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缺失,培训经费短缺,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有限等问题。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筹集经费,建立培训机制,试图通过实施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但取得的培训效果却不如人愿。农村教师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必须选择合适有效的教育模式,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一、电子导师制———农村教师在职培训的新选择

电子导师制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telementoting、cybermentoring、virtual mentoting或e-mentoring,是指导与电子交流相结合的一种指导形式,主要借助电子交流的手段在有经验的导师与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的个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教学关系,目的是形成和发展被指导者的技能、知识、信心以及文化理解能力,以促进其成功。[1]电子导师制最初在美国一个社区出现,用来帮助社区问题青年改善自己。电子导师制具备互相促进、主动探索、积极反思、因材施教等特点,能突破时间、空间、专业的限制,适合某些特定的形式如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拜访特定的学科专家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员想要白天或晚上自由的学习、导师需要时间来思考如何答复学生问的问题等等。

电子导师制培训模式摆正了指导者和被指导者位置,突出被指导者主体性,被指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培训的内容,且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经过一定的培训,具备教与学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电子导师制借助网络、卫星通信等展开培训,是一个可循环利用的大系统,利用“动态过滤”改善系统结构,产生长远经济效益,可以解决传统教师教育存在的形式主义、内容滞后等问题。尽管计算机技能、资源获取技能、项目资金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电子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实施,但由于其具有超越时空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优势,能弥补传统教师培训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电子导师制将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新选择。

二、电子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构建 1.培训规划制定

规划阶段是整个教师培训项目的基础。项目负责人必须了解农村教师教育的现状,确定参与人员与要达到的目标,力求培训内容、目标符合教师教育的发展,然后开始向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介绍电子导师制。规划阶段主要应完成的任务是资源配置和经费筹措。

资源配置。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培训和硬件设施的准备。课程资源开发是创设资源网站、网络课程等;人力资源培训是对包括指导者、被指导者、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包括电子导师制模式需要的技术、素质、经验,介绍指导对象的情况及培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硬件准备方面不同于往常的培训模式,要求具备一定的网络环境和便利的接收信息的条件,包括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视设备、VCD和DVD播放设备等。

目前,很多学校还不能保证教师接收卫星节目、实时网上学习。因此,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及卫星通信条件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费筹措。电子导师制培训项目设计和规划阶段,应考虑今后维护、运营、管理、维修等持续投入的经费,并制定经费的运行机制。如教师缴纳培训基本费用、教学资源非会员收费,IT公司的技术支持和赞助等;建立明确的农村远程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国家财政拨款建设网络、卫星通信设施,并纳入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完善“以县、乡为主”的管理机制,加大中央、省、市各级对农村远程教育的资金投入;积极发挥城镇教育辐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帮扶支教工作等。

2.培训内容设计

电子导师制摈弃传统的单一教学经验传授,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方式,为教师提供全面、符合实际的多方位的培训:(1)设备操作技能,如微机操作、课件制作软件应用、多媒体设备应用等;(2)优秀教师的课堂管理经验、学科教学经验、学科前沿知识等;(3)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教育信息化理念;(6)学科教学方法;(7)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学与教心理学等。

3.培训模块选择 结合人接受信息时感官的经验,培训内容传递应打破单一的印刷品媒介,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受训者,主要可以设计以下十大培训活动模块:优秀课件、视频课堂、在线课程、专题指导、学术探讨、评价系统、网上交流、小组协作、学期总结、留言本等。

4.培训方式确定

运用全新教学环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灵活多样地选择合适培训形式。笔者认为应借助天网、地网、人网“三网”为依托的省、县、乡三级远程教育信息传输平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光盘播放方式。教学光盘播放模式主要的配备是电视、VCD或者DVD播放机和成套的各类符合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教学光盘。

卫星教学收视点方式。卫星教学收视点的配备主要是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网络教室方式。计算机教室的配备主要是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5.培训项目实施 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电子导师制应借助业已建立的省、县、乡三级远程教学信息传输平台,构建四步式教学资源远程传送方式,进行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教学资源传输主要采用以单向卫星传输为主,地面Internet传输为辅的信息传输方式。在省、县两级完善天、地网教学资源传输系统,乡级以天网传输系统为主,将教学资源发送到各农村教师培训中心,架构农村地区教师远程培训四步式模式,如下图所示:[2]

参加培训的教师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和各种教师培训教材及图书影像材料,与天网和地网相连接,接收远程教育培训信息资源,如开发的培训课程、优秀教师的讲座、网络课程、VCD、卫星电视课程等,通过参与式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使教师能够立足本职岗位工作,进行低成本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篇:本科导师制的模式选择

本科导师制的模式选择

——基于牛津大学导师制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比较分析

县祥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摘要: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根据本科新生培养的特殊性,相继推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并通过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导师组强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牛津大学本科教学以导师制闻名于世,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又是国内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声。深入探究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导师制理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完善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导师制牛津大学北京大学 元培计划

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精心论证和设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成立了以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的导师组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本科导师制刚刚起步,由此,对中西导师制进行比较研究就成为了显性热点。只有“洋为中用”,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将之主动融入进本土实践,才能真正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本科导师制模式。①

一、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

牛津大学本科教学是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牛津大学本科教育始终保持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成为牛津大学根深蒂固的教学传统。1922年皇家委员会更是将导师制视为牛津大学的核心特征。长期以来,导师制一直都被学者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在制度方面,牛津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依托各学院而存在的。任何人要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必须得到某一个学院以及大学当局的双重同意,录取之后,新生到一个学院报到,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虽然现在的牛津学生很少能在他所属的学院中接受导师的单独指导,但他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进步仍然主要由学院导师负责。牛津大学各学院要为导师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住房,供学生在那里过集体生活,而且传统的做法还会为导师准备一套房间,以便于学生和导师直接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学院中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导师,学院成为本科生生活的中心。理念方面,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即: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

②知识的独特态度。这正是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理念的核心所在。第一,牛津大学导师制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核心。个别辅导是牛津大学传统导师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都是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今天这种一对一的导师教学在牛津并不多见,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论文,实现对学生有益的个别指导,仍是牛津大学导师关注的核心问题。第二,导师教学以师生双方的合作为基础。一方面,导师鼓励学生在①

② 作者介绍:县祥(1982—),男,甘肃天水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Will G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 [M].New York: Pergaman Press, 1968:24.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另一方面,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而是批评性的指导者,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法,挖掘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第三,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任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这样描述他的导师:“他们所教授给我的,就是让我去思考,他们从不给我答案,他们会说你怎么认为?

①我则说我不知道,然后他们说去读读这几本书,然后回来告诉我你怎么认为”。确实,牛

津大学导师教学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看待事物、评价证据、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实践方面,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首先是导师人员安排的固定性和可选择性。牛津大学的新生一方面要接受学院为他指定的导师,但是,学生和导师都拥有更多选择空间。如果学生所在的学院没有他所选专业的导师,学院则为他在其他学院安排导师。这无疑使学生有可能接受到不同的导师教学以及不同的观点。如果学生希望更换导师,他可以向他所在的学院反映,求助于他的高级导师或牧师,女生还可以求助于她的妇女顾问。其次,传统导师课论文(The Tutorial Essay)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导师课论文是传统牛津导师教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在人文和自然学科中,导师教学的焦点在于导师安排学生完成的论文。所有的学生都要为完成有关下次上课导师准备讨论问题的论文而去安排自己一个星期的工

②作”。传统导师教学对论文形式的要求比较固定。随着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的增多,导师课论文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有结构严谨规范的论文,有读书笔记,也有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片段思考。学生必须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深思熟虑,否则难以成就一篇优秀的导师课论文。最后,个性化的导师教学与弹性的评价监督机制。牛津大学各学院只是对导师的学年工作量有固定要求,而对导师教学的具体形式、时间和地点都没有严格规定。因此,牛津大学的导师享有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导师教学的质量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的。牛津大学的导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因此他们大多对教学行为都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牛津大学以尊重师生教学自由为前提的弹性评价监督机制正是与这种导师对教学的极大尊重相适应的。

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③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202_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2_年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2_年9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应运而生。元培学院的成立,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修读元培计划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择专业和制定相应的修习计划等。参加元培计划,学生所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而不仅仅是北大某个系的某个专业。该计划旨在让北大的教育资源覆盖滋润每个学生,在各个专业年轻学生的心中,不仅传承自己的专业有限师资,还有“全体”北大教授的精神。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① 央视国际:《专访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EB/OL],http:///news/world/20040405/100727_1.shtml/,202_年4月6日。

② Studying at Balliol

[EB/OL].http:///index.php

师34名。导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素质教育。导师们通过言传身教,使同学们亲身体会北大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对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同学较早地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导师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导师指导下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们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元培计划已经实施八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对元培计划的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先来看其优点。第一,导师制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制与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单独招生和管理等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作用;第二,元培计划的导师配备覆盖面较广,包括所有门类的21个具体学科,且对同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配备了充足的人员;第三,元培计划的导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多都是学科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第四,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在指导委员会得到解决,有利于同学解惑;第五,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元培计划和导师工作的开展;第六,导师组的导师要经学院推荐,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考察,校长聘任三个相互分离和独立阶段。同时,元培计划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导师的工作职责过于狭小。学生在学校不光要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会生活,让导师仅仅在学习上指导,有点大材小用。元培的每一个导师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人品修为,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样值得学生学习;第二,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实施的细则,使导师制有仅流于形式之嫌;第三,导师的具体工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构,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学院管理,那么该由谁来考核导师?导师服务的管理委员会没有考核权利,那么我们只能希望导师凭良心工作;第四,导师制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各个学院、单位与元培计划领导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制度缺失。由此,可以认为:第一,导师组的管理机构必须吸纳各个学院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以保障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导师组的导师应该经个人申报,学校考察审核决定,最后由校长正式聘任;第三,导师组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等,需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综上可见,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凭借强大的灵活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因素,它们的本科导师制充满魅力。由此反观我国各高校,应在基本理念、平台运行、制度保障、工作思路等四个维度上着力加强导师平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基本理念

本科导师组应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台运行

导师平台围绕三个版块进行运转,一是做人方面,导师组可对学生进行:

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在导师组组织的讨论中进行培养);

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影片来培养);

3、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如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讨论会);

4、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或价值取向)。二是做事方面,导师组可以:

1、通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帮助大一学生初步把握最一般的方法论;

2、导师个人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和引导学生;

3、组织学习典型人物、事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精神;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三是身心健康方面,导师组应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等)。

(三)相关保障

导师组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如各导师组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所需相关设备等。导师组的制度保障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考评,二是奖励。首先,要制定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一个是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四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在奖励制度方面,可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及有关奖励的条件之一,还可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导师组”予以嘉奖。此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导师组工作的具体制度必须明确。

(四)工作思路

通识教育导师制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导师尽量少带学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目越少,学生获得指导的时间就越多,导师的指导也就更具针对性,师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和思考学术及人生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师生比例偏低的条件下进行通识教育,推行导师制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导师资源稀缺的困境。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供商讨。

第一,导师的工作任务不宜过多。目前,高校的导师资源本来就很不足,而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又要进行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这无疑是给本就稀缺的导师资源增加负担。因此,要将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应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指导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专业学习导师的工作负担,使其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第二,对于导师的任职条件不要太多限制。由于导师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需要探索完善,还要借鉴别国高校的经验,即使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就杰出的学者,对于如何针对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指导好学生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学术成就杰出不代表作本科生导师也同样杰出。对于那些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也要敢于起用,这样可以一面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一面缓解导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年轻教师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并配合辅导员负责学生生活和思想指导,具有较高职称的导师更多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第三,对于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指导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应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导师可能最初对工作内容并不熟悉,此时可以从双方都了解的,最便利,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如根据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进度,就该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明确的问题,然后列出参考书目让学生查阅,并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让学生就一个主题写出一篇文章,师生会面时,双方可以自由辩论,对于所谈问题不必拘于固定的结论,学生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前提是运用充分的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师生双方都可以向对方的观点质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师工作的内容。

第四,严格遵守执行导师制的相关保障制度。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及时有效,对于导师的指导要认定工作量,像对待教学课时一样,规定每周指导几个小时,同时,每小时的费用

等也要明确;评价制度要科学客观,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应结合起来,导师指导完学生要写出教学日记,反思并记录指导中遗留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供日后参考,并上交副本给主管部门检查评阅。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对于不与学生见面,或见面次数不达要求的导师,及指导过程中敷衍了事的导师,要严格按照惩戒措施处理。

第五,确定导师制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这个基本任务,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仍需逐步解决,以使这项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因此,要将此制度长期贯彻执行下去,不能因为起始阶段遇到的困难而退缩,否则,只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第三篇:本科导师制的模式选择(精选)

本科导师制的模式选择

——基于牛津大学导师制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比较分析

县 祥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摘要: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根据本科新生培养的特殊性,相继推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并通过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导师组强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牛津大学本科教学以导师制闻名于世,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又是国内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声。深入探究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导师制理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完善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导师制 牛津大学 北京大学 元培计划

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精心论证和设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成立了以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的导师组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本科导师制刚刚起步,由此,对中西导师制进行比较研究就成为了显性热点。只有“洋为中用”,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将之主动融入进本土实践,才能真正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本科导师制模式。

一、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

牛津大学本科教学是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牛津大学本科教育始终保持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成为牛津大学根深蒂固的教学传统。1922年皇家委员会更是将导师制视为牛津大学的核心特征。长期以来,导师制一直都被学者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

在制度方面,牛津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依托各学院而存在的。任何人要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必须得到某一个学院以及大学当局的双重同意,录取之后,新生到一个学院报到,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虽然现在的牛津学生很少能在他所属的学院中接受导师的单独指导,但他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进步仍然主要由学院导师负责。牛津大学各学院要为导师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住房,供学生在那里过集体生活,而且传统的做法还会为导师准备一套房间,以便于学生和导师直接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学院中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导师,学院成为本科生生活的中心。理念方面,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即: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②知识的独特态度。这正是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理念的核心所在。第一,牛津大学导师制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核心。个别辅导是牛津大学传统导师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都是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今天这种一对一的导师教学在牛津并不多见,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论文,实现对学生有益的个别指导,仍是牛津大学导师关注的核心问题。第二,导师教学以师生双方的合作为基础。一方面,导师鼓励学生在 ①② 作者介绍:县祥(1982—),男,甘肃天水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

Will G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 [M].New York: Pergaman Press, 1968:24.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另一方面,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而是批评性的指导者,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法,挖掘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第三,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任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这样描述他的导师:“他们所教授给我的,就是让我去思考,他们从不给我答案,他们会说你怎么认为?

①我则说我不知道,然后他们说去读读这几本书,然后回来告诉我你怎么认为”。确实,牛津大学导师教学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看待事物、评价证据、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实践方面,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首先是导师人员安排的固定性和可选择性。牛津大学的新生一方面要接受学院为他指定的导师,但是,学生和导师都拥有更多选择空间。如果学生所在的学院没有他所选专业的导师,学院则为他在其他学院安排导师。这无疑使学生有可能接受到不同的导师教学以及不同的观点。如果学生希望更换导师,他可以向他所在的学院反映,求助于他的高级导师或牧师,女生还可以求助于她的妇女顾问。其次,传统导师课论文(The Tutorial Essay)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导师课论文是传统牛津导师教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在人文和自然学科中,导师教学的焦点在于导师安排学生完成的论文。所有的学生都要为完成有关下次上课导师准备讨论问题的论文而去安排自己一个星期的工 ②作”。传统导师教学对论文形式的要求比较固定。随着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的增多,导师课论文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有结构严谨规范的论文,有读书笔记,也有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片段思考。学生必须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深思熟虑,否则难以成就一篇优秀的导师课论文。最后,个性化的导师教学与弹性的评价监督机制。牛津大学各学院只是对导师的学年工作量有固定要求,而对导师教学的具体形式、时间和地点都没有严格规定。因此,牛津大学的导师享有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导师教学的质量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的。牛津大学的导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因此他们大多对教学行为都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牛津大学以尊重师生教学自由为前提的弹性评价监督机制正是与这种导师对教学的极大尊重相适应的。

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③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202_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2_年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2_年9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应运而生。元培学院的成立,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修读元培计划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择专业和制定相应的修习计划等。参加元培计划,学生所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而不仅仅是北大某个系的某个专业。该计划旨在让北大的教育资源覆盖滋润每个学生,在各个专业年轻学生的心中,不仅传承自己的专业有限师资,还有“全体”北大教授的精神。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 ① 央视国际:《专访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EB/OL],http://www.teniu.cc/index.php 师34名。导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素质教育。导师们通过言传身教,使同学们亲身体会北大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对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同学较早地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导师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导师指导下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们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元培计划已经实施八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对元培计划的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先来看其优点。第一,导师制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制与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单独招生和管理等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作用;第二,元培计划的导师配备覆盖面较广,包括所有门类的21个具体学科,且对同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配备了充足的人员;第三,元培计划的导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多都是学科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第四,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在指导委员会得到解决,有利于同学解惑;第五,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元培计划和导师工作的开展;第六,导师组的导师要经学院推荐,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考察,校长聘任三个相互分离和独立阶段。同时,元培计划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导师的工作职责过于狭小。学生在学校不光要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会生活,让导师仅仅在学习上指导,有点大材小用。元培的每一个导师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人品修为,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样值得学生学习;第二,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实施的细则,使导师制有仅流于形式之嫌;第三,导师的具体工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构,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学院管理,那么该由谁来考核导师?导师服务的管理委员会没有考核权利,那么我们只能希望导师凭良心工作;第四,导师制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各个学院、单位与元培计划领导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制度缺失。由此,可以认为:第一,导师组的管理机构必须吸纳各个学院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以保障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导师组的导师应该经个人申报,学校考察审核决定,最后由校长正式聘任;第三,导师组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等,需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综上可见,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凭借强大的灵活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因素,它们的本科导师制充满魅力。由此反观我国各高校,应在基本理念、平台运行、制度保障、工作思路等四个维度上着力加强导师平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基本理念

本科导师组应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台运行

导师平台围绕三个版块进行运转,一是做人方面,导师组可对学生进行:

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在导师组组织的讨论中进行培养);

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影片来培养);

3、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如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讨论会);

4、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或价值取向)。二是做事方面,导师组可以:

1、通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帮助大一学生初步把握最一般的方法论;

2、导师个人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和引导学生;

3、组织学习典型人物、事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精神;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三是身心健康方面,导师组应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等)。

(三)相关保障

导师组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如各导师组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所需相关设备等。导师组的制度保障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考评,二是奖励。首先,要制定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一个是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四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在奖励制度方面,可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及有关奖励的条件之一,还可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导师组”予以嘉奖。此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导师组工作的具体制度必须明确。

(四)工作思路

通识教育导师制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导师尽量少带学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目越少,学生获得指导的时间就越多,导师的指导也就更具针对性,师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和思考学术及人生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师生比例偏低的条件下进行通识教育,推行导师制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导师资源稀缺的困境。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供商讨。

第一,导师的工作任务不宜过多。目前,高校的导师资源本来就很不足,而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又要进行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这无疑是给本就稀缺的导师资源增加负担。因此,要将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应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指导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专业学习导师的工作负担,使其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第二,对于导师的任职条件不要太多限制。由于导师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需要探索完善,还要借鉴别国高校的经验,即使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就杰出的学者,对于如何针对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指导好学生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学术成就杰出不代表作本科生导师也同样杰出。对于那些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也要敢于起用,这样可以一面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一面缓解导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年轻教师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并配合辅导员负责学生生活和思想指导,具有较高职称的导师更多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

第三,对于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指导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应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导师可能最初对工作内容并不熟悉,此时可以从双方都了解的,最便利,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如根据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进度,就该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明确的问题,然后列出参考书目让学生查阅,并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让学生就一个主题写出一篇文章,师生会面时,双方可以自由辩论,对于所谈问题不必拘于固定的结论,学生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前提是运用充分的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师生双方都可以向对方的观点质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师工作的内容。

第四,严格遵守执行导师制的相关保障制度。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及时有效,对于导师的指导要认定工作量,像对待教学课时一样,规定每周指导几个小时,同时,每小时的费用等也要明确;评价制度要科学客观,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应结合起来,导师指导完学生要写出教学日记,反思并记录指导中遗留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供日后参考,并上交副本给主管部门检查评阅。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对于不与学生见面,或见面次数不达要求的导师,及指导过程中敷衍了事的导师,要严格按照惩戒措施处理。

第五,确定导师制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这个基本任务,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仍需逐步解决,以使这项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因此,要将此制度长期贯彻执行下去,不能因为起始阶段遇到的困难而退缩,否则,只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第四篇: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精选)

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本次培训于202_年7月12日开班,于7月20日结束,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总结。在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下,经过全体培训工作人员和学员的共同努力,培训顺利结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我们的工作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小学语文学科应参训人员140人,实际参训人员120余人。请假和缺席10多人。其余基本按时、保质、保量参加了培训的各项活动,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二、培训目标

我们针对千名农村骨干教师现状,了解到他们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解决“怎样上好课”的问题,制定了“使培训对象能够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掌握必备的课堂教学技能。“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提高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结构。指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够以点带面,在教育教学中起骨干、示范作用,促进所在学校校本教研顺利开展。”这样具体实在的培训目标。把培训的重点确立在应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由于目标制定得当,很受学员欢迎,学员在培训体会中说“课上我聆听了各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有理论讲座,有课例分析……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所困惑的,或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专家们都一一给我们做了解答。”

三、教学内容

新课程实施已经九年了。我们每年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新课程的同步研讨也坚持了九年。可受训的老师多数为省级小学的骨干教师。农村小学依然是被遗忘的角落,参与培训和研讨的老师寥寥无几。每一次走进农村小学,都会发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大有人在。心中没目标,上课随心所欲,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学生童年时光的极大荒废。因此,我们根据本省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决定开展全省千名农村市县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

暑期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为保证培训质量,我们做到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本次培训教学的主线是“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提高能力,夯实基础,上好语文课”,围绕这一主题,我们从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课文诵读、教材分析、考试命题、备课、听评课、综合性学习等十大块入手,每一块既有理论探讨,了解前沿理念,更有实践探索,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让学员真正知道新课程背景下,该怎样加强双基训练,夯实基础,着眼未来。培训中,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困惑展开研讨,帮助学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强调自主研修,在导师指导下,学员把理论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的学习、自主学习。学员对解决学生“阅读教学难”“命题难”的研究颇有心得,我们专家把研究的成果拿出来与学员共同分享,给学员们很大的启示。开班进入的第六天,我们集中安排一整天的由山东省教研室李家栋和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党照虎老师做的阅读教学研究报告及《桥》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阅读教学报告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旨在为学员提供更精彩的更有效的范例,提高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切实让学员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教学能力。求真务本教语文,学员就当今语文教学热点、难点问题与特级教师对话讲解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研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介绍如何进行词句、段落、篇章教学,如何在字、词、句、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提高语文素养的训练,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和课外阅读结合,及如何和作文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提高读写能力。通过培训,老师们内化了课改理念,对年段教学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了解了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明白该教什么,为什么去教。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四、培训效果

本次培训,克服了过去专家“一言堂”的局面,教研员在切实搞好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院领导、名师及骨干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7月12日培训拉开了帷幕,陈夫义院长做了《新课程反思、进展与展望》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工作总结《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总结》。学员们都说“陈院长的报告就如他的网名‘教改人生’一样,讲述了海南近几年来课程改革的酸甜苦辣,展示了海南课程改革中的成果,提出了今后的思索。让大家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了解了海南教育的现状,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邢益宝《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如何搞好校本教研》的讲座,是以文昌杨佳慧老师的成长历程为基础,引领大家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怎样才能走向成功。他原创的《渔歌子》的教学设计,让大家经历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爬坡理念,亲身感受了阅读教学怎样才能高效。

省级两位小语教研员,分别就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特点、内容编排意图及教学建议做了深度的解读和分析。这两位老师结合实际课例和个人经验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参加本次培训的洋浦新英湾小学德育室主任李华老师和绝大多数学员一致认为:邓文珍教研员的两场讲座,让大家明白了什么叫厚积而薄发。《新课程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课例,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分析》从全面到局部,从一个点入手,由表及里的横向、纵向对比之中,提升了大家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能力。王琴玉老师的报告直面了一个大家十分漠视的教学板块——语文综合性学习,但王老师丰富的教学课例及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获得的幸福感和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又深深吸引了大家。基于大量读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将是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又一追求。在教材分析专题中,王老师紧紧抓住苏教版教材编排体例中的几大特点,并以做游戏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现场课堂再现,引领学生开展推进课堂。罗大明播音员,从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两个角度,通过富有穿透力的声音现场诵读,让大家既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能得到技艺的引领。王国健校长的《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从应对、创设情境、体态语三个方面阐述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教学策略,王校长语言风趣幽默,课堂里谈笑风生。李家栋老师亲和、友善,为了让大家听得进去、学得明白,努力寻找高深理论与真实课程中的结合点,引领大家如何利用、开发我们课内外资源。讲座朴实而有效,给大家很多启发。张运群老师的《“功”在课外,“课”在眼中——关于备课、听评课的研究》的旁征博引、案例典型而详实,“三看三不看”引领大家如何去看课;对课作多角度、角层次的思考,教会大家怎么去评课。黄慧娟老师从课例入手,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成功的作文教学发展之路,基于大量阅读的作文教学研究。一篇篇出自她们班上学生之手的高水平习作,让在大家赞叹不已。也让大家明白了怎么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习作。徐国京老师从语文命题知识点分值设置、难易系度的设置等提出了自己对命题的思考,并分门别类地举例了日常考试中的大量考题,让大家对编题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党照虎老师的课堂真实而有效,展现了老师高超的个人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大家受益匪浅。

为强化老师们的内化理解,培训班要求学员们撰写博文,进行了互动交流。洋浦新英湾小学曾广荣老师课外主动向专家请教,撰写了多篇学习体会,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琼海市中原中心校的教导主任高荣亮老师,从不缺课,积极发言,主动与学员交流,是本次培训学员中十分善于思考的老师。在培训中,老师们围绕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课文诵读教学四大板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问题,专家都给予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只解答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但从中看出老师们都在积极参与。

培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反思,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李华、陈文敬等一大批教师参与积极,踊跃发言,表现突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收到了领导专家的好评。同时,培训也为名师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评价激励

为确保培训质量,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培训前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守则,对各市县参训教师实行考勤评价和结业考试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骨干教师参与、参加培训活动的主动性。

1.考勤评价。主要依据班委会的严格考勤情况及参与情况的统计评定,对参与积极性高的而从不缺席的学员进行大会表扬。

2.考试评价。主要依据教师参与培训活动情况(学习态度等)、培训反思报告撰写质量和书面考试的分数(位次评定)等方面予以评定,评价人员主要由学科教研员、分管领导及骨干教师组成。

3、专家评价。为确保培训质量,调动专家的积极性,我们对所有邀请做专题报告的专家实行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促进专家上课的质量。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层面参训者的需求。

由于参训者人数众多,年龄,文化层次及培训态度(有近40多岁的教师,也有本科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刚刚评定的海南省首届中小学教坛新秀,也有积极进取的老教师)的差异,培训内容不能完全兼顾所有参训人员需求。观摩优质课多数教师有兴趣;课标解读,梳理教材、考试命题等内容较枯燥,有些教师虽然了解课标少,但却不感兴趣。

2.内容过于丰富,互动交流时间显得不多。本次内容过多。应压缩培训内容,针对某一两个专题进行深入培训。

3.多媒体设备、培训资料质量(如培训教材、光盘声音、画面清晰度、话筒的质量),制约了培训者与参训者的双向互动交流,对培训效果有一定影响。

下,将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更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教研员在平日就想方设法广泛搜集培训资料、素材,同时希望单位多为教研员提供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培训光盘等资料,那样,相信我们的学科全员培训工作会做得更好。

总之,培训活动开始之初,教研员精心设计了培训方案,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力图为一线教师烹饪出一顿营养丰富全面,色香味俱佳的学科精神大餐,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由于精心筹划,10天的培训活动圆满结束了。这顿大餐参训教师“吃”后的感觉怎么样,能否消化吸收?只有亲历培训者心知肚明了。我们期待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以后的培训工作搞得更好。

第五篇:农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庆幸自己能第二次参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为期五天的培训中有**教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级讲师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轻松搞好教学工作》、**讲师的《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副教授的《语文常用工具书》等以及太师三附小两位老师的作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听取了几位教授、讲师的报告,认真研究了教育教学理论,接受了心理健康指导,从理论上学习了教育科研方法,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为一名老师,让我激动和回味的莫过于**教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她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生动的教学事例中让我更加的体会到良好的师德是立身之本、为师之魂、育人之需,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就能融会贯通的,需要自己的认真钻研和日积月累,但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必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师德。通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新修订的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的内容和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三个板块内容的讲解,使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沉重份量,让我不由得就会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对比,以此为鉴,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每一条内容都包括了太多的内涵,很值得我位每位教师去细细品味。

在杨老师的讲座中她最后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只要是教育一线的老师尤其我们班主任我想都会认同,而且一直朝这方面努力去做,尽管孩子情况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教育下长大成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教师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更深刻领会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夸奖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我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以平等的心灵善待学生,用爱的情怀关注学生,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任何高明理论的说教都有效。把这种情怀融入平实的生活,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成功,用坦诚的相待诠释幸福的内涵。这样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加成功。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的紧迫性是从**讲师的《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中。以往也知道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但高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我才知道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比如何为年,民间娱乐中的秋千拔河什么意思、有何来历?我真的是知之甚少。自己太需要学习了,听课后只有这么一个想法。

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健康的成长就要遵循这几个规律。职业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个人的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教育理念是成长的关键,我们要与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长的基本要素,教育实施能力是成长的核心要素,环境是成长的外部要素;影响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工作态度,组织教育能力,和人际关系。虽然我经验不够,但我有最大的耐心与热心,我有充足的信心,只要我肯努力,相信以后再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的,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最大的目标。

这次培训是充实、忙碌、有序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电子导师制——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新选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