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内容:
①封土建国:周武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其弟周公旦继续实行分封,扩展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对士进行再分封;也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等级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⑵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宗法制 ⑴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矛盾。⑵实质: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⑶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具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其余诸子成为小宗。)②其余诸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是大宗,其他儿子又是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③周王是全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⑷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始皇帝的来历:统一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定称号为“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创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皇权至上、君权独揽、皇位世袭)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秦朝太尉实际虚设。三公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重大事务由三公九卿“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皇帝依靠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激化,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方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郡国并行,但王国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⑵唐中期: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⑶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派文臣到地方作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控制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⑷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大权。
2、中央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任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以削弱相权。⑵隋唐(三省六部制度):①唐朝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③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⑶宋:中书门下是最高决策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管理军政,三司使管理财政,以分割相权。⑷元: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元后期相权扩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更替;以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针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中央绝对控制地方。②针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朝内阁的设置: ⑴情况: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④明神宗时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张居正任首辅,权倾六部)。⑵评价: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⑴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实际参与机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⑵情况: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拟写成文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交付执行 ⑶评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⑴积极方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⑵消极方面:
①君主专制难以避免决策失误,导致了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特别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人浮于事,难以展开有效治理。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多山多岛,没有大河和广阔平原,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出现了众多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奴隶制小国),它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2、雅典民主政治: ① 形成过程: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没落。(★注意各三次改革的内容)② 主要内容:
A、公民大会(城邦最高权力机构);B、五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D、十将军委员会。③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④特点:A、人民主权:所有公民(祖籍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共同掌握国家政权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直接民主 ⑤ 作用:A、对古代希腊: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古代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B、对近代西方: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指古代罗马的全部法律制度。
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原因:最初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产生了成文法。②标志:《十二铜表法》(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权益。)
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只保护罗马公民,称为公民法。
②随着罗马的扩张,不同的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被征服者不受法律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公民法无法应对。
③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护,罗马法逐渐演变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4、罗马法的内容: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罗马法的作用:
①对当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从而成为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②对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司法、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从而保障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688年光荣革命把国王置于议会的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制内阁 ①形成:英国内阁最初由秘密的宫廷会议发展而来;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②内容:A、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即所谓代议制。B、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织责任制内阁; C、内阁和首相掌握行政权,实行共进退。
D、首相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通过内阁控制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4、君主立宪制的意义: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独立初期松散的邦联无法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要求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②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君主制,希望建立共和国。
2、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享有一定自主权。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最高司法是联邦法院;(参见教材P41)
3、原则:分权与制衡 4、1787年宪法的评价: ①意义: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积极方面:A、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在美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规定总统和议
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C、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强调分权与制衡,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
E、1787年宪法确立的若干规定至今仍然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③消极方面:1787年宪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A、选举权的不彻底性:妇女、黑人、印第安人 B、没有规定公民的自由权利。
5、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①相同点: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把国家最主要的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②不同点:A、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国国王世袭而来,终身任职;美国总统选举产生,四年一任;
B、国家元首的权力: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权;美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英国首相向议会负责,内阁向首相和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第9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兰西共和制度的建立
1、背景: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中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直至1875年才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2、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②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见教材P45)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影响:使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2、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普鲁士占有统治地位;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对皇帝负责; ④议会是立法机构,其中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参见教材P46)
3、影响: ①积极方面:使德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建立起来,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②消极方面:使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下来,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元凶的重要原因。
三、法国、德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⑴相同点:都设立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国家元首的权力都比较大,掌握行政权、统帅军队;下院的权力较小,立法权受限制。⑵不同点:①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世袭;②国家元首的权力大小:法国总
统受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实际不受限制;③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法国总统和议会分掌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牵制;德国皇帝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实际控制着立法权;
8、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具有相对民主性,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⑴根本原因:英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⑵导火线(借口):虎门销烟 ⑶经过:①1840.6英舰驶进广东海面,战争爆发;②1841英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③1842.8 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⑷影响:①社会性质: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⑴经过:①1856年秋,英国伙同法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②1857年攻陷广州城,以柏贵为首的广东地方政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殖民傀儡政权;③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求和,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④1860年,侵华联军进入北京,并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⑵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南京条约》:①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④特权: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①1843年,建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
②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③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1853—1856年,进行了北伐、西征,西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⑤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⑥1858—1864年,太平天国进入后期防御战
⑦1859年,提出《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⑧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⑴《天朝田亩制度》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资政新篇》①核心内容:发展资本主义
②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共同原因:缺乏实施的安定社会环境;
4、太平天国运动作用与局限: ⑴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⑵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主要的作用)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历史地位)。⑶局限: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⑴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⑶主要战役:①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但主力尚存;日军获得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⑷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4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900.6英美法等八国侵略者借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马关条约》: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④特权: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6、《辛丑条约》: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设立使馆界;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驻兵;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7、不平等条约的影响:①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②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③口岸:趋势,由沿海到内地,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④特权:列强通过特权,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8、列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⑴鸦片战争: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浙江宁海战役中,葛云飞拼死报国 ⑵甲午中日战争:①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②黄海海战,邓世昌; ③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与洋枪队作战,打破了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9、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⑶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⑷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列强侵华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其共同原因有:①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 ②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 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13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⑴背景:根本原因: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主要过程: ①1894年孙中山领导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②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A、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革命政党的领导;B、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③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取得成功。④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建立; ⑤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领导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度,给予人民一些民主权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⑥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统治结束; ⑦1912年3月,袁世凯九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2、辛亥革命的评价: ⑴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作用: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的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 ⑶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两种观点: ⑴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⑵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⑵主力:前期青年学生,后期工人(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⑶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⑷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⑸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依据: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2、中共的诞生 ⑴条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A、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中心工作:领导工人阶级,组织工人运动 C、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⑶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 ⑴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三大作出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⑵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⑶国民大革命: ①开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②主要成果: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1927年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⑷合作的结局: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制造“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⑴背景: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⑵武装起义: ① 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 秋收起义(1927,毛泽东,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失败后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总结经验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⑷红军的长征 ①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②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军事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从而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达到陕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④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传播了革命火种,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的罪行 1.侵华事件
①1931.9.18,九•一八事变,东北成为殖民地;局部抗战开始
②1935,华北事变,华北日益殖民地化、中国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③1937.7.7,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④1937.8.13,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2.侵华罪行:A、屠杀中国和平军民: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 B、实行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二、中国人民的抗战 ⑴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组织四大会战 ①淞沪会战:谢晋元姚子青等官兵英勇抗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⑵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①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 ②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国外战场: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⑵作用:成为抗战胜利的可靠保证
四、抗战胜利的意义:①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②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17课 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⑴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⑵1945年8—10月,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中共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⑶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解放战争的经过: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开始标志1946.6)→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⑴对中国: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⑵对世界: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②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内容:①阶级斗争学说
②社会发展规律
③暴力革命学说 ④联合斗争学说
(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4、巴黎公社: ①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对内准备武力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②过程:1871年3月,巴黎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了巴黎公社;5月,巴黎公社失败。③措施:A、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 B、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④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根本);巴黎公社自身不足;临时政府的进攻 ⑤评价 A、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意义: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是。⑥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必须废除旧的,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彻底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联合革命的同盟军;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①20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翻沙皇专制的革命不可避免。⑵二月革命:最大成果是推翻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⑶《四月提纲》:列宁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⑷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2、十月革命的情况: ⑴十月革命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武装起义。⑵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①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政权归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③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⑵历史功绩: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 ②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国家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创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因而“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C、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和国歌。
△人民政协的职能:1949~1954年代行了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从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原因:中华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⑵法律依据: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⑶实施:先后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⑶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⑴背景:“左”倾错误的发展,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错误。⑵表现:A、冲击各级机构、批斗各界名人;(刘少奇冤案——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B、造反派在全国范围内非法夺权(首夺上海),并爆发武斗,破坏社会秩序;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政治协商制度中断。
3、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法制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3、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①恢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②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⑴香港回归:①中英会谈:(1982)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②联合声明:(1984)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⑵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能够收回港澳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⑴1979年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⑵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
⑶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
⑷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⑸202_年连战访问大陆,会见胡锦涛→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①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②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⑴中苏建交,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对中国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注意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求同的基础: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侵略;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第24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根本);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⑵情况: 1971年,26届联大 ⑶意义:①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关键 ⑴原因: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
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改善与中国关系。
②中国:对付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⑵过程:
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基辛格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定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⑴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⑵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正式建交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①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②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为给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6、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合 ⑵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3)发展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冷战的背景 ⑴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二战后期在美苏军事均势的基础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确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⑵美苏矛盾加剧: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影响不断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2、冷战的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3、冷战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4、冷战的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 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冷战开始②马歇尔计划: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战后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建立北约: 1949年,美国领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质是反对苏联和东欧的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举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④扶植联邦德国,结果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5、苏联针对冷战的措施:①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②建立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③扶植民主德国。
6、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⑴朝鲜和德国的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1948年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分裂。⑵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⑶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世界一度处在核战争的边缘。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⑴背景:①二战后欧洲力量削弱,受到美苏控制;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⑵过程:①1951年《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后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者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④其后,欧洲共同体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成员国也不断扩大。⑶作用: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增强了西欧同美苏抗衡的能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的崛起 ⑴原因:①战后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②美国的扶植;③制定了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④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⑤引进技术,提出“贸易立国”和“出口第一”。⑵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⑶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殊作用,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①二战后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独立; ②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③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利益,新独立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⑵过程: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②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⑶作用:①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兴起,②加快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③冲击了两极格局。
第27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⑴表现:东欧各国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演变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不是一个国家)⑵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失败)⑶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与矛盾(根本);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⑷影响:两句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前世界格局新旧交替,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⑴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1993年欧洲联盟形成;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④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实力强大。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⑵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试卷
必修二模块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是
A、石斧、石锛的出现和普遍使用B、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C、放火焚烧杂草树木技术的发明D、青铜工具的出现
2、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3、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B、西汉建立后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4、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西汉B、曹魏
C、南朝D、唐朝
5、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是
A、长安和洛阳B、扬州和益州C、松江和成都
D、苏州和杭州
6、关于我国古代商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候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B、唐朝时候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C、宋朝在今四川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时候晋商和徽商联手垄断了国内商业各部门
7、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稀疏而微弱B、发展非常缓慢
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
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9、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在何时实行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10、19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的人是
A、商人、地主和官僚B、官僚和地主 C、手工工场主和地主 D、商人和高利贷者
11、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是①发昌机器厂②继昌隆缫丝厂③湖北织布局④贻来牟机器磨坊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发展,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纺织业B、机械纺织业C、交通业、冶炼业D、烟草业、化工业
13、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1)把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使命(2)视创办实业作为救国之要途
(3)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4)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1)(2)B、(1)(3)C、(2)(3)D、(3)(4)
14、关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的正确描述是
①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②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
③涌现出一批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等④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
15、中华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从无
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弱到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
通过观察下列两幅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你得到的答案是
A、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B、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C、辛亥革命的有力推动D、北洋军阀的鼎力援助
16.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
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
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1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的是
A、1949—1952年的经济建设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D、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
1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的错误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0、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的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D、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个运动?(2分)其导致了什么结果?(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
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
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
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4)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这样的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
浩风帆。
材料二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不是收,而是放。”请回答:
(1)“一九七九”中国实施了什么伟大战略决策?决定1979年春天以后巨变的会议是什么?(2分)
(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建立哪几个经济特区?(4分)
(3)材料二中“放”的宏伟思想是什么?(3分)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24、古代商业是自然经济的补充,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瓦解着自然经济:
(1)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
(2)与唐朝以前相比,唐朝后期及其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202_年2-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是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的,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是怎样从经济方面“不顾时势”的?(2分)
(5)新中国建立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通过怎样的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2分)
25、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阅读下列反映近代前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状况的示意图,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注:小树代表民族资本主义
(1)近代前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3分)
(2)结合上图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哪些进步倾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8分)
(3)l949年到1956年底,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政策有何特色?(1分)
必修二模块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D4、D5、D6、D7、D8、D9、A10、A11、A12、A13、A14、C15、B16、C17、B18、B19、B20、B
二、非选择题
21、(1)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2分)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2分)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2分)
(3)看法:应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等。(根据作答情况分三个得分等级,4分、3分、1分)
22、答案要点:(共12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分)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分)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4分)
(4)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2分)
23、(1)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2)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4分)
(3)“放”最终要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局面。(3分)
(4)1978——1992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的结果。(3分)
24、(1)官府控制。(2分)
(2)唐朝后期,城市坊与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买卖的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4分)
(3)晋商、徽商。(2分)
(4)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和平赎买。(2分)
25、(1)三个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或进一步发展)(3分)
(2)进步倾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统治。(4分)
影响: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些抵制作用;为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社会基础;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的建立等提供了社会基础。(4分)
(3)特色:经济上:通过和平过渡方式,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分)
第三篇: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整理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梳理
一、列强对近代中国的入侵战争史: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南京条约》(1842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
中国不败而败
4、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马关条约》(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日军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
中国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胜利
二、中国的民主革命史:
第一阶段: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开始)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1911年,武昌起义 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1919年)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三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 1、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
2、合作开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4、合作的任务: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反帝反封
5、合作的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6、合作的结果: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三阶段:国共对峙的十年(1927-1937年)
1、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共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2、井冈山的斗争和土地革命
3、五次“围剿”与反“围剿”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起止地点:江西瑞金——甘肃会宁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6、日本入侵:九一八事变(1931)、华北事变(1935)、泸沟桥事变(1937)第四阶段: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合作宣言
2、抗日战争: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牺牲
3、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的抗战
4、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第五阶段:解放战争(1946-1949年)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台湾问题:
1、第一阶段: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
2、第二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复台湾
3、第三阶段: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蒋介石败退台湾
4、第四阶段: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案真正停火
5、第五阶段:80年代,两案开始了民间交往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6、第六阶段: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案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达成共识——“九二共识”——“海峡两案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有利因素:○2“一国两制”的有利方针
○3海峡两案人民的共同心愿
○(2)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四、新中国的外交:
1、第一阶段:50年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1953年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
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3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2、第二阶段: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关键一环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11971年10月,第26节联合国会议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订《上海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
3、第三阶段:新时期活跃的多边外交
1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2001年10月,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2001年6月,中国促成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五、党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共二大:1922年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
(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共三大:1923年
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内容
4、国民党一大:1924年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5、遵义会议:1935.1
1纠正了党内以王明为主的左倾错误;
○2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3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原因:中共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成功的解决
○自己的问题。)
6、瓦窑堡会议:1935.12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1937年
确立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年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10、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政治上:拨乱反正,彻底的肃清了文革的“左”倾错误
主要内容:○2经济上:改革开放
○3思想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组织上: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领导班子
○
11、中共十四大:1992年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
12、中共十五大:1997年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3、中共十六大:202_年
确立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为党的指导思想
六、法律史: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八、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2、第一阶段: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1)两条途径:○2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1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2)特点:○2产业结构不均衡: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
○3资金技术力量薄弱: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
○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第二阶段: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一战前夕(1895年-1913年)(原因)
4、第三阶段: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原因)
5、陷入困境: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
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
(3)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恢复发展 第三阶段:“文革”**的十年(1966-1976年)
“文革”性质:是由中国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在政治方面的最大教训:加强党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
十二、近代中国的三次伟大的历史巨变、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核心:
1、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1911年)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
第一个伟人: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思想核心: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第二次历史巨变: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诞生的第二个伟人:毛泽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引领者
思想核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回答的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
3、第三次历史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和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诞生的第三个伟人: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 思想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回答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补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回答的党的建设问题。
第四篇:高一历史上册复习
高一历史(上期)期末复习纲要
一:鸦片战争:
1、战前中国和世界的特点。注意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的特点。
2、战前的中外贸易、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结合具体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4、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道光帝主张禁烟的原因。
5、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影响。
6、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思想。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英法侵占广州和联军委员会。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
4、为什么把这次战争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太平天国运动
1、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
2、洪秀全的思想特点和永安建制。3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和意义。
4、太平天国的北伐、东征、西征。
5、天京变乱和重建领导核心。主要注意这些对革命的影响。
6、太平天国的失败和失败的原因、新特点和功绩。
四: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新”在何处?
2、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新思想萌发的意义。
五:洋务运动:
1、产生的原因、目的。
2、洋务派和顽固派及其思想的异同、论战。
3、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军事、经济、教育。
4、评价洋务运动。
5、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今天我们搞建设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六:中国资本主义历史: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2、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P58)
4、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春天:原因、影响、特点、说明。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列强对日侵华的态度。
2、清政府在战争期间的态度和影响。
3、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4、《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八:戊戌变法:1变法的原因。
2、康有为的思想及其特点。
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4、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和《定国是诏》的颁布。
5、戌变法的内容和对变法的评价。
6、戊戌政变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历史意义。
九: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兴起的背景、义和团的口号,从义和团的“口号”来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义和团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战斗。
3、《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十:辛亥革命:
1、同盟会建立的原因和三民主义。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3、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主要注意它的意义。
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注意掌握:原因、内容、结果。
5、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革命胜利的形势下为何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6、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和原因。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
8、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十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是如何破坏民主和共和的?复辟帝制为何成功和迅速失败?说明了什么?十二:新文化运动:
1、产生的背景,明白是“新”文化运动?
2、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和影响。
十三:五四运动:
1、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主要口号。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十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和中共的特点。
2、中共二大及其意义。十五:国民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意义。
2、新旧三民主义比较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并由此区别中共和资产阶级的不同性。
3、孙中山北上宣言和五卅运动。分析孙中山“北上宣言”和以前思想的不同及其原因。
4、北伐战争的原因、方针、取得胜利的原因、意义。
5、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6、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大革命的意义。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
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探究
1、屈辱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兴起原因:根本:列强为夺取、维护或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直接:国内抵抗运动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失败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抗争史(革命运动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兴起原因: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阶级、民族)
失败原因:(1)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目光短浅、狭隘、思想腐朽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革命不彻底,不依靠广大群众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各阶级探索史
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社会矛盾(阶级——民族)激化的产物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封建地主阶级: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新政、预备立宪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没有也不愿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C、资产阶级....政治(社会矛盾)、经济、思想、阶级、组织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革命不彻底,不依靠广大群众
D、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国内(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组织)、国际环境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优点)+局限====曲折中前进
4、社会发展史(经济)资萌、外促、洋诱——封压帝迫革命
说明:社会经济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减轻或打破其所受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并用革命手段完成之!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以后,其所代表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必然要扫清前进途中的障碍,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而又由于其自身的软弱、妥协,革命不会彻底,社会经济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蕴涵于民族资本主义之中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同样需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该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性,是最先进的阶级,革命性最强,双反斗争最为彻底,最终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五篇:历史期末复习测试
期末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
2.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A.伏羲——制造船只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养蚕缫丝
D.伶伦——制作音律
5.“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6.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右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8.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9.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编订户籍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10.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1.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1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A.太尉
B.丞相
C.郡守
D.御史大夫
13.下面关于“马”字的几种书体,在秦朝时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楷书
14.“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班超经营西域
15.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16.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是()
A.《史记》
B.《缀术》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17.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8.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9.“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为‘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A.张旭
B.王羲之
C.柳公权
D.颜真卿
二、非选择题(共____分)
21.(____分)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____分)
(2)《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读材料二图片,指出其与《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____分)
(3)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____分)
22.(____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____分)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____分)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____分)
23.(____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艺术篇】
图(a)图(b)
(1)图(a)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汉字书写在东汉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图(b)是谁的书法作品?(____分)
【思想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____分)
【科学篇】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3)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了,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什么?(____分)
【感悟篇】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____分)
24.(____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西汉建立后,沿用和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汉武帝时,西汉出现大一统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严明法度之外,还有哪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____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____分)
(3)根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概括秦朝政治建制的基本特点及其带来的历史影响。(____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和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____分)
详解详析
1.C [解析]
本题考查元谋人遗址,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故选择C项。
2.A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种植水稻,蒸煮米饭属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所以排除④。故选择A项。
3.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北京人、山顶洞人处于原始采集阶段,首先排除A、B两项。半坡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河姆渡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故本题选择D项。
4.A [解析]
相传,黄帝制造船只,故A项搭配错误。
5.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辨析能力。禅让制是传说中尧、舜、禹时代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统治的制度;郡县制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推行;世袭制形成于夏朝初期。
6.A [解析]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由此可推断出牛耕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7.B [解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兼并,因此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战争的需要。
8.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四川岷江流域修筑的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9.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联系所学知识,A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B、C、D三项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10.A
1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选择B项。
12.B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13.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联系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14.A
15.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对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选D。
16.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了纪传体通史《史记》。B是祖冲之的数学名著,C是贾思勰的农书,D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17.C [解析]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连孙抗曹,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择C项。
18.D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排除②③。故选择D项。
19.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胡汉联姻”“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为‘元宏’”这些信息,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20.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羲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擅长行书,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选B。
21.[答案]
(1)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交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3)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问抓住图片中“西晋内迁少数民族”这几个关键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少数民族内迁。第(2)问首先分析题干,读懂题干材料的意思,通过分析可知,题干材料描述了江南经济初步发展起来,与材料二图片人口南迁结合起来分析联系。第(3)问透过人口南迁的现象看本质,分析这一阶段的特征,既要看到民族交融,又要关注到政权分立的政治形势等。
22.[答案]
(1)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3)法家。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并不是一种治国的好办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了解。第(1)问解答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信息“利国富民”,联系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简要概括相关内容即可。第(2)问由材料二信息“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为一畦”等概括措施名称;联系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概述第二小问。第(3)问由材料信息“主张轻罪重刑”“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可知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法家。评价商鞅的“重刑”思想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它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他推行“严刑峻法”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
23.[答案]
(1)甲骨文。王羲之。
(2)体现了孔子“仁”的主张。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3)“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4)自觉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它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以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归纳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图片和题干要求可知图(a)是甲骨文,图(b)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2)问是发挥性的问题,要结合当今时事构建和谐社会来思考,才符合题意。第(3)问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东汉时期”和关键词“医学体操”“中医理论著作”即可解答。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
24.[答案]
(1)确立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特点:中央集权(或皇权至上)。影响: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4)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了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大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来回答。第(2)问根据图片判断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和货币的措施。第(3)问特点主要从权力这一角度考虑,影响可从巩固统一、加强集权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4)问联系教材内容,归纳汉武帝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