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外交——高铁外交演讲稿
经济外交邹孟晏高铁外交爹现状
Ppt1高铁外交
中国媒体近些年在介绍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频繁出现一个关键词——“高铁外交”。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到国外访问时都积极推销中国高铁,宣传“现代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大战略,李克强总理还曾在采访中说“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特别有底气。”中国的外交因此被称为“高铁外交”。成为继“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后又一外交新名片。可见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意义不止于经济利益,更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Ppt2什么是高铁?
说到高铁外交,中国的铁路系统分很多种类,那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叫做高铁? Ppt3什么是高铁外交?
原先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等邻国作为主要推销高铁对象,现在已经发展到非洲、欧洲和拉美。Ppt4外交”缘何此时兴起 Ppt5国际因素:
东南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但区域内交通设施发展水平不一,已成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瓶颈之一。Ppt6国内因素:
中国高铁以其建设成本较低,系统技术全等优势,作为“中国智造”的符号,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试图打造以北京为枢纽,连接欧亚非大陆及南北美洲的环球高铁。李克强总理推销中国高铁可谓不遗余
经济外交邹孟晏高铁外交爹现状
力,他对中国高铁优势的阐述被概况为“高铁三论”一是技术论: 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我想可能在座很多同学都去过天津,ppt上的这张图是我周一放假从天津回来时照的最高时速,京津城际是202_年开始投入使用的,经过几次提速后,现在最高时速也一直保持在300公里左右。我国高铁最高运行时速是每小时350公里,最高实验运行时速每是小时460公里。虽然京津城际还算不上我国速度最快的高铁,但也已超过国外240公里的时速。我还看到一篇报道称,我国正研制时速1000公里真空高铁,。将超过民用飞机每小时飞行距离800-850公里的时速。二是“价格论”: 价格低,性价比高;三是“运营论”:中国第一部高铁是202_年建成的秦沈高速铁路,迄今为止已经有13年之久,因此中国高铁运营可谓经验丰富。Ppt7“高铁外交”线路图
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正在谋划跨国高铁大棋局,其中有:(1)欧亚高铁: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进入哈萨克斯坦,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2)中亚高铁:(起点是乌鲁木齐,经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最终到达德国);(3)泛亚高铁:(从昆明出发,依次经由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4)中俄加美高铁:(从中国东北出发向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终抵达美国。
15年12月中老、中泰铁路正式签署了协议,前不久中国企业赢得了
经济外交邹孟晏高铁外交爹现状
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虽然过去一年还是收获颇丰,但“高铁外交”也并非一帆风顺。多数境外段从09年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处于谈判阶段,中国获得的海外铁路合同大多是普通铁路和轻轨建设以及地铁车辆、电力机车和普通动车组的出口。除此之外,不少项目的谈判进展缓慢甚至失败,毋庸置疑,境外段受国家关系、恐怖主义、环境保护等因素制约的可能性很大“ ppt8:15.11.25高铁外交李克强
202_年11月2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各大媒体也报道说:这应该是李克强总理为中国高铁做的性价比最高的一次“代言”了:一趟高铁,中国总理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一起乘坐。这一班高铁选择的是由蘇州前往上海的高铁线路,当天上午11点,高铁从苏州北站出发,5分钟后,列车的时速就提到了301公里,91公里的全程只花了22分钟,最高时速达到307公里。91公里,22分钟,史上最强的高端乘客阵容,为中国高铁带来一次最强有力的“代言”。这趟列车是16节车厢,和普通高铁一样,领导人所在车厢的座位也是普通高铁的商务座,为的就是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国高铁的细节。在行驶过程中,16国领导人认真了解了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以及相关装备设计和性能等情况,也赞赏中国高铁运行得很平稳、很舒适。同时他们从沿途风光中还感受到了中国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勃勃生机,赞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尽管只体验了22分钟,但中国高铁的舒适平稳显然已“征服”了这些领导
经济外交邹孟晏高铁外交爹现状
人,而更吸引他们的当然是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的高性价比。甚至有些国家领导人当即就表示,希望与中国积极合作,推进与中国之间的高铁项目建设。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和实施,“高铁外交”一时成为国内外媒体和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很多人看来,“高铁外交”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能对外产生巨大科技和文化影响力。同时“高铁外交”也是大国经济利益竞争更加激烈。那么该如何看待“高铁外交”的政治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呢,下面就有情我的组员来介绍一下。
目的:中国积极构建以本国为起点的高速铁路网,其目的在于促进煤炭和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的进口,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当前,中国国内高铁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6万公里,与世界各国分享这一“红利”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周边国家建立互联互通的高速铁路网,不仅可以推动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还可以改善中国在周边的形象,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会带来零和游戏的疑虑“。从“高铁外交”的轨迹不难发现,原先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等邻国作为主要推销高铁对象,现在已经发展到非洲、欧洲和拉美。结合正在启动的“一带一路”计划,“高铁行动”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建立区域性互联互通的高铁网以促进煤炭和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的进口,还是扩大在周边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和软实力,“高铁外交”注定将成为中国深化国内经济改革和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
第二篇: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在这些广义外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另一种则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
所谓经济外交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等等,属于前者;而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等等属于后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外交的成就
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
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
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中国在经济外交上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经济外交展现魅力 中国声音越来越响亮
●中法成功互办文化年,中俄明年开始分别举行文化年,国际社会已经领略中国文化外交的风采。如今,中国的经济外交风头正劲,而其着力点首先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已从“以经济促外交”进入“以外交促经济”的时代。中国同拉美国家签署的经济合作项目,使拉美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大大强化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伙伴关系
●中国正在成为亚洲区域经济自由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因为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对国际社会越来越开明的倡议,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经济外交引领中国睦邻关系提升我国软实力(图)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 外交凸显“经济护航”功能
202_年10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应邀来访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202_年6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召开,这是六个成员国元首和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合影。
202_年11月29日,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10+1)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经济外交进入“黄金时期”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总统布什的特别代表、财政部长保尔森在美国财政部共同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这是王岐山和保尔森签署《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后握手。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东京日本皇宫出席明仁天皇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讲话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举行仪式欢迎英国首相布朗访华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印度总理辛格访华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外交。202_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与全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的全球化拓展要求中国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手段来加以维护。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中国经济外交取得了巨大成绩和有利地位。改革开放 31 年来,中国与世界 227 个经济体的双边经济合作、技术贸易、技术合作、财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经济外交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对外贸易蒸蒸日上,更超越了自己的过去和一个个新对手。中国在 UN、WTO、IMF 和世界银行等多边经济外交场合和双边交涉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有所加大。
中国经济外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经济外交成果与经济发展的实力不相称。规则意识淡薄,争端解决难度加大。
信息水平落后。中国成了国际商业间谍的乐园。缺乏经济外交人才。经济外交各个单位协调不够。
对外经济关系的方向不够明确,战略远见有待提升。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有了“双赢”的结果。
这是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等在协议签署后举杯祝贺。
胡锦涛主席G20金融峰会[组图]
4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这是与会各方领导人集体合影。
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在伦敦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会见英国首相布朗。
4月1日晚,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同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晤。
4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会见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会见巴西总统卢拉。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成为中国外交舞台
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等領導人對話會議。這是領導人集体合影。
第三篇:中国的经济外交
中国的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在广义外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另一种则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
所谓经济外交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等等,属于前者;而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等等属于后者。
202_年8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会议代表时,公开使用“经济外交”的概念,此后,中国的经济外交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经济外交已经是我国和平与发展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从“以经济促外交”进入“以外交促经济”的时代。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除了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之外,还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中国政府在实施经济外交时要配合政治外交、文化外交,以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切实达到中国与世界“共赢”的目标。
中国大陆如今能够通过经济看外交,首先缘于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回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30年,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评判,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30年年均近10%的增长率,人均收入从不到300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提供了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庞大经济体。世界三甲的经济大国位置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施展新作为奠定了基础。
其次缘于中国经济的对外影响。所有中国人都记得,中国并不是没有想过用经济影响世界。新中国建国以后,执政者积极实施有选择的对外援助外交,倾地域之力、倾国家之力给予援助,但那毕竟是中国自身经济尚处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的举动,缺乏坚实的持续后发力,其影响力也自然有限。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经济手段愈来愈多地被国家用来实现其政治战略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必须从国际政治经济的大势,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外交上做的大战略和总方针等方面充分认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新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外交工作在我国的对外政策中地位重要,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经济外交的作用。
第四篇:外交文书(本站推荐)
外交文书
(1)适用范围及特点:
又称外交文件。进行国际联络和外事活动使用的专用文书。使用于国家及其外交机关、派出机构、外交代表与他国及其外交主管机关之间,或国家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之间。其特点:①体现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申明和承担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作用。②主要文种和文件格式为国际间公认,行文须遵循国际惯例并体现对等的原则,讲究书写格式、用纸规格、用印及签署等。③注重交际礼貌用语和措词慎重。如身份称呼,依照惯例,称呼对方为“先生”、“阁下”、“陛下”、“尊敬的××”等;对有争议的事件,酌情写“表示遗憾”、“提请注意”、“抗议”、“强烈抗议”等。
(2)特殊要求:格式 使用对外文书首先要注意格式,不要用错。如外长和外交代表使用正式照会,不要用普通照会的格式,非外交代表机构使用对外函件,不要用照会格式等等。
人称 人称要与文书格式相适应。正式照会、外交函件、电报均是以签署人的口气用第一人称写成。在正式照会中,一般不用“我们”一词,普通照会一般以单位名义用第三人称写成,称对方亦用第三人称,不可用“贵方”或“贵馆”等措词,而是重提受照机关的名称。
以机构名义书写的对外函件亦用第三人称。
另外,签署者与受文者要相适应,即人对人、单位对单位。如:正式照会是人对人,普通照会是单位对单位。在个人对个人的外交文书中讲究身份对等,如元首对元首,总理对总理,外长对外长。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大使作为国家的全权代表可对外长、总理、元首,而代办一般只对外长。其他的对外函件可根据实际情况书写。
客套用语 客套用语要与格式相适应。如普通照会开头的“×××向×××致意”这一客套用语不能用作个人函件中的开头语,非外交机关发的对外文书也不用这一套语,照会结尾的致敬语使用时要注意与双方的身份、关系和场合相适应。如,致代办处的文书一般用“顺致敬意”或“顺致崇高的敬意”;给外交部和大使馆的文书则一般用“顺致崇高的敬意”。事务
性的文书,亦用“顺致崇高的敬意”。致敬语不能自成一页,应紧跟正文后另起一段。
称呼 文书抬头即受文人的职衔、姓名等要全称,文中第一出现职衔、姓名也要全称。第二次出现则可用简称。
国名 文书信封和文中的抬头的国名等均用全称。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可用简称。但有些国家由于情况特殊,如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名则须用全称。有些国家由于发生革命、政变或其他原因,国名可能改变,须随时注意,不要写错。
译文 对外文书一般以本国文字为正本。但为了使收件人能够确切理解文件的实质内容,往往附有收件国文字或通用的第三国文字的译文。在本国向外国常驻代表机关发送事务性函件,也可仅用本国文字,不附译文。较为重要的文书则附以
译文为好(有的国家译文本上注有“非正式译文“字样)。各国套语用法以及行文格式与中文不同,翻译时应注意,要符合各种文字的用法。一般函电也可用接受国文字或通用文字书写。
(3)常用文种:有二三十种,包括公约、条约、协定、议定书,外交声明、公报、宣言,照会、备忘录,外交信函、电报,国书、颂词、答词,全权证书、批准书、委托书、领事任命书、领事证书,护照、签证等。狭义的外交文书仅指照会、备忘录、函件3类。
用法:
(一)照 会
照会分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两种。
正式照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大使、代办、临时代办等人签名发出,并用第一人称写成。一般不盖机关印章。普通照会由外交机关(外交部)或外交代表机关发出,行文用第三人称,加盖机关印章,一般不签字。但有的国家要求加盖印章后再由使节或受权的外交官签名。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的区别还在于它们使用范围不同。正式照会用于:
1.重大事情的通知。如国家领导人的变更,大使、领事的更换,承认、断交、复交等事项的正式通知。
2.重要问题的交涉。如建议缔结或修改条约,建议召开双边、多边国际会议,互设领事馆,委托代管本国财产,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访问以及其他有关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问题的交涉。
3.隆重的礼仪表示。如表示庆贺、吊唁等等。
4.为了表示对某一件事的特别重视,也有使用正式照会的。
普通照会用于进行一般交涉、行政性通知、办理日常事务、交际往来。由于外交文书日趋简化,普通照会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政府之间关于重要国际问题的来往,现在也多使用普通照会。
普通照会以同样内容普遍分发给当地各外交代表机关的,亦称通告照会。例如,外交部用以向外交团发送各种事务性通知、规定、条例等照会,以及各外交代表机关用以通知大使、临时代办离任、返任,外交官到离任、例假日等。这类通告照会可复印,受文机关可写“各国驻××国外交代表机关”。
(二)对 外 函 件
对外函件(包括外交函件)形式简便,使用范围较广。国家领导人、外交人员以及各部门各机构写给外国相应人员与机构的书信都可采用这种形式。根据内容情况,凡属重要者,视为正式函件,凡属事务性者,视为便函。一般说来,领导人和外交代表之间的亲笔签名信即属外交函件。
(三)备 忘 录
备忘录是外交代表机关之间使用的一种外交文书,用来说明就某一事件、问题进行交涉时在事实上、立场上、法律方面的细节,或用来重申外交会谈中的谈话内容。可面交或送交对方,无客套语、致敬语,开头就叙述事实。在会谈或交涉中为了对方便于记忆谈话的内容或避免误解,可预先写成备忘录面交对方,也可在谈话后将要点用备忘录送交对方。为了叙述事实或陈述、补充自己的观点、意见或驳复对方的观点、意见,如果用照会过于郑重时,可使用备忘录。有时为
了提醒某一件事,作为一种客气的催询,也可送交备忘录备忘录也可 以作为正式照会或普通照会的附件。
面交的备忘录,不编号、不写抬头、不盖章;送交的则要编号、写抬头、要盖章。有的标上“备忘录”三字。
(四)电报
国家领导人、外交代表,各部门和机构亦常用电报同外国相应人员及单位进行文书往来。电报多用于祝贺、慰问、吊唁及各种事务性联系。抬头应写清受电人国名、地名、职衔、姓名,发电人亦应具职衔和全名或机构名称。
电报可直发收电人,亦可发有关国家外交部转或通过驻外使馆转交。司法文书
(1)适用范围及特点:侦查、检察、审判、公证等司法机关在处理各类案件的各个环节、步骤上形成与使用的专用文书
特点:其制作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确定生效之后的判决书、裁定书等,在执行上具有强制性。司法文书作为书面依据和凭证,代表国家意志,适用法律,惩罚罪犯,保护公民,调整国家、集体(团体)、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保障社会秩序。(2)特殊要求:
1.具有统一、固定的行文格式,目的在于明确反映参与人的身份事项、案由、案件的事实、证据、理由、结论。审理的组织方式和人员等基本内容,体现法律程序要求的特定项目,以保证司法文书的合法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具有实事求是、严肃庄重、准确精练、逻辑严密的语体风格。
3.内容主要包括叙事、举证、说理和结论等,要求符合哲理、事理、法理、文理四者统一的原则。
4.结构相对固定,除标题、首部、尾部外,正文多数按照事实、理由、结论的顺序排列。
5.书写要求用钢笔黑墨水写,字迹端正、标点正确、数字正确,文中的发案时间、有关人员年龄、金额及实物数字等均用阿拉伯数码。(3)常用文种:判决书、裁定书、诉状
司法文书的种类很多,按参与诉讼活动的不同职能的机关分:
侦查机关,主要有控告、检举书,控告、检举笔录,自首书,讯问、勘验、检查、搜查笔录,立案报告,案件侦查终结报告,提请批准逮捕书,逮捕证,通缉令等;
检察机关,主要有起诉(免于起诉)决定,批准(不批准)逮捕决定,起诉书,抗诉书,补充侦查意见书等;
审判机关,主要有诉状,开庭通知书,案件审理终结报告,调解书,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审判庭笔录,合议庭评议笔录,宣判笔录,刑事判决布告等;
在公证机关形成的有证明书、委托证明书等公证书。
计划文书
适用范围及特点: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实现步骤等而作出的预测和设想,并把这些设想写成系统化、条理化的书面材料。这类文书虽未列为国家正式公文,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组织经常用到,使用的频率较高。
特点:
1、超前性
2、创新性。
3、指导性。
4、客观性。
特殊要求:
1、基础材料要准确。
2、任务指标有余地。
3、使用朴实的语言。
常用文种:计划、规划、方案、纲要、要点、打算、设想、预测和意见 会计文书
适用范围及特点:
特殊要求:
常用文种:
科技文件材料
适用范围及特点:在科研、设计、生产、建设等工作中,以特定的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和音像,描述自然现象、专业技术活动与传递科技思想的最初记录。是科学技术档案的前身。
特殊要求:科技文件材料的正确形成和有效运转,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①编制科技文件材料要实现标准化,以提高科技文件材料的质量。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有:图样及设计文件的种类及其完整性;统一的名词、术语;编号原则和方法;审核签署的规定;图样更改办法;图样幅面大小、书写技术、标题栏组成格式和质量要求等。②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要纳入生产技术或科研、设计管理。具体指在下达科技任务计划的同时,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要列入计划;在检查科技工作进度与质量状况的同时,要检查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质量与管理效能;科技成果、研制产品、基建工程等,在进行技术鉴定与验收的同时,要检查验收有无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③每一项科技工作活动结束或告一段落,其中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经过整理后按照归档制度向档案部门移交,是科技工作最后一道工序。档案部门参与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和科研、设计管理,有检查、协助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等工作的职责。
常用文种:①工程图样②技术文字材料③目录式文件材料④声像文件材料
第五篇: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译作《大外交》是中国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的一本著作。本书既有经验的系统梳理,也有理论学识的丰富研究,对我们了解外交现象、洞悉外交本质大有裨益。而这既得益于基辛格的学者身份,又得益于他丰富的政治经验。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于1957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担任过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及福特政府国务卿。在政治观点上,基辛格倾向于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行动自由观点,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突出均势理论,并提出有限战争理论。基辛格的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国家的战略问题》、《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白宫岁月》、《**年代》、《大外交》、《和平、人生与哲学---池田大作与基辛格对谈集》、《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麻烦的伙伴关系—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等。此外在政治事件中基辛格对于中美关系做出过巨大贡献,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大外交》(Diplomacy)涵盖广泛。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上从“三十年战争”记述到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本书大部分是对美国20世纪百年外交的梳理。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学方面的理论著作,本书的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的层次,极富哲理。最后,这是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现实政治的书,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重视角,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有力结合。
本书共分为31章。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对世界秩序及走向的看法外,作者以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以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为两条线索,记述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至冷战后的世界新形势之间的重大国际事件,论述其外交运作,点评其优劣得失。其中大事件包括三十年战争的进行,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871年德国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和约的达成,苏德协定的签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冷战的爆发,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匈牙利事件,柏林危机,越南战争,三角外交以及冷战的终结等等。
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下面说说我的收获。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总之,考量一国外交,离不开国际,国内,个人和集团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外交作为一种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对信息的要求很高。既要知己知彼,又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当代外交已不仅仅只关注政治问题,经济,文化,环境,国际犯罪等众多新问题也已列入一国外交的职权范围之内。
国际政治思想流派中虽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分,但是,外交必须以一国利益的现实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有恒的利益”才是一国外交本质的追求。同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不能排斥天下一家的先人遗产。这一点上,我赞赏美国在其外交政策中较他国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成分,追求道德与正义,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也着实令人担忧。总之,要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在《大外交》一书中,作者基辛格描述了自三十年战争至冷战的结束近三百年的历史,再现了黎塞留、拿破仑、俾斯麦、梅特涅、史特莱诗曼、威尔逊、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那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各国政治家的风采。而在书中所描述的众多伟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915—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德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他曾经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正如俾斯麦任宰相后在邦议会上说的那样“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既为他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从他的早年经历中也可以看出,他属于主张使用武力的强硬派,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些为他日后利用欧洲各国的矛盾,在外交上纵横捭阖以实现德国的统一和强大打下了基础。
俾斯麦为实现德国的统一,主要是通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周战争或德意志战争)、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这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
俾斯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强硬,更在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透彻的分析能力。这也体现在他实施“铁血政策”实现德国统一之中。
“铁血政策”第一步,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邦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俾斯麦抓住了这次扩大势力的机会。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对丹,就在于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增强对丹麦的力量。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第二步,就是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盟主的战争。为了对付强大的奥地利,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以领土报酬换得了拿破仑的中立。这样,稳住了法国。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面对奥地利预想中的反对,普鲁士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1866年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俾斯麦没有听从,他知道在欧洲这个大均势里,其他强国不会坐视普鲁士势力膨胀,尤其是普鲁士的近邻、欧陆强国法国。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普奥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给普鲁士。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而且,俾斯麦也知道普鲁士在中欧的独大,会招来俄、法等国的反对,所以,保留奥地利对日后的外交斗争有利。第三步,兼并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实现最终的统一。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这样,普法战争就不可避免。于是,他稳住俄、奥等强国,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依靠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
《大外交》对外交运作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对我们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