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最新的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共5则)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3-53845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2 14:22: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最新的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1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屋中。

人们过得生不如死,却也无可奈何。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共产党没有先修达官贵人们的住处,而是先挖这条臭水沟,男女老少一心向党,轮番上阵,终于疏通了新沟,堵上了旧沟。

从此,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无可比拟的改善,日子蒸蒸日上。

不错,这正是老舍的话剧作品《龙须沟》,它生动再现了中国解放前的黑暗生活以及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令人惊叹、欣喜。

现在的生活更是让人舒心,衣食住行全都不用担心。

许多低保户都得到了党和zf的关心和帮助,一些党员主动为他们送米面,捐钱财。

中华大地沐浴着共产党神圣的光辉,在党的阳光下正一天天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富足,更加强盛。

我很同情那个极为不幸,失足淹死在龙须沟里的小女孩——小妞,她若是有幸能看到当今国泰民安的状况,一定会感慨万千。

激动不已,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现在的孩子恰是生活在好时代;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着免费的教育,在宽敞平整的操场上愉快地玩耍。

我们的住处也在改变,由漏雨的茅草屋,到灰砖的瓦房,再到混凝土的小平房,直至我们现在住的高楼大厦。

这些情景一定会使解放前的人们羡慕不已——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到了这个新时代,竟然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时代在变迁,物质生活也在逐步改变,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改变。

但是,党徽依旧闪耀,党旗仍然鲜艳,党员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奉献。

不变的只有我们的共产党!

父辈人拥戴起的共产党,用烈士的躯干为我们铺垫了一条平坦的大路,他指引我们走向幸福、成功,而我们只需要怀揣着一颗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心,在党的阳光下健康地长。

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2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战争以及二次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3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4

这段时间里,我沉浸在这本《激荡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吴晓波先生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透过民间观察的角度,用真实和激情相交融的优美文字,整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客观、全面、细致、生动地再现了几代企业家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与迷惘、喜悦与伤痛、成功与没落、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个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借用这样一句颇为矛盾的话语可能的确反映了1978到2008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作者按照编年的体例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每年出现的重要事件或现象,并归纳出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并在每年都附上一个典型的案例介绍,如广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宝的沉寂等。可以说颇有当代中国经济资治通鉴的感觉。作者以尖锐的视角帮我们概括了中国这三十年这样一个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早期、初期,在国家呵护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国营企业拔地而起,茁壮成长,但当时代渐渐步入改革开放成长期后,国家开始放手这些溺爱的“孩子”时,他们开始掉队了,他们原有的市场开始不断遭到自主能力更强的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的猛烈蚕食,有些国企甚至砰然倒下。这10多年间,国营企业、私有企业、以及股份制公司的兴衰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政府和民营资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经济资源,而改革便是让民营资本一步步向国有经济领域发起进攻,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挣扎,于是便有了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中国企业的三十年历程,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辉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陨落。过去我们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就销声匿迹。即便是一些巨型企业,也难以幸免地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这个激情年代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企业崛起大戏,可也正是这种过度泛滥的激情把中国的市场推向了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更要时刻警觉的是,一旦我们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胀、急功近利而丧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毁人亡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两个道理,时势造企业,识时务者为俊企业。在中国特定的国情背景下,事业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时关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历史的风向,因为根据“丛林法则”——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政策及时代变化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盛不衰。企业这样,人亦如此!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在历史的长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于处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背景中,却显得尤为不平凡。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作者的写作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为这段高歌猛进同时又充满曲折的30年商业史歌功颂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在事实和理性的层面上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一个空前复杂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时代”。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进入改革发展事业的“深水区”,更要摒弃早已泛滥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热焰”,以一种更理性的思想状态,更良好的职业操守、更奋发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业的不朽。

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5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

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最新的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

第二篇:巴泽尔的考核成本论

巴泽尔<<考核成本与市场组织>>读后感(非专业)

考核成本作为交易中产生的一种常常被忽略的重要成本,渗透在整个市场交易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考核费用无所不在,有的考核是很容易进行的,有的则不然,这中间可能出现考核错误、过度考核,并可能会花费不必要的成本。巴泽尔在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降低考核出错,避免过度考核,降低考核成本的几种行为、市场安排和组织。他列举了七种为节约考核费用而作的努力:

产品质量保证,分享契约,品牌,信息隐瞒,纵向一体化,代表性考核,期货市场。我将就每一点分别谈谈自己的理解.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要进行品质考核.巴德尔认为,人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收益比所付出的成本高时才会进行交易.这是一个很符合常理的基本假设.但这个假设可以解释许多困扰我多时的奇怪问题.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在进行着的玩具交换,到大公司之间的资本交换,我们都以我们拥有的资本换取着一些对我们来说有更大价值的商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花大量的钱买进一些低成本的物件,因为有一些信息使我们相信比起我们所获得的,即使付出比平时更大一些的成本,我们依然可以取得很大的收益.比如非典时期醋价上涨却依然供不应求,是因为人们在上涨后的醋价和降低得非典的几率之间比较时,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比如庙宇门口的香火的价格比其余地方高出许多,可人们依然愿意购买,是因为他们在上涨后的香火费和交好运的侥幸心理中,选择后者.饥荒时,粮价会远远超过其劳动成本,但是活下去的希望使得无论多么付出昂贵的成本下,他们依然是交易收益方.然而上述三个例子,都属于非理性消费的典型,因为这些情况下,消费者都没有,或者是不能对他们预期的产品品质进行考察,醋真的会让我们远离非典吗,神仙真的能保佑我们吗,饥荒来临时,这些粮食是否真的有改变生死的力量还是只是延缓了死亡的时间,亦或者政府的救济马上就到?这些都无从考证,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商品的品质是可以考证的,也的确需要考证.食物的优劣,电脑品质的好坏,服装好看耐穿与否等等,这些商品的品质决定了我们是否会从交易中获利.理想的价格机制是基于“商品品质是均匀”这一假设确立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商品品质千差万别,这使得我们必须对交易品的品质加以考核。

但是”认为”二字,就给该假设加上了很多主观色彩,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商家是”劝说”消费者认为交易是合算的,需要成本;消费者的信息获取也需要成本.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会进行土地交易,把土地献给哪个国家以求和其结盟,出兵掠夺哪个国家的土地以求壮大自身.在土地的一出一进中,一国之主要进行最严密的品质,怎样的结盟有效,怎样的攻打实在.这期间,出现了”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帮助或者扰乱国主做出正确的品质考核.不少国家因为品质考核的错误,白白的进献了土地,浪费了兵士,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中曾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当汤姆.索耶因为调皮被罚刷墙时,他装作享受其中,好像刷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当其他的伙伴提出想要试一试刷墙的感觉时,他断然拒绝.而那些好奇心被勾起的孩子,则提出各种交易方式,用自己的苹果,弹弓,虫子和汤姆换刷一面墙的机会.最终,汤姆口袋满满,又省去了做苦力的麻烦.故事里的汤姆,就是以享受刷墙的假象,使得同伴们做出了错误的”品质考核”.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考察一件商品的品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是有许许多多的误导信息使得我们出现考核偏差,而彻底的规避考核偏差需要极其昂贵的考核成本.事实上,考核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下文的全部讨论的目的就是减低,而非消灭考核成本,简单地说,就是努力让好的制度安排使为考核而花费资源相对较少的一方进行考核。

考核成本的存在使得交易双方的个人最大化加总后的总成本大于联合最大化的总成本,即造成某种“合成谬误”.巴泽尔将产品信息定义为“关于单位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在名义数量中包含的实际数量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考核受到误差影响,”考核值在真实价值周围波动越大,所获得的关于此商品的信息就越少。若同种产品同质并且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可以获知,需求曲线便成立”。

巴德尔认为人们必须对所交易物的品质(attributes)进行考核,而这种考核不是免费的,相反有时候,考核本身的代价非常高昂.毛泽东说,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那你就要尝一尝,的确,要想获得完整的精确的考核数据,我们必须”尝一尝”.衣服要穿一穿才知道是否经久耐穿,化妆品用一用才知道是否美容养颜,灯泡用坏了才知道上面标的使用期限是不是真实可性.但是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考核是不可能进行的,消费者和商家都不会愿意进行这样的考核.巴泽尔有提出这样一个作为全文基础的理论.在一次交易中,买主要做的是确定“购买量”,它与“对商品的需求”、“商品的平均质量”、“质量的标准差”成正比;与“挑选的成本”和“商品的标价”成反比。卖主所要做的则是根据商品的特性调整销售的方式从而达到扩大销售量和减少销售成本的目的。这个所谓“销售成本”中的重头戏便是全文的关键所在——考核费用。

市场活动中有形形式式的考核费用的负担方式.有些是由商家承担,有些是由消费者承担.有些则是由双方共同承担.理论上只要考核成本对于买卖双方相等,卖者永远是考核者,但买方会将考核进行到边际考核成本等于边际回报的那一点上,为了减少买者的额外考核造成的资源浪费,卖者采用品质保证,品牌经营,风险分担契约与隐藏信息等手段,取代买方考核.一般情况下,卖方考核成本远小于买方,由卖方承担考核成本更为合算.当交易双方共同投入要素生产同种商品,而初期考核成本过大时,就宜采用风险分担契约,虽然这种契约形式缺乏激励机制。

总而言之,考核成本作为成本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必将参与到交易链条中去,由交易双方或其中某一方承担成本.同时影响着商品的售价.在有些市场交易中允许买方挑选商品,有些则不允许,考核成本不一,定价自然各异.比如卖水果,如果我是一个水果批发商,我对水果的品质考察,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难免在一卡车的水果里会有一些残次品,没有熟透的,或者是坏掉的,但是我将水果卖给其他人的时候,顾客可能只买五六个苹果,顾客自然会对这些苹果做详细的品质考评,在这样的精挑细选之下,必然会有一些残次品不能够被卖出,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卖出,无论如何,为了不亏本,我必然会对购买量少的这些消费者承担部分考核成本,即以比较高的定价卖出.考核成本就这样参与到交易链中.而市场活动里不同的行为、交易安排和组织,常常意味着不同的考核费用分布.巴泽尔模型中出现的降低考核费用的几种方式和我的思考与质疑。

1,反复购买,即所谓的回头客,有些面馆好吃,经过一次的考核后,人们就经常来这家面馆,不需要二次的考核.某个商场的多件件商品普遍价格低,质量过硬,我们就会经常去

那里购物,这样就省去了每次货比三家的考核成本,连带的会员卡制度,主要是绑定固定的消费人群,但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使人放心的作用,同时会员卡制度也是对顾客忠诚度的一种报答.2.产品质量保证,适用于事先考核成本高昂、但消费中或消费后的考核比较容易的产品.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其普遍,几乎所有的造价较高的电子产品都有一到两年的保换和保修年限.许多服饰,鞋子可以在最初的几天会有保换期,我们的教育超市的商品也是无条件保换的商家的态度很好,除了质量保证还有”全市最低价”,”绝对单品’”,”假一赔十”等多种类型的保证.这种保证,就是为了取代消费者可能要进行的各种考核,包括真假,价格,品质等等.这样卖方在事前的粗略考核,加上买方消费过程中或消费过程之后的考核,组成了全部的考核成本,考核成本大大降低.很好的避免“过度考核”带来的浪费。

3、品牌

古人就明白老字号,三个字的重大意义.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尤其是药品,食品,化妆品,这样一些购买之前很难进行品质考核,但是考核出错后的后果非常严重的行业,品牌的力量至关重要.品牌的塑造需要昂贵的成本,但往往成本越高越足以取信消费者,使消费者相信如果品质出现错误,商家将比消费者承担更为严重的损失,这就是为什么明星效应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但事实上,商品品质是否均匀,是否随时间变化还能保持一致,依然是难以确保的,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火腿肠事件,肯德基曾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澄清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多腿鸡”的谣言,开展过全球肯德基养鸡场免费参观活动.在我看来,是一种展示品牌自信的很好的宣传方式,这里的澄清成本,就是品牌维护花费中的一部分.4、分享契约降低考核成本,收益共享契约就是供应商制定低于其成本的批发价格。此时零售商为了弥补供应商的损失,将自己销售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由双方共同商定)返还给供应商,最终确保双方的收益水平高于分散控制状态,达到供应链最优绩效。这适用于商品的品质随市场变化起伏很大,难以考核,的情况.比如说现在有许多作家,漫画家,计算稿酬时,会采用一种分享契约式版税合同,出版商一次性支付作者部分稿酬,出版后在与作者按一定比例分享出版总收入.这里作者的书或漫画的品质在出版初期很难考核,也许大卖畅销,也许无人问津.,而预期读者市场考核出版物质量的费用可能是高昂的.出版商在购买书的版权这一商品是,就以这样的方式节约了考核成本,(让市场去考核的成本却是很低的)也有效规避了风险.当读者考核出版物更容易时,版税制度就给予作者和出版社一个“看读者的决定”的分配制度,可以说是巧妙的.5、代表性考核

代表性考核(proxy):是指由于考核某些品质指标费用昂贵,所以选用另外一些可以间接考核品质的指标来节约考核费用.比如以苹果的色泽代表其味道,以毕业证书代表其人力资本的质量,外观和包装代表产品的质量,这样的考核是很容易出现考核误差的.即代理考核误差,以商品某种可观察特性(颜色)作为代理考核其不可观察的使用价值(味道)所带来的误差。由于两者相关性不确定,造成市场上“劣果驱逐良果””毒米””吊白块面粉”等现象。这是由于卖主会对该“代表”单方面做手脚,因此理论上最佳的方案是使买家相信他选择的观测对象不再能很好地代表实际质量,但事实上制造这种信任的费用很高。这个策略是帕累托最优但纳什非均衡的.6,信息隐瞒

隐藏信息则是卖方采用特殊方式阻止买方考核行为.在卖方考核成本远小于买方考核,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制止买方考核行为时,卖方需采用“隐藏信息”以节约资源。转而借助于“专家系统”声誉机制,或者无限责任的产权安排方式取信消费者.要尽力阻止买主考核,这是信息隐瞒的目的,它提出了一个费解的解决方案:当信息高度不对称时,应该尽力使它更不对称。这种考核方式主要使用在一些常人难以考核的商品品质上,比如钻石,依靠鉴定证书,名烟名酒依靠名誉系统,证券依靠专家机制等等.但是,隐瞒本身有其弊端,信息的不透明导致考核本身的即时性不高,并且相应的竞争和监督机制也会缺失.名烟名酒等商品还可能倚仗这种信息隐瞒而漫天要价.在中国的很多大医院,病人有权挑选主治医师,这一方面会花费更多考核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增强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而提高了服务质量与效率。这样的成本——收益如何计量,还需细细考量。

7、买家还有一种内部化考核费用的做法——纵向一体化,这个理论与高斯的企业理论相似,只是“利用市场的成本”被具体化为“考核费用”了。纵向一体化可以解决,工序和中间产品考核的困难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当投入考核成本小于产出考核成本时,需要纵向一体化以节省每个生产流程的考核成本,每个厂家会对前一流程的成品进行品质考核,而消费者只需要检验最后一个流程结束后,产品是否合格即可,不需要从源头展开检验.纵向一体化,本身可能会带来风险,提高退出壁垒,增加不稳定性.而且在现实的产业链中,每个生产环节的投入品来自很多不同的前一级生产商,错综复杂,往往无从考核,排开“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有多少有厂商会对之前所有环节的投入加以考核,也要打个问号.8,期货市场:

世界上有许多期货交易所,最著名的有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等。这种在商品生产完成之前预先出售的销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由于双方必须达成某种协议,即卖方一定会对自己的商品质量做出一定的保证,一旦达不到事先的保证的水平,则需承担相应的赔偿.但由于交易时巨大的考核成本,使期货价格低于同质现货,故一般商品不做期货。

品质考核理论,是构成经济学研究重要而有趣的领域,降低考核成本对于减少交易费用的意义,将是重大的.但同时,这又不仅仅关系到经济学.考核,原本就是一个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自然的,我们的社会面临越多的”信任危机”,考核成本就会更高.降低考核成本,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可信任的市场环镜是治本之策.我们的信任危机的解除,有赖于政府更好的市场组织和监管,有赖于商家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有赖于市场素质的提升.如果网购和实体店购买同样放心,如果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国家的绝对保障,我们的消费选择就可能与现在不同.考核成本在所难免,却可以全盘降低.让我们不要做所有人都踮起脚尖看戏的团体.

第三篇:从违法成本论无证诊所生存空间

卫生监督科研课题:

从违法成本论无证诊所生存空间

一、背景:非法行医屡禁不止的现象由来已久,我市的非法行医如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呈现“不断打击,又不断回潮”的态势,成为医疗市场的顽疾、社会的毒瘤,无证行医致残致死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研究目的意义:通过比较村卫生所室与无证诊所之间的成本,分析无证诊所的违法成本,得出无证诊所屡禁不止的问题症结,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数据。

三、数据来源:以卫生局的名义,下发问卷调查给各卫生所室,要求填写经营成本(除进药成本外,主要包括房租、医疗垃圾处臵费、雇佣一名护士的成本、继续教育经费、落实消毒制度费用、参加卫生工作者工作经费等等;卫生监督所在日常监督执法中,获取的当事人的经营成本(包括租房费用及卫生局查处后的罚款等)。

四、分析方法:通过EPIDATA录入后,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进行2样本T检验。

五、分析结果:黑诊所屡禁不止的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一是经营场所与生活场所混用,简单租赁一间房间既可经营(租金约300-500元每月)。二是经卫生部门查处后,已经逐步形成反侦察手段,诊所内放空药盒,被没收的药品器械成本只需100元左右,有些甚至更低,且进药渠道方便(随便报个诊所名字即可送药上门)。三是被行政处罚后,罚款数额低。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处罚,每次最多处罚1万元,以处罚2次来算,罚款2万元,但是全市执行率只有10%,因此罚款数额约为2千元。由于县级卫生监督部门的人手限制问题,非法行医者从开设诊所到第二次被处罚后,一般都得半年以上,甚至更久,而在这段时间内,违法所得已经远远超过违法成本。虽然刑法规定了非法行医罪,但是需要第三次查处才能追究,非法行医者在被行政处罚两次后即马上搬迁,撤出县级区域,在另外一个地方从来来过两次行政处罚,无法达到全国联网的打击力度。非法行医者违法成本低,生存空间大。

六、建议:非法行医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需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多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因此要彻底铲除黑诊所和非法行医现象,必须要突破仅靠卫生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实行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化镇(办)责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非法行医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整治,加大非法行医者的违法成本,并在全国范围内非法行医案件进行联网,让非法行医者无处遁形。

第四篇:房地产成本论 “营改增”,精辟到家了!

房地产成本论 “营改增”,精辟到家了!

导读:多位人士表示,房地产业实行“营改增”后会产生多大冲击,目前开发商自己也没底。某种程度来看,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抵扣事宜,或者很好转嫁成本,开发商的成本将会上升,盈利空间有可能被挤压。

存货在房地产企业资产中占比很高,“营改增”之后,如果企业的初期存货和固定资产不能抵扣,将导致房地产企业在实际销售存货时所产生的销项税额,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企业税负必然增加。

影响税负增减的重要因素是存量资产和土地成本能否计算进项税额纳入税款抵扣链条。北京大学财经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建筑业“营改增”之后,企业的税负轻重主要取决于进项抵扣环节。

一、需要明确的土增税/增值税概念与“营改增”行业阻力

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取得增值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增值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有群友认为,增值税和土增税并不冲突,土增税涉及销售或转让业务,营业税涉及所有收入。

“营改增”涉及行业的阻力,建筑业来自于:占总成本约20%的人工成本无法取得进项税票;砂、土、石料、商品混凝土等只能取得3%的进项税票;总分包之前抵扣税金的具体配套政策尚不明朗。

房地产业来自于:土体出让金、拆迁补偿费、市政配套费不能取得进项税票;选择集中回笼资金维持高周转,还是选择进销税金匹配牺牲资金成本。

二、“营改增”带给地产成本管理的6大挑战

“营改增”对地产成本管理的影响,可直接或间接体现在房地产业与建筑业,这与地产成本管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两大行业,因“营改增”做的相应改变,对地产成本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战。

1.占比较大的费项不予抵扣,致成本增加

按税务总局的意思,土地出让金、市政配套费与拆迁补偿费不予许抵扣,这三大费项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成本占比很大,如果这部分不准抵扣,根据11%的税率,确实成本不低,一方面会增加建造成本,另一方面,地价款政府不开增值税发票,土地没有进项票抵扣不了,转嫁给开发商,这税负将非常高。

2.实施“营改增”带来税款抵扣难题

房地产建筑业“营改增”之后,企业的税负轻重主要取决于进项抵扣环节

著名税务筹划专家朱鹏祖认为,建筑业、房地产业迟迟未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主要问题在于抵扣项目。建筑业的抵扣项目分散,税收管理成本高,导致税收管理成本较大。而房地产业主要问题在于其抵扣项目的确定性及项目周期长,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类似,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利息成本能否抵扣成为税款抵扣的难题之一。

3.影响房企内部融资

企业向自己内部融资的成本不好计算,内部融资要去代开发票,相当自己向自己借钱还要向国家交税。所以内部融资不划算,但是不开票,融资费用不能入成本。除非你是暂时的借用资金来流转,但是本身这也是税局不认同的。

而且,代开发票要增加一笔很多的税,这种代开发票的情况也值得注意。有群友提到,有些企业有基金公司,可以处理这块,但实际上,基金公司也要交税。

4.“营改增”政策过渡期间的问题

有群友提出,已经完工的工程但是还没结算完,等结算完了让施工单位怎么开发票?而政策前买入政策后卖出,如果一刀切企业肯定会吃大亏。施工单位的税会相应大增,而这些成本很大程度上会转嫁给房企。

5.建筑业进项抵扣、纳税地点、纳税时间等问题

首先是进项抵扣不足问题。而且,进项税的发票,如果不只一种商品,还要有列出明细清单。运输费的专票要求是运输企业开的才能抵扣,施工企业开的不管用。

其次,纳税地点确定问题。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劳务,应当向劳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纳税。以建筑劳务发生地为纳税地点,符合建筑作业流动性大、施工复杂的特点,也便于税收征管。

“营改增”后,在机构所在地纳税还是在劳务发生地纳税,是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如果选择在劳务发生地纳税,将对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如果选择在机构所在地纳税,又会产生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因无法确切掌握异地工程的施工进度、财务状况等实际问题,难以监管到位。

建筑业税收占地方政府税收的比重非常高,有的地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例高达80%,税收归属问题关系到地方政府利益,备受关注,地方政府部门会有争议。项目所在地一定会采用各种方法要求你在当地税务所缴税,这样总承包单位的返税就会少,同样还是增加开发商成本。

再次,进项抵扣项目何时列支也变得很重要。合同确立的条款对营改增有很大影响,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的不同,及取得增值税进项票的时间点不同也会对企业的税负有影响。

此外,涉及到有些总承包连带资金管理的,营改增也会增加地产企业成本,包括总包企业成本。

6.不含税的成本编制难度大

一是进项税税率的多样性,二是在前期目标成本测算阶段,对后续合作对象纳税人资格的不确定性。

原来工程造价计价方式仅一个建安税率,改后人工、辅材、主材执行的税率不一致,包括对应的计价定额、规范、软件都得全部升级。

三、如何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成本管理难题?

1.重点关注最终增值额与计税方式

营改增后,房地产公司税负是增加还是减少与项目最终的增值额有很大的关系,经过运行以后得出结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方式不一样,在资格预审或招标采购选择对象时应搞清楚,除考虑对成本有影响外,应综合考虑,作出选择。

当然,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是一般纳税人,在招标文件中应规避这方面的风险。一般纳税人的税率有17%、13%(按08版),地产公司几乎涉及不到13%.2.重视进项抵扣与转嫁成本

有群友建议,土地没有进项票,可以按农产品销售一样,按比例抵扣(当然这当前只是建议),开发商真正能做的,在于重点关注抵扣事宜,并转嫁成本。

建议规模较小或具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建筑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按简易办法纳税,适用3%征收率。建筑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强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尽量与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货方合作,争取抵扣更加充分。

为避免营改增后,施工单位转嫁税负、开发商成本受损,对已付款未开票部分应尽快催收发票;已开发完毕未结算合同应尽快结算并催开发票。

例如,假设已付款未开票金额100万。税改前施工方开票,承担税金100*3%=3万元,税前可抵扣成本100万。

如果施工方在税改后才开具发票,含税价100万,则公司可在税前抵扣的成本只有100/1.11=90.09万元,较之前相比,下降比例为9.91%.对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很大影响。

如果我公司要求按照不含税价100万开具发票,则施工方税改后开票总额为100*1.11=111万元,承担税金上浮至11万。多承担的税负会转嫁到开发商。

3.成本人员应相应补充税筹知识与能力

成本人员在税法方面应充充电,一方面要知道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可抵扣的,增值税普通发票不能抵扣。

另一方面,“营改增”试行规定中,有的专用发票也不能抵扣,这一点值得重点关注。

4.进一步强化跨部门沟通与协同

新的住建部关于违法分包的界定说明里明确禁止甲供材,所以营改增中可以排除这种情况。

同时,成本部门应加强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沟通与协同。“营改增”下,由财务部去牵头,重新梳理公司的运作和运营,特别是跟发票和支出相关的环节,其他部门调整自己原来工作处理方式,配合营改增。

比如,编制一个相对准确的不含税的成本,需要企业的成本、采购与财务共同努力。

一种做法是按照成本科目进行测算,根据成本科目的类别进行进项税率的设置并测算不含税成本,成本科目的颗粒度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情况而定。

另一种做法是基于合约规划进行测算,根据合同类别与预期合作对象的纳税人资格进行进项税率的设置并测算不含税成本。更细节的,还需要考虑混业销售的情况,即一个合同同时销售货物与增值税应税劳务的情况(比如门窗、幕墙,提供材料设备并带安装),由于货物与劳务增值税税率不同,应分别核算,则测算的难度更大。

建议规模较小或具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建筑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按简易办法纳税,适用3%征收率。建筑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强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尽量与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货方合作,争取抵扣更加充分。

5.计价定额、规范、软件整体升级

营改增对房企业务运营的影响是全面的,IT系统应随需而变,从价税分离、进项税管控与增值税纳税管理三个维度满足和支撑需求,从而成为业务部门的好伙伴。

首先,IT系统要能够满足“价税分离”的要求;其次,IT系统要能够支撑“全过程的进项税管控”的要求;第三,IT系统要能够“为增值税纳税管理工作减负”具体应包括:增值税发票管理,进项发票认证、进项税抵扣与转出,应纳增值税测算与平衡、纳税申报。

6.合同制定、规范,及进、销项平衡

“营改增”后:预收款项目不同,纳税时点不同,都会有影响;企业正常收取的预收款项,还要分清经营业务类别,方可正确纳税。

工程成本合同和销售合同的制定也很重要。

进项与销项应尽量匹配平衡,否则,对现金流和税负都有影响,签订合同时也要注意这方面。

7.避免时间节点拖延

不按时间节点推进,乙方可能提价,将税负转嫁给开发商。

已完成销售的项目,如果工程结算拖延至税改后,将导致大量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形成浪费;已收款未及时开票的项目,收入承担的税金将会由5.6%提升至11%,增加税负;土增税、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成本缩水,增值额上升,应交税金同步上升。

【小结】

不得不说,“营改增”对房地产成本管理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毋庸置疑,但是其也有积极意义,比如,对不规范的供应商和劳务有了约束,又如对企业现金流也有一定益处。有群友提出,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意味在项目销售前,没有销项税;前阶段的各个纳税期差额小于0,暂不纳税,对企业的现金流有好处。也有群友认为“营改增”是给成本人一次提升缜密思维和自我价值的机会,对企业管理环节的要求也相应升级。

第五篇:人生读书笔记

记 篇二:《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阅读书目:《人生》

作 者:路遥

读路遥的文章,只觉得百般思绪在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好。他的故事,事件跨度广,从文革十年浩劫,历经三年自然灾害,知青上山下乡,直到解放初,可谓丰富;他的语言,意味深长,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你会觉得:没错没错,人生就是这样的啊!就是这样难以名状,充满大大小小的忽明忽暗的转折。

《人生》就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听别人说起这部作品,前几天就从图书馆借来读了。看完这本小说,我感触颇深,小说中有些情节让人觉得又感动又心酸,又有些情节让人觉得气愤而又无奈,故事情节波波折折,耐人寻味。

这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从高加林同农村的姑娘刘巧珍以及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三人之间的这种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看那些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对人生深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农村青年,高中毕业以后没能跳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教师。即便是这样,他也已经很满足。他觉得这个职业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能增加他的收入,使他的日子过的并不紧巴。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钱有势的大队长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时候的他心情十分低落,感到彷徨,气愤,但又无可奈何。在这他痛苦煎熬的时候,农村最漂亮但却没有文化的姑娘刘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她对他的爱温柔而又细腻,纯朴而又美丽。

高加林由于刘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爱的暖流漫过了精神上的冻土地带,新的生机便勃发了。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么会满于现状呢?

当机遇再次降临到高价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的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勤劳,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显身手。但是有一天,高加林进城市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然而,他更难以面对的确实那个他最亲爱的人,那个有着金子般心灵的美丽女孩——刘巧珍。

当高加林在县城里飞黄腾达,步步高升的时候,碰见了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与刘巧珍相比,无疑是为现代化的女性,她美丽大方,声音甜美,又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庭背景好。她同巧珍一样深爱着高加林,但是她能给他巧珍所给不起的东西,比如让他去大城市南京工作。在诱惑面前,高加林放弃了巧珍——那个拥有杨柳般可爱身姿的农村女孩,选择了和大城市女孩黄亚萍在一起。

此刻,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做回一个农民的他,当然也就失去了城市女孩黄亚萍。然而此刻,他该如何面对那个最爱他也是她最爱的女孩——巧珍?

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他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

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他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初恋是美丽的,也是激情澎湃的。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她却是真心真意爱上了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白的她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了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他精神上了慰藉,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已久,多才多艺的,强壮标致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爱着。但实际上呢,这爱的天平能平衡么?

不能。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黄亚萍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而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有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被另一种情感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刘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刘巧珍那种无私而有温柔的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的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的对刘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他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的淌着。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泪如雨下。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但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我又能说什么呢。

退一步想想,一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能和才华横溢,心境高远的高加林生活到一块儿吗?如果说高加林当时选择了巧珍,以他躁动的性格能安于现状么?两个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一起又能有共同语言吗?就能幸福吗?

我不敢回答,也许这就是人生吧!路遥在文革开头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最终悟出它的真谛。路,本来就是有所未有,有所未无的,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这一点我始终相信,因为我不是一个怕输的人------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更是崎岖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不是那么完美的,更预料不到会出现什么样的事,很矛盾,也许这就是生活。有的时候自己觉得生活就像是一场戏,不论你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也不管你是否愿意,都要把戏中的那个艰难的角色继续演下去,因为我们必定还得活着下去不是?

从来就没有对生活是去过希望,不管它是以什么样的面孔来对待我,但我觉得只有细细留心,细细体味之后,那所有的伤感都可以静静转化;从来都没有机会把所有的心事向别人倾吐,因为我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匆匆忙忙的生活,匆匆忙忙的工作,不过,读了路遥的《人生》后,我就知道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双手,还有知己细致入微的感觉去理解,诠释属于自己的生活;从来都没有机会完完整整的唱响属于自己的那首歌,但我就知道,只要心灵感激,一切都会变的更好。每个人在路上都渴求自己能多得到一些,而少失去一些。其实,人生的道路当我们意识到开始的时候,最美丽的一段已经失去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并且好好的去珍惜,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当你努力了却没有珍惜之后,那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难再找回来了。事物是这样,感情更是如此!所以我一直坚信:“珍惜比获得更重要!”

亲爱的朋友们珍惜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吧!面对诱惑,我们万不可失去做人最基本的原

则,不能忘了老本。最后用德顺老汉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读后感。“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到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篇三: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与人生》—— 读书笔记

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

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篇四:读书笔记之路遥 《人生》 读书心得

-----读 路遥 《人生》有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作家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这样一段话。

我想,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坎坷挫折的。这些障碍很多,譬如政治上的遭遇,事业上的苦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你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你的一生。虽然人生的结局是一如既往的悲伤与现实,但我却没有以往那么愤然,我渐渐体会到了生活边边角角,特别是现实世界里的生活的模样。

生活有时能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也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会把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调换,有时会把好事弄巧成拙,我想这些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走这条人生的道路。

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自己的原则,无论你此刻正高兴万分或痛苦抑郁,一定不要丢掉自己的原则,人一旦丢掉原则就会走入人生的岔路。就像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他优秀聪明心劲高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同时又懂得利用机会,这点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然而他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一份也许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纯真的爱情,最真的女人,最爱他的人。女主角巧珍带着对他的爱嫁作他人妻,没有任何怨言,然后在他失意又从回农村时还为他求情,求大队书记让他重新当老师。其实在他失意之前他就意识到自己其实真正爱的人是农村姑娘巧珍,然而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选错了路口,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我想我们也在这条人生路吧!在这条人生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岔路,我们在选择之前也会迷茫失措,也许也会和主人公犯同样的错误,说白了这就是人生!唯一和主人公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之前看到了《人生》这本书,它会让我们在选择的时侯,三思而后行!《人生》书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

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这份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看了这篇文章后我便发出这样一连串的疑问。如果高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高加林选择的不是黄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

可是,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故事圆满,人生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很多的时候,当爱情与前途让我们取其一时,很多的人选择了前途,社会上流传一句这样的话:有了前途还怕找不到爱吗?当然也有人选择了爱,可是也因此而要去努力地去创造事业。也许他一辈子都不能创造也他放弃的那么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前途而放弃了爱,越来越多的人变为爱只是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它已没有了责任和义务,很多没有理由的分手就这样在很多人中出现,面对一方洒脱地说:因为我们相隔太远,不可能在一起的,再见吧,以后还可以做朋友。而另一方又能说什么呢?去责怪现实吗?去责怪爱的苍白吗?去抱怨现实的残酷吗?去请求对方等你吗?你也明明知道:既然他选择了“前途”你说什么都没有了意义。只有把眼泪放在心里,微笑着挥手说“再见”。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仔细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择抉,走好人生每一步,才会不给自己留遗憾。

选择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择。

顾北城。

品味《人生》

人生,就是各种矛盾与选择的结合体。面对矛盾,我们总要学会取舍;作出选择,就该承担一切后果。

高加林,是那篇昏暗黄土地上的一抹亮色,这个才华横溢、满腔激情与活力、有着理想与追求的俊朗的男子,终究是与那个精神世界贫瘠落后的农村格格不入的,他经历过学校教育,受着文明的熏陶和知识的涵养,骨子里有种“文化人”特有的清高,他向往外面广阔的天空,渴望完全的实现自我价值,那方矮窄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是他的追求,最终却悲哀的变成了他的归宿,生活还真的是爱开他的玩笑啊!

第一次因权势的黑暗被判回黄土地,高加林无法改变这不公的安排,他用一种近乎“自虐”式的疯狂体力劳动去掩盖内心世界的失意

——干农活,任双手血肉模糊,任全身精疲力竭,同时这也是对权势无言的反抗,但是也是一种无力的反抗,游离在沉沦边缘的加林,幸在有巧珍爱的抚慰,才安静下来。第二次因命运的捉弄彻底的被判回黄土地,失去了前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光明的人生,可怜的加林哪堪如此致命的打击!但所谓现实,就是这样一种即使你根本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去接受的东西。任加林悔恨交加,歇斯底里,痛苦绝望,但除了接受这命运的安排,也别无选择了!唯一让我感觉有一丝欣慰的是他最终还是强迫着自己面对了这看似毁灭性的现实,而没有选择放弃生命。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戴着镣铐在舞台上跳舞,要是妄想冲破枷锁的束缚,尽情的自由舞蹈,势必会摔的无比惨痛。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些宿命式的东西,也就是在饱满的理想之下必须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狂妄者自称是命运的主人,谦卑者自称是命运的奴隶,然而我们要做另外一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当走运时,揶揄一下自己的好运吧!倒霉时,调侃一下自己的厄运吧!不要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要高估命运的价值。记得塞涅卡说过:“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最新的人生成本论读书笔记(共5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