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八年级历史上质量分析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11-910167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4 16:34: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质量分析

202_—202_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溪口中学:谭海鹏

202_—202_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历史教学工作,吸取教训,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人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抽样分析,取卷样本为本校八年级一班,共计52人。

一、试卷评价 1.总体评价:

本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为全县统一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份试卷的命题,整体难度是适中的,题目设计科学合理。

2.题型及特点:

全卷分四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难易情况:从总体来看,试题难易适中。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共16个小题,共计4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也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至第四大题,共计52分。试题涉及组合列举、材料解析题和综合探究题,这些题包括综合归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题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理解等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3.考试内容:今年八年级试卷主要考查了有关中国近现当代史的主体内容,从而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初二(1)一个班,从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参考人数53人,平均分为54.3,及格21人,及格率为39.6%对于初二年级来说,一班的均分在几个班来说算是高的了,但是却没有高分。

三、得失分分析:

1、选择题:本题最高得分为42分,最低得分为9分,出错最多的是第1小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命题跨度范围小,针对性很强,应该说是一道容易题,但是学生的得分率只是10%,出现了与其他试题相差甚远的情况。查其出错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复习时不注意识记,另一方面仍然是对基础知识把握的不够牢固。其次出错较多的是第9小题,得分率为21%。出错原因大都是对有关历史事件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尤其是学生不能总体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

本题学生得分比较高的是第3 题和第8题、第10题,得分率为95%,其次是第2、4、14题,得分率为75%,第5题、第7题得分率为60%。

2.列举题(有2小题,共16分):答得比较好的是第18题,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名称。此题学生犯的错误主要是第一小题.3.材料分析题:本部分2小题,第1题9分,第2题12分,共21分。本题是基础题,学生答得还比较好。

4.综合探究题(1小题,共15分):此题的第3小问,学生普遍答得不好.第2问由于学生对问题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所以才导致了严重的失分现象。

四、教学建议:

1.进一步抓好双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只有双基打好了,做题才会应对自如。

2.重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避免走弯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4.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5.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在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相关学科知识,要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其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八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白沙中学202_-202_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工作总结

202_年春季,我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精神,执行县委县府和教育局有关文件规定,继续以创办平安和谐校为目标,坚持以创新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一个学期来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夯实德育展实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本学期通过行政会、校务会和教师会 “三会”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学校在每周一次的教师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年轻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科渗透 提高效果 一是坚持以思品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要求在各科计划和教案中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一、制定“师德教育规划”,让师德教育有“前进”的“航标”。同时深化“师德建设月”及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承诺活动。本学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工作会议,举办师德辅导报告会等形式,提高活动效果,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第二、夯实检评,规范学生行为。学校把创“无尘班级”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重点和标准,认真开展“评无尘班级”活动,做好纪律卫生保洁和学生晨检工作,狠抓寝室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劳动习惯。第三、切实抓好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及主题班会活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相关节日开展各有关主题系列活动。学校里出现了层出不穷 的好人好事,七年级的3名学生拾到一百元钱和重要证件,通过教师归还给失主,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生病的李家艳、石华文、何修荣、王治永四位老师带病坚持工作,为老师们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三月份启动代理家长帮扶活动。四月份,组织学生祭扫红军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开展了“情系白中,实习文娱汇报”演出,“激情奥运、阳光校园”读书活动,七、八年级全国数学决赛和九年级化学实验素质能力竞赛,“小手拉大手,共筑禁毒长城”作品评比;五月份,法制进校园“学法、知法、懂法”的活动;六月份,“满意在白中暨整脏治乱”演讲比赛,学生反邪禁毒征文活动。

4、加强家校联系 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课堂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本学期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六月份召开了毕业班家长会,就毕业生升学方向进行正确引导。

5、加强综合治理 创建平安校园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安全工作责任制,狠抓校园综合治理、普法、创安等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我校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制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崔美华

一、试卷结构:

八年级历史上册试卷共三大题,由以下两种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5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题,共计50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一、1、试卷的基本情况: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品德知识点,分布于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三历史、品德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品德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品德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初三(2)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75.6,优秀率19%,及格率为60.3%。最高分97,最低分56.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品德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本学科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2_-202_九(上)历史第三次段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填空题、组合列举题、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探究活动题。

2、考察范围:九上整册,九下第一、二单元。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围绕中考。不论从题型设置还是题目创新意图上,都紧靠中考要求。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注重分析。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但是分析性较强,学生处理问题时有一定难度和灵活度,不死记硬背。

二、成绩分析:

最高分满分,高分段人数比之前略有减少,不及格人数略有增加。对于优秀学生,是展现才华的好时机,对于中等偏上学生,有较大挑战,需要较强的临场心态和应变能力,对于中等学生,是一次适当的刺激,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如果认真听课看书,想考及格也不难。

三、考情分析

1、展现优势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大,且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材料及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十八中学九年级历史团队

二O一二年一月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讲义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第一课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答: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存在贸易逆差 鸦片泛滥的危害?

答: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危害民众身体健康,军队战斗力低下。虎门销烟的过程?

答:1838年底,道光帝认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译编《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索):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掠夺生产原料,倾销商品。起止时间时间:1840年到1842年。

过程:注意琦善,关天培,抗英定海三总兵。

《南京条约》的内容: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定关税等。

《南京条约》的影响: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

起止时间和标志:开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结束: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起义失败

运动过程中关于南京的三件大事:1853年攻陷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运动过程中创立的教会:拜上帝会

颁布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计口授田,力图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洋枪队的性质:官绅与侵略势力勾结的武装。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统治者内部的分裂斗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年到1860年 参与国:英国,法国,沙俄

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导火索:“亚罗号事件”“西林教案”

结果:清政府战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沙俄趁火打劫:掠夺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洋务运动

背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下兴起的。起止时间:十九世纪六 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目的:为了维持清朝的统治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代表人物: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自强,求富。

目标:富国强兵 领导机构: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

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个军工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军工企业。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作用:客观上刺激和催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失败原因: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政体(根本原因);洋务企业内部的腐败。民族工业的兴起

背景:洋务运动的刺激

代表:1866年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设立继昌隆缫丝厂

特点:轻工业为主,分布于通商口岸,依附于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第三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时间:1894到1895 导火索: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邓世昌)

结果:清政府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1895《马关条约》内容: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赔偿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日本独占辽东半岛,侵害其他列强利益,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后,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有群体意义上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准备:康有为上述书光绪帝,提出“自强雪耻”四策——“富国 养民 教士 练兵”。《日本变政考》《俄国大彼得变政记》

起止时间和标志: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结束:1898年9月21日,慈溪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内容:书上18页 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现和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失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本身软弱和官僚顽固势力的强大。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1895到1913初步发展

一战,黄金时期(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忙于厮杀,无暇东顾)一战后,沉重打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走向萧条

代表:张謇,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第四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 旗帜:反洋教

地点:兴起于山东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到1901年 目的:保护列强在华利益

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严禁中国民众组织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团体;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从北京到山海关的战略要地驻兵;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影响:《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第六课

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

科举制废除时间:1905年清政府宣布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的;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京师同文馆)

学制:1904年清政府实施第一个学制;民国进行修改,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1922年参照美国学制再次进行改革。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申报》:1872年创办,史量才接手,被誉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馆:1897年夏瑞芳创办,张元济加入,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与其齐名)

第七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早期革命组织:1894年,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日本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孙中山将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 民权 民生”

《民报》为同盟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史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中华民国纪年,成立临时参议院,用五色旗为国旗。

同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八课

袁世凯称帝与军阀混战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加强独裁统治的措施:解散国民党,捕杀国民党人与民主人士;查封报馆,禁止言论 集会 结社;解散国会,撤销国务院,取消责任内阁,炮制《大总统选举法》。

复辟准备:大造复辟舆论,宣传尊孔复古;勾结帝国主义,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复辟时间:1916年元旦到1916年3月23日。失败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军阀混战: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1916年到1928年结束。第九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变化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变化表现: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注意中山装)第十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封建复古思潮泛滥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实质: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悟内的继续 主要阵地:《新青年》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1918《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早较为系统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意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创造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上质量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