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关于我市乡镇撤并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12-947760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4 23:38: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我市乡镇撤并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为了了解乡镇对这次乡镇撤并工作的反映,市委办、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于近期走访了有关乡镇。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于后:

一、乡镇高度重视,干群普遍关注这次乡镇撤并工作

调查中,乡镇的干部群众对这次撤乡并镇工作,总体反映是积极的。大家普遍认为,乡镇撤并是我国改革的大势所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广大干部群众目前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走访的乡镇都表示要服从市委、市政府的安排,认真按照上级要求把工作做好,金风乡、驾虹乡、土桥乡、徐渡乡、沿江乡等都召开了班子成员会,从正面教育引导大家,坚持工作,坚守岗位,严肃纪律,严禁乱发财物,要经得起改革的考验。从调查的几个乡镇看,目前,没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和现象。

乡镇的干部群众在理解、支持撤并工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担心:

一是担心被撤并后受歧视。据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反映,干部对过去“天时、地利、人和”的工作环境存在留恋心态,对过去的工作难以割舍。部分干部群众可能有被“吞并”的感觉,在心理上可能存在暂时的不适应。部分干部担心合并到其他乡镇后在工作安排、福利待遇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部分干部职工担心分流后得不到妥善安置。部分干部认为如果仅限于撤并的乡镇内部调整干部,会影响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担心被撤并后影响发展。驾虹乡、沿江乡等边沿乡镇部份干部群众担心撤并后,会出现社会治安更加复杂,群众办事更不方便的现象,场镇人气、商气等受到影响,与外市县区毗邻地区的传统商贸经济联系和人员交流会逐步削弱,影响区域发展。驾虹乡反映,近几年乡域基础设施发展较快,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势头良好,而拟合并的乡镇在乡道等基础建设方面欠账较多,部分干部群众担心合并后,会削弱驾虹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经济发展。大乐乡认为,本地区电力资源充裕,以光明光电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发展较好,经济结构与以花卉苗木为重点的临近乡镇有区别,合并后不利于发展,从交通、产业、区位特点等方面看,向S106线方向发展,能够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区域长远发展。

三是担心影响乡镇债务化解。有部分债务较轻的乡镇担心,合并到债务较重的乡镇后,引起债权债务关系混淆,不利于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影响乡镇债务的化解。

四是担心乡镇撤并流于形式。部分干部认为,如果只是换一个牌子,换一个名称,而不作机构和人员的改革,乡镇职能就很难转变,应借鉴XX市和外地乡镇撤并和机构改革的经验,使这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几点建议

1、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应考虑长远、兼顾现实,强化中心、消减弱小,做到几个结合一是与推进城市化相结合。充分考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转移农村人口的需要,做大做强现有城市(城区)和青城山、石羊等区域重点中心(城)镇。考虑远期发展,城区按5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青城山按20万以上城市人口、石羊按10万以上城市人口规模进行规划布局调整。要考虑到将来进一步调整合并乡镇的可能,逐步弱化不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的乡(集)镇的区域中心功能,城市边沿的乡镇应尽量向城市靠拢,农村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应与中心城镇的发展和工(产)业集中发展区域的建设相结合,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效益。

二是与产业布局调整相结合。充分考虑全市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型加工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粮油种植业、畜牧养殖业、花卉苗木和经济林果种植业等产业带(区)的发展,使之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乡镇撤并工作要充分考虑乡镇合并后,其资源、交通、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的互补性,真正有利于发展。

三是与吸纳市境外经济要素相结合。我市在平原方向与彭州、温江、崇州接壤,市境两边,谁的发展速度快,谁的经济活跃,谁的基础条件好,谁的吸附力就强。驾虹从以前被别人吸附到现在吸引别人就是一个好的开端,而大观与街子相比就缺乏较强的吸附力。因此,对街子、柳街、沿江、土桥、崇义、天马、驾虹等边沿地区的发展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撤销乡镇建制后也要制定和落实政策措施,增强这些地区的吸引力。要充分考虑边沿乡镇在边境贸易、边境形象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防止出现经济和社会治安的出现“空白点”。沙西线延伸线和沿江大桥的建设应尽快进行。

2、合理设置服务管理机构

乡镇撤并后,已撤乡镇,可设立党总支和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司法局、农业服务等服务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设立好服务窗口,以方便群众。

3、有序精简乡镇工作人员

借这次乡镇机构撤并的机会,精简全市乡镇工作人员,既可以减少干部自身压力,又可以减少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面临的矛盾。

对人员的分流应统一政策、明确界限、分别实施,以精减干部职数为主,一个乡镇宜只保留20人左右。可采取先领导干部,再一般干部,后事业单位的顺序进行。

对乡镇班子,不宜简单组合,建议对全市各乡镇班子予以通盘考虑,全面调整,优化组合。

多种途径分流人员:对到一定年龄的人员实行“一刀切”,予以离岗;对愿意买断工龄的,实行货币化一交性安置;对市级部门直管的国土、广电等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由所属市级部门自行解决,妥善安置,否则,财政在划拨经费中扣减其经费;对乡镇、市级部门自聘人员进行全面清理,今后一律不准自聘人员(乡镇治安联防人员除外)。

4、从速进行,减少负面影响

乡镇撤并工作要行动迅速,尽快入轨,稳妥推进,否则会影响社会稳定和下半年全市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各乡镇正在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建议此项工作暂缓进行,在乡镇撤并工作基本结束后再进行。

要对乡镇公务用车进行严格管理,予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议市上出台乡镇公务用车管理办法,防止公务用车中的腐败滋生和乡镇的恶性攀比。

乡镇撤并后,要切实加强对乡镇的管理,引导其职能的尽快转变,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加强乡镇“一把手”和“班子”的目标管理,特别要把“乡镇债务”和“经济发展”纳入一级目标,予以逗硬考核农民那么,逗硬奖惩。

5、加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对此项工作加以宣传、报道。

第二篇:我市粮食安全问题的调查与建议

我市粮食安全问题的调查与建议

莫文山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相对较低,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消除农业四税等措施,使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全市粮食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粮食消费需求逐渐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全市粮食供需虽保持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自给率逐年持续下降,保障全市粮食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鉴于此,我局组织专人就全市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如何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成就

我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202_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942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88.2万亩,人均耕地1.29亩。总体来看,目前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1)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叠加作用下,全市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202_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03.9万亩,较“十五”末增长2.26%;202_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11.3万亩,较“十一五”初增长2.4%。202_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25.3万千瓦,比202_年末增长15.9%;机械耕地面积233.7万亩,机械播种面积182.6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25.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8.0%、11.6%和22.8%。五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量年均82.3万吨,其中,202_年全市粮食总产达91.5万吨,较上年增产30.7%,较“十五”末增产15.7%,创历史新高。(2)粮食自给率相对较高。通过我们对全市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近四年(202_-202_)数据表明,虽然全市的粮食自给率不足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界定的95%,但相比全省的其它地市,全市的粮食自给率还是相对较高的,年自给率平均达到84.8%。其中,202_-202_年全市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8%、82.3%、90.5%、68.4%。(3)粮食人均占有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99.6公斤、363.7公斤、401.7公斤、323.3公斤、410公斤,年均人均占有量379.7公斤,接近同期全国人均占有水平。同时,其他食物的供给也日益丰富。202_年末全市肉类产量8.9万吨,比“十五”末增加19.8%;肉类人均占有量39.03公斤,较“十五”末增加15.7%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0.53公斤,较“十五”末增加23.3%。

2、粮食种植结构得到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的粮食种植结构得到了更科学、效益和理性的调整。全市小麦生产受种植区域限制和单产水平较低等生产效益的影响,在品种不断更新的同时,种植面积及其

比重逐年下降,由上世纪末的120多万亩减少到近年来的95万亩左右,减少了20多万亩;而玉米生产在稳定的市场需求与较高的价格影响下,以其高产、多样、优质、高效的优势持续扩增,由上世纪末的70多万亩扩大到近年来的120多万亩,增加近50万亩;杂粮生产在整合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朝着区域化、优势化方向发展,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小麦、玉米与杂粮的种植面积比重由直补政策前202_年的36:27:37调整为202_年的32:40:28,玉米面积的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产量比重同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粮食种植结构的更趋合理,成为全市粮食生产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3、粮食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市连续多年粮食生产实现稳产高产,得益于国家为促进粮食生产而采取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2_年全市粮食补贴范围扩大到除薯类以外的所有粮食品种,直接补贴和综合补贴两项达6449万元,两项合补为粮食直补政策初年(202_年)1636万元的4倍。202_年,全市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资金达15 858万元,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受惠90多元。其中小麦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资金达686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倍。202_年我市又下达粮食补贴资金1.5亿元,补贴标准也由上年的小麦61元/亩提高到65元/亩,其他杂粮40元/亩提高到43元/亩。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202_年开始,改变了自1998年至202_年连续6年逐年减少的被动局面,出现恢复性增加,连续五年达到300万亩以上。其中,202_年最高,达311.3万亩。

4、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得到加强。1998年以来,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市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化建设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2_年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后,全市国有粮食企业逐步推向市场,并在粮食收购中继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同时多种市场主体积极发挥多渠道作用,开展粮食购销,代农加工,代农储存,粮食兑换等便民服务。粮食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趋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27亿斤,共销售粮食37亿斤。全市粮油供需基本平衡,市场相对稳定。年均粮食总供给205.6万吨,年均增长3%;总需求205.5万吨,年均增长5%。年均食用油总供给8.1万吨,年均增长2%;总需求8.0万吨,年均增长1%。

5、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1)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健全。202_年末,全市市级储备粮和储备食用油按省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储备粮监管体系也更加完善,健全并严格落实了储备粮库存粮情检查制度、定期轮换制度、出入库管理制度等储备粮管理制度,规范了储备粮管理信息档案,加强了储备粮库存和出入库管理,储备粮管理做到了“储得实,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2)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粮食应急保障预案,健全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了紧急状态下的粮食市场供给。“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应急加工企业9个,日加工能力782吨。建立应急供应企业25个,日供应能力1428吨。同时,全市粮食信息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范围内共建立了55个粮食信息监测直报网点,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粮食动态信息的监测和市场预警预报。

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全市粮食生产和供需形势总体较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将不断出现,表现在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刚性制约因素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加以解决,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1、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粮食由主要食

用需求更多地转向了除食用之外的饲料和工业需求,使粮食需求日益增长。建市以来,虽然粮食总产不断增长,但人均占有量并没有大的提高。以“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为例,按照国家粮食安全线人均400公斤的标准来衡量,“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均粮食仅有202_年和202_年达到这个标准,其余年份均达不到400公斤线,多数年份甚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370公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其中,202_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63.68公斤,202_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五年中最低,仅为323.32公斤。全市粮食产消缺口也呈逐年加大趋势。全市粮食产量正常年景大致在78万吨左右,消费总量大致在88万吨左右,缺口约10万吨。以全市202_年社会粮食、食用植物油及油料供需平衡情况调查结果为例来看,其中,小麦缺口9.6万吨,较上年增加4.5万吨;稻谷缺口11.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玉米由202_年的富裕9.6万吨变为缺口6.4万吨。食用油消费量为31401吨,缺口达3.04万吨,自给率仅为4%。

2、耕地减少的客观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必须要素,播种面积是保障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建市以来,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由1.61亩下降到目前不足1.3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市粮食耕种面积逐年持续下降,由202_年的317.6万亩减少到202_年的297.2万亩,五年间减少了20.4万亩,年均减少4.1万亩。虽然“十一五”以来,全市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了动态平衡,粮食耕种面积恢复和稳定在204.5万亩以上。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势必存在。加之采矿、自然灾害等造成部分耕地废弃以及退耕还林、移民搬迁造成部分撂荒地等因素,耕地减少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加之全市境内耕地总体质量相对较差,2/3耕地是中低产田。全市旱地多、水地少,梯田、坡地多,平川、沟川地少,中低产田多,高产田少,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根据晋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05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3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河川径流量为19.6亿m3,地下水资源量8.48亿m3,重复水资源量为6.73亿m3。地表水资源量11.3亿m3中,沁河流域占58.5%,丹河流域占23.6%。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72 m3,即使是华北地区的相对富水区,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且境内气候十年九旱,并突出表现为年年春旱,降雨分布很不均衡,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水资源缺乏,旱地多,水地少,水浇地面积不足耕地的20%,保浇面积更少。以202_年为例,202_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1.6万亩,仅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9.4%。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将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在这样的全球气候背景下,我市的水资源现状势必会对全市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显著的刚性制约。

4、粮食流通体系尚不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多种经营主体入市经营粮食,我市粮食经营者由改革前的100余户发展到现在的600余户,但成规模的粮食经营企业少,70%以上是个体工商户。市场体系发育还处于低级水平和初始阶段,粮食物流配送、散粮运输、信息和技术服务业仅有概念而无实践。目前,全市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粮食物流配送中心。现有粮食仓储设施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陈旧落后。由于资金缺乏,维修、改造、更新困难,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全市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整体效益较差,形不成规模效益。对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粮食流通信息获取成本高,时间长,给经营决策带来很大困难。

5、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手段就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储备。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2_〕16号)规定“要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核实和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粮食供给比较薄弱的产

销平衡区,可比照销区确定地方储备粮规模”的要求,我市应按照6个月的销量核定地方储备粮规模。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企业共销售粮食37亿斤,年均销售粮食7.4亿斤。其中,202_年达到8.3亿斤。若按照“6个月销量”来核定储备粮规模,全市应建立3.7-4亿斤地方储备粮。但按照目前已经建立的储备粮规模,距离这个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6、粮食市场监管亟待加强。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各级粮食行政部门的职责。国务院国发〔202_〕16号文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需要,核定并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的职责、机构和人员,从202_年起将其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目前,全市市县两级粮食行政执法队伍虽已组建到位,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执法软硬件跟不上,执法装备配备不到位,再加上缺乏对执法实践的指导,影响了粮食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在202_年新一轮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全市除个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政府工作部门外,其余各县粮食局全部并入发改或商务局(挂粮食局牌子)。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有的县没有明确粮食局的行政职责范围,致使个别县粮食局职能不明。有的县没有把粮食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没有完全保障,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粮食工作的正常进展。

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切实把粮食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粮食部门做好储备粮收购和管理,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能,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开展行业指导,并协调工商、质监部门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维持粮食流通秩序;财政、农发行为金融后盾,保证各项资金到位;农业部门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物价部门加强对粮食价格的监控,必要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卫生、质检部门加强对粮食质量的检查,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指导和服务,共同抓好粮食生产和安全工作。

2、严格保护有效耕地面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粮食调控主要在于“库”,保障能力主要在于“地”,守住了耕地,就守住了粮食生产能力。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二是要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力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鼓励造地,加大对废弃土地和摞荒地的复垦力度,特别是对近年来关闭“五小”企业废弃了土地以及移民搬迁后造成的耕地撂荒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有增加,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我市要坚守人均1.3亩耕地不能再减少。三是大力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发展农田节水灌溉,通过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四是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力度,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五是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3、建立健全粮食调控体系,切实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粮食市场的多元化要求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以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因此,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是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措施,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一要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要严格按照省、市政府要求抓好市级储备粮和各级政府调控粮规模的落实到位。要综合考虑未来我市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发展形势,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粮源,合理调整优化储备粮油的布局和品种结构。同时,应结合全市粮食消费情况和财力状况,进一步增加市级粮食储备。并要逐步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规范运作和储存安全,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可靠,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二要完善市场监测预报体系。要继续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构筑市县两级粮食信息平台,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采集和发布有关信息,指导粮食生产、经营和消费,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同时,要按照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适时对“十一五”期间制定的《晋城市粮食应急预案》和《实施细则》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切实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加强粮食产销衔接,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粮油购销体系。这是促进粮食流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市场越开放,市场交易越规范,粮食就越安全。因此,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强对粮食购销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支持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购销,积极搞好粮食产销衔接和余缺调剂、品种调剂,努力实现粮食购销总量平衡和市场繁荣稳定。我市的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米全部要从东北、南方等产地购进,小麦(面粉)大部分从河南购进,富余的玉米需外销。因此,要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支持和鼓励产销区双方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格局,发展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降低全市的粮食市场风险。

4、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市储粮安全。粮食仓储设施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要认真做好全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仓容、合理规划建仓布局和仓库网点,合理分配建仓资金。要改进和加强仓型选择、建仓标准、储粮技术和项目规范等工作,从信息化、绿色储粮、完善功能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仓储设施建设工作。要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仓储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仓储管理能力和水平。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粮食仓储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地和企业自筹资金建仓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建仓投入。鼓励各地以退城进郊方式进行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利用退城进郊和土地置换进行粮库改造升级,扩大仓容,提升仓储功能和水平。积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项目,引导全市农民注重改善粮食收获后的储粮条件,做到科学储粮、安全储粮。

5、积极推进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确保粮食有序流通。要尽快建立集贸易、储存、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市级粮食物流中心,逐步形成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加快建立交易规范、功能完善的县级和县以下大宗粮食品种的区域性、专业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通过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6、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种粮农民收益。要在全面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目标,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利益联结为核心,以品牌开发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口,覆盖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领域”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要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利用国家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大力培育一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和粮食精深加工,大力推进粮食产

业化经营。要加快粮油加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实施“粮油加工产业升级工程”,建设现代化粮油加工基地,推进优势产业的聚集,做强做大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构建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加工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7、健全完善粮食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百姓用粮安全。粮食安全的内涵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数量的安全和质量的安全。保证粮食质量的安全必须强化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必须认真执行《粮食质量监管办法(试行)》和有关的法规,合理规划建设全市粮食质量检化验室,配备先进设备,增加检测手段,扩大检测范围,增强检测能力,提升粮油化学指标、卫生指标检测功能以及饲料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通过对粮食的品质测报,引导农户合理种粮,使国家、农民和企业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要根据粮油检测检验事业发展需要和市场对粮油检验项目发展的需要,充实高素质人才,优化检验人才资源配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粮油质检队伍,以适应粮油检验工作的需要,为全市百姓用粮安全保驾护航。

8、健全完善粮食行政执法体系,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要继续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学习和宣传力度,提高粮食行政执法能力和社会认知度。积极开展执法实践培训,通过模拟执法、案例分析、案卷评查、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执法人员理论水平和实际办案能力。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和频率,加大同工商、卫生、质监的联合执法强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粮食流通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作者系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三篇: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山区绿化作为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我市后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对我市的山区绿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山区绿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烟台市后花园、胶东半岛最大的天然公园,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开展山区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2_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4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4%。林木覆盖面积137.3万亩,覆盖率达到4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被国家林业部门授予“全国林业工作建设合格县”、“全国乡村林场管理先进县”、“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2_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一是立足实际,确立山区绿化思路。根据栖霞的实际,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山区绿化思路。在山的中下部有水浇条件或可提水扬水的地方,发展以水果为主的水果经济林;没有水源条件的中下坡位发展干杂果经济林;不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发展用材防护林,建成山上水果山下林的复合型生态林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围绕绿山、绿路、绿村、绿城,大力发展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林业,全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二是发动全民造林,加快山区绿化步伐。为使山区绿化早见成效,为加快山区绿化步伐,实行定地片、定单位、定人数、定时间和包栽、包管、包活、包成林的“四定四包”责任制,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2_年以来,全市共建义务植树基地22个,面积1.6万亩。城郊植树50多万株,绿化面积3000多亩。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对部分农田实施退耕还林,加大河滩造林力度和河滩残次林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杨树丰产林。目前,全市完成退耕还林13万亩,河滩残次林改造1.6万亩,已建杨树丰产林2.3万亩。

三是利用有效措施,实施重点区域绿化。结合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对全市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进一步推广生态示范村建设,全市农村新栽植树木7万多棵,花卉3万多株,人均公共绿地9.7平方米,镇容村貌、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留苗养树为主要内容的封山育林工程,围绕公路两侧及城镇驻地周围实施留苗养树工程,并逐渐向纵深发展。重点对牙山、艾山、十八盘和白洋河流域四大封育区进行建设,共完成封山育林59.9万亩。同时,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镇村林场,全市镇村林场总数达213处,经营面积20万亩,留苗养树180多万株,相当于人工造林3万多亩。

四是管护并重,巩固山区绿化成果。为加强对山区绿化成果的保护力度,我市建立由300多人组成的市、镇、村三级护林队伍体系,通过修建防火了望台、设立定点护林房、增设护林标语及警示标志、实施重点区域管理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现有森林资源,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巩固了绿化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山区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全民绿化意识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林业的社会性、公益性、周期性等特点认识不足,对造林绿化的认识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全民绿化氛围尚未形成,过分放牧,滥采偷伐等违法毁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二是绿化潜力挖掘不够。近几年,我市新增绿地不多、绿化速度不快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变化看,202_年全市为58.4万亩,202_年为59.56万亩,年均增加仅2900亩;从无林地和疏林地面积变化看,202_年全市无林地面积为5.94万亩,202_年无林地尚有4.97万亩,年均减少2425亩;202_年疏林地面积为5.31万亩,202_年疏林地尚有4.65万亩,年均减少1650亩。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市山区绿化速度还不够快,消灭无林地和疏林地的任务比较艰巨。

三是用材林不多,林业木材储蓄量较少。虽然我市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经济林在林木数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全市林业用材林不多,成材林相对较少。以占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比例最大的松林林分为例,根据调查,1975年全市松林36.19万亩,蓄积量20.96万立方米,亩均0.579立方米;而202_年全市松林25.49万亩,蓄积为8.19万立方米,亩均为0.3213立方米。虽然森林覆盖率每年稳步增长,但成材林面积和数量却在逐年减少。

四是林业经营体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不具体,名为集体所有,实属无人负责,在行政上、经济上和法律上无人承担责任;地籍管理不规范,无契约协定,责、权、利不清;法人不合法,林地资源所有者是党支部或村委会等非经济组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经营体制导致造林绿化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而政府有限的投入与我市生态建设的任务形成了很大反差。同时,由于组织群众造林主要靠行政命令造起的林地权属模糊,同群众的长远利益、眼前利益脱节,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为有效地解决山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绿化工作再上新水平,更好地打造优美环境,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 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进一步强化对林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林业生产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山头、到地块,抓好林业精品工程建设,促进我市山区绿化升级提档。充分利用会议、电视、标语等形式,大力营造全民绿化的浓厚氛围,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继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划定区域、制定标准、建设特色义务植树基地的办法,对义务植树实行专人集中管理,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和质量。

二是加快林权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在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招投标等形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或联合开发林业。积极探索和解决非公有制林地资源的所有权、采伐权归属问题,以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将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开发利用权和收益支配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有开发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辅、民间融资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投入体制,确保林业生产资金投入。

三是实施封山育林,搞好留苗养树。由林业主管部门制订封山育林规划,确定具体的封育范围和方式,对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区、水源涵养区,以及林木植被稀疏或地处高山、陡坡、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地、山场,重点控制,实行全封;对低山、25度以下的丘陵缓坡,以及与农田相间的隙地、荒地、林地,实行半封。同时,加快宜林地林木植被的恢复,实行封、造、管并举,加大对四荒地的垦林力度和重点区域的封山育林力度,进一步搞好留苗养树,巩固山区绿化成果,努力提高造林绿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坚持科教兴林,加强技术服务。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林业职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围绕提高干旱瘠薄山区造林成活率问题,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新成果、新品种,推广容器苗造林技术和山区造林综合技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造林质量。

《[推荐]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第四篇: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民盟安庆市委员会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民盟安庆市委成立课题组,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下,我市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2_年,实现GDP总量为273.4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6.06%,其中,县域工业增加值由202_年的81.2亿元提高到202_年的131.3亿元,年均增长30.8%。其主要特征:

——产业集中集聚进程加快。突出表现在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产业集中。桐城鸿润、枞阳海螺、怀宁稼仙米业、潜山精科机器等一大批生产要素集聚程度高的骨干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桐城机械制造及印刷包装、枞阳建材及汽车零部件、望江纺织服装、潜山的旅游、岳西的生态农业等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并具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各县(市)基本上建立了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成为招商引资、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27家、市级120家,202_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营销收入118.5亿元,年利税8.8亿元,带动农户54.5万户。8个县(市)共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300家,带动农户36万户。全市有11个企业12个产品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企业获有机食品基地产品认证。3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1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37个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开放型经济崭露头角。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重的战略,县域经济的开放度得到很大提高。202_年,全市8个县(市)实际利用外资144.9亿元,同比增长60.6%,其中,境外资金6186.2万美元,同比增长36.4%;8个县(市)出口总额1.3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6.2%。县域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望江县对应浙江等重点区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仅202_年就引进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18个。

二、问题分析

与经济发达地区、省内先进地市相比,无论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人均发展水平,我市县域经济还存在很大差距:

1、经济规模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02_年,安庆市县域GDP398亿元,县域平均GDP为49.8亿元,在全省17个市中居第13位,比全省县域平均GDP57.2亿元低7.45亿元,比马鞍山市低15.1亿元、芜湖市低3.3亿元、滁州市低5亿元。由于受基础、区位、资源禀赋及发展力度等诸多因素影响,较长时间以来,全市八个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较突出。202_年县域人均GDP最高的桐城为10160元,比最低的5674元高出4486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总量的差距上,而且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呈现质的差异。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市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体现为传统的“二元”结构特征,工业规模和比重小,工业化进程落后。202_年,安庆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131.2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32.9%,比马鞍山44.4%低11.5个百分点,比芜湖47.3%低14.4个百分点,比铜陵39.7%低6.8个百分点;县域人均工业增加值2444元,仅相当于

马鞍山6163元的39.7%,芜湖6022元的40.6%,铜陵4747元的51.5%。县域农业虽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效益差,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

3、财政压力大,农民收入低。202_年安庆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9.15亿元,人均363.25元,比马鞍山市低565.86元,比芜湖市低474.59元,比铜陵市低562.66元。202_年全市县域财政收支相抵财政赤字30.94亿元,8个县(市)没有一个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长期以来,由于县域经济结构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市多数县处在“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困境,农村面貌得不到根本改善。202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只有桐城市、怀宁县。其余各县都在3000元以下,远低全省十强县水平。

4、县域经济投资规模偏小。202_年安庆市县域人均固定资产投资4631元,分别比马鞍山市少5200元,比芜湖市少5649元,比铜陵市少13180元。县域贷款余额仅186.7亿元,占全市56%。202_年全市县均贷款余额23.34亿元,为全省十强县之首的宁国县47.3亿元的49.3%,十强县之尾的广德县33.2亿元的70.3%,202_年全市县域存、贷款差为97.9亿元,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65%,低于银监会控制的75%——80%的存贷比例。金融机构贷款主要向城市、大行业和优势企业倾斜,县域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支持。

5、县域经济发展束缚较大。相对于省、市级政府而言,县级政府管理经济更具有直接性,但由于金融、税务、工商、国土、电力等职能部门的权力不断上收,县级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弱化,责和权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对策建议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发展我市县域经济更要抓住国家政策与安庆优势的结合点,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在增长方式、发展路径、产业选择、经济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推动我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1、以工业强县战略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基石。一是要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走出各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在原有产业发展基础上,按照“扩大规模,形成集群”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着力培育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群;二是要加快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关联组织培育,积极引导不同产业组建行业商会,对内加强联合,对外广拓市场。三是要切实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当前,各县(市)、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精心规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做好相关项目的论证、申报和储备工作,形成梯次推进、有效接续的项目工作格局。

2、以农业产业化战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着力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以市场为导向,继续组织实施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发展适销对路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启动河蟹、茶叶、粮食、油料、棉花和畜产品品牌整合方案,分年实施,整体推进。各县(市)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选好选准1-2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尽快做大做强。如太湖县的肉鸡开发、怀宁的油料加工、岳西县的茶叶开发等,都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应尽快做大。

3、以城镇化战略固化县域经济发展平台。应着力抓好城镇功能定位,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集中力量建一批旅游商贸型、工业带动型、资源加工型的小城镇群体,达到“形成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如桐城、怀宁、枞阳等县可围绕新的城镇体系建设,加大对工业集聚区的整合扩容,提档升级,努力形成个私民营特色经济;潜山、岳西、太湖等县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生态农业特色鲜明的优势,打造旅游名乡名镇和发展特色小乡小镇。

4、以外向带动战略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

重,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要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机遇,承接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的民营资本;要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按照园区聚集,错位发展的原则,科学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构建以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引凤还巢”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5、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落实扩权强县政策。将省、市管理权限下放,赋予县(市)更大的决策权、自主权。加大市、县干部的交流,让精兵强将自愿奋斗在县、乡第一线。开展“经济特区乡镇”试点。选择几个经济强镇,成为安庆的“特区乡镇”,主要负责人进入县级领导班子或解决其政治待遇,赋予经济强镇相当于县一级的经济社会审批管理权限,支持经济强镇率先发展。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应在破解融资难题方面创新举措,协调资金供需矛盾。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力争建立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引导支持县域优秀企业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对于解决农产品难卖、技术难寻等矛盾意义重大。各县(市)要尽快制定出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所有的城镇和有条件的乡村都要尽快接通互联网。加大我市农网建设步伐,鼓励涉农企业自办网站或通过阿里巴巴等网上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加强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服务体系、扩大营销功能、发展对外经营,不断提高参

第五篇: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山区绿化作为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我市后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对我市的山区绿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山区绿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烟台市后花园、胶东半岛最大的天然公园,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开展山区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2_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4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4%。林木覆盖面积137.3

yle=”FONT-SIZE: 15.5p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mso-bidi-font-size: 10.0pt;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Narrow”>万亩,覆盖率达到4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被国家林业部门授予“全国林业工作建设合格县”、“全国乡村林场管理先进县”、“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2_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一是立足实际,确立山区绿化思路。根据栖霞的实际,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山区绿化思路。在山的中下部有水浇条件或可提水扬水的地方,发展以水果为主的水果经济林;没有水源条件的中下坡位发展干杂果经济林;不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发展用材防护林,建成山上水果山下林的复合型生态林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围绕绿山、绿路、绿村、绿城,大力发展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林业,全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i-font-size: 10.0pt;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Narrow”>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山区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全民绿化意识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林业的社会性、公益性、周期性等特点认识不足,对造林绿化的认识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全民绿化氛围尚未形成,过分放牧,滥采偷伐等违法毁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二是绿化潜力挖掘不够。近几年,我市新增绿地不多、绿化速度不快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变化看,202_年全市为58.4万亩,202_年为59.56万亩,年均增加仅2900亩;从无林地和疏林地面积变化看,202_年全市无林地面积为5.94万亩,202_年无林地尚有4.97万亩,年均减少2425亩;202_年疏林地面积为5.31

pAN>万亩,202_年疏林地尚有4.65万亩,年均减少1650亩。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市山区绿化速度还不够快,消灭无林地和疏林地的任务比较艰巨。

三是用材林不多,林业木材储蓄量较少。虽然我市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经济林在林木数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全市林业用材林不多,成材林相对较少。以占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比例最大的松林林分为例,根据调查,1975年全市松林36.19万亩,蓄积量20.96万立方米,亩均0.579立方米;而202_年全市松林25.49万亩,蓄积为8.19万立方米,亩均为0.3213立方米

FAMILY: 仿宋_GB2312;mso-bidi-font-size: 10.0pt”>。虽然森林覆盖率每年稳步增长,但成材林面积和数量却在逐年减少。

四是林业经营体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不具体,名为集体所有,实属无人负责,在行政上、经济上和法律上无人承担责任;地籍管理不规范,无契约协定,责、权、利不清;法人不合法,林地资源所有者是党支部或村委会等非经济组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经营体制导致造林绿化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而政府有限的投入与我市生态建设的任务形成了很大反差。同时,由于组织群众造林主要靠行政命令造起的林地权属模糊,同群众的长远利益、眼前利益脱节,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为有效地解决山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绿化工作再上新水平,更好地打造优美环境,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进一步强化对林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林业生产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山头、到地块,抓好林业精品工程建设,促进我市山区绿化升级提档。充分利用会议、电视、标语等形式,大力营造全民绿化的浓厚氛围,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继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划定区域、制定标准、建设特色义务植树基地的办法,对义务植树实行专人集中管理,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和质量。

二是加快林权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在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招投标等形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或联合开发林业。积极探索和解决非公有制林地资源的所有权、采伐权归属问题,以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将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开发利用权和收益支配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有开发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辅、民间融资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投入体制,确保林业生产资金投入。

三是实施封山育林,搞好留苗养树。由林业主管部门制订封山育林规划,确定具体的封育范围和方式,对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区、水源涵养区,以及林木植被稀疏或地处高山、陡坡、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地、山场,重点控制,实行全封;对低山、25度以下的丘陵缓坡,以及与农田相间的隙地、荒地、林地,实行半封。同时,加快宜林地林木植被的恢复,实行封、造、管并举,加大对四荒地的垦林力度和重点区域的封山育林力度,进一步搞好留苗养树,巩固山区绿化成果,努力提高造林绿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坚持科教兴林,加强技术服务。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林业职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围绕提~旱瘠薄山区造林成活率问题,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新成果、新品种,推广容器苗造林技术和山区造林综合技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造林质量。

《[推荐]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我市乡镇撤并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