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在县委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我县工业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工业经济总量为抓手,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支持发展酒饮、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和加快建设上邽、新城、东关、小泉四个工业园区,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截止8月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4601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721万元,同比增长29.5%;完成工业增加值4102万元,增长39.8%;实现销售收入9637万元,增长10.5%;实现税金464万元,同比下降10.6%。上半年以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工业强县”意识,营造工业经济发展氛围。面对工业经济薄弱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制约,切实强化了抓工业、求生存、图发展的忧患意识和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意识,坚持“开放促发展,发展抓项目”,营造宽松的发展投资环境,形成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是明确工业强县目标,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根据工业强省和工业强市两级会议精神,初步制定了《清水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意 1
见》,提出了“2510”工业经济培育工程(即:“十五”末实现新建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户、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户、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户)和“135”工程(即:2008年实现新建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户、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户),确立了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业布局、发展重点和扶持措施,并提交县委常委会进行了讨论,待修改完善后将印发全县执行。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在完善园区管理机构、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管理和目标责任书考核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新建企业向园区集中,已引进新入驻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作用较明显的大企业10余户,总投资规模达3.8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建材业为主的小泉工业园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上邽工业园区、以酒饮食品为主的东关工业园区、以矿产品开发为主的新城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1.2%以上,成为集聚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
四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完善工业体系建设。围绕实施“2510”和“135”工业经济培育工程,上半年,全县签约投资7000万元工业企业1户、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户、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7户、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将使我县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
五是加快重点企业建设工作,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轩辕纸业,在增加治污投入60万元,改进生产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达到零排放的要求后,于今年5月份投入试生产,已累计销售3136万元;天赐实业公司铁冶炼项目和天水伟业公司氧化锌项目自8月份投产以来,2户企业已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鑫烨化工电解锌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正在调试生产设备,计划于10月份试生产;甘草水泥在集团资金紧缺,熟料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正积极争取祁连山、天祥等水泥公司收购重组工作,争取年底启动运营。
六是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我县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了轩辕纸业、天河公司2户市级重点监管企业,制定了化学需氧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减排限额,多次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跟踪检查和指导工作,逐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正常化。
我县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县是传统农业县,“工业少而小”是最突出的县情特征之一,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规模小、水平低、项目少;产业基础不配套,区域性特色经济不明显;主要原材料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短缺和空间制约进一步加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最后三个月里,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要求,全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政策。调整充实全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清水县实施工业强县的意见》,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继续实行工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确立工业经济在全县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形成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为条件,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的工业发展格局,在全县营造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氛围。
二是超前谋划,扩大经济规模。抢抓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和“关中-天水经济带”开发等重大机遇,优化招商环境,提升招商成效,积极引进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今年,要以“135”工业经济培育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保障,为推进“十一五”末“2510 ”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强化管理,加强园区建设。把实施“10强50户”重点企业和工业经济的各项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四个工业园区,从加强目标管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等方面入手,狠抓四个工业园区建设,走好以园区促招商、促规模、促发展的路子。
四是优化服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项目建设用地到各种证照办理,为外来
投资企业实行“一路绿灯”,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真正营造全民招商的舆论环境、亲商的社会环境、优商的服务环境、护商的法制环境。充分利用担保机构和政策保障机制,协调解决好企业发展融资难的突出问题,加快企业建设、发展步伐。
五是突出特色,打造地方品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以酒饮、建材、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特色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六是创新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选择工业项目,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建立产业集聚基地。通过轩辕纸业、鑫烨化工、绿盛堂生物制品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确保今年和今后工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强县”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二OO八年九月四日
第二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张洪江谈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2011年10月11日 22:16:17 来源:本站原创 手机看商都 【洪江,工业】 分享好友 “市委书记段喜中在市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到,‘工业是濮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濮阳才会有更宽更广的出路’。作为全市工业主管部门,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所承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市工信部门将紧紧围绕‘二三五’赶超目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快的节奏,唱响工业强市主旋律,打好工业发展攻坚战,力争在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19月23日,市工信局局长张洪江表示。张洪江说,为把工业强市的主旋律唱得更响,市工信局要做好三方面的具体工作。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标准谋划工业发展。为促进濮阳市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意见》,只有做大做强工业,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发展后劲,反哺农业、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把工业化做为“三化”的重中之重,在全市上下形成工业强市的强烈共识,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工业、服务工业、保护工业,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结合濮阳市工业发展实际,市工信局确定了四个战略举措:一是依托大企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二是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做强地方工业。三是强化产业招商、工业项目谋划和建设。四是努力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本报记者段利梅用新政策、新机制和新作风推动工业发展。积极发挥工业经济发展合力团、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重点工业项目领导分包和责任推进机制等机构和制度的作用,督促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坚持以“工业强市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以现有企业改造提升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途径,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加快转型,加快提升。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打好攻坚战。
对于濮阳市出台的新政策、新机制,市工信局将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在促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促企业资本规模提升、为企业搞好优质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企业家和工信部门两支队伍的素质提升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为实现濮阳工业经济的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扛起发展之旗,恪尽职责之能,奠定良好基矗
第三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马在学
2008年第9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鄂州市鄂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为着力点,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板块。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利润898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2.9%、53.2%、20.9%,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0668万元,80%来源于支柱产业,还有一大批工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签约。今年,全区支柱产业的生产能力可望突破38 亿元,财政收入可望突破4亿元。
着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产业形成特色、集中发展,形成了矿产冶金、建筑建材、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轻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依托国家政策,做强矿产冶金业。重点放在矿业链条的加粗延伸上,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使其形成梯级分布、品种齐全、门类众多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采选炼轧一条龙的产业模式,促使矿产业向大采矿、大选厂、大球团、大轧钢方向发展,促企业上规模、产品上质量、技术上水平,发展上台阶。重点发展磨石山铁矿、巷子口铁矿、德胜钢铁二期、杨叶特钢工业园等龙头企业。
——依托传统企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充分发挥机械制造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以华中重机、长江压力容器、永宏粮机、华阳重工、江燕船厂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目前,全区机械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企业达29家,总规模已超过10亿元。
——依托品牌优势,做强金属制品业。为了聚集金刚石刀具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金刚石刀具产业群,我们在“中国金刚石刀具第一镇”燕矶镇,投资3亿元兴建了一个集金刚石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民营金刚石刀具产业园。目前,产业园辐射拉动园内外相关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16000多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并远销日本、韩国。2007年,金刚石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人造金刚石单晶产量达10800万克拉,金刚石锯片产量2400万片,被评为全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
——依托龙头企业,做强建筑建材业。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在2004年是仅有一条日产1000吨水泥生产线的小型旋窑企业,经过我们的大力扶持,该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三条先进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公司。目前全区建筑建材业在以世纪新峰的带动下,规模逐步壮大,该产业产值在1—2年内可突破50亿元。
——依托农产品资源,做强食品轻工业。我们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着力发展壮大食品轻工业。近年,全区共扶持发展食品加工企业20家,总规模达6亿元。
着力整合各种资源要素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着力加强要素整合,推动要素向特色支柱产业集中,不断优化建设环境,培植骨干企业,推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我们始终把建设大项目、发展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在用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的开工率、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10个,签约过亿元项目10个,跟踪过亿元项目10个。2007年,全区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达4家,税收过100万元的骨干企业达25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开放经营”的理念,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花湖经济开发区、城东港口经济区、杜山工业园等三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三大园区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全区用于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2亿元。二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到目前,三大园区已入驻企业166 家,总投资达58亿元,到位41亿元,2007年实现税收2680万元。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园。突出各地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行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挂点制度、企业行政执法告知制度、规模企业“一卡式”收费制度、项目服务代理制度、违规执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等,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二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不断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扎实开展“平安鄂城”创建活动,大力进行企业周边环境专项治理,重点打击强讨恶要、强装强卸、阻碍进场、强揽工程、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等破环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着力优化企业投资环境。
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我们坚持抓工业从科技进步入手,抓科技进步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着眼,建立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全区支柱产业逐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提质扩容为目标,以资金嫁接为手段,鼓励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企业科技水平。近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推行行业标准,并在金刚石刀具、机械制造、轻纺化工等行业,制订出了2个行业标准和1个国家标准,采用高新技术68项、专利技术11项。2007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
——打造精品名牌,提高竞争能力。加大精品名牌战略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申请专利,争创“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著名商标,争取一批产品跻身省级和国家级名牌。近年来,全区共培育知名品牌12个,年创产值4.6亿元。例如,“雷山牌”水泥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湖北名牌产品,“昌利牌”金刚石刀具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信源牌”面粉被评为国家级“放心面粉”,“洋澜牌”保健米和高档精米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聚集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全区共投入科技资金9760万元,引进专业技术人才96名,吸纳培训科技人员5900名,开展校企定向交流 280场次,组织编印科技资料3000多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1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星火计划2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和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2007年,我区通过了国家县(市、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光荣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区”、“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区”。■
(作者系中共鄂城区委书记)
第四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支撑
——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26日)
栗 战 书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事关全省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作出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日前省委、省政府已提出了《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和《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提交会议讨论,克志同志还要讲话作具体部署,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下面,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对工业强省战略在全省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力量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省委、省政府关于今后五年全省发展主张的宣告,必须明确发展的主基调是什么,突破性的目标是什么,重点战略是什么。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基调就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突破性的目标就是要力争实现生产总值五年翻番,努力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要坚持这样的主基调、实现这样的突破性目标,必须有重点战略来支撑。过去我们提出了环境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战略,这些都对,都是符合我省实际的,都要继续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实施。但就我省目前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我们感到,必须把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而这两大战略彼此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工业化是城镇化重要的产业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基本的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只有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已专题研究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问题,11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将召开推进黔中经济区和加快城镇化建设大会,对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加快城镇化进程作进一步部署。这里,我着重谈谈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认识。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充分表明,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而就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发展关系来看,在工业化的早中期,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由于我省目前还处于工
业化早期阶段,因此,不论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进城镇化进程,都必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重要突破口。工业上不去,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等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现代化进程必然滞缓。
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工业强省战略实质上就是“强中间、带两端”的战略,工业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就农村谈农村、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坚持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对于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第三产业,既需要生产工业品为生活型服务业提供物质基础,又需要工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支撑,带动金融、运输、商贸、中介、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发展。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就是这样,相互提供需求,相互提供供给,其中最大的需求创造和产品供给是第二产业。
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通过多年艰苦奋斗,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能源、烟酒、优势原材料、装备制造、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军工等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工业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提供的财税收入占全省的70%以上。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工业发展同全国相比、同西部省份相比,仍显得落后。一是工业总规模排在各省市区后列,2009年,我省工业增加值1252.7亿元,排全国倒数第6位。二是工业人均增加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省人均3298元,仅高于西藏,排全国倒数第2位。三是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省的占比32.2%,排全国倒数第4位。而从省内外发展的经验看,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发达的省区市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发达。比如,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6%、山东占52.34%、山西占52.29%、江苏占51.33%、河南占48.27%、广东占47.7%、河北占47.09%、上海占45.05%、陕西占46.29%,这些发达省区市的综合实力强,说到底是因为工业经济强。后进变先进的地区,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发展快。比如江西,原来是典型的农业省,也是个穷省。这些年来,江西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现在发展的势头很强劲。从省内看,实力较强的市州地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强,实力较弱的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弱。工业越不发展的地方。就是经济实力越弱的地方,省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是全国最落后的省份之一,导致我省落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经济方面分析,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2009年我省城镇化水平29.9%,全国是46.6 %,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期水平;2009年我省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8,也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期的水平,大体上也落后全国15年左右。正因为我省的工业化、城镇化大大落后于全国水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落后。我省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又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方面。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毫无疑问,唯一的途径就是推进工业化。客观地讲,贵州农业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农民的生存条件是十分有限的,全省7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农村,集中在贫瘠的土地上,是难于从根本上脱贫的。
贵州的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实践反复证明,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工业在贵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产业代替不了的。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产业从东向西加快转移已成趋势,给我省工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08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2009年达到1502美元,预计今年将超过1700美元。按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就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工业化的加速期。现在,我们就站在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起始线上,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果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助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我省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们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也必须坚持这一主题,突出这条主线。这里的关键是从贵州的实际出发,针对我省的突出矛盾、关键问题,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近些日子,我看了大量的有关我省工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和克志同志也到市州地县及企业做了一些调研。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我省工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的说,我省工业是“小、短、重、高、低”,即规模小、链条短、结构重、耗能高、附加值低;有的说我省工业是“八偏”,即行业偏重、布局偏散、国有偏高、企业偏少、就业偏低、创新偏弱、总量偏小、增长偏慢,等等。综合这些分析,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是四个:一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上表现为支柱产业单一,缺少“四梁八柱”,同时也缺少配套产业和相关联的辅助产业。多年来我省工业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呈现出“一柱擎天”,几乎没有结构的状态,近10多年来,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九五”后三年为40%,“十五”末的2005年提高到77.5%,“十一五”前三年分别为77.8%、79.5%、71.2%,2009年略有下降,为69.9%。产品上表现为原料产品多、终端消费品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既没有拉长产业链,更没有延伸产品链。二是布局不合理。工业布局分散,区域之间缺少分工,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结构。我省工业曾因“三线”建设而兴,但“三线”企业的布局基本原则是“山、散、洞”,由此奠定了工业布局分散的基础。这些年我们建立了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主要是工业园),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太明显,散、乱、小的问题基本没有解决。三是创新能力极弱。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偏少,高层次科技研发机构、研发人才更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和团队,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严重不足,许多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造成产品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四是工业总量太小。这个前面已经说到,不再重述。
总之,我省工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省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完全不同,解决矛盾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重点也完全不同。我省工业虽然也存在结构问题,但主要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我们当然有调整结构的任务,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要把做大总量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在做大总量中完善结构,通过完善结构实现结构优化。即使调整现有结构,也是要集中做大做强几个而不是一个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非支柱产业,也是要坚持在做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在调整优化结构的同时,发展壮大总量。
根据我省工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工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千方百计扩大总量、实现膨胀;在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解决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布局问题、动力问题,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确立了这样一个大的思路,接下来就要研究具体的措施,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问题、加大投入上项目问题、建设产业园区问题、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问题、培养企业家队伍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问题、改善优化发展环境问题,等等。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确定什么样的工业发展理念问题。
在贵州,一说发展工业,不少人担心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也确实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的人把工业等同污染,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现在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恰恰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越富的地方环境越好,越穷的地方环境越差。现代科技的进步,解决工业排污已不成问题。有的人把工业同生态文明对立起来,我认为,这是认识上的绝对化。实际上,生态文明不光是青山绿水,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等。新型工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发展生态主导型的工业,所谓生态主导,就是我们的产业、我们的生产方式,都要有利于生态保护而不是损害生态。只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能给后人留下赞叹,而不是给后人造成遗憾。
三、强化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在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加以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分管工业的领导同志,要学习工业、钻研工业、熟悉工业,围绕工业发展,学习经济、科技、金融
和管理等方面知识,真正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要把熟悉工业、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抓工业的第一线。要改进领导班子考核工作,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把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在企业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进一步坚定信心。我省发展工业确实困难重重,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产能过剩的挑战、自主创新的挑战、争夺产业转移的挑战等,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争论甚至非议,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我们必须敢闯、敢试、敢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化解矛盾,克服困难,推进发展。这问题,那问题,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问题;这风险,那风险,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风险。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在解决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贵州工业发展瓶颈问题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有利政策,为贵州工业发展打好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支持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优势产业、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障和服务意识,要舍得给好政策,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提供细致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次会议后,省里将出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各个部门都有一个改进对企业服务的问题,想问题、办事情要设身处地为企业和基层着想,出台政策措施要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决不能打着加强管理的旗号,变相设立各种条条框框。必须明确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企业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凡是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增加企业负担,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
四是加强要素支撑。从我省工业项目的建设情况看,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要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加强要素支撑,为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解决工业用地问题。全省要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好用地指标,有效增加工业用地供给,为全省工业战略发展预留空间。将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工业用地倾斜,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列入计划。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用好用足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地方财政对工业的支持。改善企业尤其是非公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加金融供给,扩大市场融资,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各个层次企业的资金需求。三要强化工业运行保障措施。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抓好电网、气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确保运输快捷便利,保障工业企业生产资料物畅其流。
五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要广泛宣传工业在富民、强省、兴黔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宣传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让全省人民真正关心、理解和支持工业的发展,让工业强省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各地抓工业发
展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树立一批促进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省营造出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坚决破除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小绩就守、小搓就收等思想的束缚,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务实求新、开拓奋进。
同志们,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一位同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耐力,满怀执著兴工业,全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咬定“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范文
咬定“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干劲决定后劲。昨天的思路就是今天的出路,今天的出路关乎未来的发展。形成科学的思路和出路,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设想和规划。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谋划“十二五”,编制好凉州区“十二五”规划,对于凉州今后五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8月份,我们区政协专门召开建言“十二五”委员专题发言会,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11名委员进行了大会专题发言,提出的意见建议很多已被采纳。今天区委召开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科学谋划凉州区未来“十二五”发展建言献策,也就是决定凉州今后的思路和出路。
就工业来说,“十一五”时期,我区工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势头很好,值得可喜可贺。但是,客观分析目前的现状,在发展工业经济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小,2009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6.84亿元,占全年生产总值的28.8%,这个比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6.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区国民经济的支撑力还比较弱;二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半成品输出阶段,停留在初级产品的加工生产上,产品附加值低;三是骨干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有限,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只有95家,仅占到全区工业企业的5.4%;四是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手段单一,资金“瓶颈”制约严重,致使约一半企业不能按设计产能达产达标;五是企业管理落后,经营粗放,大多数民营企业沿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排斥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六是工业人才缺乏,目前全区工业企业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0.3%,与工业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
凉州是一个大区,这种“大”,目前还仅仅表现在人口基数之大上。经济总量按人均分摊,显得非常渺小。我们经济落后,差距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目前,凉州区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是符合区情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更是势在必行的。在全市工业经济比重中,凉州工业占75%以上,“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现实。没有凉州经济的发展,谈不上武威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立足区情,立足高一些,目标大一些,行动快一些,以跨越发展的思维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思路,坚持“工业强区”、咬定“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认真研究和破解制约全区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使“十二五”末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
总值的比例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全区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建议:
一、持续加大工业投入。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平均每年实施60个以上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债贴息、补助和奖励等专项资金。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支持已有上市公司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资本运作等方式筹集更多资金投资工业项目。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依托重点优势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极力号召全民创业办工业,鼓励引导民间各类资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参与各类工业项目建设。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积极鼓励吸引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园区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在着力抓好园区供水、供电、通讯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的同时,要把道路建设、绿化作为重点,形成园区之间和园区内通畅便捷的路网,提高园区聚集度、集中度,促进园区一体化发展,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创造内外环境。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形成产业集群为目标,依照工业园区规划,全方位收集、筛选、论证项目,精心筛选、包装、储备一批包括食品、新能源、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现代服务等各产业的招商项目,建立项目库。坚
持以集中招商、分散招商、部门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精心筛选优势项目,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招商活动。在招商引资中,建议区委、区政府给各部门、各单位交任务、压担子,对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
四、强化工业发展要素保障。在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优先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根据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工业集聚区和工业用地储备制度。按保障龙头企业原料的要求,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工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切实落实科技专项资金,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开展质量认证、绿色认证、工业标准化认证等相关认证工作,并适当进行奖励。建立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技术支撑。引导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完善企业技术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六、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建立新、改、扩建项目准入以及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围绕节能、节水、减排、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谋划、论证、上报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七、加快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努力破解人才短缺和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建议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学有专长的大学生到园区工作,建立健全培养、使用、提拔机制,使人才流动向园区集中,培养对象向园区集中,提拔使用向园区倾斜,培养一批熟悉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扶持发展服务企业人才的中介机构,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加强工业经济理论研讨工作,为凉州工业发展会诊把脉,提出意见、建议。
八、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向集团模式发展。建立区级领导联系企业责任机制,切实把联系和服务企业的成效体现在年终销售收入、税收的增长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全民创业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九、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切实减轻企
业负担。树立监管与服务并重,引导、鼓励、惩戒等多种措施,促使企业诚信守法、合法经营。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调度,定期召开工业企业运行协调会,加强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主动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凉州走向强大的希望所在,这不仅仅是区委、区政府“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我们政协的中心工作。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广泛宣传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重大意义,宣传区委、区政府抓工业的决心和信心,宣传凉州的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前景,为凉州工业经济的发展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切实担负起参与、支持、监督工业经济发展的责任,为区委、区政府抓好工业经济建言献策,当好参谋。