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在体验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2-112453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1 22:53: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体验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在体验中享受写作的快乐

新课标提倡作文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还学生作文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写真体验,抒真感情,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真、童趣。其实,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

一、感悟生活,体验积累的快乐

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比如我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观察中,开展一些“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我长大了”

等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例如:黎佳乐在习作《我的第一次》中写到她是一个不爱说话又胆子很小的女孩,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买东西,可是今天爸爸妈妈却对我说:“佳乐你今天给我们下楼去买包子好吗?”听完这话后我很想告诉爸爸妈妈我不行,可是……(因为这对于一个胆小又不爱说话的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最后我还是答应了爸爸妈妈并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楼去买包子,来到店里看见人很多这时我的心更乱了,就像怀里的小兔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办;我刚想说阿姨我买……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这时我听见心里的我再说:“佳乐你能做到,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我又一次来到店里鼓足勇气说:“阿姨我买两笼……纯肉的包子,”说完这句话后我深深的吐了一口气,阿姨笑嘻嘻的对我说:“小朋友你等一会,我去给你装。”拿上包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从心底里为自己鼓掌。通过这篇孩子的习作我仿佛看到当时那一幕场景,这就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所以这篇作文生动、淋漓尽致。在后面一次我和她妈妈谈起这篇习作时,她妈妈说她当时一直就跟在后面,作文中写到的正是她当时所做的。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我认为加强对生活活动过程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习作的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感悟生活,体验探究的魅力

探究性习作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学生习作的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写一些探究性的作文,指导学生探究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写一写“可爱的小白兔”等等;这样的作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魅力。比如春天来了,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到郊外去“找春

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和冬天有什么区别;再感受一下春天,在郊外放放风筝;然后再回到课堂,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得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的迎春花开了,有粉的、白的;有的说柳树姑娘的纸条抽出了新芽;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来看看美丽的世界!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用美丽的语言来描述春天;通过这种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这样做,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三、感悟生活,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例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老师、爸爸、妈妈、同学、朋友、家人等,把自己心里话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心里的秘密;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表述自己的心声。

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习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扩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激发其兴趣,又激发其感情,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才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第二篇:体验习作生活享受作文快乐

体验习作生活享受作文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情趣,享受到作文快乐,才是真正的作文。许多时候,人们把作文当作一种考试的功利,把写作当作一种技能来练习,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教师说难,学生说难,家长说难,人人谈作文变色。其实,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19次提到“体验”。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交流的开心,发展的进步,个性的张扬,合作的快乐„„

一、在习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比如指导学生习作的观察中,经常开展一些习作素材体验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作文倡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同以前教学相比,作文在开放活动中学生个性会得到积极发展。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我认为加强对生活活动过程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习作的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在习作中体验探究的魅力

探究性习作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学生习作的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写一些探究性的作文,譬如指导学生养几只蚕,探究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写一写“春蚕的生命过程”;研究蚂蚁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写一写“蚂蚁预报天气”的秘密;探究蜜蜂和蝴蝶采花的不同,写一写蜜蜂和蝴蝶的童话等等。这样的系列作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魅力。比如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回到家后,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作文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这样做,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三、在习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习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和过程。小伙伴常常会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出人意外的妙语连珠。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寻找最佳的开头方法”、“交流最有趣的精彩细节”、“研究某人(老师、亲人、同学等)的特点”、“文章门诊部小专家会诊”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合作作文的尝试,指导小学生互写评语,互相批改,积极合作。我们还可通过接龙作文、系列日记、当小记者小编辑、编小手抄报的方法,让小组之间展开某一专题文章的竞赛。笔者曾经尝试过“话题接龙”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在班级分成三、四个大组,一组一个日记本,一人一篇,一天一篇,一周一个话题,一个话题进行一次展览评比。“日记”的内容可编可抄,“接龙”的话题可以自选,“接龙”的顺序可以自定,“接龙”的日记可以合作写成,一开始可“一条龙”话题续接,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多“龙”齐舞(分小组举办接龙比赛),“龙飞凤舞”(男女生混合“双打”)、“画龙点睛”(评论作文)、“描龙画凤”(给作文插图)等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四、在习作中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多向交流,多层面交流。比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老师(校长、爸爸、妈妈、某作家、某记者、某主持人、某同学、朋友等),我想对你说”,也可以老师和学生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习作的心得,探讨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交流精彩片段的写作体会,谈论生活中新鲜人和事,共同观察和体验某一景物、某一事件,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多向交流讨论。您看,我班的作文经验交流会又开始了。小学生葛星这样介绍他描写大风的经验的:我在观察一次刮大风之后写了—篇作文──《风》,武老师夸我写的好。当时,大风吹得我几乎站不住脚,更不用提睁眼睛了。可是好奇心促使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来观察大风中的景物。小树东倒西歪,像是不停地给狂风鞠躬,求它饶命,沙上、纸屑、草棍满天,这使我想起家里的鱼缸,日久不换水,跟现在的天空差不多。可见,认真观察不但能发现并抓住事物的特征和细节,而且能使情动辞发,因而,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再看教室里的同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像涂上了一层蜡,身上也都落满了一层尘土。对这一观察所得,我用了“咱们都成了士人了”这句话来形容比喻,觉得既实际又妥贴。通过仔细观察,我抓住了风的一些特征,当天晚上就把这些写下来,写得很顺利。我的观察日记是这样的:这不,刚才还是好好的天气,可是眨眼间,仿佛有人惹了老天似的,它竟然大发雷霆。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树干“呜呜”响,电线“呜呜”叫,可怜的小树被大风猛烈地摇晃,东倒西歪,有的还被折断了。墙角的垃圾、纸屑、草棍都被卷到了空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上下翻飞,整个天空就像长时间没换水的鱼缸被搅动了一番,杂物飘忽不定,一片浑浊。教室里更是一片昏暗。沙粒、尘土从窗隙钻进来,弄得同学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身上也都是尘土,一个个都变成了“土人”。同学们互相看着,不禁笑了起来。黑板上的字模糊不清,花花点点,老师没法讲课。风呼啸着,撞得教室的门“啪”直响,还不时从门缝中挤进一些沙土和杂物。哼!风,我讨厌你!通过民主的开放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了开心和愉悦,体验到了情趣和思维,体验到了心灵与心灵的共振„„新课程的习作教学,应该更激扬地呼唤对话,应该更挚着地开拓对话,应该更巧妙地开展对话,将旺盛的生命力融合在亲情浓郁的对话里。

五、在习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作文呼唤新颖有趣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传统的习作教学评价往往以习作目标作为依据,因此采用的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作文教学是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作文的评价形式,是多几把评价尺子,鼓励冒尖,张扬个性。增加评价的尺子,就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尽显青年蓬勃的个性之美。作文的评价应尊重学生人格,扬长补短,鼓励冒尖,凡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都可以被评为好。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最佳越多越好。做到人人参与,既是评价的裁判,又是被评价的队员。一次演讲要评出最佳选手,一次观察赛要评出最佳细心者,一次辩论会要评出最佳辩手。作文评选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由于评价尺子的增加,评价过程的开放,人人都有被评为好学生的可能。总之,作文教学的多种评价尺子,不同侧面的评价应组成一个开放而民主的评价体系。通过富有情趣的评价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六、在习作中体验个性的张扬

作文提倡自由写作,张扬个性,体验情趣。文章是极具个性的产物。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因此,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比如:每到开学之初,我就让学生拾撷起假期生活中一页页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断。把在假期中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事情在班里相互交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也许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也许是一段美丽的传说„„在这种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可以了解许多风土人情,会有许多的感人体验和收获。然后,用一段话把自己的小故事再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开阔了眼界,达到了情感交流、资源共享。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动前,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习作是一种体验的生活,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是一种合作的生活,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是一种创新的生活。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的习作才能走向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化、生活化,学生才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上一

第三篇:体验成功喜悦 享受习作的快乐

体验成功喜悦 享受习作的快乐

情绪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人类最主要、最普通的情绪 ,是人们获得精神享受的主要来源。无论对个人生活而言 ,还是对社会群体生活而言 ,它都是最有价值的情绪。经常处于快乐状态的儿童更善于同他人交流 ,也更敢于探索和进取。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对孩子来讲 ,或许更应该说“成功乃成功之母”,当他们看到作文取得了成绩 ,看到自己文章刊登在刊物上或获奖时,他们会把成功的喜悦化作一种动力 ,而当老师的就要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享受习作的快乐。学生在习作中肯定会有许多乐趣 ,如新鲜有趣的见闻,愉快高兴的经历 , 自己做的得意的事情等。哪一位作文写得特别出色 ,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组织交流 ,如在班上开辟习作园地 ,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对学生的作文除了写得好的给高分 ,有进步的也要给高分;经常让学生在班上读自己的文章 ,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好段落;汇编个人、班级优秀作文集;鼓励他们往各种刊物投稿 ,积极参加比赛等。让学生体验到亲身参与下获得成功的愉悦情感 ,使全体同学既享受自己的快乐 ,也分享别人的快乐 ,这种快乐的享受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加快作文起步的速度。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是使学生喜欢作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应该从作文起步阶段抓起,贯穿到整个作文教学中。

总之 ,作文起始阶段 ,应把难点降低 ,把坡度变缓 ,以多种形式和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 ,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 ,丰富学生的想象 ,提高再现和表现能力。学生领会了作文的要领 ,有找到作文钥匙的感觉 ,普遍获得了成功的愉悦 ,增强了自己对作文的信心 ,就会由厌写、怕写 ,变得喜欢作文了。

第四篇:体验快乐 享受快乐

体验快乐 享受快乐

是的,快乐对我们的生活多么重要!每天面对一大群孩子,工作的特殊性常常使老师的情绪变化很大,也很容易把来自家庭和生活的苦恼带进课堂。但一个老师的心情不仅仅属于自己,还会辐射到几十个孩子。不快乐的老师很难培养出快乐的学生。不快乐的老师本身也很难享受美好的生活。把快乐带给孩子,教育原本是一种享受;把快乐带给孩子,我们的世界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瞬间和不可复制的幸福体验。

少先队是广大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她更应该把“创造儿童快乐,追求儿童幸福”的口号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她更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成员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

一、快乐目标的设定

1.快乐目标设定的载体

作为快乐目标的载体,应融队员身心发展的心理需要和时代对队员素质的要求于一体,并能在不断传递过程中带给队员快乐与追求。比如:中队公约、行动口号、中队名称、中队标记(吉祥物)、中队自编的队歌以及板报、队角、自设奖章等,都可以成为快乐目标设定的载体。

2.快乐目标设定的原则

(1)目标应满足成长需要。凡是符合少年儿童的成长愿望,满足他们某种强烈需求的目标,总是能极大地调动他们为达标而奋斗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儿童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们,孩子是具有个性、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人,他们的话语、行为都反映了自己的愿望和心理。

(2)目标应激起情感体验。从我校五(5)班“绿茵中队”的快乐目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五分享:

分享自主的快乐;分享给予的快乐;分享沟通的快乐;分享挫折的快乐;分享友谊的快乐。

四心情:

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乐观的心情;

让我们永远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让我们永远拥有助人为乐的热情;

让我们永远释放勇往直前的激情。

(3)目标应贴近现实生活。目标应是看得见、摸得着、贴近队员生活实际的东西,并能诱之以行,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如以下快乐公约:

快乐需要制约:遵守学校各项常规,做合格的小公民;

快乐需要友谊:让我们手牵手,建立深厚的友谊;

快乐需要奉献:献出自己的爱心,换来喜悦的果实;

快乐需要自主:我们是小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快乐需要满足: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合理的愿望;

快乐需要乐观: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脑后。

为此,作为辅导员要关心、了解孩子们平时的生活,快乐目标的设定首先就着眼于队员的生活,从而真正走进队员的世界!

(4)目标应体现鼓舞激励作用。把达标生动形象地同某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收获结合起来,能起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以上四条,可以说是快乐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四者之间有机统一,体现出了目标的艺术性、实效性和整体性。快乐目标以队员们的发展需要为圆心,以辅导员的引领为半径,共同画出“快乐之圆”,让队员们成为快乐目标设定和实施的主人。

3.目标设定的特点――体现“四性”

首先要有童趣性。快乐目标要充满少年浪漫的色彩,引导少年儿童满怀兴趣地追求、探索、学习、活动,积极地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其次是发展性。快乐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因为它需要大家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才能达到,但是过了这段时间,随着目标的一一达成,新的目标也应逐步提出,以此引导队员们为达到新的目标而奋斗。另外,目标的设定应循序渐进,不断向前运动,不断发展变化。不仅为实现今天的美好,还要为明天、后天更美好的目标而努力,这样的目标才会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再次要体现互补性。快乐中队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共同一致的,大家都为之奋斗的目标。由于中队存在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为此,目标的设定应有机地整合两种群体的优势,不断协同互补发展。最后还要体现差异性。快乐目标的设定首先就要从真正走进学生世界开始。了解他们的差异,体现他们的差异,承认他们的差异,在设定目标时,给予其引导,促进其发展。

二、快乐生活的创设

1.以兴趣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产生快乐的源泉。所以,我们将“组织快乐学习”的切入口落在“学习兴趣”上。以“兴趣”为首,探索适用于所有学生,并能引导队员快乐学习的有效策略。

2.以自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快乐活动

“自主”是个性解放、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将“活动自主”作为切入口,尽量提供学生自由创造、自由探索、自由设计、自由交往的“自主空间”,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快乐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以自主性、选择性、民主性为教育特点的“菜单式”活动形式;第二,一系列主题活动。

3.以团结友爱为核心,创建快乐中队集体

友爱,是儿童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孩子们才能得到快乐的发展,它是创建快乐集体的首要标准。快乐中队创建包括:第一,以友爱团结为核心,制定中队目标、组建中队组织机构;第二,以友爱自主为动力,开展中队活动;第三,以友爱信任为纽带,改善中队辅导员与队员关系;第四,以友爱尊重为驱动,形成中队凝聚力与向心力。

4.以民主为核心,营造快乐家庭

民主的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所以,在快乐家庭的营造过程中,“尊重”、“平等”、“信任”、“交流”等都是重点。快乐家庭营造包括:第一,家长教育观念倾向及其对策;第二,“亲子活动”等沟通交流手段;第三,家庭教育中的快乐激励;第四,“快乐墙”、“快乐报”、“快乐帖”等营造快乐家庭的计策。

快乐是一种心绪,是情感上的愉悦;快乐是一种体验,是发自内心的快活。快乐是一只吉祥的鸟儿,能在心灵的枝头唱出婉转优美的歌;快乐是一支悠扬的乐曲,会在心田深处舒缓地淌过。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金色童年,快乐地实现自己的七彩梦想!

(责任编辑:李雪虹)

第五篇: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克的认识”案例及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这里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下面就以“克的认识”一课来说明我是如果用前面所提到的理论去证明的。

案例

师:(课前准备好)请你从带来物品的包装上找一找他们的重量是多少。[因为“克”这一重量单位比较抽象,所以这一课最主要的思想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体验]。

生1:小包的榨菜净含量15克。生2:一盒饼干重40克。生3:一块香皂重100克。

(师板书:15克、40克、100克。)

师: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有多少重,请小朋友用手去掂一掂,到底有多重,然后把感觉告诉其他小朋友,好不好?(生认真的用手掂着,互相讨论着)

师:(拿出一颗没有写出克数的糖)请大家估计一下他的重量? 生1:大概2克重。

生2:我认为一粒糖比2克重,也许没有2克重。

师:请看桌上的喜糖,你估计一下一盒喜糖有多少重吗?(外包装上已写明24克重)。生:看包装盒的外面写着24克。师:现在知道一颗糖有多少重吗?

生:一颗糖重3克。因为24里面有8个3。(多么可喜的发现!通过这么简单的观察和初步思考,就得出了一颗糖有3克重。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眼光。)

(每一个学生都分到一颗3克重的糖,在认真的掂着,有的同学闭着眼睛在感觉糖的重量。)

师:你估计一个2分的硬币有多重?请你掂一掂,想一想,可以跟这颗糖比较一下。生1:一个2分硬币重2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一下。

生2:一个2分硬币重一克,刚才我掂了一下,糖比硬币重好多。

师:那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标准来比较呢?几个2分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呢?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生基本上都在苦想,有的在小组里轻声的讨论,有的在做着实验,也有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生1:我们小组认为4个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因为一个硬币1克也不到 生2:3个硬币。生3:1个硬币。生4:2个硬币。(学生纷纷抢着说,谁也不服谁,争论不休。)师:(指着生4)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用橡皮、铅笔试出来的。(上台演示,在桌上先放一块长方形的橡皮,再在上面放一把直尺,尺的一端放2个硬币,另一端放一颗糖,恰好平衡。学生真难以想象,虽然没有天平,居然能想到这种方法,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应该把橡皮竖着放,这样就可以放3个硬币了。(好象又有不同意见了)

师一边赞许的点着头,一边出示天平,结合刚才同学的说法简单的介绍天平的用途。那么一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利用天平去称一称。

(在老师的帮助上,学生在小组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人人用手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克这个单位很小,1克非常轻。生2: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

师:那么我们来选一样物品,你能想办法知道它大概重多少克吗?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猜出来?

生1:我的橡皮大概有6克重;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用手去掂了一下。师:有没有方法去验证?

生:可以用老师教我们的天平去称一称。(在师的帮助下,称出来是8克多一点)师肯定:相差还是比较近的。说明同学们已经对克有了一定的认识。生2:一把直尺重15克。(通过验证,重17克。)

师: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我们就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重,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以后发扬这种本领,学到更多的知识。接下去我们做一个游戏:那就是去寻找“克”的活动。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克做单位的,那么我们这个游戏就需要你去动一动你的脑筋了。你们可以在校园里、家里、商店里,你去过的某些地方,寻找哪些东西可以用克做单位的,并做好记录。

„„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符合小学的生理、心理特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去发现、去挖掘,那将从中获得无数的乐趣。整节课体现了《标准》关于在数学课中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这么多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协调着学生的活动,在恰当的时候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在一节抽象的数学课中,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仅使这节课的气氛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的感觉,即学生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那么亲身体验是从那里来的呢? 它跟什么东西息息相关呢?这节课又是怎么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呢?

一、自主发现首先得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教育认为一切以书本为主,即便他脱离生活实际,就是死记硬背也要背会,所以我们造就了那么多知识上的高分,动手操作的弱者,也就是“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教育从小抓起那没错,最主要是怎么样抓的问题,辛好《新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标准》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榨菜、饼干、一块肥皂、一颗糖到后来的橡皮掂量、直尺掂量,初步体验了重量单位“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讨论、比较、用天平称来验证,就使得对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由此建立了1克重的概念。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真实而具体,又是常用物体,是小朋友感兴趣而愿意去摸索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由于克这么一个抽象的知识产生恐惧感,从而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不安的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么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密切关系的,而我们的一切活动,也是可操作的。

二、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克”感受较少。而学习重量单位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重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物体有多少克重,而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可以这么说,角色的转换在体验学习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节抽象的数学课,我们不能单靠嘴巴说说就可以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有在亲历了某些事情的发展,才能更深刻的意识到这些知识掌握起来原来不是那么困难。本节课也体现了:1)从已知的推出未知;2)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从这两个方面合理地利用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让他感受到他的思考是有用的,也有利于他的后面的学习兴趣,保持这样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闷,学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出新办法去估计、测量物体的重量,对克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习开始意识到怎么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的,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自动探索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说了算,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本节课中,如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答案是很多的,学生也为此争论不休。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启发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目的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那样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等学生用橡皮和直尺“居然”称出了硬币的重量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创造,假如就是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了天平,那么后面的这一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如果教师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那么你会发现,在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时,你心中的愉悦那也是难以形容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也感受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学生也是在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试问,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操作,是一种何等的惬意啊!那么,我们的数学还是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么枯燥无味吗?学生能不喜欢数学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气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充分地享受数学的快乐。

在体验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