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2018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11-647102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0 19:51: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8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C.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

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答案

【答案】1.B 2.D

B.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D.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解题必备

全球变暖的表现、复杂性及原因

第二篇:全球气候的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导入】学生观看视频《全球气候变暖公益视频》。

设计意图:

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学生直观感知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挑战,从而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预习反馈

教师行为:

1、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图片资料。

2、提问:观察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你得出了什么? 观察P46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你得出了什么? 阅读教材P47,是什么原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呢?

3、教师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强调人类活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展示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惑。

5、教师解疑,强调区域性的气候变暖既有升温现象也有降温现象,全球气候变化是地球的正常现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学生活动:

1、观察图片资料,阅读教材,回答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2、帮助解答其他同学在预习中的疑惑。设计意图: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图表资料和阅读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实现自主学习。教师重在解疑。

【活动】课堂活动

教师行为

1、(过渡)在预习案中,老师还留了两个思考问题:影响和措施。第一个问题: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2、讲解活动要求:假设学校派遣专家团前往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南极、马尔代夫、俄罗斯、我国南方地区、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六个地点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适时指导学生。

4、强调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学生行为:

1、独立阅读学案中的六则材料。

2、小组讨论、整理,展示成果。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资料,筛选有价值信息,加强了资料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明确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课堂活动二

教师行为:

1、讲解活动要求:(阅读教材P48—P49)

1、2组绘制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海平面和海岸带的思维导图,3、4组绘制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思维导图, 5、6组绘制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循环过程的思维导图。3分钟独立思考时间,5分钟小组讨论,完成小组的思维导图。

2、组织学生绘图,适时给于指导。

学生行为:

1、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

2、讨论同类小组成果。设计意图: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农业、水循环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涉及面较广,理解难度较大,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辅以教师讲解、引导、启发,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总结,形成思维网,温故知新。

【活动】课堂活动三

教师行为:

1、(过渡)全球气候的变化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们来看我的探究三:思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2、讲解活动要求:角色扮演: 国家领导,我们应该„„„ 企业老板,我们应该„„„„..普通民众,我们应该„„„„..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学生行为:

1、小组讨论、整理观点,展示成果。

2、小组互评。

3、学生总结:这些应对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设计意图: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很多,学生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对措施加以分类,既发散了思维,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作业】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1、教师鼓励学生小结,辅以补充:地球是我们共同、唯一的家园,爱护它是我们的责任,每个人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2、布置作业:学案的巩固案。学生行为:

学生小结,整理学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习惯,教师的补充,升华了本节课的人文思想。

第三篇: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政策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对策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当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为减排做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在国际谈判中却又拒绝承担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和义务,并牢牢抓住“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人均排放、历史帐等观点稳住自己的立场。但国际社会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上述立场表示不满,并频频向中国施压。

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技术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这使得中国的减缓成本相对较大。如若承担过多减排义务而又得不到发达国家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势必会减缓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中国也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遭受了许多气候灾害的打击。尽管中国拒绝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但国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政策与行动。在国际上,中国也是一直坚持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落实减排承诺。

出于国家利益、当前形势、舆论压力及本国形象与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目前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基本立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公约》和《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要求为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应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并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理应承担率先大幅减排的历史责任。发达国家过度排放,挤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排放空间,而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需要合理的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现实能力看,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着先进的低碳技术,而发展中国家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技术手段,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艰巨任务。因此,中方坚持发达国家应通过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根据各国国情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和平行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在坚持上述基本立场的前提下,为了维护各方利益以达到最优的统合综效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所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维护发展权益。发展中国家整体是气候谈判过程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和受威胁最严重的集团,虽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就某些具体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是双方的合作空间远远大于矛盾分歧。首先,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和负责任国家,中国必须承担起协调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立场,加强团结合作,以保持用“一个声音、一种立场”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在京都谈判阶段,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与和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促使谈判以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支持等条款,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本身正当的发展权益。其次,在后京都谈判阶段有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问题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是一致的,更需要团结一致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

第二,同美欧发达国家既合作又斗争,兼顾立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美欧发达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者,其必然在气候制度建立进程中谋取制度优势与话语霸权,警惕防范中国的威胁与挑战。但是,气候谈判与气候制度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和参与。这就决定了中国同美欧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进程中利益与责任、合作与竞争并存。承担量化减排责任是中国同美欧发达国家谈判博弈的焦点。中国官方原先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的立场遭到了美欧发达国家的抨击与反对,其原因无外乎是从大气环境保护、减排经济效益、国际竞争力和霸权政治。考虑到国内实情及西方国家的指责,中国的立场和表态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国际场合不再明确提出不承担减排义务,转而督促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宣传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此外,中国还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清洁发展机制、科技服务、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及能源服务方面的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持开放的态度。上述行为和举措既有效的坚持了中国的谈判立场,又采取灵活手段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为争取发达国家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关键是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如果真正得以运用,中国的减缓成本将大大减少,而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更加有效。因此,中国应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就技术与资金问题探索共赢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中国应就西方的无理指责和要求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维护本国利益。

第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就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因美苏争霸、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因素而无法实现。至今,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进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虽然发达国家仍占有经济、科技和政治优势,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相对增强,自身的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相对公平、合理、平等的国际气候制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影响力和权力在谋求建立气候制度有重要意义。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气候制度,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中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语:

气候谈判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科学,而且牵扯进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因素,建立国际气候制度更是国际合作与斗争的典型。作为谈判的参与者、推动者,中国谈判立场受制于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认识,而后两者的轻重权衡将决定中国的谈判立场和政策行为。一方面,中国强调维护本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权益:追求经济发展,改善本国人民生活质量,要求发达国家进行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争夺国际话语权,维护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也注重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与矛盾,参与科学评估报告的撰写,推进气候谈判进程,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在取得以上成绩时,中国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把握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整个气候谈判进程中,中国大都以国家利益至上,兼顾国际责任与全人类利益;国家利益优先于国际责任,损害了国际责任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失衡导致国际社会批评中国是自私的逐利者、不负责的国家,最终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与维护。鉴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追求正当的国家利益、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标准,中国应更好地协调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综合考虑二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比例分配,为气候谈判与气候制度的建立做出更多贡献。

第四篇: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

【1】

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 按:红色括号内文字为本专题编者所加。下文皆同。【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对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典例中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来判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 “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密奉事以孝谨闻 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D.齐桓得管仲而霸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下列对文中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以抒发对祖母的孝情。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5.翻译下面语句。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陈情表》)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解析】2.B 矜悯:怜恤、同情。

3.A 【解析】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句子。其次可结合句首句末词帮助断句,如本句中的“而”“曰”。第三可借助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帮助理解,断句。4.D 【解析】出仕。

5.(1)我小的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

(2)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艰难时更当坚定意志,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3)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实现“宿愿”不当,李密本是以祖母生病为借口而拒绝出仕,后来祖母去世,不得已而 4 【解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不行:不能走路。零丁:伶仃孤独。成立:成人自立。(2)老当益壮: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宁:怎能。穷:境遇艰难。(3)内转: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迁:升任。以:认为。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第五篇: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赞同。(2)美是真理的光辉,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机械的题海战术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寻找太阳系外生命

刘浩源

很多科学家认为,除地球外,太阳系中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在太阳系外找到生命的可能性很大。一些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爵士近期宣称,科学家将会在50年内找出证据,证明太阳系之外确实存在外星生物。他认为,太阳系外必定存在外星生命,但以人类目前的航天科技发展程度,尚无法主动与外星生命取得有效接触。

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火星、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和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上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初级生命,但现在仍无所发现。如果考虑到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太阳系内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机会都非常小。这是因为地球和其他星球存在大量多样生命形式的关键是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并转化光能,用转化后的能量完成生命所需的生化任务。如果生物曾经在一个星球有过繁盛时期,光合作用将改变这个星球的外层大气成分,就像生命对地球大气的改变一样。而除地球外,太阳系内其他星球的大气都没有类似改变。虽然生活在星球表面深层的初级生命可能通过化学反应而不是光合作用存活,而这种存活方式也不会影响星球的大气构成,但是科学家要寻找的,是像地球上这样一种大规模的生命存在,它深刻地改变了其所在行星的地质化学构成,能够被远距离观测到。

根据物理学定律:宇宙各处均相同,引力、电场和磁场、量子理论等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原子和分子的物理结构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应该也不是唯一的。

银河系直径大约10万光年,分布着大约2 000亿颗恒星,其中有行星环境的超过15%,那么在银河系中至少有数百亿颗行星。地球只不过是银河系数百亿同类环境之“一”而已,而宇宙中更是有千百亿个这样的世界。一位天文学家曾说:“银河系中的行星就像虫子一样普遍,如果银河系中的多数行星都像木星一般大,并且所有行星都无法孕育生命,那将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太不合情理了。”

长久以来,科学家相信,我们这个小小的世界除了拥有岩石地层和宽广海洋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殊之处,比如有月球,这对稳定气候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也是非常理想的等。大概正是将这万千恩宠集于一身,地球才能够成为生命的庇护所,同时这些限制条件也大大降低了在宇宙其他地方找到类似星球的可能性。然而近期科学家研究表明,这些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得天独厚的“特例”的观点也许是错误的。比如科学家研究证实,没有卫星的行星也完全能够适宜生命繁衍。最新计算表明,在过去的10亿年间如果没有月球,地球的自转轴只会发生很小的角度变化,这根本不可能妨碍生命的形成。那种认为月球稳定了地球运行的轨道,从而保障了它的温和气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科学家曾担心在其他星系中,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水可能是极其稀少的。1994年,当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时,科学家发现,有大量水蒸气出现,这说明,这颗彗星上带有大量的固体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在宇宙中是颗很平常的彗星。在其他恒星系就像在太阳系中一样,只要彗星或小行星撞上行星,就能为后者带来水资源。如果拥有液态水的宜居行星在宇宙中比比皆是的话,那么生命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证据都表明,与人们曾经认为的不同,我们这颗小小的地球并未受到什么特别的眷顾。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帕特里克·摩尔认为太阳系外一定有生命,但因为目前科学技术不够发达,还不能证明。B.科学家用相关物理规律以及原子、分子的物理结构等内容推断出地球在宇宙中应该不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C.月球在地球孕育生命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的理论是错误的,科学家通过计算证明:月球对地球孕育生命毫无影响。

2018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