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1-87456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10:46: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四、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五、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六、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应对动态生成。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七、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八、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评价内容的开放、评价标准的开放、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九、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十、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第二篇:教师培训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教师培训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出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在刺激策略上,可有以下几种:

(1)语言刺激。即教师以“奇”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精”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美”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艺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2)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

(3)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4)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实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心理体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等。

(5)情感刺激。即教师以成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合理调节情感状态来刺激问题对话;以“移情”手法,刺激问题对话等。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5、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有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个体内差评价)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

(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10、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第三篇: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在刺激策略上,可有以下几种:

(1)语言刺激。即教师以“奇”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精”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美”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艺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2)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

(3)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4)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实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心理体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等。

(5)情感刺激。即教师以成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合理调节情感状态来刺激问题对话;以“移情”手法,刺激问题对话等。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5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有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个体内差评价)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

(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

(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

(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

(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10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第四篇: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小文档网推荐)

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在刺激策略上,可有以下几种:

(1)语言刺激。即教师以“奇”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精”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美”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艺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2)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3)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4)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实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心理体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等。(5)情感刺激。即教师以成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合理调节情感状态来刺激问题对话;以“移情”手法,刺激问题对话等。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5、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有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站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个体内差评价)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

(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10、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怎样的备课是有效的

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基础工作——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备课才是有效的值得认真探讨。特别是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通过备课要实现的四个转化

① 通过钻研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② 通过钻研教材,掌握教学三维目的要求和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

③ 通过研究教学三维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④ 通过备课把健康教育与二期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通过上课转化为教学行为。备课基本要求

⊙ 研究教材。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体系,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能力水平,制定教学三维目标。

⊙ 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 研究习题。精心选择和设计训练题、练习题。题目要紧扣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要有深度和广度,有变式、有层次,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 研究德育渗透。要找出教材的德育渗透点,明确教材内容与德育渗透的结合点。

⊙ 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包括知识能力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授完好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如何写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的基础上,应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教学反思的研究中去。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专业的教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下面对于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孩子会给我们一些感动。记住这瞬间的感动。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既然课堂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考虑以下两点:

一、有效的课前预设策略

l、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2、合理加工教学内容。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要把握教材意图。我们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糸,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 4 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目前尽管已得到同行们的认同,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对他们的学习心理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现代课堂倡导生成。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地执行教案的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应做到:

(一)调控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再拼成长方形。”师:“那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本来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调控教学流程。因此课堂会千变万化,有着强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二)活化教学方法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

1、教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法的选用。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详细考虑,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对学生的基础估计偏高,全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结果学生在二月份天数这个难点上卡壳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年历,分组列表调查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讨论,顺利解决了这个难点。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调整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增减练习的数量。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如每位同学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调整练习的要求。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如一道应用题有时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并比较几种方法,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解法,有时可要求学生只要列式不要解答,有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学方案。

3、变换练习形式。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控,交换练习形式。如有时可以将判断题改为改错题,并指出错误地方还要加以改正。有时可将应用题的列式并解答改为只列式不计算的形式,来节省时间;有时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增加趣味性等。这样交换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笔者近日读报,又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说,觉得既面熟又苦涩。面熟的是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地区一直在学习江苏省的洋思中学,该中学的核心理念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教学经验要从教学理念学起,据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于是,我们教师每天高喊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进入梦乡,似乎我们当真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了。然而梦醒之后,用一个最时髦的词——“反思”一下,苦涩便涌上心头,因为我们似乎连一个“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教好,更不可想象的是他们已成为我们教师的不可承受之重。

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洋思中学的一个理念,而不是他们首创。我们的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不但误读了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名言,也误解了洋思中学的理念。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教师拼命教学生就能得高分,教师不教学生就得不了高分,而是有其他的诸多内涵呢﹗

可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评一所学校通常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硬性指标;考评一位教师要把三率(及格率、优良率、优秀率)当作重要条件;考评一名学生更是以分数定优劣,这层层的考评都是分数说了算。具体到学生身上,分数便成了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那么,“好学生”无疑问是分数高的学生。面对分数低的学生,教师敢于承认是“教好了”吗?

笔者认为,陈鹤琴先生没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叹的是,不能误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作既定目标,认为真的都能使学生获得既定的考分,这就有点“木匠哲学”的味道了。一般情况下,木匠做活,你给他材料,他就会按你的要求做出理想的家具来。而教育者行吗?给你个学生你就能教出科学家来吗?采用什么办法?“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吗?如果真的奏效,我们需要文学家,就把鲁迅先生读过的书拿来“清”?我们需要数学家,就把华罗庚或陈景润读过的书、做过的题拿来“清”?教师不是木匠或铁匠,学生也不是木头或铁块,他们不能被塑造成我们需要的任意形状或产品。

应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出一辙,它们与其说是一种科学规律,不如说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笔者斗胆问一下:我们为什么非要把所谓的“神话”、“幻想”、“愿望”、“个例”当奋斗目标,甚至评价指标来实行呢?(河北省承德县上谷中学 张金祥)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做了15年的教师,书读到教育硕士,论文课题不少,评上省部级优秀教师,做了5年多的校长,自以为还算个称职的教师,但每逢参加进修培训,听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化的专题讲座,常听得战战栗栗,如坐针毯,专家学者们对教师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理论修养、综合能力的解读之丰富、全面、严谨,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如若孔圣人再世,听罢也得赶紧改行。

更有那“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类的响亮口号,让人汗不敢出。究竟“会”的标准是什么,是60分还是90分?是C等还是A+?是上一本还是新高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绝对市场,绝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恐怕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如此普高、职高1:1的招生计划,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蓝图将如何落实?鄙人虽不是什么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者,但有着近10年党龄的我,起码的唯物主义观还是有的,我知道我们必须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知道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平生所读的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中无一不把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归结为遗传素质、环境与教育。是故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教育好象是排老三,其功能最多也就三分之一多一点,何况教育还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等,教师的教育也绝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即便教育的功能是如何之神奇,何以见得教师一周5天、每天7-8个小时的教育功能就立竿见影,而占据了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功能就苍白无力呢?

我总觉得能教会绝大多数可教之材,每节课能有一两个亮点,每周能有一两节精彩纷呈的课的老师就很不错了,毕竟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改革还在曲折中前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便是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不能脱离教师队伍的现状,去寄予他们太多的理想化的期望。进修培训时听着专家学者有关教师的解读我常不自觉地走神,不由得想起儿时所看的电影中的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们一个个“铁马金戈入梦来”。也许专家学者们眼中的教师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旗帜,但我们实在无法将他作为当前教师培养的蓝本,最起码我不敢,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五篇: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训练

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训练

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一、有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实际情况,实施分层训练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由于基础的不同,层次的不同,往往效果也不同,教师在组织训练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训练的容量、难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各有所得,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每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组织训练时应逐步递进,而不能超越常规,跳跃式地前进。

二、有效训练要多样化

1、习题类型多样化:设计练习题力求做到分层要求,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训练题时可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为开放型题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宽,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和开放练习等多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反馈教与学的效果。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刻意新颖,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力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训练方式多样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强化反馈矫正,及时调整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及时有效的反馈是保证训练有效的重要环节。教学训练中,教师应有目的捕捉信息反馈,及时处理。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行为的调节,改变教学的切入点,甚至不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和计划,求得最佳的训练效果。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过程反馈,才能培养和提高教学调节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过程反馈性的训练的设计,选准反馈的时机,制定恰当的反馈方式,迅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进程,求得理想的教学调节的效应。不能把过程反馈当作灵机一动的教学行为,教案中应有明确的设计,拟定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应用的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当堂扫除学习障碍,逐步消灭学习上的误区,使学习的效能得到提高。课后要对过程反馈作必要的反思,辨析教学调节的效能,寻求有效的反馈时机、方式和措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有效训练的方法和策略,探索有效训练的途径,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