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
摘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之根之魂,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却普遍被忽视,原因是认识上的种种偏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扭转办学中急功近利的倾向,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抓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途径人文教育必要性
前言
本文只要叙述的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途径的思考与分析,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理念的某些误区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要走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树立新的育才观,克服认识误区,为人文素质教育铺垫道路;其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开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正文
一、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的“人文”特指“礼教文化”。人文科学,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我们知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简言之,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
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第二,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第三,人文精神相对缺乏。高职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滞后、高职生自身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教师缺乏。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古老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 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国防、科技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将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四、加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 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并牢牢抓住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强精神: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态度,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要有自信心,用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用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敬业精神: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发展必须敬业爱岗。高职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必须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培养学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诚信品质: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事、做人要讲诚信,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在参加考试、申请入党、求职、在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都要诚实守信,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
审美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辨别美丑的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耐挫能力: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困难。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发展观。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要不断组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熏染学生。
(四)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与其他课时不冲突,无考试压力,能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五)积极探索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 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职院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②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③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④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第二篇: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
季俊
经管系工业工程12-2班22120350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人文素质的定义,然后提出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紧接着列出现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方法。
【关键字】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引言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的“人文”特指“礼教文化”。人文科学,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我们知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简言之,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软实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大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过程的始终,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其人格,塑造其精神。
三、现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大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大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第二,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第三,人文精神相对缺乏。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滞后、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教师缺乏。
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而言,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简历造假、考试作弊;因生活琐事就拿起斧头砍杀自己的同学;走出校门遗忘赞助自己的恩人等。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严重倾斜甚至颠倒。说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落不到实处,其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例如如下三点: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我国,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承担了十分沉重的课业负担。考试方式和方法也有待改进和完善,没有完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能上名牌学校或者理想的学校。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教科书之外,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其他知识学习必须让路。
(二)、重科技,轻人文,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和方法手段过于功利。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人文素质的思想观念,也即是重器轻道。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很多的“网虫”,他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对学习或其他东西了无兴趣。它的消极影响就是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西方优秀文化的系统的、深入的学习。重科技,轻人文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使得一些大学生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生活庸俗化,人格卑微。大学生把自己变成只会获取科学技术、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三)、指导思想上有偏差.人文氛围不浓。在制度设计上,高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大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英语要过四级,计算机要过级,而人文学科方面没有硬性规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对人文学科、基础课、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重视不够。
这些问题小而言之,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大而言之,将影响到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古老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
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 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国防、科技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将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五、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
(一)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 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大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抓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并牢牢抓住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强精神: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对大学教育有歧视态度,大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要有自信心,用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用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敬业精神: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发展必须敬业爱岗。大学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必须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培养学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诚信品质: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事、做人要讲诚信,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在参加考试、申请入党、求职、在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都要诚实守信,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
审美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辨别美丑的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耐挫能力:在社会中大学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困
难。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发展观。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要不断组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熏染学生。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等院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②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③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④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参考文献
【1】 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高教探索.2007(6)
【2】 宁智沛.浅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08(2)
【3】 石承斌,黄忠昭.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教探索.2008(5)
【4】 王学军,齐亚红.试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继续教育研究.2008(7)
【5】 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教探索.2009(5}
第三篇: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思考
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思考
S.X.Y.【摘要】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其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人文精神三个层面。高等教育在学生培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是保证教育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高校应该通过专业性的人文教育,提供人文平台,倡导人文关怀,开展人文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阐述,然后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的人员为调查主体,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且有效回收1752份,最后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及对策。【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 途径
引言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1]。“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软实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过程的始终,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其人格,塑造其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而言,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简历造假、考试作弊;因生活琐事就拿起斧头砍杀自己的同学;走出校门遗忘赞助自己的恩人等。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严重倾斜甚至颠倒。说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落不到实处,其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例如如下三点:
1.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我国,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承担了十分沉重的课业负担。考试方式和方法也有待改进和完善,没有完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能上名牌学校或者理想的学校。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教科书之外,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其他知识学习必须让路。
2.重科技,轻人文,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和方法手段过于功利。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人文素质的思想观念,也即是重器轻道。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很多的“网虫”,他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对学习或其他东西了无兴趣。它的消极影响就是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西方优秀文化的系统的、深入的学习。重科技,轻人文使得一些大学生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生活庸俗化,人格卑微。大学生把自己变成只会获取科学技术、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3.指导思想上有偏差.人文氛围不浓。在制度设计上,高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2]。大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英语要过四级,计算机要过级,而人文学科方面没有硬性规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对人文学科、基础课、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重视不够。
这些问题小而言之,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大而言之,将影响到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3]。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第二,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第三,人文精神相对缺乏。高职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滞后、高职生自身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教师缺乏。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及讨论
论文前期工作中,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公众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及公众关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见解这三个核心问题,设计了一份包含40道题目的调查问卷。这份问卷调查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及校工人员为调查主体,旨在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范围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的人(同是学生则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教育途径的见解,并在一个月内回收了1752份。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到,有43.1%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形势普遍堪忧;有17.0%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良好;有64.3%的人认为,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并有49.7%的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景看好。
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或对策这一问题,其中,有32.4%的人提出了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这一途径来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另外51.4%的人则偏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总之,绝大多数人认为,社会风尚的引领和大学生自身的觉悟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皆有重要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中能够在思想层面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外部力量,同时,也不能忽视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精神建设对其的建设性作用。
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或对策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 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并牢牢抓住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强精神: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态度,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要有自信心,用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用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敬业精神: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发展必须敬业爱岗。高职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必须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培养学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诚信品质: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事、做人要讲诚信,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在参加考试、申请入党、求职、在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都要诚实守信,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
审美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辨别美丑的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耐挫能力: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困难。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发展观[4]。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要不断组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熏染学生。4.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与其他课时不冲突,无考试压力,能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5.积极探索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5]。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 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职院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①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②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
③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
④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参考文献】
【1】 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高教探索.2007(6)【2】 宁智沛.浅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08(2)
【3】 石承斌,黄忠昭.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教探索.2008(5)【4】 王学军,齐亚红.试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继续教育研究.2008(7)【5】 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教探索.2009(5)
第四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蔡春玲 李 琦 许 晔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在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向全国推广至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较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素质是一个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否参与国际化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理工科大学,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应,树立起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整个问卷调查由客观类问题和主观类问题二个部分组成。调查涉及理工科专业的部分本科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回收率为
95.7%,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达94.3%,符合调查统计要求。调查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他们关心国家大事, 98.9%的学生为“2008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并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感到骄傲和自豪;63.1%的学生对医疗、教育、近期发生的“婴幼儿奶粉加入三聚氰胺”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比较关注和关心。调查中反映出,学生们在人生价值观上趋于成熟和稳定,其中有66.3%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在对“描述人们品质的词语”这一问题当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诚实守信”最为重要,占被调查人总数的75.9%;在对待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上, 98.4%的学生认为应该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在调查中,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地位、名誉等个人的成就,占被调查人总数的11.8%;在关于“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42.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生存;有17.1%的学生把课余时间更多的放在娱乐方面。这些状况反映出部分学生求知欲和进取心还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具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承受困难、挫折的能力。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数据来看,一方面,学生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当面对挫折时, 67.9%的学生表示能够适时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信心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学生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也较强,在对“你是否善于与同学或周围的人合作”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善于合作和基本善于合作占94.7%。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期间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过渡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这又使得大学生们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和压抑,主要集中表现在学业、就业、情感、经济四个方面的压力,感到有些压力的学生占到受调查学生的98.4%,使之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调查中, 68.4%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增加耐挫折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具备良好心理品质。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认识基本正确, 5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很重要、作用很大,只有2.7%的学生认为毫无作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时代性、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依次顺序是:《形势与政策》占40.2%;《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占29.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占2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占6.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占3.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79.1%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与老师互动,在课堂上相互交流;97.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于教学手段的使用, 8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
(四)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从调查数据来看,随着大学生的就业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逐渐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基本上能够客观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使自己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中, 80.7%的学生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文理兼修;94.1%的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目的明确,是为了扩充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应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如“哲学”、“法律”、“人际关系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课程。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待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人文
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谈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体会或感受时,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锻炼自己”、“丰富课余生活”、“认识很多人”、“有利于身心健康”等等。从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经常参加的占25.1%;偶尔参加的占63.6%;没有参加过的占10.2%。因此,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三、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一)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实践对理工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只有把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加强组织管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建设等,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氛围,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把课堂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激烈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更好地掌握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理工科大学开展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浓郁的人文环境,对校园和谐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加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建设到举办人文社科讲座、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科技节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突出人文氛围,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人才成长极大的促进作用,促使理工科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两个课堂”,即课堂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有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负责社会实践的部门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精心实施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本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如我们开展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
生到校内外一定场所开展考察、参观、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提高思想,发展智力。
(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而且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
(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与道德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们相伴相生、相互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仅是让其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文化会对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更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哲理,对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存义去利的价值观,虽然很少谈利,抑制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提倡道义优先,重视道德理想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一面,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道德传统,譬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讲求仁爱精神,重人伦关系的和谐;自强不息、威武不屈;谦让、诚信等等,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传统,与世界上其他伟大民族所形成的道德传统一样,都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人类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这份精神财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养料,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民族正气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在其“走出‘半人时代’”的讲演中曾说过:“未来的大师产生于文理会通”。西方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通过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通识课程”,麻省理工学院让本科生必修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克服重理轻文的偏向,积极探索文理汇通之路。理工科大学通过科学教育使大学生获取知识,通过人文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整体功能。理工科大学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蔡春玲,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第五篇: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同济大学医学院 许一萍 曾盈
摘要:医学专业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换和体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新课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差距尤为明显。医学院校要在更新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注重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培养既具专业水平又具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
近年来,医学院校不断并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正在形成有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然而,从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密切相联系的,在对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的形成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形成又是潜在的,需要进行人长期引导和培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综合性大学开展人文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实践证明,培养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才,除了拥有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外,还应具备对事物的好奇心、进取心、博爱、美感等人文素养。对医学人才而言,不但要具备医学知识底蕴、职业道德情操、更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独特的人文精神,从社会、心理等广泛领域去探索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规律,从而回馈服务社会。
1.1.医学人文学科的目标。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素质和品格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才的素质培养相提并论,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从而培养医学生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内在素质。可喜的是,知识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规范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1.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不少医学生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素质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知识面狭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流畅地书写医学文件和日常应用文;缺乏“爱伤观念”,对待病人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功利思想较强、团结协作能力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河南医科大学的黄学勇老师[1]抽样调查河南医科大学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
二、人文素质教育落后的成因分析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使得中学阶段过早文理分科,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被题海所淹没,缺乏艺术、文史、伦理、人文等素质的学习培养,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2.1.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建设时期,人们把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放在了首要位置,部分考入综合性大学又被调剂的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医生职业收入低、风险大,因而在校期间忙于考证和跨实用专业考研的不在少数,而把将来立志为病人奉献的义务搁在一边,这种重利轻义的功利观念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
2.2医学院校课程比例和教育方式尚待完善。高等医学院校难以协调专业主课和人文社科类辅课在学时方面的冲突,学校要增大人文课程的比重有相当的难度。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形式又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密切;人文教育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通常以笔试的成绩为标准,无法正确客观地评价教育的成果,且难以为今后教学方法的改进积累经验。
2.3.在临床实习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临床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仅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注重自身言行,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临床教学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手段。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识、思想、情感的人而非单纯的疾病本身。如今,医学发展与人文学科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医
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念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都是人文医学的精髓[4],新兴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医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为患者提供疾病的防治,解决人们的生理疾苦,还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安抚患者的心理起伏,体现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医学必将在分科基础上整合成整体医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成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1.转变教育观念。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确切地说,努力把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摈弃传统医学模式将医学仅仅视为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的观念,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用系统观念指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领导、教师齐抓共管,在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传授人文医学知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3],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3.2.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形成较高的人格修养、品行道德、职业气质等,是人文学科的重大责任[4]。如今,许多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后,都着力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积极实施通识教育、全才教育,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医学院学生踊跃跨院选修人文医学课程,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实现专业学科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合,还能在课程设置、教师资源、实践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3.3.优化完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5]。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致力于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服务,并同大学建立广泛的联系,使这类教育紧密整合到大学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去[6],值得国内学习借鉴。我院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人文医学教研室,依据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建立了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文医学师资队伍,在新培养计划修订时设定了人文医学类课程和实践活动,逐步凝练出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即实践、人文和创新。今年暑期,各系陆续开展了专业题库的建设,尤其注重结合临床学习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突出同济医学教育的特色。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精神无处不在,与教师的阅历和学识融为一体。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情趣高雅,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自身文化素养所体现出来的师德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乃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发挥教师高度的文化承担意识与创新教育观念。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行的教育家,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5.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格、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同济大学“同舟共济”的校园文化,无不影响着每一个医学生的成长。第一,我院坚持每年在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他们宣读《医学生誓词》,在校学习期间每月邀请专家名人来校讲座,既讲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又讲如何做人;第二,每年举办一次“学术节”,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参与学生除了能尽早接触科研外,还在课题申报、实验取证、结题汇报,最终投稿发表论文等一系列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第三,每学期定期举办科技报告会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第四,通过组织系列征文、知识竞赛、礼仪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积极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探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写作水平;第五,通过举行定期的医学人文研讨会、开办医学人文论坛,聘请资深教授讲课,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让学生接触名人学者,了解前辈们长期研究和人生体会的精华,极富启迪性。实践证明,置身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就能随时随处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就能激发起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为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3.6.加强社会实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教育模式强调,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必须建有相应的开放型的社会人文实践基地[7],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宽视野,增进背景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的医学生志愿者中队,定期参加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义工、民工子弟学校的结对服务、家教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国情民情,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确立社会责任感,从内心滋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尊重病人的人文精神。
3.7.重视医学临床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整整一年的临床实习,对一个准医生今后毕生将从事的职业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教学中强化素质训练就必须得到重视。首先,身教大于言传,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病人交往的技巧。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将价值观念引入临床教学,利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内容综合评估医学;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有利于全面评估学生,也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我院对临床出科和毕业技能操作考试都采用的客观结构式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项从国外引进,能够客观公正考核并综合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考试方法。该考试要求模拟类似临床医生接诊(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的真实空间,由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接受诊疗。考试分设8个考站(含4个标准化病人考站、2个计算机考站和2个模拟考站),每一个学生面对的是经培训的SP,考核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临床思维、临床操作等技能,特别强调考核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素质。目前教育部已将是否进行该项考试作为评价医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应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这是大学的灵魂和生机。积极探索医学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具高超医术又具高尚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生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