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论赏析课程中戏剧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13-928695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8 23:09: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赏析课程中戏剧

论赏析课程中戏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时期,同时又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其审美观念除了受自身因素影响外,更大程度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源于生活,又高度地反应生活,用艺术的手段呈现生活,同时引导人们用特殊的眼光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思考人生,进而了解生活的真谛。戏剧可以用其特殊的形式启发人们去发现美,尤其是对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戏剧大学生审美影响

审美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和鲜明表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情感最为丰富、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用火一般的热情追求美。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一)审美观逐渐成型,但还不够稳定。一个人的审美观,以及其具体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等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按照一般的社会价值准则逐步形成的。随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成型,随着其广泛参与审美活动,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成型,但还不够稳定。

(二)审美趣味多样,但发展不甚平衡。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是多样的,凡是有美的地方就有大学生的足迹。大学生精力充沛,头脑灵敏,充满青春活力,对各种各样的美有着热烈的追求,而且较之成年人,大学生的心境和情绪往往不稳定,注意也往往很快转移,因而更突出地具有审美趣味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在多样性的审美趣味下,大学生的审美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审美评判自主,但带有一定盲目性。大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日益增强,因此喜欢主动地、独立地从自己对事物的审美认识中去做出审美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但往往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观察程序不当和精确性不够等原因,在审美判断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四)喜欢追求新奇,但鉴别力尚差。由于大学生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新奇事物的感受较为集中和强烈,因而,无论是一门新学科、或是一项新技术都会引起大学生的热切向往。应该说,对新奇的追求是美的创造所必需的,但大学生的辨别和评判能力尚有欠缺,他们追求新奇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好奇心的驱使,且有时仅限于外表的肤浅的特征。

(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审美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表现。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他们身上也最为鲜明地体现出审美的时代特征。当前,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日益广泛,且受西

第1页

方价值观的冲击较大。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其以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借助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演员的形体动作,有的要音乐伴奏,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戏剧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人们去思考。《乱民全讲》就为其典型代表。

《乱民全讲》分成许多小故事,小故事又分为几个小段, 每个不相关的小段是穿插著演,每段小故事都会让整场观众捧腹不论是会心一笑, 抑或仰天长笑。然而故事却能带领大家思考,让观众不只是笑笑, 能再去想些更深刻的东西。

我和你的关系怎样界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什麼分别?我为什麼会喜欢红色?我为什麼会感到悲伤?我为什麼会感到快乐?我在唱歌 我在哭 我在大笑。我听见自己的声音。我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在问自己很多问题。我知道答案。我就是不能解决。是没有感觉。还是没有决心?整出舞台剧就是一场凝重的对哲学的思考,虽然一切似乎都在幽默搞笑反讽中完成。最后的KTV女主人公唱得嘶声力竭,那是她结束人生的最后一歌,是对人生的绝望悲歌。“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此时的她回忆着从前的种种幸福,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坐在KTV的房间里,准备唱我人生的最后一次卡拉OK,因为我已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我决定离开这个世界的理由: 第一,因为我这一生也不会得到你,第二,你永远也不会喜欢我,第三,那次你对我说,你对我已再没有任何感觉。无论如何,我们也有过一段开心快乐的日子,我选择唱KTV作为离开前最后的一件事,是因为我们在这KTV内,渡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我们在这里手拉手,唱了很多很多的歌,我还以为,我们可以一直的唱下去。也许我们都明白,在这个社会,不会有真的爱情。你对我说,人最重要是生存。你经常劝我不要想太多,不要把事情复杂化,生活越简单越好,所有问题自自然然会解决,不要执着,一定不可以太认真。我也想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我记得我和你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埃米莉的异想世界」,人人都说戏里的埃米莉很有勇气,但那是电影,不是台湾,在台北,就算我有作埃米莉的决心,也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我可以随时改变自己,但你跟我说,我怎么改也没有用,因为我想我作自己,但当我作自己时,我又得不到你我还作自己来干什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明白,我只是觉得很辛苦。也许离开后,那种辛苦会消失。离开这个世界,可能是开心的,我想我会到了另一个世界,成为天使。若我成为天使,我一定会回来保护你,永远在你身边,听你心底里的说话,再用歌声回复你。

是的,全剧开始,它开始于一个结束,让你相信,生命是一个圆。

第2页

生活也是一个个的轮回,每一刻都是一个起点,也是终点。这才是歌剧的价值。

美,是一种表现形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审美是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动的特殊反映方式,并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地评价和判断。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美。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那么,即使是在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之作面前,或自然界让人目眩神迷的日落景象面前,或者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惊世之美面前,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他可能是飒爽雄健的,但这种飒爽雄健缺乏另人心折的内涵和深度来加以衬托,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不全的。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材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戏剧就是这样,它将生活的美,愉悦的也好,悲壮的也罢,统统展现在舞台上,让人们去观察去体味。戏剧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用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在向学生们介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欣赏特点、分类和标准。让他们明白人完美的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完美的形象体现在人在气质、性格、修养和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在追求人的自然美(包括人的身材美、体态美、装饰美)的同时,还要追求心灵美。

戏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欣赏高雅艺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时候,在精彩表演鼓掌喝彩的同时,让大学生自己去感悟道理,提高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训练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起到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大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健康、高雅、富于美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真善美的启迪和陶冶,培养潜在的素质和能力,以提高审美情趣。

一棵树有绿荫的美,一朵花有开合的美。大学生正处在不断吸收养分的阶段,而戏剧正是那和风细雨。这个世界真的不缺少美,而单单缺少发现。此时,我们需要第三只眼,戏剧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第三只眼。在观看戏剧时,我们在欣赏美,观看之余我们会思考,进而发现周围的美,久而久之,我们的审美观得到正确的指引,走向了正确方向。

第3页

第二篇:论电视节目中的戏剧小品

论电视节目中的戏剧小品

小品是近三十年来新兴的一种戏剧形式,人物语言生动活泼,反映生活快捷迅速,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在诸多的文艺演出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演出样式。戏曲小品是以话剧小品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有着显著的戏曲特色。对唱、念、做、打巧妙的运用,对民间艺术多方的汲取,使其成为小品行列中有较大震撼力的种类。尤其是在我们河南这样一个戏曲大省,戏曲品种和观众都居全国之首,而戏曲小品在我省的发展也是首屈一指。

小品为什么会产生和发展那。小品艺术可以说是戏剧艺术的古老树根上抽芽生长出的一棵新苗。即属同一根系,为什么戏剧古已有之,小品迟至今日才破土而出?若说这颗年轻的艺术种子的萌芽竟是在相当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也许不少人难以苟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一向对活跃在银幕上的电影明星相当感兴趣。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当然忽略这一大众化的审美心态。因而,每年的元旦春节晚会上,家喻户晓的影星们便应邀亮相了。可是,用什么方式亮相呢?歌舞自有行家里手同台演出,岂敢班门弄斧?诗歌朗诵,说实话,眼下不怎么受欢迎,大概是“让人感动”的时代过去了。漂亮的女演员可作节目主持人,陈佩斯这位深受欢迎但似乎又不太适合正儿八经主持节目的喜剧演员有什么拿手好戏那?最拿手的自然是话剧演员。若截取电影中的某个片段或几个镜头,一是未免有些“老调重弹”,二是难免断章取义,三是综合艺术中单抽出一段表演来,便寡谈无味了,意境全无。如此种种,便促使他与当时声名大噪的“牧马人”合作,在有限的舞台时空内别出心载地表演了一段相当完整的话剧小段子。能否说,影星们或许只是将话剧小品当作“亮相”的看家手段,却在无意间促成了一颗新的艺术胚芽的问世。“每一出戏在观众面前演出时,未知的和心理上的无法预料的可变量实在太多了。”起码有一点可以断定,后来的小品“热”是王景愚,陈佩斯们始料未及的,也是当时在电视前捧腹大笑的观众们(包括文艺理论家们)预料不到的。

在戏剧艺术跃入低谷的今天,为什么小品这个带有戏剧诸多遗传因子的新生儿一脱离母体,便大有“青胜于蓝”的势头呢?

首先应该意识到,舞台戏剧艺术是不可替代的。在影视艺术大红大紫的今天,戏剧仍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因为“它(之戏剧)不像电影,也不像电视,它要求活生生的观众和活生生的演员同时出现在同一的空间内。这是戏剧独一无二的重要职能和优点”它“具有相互交流的特点。……这是一种直接的交流,至少同别的艺术相比,可以这么说。这种感情交流很快地融合为共同的生活感受。”这在电影里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因为影片已经拍摄完毕,已经结束了,盖章验收了,不可能再接受我们的反应了。演员不能听到我们的反应,不能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看法不起任何作用。我们可能死气沉沉毫无反应,但影片却会照样毫无差别,无动于衷地放完指定的长度。”活人与活人和活人与影片之间的接受方式,反应,效果等等肯定是有差别的,尤其是对于喜剧来说。(喜剧的观众反应即笑声有时竟然被视为“心理场”内的一名重要角色,如果戈理对其剧作《钦差大人》的阐释。)否则就很难解释,亲自去看一个名角,这种迷人的力量来自何方:“影迷们不管是在电影里或是电视里已经看过多少次他们所喜爱的明星了,但他们还是愿意去亲自看看明星本人,不管跑多远的路”。所以说,戏剧艺术产生的危机,只是它在改变了欣赏习惯和口味的观众面前一时的无所适从,并非将要消亡的先兆。小品与观众的见面方式几乎全是戏剧式的交流,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也是将面对面的观众反应包括进去的整体的播映方式,如现场直播。最近出现的实景拍摄的喜剧电视小品,但效果不如剧场舞台上的小品。因为“在看喜剧时,经常在少数敏感观众的诱发下使全体观众爆发出捧腹大笑声。在一种特别和蔼可亲的气氛中,两三个人将会对他们的邻居发生奇妙的影响,一旦他们开始发出笑声,结果就会引起其余观众的笑声。数百年以前,剧作家们和演出人发现了这一秘密,并雇佣一批捧场者或雇

佣一批观众,把他们埋伏在观众中以激发笑声或喝彩。自然,即便是有一群雇用的捧场者也不能挽救一部坏戏。”

观众之所以青睐小品而冷落了大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是原来的那批观众了。今天剧场里的观众结构和素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一,在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中,年青一些的人没有时间和耐心从头到尾去看那几个人物纠缠不清的是非恩怨。他们喜欢的是迪斯科的节奏、摇滚乐的速度。然而,迪斯科摇滚乐不能像戏剧那么逼真地直接展示和解剖人生,小品却既能令他们忙里偷闲的娱乐上那么一会儿,又能在片刻的时间内亲切自然的凸现几个耐人寻味的生活镜头,让人咂摸和品位一点似曾有过的生活感受。小品似乎成了戏剧化 的迪斯科和摇滚乐。其二,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于是,网上文摘、缩写、梗慨大量出现。这种求知欲波及到多个或多种艺术品的精华部分,于是,有了民歌联唱、影视插曲联奏、戏曲剧种串演之类的“大杂烩”的文艺节目,有了集惊险、打斗、喜剧甚至歌舞于一体的电影电视,有了各种各样的集锦、荟萃。在同一时间长度内,是只看一出结构完整、主线突出的戏剧,还是看它十来个可以反映不同阶层、各色人物的多种风格、多维层次的小品节目,观众自会做出选择。小品不能说是适应潮流的新戏剧形式,但可以说是新的戏剧形式探索期间冲淡剧场冷清寂寞的活跃角色。

任何事物的从无到有、从盛到衰,都有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双重原因,小品的初次出现,是偶然的个体因素所致;小品的发展盛行,却是必然的群体因素所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以新的传播方式使戏曲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快餐进入千家万户,特色的优势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喜爱。由于众多专业创作人员和演员的加盟,在艺术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涌现出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小品明星。在戏曲市场上,戏曲小品的这种“品牌”效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众所周知,作为民族瑰宝的戏曲艺术有着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在很长时间内,戏曲是民间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它对于传播民族文化,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情趣,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天的戏曲小品,不仅传承了戏曲母体的优势,更直接的关注现实,集中多样化的手段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且它是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形式,带领人们去感悟人生的内涵。

戏曲小品的创作是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员在小品创作中,首先应从分析角色的“行动”入手。黑格尔说“动作起源于心灵。”小品的创作,演员应如同对待 “大戏”一样,先从人物的心理分析入手,只有明确人物的行动目的,找出角色为达到目的的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即人物合理的心理流程,才能创作出鲜活的人物和个性化角色。小品演员创作的要求投入快、定位准、跌宕起伏大、心理技术过硬,在把握角色的嬉笑怒骂中将悲欢离合流露出来,在人物交流的碰撞中不断的产生火花和剧场效果。从另一种角度说,小品发展到今天,也得力于演员们寓庄于谐、幽默风趣、情深意浓、浓缩人生的艺术表演。

每个演员的成长道路不同,身怀的技艺也就不同,在编导的过程中,要把演员自身的技艺和长处设计到总体构思里。戏曲小品的长处在于戏曲技巧的多样化,好的戏曲小品,应把演员的唱、念、做、打充分调动起来,让观众通过戏曲程式得到美的享受,要避免低俗、自嘲等艺术性差的作品,使之成为通俗性、艺术性、戏曲化的艺术品类。

总之,戏曲小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定要紧扣时代,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只要有对生活不断的关注才会被社会所关注。特别是在人们文化消费观念不断确立的今天,戏曲小品要努力成为一种高消费的艺术品进入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篇:论戏剧活动中的

论戏剧活动中的“物造型”

摘要:在戏剧创演活动中,演员的表演艺术环节,是以演员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身体为材料的“人造型”环节,那么于此相对,那些借助各种物质材料为媒介的舞台造型因素,如舞美造型、灯光造型、服装造型、化妆造型、道具造型之类,我就将其统称为舞台的“物造型”艺术。

关键词:舞台艺术

舞台空间

烘托

1.1物造型在戏剧活动中的位置。主要出演使用目的而产生和存在,也有一定的“形象”造型目的。古希腊演员戴面具,穿长袍,这样,不但因为“变”角色的一种简便办法,还是演员可以扮多个角色的办法。在中国的早期戏剧中,也有面具,如戏剧史几乎都要提到得《兰陵王》还有现存典型的古代戏剧化石的戏,都有面具。中国戏剧的面具勾脸、高底靴、化妆的浓妆艳抹与打击乐的震耳欲聋、逼尖了嗓子的唱与念都是相协调的,戏场子演出要适于观众的听觉与视觉的需要密切相关。

1.2舞台美术在戏剧创演活动中,不是附庸于表演艺术的因素,而是根据自己的特殊手段造型、创造成为戏剧行动中的一个“无言的角色”。戈登克雷提出舞台“物造型”是舞美艺术家阅读剧本、烂熟于心之后,结成的“心像”在舞台上的展现。因此他反对摹仿和抄袭自然,他认为的舞台“物造型”不是肉眼看惯了的世俗事物,而是剧本形象在舞台艺术思想、情感中聚合成的一种意象的物质造型。这种造型要能够暗示剧情、渲染氛围、帮助塑造性格和激发诗意的想象。

1.3舞台“物造型”只是一种戏剧艺术创造的辅助手段,它必须以演员的“人造型”活动为聚合核心而成为戏剧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戏剧情节的意义来说,它只是附着于演员的表演并与之协调起来,才有意义。没有表演,“物造型”的意义只是其自身的存在的意义,这时没有戏剧了。中国戏曲不反对用舞台“物造型”手段来帮助表演,偶尔一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亦能大增其彩。

2.1舞台空间的美术造型。在古希腊、罗马的背景回音壁以后,在中世纪漫长的宗教剧、神秘剧、奇迹剧发展过程中,舞台空间的美术造型长足地发展了。背景墙有时就变作了上绘图案的屏风式建筑。搭建的舞台布景和用一些装置造成的机关设施,就是所谓的“建筑布景”和“机关布景”。“机关布景”在中国戏曲的鬼戏、武戏和神仙戏中也常常出现,到中国20世纪初的上海戏曲舞台,便将这种“机关布景”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机关布景”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刺激、感官愉悦以及剧情表现的方便。

2.2中世纪以后,从文艺复兴的17世纪到19世纪中,由于光学、绘画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戏剧进入了室内,1618年意大利建起了世界上最早的“镜框台口”的法尔纳斯剧场。这时,以镜框舞台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为基础的“透视背景”和“侧片体系”布景出现了。两者统一在“透视效果”的原则下,利用一道道侧片绘景与背景焦点的协调,来创造一种壮阔深远的景物以与戏剧表演环境交相适应。庄严的宫廷、宏阔的广场、深邃的柱廊、幽森的森林等等,建筑布景难于或不能变现的,在透视布景的侧片体系这里能够表现了。这种布景以绘画为特点,所以称为“绘画布景”。

2.3舞台的空间造型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从实用走向多功能,从舞台空间的框定到戏剧活动空间的框定,从提示性地、再现性地说明剧情时、空环境,到变现性地创造一个直喻的、揭示性的感染性的戏剧空间造型设计。

2.4舞台空间造型在戏剧创演活动中有着:框定表演空间,为演员表演活动提供物理性定位;提示剧情环境,给演员表演提供时间、空间的视觉形象;暗示人物的家庭教养、经济状况乃至人物性格。

3.1舞台空间的灯光造型。为戏剧活动照明,满足观、演交流的必须条件。演出时的灯光运用,大概最初是为了照明以便演出活动能在夜晚进行,观、演双方能够彼此相视和交流。在远古,狩猎归来,女人们忙着烤肉,孩子们在篝火旁人缝中跑来跑去,繁星下,树林中,崇拜火的初民,在脸上涂上红泥,手拿火把,就举行仪式,跳起了兴之所至的舞蹈。这就是在有戏剧因素的活动中最初的灯光使用。

3.2为戏剧情节时间、空间服务。舞台灯光可以是为剧情时间的自然推移,从早到晚,或从晚到晨,由暮入夜都可以,出月亮,出朝阳,或出繁星,或出朝阳曙光,可以视剧情需要而随心所欲地变化。

3.3为戏剧情节提供环境性的景物。天阴天晴,晨曦暮霭,都市高楼,乡村原野,都可以用景灯来处理,在天幕上打出幻影来。

3.4切割演员的表演区和戏剧空间。比如《雨夜》里,前红军女战士的老大娘在讲述与回忆的时候,灯光是将舞台一分为二的,一部分表演区是回忆场面的表演,另一半是表演区是剧场现在时的表演,这就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场面中的表演组织在一起了。

3.5配合剧情情调,渲染、烘托人物情绪。这方面可以用彩片灯控制的彩色变化来与舞台情绪相配合,神秘恐怖气氛。

3.6开辟一扇戏剧创演者的主观意念之窗。在一定速度控制下的跑片灯在天幕的长条形中叠印出一片和平、宁静的景象。

3.7造成特殊的艺术形象视觉效果。突出人物体态的美感,遮去前台部分的光,只从天幕打出光源,造成人物剪影,酿造诗画情境。如《死水微澜》中在教堂门口的三爷、吃洋教的女人沐浴在光里的剪影,从顶部斜照下来,配以教堂钟声,造成一个富于宗教情调的环境。

4.1舞台空间的服装造型。舞台服装,从19世纪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的洗礼后,对服装必须符合生活与人物、时代的“真实原则”的要求,就成为戏剧活动中的普遍常识了。人物服装,要与剧情变现的时代、环境、种族、人物社会地位甚至人物经历、性格相吻合。服装造型使人物形象具有戏剧的视觉美感,标明人物的身份、地位。好的服装造型在具备上述特点以外,还能够点明人物性格和情感类型。

5.1舞台人物的化妆造型。舞台人物通常是演员穿上一定的服装,带上面具或进行面部化妆后扮演一定情节中的角色而产生的。舞台人物的化妆,一般分为普通化妆和特殊造型化妆。

6.1舞台的小道具运用,也是戏剧创演中帮助人物性格塑造的促进情节发展的通常手段。如《雷雨》中周家客厅摆着的梅侍萍的照片,一方面是让鲁妈“发现”周、鲁两家恩恩怨怨、不明不白的纠葛,另一方面也为了揭示周朴园性格的两面性。

7.1戏剧活动中的“物造型”是整场戏剧的一部分,烘托作用。

第四篇:中国经典戏剧赏析论文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张顺胤学号:

2011022220

日期:202_年5月28日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象。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戏剧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华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剧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2: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戏剧的艺术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口、手,眼、身、步)。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宋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昆平原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作为文学的戏剧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

随着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戏剧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

1.无论戏剧一词如何定义,只有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视为一次戏剧活动。2.戏剧交流的两个参与者:观众与演员。3.观众与演员必须同时在场。

4.戏剧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

5.戏剧交流的话题是关于一个虚构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员扮演其中的人物。6.演员与观众共享一套“游戏规则”(即符号学中的信码代号)。

7.戏剧事件是审美事件,参与者不仅关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关心传达信息的形式。

《窝头会馆》是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戏剧,它的名字的来历:窝头会馆前房东古月宗的先人在赶考时,因为家贫,赶考期间在小院里天天啃窝头吃咸菜,后来高中举人,为纪念自己在小院中的那段青葱岁月,先人索性把宅院买了下来,冠名以会馆,前面加上窝头二字,“窝头会馆”就这么传下来了。《窝头会馆》描写的是1948年由夏到冬,北平南城的一个大杂院——窝头会馆里,几户普通百姓人家艰难的挣扎生存。这些连窝头都混不上的小市民,在1948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他们还要忍受战争、**的心理压力,乃至国民党伤兵的抢掠、伤害。而他们自己,又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倾轧之中。戏剧冲突以多条线索展开,翠兰(宋丹丹饰)与金穆蓉(徐帆饰)遇见就“掐”;苑大头(何冰饰)与古月宗(濮存昕饰)围绕房产几十年的恩怨与隐私。窝头会馆的居民与以肖保长(杨立新饰)为代表的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肖保长儿子掏枪打死苑大头而达到高潮。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矛盾冲突,就是人民政权代替即将灭亡的蒋家王朝。随着一曲悠扬而又略带伤感的口琴声,掀起了这部三幕话剧的序幕,同时把人们也带到了那段曾经的岁月。随着剧情的深入,一个主要角色大多由北京籍演员扮演的话剧,一个发生在老北京的故事,再加上地道的京腔京韵,使得观众就像磁铁的正负极一样被深昨天,我终于再一次坐到了首都剧场的座位上,欣赏了期待已久的话剧《窝头会深的吸引住了,欲罢不能。

话剧之所以叫话剧,重在一个“话”字,而《窝头会馆》的最大亮点恰恰就体现在了北京话的使用上,人们会不禁发现,那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北京话”在这部话剧中再次重现,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仅纯正,而且恰如果一定要对其做一番评价的话,我觉的三个“倍儿”就已足够概括,那就是倍儿北京、倍儿辛辣、倍儿生活。到好处,好就好在自嘲中带着些许对现实的无奈,幽默中又透出点北京人说话特有的损劲儿,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中如痴如醉。

想想在这个“去京化”的年代,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也能把“褡裢火烧”,念成“塔连火烧”,这对于新一代北京人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北京人艺,他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老北京的魅力,是他唤起了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北京情怀。

就是这样一锅窝头,从和面到出锅,终于蒸出了地道的北京味儿,经典也好平庸也罢,但正如众多媒体的评价一般:“行进在通往经典的路上”,而也许在多年后,我可以骄傲的说,在这条路上曾留下我的背影„„

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此剧的背景与主线。

看戏的过程中依旧是笑料不断,时不时的就听见观众的捧腹大笑,无一例外,就算再次观看,依旧会因台词的搞笑而笑的不行。但笑归笑,整出戏里也有让人落泪的地方,它无时无刻的不在展现着父爱,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爱。

北平和平解放的前一年,在北京某个死胡同的尽头有着一个小破四合院,名叫“窝头会馆”,房主苑国钟守着自己的小院儿和患有“童子痨”的儿子,每天靠卖点儿咸菜、小酒还有时不时收取的租钱勉强为生。院子内住着三个租户:古月宗,前清举人,原本“窝头会馆”的房东,最后却将房子卖给了原本看大门的苑国钟,因为在房契上玩儿了点儿文字游戏而白住了二十多年;西屋住着一家靠卖猪肠子为生的田翠兰一家,东屋住着一家靠卖膏药为生的金慕容一家,两家的男人似乎都窝囊的很,而两家的女人却都强势袭人,见天儿掐架,一个信佛,一个信教,从头掐到尾。另外还有个保长肖启山,整天催捐税,抓壮丁,算计着街坊们的钱和苑国钟的这座小院儿。这就是窝头会馆,一个集中了北平时期老百姓悲与欢、离与合、希望与绝望的地方。

戏中让我感触最深甚至潸然泪下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当田翠兰的姑爷发现自己的岳母深夜里跑进苑国钟屋子后,苑大头向他讲着田翠兰的故事。一个人带着女儿一路讨饭到北平,没吃没住,拿着一帘席子在城墙根儿底下熬过春夏秋冬,最后实在迫不得已,为了女儿不得不当了暗门子,直到被现在的丈夫王立本领回家才过起了安稳的生活。田翠兰是个热心肠的女人,在苑大头的儿子小淼子没奶喝哭的哇哇大叫的时候,别的邻居都因为他是个痨病咳子而躲得远远的时候,她却将自己的奶喂给他喝。或许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战乱频繁,命不保夕的时代,田翠兰这样的人并不多见,虽然整日和对屋的金慕容吵吵闹闹,但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女儿而不惜毁了自己,为了别人的儿子而不怕被传染痨病,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在这个年代看来,这种母爱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能做到田翠兰这样的是少之又少吧。看完整出戏很佩服田翠兰这个女人,对于苑大头,一直觉得她对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全部因为爱情,或许或多或少的有些,但我认为大部分还是她心底的那种善良和关爱,在一个解放前的黎明里,在一个人心惶惶,人世复杂的黎明里,田翠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黎明前的一丝温暖。

另外一处便是整场戏的主人公苑国钟了,在世人眼里,苑国钟就是个爱财如命的人,就连周玉浦问到他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他愤然地说道:“钱!”这或许就是外界人对他的评价。但在苑国钟心中,他的这一切,不管是每日的奔波,还是催租要钱,还是被人看扁,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苑江淼,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病能治好,能过上好日子。直到苑国钟临死之前,他才借着酒劲儿把自己一生的苦闷全部倾泻而出。我坐在第一排的观众席上,倾听着苑国钟的发泄,却发现脸上,鼻翼两侧多了些晶莹剔透的东西,或许是汗水,但我更愿相信这是泪水,不能不说何冰的演技真的很棒,第一次坐在远处并没有办法像今天这样那么细微的观察他的表演,因为他那精湛的演技,彻底把我待到了那个时代、那场生活当中。苑国钟的父爱,到最后的那一场戏中完整的表现了出来,对比最明显的便是当小达子举起枪瞄准他的时候,他仍旧是借着酒气、嬉皮笑脸的和小达子说着话,并没有把自己的命当命。可当小达子拿枪指着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苑国钟怕了,他立马冲上去挡在了自己儿子的前面,求着小达子别伤害他的儿子,那一刻,就算没有再多言语,观众们也能感受到这父爱的伟大。

雪景在里面也有交代天气的作用,两个小时的话剧,却演绎了半年的故事,若没有舞美给剧情这个像样的交代,靠猜,靠个人经验来看戏的观众会觉得比较辛苦。

直到最后的场景,当有觉悟的青年人“向着伟大的新中国进军”的时候,二楼的灯光开始亮了起来,这也预示着,共产党的未来是走向光明的。而光明的到来往往是有所牺牲的,在最后一刻苑国钟的牺牲终于让场景的灯光来了一线暖色。这也是共产党所要给人看到的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

说起《窝头会馆》的舞台技术,是要大加表扬的,是耗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打造的一幅民国末年的没落的景象。虽然只有一个场景,但在这短短的两小时里面,在这个四合院的中间发生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舞美方面,很完美地融合了人们的着装和一种特定时期的生活习惯,舞美让观众融入剧情里面的大作用不可小觑。小说给人的只是对环境的想象,而舞美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南城死胡同里的一座小院儿,坐北朝南,品相破败,却残存着一丝生机。东北角一棵石榴,西南角一棵海棠,两棵树让一条晾衣绳勒着,像在院子当间横起了一根绊马索。”而舞美的色彩,正好用上了一种死一般的灰色,把破败感绘得一览无余。“正房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砖楼,两层摞在一起也没高过东侧邻院的大北屋。楼底一层三间,东边两间住着苑国钟。他是房主,喜欢酿私酒腌萝卜,还喜欢侍弄茉莉花儿。窗台上下廊子内外摆满了花盆和坛坛罐罐,台阶下边儿则是一口胖得离谱儿的大水缸。缸口搭了青石板,比八仙桌还高一块,几个倒扣的菜坛子围着它,做了现成的小板凳儿。”文字上的描述与观众所见的都是完美地符合着,舞美和灯光从一开始就引导着每位观众到戏里面来,但灯光的稍些昏暗又给了人距离感和历史感。让我们做个帮不上忙的观者。也是时代帮不了忙的一个地方。

除了视觉上的传达,还有听觉上的诱导“楼底西边隔出一间,租给了木匠关福斗,小两口儿快抱孩子了。楼上的格局比较古怪,总共两间房,居然在正中打了隔断。西边那间大一些,带着半个平台和下楼的暗梯子,住户是清末的举人古月宗。平台上高低错落,摆满了他的蛐蛐罐儿,虫子们时不时就嚷嚷起来,是欢唱也是哀鸣。隔断东边那间看上去很憋屈,廊道上安了栅栏门,门外连着带扶手的楼梯。木头台阶在中途拐了个弯儿,斜着伸到院子里,几乎把房主的窗户给挡严实了。房主乐意,因为住在脑瓜顶上的不是外人,是他的宝贝儿子苑江淼。他是铁道学院的大学生,让痨病害得休了学,闷在屋里读书静养,除了偶尔吹吹口琴,咳嗽咳嗽,听不出他有别的动静。”有声有色,这样让懂的人会了,让不懂的人清晰了。剧里的灯光主要集中在四合院的中心,这也是人们的中心。构成一种视觉导向,而灯光在周围环境的朦胧,也正说明了当时阴冷的大环境,和每间每户的那种畸形的冷血。正如戏中苑江淼所说的“烂透了”“窝头会馆烂透了”这样一种情景。

舞美除了一种陈述着事实之外,还可以为剧情埋下伏笔“院子靠胡同这边没有墙,也没有大门和门框,舞台顶部垂下一坨挂着彩匾的门楼子,‘窝头会馆’四个字斑驳可辨。字体、字体、落款、印章非乾隆莫属,却怎么看怎么像蒙事,是专门吊在那儿唬人的。院子的地面在舞台上高起来,不多不少地往后退,留给小胡同和大门台阶一些位置。舞台一侧,死胡同的尽头,挡着一棵粗大的黑枣树,结满了果实。与这棵茂盛的雌树相呼应,舞台深处的后夹道里站着一棵死去的雄树,枯朽的枝干伸到砖楼的屋脊上,奇形怪状像生了锈的铁器。”那块唬人的彩匾与后面人物的对话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牌匾一挂,却牵出真与假的一段故事来。舞台的那种真实性好像都说话了。

雪景在里面也有交代天气的作用,两个小时的话剧,却演绎了半年的故事,若没有舞美给剧情这个像样的交代,靠猜,靠个人经验来看戏的观众会觉得比较辛苦。

直到最后的场景,当有觉悟的青年人“向着伟大的新中国进军”的时候,二楼的灯光开始亮了起来,这也预示着,共产党的未来是走向光明的。而光明的到来往往是有所牺牲的,在最后一刻苑国钟的牺牲终于让场景的灯光来了一线暖色。这也是共产党所要给人看到的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舞台美学在这部剧中应用得恰到好处,这也是这部戏值得大家好好看看的地方。

对于《窝头会馆》,我们不能将它拿来与经典抗衡,毕竟经典也是在时间的磨砺中磨练出来的,这对于目前商业化趋势不断加深,文化底蕴不断减少的娱乐市场来说,也算是一剂良药,将观众重新带入剧场中,这也是《窝头会馆》的价值之一。

第五篇: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 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一、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雨果《欧那尼》

浪漫主义戏剧缘起及特点;《欧那尼》赏析

二、现实主义讽刺喜剧:果戈理《钦差大臣》果戈理对现实主义戏剧的贡献;《钦差大臣》的艺术特色

三、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代表作: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

四、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社会问题剧的主要特点;《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中国话剧的影响课堂讨论

四、自然主义戏剧的代表作:斯特林堡《朱丽小姐》

自然主义戏剧简介;《朱丽小姐》的艺术特色

六、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戏剧和社会喜剧:《莎乐美》《不可儿戏》(《认真的重要》)唯美主义戏剧,《莎乐美》主题与语言修辞策略;《不可儿戏》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20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20世纪戏剧的基本特征;理解象征主义戏剧;新现实主义;史诗戏剧(叙事体戏剧);荒诞派戏剧;掌握契诃夫现实主义戏剧的内在戏剧性; 【2】教学重点

《樱桃园》、《皮格马利翁》、《推销员之死》《等待戈多》 【3】教学内容

一、契诃夫《樱桃园》

契诃夫现实主义戏剧的独特特点;《樱桃园》赏析

二、肖伯纳《皮格马利翁》

三、梅特林克《青鸟》

象征主义戏剧的发展及几本特征;《青鸟》的艺术特色; 课堂讨论

四、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作为新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推销员之死》的艺术特色

五、布莱希特《四川好人》

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理论;《四川好人》的艺术特色

六、贝克特《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结构、语言与主题,《等待戈多》的语言特色与主题分析

第二编 中国戏剧部分 第七章丁西林与陈白尘喜剧

【1】教学要求

了解两位作家所处社会时代环境及创作特点,掌握其作品艺术成就 【2】教学重点

丁西林与陈白尘喜剧风格比较 【3】教学内容

一、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二、丁西林《一只马蜂》

三、陈白尘《升官图》

第八章曹禺戏剧赏析 【1】教学要求

了解曹禺在中国话剧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掌握《雷雨》、《日出》、《原野》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2】教学重点《雷雨》、《日出》、《原野》 【3】教学内容

一、曹禺的生平创作

二、《雷雨》

三、《日出》

四、《原野

第九章夏衍、郭沫若与田汉戏剧赏析

【1】教学要求

夏衍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特殊风格;中国现代历史剧

【2】教学重点

《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色;郭沫若与田汉历史剧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3】教学内容

一、《上海屋檐下》

二、《屈原》

三、《关汉卿》

第十章老舍戏剧赏析

【1】教学要求

老舍戏剧创作的特色

【2】教学重点

《茶馆》的主题、结构、语言及舞台表现形式 【3】教学内容

一、老舍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茶馆》赏析

四、学时分配

五、课程要求及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建议

1、阅读与观摩: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列出的参考剧目,必

须泛读规定的戏剧文本,精读指定的经典文本,并尽可能地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或进行现场观摩。教师随堂检查学生阅读剧本的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学生在课堂听课中,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讲授,并注重跟随教师的启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做好笔记。

3、讨论和练习:本课程将讨论3次,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指导事先搜集和阅读资料,做好练习,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教师随堂辅导或课下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进行辅导;本课程将相关辅导资料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交流自学。

六、基本教材和学习参考书

1.郭涤.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2.刘彦君.东西方戏剧进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_年10月

3.张先.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4.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以作业形式,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

执笔人签字:李秀岩

审定人签字:

专业负责人签字:

论赏析课程中戏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