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2-261874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1 04:25: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大学生是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较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适合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全面发展”,树立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协调发展”,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高校,人才培养

要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科学的轨道健康运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一种科学提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历史重任。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才培养理念,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缺陷

2.1 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方面还没有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更准确的说是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

1育区别于其他各项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也决定了高校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的所有活动的指向。而事实上,某些高校在认识上存在模糊,以至于许多教育行为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表现出粗浅化、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等不良倾向。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并最终落实到这个目标上来。

2.2 在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方面,存在就业率至上的错误倾向

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包括数量、质量和效益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其中质量是核心。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必然涉及到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质量观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只能是一个,那就是看是否实施全面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功能不是抽象的,教育的价值功能不仅体现在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上,二者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人类理性的理想社会。

因此,评价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绩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才质量观为核心标准,按照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功利价值与目的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数量、质量、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脱离,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而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科学教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当今世界面临着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霸权问题、战争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色情暴力问题、恐怖主义活动问题等,无不与人文精神的衰落有关。在现代物质文明如此丰富多彩和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伦理道德沦丧和精神

文明的堕落却向着另一个极端发展。这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不协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是互通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二者的“和而不同”,不仅有利于高素质高级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21世纪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道德、学识、才能、体质。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道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体质是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在人才培养上道德、学识、才能、体质四者协调一致,不可偏废,努力把大学生造就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健康身心综合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3 多方并举,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3.1 倡导“以学生为本”,正确确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才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成长与成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在高校中以学生为本,就应该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人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理想信念。

3.2 贯彻“全面发展”,正确树立高校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利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全而发展为目标”。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人格和诚信为核心,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双翼,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平台,以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体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 ;三是潜力的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高等学校只有保证青年大学生这三个层次均得到全面的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没者和接班人。

3.3 坚持“协调发展”,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协凋。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营造和谐社会氛的关键。和谐必须以协调为前提,才能促进各种利益群体的均衡发展。高等学校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科技进步的大环境来思考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工作中要确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测的现代化观念,注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凋统一,注重人 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统一,注重效率、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

协凋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其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普遍联系,实质上就是要求事物的发展必须协调和兼顾。顾此失彼,造成内部的失衡,只能导致畸形发展,最终将影响事物的发展。

3.4 响应“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根本目标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换言之,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时的需要,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是高等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新任务,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生存的需要。从根本上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将来,着手于现在,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应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

具备在知识经济为主旋律的新时代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纳入生产函数之内,成为生产函数的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知识、科技能够自行增值。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技能,获得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注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终身教育观念,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具有积极参与变革和适应变革需要的潜力。知识经济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捷,知识的“创造、物化、更新”周期变短。因此,2l世纪的工作岗位将较少体力劳动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的例行公事更多的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人们为了生存的发展而思考。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掌握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的方法,使其初步具有积极参与变革和适应变革需要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冯开甫.科学发展关与高校人才培养[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66-69

[2] 蒋德勤.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A].思想教育研究.2007,(9):32-34

[3] 唐云红.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A].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158-160

[4] 温建萍,王立龙."和谐"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A].江苏大学学

报.2006,(7):55-58

[5] 吴秀芳.论马斯洛心理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A].龙岩学院学报.2007,(6):121

-123

[6] 周憬.构建和谐高校 培养合格人才[A].西部论坛.2005,(12):7-10

[7]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关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A].石油教育.2005,(4):

18-20

第二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刍议和谐校园的构建

洛江区河市溪山小学 石松巍

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解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无不告诉我们和谐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的,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物质文化的巨大进步与飞跃,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人们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教育,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从目前我国现状来看,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但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了,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道德水准却直线下降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面临的尴尬与隐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意识到,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 “以人为本”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也就是说,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让教育体系各种要素和关系处于一种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是教育发展的统筹,是教育综合实力的平衡,也是教育管理、分配、效率、透明等方面的协调。它是公平、法治、诚信、人文的教育,是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造就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理想。孔夫子提倡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全面课程的教育;古希腊有“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的培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力图通过教育使人的主观上的知、情、意的发展,与客观上的真、善、美的要求结合起来,培养一种“完人”;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明确规定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二十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仅重申了关于全面发展的方针,而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1 以“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当今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无私奉献。

二、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文化熏陶”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校园文化是把学校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它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时时刻刻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文化的力量是深入而持久的,因为它植根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成为稳定不变的基因,进而影响人的一生。进入21世纪,读书是提升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一个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途径。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博古通今、畅想教育理想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生奋发向上、乐学好学、书香浓郁的乐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2 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这是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墙壁、橱窗都可以成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的实践阵地,让每一个人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警示语”,建筑上各种励志标语,不仅巧妙地点缀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各年级教室走廊里的励志标语、温馨言语„„适时的宣传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

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

三、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关系和谐”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师生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等。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 3 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而和谐师生关系则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学生会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固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格、正确的荣辱观。

第三篇: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浅谈做好稳定工作是构建和谐一局的前提

摘要:

电力一局现处于主辅分离阶段,内部深层的问题凸现,在此情况下应如何稳定工作,构建和谐一局成为棘手问题。本文简述了从企业现状出发,浅述以人为本重视信访工作构建和谐企业,需面对的问题与见解。

关键词:

以人为本稳定和谐

概述:

2011年一局处于企业的特殊时期,主辅分离成为企业的必然形式。在一连串的改制中我局也在今年5月初收到国资委下发的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有关工作的通知。从社会转型经济的发展到企业主辅分离改制重组,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思想矛盾相互交织且日益凸显,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企业和谐稳定,如何在这风口浪尖做好企业稳定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只有企业稳定,才能和谐发展。在此时期做好企业稳定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广大基层维稳工作人员善于发现不稳定因素、善于分析不稳定因素、善于化解不稳因素。为此,就基层维稳工作人员因如何做好维稳工作,如何处理信访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正文:

亲近群众,和谐企业,是企业的必修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企业十分困难的生存环境下,我们因该以何等淡定的心态,沉着的应对每一件事情。细无再细,严无再严,将企业员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亲近员工,了解员工,融入员工。确保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在这纷乱的时刻我们,让员工相信我们,面对员工的信访言之有用。确保每位企业员工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保证企业正常稳定的运行。

做好维稳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亲制动

信访工作是贴近群众的,是直观的了解企业员工需求的,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到信访的重要,对员工的问题不予以解决,而是采取哄、推、拖的办法,掩盖矛盾。职工来访,空头承诺,再次来访,仍以各种借口进行推拖,能够在基层解决的上访案件也不及时处理,最终导致越级上访,激化了矛盾,企业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的工作格局。以此看来亲民是尤为重要的,所以要从细节上做到与员工相互帮扶,维稳工作人员的责任也是重大的。

1、充分认识稳定工作的“四性”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近年来,企业经济日渐紧张矛盾日益突出,处理好稳定关系日显重要。稳定工作不同于企业效益,它是一项软

2指标,是于人思想上的连接,故显复杂和艰巨。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要把稳定工作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做好稳定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是每一名干部的基本职责”上来。

2、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做到团结一心

企业是员工的支柱,员工是企业的基石,基层维稳人员是企业与员工的桥梁,所以要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体谅和帮助职工,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做到亲情接待,有效控访。开展各种帮扶活动。让领导与员工一条心,劲往一处使。

3、深刻积极反思反省,换位思考

深刻反思企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反省一下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应该怎么办,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考虑考虑,遇到同样的问题,自己该怎么办?管理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树立服务意识“以笑对人、以礼对人、以心对人”。对前来办事的职工要热情、周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属或朋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转变他们的思想,把公司领导的关心、关怀及时传达到员工当中,干群之间要心平气和,培养他们对企业的信任感、责任感。

(二)以人为本,以情制动

人们常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这就是说用情、用理、用法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不外乎追求合情、合理、合法。合情、合理、合法是信访人的心理需求,在处理矛盾纠纷上,要重点从信访人的心理需求入手,采用情、理、法的办法去化解矛盾。

1.动之以情。在矛盾纠纷的发生上,因情而访的不乏少数,主要是由于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落实政策上,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缺乏耐心和热心,没有更好的去便民、利民,结果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对于这类问题就要多用“情”去化解,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往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晓之以理。在处理信访问题工作中,常出现有理和无理的现象。对于有理的,就要本着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去尽力帮助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事实情况,争得理解。相信广大群众是讲道理的。对于无理的,就要通过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劝返工作,使之明白无理访的利害关系,自然就会不访而归。

3.明之以法。因法而访的,有的是不懂法,这就要求基层维稳工作人员要做好法律的宣传和讲解工作。对于有些弱势群体,就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弱势群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对于涉法访问题,就要引导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现实中合理采用情理法或单用或交互使用,去化解问题的也不乏少数,所以基层维稳工作人员要掌握用情用法用理化解矛盾的方法,增强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协调能力。

基层维稳工作人员不但要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还要透过个案,准确了解民情、社情、政情,为党委和企业当好参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

(三)以人为本,以学制动

“非学无以广才”,就是说不学习就不能增强自已的才能。“多读胸中有本”,也是说不学习就没有做事的本领和基础。所以作为

4维稳工作人员更应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增强本领。应该重点学理论、学法律、学政策。

1.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基层工作人员要学党的基本理论,用理论去丰富头脑,用理论去指引行动。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维护稳定工作理论,靠拢维稳领导小组。没有理论做事,就会没有方向,漫无边际,就会抓不住根本,不得要领,结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学理论,增强工作目的性和有效性。

2.学习法律知识,公平处事

法律是社会道德的框架,他的价值在于追求公平与正义。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当前各类矛盾纠纷错综复杂,有的合法合理,有理不合法不合理。对于合法合理的,就要用法律的手段合理解决利益冲突,对于不合理的,违法闹访的,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力争用法律去维护公平和正义。这样才能使当事人心悦诚服,而不能想当然,这样处理或那样处理。所以维稳工作人员要学习法律,用法律的武器去化解社会矛盾。不懂法,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要加强法律的学习。

3.学习文件,妥善办事

随着企业改革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如何去解决现实中的企业矛盾就要依靠法律和具体政策,所以不懂政策,在处理矛盾上,就没有现实依据。通过学文件,还可以超前宣传,使群众按文件办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不断完善自己,面对问题才可以更好的回答,让上访者得到更理想的答案。

总结:

维稳工作人员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具有良好的意识、状态、本领,才能更好的做好桥梁工作,才能使企业稳定、和谐发展。也只有沟通良好企业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员工的需求。完善该完善的,合理该合理的。这样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可以实现和谐一局。6

第四篇:以人为本 推进发展

以人为本 推进发展

----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

丰都二中创办于1939年夏。2006年秋举校搬迁,新校占地200余亩,现有65个教学班,学生4225名,教职工212人,2009年1月创建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学校各功能室等设施设备健全,2007年秋在每个班级配置了微机和多媒体投影仪,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现代化和办公设备数字化。如今的二中校园环境舒适,人文情怀充分彰显,设施设备先进,独具特设的育人环境已悄然形成,是广大学子修业的佳处,圆梦的摇篮。

多年来,在丰都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二中人宏扬“负重创业,创优争先”的奉献精神,在艰难完成移民搬迁与创重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个奇迹: 2OO4年高考上线552人,上线率88.1%;2005年上线704人,(重点本科上线68人),上线率为84.8%;2006年上线719人(重本上线60人),上线率为82%;2007年上线706人(重本上线62人),上线率为76.1%;2008年上线759人(重本上线70人),上线率为88.9%;2000年至2008年七次被丰都县人民政府表彰为“高考工作先进集体”; 用心血和热汗谱写了一部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壮美乐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丰都县第二中学的历史其实是这样谱写的。

1.努力打造学校精神特区

二中人自我加压,锐意改革。在“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改革活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上创导四种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追求四个目标:和谐 的人际关系、温馨的人文环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要求领导以事业为重、从大局出发、为师生着想、对未来负责;要求教职工忠诚、奉献、正直、向上、追求事业、爱生如子。

2.弘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精神

七十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琢璞成玉“的办学理念;一代代二中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地牢记“为人类谋幸福而努力做人”的校训,践行“负重创业、创优争先”的奉献精神。面对移民迁校、创重、教育教学中的重重困难,二中人没有“等、靠、要”,更没有坐以待毙,始终牢记 “ 发展才是硬道理”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古训,大家心齐、气顺、劲足,周末与节假日加班加点抢时间、赶进度、抓质量,以超人的意志和智慧,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负重创业拼命干,创优争先战犹酣。

3.以人为本 加强管理(1)坚持以学生为本

育人先育心,即培养一个有心之人(能思考),用心之人(会思考)。学校注重学生早期的责任心培养,早期的爱心培育,早期的耐心训练,早期的细心打磨。学校把热爱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活动促养成,以习惯促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四自五讲”(自觉、自爱、自主、自立;做人上讲诚信,行为上讲规范,学习上讲勤奋,校内外讲形象,社会上讲公德)的思想行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向成功,作为学校和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坚持以教职工为本

学校在管理制度制定和管理过程中都体现了“以教师为本” 的理念,牢固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把教师作为立校、治校的基础和根本,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吸引教职工参与认同管理。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的作用,密切学校与教职员工的关系,吸引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的目标决策,激活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内聚力。二是注重与教职工的情感沟通管理。学校遵循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的原则,努力为全体教职员工办事实,努力提高大家的福利待遇,努力改善大家的工作条件。在日常工作中,与教职员工注重意见沟通、情理相通、心理相容,使全校教职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团队规范,同心同德地完成学校办学目标。

4.坚持“制度化”管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坚持强化制度管理意识,用制度规范全校教职员工行为,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创重”目标完成后,针对课时与福利分配这一焦点问题,学校在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教代会三上三下修订完善了《丰都县第二中学课时津贴方案》,围绕分配方案为主,又及时完善了干部、教师、职员、工人、临时工等各项制度职责,并严格按制度职责进行督导检查与奖惩兑现,形成了以制度管人、职责管事 的良好局面,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工的工作激情。

5.切实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教研教改。学校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开展全校性说课、教案设计、优质课、公开课等竞赛活动,教师跨学科听课。选送部分教师参加市、县教研活动,及时召开教师大会或教研组会进行传达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扎实搞好帮扶工程。学校开展新、老教师“一帮一”接对子活动,指定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研讨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促进新教师尽快成熟。双方与学校签订合同,并按月考核。

6.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学校制定了年级管理、考核方案,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分管校长、年级正、副主任天天与班主任一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督查,定期召开了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会议,管理到位,效果良好。

7.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学校把教学目标任务分配各年级,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分解并考核。学校对每期全县教学质量监控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通报,各年级、各学科组召开总结会,及时插漏补缺。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备课组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8.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

加强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研组长担负起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管理等职能的作用。重点抓集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各备课组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强调备课组长是第一责任人,抓细抓实集体备课各个环节,探索提高集体备课实效的新路子。学校按月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量化考核。9.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细化教学管理,着力抓好教学六认真。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并督促改进。

10.积极加强校际交流

二中和铜梁一中等九所重庆市重点中学结成了“九校联盟”,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校干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回顾历史,我们充满自豪与骄傲;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努力实践“为人类谋幸福而努力做人”的庄严承诺,立足实际,负重自强,扎实工作,把二中建设成为教育思想先进、管理高效、总体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巴渝名校。

第五篇:关于和谐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和谐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作者:游鹏 王陶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4期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中间力量,发展工作对保持组织先进性与优越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基层发展工作实践经验分析了高校党员发展的现状与遇到的困难,同时从和谐的视野提出通过制定有效的培养发展机制,结合实践加强党员的学习奉献精神教育等措施,以此来推进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使基层党组织保持其活力与优越。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建 和谐推进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a)-0243-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发展对学校的和谐化发展与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更是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保持组织先进性与优越性的最直接途径,是推进高校党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与遇到的困难

近年来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变革时代,当代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富有发展潜力的一个青年群体,学生党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即时高校各项管理活动的组织执行者,在党建方面又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对象。但是高校学生又正处于思想意识活跃,多变,差异并加速分化的态势,党建工作的对象的多变性使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党支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和谐思维视野对党建发展工作进行推进。高校学生虽然可塑性强,但是由于种种时代变迁的原因,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中仍然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新矛盾。

1.1 现当代高校学生多为独身子女,涉世未深,个人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建立初期,入党动机不纯洁

高校学生虽然经历高考的洗礼,但是在对待自己的信仰与人生追求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大多在父母庇佑下平稳得经历少年时代,对于入党这件事也是应家长的要求下才去做,自己对于党没有充分的认识。另外部分学生受家长或社会功利面影响,认为入党只是为了增加自身成长发展的资本,为了在今后的仕途或职场上能成为自己的倚仗,复杂的入党动机使发展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1.2 高校学生容易受社会舆论及国际上的对党的负面报道的影响,立场不够坚定

高校学生对党认识不足,加上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不强,容易受他人误导。当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极度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纷繁芜杂,发布者用心各异,高校学生在看待这些时无法秉持自己的本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对党产生不信任与错误的认识。

1.3 高校学生处于多样化的社会,自身党性修养不够

现今学生自入学开始就处于对今后就业事业发展的迷惘中,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无法发挥出党员的奉献精神。同时对于社会上种种诱惑自制力不强,无法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他们的重心放在自身的提高上,忽视了作为党员的根本职责,这对于党组织在基层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恶劣影响。

1.4 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有余而培养不足

由于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主要是以年级为单位,培养人大部分自身也是学生,所以对于积极分子的考察方式单一,考察力度不够,对自己的培养对象了解还不够深入就将其发展。另外由于正式党员有限,培养人往往有多个培养对象,这势必降低了对考察对象的关注与培养。这一方面可能降低了党员团体的整体质素,另一方面会让同学以为入党其实并不难,降低了入党的神圣性与严谨性。高校学生党建发展方面的策略性措施

针对以上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现状与遇到的困难,结合我校当前的一些做法,我认为党务工作者应该从建立标准的考核培养发展机制,同时结合实践加强积极分子与党员的理论学习与奉献教育。

2.1 建立标准的长期党员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要从思想教育和个人行为规范两方面着手。传统的党校学习只能让考察对象在一定期限内接受党的思想教育,我们只有善于运用教育载体创新思想教育方式,使考察对象不断地接受教育,让其在考察培养期内能明确入党的意义,端正个入党动机,坚定入党立场。如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级党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的培养过程中,党校学习,青马工程,考察对象定期的思想汇报,培养人和培养对象的谈话,年级在公共宣传栏的宣传,这些都能成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在注重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考核考察对象的个人行为与修养。除了党章的考核要求,我们还应注重考察对象在实践中的表现。该支部通过组织年级学风建设,模拟两会等有针对性的活动,发掘出一批具有较高入党觉悟,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学生并将他们推荐进党内接受更深入的培养考察。

2.2 加强学生党员的个人修养与能力的提高

考察对象在加入党组织后要继续给以教育来提高他们的个人党性的修养与个人能力的提高。定期的支部会议和“读书会”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党员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开阔思路,同时也能

加强学生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实现共同进步。2009年在全校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之际机械工程学院2008级党支部组织了重温入党誓词,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五四精神专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2010年在全校上下掀起“创先争优”高潮时候,组织了弘扬“三红”系列活动等,这些在发挥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影响的同时对于参与组织活动的党员来说也是个实现个人思想,锻炼自身能力的好机会。

2.3 结合实践加强党员的奉献精神教育

只有让党员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统一才是发展的根本。2008年南京理工大学在全校范围内通过组织党员“百时奉献”活动,党员社区服务站等活动,将党员置身与为同学服务为年级奉献的立场,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党员的服务作用,从而提升他们的服务与奉献精神。将党员奉献教育与自身成才教育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项基本素质根治在党员的身上。同时通过宣传党员先进事迹,在学院和支部里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党支部在基层的影响力,才能让其发挥该有的前沿作用。结语

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只有发展工作的和谐推进,才能使高校的党组织发挥真正的作用,在青年群体里产生巨大而良好的影响,才能使高校的党的建设发挥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2] 彭海燕.“论高校学生党支部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7.[3] 赵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244.

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