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11-683707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9 07:56: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让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需解决的问题。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新型的教与学关系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目前,它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一个热点问题。显然,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自主活动,通过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自主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自主的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2)能动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能够主动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去吸收、改造、加工新的客体,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有选择地把它们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3)创造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它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它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例如大胆、勇敢、自主性、明晰、自我认可等等,即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和创造性的人。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教与学之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交流。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在被教,而学生在被教中,也同时在教。在探究师生“对话”和“双向互动”作用的过程中,笔者逐步形成了如下两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学生往往不能马上回答)。接着,通过系列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上述中心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学习目标,通过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2)“讨论互动”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大胆重新分配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组小结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优化扩展,真正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加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最佳结合点的探讨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初中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初中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心理素质的教育数学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内容提要]: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否则,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基本素质

个性素质

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上述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可简略描述为:“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作为单项学科领域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还应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大纲》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否则,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注重能力培养。

所谓素质教育要面向学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或者说,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为日后的就业和深造打下基础。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达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日新月异,思维科学的发展需要突破,现在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就必须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型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 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

当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纳入教育教学的日程上来,因此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素质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例如: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丛1949年的209千克,增加到1988年的360千克,增加了百分之几? 通过以上编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光辉前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坚定信念,端正了学习目的。

(2)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插图,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教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爱科学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如:小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作为教师要深刻体味其内涵,抓住重点,把握时机进行讲授。例如:在教“圆周率”一节时,就不应满足于是学生掌握应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到早在14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第一次最精确地推算出圆周率的值,比西方早1000多年。在教学中对这些材料加以补充强调,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激发学习动机,树立为国争光,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志向。

二、挖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正确的学习动机,高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诚实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产生与认识,教师要把每章每节的学习目的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要使学生懂得,不懂就不会产生兴趣,懂得越多,越深刻,就越有兴趣。而要使学生懂,使学生产生兴趣,就要做艰苦的工作。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新颖的课堂游戏课,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材施教,教学要求适当,让学生即使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一级教师对学习成绩的评价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动机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长远的动机,如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学习,为献身科学而学习等,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但这些都要逐步培养,逐步养成。小学生中有的未得到老师及家长的表扬,为得到好分数,为与同学比赛等方面都可以激发起兴趣,教学中进行目的性教育非常重要。

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对一些意义、法则等提倡一字一句的琢磨精神,一点一滴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对一些较复杂的混合运算,就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对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实践验证,就要有一点一滴的探索精神。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暗示,教育学生要有毅力,调动学生有意注意与分心作斗争。对学生要有殷切的希望,学生出现差错时不归为学生笨,而归为学生努力不够。对学生的期望,可是学生得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只是方法专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感知、记忆、思维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培养学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是指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就能促进其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四位深度、广度、逻辑性、批判性、灵活性以及思维的正确性。如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的图形,就是三角形的内涵,外延可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可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一)培养认真听讲,肯动脑筋的习惯。

1.用心听讲的习惯。

教学重要训练学生学会“听”的能力。听要求,学生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并能在课本上画出主要内容和关键字句、公示等,边听边动脑筋,抓住要点,还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可组织如下练习:①听算,即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得数。②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讲出已知条件何所求问题,以便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算式际结果。

2.仔细看。要求学生会看书上的题目、插图、问自己老师的板书、同学的扮演,会看书会用笔画出重点,抓住重点、抓住关键,会从目录课文例题、结论、应用等方面看懂课文内容。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或不讲,课堂作业都让学生看作业要求,说说自己的理解,防止不假思索,机械模仿例题。

3.善于想。

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思”的习惯。既给学生“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给他们“想”的方法。如应用题教学重在思路的训练。

4.敢于想。

训练学生大胆发言从低年级开始训练,敢于回答问题,发现别人回答中的错误,敢于讲出自己的理由和见解,讲得好的表扬。训练学生敢讲思路、讲思维的过程,课上尽量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促使他们大胆发言,鼓励中下等生发言,给后进生吃点偏食,多给其发言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口练中发展思维。

(二)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验算的习惯。作业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不抄袭作业。养成诚实勤劳的品质,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总之,进行素质教育还有多种有效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比如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努力,素质教育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的。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目标中的三部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可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由于心理素质缺陷抑制了学习潜能的发挥,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根据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在学生步入思维临界状态时,教师抓住时机,积极创设多种情境,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内驱力”,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已知参与掌握未知的活动。这是教学活动中启发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它常常表现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的方法灵活多样:①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数学史实故事:《勾股定理》、《九章算术》、《黄金分割》、《优选法》、《无理数的发现》……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

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感受数学文化之美。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进入亢奋状态然后顺着思维走势,达到理想境界。②来点顺口溜。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有的比较抽象难记。教学中,我们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方法,不妨来点顺口溜帮助理解记忆,学生的兴致会很高。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可用: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教学分式除法法时可用:除变乘,找倒数。③精选教学内容。选学生身边的事,选熟悉而又未注意的情境,选学生最想弄清的问题……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有许多题材实、构思巧的好题,如利润问题、折扣问题、环保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工农业生产及商业活动中,方案的最优化、最值问题,如盈利最大、用料最省、设计最佳……教师可注意收集整理,选择加工,结合教材选用。④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农村初级中学已基本具备多媒体教学条件。实践已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它能通过图文、声像的综合作用,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保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笔者曾几何画板制作了美仑美奂的勾股树,进行演示,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还有其他多样方法,只要能为教学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拿来。

(二)渗透数学思想

培养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素质的核心,是数学中的高度抽象、概括的内容,全方位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掌

握分析综合法、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面积法、坐标法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1)熟悉类比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要从初中低年级的模仿阶段开始,有意识初步多层次地渗透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提高分析解题速度,增强应变能力。(2)知道分类、归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如由│x│=x 判断x的取值范围;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求周长等,这些课本中的基本题型要让学生分类归纳,总结解题规律,减少思维的盲目性,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换(3)明白正难则反,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虽然教材中指出的命题的证明包括真假命题证明,但之后所接触到的都是真命题的证明。对假命题证明的关键在于反倒。现行教材对反证法的要求不高,但其思想在基本概念中均有所有体现,倘能注重反例的作用,既助于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又有益于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

最后,学生掌握了一般的解题方法之后,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一题多解,解答趣题,难题巧解,领略数学无穷魅力,品体创造的欢欣。

(三)读书质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美国和前苏联对几十所大学的调查表明,一些卓有成效的科学家的知识有75%-80%是他们离校后通过工作、自学,科研获得的。卢梭也有句名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说的就是无为而教育。老师因为不必亲力亲为而轻松,学生因为自主、自动而快乐。根据心理规律,初中生已具备阅读能力,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帮助 他们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即听课之前细心预习,找重难点;作业题之前认真复习,熟悉例题解题格式、步骤、方法。在读书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多问几个为什么,及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对答有错的同学,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四)磨炼激励、拥有健康的情感

数学教学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能解题、会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体味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情趣,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身心融入特有的感情氛围中。同时,数学的抽象性又使得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会使学生体验挫折和失败。而这正是磨炼意志,提高耐挫力的时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会在一帆风顺中形成。著名的数学家波得亚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它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由于初中生的感情脆弱,教师要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鼓励肯定学生的答问,多赏识,多表扬,给学生以宽容,允许失败,一起分享学生的进步。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会把它当成自己成功路上的新起点,加油站,努力地走向成功。

总之,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教与学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并在基础上获得心灵上的健康成长。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心理素质教育是教学目标的完美体现,也是数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

摘要: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本文从素质教育谈起,深入分析了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可以引起有关方面关注,对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水平有一点参考价值。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是我国教育数千年中始终存在的一个传统。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为民请命的人、多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多少忠孝节义的人,那正是素质教育的成果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一、素质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聪明愚笨,不论是否有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首创了启发式教学

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教育家孔子的这一朴素的“素质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读书人深受其益,读书成了人的权利和追求,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社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人的潜能和兴趣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挖掘和尊重。古代强调的“礼、乐、射、御、书、数”更是素质教育的见证。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做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严肃指出,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价值教育、能力教育、方法教育,这一核心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社会价值体系、学校评价体系和家庭激励系统,都会对青少年“素质”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素质教育,那时候还没有考试系统。“素质教育”不是文学、音乐、美术等各类兴趣组织以及各类竞赛的集合,它与之相关,但不是主体。性格、情操、能力、价值观等,才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二、素质教育现状分析[1]

虽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但是应试教育总是深入人心。中国有句古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材,北师大、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名牌就成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梦。但一

旦迈进这些大学的殿堂,走出象牙塔又有多少实用性的人材?2005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有11名中国学生高考分数超出最高分数线都在600分以上,但在面试时却没有被录取,原因是“高分低能”。中国的学生在报考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大学普遍遭遇这种待遇。

美国的小孩通过研究来学习,在他15--20年的学习生涯中,研究了30--50个课题,因此,很少有“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对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学位和研究生阶段才做部分课题研究。

正如温总理所言“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针对我国素质教育现状,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面前被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重新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在全社会大力推行,然而现状并不乐观,应试教育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在学校一切都以考试论英雄的今天,不少地方的现实情况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减负”,而我们的老师为追求升学率,不惜采用各种方法,大搞题海战术,无度地强化考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把考学当成人生是否美好的唯一出路,从而导致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学校在开展了多年的义务教育后,在竞争下自觉不自觉地又走上了只重视抓升学率的“分数教育”的老路上。许多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素质教育是非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就是搞好活动课教学。尽管有些学校坚持抓素质教育,却因缺乏经验而走入误区,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尤为紧迫。

根据山东省教育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认为上级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师有639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2.5%;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家长219人,占21%;给孩子选择学校的首要标准是“教学水平高,升学率高”的家长746人,占71.5%;认为语、数、外课程更重要的学生1026人,占67.6%;参加语、数、外课外班的学生231人,占15.2%;认为考试对自己压力很大的学生486人,占32%;认为当前教育“只重视考试,忽视其他”而表示“最不满意”的教师144人,占18.6%;认为现在学生最欠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401人,占51.7%。

2.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3]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和老师不应拿学生的文化成绩排队,可是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就是拿学校的高考成绩、中考成绩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校长的唯一依据。在一些农村中学,封闭式的管理正好为这些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升学率,更准确地说是

为了提高升入重点中学和考入大学的人数,学校常常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学生变为学习、考试的“机器”。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校加足马力,使出全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物质的,更包括学生的身体、精神以及全面素质培养的代价。

3.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匮乏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虽然国家的教育投入在逐年增长,但总体而言,教育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现在教育的法律是最弱势的法律,是最缺乏约束力的法律,特别是教育投入,领导重视了,就多给一点,没有标准,我们为什么不制定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法呢?实施素质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恰恰又击中了推行素质教育的软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现行教师编制不符合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村小教学点的实际。农村生源向寄宿制过渡尚需时日,有的教学点学生总数不足30人,按编制只能有一名教师。另外,教师的培训需要时间作保证,在目前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学校不可能安排轮岗培训。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师还是那些教师,编制还是那些编制,或是有了人事编制而没有财政编制,靠学校收费来给这些教师发工资,就像雇临时工一样,每人每月三五百元维持着正常的教学运转。不少小学教师都是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这些教师年龄偏大,虽然在过去做了大量工作,但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跟不上。这些都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河洛镇实验学校 牛晓峰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未来的社会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新的问题在不断的出现,它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数学的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它来自于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教学情境设置的生动性,数学美的魅力等,它将起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的“动因”来自外界,诸如家长、社会环境影响等。因此其学习事倍而功半,我们应努力改变这种状态,从每一节课做起,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保持最佳状态,从每一节课做起,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保持最佳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激发参与欲望。通常,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制造参与条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而主动发展是要通过主动参与来实现。因此,教师要重视角色转换,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知识基础及能力起点,预想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方法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信息,给予讨论、交流及展示思维过程的时间和场合,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经验。

3、增强参与信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还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寻找失败中的成功因素,并给以鼓励从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基础,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顽强的学习毅力,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使他们明确今天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成绩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及全民族的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现在如果打好基础,将来就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初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运算及简单的推理。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中要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不仅让学生明白怎样解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题,其理由根据是什么。如讲:分母有理化x-yx-y一例,按常规解法是把原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即可,而此题的取值是x≥0,y≥0已知条件上表示x,y不能同时为零,当x、y取相同的正数时,分母的有理化因式(x-y)的值就是零,显然这与分式的基本性质要求不符。因此,必须考虑用另外方法去解,经思考发现x-y可看成(x)2-(y)2,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于是原式中的分子、分母中就含有公因式(x+y),通过约分的方法,使分母有理化。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利用平方差公式把一个式子化为两个式子的乘积,先约分把分母有理化,也知道了此题如此去解的原因,为此后解变式题打下基础。

四、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不断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展开,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答案是肯定不能的。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而嵌进认知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发展其认识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品德的养成,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

1、明确思考的对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的思考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独立自由的思考。使每个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围绕着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更不要设置思维圈套把学生的思维套入圈内。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教师给予启发性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常常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怎样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呢?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应设计好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了哪些条件,你就有办法了?你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条件吗?等等。对于那些独立思考并获成功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有什么规律吗?等等。督促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思维的深入发展。

五、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和丰富的知识,遵循教育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放手发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敢于想像和创新,善于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不断去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其次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交流是教学过程成功展开的基础。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对教学的追求、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乐观合作的品质等各个方面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都会激发学生对其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我想只要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过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他们都将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初中,浅谈,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以深沉的爱、执著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2.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二)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强萍挤伤俜⒄沟氖贝�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来丰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师才是新型教师,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才能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与最新信息,要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习。

2.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讲究方式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入贯彻与落实。

3.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素质教育下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具体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教师才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合格的教师,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力,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对体育的潜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富于变化,富有趣味性,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是一种室外活动,但也要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这些大多采用室内授课。要避免那种单调陈旧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融洽、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多媒体的运用使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还可以加入一些原本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示范动作,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大量示范动作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动作要领。

2.灵活组织室外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如排球这一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排球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如准备姿势、起动、移动、传球、垫球、发球以及简单的组合动作。如垫球的学习,在让学生讲解基本的要领并进行教师示范后,给学生一段练习的时间,随后在学生间展开竞赛,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这样将竞赛机制引入活动中,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与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练习时非常认真,各个动作做得也都非常到位,学生都希望能在比赛中一展身手,取得最好的成绩。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科学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从而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体育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体育课的各种因素,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有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吃耐劳方能完成,如耐久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运动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同时向学生介绍在奥运会中某项活动我国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或在某项活动中有历史性突破,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与勇气。同时体育又是一项轻松而愉悦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尽兴,玩得高兴,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在体育活动中,失败与成功同在,欢乐与痛苦共存,交织着学生的各种情感,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甜,又要让学生尝到失败的苦。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利于学生进行情绪与心理的自我调节。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