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审计实践创新研究
企业管理审计实践创新研究
——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
王宝庆1王宏明
2摘要: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浙江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也非常有限,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实现。积极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决策审计、人力资源审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填补我国企业审计研究与实践的空白领域。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审计创新
[Abstract] The inner audit can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risk management, risk controlling and risk evaluating.In corporations running by the local people in Zhejiang, the inner audit is so limited that the independence and authority of the audit cannot be implemented.To improving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auditing of corporation governing structures and risk-based auditing and the auditing of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the auditing of human-being resource in the civil enterprises.To initiate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pany audit, we also should make good combine of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Key words] civil enterprisesmanagerial auditinginnovation
20世纪末,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转向管理审计,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加强,202_年末西方国家积极推进现代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2_年)指出: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内部审计活动应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促进控制的不断改善,以此来帮助机构保持有效的控制。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机构的治理作贡献。
我们在广泛调查广厦集团、卧龙集团、绍兴地区民营企业、万丰奥特集团、报喜鸟集团、纳爱斯集团、恒逸集团、传化集团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现在的浙江民营企业不是停留在“要不要内审”的认识水平上,而是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如何高效率、有针对性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主要涉及营业收入审计、费用成本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工程造价审计、预算审计等方面,而在开展管理审计方面涉足很少。审计方法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目前民营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过程中,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强强联合,使一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正在形成。作为公司最高管理者,不仅需要作出科学决策,还需要对下属组织进行有效控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内部审计。在我国进入WTO的关键时刻,民营企业管理审计实践创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化”、“制度的进化”、“内容的深化”和“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审计是企业的防腐剂和杀虫剂,积极有效地开展管理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使企业青春常驻,跳出自古以来“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一、关于审计定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定位不高,审计重点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岗位责
任制考核和制度执行的监督上,对采购价格审计、工程造价审计、管理费用审计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决策审计还远远不够。例如:南方集团把内部审计重点放在办公费、差旅费节支;恒柏集团对通讯费、车辆费加强审计力度;天圣集团重点对用水管理进行审计;光宇集团、万丰奥特集团重点进行大型设备采购费用审计;广厦集团强化工程造价审计,积极进行投资基建项目审计;帅康集团以真实性为目的进行审计,追讨挪用、贪污资金;宁波富达集团注重应收账款清理审计,挽回经济损失
民营企业必须转变认识,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认识转变,由“人治”走向“法制”。从“要我审”转变为“我要审”,由依法监督转变为促进管理、搞好服务,内审工作应以监督为手段、服务为目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为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成“增值和改善”。这种“增值和改善”的思想更适合,也更能受到民营企业的欢迎,因为民营企业增值和改善的有比国企的经营者更强劲的源动力。民营企业必须更加关注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审计观念,将职能调整为服务和监督相辅相成的局面,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去,针对管理和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框架结构中居于要塞关口地位,内部审计是公司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防范公司内部腐败现象滋生的有力武器。增加组织价值、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微笑服务”,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有病治病,消除腐败;无病健身,增强自身免疫功能。把消除舞弊、防范风险、增强竞争力作为审计的根本定位,把审计的角色由“警察”转为“顾问”和“保健医生”。
二、关于审计核心能力
审计核心能力是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这其中包括审计、会计专业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但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现状,根本无法形成核心能力。以民营经济发达的绍兴为例,50强民营企业中,120名审计人员,专职审计人员29名,占24.17%;大专以上文化40名,占33.33%;中级以上职称39人,占32.5%。50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构成的这种局面,是很难形成核心能力的,其他企业就更不用说了。诸暨地区30家大中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专职少、兼职多,本科学历以上审计人员占20%,高级职称人员只有10%。
审计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合适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员培养。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内审部门在人力资源的调度方面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审计人员的构成除财会人员审计人员之外,还应该配备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保证审计业务发展需要。审计团队的成员应该保持合理流动,审计岗位不应该成为企业的“多余”岗位,而应该成为培养企业骨干的摇篮,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培养出来的。内部审计核心能力是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要求踏实认真,实话实说,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无私,廉洁奉公,恪守诺言,严守机密,而且要有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时代特点。同时要精通会计与审计,熟悉法律与法规,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和善长计算机操作,更要具备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等较强的工作能力。审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中,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员必须有一定比例,CIA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审计人力资源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层次梯队,并保持合理流动。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好奇心、想象力和嗅觉力。审计人员对听到、看到的任何常态和非常态事物都应该
有极强的好奇和质疑态度。嗅觉不灵敏的审计人员只能事倍功半,嗅觉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细心观察事实的发展、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帮助嗅觉力的提高。嗅觉力使审计人员在完成分析之前就预感到问题会出在哪里,以加快审计分析进程。审计人员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证据反映的现象能够想象出多种经济本质,对于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充分的想象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2、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审计人员在取证、沟通、协商、报告等环节能够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对别人要亲切、礼貌和尊重,要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要留心、尊重发言人的思路、观点和看法。对于沉默寡言者要善于引导、诱导和鼓动,对于反对、阻碍审计调查的人员要有耐心、信心和毅力,听取意见,寻找原因。
3、集体团队的协作精神。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职业,必须参与集体生活。这一集体首先是审计小组成员和审计部成员,对于审计任务,大家应该有共同理想和信念,长幼之间、男女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都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能够在各部门各层次人员之间交往自如,与提供证据的工作人员沟通协作、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协作、与使用审计报告人员的沟通协作,我们审计人员无论在工作时间还是在工作之外,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这一集体就是我们同一受雇佣的企业。
审计人员应坚决摒弃:①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钦差大臣式的审计,忘记基本礼仪,妄加评论、滥用职权。②碰到困难知难而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总是被对方的话题牵着走。
审计人员必须要有毅力,如同一名战士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进。毅力就是善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到重大问题时。这样做既不是顽固也不是无礼,而是职业良心的真正体现,毅力伴随着很强的灵活多样性。
三、关于审计机制
浙江民营企业已经长大,不能像管理“小孩”一样管理“大人”,管理应随企业的成长而“进化”。进化是指管理由“一人化”进化到“组织化”;由“经验性”进化到“制度性”。
以绍兴民营企业为例,50强中,44家有专职审计机构,占88%;审计名称各异,有称审计部,也有称财务审计部,有的职能设在企业管理部;除5家挂靠在财务部以外,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设置在企业管理部,120名审计人员中,专职审计人员29名,平均每个企业还不到一名;诸暨地区30家大中民营企业中,只有6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制度、审计规范和责任追究制度还远远没有健全。
内部审计机构的的设立模式,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分别设立单层审计机构和双层审计机构。规模小的企业只设置单一的内部审计机构,服务于企业高层管理的需要;规模大的民营企业,可以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高层管理机构下设内部审计部门,分别行使各自对受托责任的审计职权。
内部审计机构是优秀人才的集聚地,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应该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审计部门进行锻炼;内部审计机构是骨干力量培训基地,公司中层与高层管理人才大多数应该是从审计部门走出来;内部审计机构是优秀的商业学校,因为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部门进行交流时,实际上是在推销自己的思想、理念和审计结论;内部审计机构是优秀的管理学校,因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期间所作的提案都带有预测和决策性质。
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审计机构应享有的调查权、检查权、建议权和处罚权,各部门应无条件接受审计人员监督;审计机构经费单独预算制度,应对审计机构实行单独定额预算制度,确保审计活动有足够的经费来源,保证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建立定期审计制度,监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审计建议落实制度,定期检查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建立违规处罚制度,对于违规者以重罚,使其一日受罚终生不为。
四、关于审计范围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内部审计的范围约80%以上在财务收支审计上,目的只是为了差错防弊,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只有少数企业涉及管理审计的范围,例如,广厦集团在注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专题审计调查。而对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环境审计等方面几乎是空白。这对一个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积极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决策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这些都是国外企业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也是我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最薄弱环节。积极在我省民营企业内部开展这些审计,才真正使审计工作抓住了“牛鼻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填补我国企业审计研究的空白领域,并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在利益关系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衡机制,民营企业家长制管理模式根深蒂固,管理者往往以主观判断代替科学分析,以个人喜好作出决策,一个人的头脑发热往往导致一个企业的灭亡。积极开展公司治理结构审计,有利于从根本上防范企业风险。
人力资源审计是指,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段来评价一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针对浙江民营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状况,积极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审计、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审计、人力资源工作绩效审计。
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战略的一部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202_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倡导,组织内部应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开展审计,对组织的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控制方法、监督过程进行评判和预警,进而化解风险提高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战略决策审计。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的发展根本,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走势和前进道路。战略决策审计主要包括:企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微观环境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基本竞争战略审计、投资战略审计;战略实施控制审计。
环境审计主要评价企业环境活动领域进展情况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外部对企业环境活动的要求,这来源于国家法律、政府环境目标、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要求,二是评价企业环境政策,包括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对于防止污染方面企业政策提出对社会的承诺,以及企业环境政策执行情况评审,包括资源保护情况,相关法律遵守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支出及会计处理的恰当性。
质量审计是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评审,以保证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质量体系认证书,实际上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质量能力承诺,是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名片”,是贸易关系的“通行证”。内部审计应发挥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质量检查、评审工作。
五、关于审计方法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大多数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因此,审计方法也十分单调,账项基础审计是其主要方法,并以详细审计为主,主要目标在降低成本、降低消耗上下功夫。由于方法的限制,审计成本很高,但审计风险依然居高不下。
审计工作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将审计工作建立在对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上的一种审计模式。该方法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审计过程中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积极推进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在民营企业内部运用,开展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将新技术运用于企业审计实践,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审计的具体方法分为审计取证方法、审计判断方法、审计报告方法和处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主要有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
审计的过程既是一个取证的过程,更是一个职业判断的过程。审计判断方法有直觉判断法、矛盾证据判断法、比较判断法、财务分析判断、逻辑判断法等。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在选择客户时需要判断好坏,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选择大小,在确定审计风险时需要确定高低,在取得证据时需要判断真伪,在结束审计时需要定性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判断的过程。
直觉判断是审计人员运用已有知识和审计取证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和推论,直觉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是审计人员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矛盾证据判断是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事项运用不同审计程序和方法来证明其一致性,如果发生矛盾说明被审计事项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和证实。比较判断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的数据与非审计期间、同类型非审计单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差距寻找疑点。财务分析判断是充分运用各种财务分析指标,分析说明有关数据的经济本质、存在差距或存在问题。逻辑判断法是根据经济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说明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有归纳推理判断与演绎推理判断。判断方法主要运用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阶段和与形成审计结论阶段。
审计的报告与结果处理根据不同审计内容和不同审计要求也有不同的报告、处理方法。对于审计报告,在真实性方面,要区分真实反映、基本真实、不能真实的报告类型;在合法性方面,要区分较好遵守、基本遵守、未能遵守的报告类型;在效益性方面,要说明经济活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揭示与有关评价标准对照的结果,同时说明评价标准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的说明。
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权限,分别采取审计公告、审计制止、处理处罚、审计听证、恢复原状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宝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2_年第12期
2.陈国兴:《全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报告》《浙江内部审计》202_年第5期
3.楼金生:《广厦集团内部管理审计探索》《浙江内部审计》202_年第5期
4.周建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浙江内部审计》202_年第1期
5.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2_年
第二篇:企业管理创新性研究
企业管理创新性研究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握市场行情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同时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信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称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又称为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
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4、供应链最优观念的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与竞争者、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往往是竞争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总是在寻找各种竞争策略和手段以打败竞争者,总是在采购供应商的物品时想尽一切办法压低采购价格,在销售产品给客户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销售价格,这样企业的大多成本都花在怎么压低和提高价格的过程中,不仅没给企业带来好的形象,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间的关系不再是恶性竞争的关系,而是通过寻找合作伙伴,实现企业的共同利益,达到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实现总体最优原则,社会资源的总体优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还能实现社会的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封闭原理。它是指任意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指挥中心是司令部 ,管理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发出指令。指令既要通向执行机构 ,同时还要发向监督机构 ,以监督执行的情况。指令执行的效果通过反馈机构对信息的处理 ,比较指令与效果的差距后 ,将其信息送回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便可以根据信息发出新的指令 ,这便形成了管理的封闭回路。管理运动在封闭回路中不断振荡 ,推动管理前进。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调试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组织运作的虚拟化。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4.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三、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1.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2.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3.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4.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作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5.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6.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2年~3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一个组织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进而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3.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活鱼吃休克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21世纪的“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竞争方式。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并购康柏公司、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并购史克必成公司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并购和重组能极大地提高这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迅速改变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小结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没有管理创新,社会就很难进步;没有管理创新,历史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202_,2.[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_.11
[3]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2_,11.[4]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2_.1.[5]王忠伟.供应链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2_.9
第三篇: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姓名:(三号楷体加粗,下同)学号: 01000076
学院: 管 理 学 院
专业: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20××年 ×× 月 ××
[摘 要]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应认真分析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
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
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主权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2_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
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_.[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2_-01-04.[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_.[5]徐兆辉,等.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_.[6]刘臣钦,等.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_.
第四篇:企业管理教学的创新研究.doc-2
企业管理教学的创新研究
张嘉勉
(安庆市工交干部学校,安徽 安庆246001)
摘要:企业管理学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在多年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改革的初步经验与心得。关键词:企业管理;教学改革;初步
一、教学改革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对教学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我认为我们原来的企业管理学教学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指导思想—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师中目前还较普遍存在,只要在教学中不出差错,能够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学进度,严格按照教学周历课时要求进行教学,往往忽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调整,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其教学进度要求进行配合,把教学搞好,结果造成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灌输对象来展开教学,形成了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围绕教学任务转的局面。
2、教学方法—填鸭式的讲授法
由于在教学中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接受与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简单而熟悉的填鸭式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只注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仅注重学生学习的量,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教学过程—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
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甚少,学生的个性很容易被忽略,故教师很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和安排教学。由于采取填鸭式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中的无限权威,学生在学习中的无条件服从,故学生只是在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造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强调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强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大有好处。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工作忽视实践环节原因有三:一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难实施,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二是,教师比较难控制学生的实践过程。三是,任课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编制实践教学计划任务书并落实教学实践计划,而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且需付出一定的综合成本,因而通常得不到学校的肯定和认可。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集中精力地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一般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放弃这一环节。即使勉强实施的也出于应付。
二、企业管理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创新 根据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改革:
1、教学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
我们的整个教学的工作应以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为中心,而非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思想观念创新是根本,管理创新是核心。企业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以与时俱进,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启迪学生心智,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管理的技能。而老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增删调整,应以能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实用型人才为重要标准,如今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职业技能的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时代的要求。
2、教学方法一一启发一参与式教学
针对填鸭式的教学弊端,我认为应采取启发一参与式的教育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启发一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由许多方法综合而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2.2.1课堂讲授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尽可能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注重知识结构的讲授,尽量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适当开展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讲解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结论明确。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强化理论功底。另在教学内容上,以指定教材为主,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国家的一些新方针、决策导向以及国内外企业管理最新理论和成败之经验教训,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进、记得牢、用得上。2.2.2课堂分组讨论法
针对重要的管理理论、当前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企业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伦理与企业责任;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首先在讨论前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准备相关资料,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一8人),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发言并作记录,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综合本组讨论意见进行班级发言,最后老师做点评。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3课堂辩论法
根据学生对一些管理问题的模糊认识,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课堂辩论题,这种辩论形式上和正式辩论基本相同。通过辩论可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和观察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口才,又增强了学生实际管理技能。让学生利用这个平台经受锻炼,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及综合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2.2.4学生自学法
有些教材内容,教师暂时不讲,只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并做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的有关提问,采取这种方法目的是要学生必须认真看书,而且还要积极思考,这样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企业管理的社会调查活动
“实践”和“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两个轮子。企业管理调查活动是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企业,学以致用最关键的环节,也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被学生所接受,且效果良好的教学模式。调查的题目为“管理的故事”,组织学生深入本地企业做具体调查工作。调查本地企业的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现状、创新经验和管理特色,要求学生根据调查写出一个真实的管理故事,且分 2 析故事中包含的管理思想,观点,方法措施及成败的经验教训等等。故事既可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试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受到启迪,学的宝贵的管理经验,提高教学成效。时间大约四个月。具体步骤如下: 3.1宣传发动
(1)为什么要做?首先要把这一活动的意义清楚地告诉同学。主要的目的是取得他们的认同,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怎么样做?包括选择什么样的调查内容,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如何获得企业的支持,时间安排,要求等等指导学生拟定一个调查计划。
(3)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大部分学生接受任务后,顾虑很多,往往不相信自己能把这一任务完成。这时要提醒他们在这一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出色完成调查任务。3.2实际调查
(l)经常检查进展情况:由于学生有差异,有的接受任务后,能迅速确定自己的调查目的、内容、对象进行调查,有的则不知所措。若不经常检查,有的同学会应付了事。
(2)悉心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调查中遇到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在调查前本来就信心不足、一筹莫展,一旦调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容易灰心丧气,此时,若教师不能及时帮其解决实际问题,则学生很难把任务完成。
(3)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调查任务。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增强信心。循循善诱、多启发教授,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这次活动是锻炼自己能力的一次极好机会,因而倍加珍惜的全身心投入。
3.3草拟调查报告初稿
(l)要求学生按时、按质上交报告初稿。写初稿一定要认真不能应付了事。(2)老师批阅初稿。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修改意见。
(3)讲评初稿。针对初稿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班上讲评初稿中存在的优点及缺点。好的初稿向全班推荐。
(4)让学生相互探讨如何把调查报告写好。在上交的初稿中可能发现有的同学写得较好,有的同学则较差,让同学们相互探讨可促使大家共同提高。3.4撰写正式的调查报告
(l)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认真修改完善自己的初稿,完成最后正式的调查报告。如资料不齐全需到企业再调查补充。
(2)调查报告需先请被调查人在报告上签字并报被调查企业审阅后加盖公章,尽可能附上主要负责人的名片。
(3)评定学生的报告成绩。3.5举办调查报告答辩会
每班选出几个调查报告优秀的同学进行答辩。邀请校领导、教研室主任、各班老师和全体同学参加。这一步骤很重要,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上这一套方法较为实用,也深得学生的欢迎。无论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大有好处,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步。企业管理既是科学又是管理技术,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探索、创新并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收益更多。可让他们以后将更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把最新的、适用的管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可执行的管理实践,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用成熟的管理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企业,推进企业的发展,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探索教研无止境,坚持创新是动力。以上只是本人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初步尝试和体会,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四、教研心得
企业的命运与当今全球经济新格局休戚相关,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形成与提高,靠的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人才队伍的培养。当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继续发展面临着是众多的管理问题。管理将接过技术的接力棒,进入企业发展的下一个赛程。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论转变为企业可操作的管理实施方案?如何使管理技术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又一动力?这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管理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各级企业管理教学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不断学习、研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才是迎接挑战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企业管理课程教师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章杏杏,郭慧敏,刘秀林.案例教学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张家口农专学报, 202_,(01).[2] 张金梅.《企业管理》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现代技能开发, 202_,(05).[3] 王玉斌.刍议企业管理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 202_,(20).[4] 郭旭红.“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_,(03).[5] 黄宏彬.企业管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 202_,(S1).---------------------------
作者简介:张嘉勉(1957.9)男,回族,安徽省安庆市人,安庆市工交干部学习教研室主任、讲师(大学学历)
学校主管部门:安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即将并入安庆技师学院)联系电话:0556-5226138;
*** 邮箱:aqzjm@sina.com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吕八街8棟1单元601室
第五篇:企业管理创新)
如何做好企业创新管理工作
技术创新要有一个好方法!
实战派营销管理博客论坛资深订货会培训专家郭汉尧老师指出:技术创新要有一个好方法!
——实行产学研结合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变革,即使是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在所有的科技领域拥有优越的条件并包打天下。作为一个企业,力量毕竟有限,因此需要把眼睛盯住社会,依靠科研院所的力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把握创新开发的方向
过去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弊端不言自明,对创新和品牌产品的发展也必然是低水平的重复。因此必须注意调整好投资结构,在增量配置、存量重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工夫。
——选择正确的形式。
在技术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中,不同的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选取自主的形式、合作形式或模仿的形式。
——做好落实工作
落实工作可以说最难,但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又必须讲落实,否则,只说不做,一切都是空的。一是要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职能落实,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没有收获的仗;二是要在管理上落实,包括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信息管理、统计管理,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建立起一个独立、严密、高效和管理机构;三是要在有效性上落实,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四是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技术创新锻造了品牌,它强劲的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世间没有万应灵药,也没有不费力气就能得到成果的捷径。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还得提倡,有了这种精神、落实才有把握,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才能展示它光辉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