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
发布日期:202_-5-26共阅[350]次
游孙权1陈德利
2(1.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泉州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乡村休闲产业是指通过对环境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人文、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综合资源要素,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开发包装推广,充分利用城乡差异特点,吸引城市人群前来开展旅游、观光、健身、度假、娱乐、体验、考察、野趣、餐饮、农宿、农事教育等商业型休闲活动,从而衍生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休闲产业经济。乡村休闲产业作为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融合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不仅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蕴涵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对于实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一)有利条件。乡村休闲被认为是一种较高层次、较高品位的休闲形式。乡村休闲产业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旅游业态,其经营主体更趋分散化、多元化,时空跨度注重郊区化、近程化,消费模式具有滞留性、反复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泉州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条件、时机日渐成熟。一是发展乡村休闲的资源丰富。泉州地域广阔,山海兼备,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如202_年市旅游局联合泉州晚报社评选出的“十大魅力乡村”、“十大古大厝”堪为代表。全市拥有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3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6个。全市现有水库364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346座,其中著名的如石壁水库、山美水库、惠女水库等;此外,还有山围塘1229座。全市优势农产品呈区域布局特征,德化梨、永春芦柑、安溪茶叶、南安花卉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全市开发形成了各类果林场、种养基地202_多处。这一切都为泉州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极佳条件。二是城市化进程引发乡村休闲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居民消费群体急剧扩大。据测算,202_年,泉州城市规划区内城市人口达80万人,城市化程度达51%;环泉州湾4250平方公里范围内,总人口475万,其中城镇人口达300万人;环泉州湾核心部分,建成区面积合计达1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80万人。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847元(折合3116美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国水平的1.17倍、1.56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72元,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3%、35.8%。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为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必然蕴藏着对更健康、更科学、更个性化的休闲方式的巨大消费需求。三是经济活力助推乡村休闲投资和消费。泉州素以创业型城市闻名,经济充满活力。一方面,充裕、活跃的工商资本可望为乡村休闲产业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工商企业是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潜在的团体消费客户来源。截止202_年6月,泉州各级工商部门共登记市场主体134210家,其中各类企业51595家。为增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泉州各类企业越来越重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举办管理团队野外拓展训练、开展员工集体活动等方式,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孕育对乡村休闲的消费需求。此外,近年来,泉州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私人轿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至202_年末突破9.2万辆)以及作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著名侨乡城市旅游业长足进步,也为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创造了综合的有利条件。
(二)重要意义。乡村休闲产业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融合了种养加工、观光休闲、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关联性。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的要求。特别对于泉州而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强城乡互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不进城不行,都进城也不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在农村务农,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全世界的农民,包括美国的农民,都住在自己的农场上,不会住在城镇里。一方面,要引导一部分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农村的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从而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留在农村。让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村人口大量集中到大城市造成过度城市化倾向,又能有效地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第三,“乡村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方式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农业、贴近农民、认识农村和教育子女的机会,体验农家生活、农业生产、田园风情和村风民俗的情趣,也为增进农村居民对现代文明的了解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城乡交流。大量涌入的城市游客在为农村消费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和生活新风带到了农村,在潜移默化中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从根本上意义而言,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过程,就是以现代休闲文化理念推动农村综合资源要素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体系的过程,也就是以市场化机制提升农村综合资源要素经济价值的过程;该产业的大发展,必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提出迫切的要求,进而有效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二是有利于促进山海融合,优化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格局。目前,国家正加紧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强调加强政策引导,促使全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这给泉州优化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格局提供了有益启示。泉州依山面海,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根据区位条件、要素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泉州市域经济初步形成了沿海与山区两个层面的空间发展格局,特别是各个县域经济发展呈现鲜明特色和优势。由此,大力扶持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在山区与沿海之间的充分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各个县域尤其是山区经济发展特色、优势和潜力的充分发挥,而且对于进一步形成市域经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空间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乡村休闲产业是依托生态、环境、文化和绿色农产品等资源基础,注入概念创意设计等智力成果,发展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形态。一方面,农产品是可再生资源,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不增加可持续发展压力。概念创意设计作为人类思维智力的成果,具有拓展性、无限性,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原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三,由于“乡村游,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将农户的经济利益与农村的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农民的资源节约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都会有所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不仅有利于扩大经济总量、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泉州乡村休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泉州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或团体组织、或自发性地到乡村休闲观光逗留,一些传统景区(景点)、村落、种养基地、农场及库区零星也开始想方设法吸引城市人群前去消费。特别是利用国家旅游局将202_年确定“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之机,泉州市旅游部门联合泉州晚报社开展“十大魅力乡村”、“十大古大厝”的评选活动,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一些乡村休闲景点如泉港惠屿岛、德化岱仙瀑布和一些乡村休闲活动载体如永春北溪农家乐、蓬壶农业观光等引起人们关注。但总体来说,乡村休闲在泉州尚未形成规模和影响力,远未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从供给看,提供休闲服务产品的主体偏少,主要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传统景区(景点)、村落、古民居、种养农场及库区,且普遍缺乏必要的接待能力、完备的配套设施和丰富的活动载体、活动内容。迄今,泉州尚没有一家集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型都市农庄。从需求看,本地区城市居民工作节奏较紧张,休闲行为还较多地依赖传统方式,消费习惯还较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于乡村休闲消费的潜在需求尚未普遍地转化为有效的现实需求。从氛围看,自202_年开始,市农业资源区划办从发挥职能出发,着手开展引导和推动全市乡村休闲发展的工作,如结合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组织种养基地大户到厦门、漳州等地参观考察,收到一定成效,激发了有条件的种养基地大户投资发展乡村休闲的积极性。但从全市情况看,目前各级政府对于发展乡村休闲缺乏统一部署、有效引导和具体扶持,社会各方面对于发展乡村休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尚未充分认识,推动乡村休闲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
(二)制约因素。泉州不缺乏发展乡村休闲的资源与环境,也不缺乏潜在的充足消费能力,迄今,乡村休闲发展远未形成气候,固然可以从泉州城市化现状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等诸多方面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但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制约泉州乡村休闲发展最直接、最直观的因素在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产业发育进程偏慢,滞缓了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一方面,目前,泉州从事乡村休闲发展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一些传统景区(景点)、村落、古民居、种养农场及库区的业主,由于普遍缺乏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基础设施投入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就更谈不上通过加大对乡村休闲产品持续推广与营销的投入,吸引本地区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的兴趣和消费,促进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由于乡村休闲产业是一个需要较长周期的投入、积累,才能实现有效产出和逐步赢利的产业,在本地区缺乏商业性乡村休闲活动成功案例作为借鉴的情况下,投资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难以获得习惯于传统产业经营赢利模式的本地工商业资本的青睐。
三、大力发展泉州乡村休闲产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休闲经济是全球性趋势,甚至有未来学家认为,到202_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乡村休闲作为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并展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当前,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国务院即将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实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推动下,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日趋凸显,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为此,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论述,泉州有必要把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纳入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加以扎实引导和推动。
(一)加强协调部署,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抓紧开展泉州乡村休闲发展专项规划,与全市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乡镇城镇化规划等相衔接,合理选点,科学布局,使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统一规划,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林、江、湖(水库)、溪、海岛等自然景观和古大厝、特色乡村等人文景观资源,发挥我市17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势,积极开发乡村休闲资源,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着重对泉州周边农村的山山水水、乡野田园、人文古迹以及农村特有的民风习俗进行摸底普查,经过一定的规划、开发、整合,使之逐渐形成一处处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胜地。加强乡村休闲发展具体项目的服务与指导,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对乡村休闲项目的区域布局、作物搭配作科学合理的规划,帮助投资经营业主避免由于欠缺发展规划能力、市场理论及相关专门知识,造成开发建设的随意性。加大乡村休闲发展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创新市场经营机制,持续增强乡村休闲发展后劲与活力。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休闲经济条件的村庄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对象。
(二)实行以点带面,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思路,从各地不同条件出发,重点确定一批符合条件的库区、特色村落和种养基地等作为发展乡村休闲的重点扶持对象。引导乡村休闲发展经营业主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根据消费需求以创新求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重视乡村休闲项目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乡村休闲服务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重点打造和推介永春北溪、牛姆林、德化陶瓷岱仙瀑布、石牛山、安
溪茶叶大观园、南安蔡氏古民居、泉港绿笛山庄、惠屿岛等乡村休闲品牌,促进泉州乡村休闲产业做大、做精、做强。
(三)创建优良环境,发挥政策扶持作用。采取灵活土地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对于观光农业等乡村休闲项目涉及的农用地,鼓励以承包、租赁、转包等方式,加快向投资经营项目业主集中,为乡村休闲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实行税费优惠,有关规费收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如对乡村休闲项目涉及的餐饮及住宿,税费收取标准尽量就低不就高。改善政府服务,对乡村休闲发展项目落地,尽量减少前置条件,减化审批程序。设立安排专项持资金扶,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等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予以支持。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点,经有关部门审核后,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扶持政策,对其延伸拓展的三产服务业,本着扶持发展的原则,实施优惠措施。
(四)营造浓厚氛围,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由政府部门加大有序引导、分步组织工作力度,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从最初级的生态观光,到品农家茶、吃农家饭,再到住农家旅馆、参与农家劳作、感受农家习俗,不同层次、不同内涵,从单一化到集观光、娱乐、运动、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休闲产品,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选择城市郊区,试办“都市休闲农庄”,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农园的经营管理,向农民承租土地,再转租给市民。也可由农民自行管理,市民可直接与农庄主人联络、签订租地契约,以此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身心放松、人际交流、获得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的机会。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乡村休闲发展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乡村休闲项目,创造乡村休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
(五)注重整合运作,发挥协会助力作用。目前,泉州市乡村休闲发展协会已在加紧筹设中,有望于年底前正式成立。该行业协会可作为泉州市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的试点,实行协会秘书长职业化,从成立伊始就走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该行业协会成立后,可积极创新运行机制,着重从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订立行规行约,规范市场行为,倡导诚信经营,引导行业自律;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开展市场调研,组织业内交流和对外交流,为会员搭建一个联系政府、交流信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
202_年11月15日
第二篇:休闲产业发展
休闲产业发展
1.2.3.4.休闲产业的概念界定 休闲产业体系 休闲产业分类 相关理论:休闲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共生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自组织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管理学、波特竞争战略
5.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跨学科、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
6.发展趋势:休闲城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休闲产业链、休
闲产业集群、休闲产业组织
7.发展政策
8.研究前沿
第三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1)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2_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 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 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 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 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1)盲目开发,产品层次低(2)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效益(3)政府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落后(4)市场定位不准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3)宣传营销策略不到位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七、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2_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2_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2_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解读: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兴起,但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逐渐淹没,甚至消失。乡村的最大魅力除了在于山水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2_.[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2_.
第四篇: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和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的思考
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和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的思考
一些“新农村”建设,由于没有产业发展甚至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反而使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尽管人们千方百计试图振兴乡村产业,也进行了各显其能的尝试,但面对各地树立的典型,人们的态度大都是“典型很好,我们学不了”。问题就在于没有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
现我们就乡村产业兴旺的几个问题做些探讨,旨在思考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和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
一、产业兴旺要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道路
提到产业兴旺,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自然会联想到乡村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喜欢张贴的两个条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的正是乡村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乡村的生产类型是丰富的和多元的,有多样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手工业;有大田的农业生产,还有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庭院经济;更有现代社会发展形成的乡村休闲度假等新型产业类型。乡村产业的经营主体也是多元的,有农户为主体的产业类型,也有合作社、农业企业、外来资本为主体的产业。从农民自身需要出发,多业并举、此消彼长、彼此促进和融合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特征。
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1.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民要吃五谷杂粮,要消费肉蛋奶和新鲜蔬菜,其中大部分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正是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需求,维系了“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尽管农民的货币收入不高,但并不因此降低生活质量,就是得益于这样的自给自足“福利”。
2.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曾经有人设想要推动乡村生产的专业化,一村生产一种东西,进入市场后获得货币收入,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全部从市场购买。这样既可获得规模效益,又繁荣了市场。
这一设想遭到了现实的打击,一是市场风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预期的现金收入,也不能直接消费满足生活需求,致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二是自然风险,专业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很难避免自然风险,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全军覆没。因此,农民懂得“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多样化农业可以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鉴于农户经营规模的限制,一个理想的选择是农户的“专业化”与村落经济的多元化构成的嵌合型产业类型,即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乡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一个农户有一个优势产品,农户之间形成互补、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乡村整体产业的多样化。
3.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
乡村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包括乡村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方面,不仅山水林田草可以成为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地方物种生态环境等均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著名的台湾桃米村就是由于发现了村里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振兴的,种类繁多的青蛙、蜻蜓、鸟类以及多种湿地生态植物成为桃米村生态休闲、度假的宝贵资源。
社会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民俗和地方文化,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还可成为针对市民休闲、度假的目标吸引物。
多元的乡村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更容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多元的乡村经济既可以把一些劳动化整为零,又可以使一些工作积少成多,实现乡村劳动力充分合理利用。
多元乡村经济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空间,现就常用农家院落来说明这个问题。农家院落不仅是农民的生活空间,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发展家庭养殖业以及编织、纺织、食品制作、木工等家庭手工业。农家院落还具有存放农具、贮存农产品等储存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条件。农家院落也是现代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空间,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与乡村休闲、度假等一起形成乡村多元化经济。
一些乡村建设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建设者不懂得乡村院落与多元化乡村生产的关系,为农民盖起新房子的同时,使农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所谓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不是指乡村的外貌,而是指乡村的本质,让乡村更能适应乡村产业兴旺的需要,更符合老百姓生活需要。因此,进行乡村建设必须理清乡村与乡村产业的关系。
二、产业兴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农业,一种是政府的农业,一种是农民的农业。前者所追求的是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本质上体现为公共产品。政府对农产品的要求以追求数量充足、价格低廉、质量安全为目的,因为粮食安全是以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为标志的。
因此,基本的农产品是以穷人也买得起、买得到为基本条件。所以,才有“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政府追求的是农产品极大丰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换句话说,适当过剩是政府所希望的。但是,这样的目标往往会伤害农民,因为农民的农业首先考虑的是增加自己的收入。过剩的生产导致的是“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因此,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农业安全,就必须协调农民利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只有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不让农民吃亏,农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农业保护和农业补贴就成为国家农业制度的重要选择。有些人忽视农业的基本特点,不懂得农业发展规律,主张把农业和农民完全推向市场。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就一般农业而言,在实践上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农业的生命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决定了任何市场反应都是滞后的,根据市场反应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滞后的。
乡村振兴条件下的农业,除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外,发展农民为主体的、组织起来的农业以及特色农业、融合农业才是农民的理想选择。其中,发展特色农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
常看到一些“特色”农业失败的案例,其实那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白菜花变成绿菜花、圆西瓜变成方西瓜、满世界推广种植玛咖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那些把新品种、新技术当成特色农业的认识是对特色农业缺乏认识的表现。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1.特色农业主要表现为地域特色
其他地区或不能生产、或产品品质不能保障、或成本过高,使得该农业类型在特殊区域保持着独特优势。具体说,发展特色农业要突出三个特色:
一是突出环境特色。
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一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二是突出物种资源特色。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以特殊物种资源为条件的。三是突出气候特色。
特殊的气候特色不仅造就了特色物种,也形成特色产业类型。比如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土特农产品优势。气候特色不仅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以“瞎指挥”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把一个想当然的品种拿过来到处复制,只能带来大范围的风险和损失。XX是XX乃至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空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这里所生产的葡萄与其他产区相比,具有丰产性好、成熟上市早、果大均匀、整齐度好、色泽鲜艳、糖分充足、营养充分等优点。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可以创造每亩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产出。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宾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2.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文化特色
特色文化融进特色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桑蚕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农业文化类型。此外,还有耕作制度和农业景观文化,如稻鱼共作生态文化、循环农业文化、旱作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民族文化,如民族纺织、印染、特色手工艺等。这些特色产业具有极强的地方性或民族性,不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复制的,因此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色。
3.如何做好特色农业
过去我们发展乡村产业有个误区,就是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强调“做大做强”,过于重视量的增长,结果产量上去了,品质下来了,导致产品过剩。“谷贱伤农”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特色产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少而精”“精而强”,不靠数量取胜,而靠品质、靠特色取胜,这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
在XX的大山里有一位对特色农业有深刻理解的农业实践者,他调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现这里的优质资源是甘蔗,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但是农民种的甘蔗卖不出去,收入很低。他不是让农民砍了甘蔗种更适合眼前市场需要的其他作物,而是充分发挥当地适合种植甘蔗的优势,作为地方特色农业来发展。在村里恢复手工土法制糖,面向特殊消费群体,满足消费者特殊需要,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增收问题。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方水土可以养活一方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到这方水土的价值。
三、产业兴旺要发展融合产业
202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部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_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但对于什么是融合农业,融合什么,在哪些经营主体中融合等问题需要讨论和明确。有些地方把独立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者联合起来,把一个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称为融合;有人认为在产业园区搞农业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就是融合;有的认为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就是融合。
其实,这些认识都包含对产业融合片面理解的成分。产业融合的目的在于把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让农民增收,而不是排斥农民。
因此,首先,要考虑产业融合的主体。农户、家庭农场、真正的合作社是产业融合的主体,基于目前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农户、家庭农场是最现实的产业融合主体。其他主体不具备实现融合效益和产业融合目的的基本条件,产业融合必须限定在村内部,体现在农民主体之间,那种“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的口号,充其量是产业衔接问题,与融合没有关系。
其次,要考虑融合什么。农产品的营养与安全,包括色香味在内的特殊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形态、品牌与文化等均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要,乡村产业必须向融合产业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恰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农业价值,可以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依据。
就乡村产业融合路径而言,主要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
1.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链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
农产品的价值并不总是随着加工环节的增加而增加,种植西红柿不必要加工成西红柿酱再出售,种植苹果也不一定是榨汁后才能增值。实际上,农业产业链延伸长度不是看加工环节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满足最终消费者需要。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有着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从地头延伸到了餐桌。除了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农业产业链延伸维度,另一个方面就是利用农业收获物发展乡村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手工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方面,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
2.农业与乡村功能的扩展
农民收入长期徘徊难以有效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能获得有限的农产品收入,而不能获得农业多功能和乡村价值的综合收入。就农业而言,除了具有提供农产品的价值外,还有涵养水源、提供农业景观、休闲与体验等功能,乡村作为相对城镇的一元,其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具有生活价值,也具有社会和文化传承价值,是适合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农业和乡村特殊功能的发现和利用,为休闲、度假、教育等新型融合产业业态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文旅农”的融合,成为乡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最近,人们提出了庄园经济的概念,是一个新的农业产业融合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庄园经济的目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培养农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业融合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在浙江,有个叫何斯路的村庄,该村从低收入的落后村经过十年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其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融合产业的发展。该村传统产业是糯稻种植,家家户户有酿米酒的传统和技艺。随着工业化的冲击,该乡村衰败了,如何重振乡村,他们选择了从恢复糯稻种植开始,鼓励农户恢复米酒酿造,在村里举办一年一度的“米酒节”,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仅此一项给村民带来三百多万元纯收入。城市人到村里参加“米酒节”活动,品尝米酒,来乡村休闲、度假、体验。该村产业既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同时也实现了农业和乡村功能的扩展,乡村综合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产业兴旺要发展组织起来的产业
农民组织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民利益,这是乡村振兴必须明确的前提。否则,我们花大力气发展的乡村产业可能会南辕北辙,背离发展初衷。农民经济组织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同时指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保证了家庭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家庭经营作为中国农业经营的基础,是由农业特点和家庭特点所共同决定的。农业劳动对象的生命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性质决定了农业劳动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有些人把工业思维机械地套到农业上,片面理解农业现代化,把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等口号作为现代农业标配。有些地区为了追求这些指标,否定农户经营的基本制度,强制农民“流转”耕地,资本下乡圈地,要土地而排斥农民,把农民变成“既拿地租,又挣工资”的所谓农业工人。
殊不知,这些做法违背了农业基本特点,既损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伤害农民根本利益,也极大挫伤了农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这种“三伤害”做法之所以被认为是合理的,源于对农业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的无知。
其实,这些所谓现代的名词并不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现代农业强调的是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现代农业组织的广泛建立等。农户经营发展到今天,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农户经营自身缺陷所导致的,更多的是一些违背农业特点的瞎指挥、乱作为所造成的。大量的“现代”“规模化”的做法之所以失败,不能归结为经营者能力低,更不能归结为农民不配合,而是选择了错误的农业道路。解决农业问题的正确道路只能是以农户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创新。
2.家庭农场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
在肯定农户经营适应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小农户经营农业的弊端和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乡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现象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及农民组织发展遇到诸多障碍。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这些问题,以夯实现代农业基础。需要强调的是,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不能以否定家庭经营为代价,否定家庭经营的任何所谓“创新”都是对农业基本规律的否定,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惨重代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发展,只有在坚持农户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应该看到,乡村人口城镇化为乡村规模农业提供了条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把已经脱离耕地家庭的承包地流转给种地的农民,让他们种更多的地,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单位。实际上就是扩大规模的农户,其特点在于保留了农户经营全部优势的同时可以克服小农户的某些劣势。实践中关于家庭农场的理解还存在较大偏差,其中最为普遍的错误认识是受所谓“规模化”思维影响,认为家庭农场的规模要大,规模越大越现代化。实际上,人们想象的所谓规模效益在农业上根本不存在,大规模农业所积累的是规模风险。所以,中央一直强调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个适度规模就是家庭农场的规模。其规模下限可用生计标准来确定,即能够满足一家人生活需求的规模水平。家庭农场规模上限是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家庭劳动力的最大经营能力所能达到的规模水平。不同地区、农业经营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家庭农场规模的差异。但是其共同特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即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这一点可以用来区别于资本农场和雇工农业。
3.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
家庭农场与一般农户都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市场交易成本问题、市场价格波动问题、农业品牌建设问题、农业社会服务问题等,难以通过农户或家庭农场自身力量得到解决,而是需要更高层面的组织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证明,这种更高层面的组织形式就是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把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联合起来,与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微观上看,在于分散的小农户缺乏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特别是兼业农民视农业经营为鸡肋,影响了现代农业组织的形成。
从宏观看,合作社没有形成更高层面的联合,分散的小合作社与分散的农户一样对农业风险无能为力。因此,合作社发展要在微观上培育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可以激发农民的内在合作需求,解决合作社微观动力不足问题。
在宏观上,要解决合作社规模问题,农业的规模效益要通过合作社规模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实现。鉴于中国文化传统和行政体系,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以村落为单位的村社一体合作组织应该成为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联合社形成全国合作社网络。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农业、可持续农业以及农村多元化产业等农业形式只有在组织起来的框架下才是有效的。
第五篇:关于中国休闲产业的一些思考
休闲经济——阳光产业
翻译学院 商务英语
王莉媚
0932310
5提起“休闲”这个名词,很多人都会立即联想到“空闲”、“娱乐”。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休闲已经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业余时,与同事去看电影,周末,一群好友相约爬山;假日,一家人到各地去旅游……人们对于休闲已经不再陌生了,人们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已经逐渐地形成一个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市场,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产业。
休闲产业及其在当今形势下的现实意义
根据美国维基百科的定义,休闲产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娱乐、消遣及旅游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部门集合,即为满足人们休闲需要而提供的entertainment,recreation和tourism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集群。休闲产业包括艺术和娱乐,运动和游憩以及旅行与旅游三大类别,具体领域为影视戏剧,艺术表演,体育健身,文学出版,餐饮服务,旅行旅游等产业。休闲产业涉及到国名经济各个领域,能有效地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和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和提升经济结构;同时,休闲产业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文明的休闲消费,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休闲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美国人1/3的时间、2/3的收入和1/3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业;60%的飞机乘客是非业务性旅行。英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户家庭休闲开支约占家庭总支出的20%。休闲产业成为西班牙第四大产业部门。而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要继续寻求经济发展,进一步刺激国内市场需求,休闲经济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经验也表明,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经济不景气使人们空闲时间增多,一些契合人们新需求的产业对经济具有很好的拉动作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出现了迪斯尼、好莱坞等一批世界著名文化企业。
在“国际休闲产业论坛202_年会”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主席、中国旅游协会名誉副会长王军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休闲产业在中国已初露端倪。未来,休闲产业将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2_年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783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21亿次,同比增长16%,实现旅游收入4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国家与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对于经济具有有力的拉动作用。
同时,在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休闲经济也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休闲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管理经营人才以及服务性的劳动力,特别涉及到一些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岗位,对于促进城镇化,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2_年8月,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市区,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43035家,其中产值五百万以上规模企业2823家,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带动
就业近200万人。,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 万人。休闲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休闲经济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注释),人类再满足较低层的生活基本需求后,就会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需要。在前工业化时期,人们忙于迫于生存资料压力的有形劳动,休闲活动较为单一,其多样化受到抑制;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大规模商品消费与人口增长,以及流通、金融、房地产和保险等领域的扩张,为休闲产业的多样化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人们用于以往较高食物开销的花费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衣服、住房和汽车等物质享受休闲品的生产与消费日渐升级,品味的变化,个性化、无形化的精神享受品的服务需求开始增长。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服务开始纳入休闲经济的宏观视野。休闲产业在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开始显现,特别是由多元化引发的“自由消费”带来的精神享乐,由于适应了人全部身心的精神需求而日益受到重视。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西方的后工业化社会,随着“闲暇”的增多,物质消费已不再是最终目的,温饱也不是生活的主要问题,人们开始着眼于工作时间以外的休闲活动。关于休闲,清代学者张潮有过如此总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性”,何乐而哉!(引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保持内心的安宁,著名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谈到的“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科学利用利用闲暇时间,在阅读中,提升自我,在游历中,开阔眼界,在交友中,交流思想……有意识地培植具有高尚人格的精神素质与道德修养,这是对于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公民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推动休闲经济的发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了休闲产业的巨大效益,纷纷采取各种的措施,大力发展本国休闲经济。其中美国在这一方面非常值得我们的借鉴。提起美国的休闲之地,大家很自然就能想到博彩业发达的拉斯维加斯,电影之城好莱坞,热带风情夏威夷岛等等;说到美国的休闲活动,大家立刻能想到NBA,美国足球,棒垒球等等,问起美国的休闲品牌,大家会将阿迪达斯,耐克,匡威这些品牌脱口问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增强我国休闲产业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休闲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必须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的休闲经济发展道路。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资源,例如,云南的民族之旅,江南的水乡文化,福建的茶韵之乡,西藏的神秘探险等等,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产业。
同时,在殷厚的文化基础上,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休闲品牌,例如皮影戏,刺绣,各种剧曲等等,大力推广,增加及知名度,以独特的民族韵味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现在,我国各地都在极力地发掘当地的各种历史地理文化资源,开展一条条的特色之旅,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效。只有充分地展现我们的特色,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特色的土壤里,有了充足的养分,休闲产业之花才能开得更加灿烂。
注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数据资料:
参考资料
《休闲学》 陈来成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