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合集]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13-109717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9 12:11: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提升能力 挑战高考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越来越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根据今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特点和考查内容,现对高三物理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愿与同仁探讨。

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物理命题一贯坚持全面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近几年还针对以往教学的薄弱环节,提出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将原来的实验能力改为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五项能力的前三项是有着层次递进的关系,理解能力是基础、是关键,推理能力是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分析综合能力是更高的要求。“3+X”高考命题改革虽然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理综试题并未脱离高中形式已有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和背景,要求在所提供的新情境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谈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考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许多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理解概念或规律的含义,不理解物理过程的实质,而导致了许多基本的错误。例如:第22题,大量的考生在分析时,没有把握好动量的方向性,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混淆了方向,造成失分;第25题,有相当数量的考生不清楚自行车车轮、摩擦小轮、及大、小齿轮的线速度或角速度的关系;第19题不能对小球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从而不能正确求论;第34题在计算电动机输出的功时,没有考虑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时发出的热量,等等。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强调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与适用条件,而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仔细剖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虽然考试时间、题量有限,不可能像以前单科考试那样有很高的覆盖面,但试题基本包括了高中物理中各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学科内主体内容及其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学习高中物理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应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不做毫无根据的预测和猜题,不盲目追赶时髦、紧跟形势搞“热点问题”,更无须刻意追求跨学科的综合训练。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始终依据《考试说明》指导复习全程,因为它是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备考资料。

二、注重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理综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教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人们从生产生活现象或需要出发,通过抽象归纳形成理论知识,而后又依据理论知识指导、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其间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等等。

物理思维策略方面,如隔离法、整体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等。近几年理综物理测试都加强了这些方面的考查。如202_年理综全国卷中第24题考查了逆向思维法;第31题第(3)问,要解答此题必须知道能量辐射的球壳模型;202_年第20题(电路动态分析题)要用到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第30题如果先用整体法分析A、B球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则可直接得出OA段细线竖直的结论,问题的解决会变得更加快捷;202_年15题在由库仑定律得出了a、b对c的静电力谁大谁小后,就可用科学假设法假设若两力一样大,则代表他们的合力的对角线会沿与ab平行的方向,那么当a对c的静电力小于b对c的静电力时,对角线会与cb线的夹角小于60;22题要应用理想化模型法认为系统在衰变过程不受外力,则衰变前后动量守恒,进而才能求得带负电的π-介子和不带电π0介子的动量大小之比;23题要通过观察6个点的分布,先舍弃左起第2点,再作U-I直线,让其余5个点尽量靠近直线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进而求得电阻和电阻率等等。上述几种能力的考查,不仅对中学生,而且对中学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和学都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因为这些能力是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获取的,而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养成。

三、切实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之上。实验能力的考查在理综试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本所学内容而安排的,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使是探究性实验,也因为理论的熟知,很容易演变成验证性实验)。因此,这些实验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面确有一定作用,但对凸现实验的实际地位与作用却不够。实验复习一直是高三物理复习的薄弱环节,有的复习资料或训练套题中甚至没有实验的内容。

前两年,实验的考查已从课本上游离出来,且多为设计性实验。实验试题难度相对增大,试图逐步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做法,凸现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当然,这些实验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如202_年上海市高考第18题关于设计测量质量的“电子秤”。近两年的实验题可以说降低了难度,考查的都是常规实验,取材源于教材,试图通过考查,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在操作的基础上加深和巩固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能够运用所学实验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但从202_年试卷分析中发现,考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失分仍较严重。有的考生不能正确作图,有的不清楚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的精确度,不掌握卡尺的读数方法等等,从而反映出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研究。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本中的分组实验不是中学物理实验的目的,明确实验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基本实验思想和方法,初步具备实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是根本目的。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抓起,将实验原理、仪器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结论分析、误差、精度等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狭隘的“学生实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实验原理、提出新的操作思路,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的设计。在高三复习中,必须重视实验复习的环节,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地指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思想方法,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会分析、处理数据。绝不能以黑板代替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或举办不同形式的实验技能比赛、展示、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高考理综试题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增多,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的试题增多了。如202_年理综第19题来源于生活中户门上的“猫眼”,第26题来源于运动员训练用的蹦床;202_年第25题是从前给自行车灯供电的小发电机,第34题是工厂车间里常见的传送带等等,尽管这些试题的背景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中所应用的都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甚至是考生熟悉的问题,但考生的解答并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还是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前提下,让学生平时多渠道、多方

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了解最新科技成就,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现代科技知识和近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并结合一些生活、生产和科学事件中的有关问题,选编习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从而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审题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方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等等。要认真的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使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题意。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的得到解答。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高三教学任务艰巨,理综物理复习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只要我们把握正确的高考命题改革方向,扎扎实实地落实备考对策,就一定能经得起高考的考验。

动量守恒定律时混淆了方向,造成失分;第25题,有相当数量的考生不清楚自行车车轮、摩擦小轮、及大、小齿轮的线速度或角速度的关系;第19题不能对小球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从而不能正确求论;第34题在计算电动机输出的功时,没有考虑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时发出的热量,等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强调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与适用条件,而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仔细剖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虽然考试时间、题量有限,不可能像以前单科考试那样有很高的覆盖面,但试题基本包括了高中物理中各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学科内主体内容及其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学习高中物理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应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不做毫无根据的预测和猜题,不盲目追赶时髦、紧跟形势搞“热点问题”,更无须刻意追求跨学科的综合训练。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始终依据《考试说明》指导复习全程,因为它是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备考资料。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高中物理概念和高中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高中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

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王斌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绝不是简单的,不是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而是应该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要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浅谈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默认分类 202_-11-13 18:44:47 阅读96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作者: 鲁万林 发表时间:202_-6-29

作者单位:昌乐实验高中 联系方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探究式综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一、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有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两种实验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和总电路的阻值,由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二、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大胆地猜测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浮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水换成酒精、煤油,探索酒精、煤油对同样的物体产生浮力大小,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总结以上实验,归纳和分析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课外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例如用一支带橡皮塞的试管,一根弯成直角的细长玻璃管,少量红墨水、酒精及棉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液体蒸发的特点:吸热的角度去设计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很快地完成了这个小实验。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堂上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失败中找出最佳方案。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如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课外实验中,应该由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及背景知识,选择其所熟悉的隔声材料,设计实验,学生们从家常用品选择了许多不同隔声材料,如:泡沫、木板、硬纸盒、衣服、报纸等等;同时,为了对不同隔声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比较,学生必须要设计一种确定声音等级的量化标准,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出其所选择的隔声材料的优劣。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验,体验了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使实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就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行为,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物理课堂教学,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而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探索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