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影评——孤独的美食家[优秀范文5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12-75225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6 14:12: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影评——孤独的美食家

孤独的美食家:一人食的忘我和悠然

久违的吃货五郎又回来了!他将继续在这个夏天继续为千奇百怪的客人搜寻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带领大家深入大街小巷饱尝各色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奶油水果三明治早餐,浓郁醇香的黑咖啡,油光锃亮的鳗鱼配上晶莹剔透的米饭„„

与食物坦诚相对的自在美食家总是口味刁得厉害,指指点点毫不留情。按这个标准,井之头五郎其实算不上美食家,他从不挑剔,不管怎样的浅街陋巷里的寒酸小馆子,他都吃得尽兴,打个饱嗝说,“下次还要再来”。

称其为美食家,或许更多是因为他在传递着一种遗世独立的态度。其实,吃东西这种事情,总会觉得别人吧唧吧唧的才更美味,与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又与他们斟上酒谈些人情琐事,真是浮生一大美事。但五郎总是一个人穿街走巷,一个人静坐。他一坐定,似乎进入了只有食物与他的世界,说声“开动了”然后就是朝圣的开始,前尘往事纷扰世事都不见了。如此之势,既然有美食,何来孤独呢?其实,享用美食也好,修行人生也好,最难得的正是这“孤独”二字,一个人与食物、与世界相处,更容易得一份坦诚以对的自在。舌尖上的日本,五郎带你吃遍美食

改编自谷口史郎绘画、久住昌也原作的美食漫画作品,于2012年1月播出了第一季,同年10月飞快播出了第二季,2013年播出第三季,而在今年7月,第四季已经在夏季推出,吃货井之头五郎将带着观众继续去探索小街巷中的平民美食。

第三季中,五郎依然没有改变地独自品味着各色美味食物,并且第二季中大受好评的甜食菜单和吃零食的戏码也将继续出现,不仅如此,原作者久住昌也出现在剧中介绍各种街边美食的单元“随意QUSUMI”,相信也会成为一大看点。而为了各色美食,五郎也会到访横滨市的日出町以及东京北区赤羽等地。

短短的十二集,十二家不同风格的店面,还有不同风味的菜品,还有每次都发出“好吃”赞叹的五郎,都是让沉浸在美剧英剧重口味高强度爱情打斗僵尸纠葛政治基情中的观众觉得眼前一亮,被这部这么淡的作品,几乎没有情节可言,每次都是“五郎去见客户,客户大多很奇特,五郎肚子饿了找饭店吃饭,又吃多了,完毕。”的简单情节而吸引。

一个人探店就像一个人探险

一个人探店就好像一个人探险,充满忐忑也充满惊喜。这次五郎会走到哪条街?走进哪家店?吃到怎样风味的食物?

妙趣就在每一次走过一条街,五郎都会随遇而安的走进一家店,装饰大多很普通,就是你我身边的小馆子,但是食物一定精彩。其实食物也是平常的食物,但是被精心的做出来,又被五郎精心的吃掉。在五郎默默吃着的时候,我们似乎也跟着摄像机镜头吃了一回,被食物治愈,被五郎治愈。本剧的中心思想在每集开头已经道出,现代人束缚很多,能够全身心放开,只听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可能就是吃的时候,生活有点难,客户有点烦,至少让我吃个痛快。

以“一个人孤高地享用美食的姿态”作为大前提,首先被感受到的是,五郎孤独的美食冒险。从第一话中就确定了全剧的基本模式:去往工作场所的途中、会谈、吃饭,第一话中的食用场所决定完全是偶然,因此整个过程里难免充斥着对其他就餐者过于关注的生硬氛围,这种紧张感从第二话开始进行了调整,将过分的关注转化为对单纯对食物的介绍,而不会过于影响五郎的选择,自此逐步迈上轨道。

真正开始被吸引,是从第一季的第四话开始,这是最明显就餐意图和取向的起始。在石油工厂的刺激下,寻找可以让身体燃烧起来的食物,完全主观去找寻所需的燃料,一个人吃得满面赤红兴致勃勃,正当我看得目瞪口呆想着“这是怎么回事,到底在做什么啊”的时候,五郎已经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了精确地点评“一个人吃烧烤也可以吃得这么大汗淋

漓”,真是非常过瘾的体验,当一切完毕后,他从小小的门面店走出,一边说着“男人就要像工厂那样充满干劲”一边舒展着双臂逐渐远去,我看着他的背影久久移不开视线。是的,就是从这里开始,每一集的最后,都会跟着他一路往前走去直到音乐渐止,直到渐行渐远。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会和家人、朋友去吃饭,点菜的时候会询问对方的口味,会被对方的选择影响,食用的时候,会一边聊天一边玩手机上网,就像某些白烂的言情女作家总结的那样“重要的不是吃什么,是和什么人一起吃”,因此催生出了各类装修精致菜肴粗糙的店铺,也曾经和他人提起过咖啡馆茶餐厅一类的存在,说着“不是谈恋爱就是摆Pose,味道怎样其实不重要吧”,竟然没有人表示反驳。

可是这一切,在五郎面前,却是完全禁止的呢。

想要吃什么,想通过食物感受到什么,今天的天气和心情,适合怎样的饮食,因为这样想着,走进了一家又一家店铺,很仔细地研究菜单,做着执着的艰难抉择,安静地期待着每一次相遇,碰撞出怎样的味觉盛宴,这样子的姿态,很令人羡慕。

给每一餐都被赋予幸福的滋味

想要吃什么,想通过食物感受到什么,今天的天气和心情,适合怎样的饮食,因为这样想着,走进了一家又一家店铺,很仔细地研究菜单,做着执着的艰难抉择,安静地期待着每一次相遇,碰撞出怎样的味觉盛宴,这样子的姿态,很令人羡慕。

与从容地走进每一家食铺,会礼貌询问是否可以入内落座,会在饱餐之后真诚地说“非常美味,多谢款待”的食客相对,也想遇到那样温柔和蔼的店主。

不会用异常的目光去打量和猜测,在这样子闲适的白日,一个人西装革履地进来就餐是否古怪,不会在点餐时一边听着对方的要求一边用细碎的视线去逐层扫过手表、首饰或者眼角某一道不起眼的细纹,而只是微笑着,欢迎与道别,在看着客人面前干净地不见食物残渣的盘子时会真正开心起来,说着“真的非常感谢”,想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被好好对待,愿意把脱下的外套整齐地放进袋子,耐心地告诉烧烤的方法,能够自在、投入地享受美食。除了五郎,鲜少有独自的食客,不仅是剧情需要,而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不愿意一个人就餐,因为等待的时候做些什么呢,点菜的时候怎样面对服务生呢,许多的问题与不适砸下来,便失去最初,想去感受食物的心情。

随着故事的徐徐展开,不仅是五郎在胃口上的逐渐扩展,那份真诚地体恤食物的心情,那种在食物面前的“平等”更是被奇异地表达出来。

虽然会有人有“植物或动物都是作为个体的存在,不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繁衍变化”这种很有道理的说辞,但是果然更喜欢“豆芽菜为了变好吃而在努力地成长哦”这种可爱的想法。

对于我这样大陆民族的食肉个性来说,类似于生鸡蛋拌米饭、纳豆海苔拌豆腐、木鱼花盖饭拌山葵这样的美食,完全无法吸引到我,即使是在深夜看也安全到不会有食欲的美食剧,最后真心倾倒于“美食家”这样的称谓,被感染的,依然是对待“努力着”的食物的态度。好似所有或朴素或华丽的料理都被赋予了灵魂和店主的祝福一样,五郎每次都小心翼翼地观察并善待着,无论是“纹理有点粗糙的鱼肉”或是“手工很简单的拌料”,辛辣到甚至吞咽不下去满脸涨得通红也没关系,在五郎的品尝下,那些都“难道不是很好吗”。原本并不是很光彩的心情,就这样被无论是怎样的食物和店铺,都愿意不吝惜赞美并大口吞咽,将最后一颗米粒和肉末都放进嘴里,并真诚感谢这一切的人,照亮了。

因此那看似孤独的姿态,被料理人的平和包容,将一切不安与窘迫化解,全身心地投入到食物带来的乐趣或苦涩的情绪中,并愿意与每一丝细微的味道分享与对话,这样子的美食家,让我不禁也想做一碗纯真耿直的米饭,热乎乎地冒着白气,被他大口大口地吃掉啊。

每一集结尾都有原作者探访剧中的店,点和五郎点的一样的菜,还会介绍这个店的具体位置,真叫人窝心,也让人跃跃欲试哇!

第四季在辣豆芽炒肉和五郎对美味的感叹中,开始了新的美食之旅。

第二篇:日剧《孤独的美食家》观后感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观后感

搜狐里看到了新剧推荐《孤独的美食家》,美食家里的“食”字,深深的吸引了我。原本以为,怀孕的孕妇可以幸福到想吃什么,想吃多少随便吃的我,发现体重超标血糖偏高才知道,原来孕妇也要管住自己的嘴。现在为了控制体重和血糖,晚上经常是肚子咕咕叫,也不知为什么,怀了孕就特别容易饿,刚吃完就饿了,又不能随心所欲的吃,真是折磨啊。

就这样,我开始了《孤独的美食家》的眼睛旅程,可惜第一季就12集,每集就20几分钟,一眨眼就看完了。

剧情相当的简单,和我们平时看的中国的热闹的连续剧大相径庭,有时我想,只有日本人会拍这样的连续剧吧。

剧中就是一个男主人公,其他再没有什么男二号,女二号了,真的很孤独,男主人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每天因为营业要流窜到东京的各个角落,在肚子饿的不行的时候,溜进一家饭店,一般也都是很普通的小馆子,价格便宜的让你想哭,出品的各样菜品都是很普通的日本菜,并非隆重介绍的奢侈料理如昂贵的和牛、河豚、怀石料理等稀有菜肴,都是日本人平时经常吃的一些菜,好像我都吃过。

主人公定位是美食家,本以为他会对餐馆无比挑剔,每顿都会找到自己珍藏的着名有传承了不起的餐馆,其实都是偶然发现的路边小馆子,本以为美食家应该无比挑剔,主人公无论碰巧去了哪家小馆子,都应该挑剔食材、搭配或口味,因该是苛刻至极,可是主人公永远都是在吃了第一口之后就开始满脸笑容无比陶醉的自言自语:太好吃了,太美味了。剧情简单,人物单一,介绍的料理也不稀奇,不是什么奇珍异食,本来应该是毫无吸引力的电视剧,可我用了一天的时间,饥渴的从第一集看到了第十二集。亲们,第一季可一共就12集啊。感觉就是看不够啊,晚上睡不着想去吃啊。这是肿么了?

为什么我那么爱看呢?我相信你也会爱看的。

我觉得:

韩剧和日剧输出的特别多,因为他们在剧情里会非常巧妙宣传自己的文化习俗。这些与众不同的吃喝玩乐特别吸引人。

我看了韩剧也很想吃韩国料理,看了《孤独美食家》之后,很想到日本大食堂吃日本的普通家庭料理。

别看主人公看似随意的进了一家又一家小店,但是每家店,都无一例外的有自己的特色。

菜品的精致,主人的用心与菜品的价格无甚关系。

每家小店,不管顾客多少,都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在经营,我也奇怪,他们能忙的过来吗?

别看店小,有的店也很旧,但是里面一样整齐、干净、精心布置、氛围温暖。让人坐下来就不想走的感觉。

别看店小,价格便宜,店员没几个,可是食材都是原产地特送,集中在东京各个角落的小店,集中了日本各地的精选食材,看颜色、口感、和主人公满足的表情就知道这里童叟无欺。

东京号称全世界最贵的城市之一,本以为在东京生活举步维艰。看了美食家以后,发现我们太可怜了。每份菜品折合成人民币就是几十块钱,20快到60块不等,大部分都是20、30的样子,现在上海吃碗面也要20块啊。这就是我们大排档的价格。可是,出品的菜品,都是店主精心制作、摆盘后奉送给客人,丝毫没有怠慢,味道也是赞不绝口。(范_文_先_生_网)通常500日元,30元人民币就可以吃一份丰盛的定时,有鱼或肉、白饭配蔬菜和酱汤。真想钻到屏幕里也来一份。他们能赚钱吗?这是一直的担心。

还有一个担心,店主不是一个人,就是夫妻两个人,忙得过来吗?本以为他们人少,只供应几种菜品,实际上,店里的菜单贴了满墙,相当丰富,他们是怎么分工合作,采购、清洗、切菜、制作等等,怎么忙得过来呢?

看了这个连续剧以后,有种马上飞去东京的冲动,想按着主人公的足迹把这12个餐厅都吃个遍。价格比上海的日料便宜多了,而且看起来味道是完全不一样。同时也想体验一下,日本人小而精、勤而简、快而好的服务和美食。

《孤独的美食家》把我带入了日本家常料理的口水里,奉劝日本的小伙伴快去踩点找饭店去!

我现在上海找家家庭日料,解解馋!

第三篇:《美食家》

当前位置: CSSCI学术论文网 > 文艺文学 > 文艺理论CSSCI核心期刊学术论文 > 比较文学理论 > 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 ——以《美食家》为例论文发表时间:2010-06-21 17:21学术论文来源: 论文发表者:免费论文 点击:158次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 以《美食家》为例 【标题注释】本文曾在《唯实》2003年第6期发表,但未经作者同意被删减许多。为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唯实》同意将本文在其他刊物上重新发表。【作 者】赵宪章 【作者简介】赵宪章(1951-),男,山东聊城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内容提要】美食家一词源自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是从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现已成为正规汉语的常用词。这一事实不仅肯定了《美食家》的首发之功,而且意味着《美食家》的成功在很

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

——以《美食家》为例

【标题注释】本文曾在《唯实》2003年第6期发表,但未经作者同意被删减许多。为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唯实》同意将本文在其他刊物上重新发表。

【作 者】赵宪章

【作者简介】赵宪章(1951-),男,山东聊城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内容提要】“美食家”一词源自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是从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现已成为正规汉语的常用词。这一事实不仅肯定了《美食家》的首发之功,而且意味着《美食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陌生语词的使用。由此观之,《美食家》的真实意蕴很可能就浸润在它所使用的这类语词中。于是,通过对小说词频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隐含在小说文本背后的意义以及作家通过叙说者“我”所泄露出来的潜意识。这表明:对于同一部作品,传统主题学和思想史式的文学评论只能描述作品的一般特性和表层意义,采用形式美学的方法才能发现它的深层意蕴。

【摘 要 题】个案研究

【关 键 词】形式美学/文本调查/陆文夫/美食家/词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I01,I2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597(2004)03-0054-06 所谓“形式美学”就是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或者说是关于审美对象的形式研究。如何将形式美学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文学研究中当是目前学术界应当关切的问题。

如果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美学和文艺学的现代转型,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从社会学和思想史的方法向语言形式研究的转向当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于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研究就成了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主潮。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对这一思潮已经做出了不少回应,有关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等形式理论的译介或研究连篇累牍,但是,真正能够沉下心来细细消化并将其付诸文学研究的实践却不是那么理想,特别是将形式美学的方法应用到具体的文学评论中去的成功范例尚不多见。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传统,似乎只有关于文学的社会评论和思想分析才显得厚重、深刻,而关于文学的形式研究似乎只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事实是,20世纪以来的形式美学决不是唯形式而形式的纯形式研究,即所谓“形式主义”,而是通过形式的研究阐发文学的的深层意蕴,就像结构主义所着力探讨的是作品的“深层结构”而不是传统的篇章结构那样。道理很简单,按照现代文学观念,任何作品及其风格、个性,首先是由其独特的形式得以展现的,形式并非只是文学的“外表”,它更是文学的本体及其存在方式。因此,通过形式研究文学当是文学评论的必经之路,而不是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超越形式直奔主题。“超越形式直奔主题”可以是政治家、社会学家或思想家评论文学的方法,但不应该是文学评论家评论文学的方法;文学评论家评论文学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始终从形式

出发阐发文学的意义。在文学评论家的心目中不应该有离开形式的文学的意义,离开文学形式的意义绝非文学本身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倡导文学评论中形式美学方法决不是在提倡所谓“形式主义”,而是呼吁文学评论应当回到文学本身、文学评论家应当是关于文学的评论家,而不是简单地充任“思想”的警察。

当然,我们的文学评论之所以难消化和接受形式美学方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研究需要充分的实证精神和足够的学术耐心,而不像主题学研究那样,只须凭藉感性经验或抽象推理就可在自己头脑里完成。这是因为,相对“主题”、“思想”和“内容”而言,文学的形式既然是文学的本体存在方式,那么,它就具有相对客观的实在性,就需要我们对文学形式本身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说,而这方面的细致和技能恰恰是我们现在的文学评论家们所缺乏的。就像我们读过一部作品之后无须进行任何文本调查就可以很快写出洋洋洒洒的评论那样,审美经验、主观想象和抽象推理是其最主要的思维工具。形式美学的文学研究就不同了。文学的形式主要表露在它的文本中,文学文本是文学形式的基本载体。因此,形式美学的文学研究所要做的首要工作就应当是“文本调查”,“文本调查”当是文学形式研究的前提,只有“文本调查”才能赋予评论家发言的权利。而这一技能和耐心并非每位评论家都具有、甚或都希望具有的。

我们所说的“文本调查”类似考古学的“田野调查”。没有“田野调查”的“考古发现”只能是已有文献的归纳整合,这是一种带有很大局限、片面和残缺的考古学。同理,我们的文学评论如果不甘于“鉴赏”的层面,而是企图将自己提升到“文学学术”的高度,那么,类似“田野调查”一样的“文本调查”肯定是不可省略的,因为只有建立在文本调查基础之上的思想分析才是可靠的,才能达到“学术”本身的确定性和无可置疑性。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我们将选择小说《美食家》进行这样的实验,即通过《美食家》的词频分析验证将形式美学及其文本调查方法应用到文学评论中去的可能性。这一实验将向我们证明:对于同一部作品,传统主题学和思想史式的文学评论只能描述作品的一般特性和表层意义,形式美学的方法才可能发现它的深层意蕴。(注:在以往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著作中,陆文夫的《美食家》多被评价为具有“苏州味”的“小巷文学”;本文通过对小说词频形式的分析将发现另外的意义,即在其“苏州味”这一表象背后所隐含的更深层的意蕴。)当然,“文本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词频分析只是其中一种。我们之所以对选择“词频”对《美食家》展开文本调查,是因为它的成功和“美食家”这一陌生语词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陆文夫发表于1983年的《美食家》(《收获》1983年第1期)是中国新时期最著名的小说之

一。此前,“美食家”一词尚未出现在汉语中(注:确切地说,“美食”一词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见《墨子·辞过》和《韩非子·六反》);但是,“美食家”一词是从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才开始出现在汉语中的。这也是我的形式美学实验为什么选择《美食家》,为什么选择对《美食家》进行词频分析的原因之所在。因为,通过一部小说的流播使古老的汉语增加了一个新词汇,一个能够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新语汇,当是文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意义而言,改造和更新语言表达当是文学的本分,文学的其他功能都不过是这一功能的演绎和引申。);此后,这语词不胫而走,在民间广为流行,特别是对于那些津津乐道于“民以食为天”者,“美食”及“美食家”也就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就这一意义而言,小说《美食家》的扬名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食家”这一陌生语词的使用?“陌生”意味着“新奇”。任何陌生语词的出现,只要是应时或应运而生,就会在新奇感的催生中迅速蔓延,并随着时间涡流的淘洗凝铸为永恒。现在,“美食”及“美食家”不仅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而且成了饮食文化业用以冠名的美称和招牌词。从这一角度来说,陆文夫小说的首发之功不可磨灭。由此观之,《美食家》的真实意蕴很可能就浸润在它所使用的这类语词中,所以,将其中某些高频词揪出来进行“拷问”和分析可能是有意义的。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 QQ空间 QQ收藏 开心网 人人网 百度空间

------分隔线----------------------------搜索与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 ——以《美食家》为例相关的CSSCI学术论文

CSSCI学术论文网站内搜索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第四篇:《质数的孤独》:影评[范文模版]

《质数的孤独》:影评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靠得很近,如11和13,但它们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即使靠得再近,也无法相邻。一个人也有可能如质数般孤独的存在着,而落入此番境地的原由多是悲伤而不可逆的。事实上,即便一个人并非质数那样的存在,也难逃孤独之感,正如田纳西·威廉斯所言:“我们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躯壳内,被孤独地囚禁终生。”

这部影片的主题似乎和它的片名一样明确,《质数的孤独(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两个历经孤独的人的孤独,两个有着成长阴影的人的孤独,仿佛质数般孤立地互为镜像,即便内心深处贴近,但那梦魇般的过往和不可捉摸的现实,阻隔了心向往之的牵连,于是,经年累月的敏感、负疚、心伤、回避、怨愤等因素,都构成了横在中间的偶数,致使片中男女主人公马蒂亚和爱丽丝若即若离地相伴数年,虽心曲想通,却总被过往和现实捆绑,在相聚时选择分离,在分离后期盼重逢,即便彼此都确认那无法分离的情愫。

虽然影片主题明确,但其再现方式却如同它的影像风格,飘渺虚幻,诡异多变,充满了光怪陆离的光影技法。执导过文艺闷片《追忆自我》的意大利导演萨维里奥·克斯坦佐,这次玩起了扑朔迷离与“似是而非”,并将他长于摄影的技能发挥得尽兴。克斯坦佐虽不多产,但就他悉心打磨过的影片可以看出,他惯用各种镜头来刻画角色情绪上的紧绷与压抑,如片首的长镜头就流露着莫名的滞闷与焦虑,片中部分镜头画面还如破碎的梦般摇曳散落,配以突出的音乐,令视觉和听觉交相呼应,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情绪模拟,也令影片充溢着阴鸷、压抑、忧伤的气氛,偶尔地,还在灰色中闪烁出一丝丝的毁灭感,奇特的是,这种毁灭感伴随着一种病态的快感而来。www.teniu.cc

影片在倒叙中再现马蒂亚和爱丽丝童年往事的关键点时,所采用的平行剪辑模式让影片充满了张力与惊悚感,也令这两个不幸儿日后在灵魂上的相吸相知成为命定的可能:迷蒙蒙的画面上,一边是忐忑中的小马蒂亚,一边是失散中的小爱丽丝,一边是马蒂亚在雨夜中惊觉被自己弃之不顾的痴傻妹妹的消失无踪,一边是困于雪山中的滑雪小将爱丽丝的迷途困境,伴随其间的音乐仿佛一直在撕咬着纠结的神经,直至不幸的确认发生与蔓延。

就剧情结构而言,这部影片虽改编自同名小说,但在很大程度上有抛开原著故事架构的迹象,在讲故事的方式上有刻意“凌乱”之嫌,当然,导演按照自己的意图诠释电影的做法,并没什么不妥,一切需以最后的呈现效果来论。从成片来看,影片不会像身为畅销书的原著那样广受欢迎,因为它早早地就竖起了围栏,它,不是给所有人看的。

影片起始,两条故事线的讲述较为清晰,继而,四个主要年份(1984年、1991年、2001年、2008年)中两个主人公发生的典型事件,被以非线性的模式打碎拼接到导演想要它出现的地方,这种刻意的解构也并非多么难以理解,只

是大量艺术技巧的多次运用,影响了剧情的流畅性,很多必要的段落显得语焉不详,仿佛意会远远地大于言表,成年人物的塑造也稍显单一,很多心理戏流于表面,对孤独的阐释还差火候。同时,多种技法的广泛运用也令影片在局部呈现出多股气流攒动的特点,从而显得俗丽而凌乱。

原著使用质数的概念,胜在用一个新鲜的解读符号来解析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心灵孤独的问题,改编后的影片则只在某场戏中浅尝截止地使用了这个概念。事实上,马蒂亚和爱丽丝应该是那种因彼此的存在才活下去的类型,是那类灵魂相依而存的质数,因为双生,所以存在。奥森·威尔斯说过:“我们一个人来,一个人活,一个人死,只有我们的爱人和朋友,让我们暂时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人。”马蒂亚和爱丽丝,比起自己,他们更爱惜对方。

关于剪辑速度,是该片褒贬不一的特点之一,有观点认为,该片剪辑速度之快仿佛要将其做成悬疑惊悚片,而另外的观点则认为,该片的剪辑速度是在着力营造一种孤立无助感。不论哪种观点,都有相对可取的地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导演彰显个人风格的影片,他在自己设定的天地内挥毫泼墨,一如他的《追忆自我》。

(杂志约稿)

芷宁 发布于: 2012-07-12 23:28

第五篇:餐饮企业美食家召集

“美食体验家·舌尖体验之旅”召集令活动

策 划 方 案

活动目的依托餐饮企业的产业优势,通过征集美食攻略相关稿件、举办美食分享会等方式,使员工能够在文字和图片中品味各地区独有的餐饮文化,调动企业员工分享美食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餐饮服务意识,同时收罗天下美食,为我所用,利用本次活动作为公司奖励旅游的契机,增强企业员工的行业认同感、归属感及自豪感,提升品牌形象。

活动主题

美食体验家·舌尖体验之旅

活动口号

用舌尖体验精彩生活

报名对象

餐饮有限公司全体员工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20日至9月20日

活动地点

网络和企业

活动流程

一、筹备工作:

时间:2012年6月20日至30日

内容:

1、成立活动组委会,明确分工和职责。

宣传组:负责本次活动宣传工作。

文案组:负责活动文字资料的撰写以及参选稿件的评阅工作。

后勤组:负责整个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如印刷所需的海报材料、准备宣传物品等。

2、构建“美食分享社区”,展现活动进程,方便参与者互动交流。

二、正式开展:

1、接受报名投稿(一次美食体验)2012年7月1日至8日

报名人员要求:

热爱美食,乐于分享,有良好的摄影技术与写作能力的优先,文字功底较好

优先。

稿件要求:

内容真实原创,文字流畅优美,情感真挚细腻,图片清晰生动

稿件发至公司邮箱XXX@XXX,附上个人简介(姓名、所在单位部门、联系方式)。

2、9月15日在活动社区网站及公司主页文化专栏公布结果。

3、9月20日美食体验价分享会

分享会流程:

总经理讲话;

获奖员工现场PPT分享;

旅游基金颁奖;

现场美食体验(美食大比拼)

4、美食家权利

获得奖项和丰厚的旅游基金,通过竞争可以晋升美食家级别。

美食分享稿件一经采纳,文章50元/篇,发表在企业小报及公司网站文化专栏。

5、美食家职责

定期进行线上美食分享,聚集人气。

获得体验基金或结束旅游基金体验之旅结束后,有义务撰写旅游美食攻略,上传摄影作品。

三、后期宣传

9月21日通过照片墙或者海报公布首期召集活动结果

活动相关事项

本次活动奖项设置:

美食新星3人体验基金100

晋升奖项设置:

每周一评美食新星3人体验基金100武汉舌尖体验之旅1次 每月一评美食体验家2人 体验基金300湖北舌尖体验之旅1次 每年一评美食体验师1人体验基金1000全国舌尖体验之旅1次 经费预算(待细则出来后再制定)

注意事项

1、如有特殊情况发生,迅速处理并启用备用方案。

2、活动本着公开、公正、公正原则进行。

影评——孤独的美食家[优秀范文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